辛弃疾这首词娓娓道来,道尽了人生的无奈,每一句都感人肺腑

辛弃疾这首词娓娓道来,道尽了人生的无奈,每一句都感人肺腑,第1张

童年是一个人最美的时光,无忧无虑,过着快乐的生活,从来也不知道忧愁,但是慢慢长大了之后,你会突然发现,生活很艰辛,日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艰苦;没有长大之前,那是由于有父母为我们遮风挡雨,可是长大了要独自去面对风雨,此时才会发现生活很不容易,自然而然也就会有许多的忧愁。

忧愁会伴随我们的后半生,不过我们是人,是这个世界上最高级的动物,无论在现实生活中遭受了什么,那都应该要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也只有这样你才会变得更加优秀,才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不管外面的风雨多大,还是要勇敢地去面对,不要畏惧风雨。

现实生活中我也是一个忧愁的人,这份忧愁从21岁,当年谈了一场该死的恋爱,从此我再也不快乐了,忧愁也是一直伴顺到现在,整整有10年了,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我吃尽了苦头,受尽了委屈,被人踩在脚下,但是我始终相信总有一天,我们出人头地,一定会有出息,毕竟还是要给生活希望。

每次忧愁的时候我就读诗词,这好像成为一种习惯,只有沉醉在古诗词的世界里,我才稍稍觉得快乐一些。从古人的作品中,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无奈,还有对于人生的感悟,以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来说,那是写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道尽了人生的无奈,在这么一首词中,辛弃疾也是从儿时开始写起,讲述了自己一生的悲痛之苦,还有现实生中所感受到的忧愁。

辛弃疾,字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今天山东济南人,生于公元1140年(绍兴十年),当时的北方已经是被金国占领, 但是儿时的辛弃疾便有一颗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到了十几岁时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北方,偷偷地跑到南方 ,无非是希望可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从而收复北方的失地。

早年间的辛弃疾还是受到过重用,不过后来南宋朝廷一味地主张议和,像辛弃疾这种坚定的主战派,自然就成为了打压和排挤对象,于是他在最终遭到了别人的弹劾,不仅丢掉了官场,还被人陷害;心灰意冷的辛弃疾只好选择离开官场,独自去到江西上饶隐居,这一时期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可是从来没有忘记过国家,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凄美之作,这首《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便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整首词 情感 细腻,每一句都充满了忧愁 ,对于辛弃疾来说,他没有过多的想法,只是希望可以去到战场,可以去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南宋朝廷为了主和,对于这些主战派采取了打压的态度。先是把辛弃疾从前线调回,然后很快解除了他的官职,让他从此远离战场。辛弃疾原本是组建了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可是随着他的离去,那支军队最终也是失去了战斗力。

那么这首词正是描写了辛弃疾的无奈,还有对于人生的感悟,上片开篇的第一句,写得就很是感人,一个人在少年时代是不可能懂得忧愁,不知道忧愁是什么,时常是爱上高楼,爱上高楼,无非是为了写一首新词,还强作着很忧愁的样子。这就是少年,无数人的少年都是从这种假装的忧愁中开始,最终又结束,辛弃疾也不例外。其实他在少年时代也不懂忧愁,还要装出很忧愁的样子来。

辛弃疾的这种忧愁我们可能是很难体会,国破家亡,所有的美好都烟消云散,这也使得他悲痛不已,最终在晚年大爆发 ,所以在下片,辛弃疾没有直抒胸臆,写尽了内心的忧愁;现在我才知道了忧愁是什么,想要说清楚,可是怎么也说不清楚,只能是无奈地说道:”天凉好个秋!“,这是一种无奈,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悲痛之苦。

人生就是有那么多的无奈和忧愁,对于像辛弃疾那种爱国词人来说, 他的无奈更多的还是家国情怀,明明有那样的实力,可以去到战场建功立业,去收复北方的失地,可是南宋朝廷却没有任何的作为,这对辛弃疾来说那是致命的打击, 他想要去实现人生理想,想要去建功立业,但是 历史 没有给他舞台,他也只能是在乡间过着平淡无奇的人生,这不是他想的,他想要去到战场冲锋陷阵。

个人的悲痛太过于渺小了,辛弃疾其实没有过多的描写个人的悲痛,更多的还是站在国家的高度,生活无论多么糟糕,可是他从来没有过任何的抱怨,但是不让他上战争,不让他去建功立业,这对于他来说,那是最沉痛的打击,所以在这首词中,他也是道尽了人生的无奈,以一种极为悲情的口吻,写下了他对于人生的感悟,还有那种悲痛之苦。

少年不识愁滋味 “,我对于这一句念念不忘,辛弃疾只不过是信手拈来,可是字里行间又是充满忧愁,少年的时光很美好,可是转瞬即逝,犹如昙花一现。当你长大了之后,一切又都不再美好,生活中会有无数的烦恼,你会痛苦,有的时候甚至会感动绝望。可是在少年时代,不会有任何的忧愁,也不会有任何的烦恼,生活得无忧无虑。长大了经历了风雨,知道了生活的艰辛,这个时候再回想少年的时光,会发现那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日子。

辛弃疾是我最喜爱的一位词人,每次读他的作品都让我感慨万千,无数的作品写是很忧愁,同时也有充满了家国情怀。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算伟大?其实有家国情怀,给予人们温暖的作品,那么才算伟大,才算是最好的作品。无疑辛弃疾的这首词就是一首伟大的作品,它让人读了沉醉其中,从而明白许多的道理。

辛弃疾的词一般感情基调是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豪放,渴望上战场杀敌却不得志。。很慷慨,有些作品很经典的,我挺喜欢的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但辛弃疾也有许多与陆游不同的地方:他作为一个具有实干才能的政治家,曾经获得相当高的地位

青玉案·元夕

[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注:括号处两字缺,明代刊本作灯火。)

 

译文

东风拂过,数不清的花灯晃动着,仿佛催开了千树花,焰火纷乱,往下坠落,又像是空中的繁星被吹落了,宛若阵阵星雨。

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凤萧那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月亮在空中发出明亮的荧光,光华流转。热闹的夜晚里,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

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身上穿着多彩的衣物,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带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千百次寻找她,都没看见她,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处。

赏析

   这首词的上半阕写元宵之夜的盛况。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

  “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融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

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

此词描绘出元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此词有寄托,可谓知音。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全词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

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满腔热情却无从报国的悲伤、无奈。

人物简介: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

风格特点及代表作品: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主要著作有《青玉案·元夕》《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念奴娇·赋雨岩》《一剪梅·中秋元月》《稼轩词》等。

思想内容: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有一首粤语歌歌词第一句是我见青山多妩媚,叫什么?

歌曲:万水千山总是情

歌手:汪明荃 专辑:时光倒流30年

汪明荃万水千山总是情

词:邓伟雄曲:顾嘉辉

莫说青山多障碍

风也急风也劲

白云过山峰也可传情

莫说水中多变幻

水也清水也静

柔情似水爱共永

未怕罡风吹散了热爱

万水千山总是情

聚散也有天注定

不怨天不怨命

但求有山水共作证

歌词 我见青山多妩媚

歌手:汪明荃 专辑:时光倒流30年

汪明荃万水千山总是情

词:邓伟雄曲:顾嘉辉

莫说青山多障碍

风也急风也劲

白云过山峰也可传情

莫说水中多变幻

水也清水也静

柔情似水爱共永

未怕罡风吹散了热爱

万水千山总是情

聚散也有天注定

不怨天不怨命

但求有山水共作证

我见青山多妩媚什么歌

仙女山的月亮 - 张磊

词:刘川郁

曲:刘川郁

冰凉如水的夜晚

月亮从松林升起

他们依偎在草场

静悄悄的看月亮

夏虫停止了吟唱

摘一朵野花戴头上

皎洁月光像牛奶

在他们年轻身上流淌

仙女山的月亮

更大更圆的月亮

点亮思念的火

点燃梦想的光

仙女山的月亮

更美更白的月亮

走不完的山与路

你让我常常享受一种忧伤

草长莺飞的五月

他们又来看月亮

还是携手肩并肩

白发已经盖脸庞

阵阵松涛吹过来

摘一朵野花戴头上

皎洁月光像泪水

随他们沧桑岁月流淌

仙女山的月亮

更大更圆的月亮

带回年少的梦

带回往日时光

仙女山的月亮

更美更白的月亮

穿不完的云和雾

你让我常常孤独回到故乡

仙女山的月亮

更大更圆的月亮

点亮思念的火

点燃梦想的光

仙女山的月亮

更美更白的月亮

穿不完的云与雾

你让我常常孤独回到故乡

你让我常常孤独回到故乡

诗词类问题 我见青山多妩媚下一句是什么?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贺新郎 ·辛弃疾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沈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赏析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历城)人。这样短短的一句话绝不足以做辛弃疾的人生履历。我个人以为,在中国古代众多诗家学者中,他的一生最为轰轰烈烈。从小生活在金兵占领区的他,受到了祖父洗雪国耻的教育,也亲眼目睹了民不聊生的社会苦难。他痛恨战争,却又不得不以自己的参战来寻求民族争端的解决。身形魁伟的他在战场上骁勇披靡,却受到了小人的排挤,不得重用。这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就像当年的放翁一样,有志不能伸。幸而,辛弃疾不是个只晓冲锋陷阵的武夫,上天剥夺了他成就功业的机会,却开辟了另一个天地任他挥洒。手握巨笔的他照样呼风唤雨,涂抹人生。

提起辛词,似乎总有“掉书袋”的嫌疑。其实,那也需要有“书袋”可掉,这正体现了幼安学识广博,且能融会贯通,因此才能驾驭众多生僻的典故。而且,这一评价并不能涵盖他的所有作品。比如他的《清平乐》,一派田园风光,其意趣之妙已超过陶潜,颇近天真了。所以说,稼轩词不拘一格,绝不至为典故所囿。前文所引的《贺新郎》就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辛弃疾与生俱来的卓绝文笔。

“甚矣吾衰矣!”若单看这几个字,则不免以为是老者意气衰竭之言,以此做为全词开头,似乎下文要一叹到底了。可是,这是辛弃疾的风格吗?一生耿介悲慨的豪雄之士岂能出此绝望之语?下面几句话给出了原因。“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原来如此,作者感叹的不是自己的日渐老去,而是知交渐少的境遇和落落无为的半生坎坷。为何缺少共饮的知己,只因自己太过激烈,活得太认真,对朋友难免苛求。也正因如此,自己处处受到压制,甚至不得驰骋疆场,报国建功,难道这样错了吗?作者在对自己的内心进行审视和盘诘。仔细读来,这种悲观是诗人的悲观,这种寂寞却是英雄的寂寞。壮士暮年,想起早年怀才不遇的处境,不能不扼腕叹息,悲从中来。可是,再多的心事也已成过往,人生数十载匆匆若梦,历史已不可能再改写。该用何种态度去面对,诗人给了我们答案:“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前半生的缺憾已无法弥补,只能无可奈何任白发空垂,愁思暗悬。事实已是如此,陪上再多的心酸也无济于事,又何必对此做过多无谓的祭奠呢?倒不如“一笑人间万事”。这是诗人自解之语,我们读后却更觉其苦,若痛苦和微笑真的近如咫尺,诗人经年不散的愁绪又从何而来呢?所以,这个自我安慰并不成功,诗人自己也非常清楚,“问何物、能令公喜?”失去了“壮岁荆旗拥万夫”的年轻气盛,失去了“五十弦翻塞外声”的征战年华,还有什么能让作者感到由衷的快乐?恐怕不可能了罢,作者也在思索着。于是,他找到了一个暂时的替代品。“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这是本词的一个名句。人与青山互观互赏,互猜互解。既然在人世找不到知音,或者,青山能洞悉诗人的心事吧。这是中国古代诗人常用的逃避现实的法门:寄情山水,聊以慰藉自己的不得志。至于是否真能由此超脱,答案只有诗人自己知道。

“一樽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既然沙场点兵的梦想已成泡影,那么,干脆安心于另一种生活吧。像陶渊明一样,饮酒赏菊,悠然超逸,不知不觉中便已意至诗成,这样的生活该有多么惬意。想至此,诗人似已摆脱功名拘束。回想前半生的愤懑,恰似那些“江左沉酣求名者”,只顾皓首穷兵,豪气干云,岂不知自己并未悟到真正的人生境界。不饮“浊醪”,何知“妙理”?诗文到这里已是另一重天地,作者似已微醉,醉得超然洒脱,醉得与生俱来的豪雄之气冲溢而出,“回首叫、云飞风起。”多么轻松的一笔,却也写出了无比豁达的心胸。由这一句起诗的意境大为开阔,诗人的心境也完成了由悲慨转为沉静,再转为高蹈的灵魂历险,从此,再不受凡俗的羁绊和诱惑。我行我路,我写我心,便似庄子所说的大自由状态。此时,作者思绪纷飞,翩然不绝。兴之所至,喊出这样一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狂得至极,但也狂得有理,有了前面的情感铺垫,诗人写出这句话便似水到渠成。更何况,这句话才更接近辛弃疾的性格。只有襟怀磊落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坦荡不羁的句子,这并非小看古人,只为抒发自己的情怀于万一。黄庭坚在〈〈定风波〉〉中曾写过这样的句子:“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相比之下,山谷诗中更多的是对古人的追慕,而稼轩则多了一份对自我的肯定。二者皆为不可多得的佳句妙品。写出这样的感受,诗人的心情已平复了很多,“交游零落”之惆怅顿减,只要有“二三子”能知我心也就够了。既然自己把一切看透,曲高和寡又有什么可在乎的呢?寂寞只是人生际遇的一种,若能及时自我开解,也就无所谓寂寞了。

本词格高气盛,体悟深刻又用语清疏,满腔郁愤化若无痕,又字字深入人心,读完全词,这种感受殊为强烈。作为一个性情耿介的英雄,辛弃疾写诗也气魄非凡,并且毫不做作。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他已达到了人诗合一的境界。读过辛诗全集的读者,当知我此言不虚。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我见青山多妩媚”出自辛弃疾的《贺新郎》。全词如下:

贺新郎

宋 · 辛弃疾

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沈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实下一句是什么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希望能帮到你!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 这句是哪首歌里的

是《贺新郎 ·辛弃疾 》里的一句啊,没听谁唱过!全文如下!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沈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我见青山多妩媚?是什么生肖?

答案是寅虎虎和吾谐音,吾的意思是我 ; 寅: 茵,青绿色 ;虎在山中居住 ; 虎: 胡,红色的花,分外妩媚

“我见青山多妩媚”是谁的诗句﹖

辛弃疾

贺新郎 ·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沈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辛弃疾简介 (1140~1207)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 城(在今山东济南)人。 生平 辛弃疾出生前13年,宋室遭逢“靖康之难”, 中原被金人占领。辛弃疾祖父辛赞为家计所累,未能脱 身南下,曾出仕于金,在亳州谯县为县令。辛弃疾因父 文郁早亡,幼年即随祖父在谯县任所读书,并曾受业于亳 州刘瞻。瞻能诗,在金曾任史馆编修,门生众多,其中最 优秀者有辛弃疾及党怀英,二人才华相当,并称“辛党”。 后党怀英在金贵显,辛弃疾走上了抗金的道路。在谯县 时,辛赞因不忘家国,每逢闲暇,即带辛弃疾“登高望 远,指画山河”,并曾两次令其“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 势”,希望争取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 之愤”(《美芹十论》)。绍兴二十四年(1154)及二十 七年,辛弃疾两度赴燕京应考,就是受祖父之命所进行 的两次实地考察。绍兴三十一年(1161)夏秋间,金主完颜亮大举入侵, 北方各族人民抗金武装四处起。大名王友直,海州魏 胜与胶州开赵,以及济南耿京,纷纷聚众起义。其时,辛 赞已去世,22岁的辛弃疾也在济南南部山区聚众2000人, 隶属耿京,为掌书记。辛弃疾并力劝耿京“决策南向”, 与南宋朝廷正规军配合,共同抗击金兵。绍兴三十二年 正月,辛弃疾奉表归宋,经楚州到达建康(今南京市),朝 见宋高宗赵构,接洽南投事宜。辛弃疾被授承务郎。闰 二月,辛弃疾于北归途中获悉义军首领耿京被叛徒张安 国所杀的消息,领50骑直趋山东,袭入5万众中,将张安 国劫出金营,并号召耿京旧部反正。随后,长驱渡淮,押 解张安国至建康斩首。辛弃疾因此名重一时,南宋最高 统治者也大为惊异,委任江阴签判。从此,辛弃疾便留 在南宋,娶邢台范邦彦(子美)之女为妻,希望实现其 恢复中原的理想。 但南归之后,辛弃疾的生活道路并不平坦。40余年 间,或赋闲散居,或沉沦下僚,不得尽其才。“一腔忠 愤,无处发泄”,不得不“自诡放浪林泉,从老农学稼”, 借歌词为陶写之具。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一世 之豪”,被迫过着“宜醉宜游宜睡”,“管竹管山管水” (〔西江月〕“万事云烟忽过”)的无聊生活。然而,也 正是这一特定的遭遇,使他成为一代词宗。 南归之初10年,辛弃疾对于恢复事业充满信心与希 望,他官职低微,仍不断上书进献谋略。乾道元年(1165), 辛弃疾奏进《美芹十论》(即《御戎十论》)。《十论》 前三篇《审势》、《察情》、《观衅》论女真虚弱不足 畏,且有“离合之衅”可乘,形势有利于我,不利于敌。 后七篇《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 微》、《久任》、《详战》,提出自治强国的一系列具 体规划和措施。乾道六年,辛弃疾作《九议》上宰相虞 允文,论用人、论长期作战、论敌我长短、论攻守、论 阴谋、论虚张声势、论富国强兵、论迁都、论团结,进 一步阐发《十论》思想。《十论》与《九议》,充分显 示出辛弃疾经纶济世的非凡才能。南归之初,辛弃疾斗 志高昂、豪气干云,曾歌唱:“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 要补天西北。”(〔满江红〕“鹏翼垂空”)但是,他 的意见得不到采纳,他的进取计谋也得不到同情与支持。 10年间,他只是在江阴通判、建康府通判以及司农主簿 任上干些不关轻重的职务。 乾道八年,辛弃疾出知滁州(今安徽滁县),开始了 南归后第二个十年的仕途生涯。十年期间,辛弃疾仍未 被派往抗金前线,相反,却被委派去平定内乱。辛弃疾 内心充满矛盾。他既不满意朝廷偃武修文,感叹“莫射 南山虎,直觅富民侯”(〔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 又竭力为之效忠。既视民为寇,在他历任江西提点刑狱 及湖北、湖南、江西各地安抚使时,对茶民、农民暴动 进行坚决镇压;又曾奏进《论盗贼□子》,指出民之为盗, 乃郡县官吏豪富盗贼为害所致,对于“田野之民”的苦 痛寄予深切的同情。既希望“金印明年如斗大”(〔满 江红〕“笳鼓归来”),有朝一日,转赴抗金前线;又 早有“更乞鉴湖东”(〔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 的思想准备。不过,在这第二个十年中,辛弃疾还是尽 职尽忠,政绩卓著。乾道八年,在滁州办荒政,半年大 见成效:“自是流逋四来,商旅毕集,人情愉愉,上下 绥泰,乐生兴事,民用富庶”(崔敦礼代严子文《滁州 奠枕楼记》)。淳熙二年(1175)在江西督捕茶商军,整 日从事于兵车羽檄之间,略无少暇,迅速讨平茶民暴动。 淳熙七年在湖南创置“飞虎军”,“军成,雄镇一方,为 江上诸军之冠”(《宋史·辛弃疾传》)。辛弃疾希望 国富兵强,再图恢复大计。但南宋统治集团昏庸腐败,他 的改革与整顿,“不为众人所容”,终于于淳熙八年受 革职处分,而退隐。 辛弃疾从淳熙九年以后,除了绍熙三年(1192)至五 年曾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前后18年,一直隐 居在江西上饶城外的带湖和铅山东北与上饶邻接的期思 渡旁边的瓢泉二地。“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 书”(〔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这位曾经理繁 治剧的封疆大吏,退隐时年仅42岁。闲置无事,虽然善 于自我开解,但是,“笑吾庐,门掩草,径封苔”(〔水 调歌头〕“白日射金阙”),在无可奈何之时,一种莫名 的寂寞之感却常常难以排遣。“平生塞北江南”,“眼 前万里江山”(〔清平乐〕“ 饥鼠”)。即使在睡 梦中,辛弃疾也还“挑灯看剑”,希望重返前线,为君 王完成统一中原的伟大事业。淳熙十五年(1188),辛弃 疾曾在瓢泉附近的鹅湖寺约会爱国志士陈亮。辛、陈二 人在鹅湖十日,“长歌相答,极论世事”,共商恢复大 计。这就是继朱熹、陆九渊之后又一次著名的“鹅湖之 会”。会后,辛、陈二人彼此唱和,写下〔贺新郎〕词 数阕,表达了“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 坚贞志操。 嘉泰三年(1203),辛弃疾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 这时他已经64岁了。此时,在金国北部的蒙古族势力逐 渐强大,金国受到严重威胁,对北方各族人民的掠夺、压 迫也更加残酷。太行山东西以及河北、河南、山东等地 人民纷纷奋起反抗。辛弃疾认为,南宋政府必须进行充 分的准备工作,充实国力,然后出兵北伐。但是,宰相 韩 胄把持朝政,只想侥 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 胄想利用辛弃疾的名望,曾派他到镇江做知府。到任后, 辛弃疾预制10000套军服,计划招募10000名兵丁,练一 支队伍为渡淮击敌之用。不久,辛弃疾却被调离,并受到弹劾,恢复之计仍然行不通。开禧元年(1205)秋,辛 弃疾失望地从镇江回到铅山。二年五月,宋廷正式发布 北伐命令,各路军队在韩□胄的指挥下遭到惨败。十二 月,宋廷向金国求和。开禧三年秋,金人以索取韩 胄的首级为议和条件。韩大怒,再次对金用兵,并想请辛弃疾出山声援,而诏命到达铅山之日,辛弃疾病已沉重。 九月十日,这位忠诚的爱国者,终于“抱恨入地”,赍 志以殁。 辛弃疾光复旧山河的理想得不到实现;但他将无处 发泄的一腔忠愤以及不受信任、不受重用的抑郁无聊之 气,一寄之于词,在词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文学创作 辛弃疾在用武无地、报国无路、恢复无 望的情况下,将其全部精力与才情用于填词,对于词的艺 术世界进行了多方探索,成为南宋最杰出的词人。据唐 圭璋所辑《全宋词》及孔凡礼《全宋词补辑》统计,辛 弃疾存词629首,是宋人词集中最丰富的一家。 辛弃疾生长在金统治区,对于北方各族人民反金斗 争有深切的体验,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抗金、恢复,成 为辛词的重要内容。“壮岁旌旗拥万夫,锦□突骑渡江 初”(〔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辛弃疾在词 作中记录了自己早年一段传奇式的经历。南归后,他时 时刻刻将中原故土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挂在心头。“凭 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声声慢〕“征埃成 阵”)。他以抗金、恢复的重任鞭策自己与同志:“算 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水龙吟〕 “渡江天马南来”)他在词中高呼:“要挽银河仙浪,西 北洗胡沙。”(〔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了 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醉里 挑灯看剑”)。他以英雄自许,并以英雄许人,以歌词 激励人们的斗志,高唱:“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 生颊”,“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 江红〕“汉水东流”)希望他的朋友,“从容帷幄去,整 顿乾坤了”(〔千秋岁〕“寒垣秋草”)。但是,由于 南宋统治集团“忍耻事仇,饰太平于一隅以为欺”,“一 切不复关念”(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再加上 辛弃疾是南下“归正”官员,得不到信任。南归后,辛 弃疾生活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往往“恐言未脱口而祸 不旋踵”(《论盗贼 子》)。因此,逼得他不能不有 所收敛。有所节制,将抗金、恢复的大感慨,及其对于 当局的不满情绪,深藏于内,或通过委曲婉转的方式进 行表达。他埋怨被闲置,唱道:“长安故人问我,道愁 肠□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木 兰花慢〕“老来情味减”),“短灯檠,长剑铗,欲生苔。 雕弓挂壁无用,照影落清杯”(〔水调歌头〕“寄我五 云字”)。他将“弓刀事业”隐藏于“诗酒功名”当中。 他谴责主降派对于抗金事业的干扰破坏,唱道:“举头 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 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 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水龙吟〕“举头西北 浮云”),“长剑倚天谁问,夷甫诸人堪笑,西北有神 州”(〔水调歌头〕“日月如磨蚁”)。他以借景抒情、 借古讽今的手段针砭现实。他幻想奔赴沙场,收拾残破 河山,唱道:“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 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木兰花慢〕“汉中 开汉业”)“醉里重揩西望眼,唯有孤鸿明灭。万事从 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念奴娇〕“倘来轩 冕”)他化百炼钢为绕指柔,将“不可一世之概”,深 藏于内。这类词作,郁积着浓烈的爱国情思,具有鲜明 的特色。 歌唱抗金、恢复中原,体现了他的理想抱负,这类 篇章不占多数,却大大加重了辛词的分量,构成了辛词的 主调。辛弃疾大量闲适词中,所反映的归隐情趣,也因 此而染上了时代的色彩。辛弃疾不为“莼羹鲈 ”,不 为“求田问舍”,即使在“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 会,登临意”的情况下,也不愿意归隐。但是,由于环 境所迫,又不得不早作归计,在一生中最可以发挥作用 的时期,被闲置了18年之久。这是时代的悲剧。南归后, 经过20年的仕宦生涯,功名未遂,只落得“秋江上,看 惊弦雁避,骇浪船回”(〔沁园春〕“三径初成”)。辛 弃疾内心是极其痛苦的。一到带湖新居,他就与鸥鹭定 下盟约:“来往莫相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 爱”)这是因为人间相猜,难寻“同盟之人”,才不得 不与鸥鹭为盟。闲居期间,辛弃疾歌唱:“一松一竹真 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鹧鸪天〕“不向长安路上 行”),“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解频教花 鸟,前歌后舞;更催云水,暮送朝迎”(〔沁园春〕“一 水西来”)。表面上甚是闲适,实际上“闲”而不“适”, 深刻地体现了一代英豪的悲惨处境。 除了抗战词与闲适词,辛弃疾还有一部分农村词与 爱情词。辛弃疾的农村词描绘了江南农村清新秀美的自 然景象和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风俗习尚,充满着浓烈的 乡土气息;同时,也寄寓着辛弃疾的美好愿望和理想。 〔浣溪沙〕“北陇田高踏水频”、〔鹧鸪天〕“鸡鸭成 群晚未收”、〔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等,描绘农 村生活图景,朴实、安定,充满活力。〔清平乐〕“茅檐 低小”描绘一个农民家庭的生活场面,〔鹊桥仙〕“松 冈避暑”描绘农村的婚嫁喜事,〔鹧鸪天〕“春入平原 荠菜花”描写农村少女形象,真实、生动,饶有趣味。 〔水调歌头〕“万事到白发”描述作者与乡村父老的交 往和友谊〔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表达作者对 远离官场的农村环境的赞赏,〔玉楼春〕“青山不解乘 云去”及〔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表现作家对劳 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怀,亲切、深刻,感人肺腑。至于辛 弃疾的爱情词,无论其有无寄托,大多写得形象、生动, 颇为出色当行。〔清平乐〕“春宵睡重”写一位妇女对 于久别爱人的思念,“却把泪来做水,流也流到伊边”, 情思缠绵。〔恋绣衾〕看似写一位被抛弃的女子的心情: “如今只恨因缘浅,也不曾抵死恨伊。合手下安排了,那 筵席须有散时”;实际上,“我自是、笑别人底,却元 来,当局者迷”,即是自述。这类爱情词,抒写情事,十 分真切。 辛词的题材十分广泛, 600多首词作,从各个方面 真实地体现了作者的精神面貌,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时代的生活和情绪”。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在 驾驭词调上,辛弃疾有着非凡的才能。无论是篇幅短窄、 形式格律接近于声诗的令曲小词,或者是格式多变的长 词慢调;也无论以赋体、诗体入词,或者“以古文长篇 法行之”(谭献《复堂词话》),都能够“大踏步出来”, 纵横而能谨严,各得其宜。其次,在语言运用上,尤其 是在大量的用典、用事上,辛弃疾也有特殊的造诣。所 谓“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笔力甚峭” (楼敬思《词林纪事》卷十一引),所谓“用事最多,然 圆转流丽,不为事所使,称是妙手”(陈霆《渚山堂词 话》卷二),便是辛词这种特殊造诣的体现。 此外,善于调动一切艺术手段为塑造生动鲜明的艺 术形象服务,也是辛弃疾的重要艺术成就之一。辛弃疾 以论为词,将策论中所陈述的内容写到词中,用词体现 理想、抱负,但并非“直说”,而是用具体的形象来表 达。此类艺术手段,多种多样,主要有二种:①通过艺 术形象创造意境。淳熙元年(1174)中秋夜,辛弃疾在建 康作〔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下片写道:“乘 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 清光更多。”这是用瑰丽的想象所创造的一个美好的境 界。作者以“桂婆娑”暗指朝廷主降势力,希望除掉主 降派以实现其光复祖国河山的宏图大略,虽不明说,但 用意却是十分清楚的。所以,刘克庄曾指出:“以孝皇 之神武,及公盛壮之时,行其说而尽其才,纵未封狼居 胥,岂遂置中原于度外哉!”(《后村大全集》卷九十 八)②用典、用事,体现本地风光。辛弃疾晚年再度被 起用,虽支持韩□胄北伐,但反对其草率从事。他曾当 面向宁宗赵扩提出自己的看法。开禧元年(1205),辛弃 疾在镇江北固亭作〔永遇乐〕“千古江山”,所说三个 故事,都与京口(镇江)相关。其中,孙权据此(京口) 以称霸江东,刘裕据此以扫荡河洛,这是成功的事例,值 得效法。但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年间北伐惨败,其教 训却是应当记取的。开禧二年宋廷北伐,果然与元嘉北 伐同样结局。这首词以古讽今,用典、用事,切合眼前 实际,更加增强了艺术形象的感染力。 辛弃疾在艺术上的造诣,使其歌词形成独特的风格, 产生了“稼轩体”。所谓“稼轩体”,既增强了词的体 质,又不变其“本色”。因此,辛弃疾便在南宋词坛上, 独树一帜。 当然,辛弃疾的艺术创造也难免产生某些流弊,他 的作品,有的议论化、散文化,缺乏具体形象,有的堆 砌典故,有“掉书袋”之讥。但是,从整体看,辛弃疾 对于词的疆界的进一步开拓,对于词的艺术表现所作的 贡献,却是有大功于词苑的。 辛弃疾的诗,据辛启泰所辑《稼轩集抄存》收诗111 首。邓广铭辑校《辛稼轩诗文抄存》,清除误收,增补 遗漏,得诗124首。其后,孔凡礼的《辛稼轩诗词补辑》 (《文史》第九辑)又新补诗19首。现存辛诗,共133首。 辛弃疾的诗,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作者的生活和 思想情感,可与其词相印证。其中,《送别湖南部曲》, 自写政治遭遇,可与〔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对读;“有时思到难思处,拍碎栏干人不知”(《鹤鸣 亭绝句》),感叹英雄失意,也与〔水龙吟〕(“楚天 千里清秋”)合拍;而“竹杖芒鞋看瀑回,暮年筋力倦崔 嵬”(《同杜叔高、祝彦集观天保庵瀑布主人留饮两日 且约牡丹之饮》),与〔鹧鸪天〕“但觉新来 上楼” 合拍。正是置闲期间所反复咏吟的歌词题材。“剩喜风 情筋力在,尚能诗似鲍参军”(《和任师见寄之韵》), 辛弃疾以鲍照自许。他的诗风格俊逸,在当时“江西”、 “江湖”两派之外,自有掉臂游行之致。而且,他的某 些抗战诗,悲壮雄迈,也未必在其抗战词之下。但是,辛 弃疾毕竟是以词之余作诗,其诗作成就,自然无法与词 相比拟。辛弃疾的文,据邓广铭所辑,计17篇。其中除 几篇启札和祭文外,多为奏疏。这类奏疏,在一定程度上 揭示了当时所存在的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较为 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并系统地陈述了辛弃疾对于抗 金、恢复事业的见解及谋略,充分体现了他经纶天下的 “英雄之才”和“刚大之气”。辛弃疾曾明确宣称:“论 天下之事者主乎气。”(《九议》其二)并曾指出:“今 之议者,皆痛惩曩时之事而劫于积威之后。……惩蝮蛇 之毒,不能详核真伪而 魄于雕弓,亦已过矣。昔越王 见怒蛙而式之,曰:‘是犹有气。’盖人而有气然后可 以论天下。”(《九议》其九)“精神此老健于虎”(刘 过《呈稼轩诗》),这是辛弃疾的作风。辛弃疾其文,犹 如其人,也充满着虎虎生气。所谓“笔势浩荡,智略辐 ,有权书衡论之风”(《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八), 正体现了辛文的特色。文学史上,辛弃疾虽不以诗名世, 也不以文名世,但是,他在诗、文创作上所达到的成就 却是不可忽视的。 词集及其版本 辛弃疾词自来传诵极广,宋时已有多种刻本。淳熙十五年(1188)范开作《稼轩词序》称: “开久从公游,其残膏剩馥,得所 焉者为多。因暇日 裒集冥搜,才逾百首,皆亲得于公者。以近时流布于海 内者率多赝本,吾为此惧,故不敢独 ,将以祛传者之 惑焉。”时辛弃疾方在中年,范开已有慨于赝本之混真, 此后20年,刊本(包括赝本)自当更多。据有关载籍著 录,《稼轩词》的宋刻本主要有以下数种:一为全集所 附本,二为岳珂所见本,三为吴子音所序本,四为宜春 张清则刻本。此四种版本,均无传。 此外,宋刻《稼轩词》之 4卷本及12卷本,在当时 最为通行,现存各种刻本皆源于此。 4卷本,《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皆有著录。 此本甲集编成于淳熙元年,所收诸词,大致48岁前官建 康、滁州、湖北、湖南、江西时所作。乙、丙、丁三集 所收,基本上不包括晚年帅浙东、守京口的作品,刊成 时间当在嘉泰三年(1203)之前。四集合计,除其复重,共 得词 427首。 4卷本总名为《稼轩词》,分甲、乙、丙、 丁四集。宋刻本无传。今有汲古阁影宋钞本及吴讷《唐 宋名贤百家词》本。 12卷本,即信州本,名曰《稼轩长短句》。《直斋 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皆有著录。12卷之信州 本,宋刻无传。今传本有元大德三年(1299)广信书院孙 粹然、张公俊刻本(原为聊城杨氏海源阁藏书,今归北 京图书馆),明代王诏校刊、李濂批点本;清末王鹏运 四印斋刻本。12卷本共得词572首,依词调长短为先后顺 序。 今人邓广铭依据上述各本,汇合比勘,益以法式善、 辛启泰所辑《辛词补遗》,及自《永乐大典》、《清波 别志》、《草堂诗余》等书中辑得之诸首,撰为《稼轩 词编年笺注》,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共得词626首。加 上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孔凡礼《全宋词补辑》所辑 3 首,现传辛词计629首。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大德 本为底本,同涵芬楼影印汲古阁影抄4卷本《稼轩词》等 进行对校、标点,整理出版《稼轩长短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266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