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

《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第1张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1

 我想,每个孩子都梦想有一件法力无边的宝物,如魔乃千刃、黄金龙枪、变身器……这样就能成为救世英雄或盖世大侠,往小了说,也能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些乐趣。

 在《宝葫芦的秘密》中,主人公王葆在钓鱼时钓到了一个宝葫芦。这个宝葫芦可神奇了,能根据你心里的想法,实现你的愿望。比如能把你想吃的美食变出来,让你大饱口福;或者在考试的时候,把答案移到你的试卷上。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想有这样一个宝葫芦?但是,宝葫芦终究不是人,没有人类的智慧。在王葆和同学下象棋的时候,王葆想吃对手的“象”,没想到宝葫芦直接把“象”弄进了嘴里,这可急坏了王葆,他匆匆跑回家,看到“象”在桌子上才松了口气,真是一场闹剧呀!后来,这样尴尬的事层出不穷。

 在书的最后,王葆没有再借助宝葫芦,而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在游泳比赛上夺得了冠军。而自己拼搏得来的成功,远比在宝葫芦的帮助下得到的“成功”要光荣的多。

 这本书让我懂得,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历史上的那些伟人,如成吉思汗、彼得大帝、岳飞,还有我们的偶像:周杰伦、朗朗、朴树,他们都是付出了超出常人的努力,才获得令他人羡慕的成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只有勤奋好学,脚踏实地,才能真正成长。

《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2

 我很喜欢宝葫芦的秘密,中的主人,因为它的故事非常有趣,比如,研究金鱼,丢书事件,和宝葫芦谈判,世界越来越古怪了,这些故事都很有趣,这本书的顺序是,先是主人公的故事,然后是主人公遇见宝葫芦后的故事。

 简介:一开始,主人公自我介绍,后来讲出了宝葫芦的传说,然后是电磁起重机风波,那真是憋屈的一天,同学们一直和他吵嘴,先是跟姚俊,下象棋就是因为一个炮在哪儿的问题?他就和姚俊吵了起来,然后是,在电磁起重机制作零件时又和苏鸣凤,吵了起来,然后大家都嘲笑他他一时生气跑回了家,我到家,他想来想去,说电磁起重机不过是一个玩具,后来他又想了想,想到了宝葫芦又从宝葫芦联系到电磁起重机,然后又联系到许多别的问题,只只想他瞌睡起来,睡呀睡呀,忽然听见有人说王葆,去钓鱼啦!谁呀?快来快来,作文他才机器的确有同学今天约他去钓鱼,他跑到河边,可是一个同学都没有他们都去哪儿了?干嘛不等我这还算朋友吗?他后来他对她自己说这也挺好的,要是和同学们一起钓鱼,我一条也没钓到,他们又该嘲笑我了,还不如借此机会练习练习,可是练习的成绩一次比一次一人在河边的一棵柳树下坐着,他身边只有那只小铁桶陪着他,铁桶里边有一只螺狮,孤零零的在那里躺着,后来他钓到了宝葫芦,然后就是他和宝葫芦的故事了。

 我通过这个故事,是知道了,不能常常和同学们吵架,要和同学们和谐共处,这是我在,这个故事里知道的知识。

《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3

 在《宝葫芦的秘密》中,王葆从小听奶奶讲宝葫芦的故事,奶奶讲了张三、李四、王五、赵六如何找到宝葫芦,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王葆也想有一个宝葫芦,一个什么都可以变出的宝葫芦,王宝参加了科学小组,他们要做一个电磁起重机,王葆在做最重要的部分,苏鸣凤在一个劲儿的提意见,王葆生气离开了科学小组,回到家不知道干什么,忽然听到外面有人在喊王葆;“王葆,一起去钓鱼”,王葆出了城没见到同学,就一个人在那钓,太阳都快下山了,可还是没钓到一条,他很不甘心。突然,水面上皱起波纹,一圈比一圈大,他钓上来个宝葫芦,在王葆的要求下宝葫芦给他变得东西吃不完,也用不完。自从有了宝葫芦王葆变的很懒惰,做事不认真得意洋洋的,比如,王葆下象棋时想吃对方的“马”,打牌时,想让失去的牌再回来,一次数学考试的时候,王葆想考100分,让宝葫芦把题都写上,结果交卷的时候才知道是拿别人的卷子充当自己的,王葆最后才知道所有东西都是宝葫芦偷来的,一气之下王葆就把宝葫芦扔了,扔完了宝葫芦自己又回来了,王葆又是用刀砍,又是用火烧,没有一点用,它不怕火烧,不怕刀砍,王葆拿它一点办法都没有。王葆,王葆起来吃饭了,他睁开迷糊的眼睛看了四周,原来是一场梦。

 读完这本书后我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通过劳动换来的,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像王葆一样异想天开,只要努力,我们就是最好的宝葫芦。

《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4

 葫芦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为“福禄”,是吉祥的象征,也是大家都很喜欢的东西。“宝葫芦”一定是一个好宝贝,它到底有什么秘密呢?

 《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讲述了有个叫王葆的小男孩,他经常听奶奶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每当他调皮不听话时,奶奶都会给他讲《宝葫芦》的故事,于是他就幻想如果有一天也能拥有一个神奇的“宝葫芦”那该多好呀!幸运之神终于降临到他头上,有一次他去钓鱼时,真的就钓到了一个“宝葫芦”。从此以后,王葆就把“宝葫芦”当作一种依赖,总想不劳而获,所有的事都靠“宝葫芦”帮他做。可后来他才发现,其实“宝葫芦”只会盲目地帮助他实现愿望,让他出风头,让他有一种自豪的感觉。然而也令他失去了朋友,失去了快乐和幸福。最后他终于悔悟过来,放弃了“宝葫芦”,又做回了原来的自己,并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重新获得老师、同学、家人的信任。

 《宝葫芦的秘密》让我深切的感受到不努力是不可能有很大收获的。同时也告诉我们天上不会掉“馅饼”,“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只要我们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做事,汗水和努力会帮我们实现自己所追求的梦想。

 同学们,丢掉那让我们依赖的“宝葫芦”吧!

《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5

 我读过一本书,叫宝葫芦的秘密,讲的是一个叫王葆的学生,他喜欢吃零食,爱幻想,经常听奶奶讲宝葫芦的故事。一次王葆的朋友约他去钓鱼,可是王葆到了那儿的时候,同学们都走了,然后他就一个人去钓鱼,钓着钓着就钓到了宝葫芦,宝葫芦神通广大,可以帮王葆变出喜欢的零食,玩具,还给他做模型,换试卷,从此王宝变成了一个“闲人”。

 自己不用做任何事,全部的事情都有宝葫芦来做,但是还不够完美,王葆收到接二连三的麻烦,一次次在同学面前出丑,尴尬,让他的朋友伤心,别人对他误解,甚至连他最最好的朋友都瞧不起他的行为,王葆也觉得自己很不安,朋友对他的关心,爱护,让他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实在对不住大伙儿。后来王宝实在无法忍受宝葫芦的自作主张,随意侵占别人成果的行为,就把宝葫芦抛弃了,最后发现自己只是做了一场梦,非常庆幸自己是在做梦,明白了不劳而获,不动脑筋,依靠别人的行为是不对的,他决心要做一个好学生。

 我想,不管是故事,还是学习,生活,我们都不能抱有不劳而获的想法,因为如果靠别人,我们逐渐会变得懒惰,依赖,迟钝这样我们就无法掌握自己的学习生活了,还要被别人嘲笑被误会,我们应该学习开阔思维善于思考,做一个好学生。

《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6

 我假期里读了一本书,叫《宝葫芦的秘密》。讲的是一个名叫王葆的小学生,他喜欢零食、爱幻想,经常听奶奶讲宝葫芦的故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如愿得到了一个宝葫芦。

 这个宝葫芦神通广大,可以帮王葆变出很多东西,例如喜欢的零食、玩具,甚至可以帮助王葆钓鱼,制作他喜欢的模型等等。自从有了这个宝葫芦,王葆似乎变成一个“闲人”,自己再也不用做事情了,想要什么宝葫芦都能帮他实现!作业,学习都不用自己动脑筋发愁了!这让王葆感觉这个世界很完美。

 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情,接二连三的麻烦随之而来,宝葫芦不分黑白,盲目服从,阴差阳错让王葆一次一次的出丑,一次次的尴尬。更让他伤心的是朋友以及家人对他的排斥!有时候,王葆认识到自己这么做不好,对不住大家伙!对自己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另外,王葆实在无法忍受宝葫芦的自作主张,肆意侵占他人财物的行为,就把宝葫芦扔掉了。

 突然王葆醒了,原来是南柯一梦。不过王葆非常庆幸自己只是做了一场梦!

 如同我们的学习一样,一分耕耘一份收获!你有多少的努力与付出,就会有多少的成绩作为回报!学习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唯一可行的就是认认真真听课,扎扎实实做作业!

《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7

 我看了《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

 这本书的主角是王葆。他非常想要一个宝葫芦。有一次,他要去钓鱼,后来碰上了宝葫芦。宝葫芦和他经过一番对话后,成为了王葆的宝贝。不过,王葆只要帮它做一件小事情——保密。宝葫芦就给他变许许多多的东西。宝葫芦帮助他弄到了一群鱼,还变出许多好吃的零食、不用钱买就能到手的花、自行车、模型飞机……王葆很是快乐。但由于一次数学考试,王葆想宝葫芦替他写,就叫宝葫芦帮他写满答案,宝葫芦把他的卷子和苏鸣凤(坐在他前面)的卷子调换,让老师觉得他在作弊。王葆很烦恼,到了学校外。他掏出宝葫芦,气得把它丢出草坪上,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宝葫芦很简单告诉他什么东西都是用双手做出来的,比如数学作业,要双手做出来,才能做完,不可能不劳而获。王葆气得决心把它给消灭掉。把它扔到水里,但又游了上来,用刀劈下去,可惜它是没脑袋的,还活着,用火烧,烧不掉。王葆和它离开了,告诉了大家宝葫芦的秘密。他醒来了,原来讲了那么老半天,这是个梦呀!

 《宝葫芦的秘密》告诉我一个道理,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天上也不会掉馅饼。只有自己双手创造,才能创造幸福。

《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8

 《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是我最近看的印象最深的一本童话故事书。这本书写的既平实又幽默,具有深刻的教育和启发意义,深受我们小读者的喜爱。

 这本书讲述了小学生王葆由于经常听奶奶讲宝葫芦的故事,便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得到一个宝葫芦。想不到有一天当他钓鱼时,却意外地得到了这样一个宝贝。宝葫芦表示愿意做他的奴仆。于是王葆要什么就有什么,从此获得了一种“特殊的幸福”,一种新奇的、刺激的,可以不必自己劳作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几乎所有东西的“幸福”。然而,与这种“幸福”相伴的却是无穷无尽的烦恼,弄得他狼狈不堪。他感觉无比孤单、寂寞,仿佛跟这个世界完全失去了联系。他突然对生活的意义感到一种迷茫……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最终王葆和宝葫芦决裂,又重新回到正常的健康生活之中。

 王葆与宝葫芦从妥协到斗争,直至最后将其彻底抛弃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思想转变,形象有力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世界上人们所需要的东西,没有一件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真正的幸福,必须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去创造。

《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9

 这个暑假我读了《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我非常喜欢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名叫王葆的小孩儿在钓鱼的时候钓到了一个宝葫芦,王葆想要什么宝葫芦就能变出什么,而且也能实现王葆的愿望。

 王葆想要金鱼,宝葫芦就给他变出金鱼;他想要吃的,宝葫芦就变出好吃的点心,宝葫芦还给他变出很多玩具、自行车、让同学们羡慕的磁力起重机,甚至还有钱……

 慢慢地,王葆发现宝葫芦并不是只会带来好事,也会带来坏事和麻烦。比如,王葆去看**,宝葫芦就把别人的**票偷来给他;他去买书,宝葫芦就把崭新的书偷到王葆的书包里。最严重的一次是数学考试,他不会做题,宝葫芦就把别人的卷子改成王葆的名字,老师发现了王葆的行为,并批评了他,同学们也开始怀疑王葆,王葆觉得难受极了……

 最终,王葆明白了宝葫芦的真正的“秘密”,原来,宝葫芦变出来的东西都是偷来的。王葆决定说出宝葫芦的秘密,并且把偷来的东西都还了回去。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人不能想着不劳而获,要诚实、正直,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10

 看了《宝葫芦的秘密》之后,我觉得宝葫芦是王葆心中的欲望所在,它并不是在真正地帮忙他,反倒是在害他。王葆想着的不就是不劳而获吗想要什么鱼,宝葫芦就给他变成什么鱼;想吃什么,宝葫芦就给他变什么;想要坐飞机,宝葫芦就变出飞机带他去天空中翱翔……。在考试时宝葫芦把一个同学卷子上的答案偷走了,这下让王葆暴露了自我不劳而获的事实,令他在同学和教师面前丢了脸。

 王葆天天想的都是宝葫芦能够帮忙自我,从没有想过要自我要独立,就这样他被宝葫芦害惨了。他自我没有独立,反而在受到教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时,他埋怨宝葫芦不懂他,其实那都是他自我的想法,也就是说“宝葫芦”其实是他自我的欲望。

 生活中也有这样不劳而获的人和事。

 比如说一些小偷不断地**别人的努力果实,这不就是不劳而获吗并且这还是一种犯罪行为,我们千万不要学习这种人!

 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在我们班里有一些人不断地窃取别人的学习成果,令人十分头疼。例如我们班里经常有偷别人作业的人,还写上了自我的名字,这种行为真是十分的可耻。

 我觉得我们不要总想着不劳而获,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如果经常想不劳而获的话,最终只会害了自我。

《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11

 寒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名叫宝葫芦的秘密的书。

 故事讲的是小学生王葆听奶奶讲宝葫芦的故事,对宝葫芦产生了兴趣,也想拥有一个不久,他果然从河里找到了宝葫芦,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王葆虽然要什么有什么,但是同学们却渐渐地疏远了他,连王葆自己都迷糊了,一次,把葫芦给他变了一些不知名的花,小张和同学们问这问那,王宝也只能说谎。最后王宝中也明白了这些莫名其妙的东西,不是宝葫芦变的,而是其他人的,我也从这本书中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的东西才是最好的,我们不必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只要凭自己的努力而得到的收获,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异想天开,不劳而获,终究是行不通的。在生活中我们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虽然有时可以让家长帮着做,但不能事事都依赖着他们。如果这样帮你做了,那你永远只是个什么也不会的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可是那么一群孩子中只有几个能做到的,我不仅反思,我能做到吗?

 同学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再让父母帮着你们了,我们要多动脑,勤动手,善于思考,做个勤学好问的孩子。

《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12

 昨晚,我做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梦,梦到我有一个“宝葫芦“,每天都有我想要的食物、玩具、生活用品等出现在我的屋里,当知道“宝葫芦”给我的礼物都是别人的东西时,我大吃一惊,那我不就莫名其妙得变成“小偷”了想到这儿,吓得我跳了起来,我睁开眼睛向四周看了又看,这才松了一口气:“呼,原来是一场梦。”这时,我想到了昨天看的一本书《宝葫芦的秘密》。

 书中的主人公叫王葆,他是一个普通的小学生,小时候奶奶常常给他讲“宝葫芦的故事”,有一天他到小河边钓鱼,钓到了一个“宝葫芦”,“宝葫芦”帮助他实现所有的愿望,他向“宝葫芦”保证不会告诉任何人这个秘密。后来,发生了许多事情,王葆发现“宝葫芦”给他的礼物都是别人的东西。他开始想丢弃宝葫芦,可是,不管怎么丢弃、破坏宝葫芦,它总能完好无损得出现在王葆面前。最后,王葆跑到学校里,把宝葫芦的事情告诉了同学们,这时,他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原来,这只是一个梦。

 读完这本书,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王葆知道宝葫芦给他的都是别人东西时,要丢弃宝葫芦呢”起初我认为王葆不想当小偷,后来我才知道,王葆当时悟出了一个道理:“我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不要通过别的途径去得到,要靠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

 “宝葫芦”能带来财富,但还不来真正的幸福,我们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换来真正的幸福。

《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13

 有一个小男孩叫王葆,他朝思暮想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宝葫芦。幸运的他在钓鱼时钓到了一个宝葫芦,这个宝葫芦让他要什么就有什么。

 刚开始王葆还挺享受有宝葫芦陪伴的日子。想吃熏鱼、卤蛋和葱油饼,下一秒这些东西就冒出来了;他去图书馆借书,得知想要的书被他人借走了,在王葆糟心的时候书就到了他书包里;他想有一辆自行车,一回到家自行车就在墙角放着……

 但后来王葆慢慢的就不习惯有宝葫芦的日子了。路过**院想进去看看的时候,好朋友买的**票就出现在他手里;和朋友下象棋苦于吃掉对方的“马”时,那个“马”就在大家眼皮底下溜到他嘴里了;更意想不到的是,考试时他想把试卷填满,结果同学苏鸣凤交给老师的试卷就变成了白卷,而他的卷子上满是苏鸣凤的笔迹……

 后来越来越多的事情,让他在大家面前解释不清楚了。王葆开始乱跑,为的要躲开这些同学和好朋友,可他觉得自己到哪也不合适。王葆越想越来火,自己什么事也不干,可又要什么有什么。最后王葆把一切都告诉了大家。

 读完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想要得到什么就必须脚踏实地靠自己的大脑和双手去换取。

《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14

 《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非常有意义,里面的主人公是小学生王葆,王葆想不劳而获得到好成绩那是不可能的。

 有一天,王葆在河里钓到了宝葫芦,宝葫芦愿意让王葆做它的主人并帮他实现所有的愿望,条件是不能让别人发现。王葆答应了宝葫芦不说出来这个秘密。但是过了几天王葆并没有发现宝葫芦为他带来幸福和快乐,反而为他带来了许多烦恼,使自己的生活一团糟。例如:王葆和同学玩象棋,他想“吃”掉 对方的“马”可是宝葫芦以为王葆要真吃对方的“马”于是宝葫芦就把有黑又脏的棋子往王葆的嘴里塞,吓得王葆要打喷嚏,可是他只打了半个喷嚏。还有宝葫芦把苏鸣凤的试卷变成了王葆的试卷,宝葫芦帮王葆偷了电磁起重机。

 最后,王葆才知道宝葫芦给他的陶瓷娃娃、收音机、那些贵重的花草、自行车、糖果……都是宝葫芦偷的。王葆顿时怒火上升,他决定把宝葫芦消灭掉,无论王葆把宝葫芦扔到小河里,还是把宝葫芦切成两半,或者再把宝葫芦扔到火里面去烧。可是宝葫芦还是滚回到了王葆的脚边。王葆的眼睛忽然睁开,原来这调皮又搞笑的故事只是一场有趣的梦呀!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一个道理,天上不可能掉馅饼,任何事情一定要自己动手去做才会取得成功。

《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15

 第一次读这么像作文一样的书。

 不是说形式像,而是故事情节清晰,结尾又像平常写作文的结尾一样。结构十分好理解,从遇到宝葫芦到为宝葫芦而开心到讨厌宝葫芦最后是向大家解释了这一切,结尾才是更像,最后原来是做了一场梦。

 这种我想应该是以梦导入类的吧,说是童话类的,可是只是一场梦,说是科普类的,有没讲什么知识,所以应该是以梦导入的吧。

 再讲内容,内容更是很难理解,主角王葆对宝葫芦又爱又怕,可是不想拿着就用水淹、火烧,但是可想而知,根本不管用。但是一开始,王葆又非常高兴用着宝葫芦,因为一些故事和心里阴影而改变,宝葫芦在过程中需要十分认真,每一个动作和心灵活动都要写清楚,不然就表达不了为什么从喜欢到讨厌宝葫芦了。

 这本书重要的是,这本书吸引力较强,因为它的吸引力是:这是一本故事性连起来的,如果一会儿看一点,一会儿看一点,就很不容易记起来故事情节是怎么样的。所以看的时候,一定要一下看完,不然写不出来读后感的。

 这本书有一个特点,就是作者不像是真正来介绍这个人的,不像是说他的眼睛,他的鼻子,而是用故事带出来的容貌,我要向作者好好学习。

 每一次的读后感、观影感,都是一种满满的收获,感觉自己又学到了许多东西,可以让我更上一层楼。

  首先说大山不是没有败过。

  1956年大山在香港就败在一个练太极拳的姓王的老者手上。

  如果真的找一些人来打大山,我认为晚清以来的十大拳术高手都可以。

  一、董海川

  董海川生于清代嘉庆年间(1797-1882),河北省文安县米家坞人,幼年喜学各家拳术,及长访师江南,在桃花山上见一年幼和尚不断向树击掌,并盘树绕行,董自恃勇武上前和小和尚交手,结果大败。于是他请见老和尚,虚心求教,历经几个寒暑,尽得其艺;临别时师傅叮嘱:技艺已有成就,切忌少年气盛惹事生非,董唯唯应诺。然而回家之后偶与人争,以致出手伤人,官方缉拿甚紧,董遂净身为阉,隐于京师肃王府中,做了一名司菜太监。

  一日,太极拳名师杨露蝉奉召在肃王府与府中拳师比武,连战连胜,最后竟将一拳师掷于园网之上。是时董海川手托菜盘由此经过,立即飞身上网救起拳师。董海川遂与杨露蝉相斗,双雄对峙,胜负难分。从此太极拳与八卦掌各立门户,桃李盈门,流传后世。董海川寿享高龄,监殁昏惘,仰卧床上,两手仍作换掌式,直至气绝。八卦掌流传国内外,迄今不衰。董氏传人层出不穷,其墓已迁至北京西郊,重修一新。

  二、王五

  大刀王五,可算是近代武林响当当的巨头。王五是北京人,他本姓白,八岁时就成了孤儿.他和弟弟沿街讨饭,讨到了北京顺兴镖局,镖局的王掌柜看他长得相貌不凡,就收留了他,认为养子,改姓王。十一年后,王掌柜死了,他就继承了镖局。由于他行侠仗义、为人直爽、武功又高,就被人叫做“大刀王五”,他的本名,是王正谊。

  王五是地道的绿林豪客,不但武功好,而且结交广泛,上到王公显贵,下到街头混混。而且他广泛的社会关系使他与当时的许多名人大事联系起来。谭嗣同“去流肝胆两昆仑”,据说“两昆仑”就是说康有为和王五。最后没于八国联军,不愧热血豪侠本色。王五武功与事迹传说最广,传奇色彩浓厚,他本人也是一个传奇。

  三、黄飞鸿

  黄飞鸿(1847-1924),南海西樵禄舟村人,他是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名医。其父黄麒英乃晚清“广东十虎”之一,飞鸿五岁从父习武,12岁随父鬻技街衢,尽得家传功夫。后遇铁桥三之爱徒林福成授其铁线拳、飞砣绝技,并在宋辉镗处学得无影脚,武艺日臻精进,稍后,飞鸿随父于广州乐善山房设馆授徒。麒英谢世,飞鸿子承父业成为一代宗师,是当时南派武林中最年轻的武术教练。一生中,曾先后被提督吴全美、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等聘为军中技击教练。相传其平生绝技有双飞砣、子母刀、罗汉袍、无影脚、铁线拳、单双虎爪、工字伏虎拳、罗汉金钱镖、四象标龙棍和瑶家大耙等。因其尤精虎形诸势,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痴”之雅号。

  1924年8月,广州商团总长陈廉伯在英帝国主义支持下,乘孙中山北伐,在广州发动武装暴乱,纵火劫掠。黄飞鸿与其继室莫桂兰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宝芝林连同刘永福写给他的牌匾和他唯一的照片亦毁于战火。黄飞鸿经不起沉重打击,因而忧郁成疾,是年冬天不治去世,终年77岁。黄飞鸿身后萧条,贫无以殓,幸弟子邓秀琼为他料理后事,葬于白云山麓。莫桂兰在林世荣、邓秀琼的帮助下,偕黄的两名儿子移居香港设馆授徒,传授黄飞鸿遗技。1983年在香港去世。

  黄飞鸿一生以弘扬国粹,振兴岭南武术为已任,经其门人林世荣等整理的铁线拳、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结构新颖,动作轻快,革除了以往南派拳法沉滞狭隘、动作重复之弊病。虎鹤双形,虎形练气与力,动作沉雄,声威叱咤,有推山倒海,龙腾虎跃之势;鹤形练精与神,身手敏捷,动作迅速,有静如处女,动如脱兔,气静神闲之妙。刚柔并用,长短兼施,偏正配合进退中规,成为飞鸿一脉之代表拳法,为武术界独树一帜。一时风行全省,并远传至港澳、南洋甚至北美等地,迄今历久不衰。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列为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教材内容之一。

  黄飞鸿不仅武功超群,医术亦相当精湛,其驳骨疗伤之技,时称一绝。光绪年中,在广州仁安里设“宝芝林”医药馆,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上至将军,下至百姓,功效显著。福军首领刘永福亲为宝芝林题写“技艺皆精”的匾额,并聘飞鸿为福军技击总教练,后随刘到台湾英勇杀倭。

  黄飞鸿纵横江湖数十年,凭着过人的勇敢、智慧和绝技,身经百战,显赫辉煌。成为中外闻名的武术大师。他武艺高强且崇尚武德,推尚“习武德为先”,从不恃强凌弱,坚持以德服人。他历主摒除门派之阂,能者为师,更是力排重男轻女之见,最先收授女弟子和组织女子狮队的武师之一。其众多弟子中,以男弟子梁宽和林世荣,女徒弟莫桂兰、邓秀琼等最负盛名。其余的门人,亦颇有声誉,遍布粤港澳台、东南亚各地。他生前弘扬国粹、匡扶正义、见义勇为、扶弱助贫、济世为怀的风范,在武术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轶事,被世人广为传诵。

  四、霍元甲

  霍元甲(1869-1910),字俊卿,祖籍河北省东光安乐屯(属沧州地区), 世居天津静海小南河村,为精武体育会创始人。

  霍元甲幼时体弱多病。其父霍恩第是名显一时的秘宗拳师。他担心元甲习武日后有损霍家名声,拒不授艺于他。但元甲志存高远,他日日留心,处处参察,偷艺于父传兄弟之机。苦练于舍外枣林之僻。后为父知,受责。元甲保证绝不与人比武,不辱霍家门面,方准父兄一起习武。元甲天资聪颖,毅力惊人,功艺长兄亢进,在兄弟之中出类超群。父见此,一改旧念,悉心传艺于他。后元甲以武会友,融合各家之长,将祖传“秘宗拳”发展为“迷宗艺”,使祖传拳艺达到了新的高峰。

  光绪22年(1896),山东大侠刘振声慕名来津,求拜于元甲门下。霍察其正直,遂收为弟子。从此破了霍家拳“传内不传外”的先例。元甲侠肝义胆。光绪24年(1898),谭嗣同变法遇难,大刀王五(王子斌)避难津门,与元甲一见如故,遂成至交。后王子斌在京遇难,被八国联军枭首示众。元甲与刘振声潜入京城,盗回首级,并取得《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协助,将义士身首合葬,尽了朋友之义。

  宣统元年(1909),英国大力士奥皮音在上海登广告,辱我“东亚病夫”。霍应友人邀赴上海约期比武。慑于霍元甲拳威,对方以万金作押要挟,元甲在友人支持下,答应愿出万金作押。对方一再拖延,元甲在报上刊登广告,文曰:“世讥我国为病夫国,我即病夫国中一病夫,愿与天下健者一试。”并声言“专收外国大力士,虽铜筋铁骨,无所惴焉!”霍公之声威使奥皮音未敢交手即破胆而逃,连公证人,操办者也逃之夭夭。

  1910年6月1日,霍元甲在农劲荪等武术界同仁协助下,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精武体操会”(后改名“精武体育会”)。孙中山先生赞扬霍元甲“欲使国强,非人人习武不可”之信念和将霍家拳公诸于世的高风亮节,亲笔写下了“尚武精神”四个大字,惠赠精武体育会。

  1910年9月,日本柔道会会长率十余名技击高手与霍较艺,败在霍的手下。日本人奉以酒筵,席间见霍呛咳,荐日医为治,霍公一生坦直,不意中毒于9月14日身亡。终年42岁。后上海精武会由元甲之弟元卿、次子东阁任教。各地分会相继分起。

  五、王子平

  王子平,回族人,生于一八八一年,卒于一九七三年,生前任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他生于武术之乡河北沧州的一个武术世家,和佟忠义并称“沧州二杰“,有“神力千斤王”之称。从学于鲁人杨洪修,精查拳、八极拳、龙泉剑,早岁行商关东,后投身军伍,以武术教练将士。一九一九年,俄国大力士康泰儿在北京中央公园献技,势甚嚣张,王激于义愤,当众挫败之。后又挫败西方力士马志尼、阿拉曼、柯芝麦、沙力文。在青岛时,曾遭日帝宪警围攻,王子平把他们一一掷至楼下,表现了我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精神和魄力。解放后他作为周恩来总理的保镖出访各国。

  六、韩慕侠

  这是当年和霍元甲同乡并齐名的大师,武林大师张占奎弟子,解放前黄埔军校首席国术教官,击败无数外籍高手,打死天津擂台俄国大力士。其孙韩建中现任中国公安大学格斗教授。**《武林志》里东方旭的原形就是他(北京的六国饭店与一位俄国大力士康泰尔交手);在天津开武馆,1916年前后,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并投身革命事业。为了强身健体,他拜名扬京津的拳师韩慕侠为师,学拳练武。韩慕侠当时以教武为生,最擅长“形意八卦”,除在南开任教外,还在家里设武馆授徒传艺。周恩来学习之余,常穿一件长布大褂,去韩慕侠家里学拳练武。。因为学拳,使周恩来与韩慕侠建立起诚挚的友谊。周恩来曾提笔为韩慕侠的武馆,写下“韩九师堂”四字。1917年周恩来东渡日本后,还将他学拳期间与韩慕侠等人在武馆的合影寄给拳师,以示思念之情。韩慕侠曾感慨地说:“翔宇(周恩来)年少志高,深谋远虑┄┄我教他怎样强身,他却教我怎样做人。”

  七、杜心武

  号称南北大侠,其资料及故事比较纷杂,信史难见,他是自然拳创始人,当过孙中山的保镖。在此聊录一点:驰名中外的武术家杜心武,出生于武风极盛的湖南慈利县,他从小拜武林怪杰为师,学得一身惊人的功夫,早年做过镖师,威震四方,被誉为“南北大师”。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同盟会,宋教仁是同盟会的骨干,经宋教仁介绍,杜心武也参加了同盟会,并做了孙中山的保镖。杜心武担任保镖,并不是每天跟随孙中山,主要是遇有重要会议时,由杜心武组织几个人在会场内外负责保卫工作。

  八、李小龙

  中国功夫的精神领袖。

  截拳道的创始人。

  被奉为战神。

  九、佟忠义

  佟忠义是饮誉中外的著名武术家,生前与王子平齐名,时人誉为“沧州二杰”。佟忠义,沧州市西门里人。其父佟存,为武林高手,曾在东北开设天兴镖局。佟忠义行三,自幼在父兄指导下刻苦练功,打下了深厚的功底。光绪28年,他随二哥佟忠诚到奉天以保镖为业,遂出入武行。他拳持技精深,尤其师摔跤更是出神入化。在浪迹江湖之中,他寻师访友,博取众家之长,把蒙古族摔跤中的二十八个大绊子、祖传擒拿和六合拳法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佟派技击术,就连海内外享有盛名的关东大侠查瑞龙,也曾拜在佟的门下师事武艺。宣统二年,他被任命为清廷禁卫军的武术教官。民国初,他历任察哈尔骑兵第一团安武军三路四营和四省经略侍卫队的武术教官。民国七年,又在保定曹锟部下当武术教官。后又任吴桥保卫大队长,直隶陆军军官学校武术和摔跤教练等职,民国21年,在南京举行第一次全国武术比赛,佟忠义荣获六合门第一名。

  佟忠义嫉恶如仇,富有正义感。在禁卫军时,他因不满清王朝妥协媚外,滥杀无辜,曾偷偷放过深负冤屈的在押“罪犯”,并毅然弃官回乡为民。民国十四年,一日本柔道家在上海虹口摆擂台,并在报上自吹自擂,不可一世。佟忠义当时正在保定直隶军官学校任教官,他闻讯后又毅然辞去官职赴沪打擂。开始,洋人想用金钱收买他,佟忠义一身正气,不为所动,慑于佟的拳威,这位喧嚣一时的日本人没敢登台便逃之夭夭了。

  为了发展祖国的武术事业,在沧州,佟老先生开办过武学社。迁居上海后,又开设过忠义拳术社,忠义摔跤社。并先后在国育武术研究会任教练、在上海国术馆任少林门教务主任。还一度兼任过东亚体专、暨南大学、西江体专以及《申报》报馆的国术教练。民国2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编著的《中国摔跤法》一书。民国33年,南京举行第二次国术比赛,他被中央国术馆特约为大会裁判。

  解放后,为继承和发掘祖国的武术遗产,直至晚年,佟老先生仍孜孜不倦地从事武术的研究和传授工作。1956年在全国武术比赛大会上,贺龙同志亲切接见了他。1963年,佟老因病在上海谢世。终年84岁。为缅怀英杰,昭示佟老一生功业,上海人民为他举行了二级葬礼,并隆重地举行了追悼大会。

  十、曹晏海

  曹晏海(1903—1938),河北沧州沧县芦家园村人。此人身材高大、蜂腰乍肩,臂长腿健。少年时酷爱武术,十五岁曾背着家人出走,去昆仑山学艺,沿途讨饭一个多月至山西太谷被一老人劝回。他聪颖过人,自学成才,十几岁能释读古文,双手提笔能写梅花篆字和清秀小楷。至令其家人还保存他早年阅读过的书札墨迹。十几岁从连阔和尚学拳术,1928年去南京中央国术馆在教授班学员。二十几岁就得了个“草上飞”的浑名。上海擂台赛曹晏海取得冠军和以后充分显示了曹的非凡武功和精纯技艺:受到各路督军和各省主席的赏识,争相聘请为国术教官。浙江省主席张静江聘请曹晏海为教官。兼随从副官。1937年又由杭州调江西庐山,任陆军军官训练团一级国术教官。1938年秋患病在江西庐山去世。

  清朝还有雍正乾隆时期的甘凤池,正史野史多有记载,“拳推千斤”,天下无双。

  石达开,精通太极拳,据说他的小腹击之如中败絮。而石达开这个名字(外号)正是因为他能打断石碑而起的。石达开的腿法亦出众,据说他遇见强敌时善用720度旋风腿KO人家,力度超级大,但也相当不容易。

  张其维,晚清山东人,回裔,号称铁掌钢指。有人找他挑,他表演了掌砍10块砖的绝技,之后转身骈其五指又刺穿五块砖,那人立刻吓跑了。有人趁他打拱作揖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腿在他头顶闪过,想他未发觉,暗子笑之,但见张其维扬手示之,乃已取下彼裆中两块布片。其威猛如是。

  没错,大山倍达自己在自传中说过的

  他虽然在日本打遍天下无敌手,到国外挑战各地武术家也没输过,

  但偏偏在香港输给一位“陈姓老人”,

  这种事情,旁人说的未必准,但是本人都承认了,那肯定是真有其事了

  只不过他只留下了“陈姓老人”的说法,

  至于这位老人到底是谁、是哪个流派的,并没有什么线索,

  很多人以这老人姓陈,又是以柔性的、圆形运动手法打败大山的,

  就认为他应该是陈氏太极拳的传人,

  然而这点至今还没有定论

  大山不是没有败过。

  如果真的找一些人来打大山,我认为晚清以来的十大拳术高手都可以。

  一、董海川

  董海川生于清代嘉庆年间(1797-1882),河北省文安县米家坞人,幼年喜学各家拳术,及长访师江南,在桃花山上见一年幼和尚不断向树击掌,并盘树绕行,董自恃勇武上前和小和尚交手,结果大败。于是他请见老和尚,虚心求教,历经几个寒暑,尽得其艺;临别时师傅叮嘱:技艺已有成就,切忌少年气盛惹事生非,董唯唯应诺。然而回家之后偶与人争,以致出手伤人,官方缉拿甚紧,董遂净身为阉,隐于京师肃王府中,做了一名司菜太监。

  一日,太极拳名师杨露蝉奉召在肃王府与府中拳师比武,连战连胜,最后竟将一拳师掷于园网之上。是时董海川手托菜盘由此经过,立即飞身上网救起拳师。董海川遂与杨露蝉相斗,双雄对峙,胜负难分。从此太极拳与八卦掌各立门户,桃李盈门,流传后世。董海川寿享高龄,监殁昏惘,仰卧床上,两手仍作换掌式,直至气绝。八卦掌流传国内外,迄今不衰。董氏传人层出不穷,其墓已迁至北京西郊,重修一新。

  二、王五

  大刀王五,可算是近代武林响当当的巨头。王五是北京人,他本姓白,八岁时就成了孤儿.他和弟弟沿街讨饭,讨到了北京顺兴镖局,镖局的王掌柜看他长得相貌不凡,就收留了他,认为养子,改姓王。十一年后,王掌柜死了,他就继承了镖局。由于他行侠仗义、为人直爽、武功又高,就被人叫做“大刀王五”,他的本名,是王正谊。

  王五是地道的绿林豪客,不但武功好,而且结交广泛,上到王公显贵,下到街头混混。而且他广泛的社会关系使他与当时的许多名人大事联系起来。谭嗣同“去流肝胆两昆仑”,据说“两昆仑”就是说康有为和王五。最后没于八国联军,不愧热血豪侠本色。王五武功与事迹传说最广,传奇色彩浓厚,他本人也是一个传奇。

  三、黄飞鸿

  黄飞鸿(1847-1924),南海西樵禄舟村人,他是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名医。其父黄麒英乃晚清“广东十虎”之一,飞鸿五岁从父习武,12岁随父鬻技街衢,尽得家传功夫。后遇铁桥三之爱徒林福成授其铁线拳、飞砣绝技,并在宋辉镗处学得无影脚,武艺日臻精进,稍后,飞鸿随父于广州乐善山房设馆授徒。麒英谢世,飞鸿子承父业成为一代宗师,是当时南派武林中最年轻的武术教练。一生中,曾先后被提督吴全美、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等聘为军中技击教练。相传其平生绝技有双飞砣、子母刀、罗汉袍、无影脚、铁线拳、单双虎爪、工字伏虎拳、罗汉金钱镖、四象标龙棍和瑶家大耙等。因其尤精虎形诸势,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痴”之雅号。

  1924年8月,广州商团总长陈廉伯在英帝国主义支持下,乘孙中山北伐,在广州发动武装暴乱,纵火劫掠。黄飞鸿与其继室莫桂兰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宝芝林连同刘永福写给他的牌匾和他唯一的照片亦毁于战火。黄飞鸿经不起沉重打击,因而忧郁成疾,是年冬天不治去世,终年77岁。黄飞鸿身后萧条,贫无以殓,幸弟子邓秀琼为他料理后事,葬于白云山麓。莫桂兰在林世荣、邓秀琼的帮助下,偕黄的两名儿子移居香港设馆授徒,传授黄飞鸿遗技。1983年在香港去世。

  黄飞鸿一生以弘扬国粹,振兴岭南武术为已任,经其门人林世荣等整理的铁线拳、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结构新颖,动作轻快,革除了以往南派拳法沉滞狭隘、动作重复之弊病。虎鹤双形,虎形练气与力,动作沉雄,声威叱咤,有推山倒海,龙腾虎跃之势;鹤形练精与神,身手敏捷,动作迅速,有静如处女,动如脱兔,气静神闲之妙。刚柔并用,长短兼施,偏正配合进退中规,成为飞鸿一脉之代表拳法,为武术界独树一帜。一时风行全省,并远传至港澳、南洋甚至北美等地,迄今历久不衰。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列为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教材内容之一。

  黄飞鸿不仅武功超群,医术亦相当精湛,其驳骨疗伤之技,时称一绝。光绪年中,在广州仁安里设“宝芝林”医药馆,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上至将军,下至百姓,功效显著。福军首领刘永福亲为宝芝林题写“技艺皆精”的匾额,并聘飞鸿为福军技击总教练,后随刘到台湾英勇杀倭。

  黄飞鸿纵横江湖数十年,凭着过人的勇敢、智慧和绝技,身经百战,显赫辉煌。成为中外闻名的武术大师。他武艺高强且崇尚武德,推尚“习武德为先”,从不恃强凌弱,坚持以德服人。他历主摒除门派之阂,能者为师,更是力排重男轻女之见,最先收授女弟子和组织女子狮队的武师之一。其众多弟子中,以男弟子梁宽和林世荣,女徒弟莫桂兰、邓秀琼等最负盛名。其余的门人,亦颇有声誉,遍布粤港澳台、东南亚各地。他生前弘扬国粹、匡扶正义、见义勇为、扶弱助贫、济世为怀的风范,在武术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轶事,被世人广为传诵。

  四、霍元甲

  霍元甲(1869-1910),字俊卿,祖籍河北省东光安乐屯(属沧州地区), 世居天津静海小南河村,为精武体育会创始人。

  霍元甲幼时体弱多病。其父霍恩第是名显一时的秘宗拳师。他担心元甲习武日后有损霍家名声,拒不授艺于他。但元甲志存高远,他日日留心,处处参察,偷艺于父传兄弟之机。苦练于舍外枣林之僻。后为父知,受责。元甲保证绝不与人比武,不辱霍家门面,方准父兄一起习武。元甲天资聪颖,毅力惊人,功艺长兄亢进,在兄弟之中出类超群。父见此,一改旧念,悉心传艺于他。后元甲以武会友,融合各家之长,将祖传“秘宗拳”发展为“迷宗艺”,使祖传拳艺达到了新的高峰。

  光绪22年(1896),山东大侠刘振声慕名来津,求拜于元甲门下。霍察其正直,遂收为弟子。从此破了霍家拳“传内不传外”的先例。元甲侠肝义胆。光绪24年(1898),谭嗣同变法遇难,大刀王五(王子斌)避难津门,与元甲一见如故,遂成至交。后王子斌在京遇难,被八国联军枭首示众。元甲与刘振声潜入京城,盗回首级,并取得《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协助,将义士身首合葬,尽了朋友之义。

  宣统元年(1909),英国大力士奥皮音在上海登广告,辱我“东亚病夫”。霍应友人邀赴上海约期比武。慑于霍元甲拳威,对方以万金作押要挟,元甲在友人支持下,答应愿出万金作押。对方一再拖延,元甲在报上刊登广告,文曰:“世讥我国为病夫国,我即病夫国中一病夫,愿与天下健者一试。”并声言“专收外国大力士,虽铜筋铁骨,无所惴焉!”霍公之声威使奥皮音未敢交手即破胆而逃,连公证人,操办者也逃之夭夭。

  1910年6月1日,霍元甲在农劲荪等武术界同仁协助下,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精武体操会”(后改名“精武体育会”)。孙中山先生赞扬霍元甲“欲使国强,非人人习武不可”之信念和将霍家拳公诸于世的高风亮节,亲笔写下了“尚武精神”四个大字,惠赠精武体育会。

  1910年9月,日本柔道会会长率十余名技击高手与霍较艺,败在霍的手下。日本人奉以酒筵,席间见霍呛咳,荐日医为治,霍公一生坦直,不意中毒于9月14日身亡。终年42岁。后上海精武会由元甲之弟元卿、次子东阁任教。各地分会相继分起。

  五、王子平

  王子平,回族人,生于一八八一年,卒于一九七三年,生前任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他生于武术之乡河北沧州的一个武术世家,和佟忠义并称“沧州二杰“,有“神力千斤王”之称。从学于鲁人杨洪修,精查拳、八极拳、龙泉剑,早岁行商关东,后投身军伍,以武术教练将士。一九一九年,俄国大力士康泰儿在北京中央公园献技,势甚嚣张,王激于义愤,当众挫败之。后又挫败西方力士马志尼、阿拉曼、柯芝麦、沙力文。在青岛时,曾遭日帝宪警围攻,王子平把他们一一掷至楼下,表现了我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精神和魄力。解放后他作为周恩来总理的保镖出访各国。

  六、韩慕侠

  这是当年和霍元甲同乡并齐名的大师,武林大师张占奎弟子,解放前黄埔军校首席国术教官,击败无数外籍高手,打死天津擂台俄国大力士。其孙韩建中现任中国公安大学格斗教授。**《武林志》里东方旭的原形就是他(北京的六国饭店与一位俄国大力士康泰尔交手);在天津开武馆,1916年前后,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并投身革命事业。为了强身健体,他拜名扬京津的拳师韩慕侠为师,学拳练武。韩慕侠当时以教武为生,最擅长“形意八卦”,除在南开任教外,还在家里设武馆授徒传艺。周恩来学习之余,常穿一件长布大褂,去韩慕侠家里学拳练武。。因为学拳,使周恩来与韩慕侠建立起诚挚的友谊。周恩来曾提笔为韩慕侠的武馆,写下“韩九师堂”四字。1917年周恩来东渡日本后,还将他学拳期间与韩慕侠等人在武馆的合影寄给拳师,以示思念之情。韩慕侠曾感慨地说:“翔宇(周恩来)年少志高,深谋远虑┄┄我教他怎样强身,他却教我怎样做人。”

  七、杜心武

  号称南北大侠,其资料及故事比较纷杂,信史难见,他是自然拳创始人,当过孙中山的保镖。在此聊录一点:驰名中外的武术家杜心武,出生于武风极盛的湖南慈利县,他从小拜武林怪杰为师,学得一身惊人的功夫,早年做过镖师,威震四方,被誉为“南北大师”。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同盟会,宋教仁是同盟会的骨干,经宋教仁介绍,杜心武也参加了同盟会,并做了孙中山的保镖。杜心武担任保镖,并不是每天跟随孙中山,主要是遇有重要会议时,由杜心武组织几个人在会场内外负责保卫工作。

  八、李小龙

  中国功夫的精神领袖。

  截拳道的创始人。

  被奉为战神。

  九、佟忠义

  佟忠义是饮誉中外的著名武术家,生前与王子平齐名,时人誉为“沧州二杰”。佟忠义,沧州市西门里人。其父佟存,为武林高手,曾在东北开设天兴镖局。佟忠义行三,自幼在父兄指导下刻苦练功,打下了深厚的功底。光绪28年,他随二哥佟忠诚到奉天以保镖为业,遂出入武行。他拳持技精深,尤其师摔跤更是出神入化。在浪迹江湖之中,他寻师访友,博取众家之长,把蒙古族摔跤中的二十八个大绊子、祖传擒拿和六合拳法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佟派技击术,就连海内外享有盛名的关东大侠查瑞龙,也曾拜在佟的门下师事武艺。宣统二年,他被任命为清廷禁卫军的武术教官。民国初,他历任察哈尔骑兵第一团安武军三路四营和四省经略侍卫队的武术教官。民国七年,又在保定曹锟部下当武术教官。后又任吴桥保卫大队长,直隶陆军军官学校武术和摔跤教练等职,民国21年,在南京举行第一次全国武术比赛,佟忠义荣获六合门第一名。

  佟忠义嫉恶如仇,富有正义感。在禁卫军时,他因不满清王朝妥协媚外,滥杀无辜,曾偷偷放过深负冤屈的在押“罪犯”,并毅然弃官回乡为民。民国十四年,一日本柔道家在上海虹口摆擂台,并在报上自吹自擂,不可一世。佟忠义当时正在保定直隶军官学校任教官,他闻讯后又毅然辞去官职赴沪打擂。开始,洋人想用金钱收买他,佟忠义一身正气,不为所动,慑于佟的拳威,这位喧嚣一时的日本人没敢登台便逃之夭夭了。

  为了发展祖国的武术事业,在沧州,佟老先生开办过武学社。迁居上海后,又开设过忠义拳术社,忠义摔跤社。并先后在国育武术研究会任教练、在上海国术馆任少林门教务主任。还一度兼任过东亚体专、暨南大学、西江体专以及《申报》报馆的国术教练。民国2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编著的《中国摔跤法》一书。民国33年,南京举行第二次国术比赛,他被中央国术馆特约为大会裁判。

  解放后,为继承和发掘祖国的武术遗产,直至晚年,佟老先生仍孜孜不倦地从事武术的研究和传授工作。1956年在全国武术比赛大会上,贺龙同志亲切接见了他。1963年,佟老因病在上海谢世。终年84岁。为缅怀英杰,昭示佟老一生功业,上海人民为他举行了二级葬礼,并隆重地举行了追悼大会。

  十、曹晏海

  曹晏海(1903—1938),河北沧州沧县芦家园村人。此人身材高大、蜂腰乍肩,臂长腿健。少年时酷爱武术,十五岁曾背着家人出走,去昆仑山学艺,沿途讨饭一个多月至山西太谷被一老人劝回。他聪颖过人,自学成才,十几岁能释读古文,双手提笔能写梅花篆字和清秀小楷。至令其家人还保存他早年阅读过的书札墨迹。十几岁从连阔和尚学拳术,1928年去南京中央国术馆在教授班学员。二十几岁就得了个“草上飞”的浑名。上海擂台赛曹晏海取得冠军和以后充分显示了曹的非凡武功和精纯技艺:受到各路督军和各省主席的赏识,争相聘请为国术教官。浙江省主席张静江聘请曹晏海为教官。兼随从副官。1937年又由杭州调江西庐山,任陆军军官训练团一级国术教官。1938年秋患病在江西庐山去世。

  清朝还有雍正乾隆时期的甘凤池,正史野史多有记载,“拳推千斤”,天下无双。

  石达开,精通太极拳,据说他的小腹击之如中败絮。而石达开这个名字(外号)正是因为他能打断石碑而起的。石达开的腿法亦出众,据说他遇见强敌时善用720度旋风腿KO人家,力度超级大,但也相当不容易。

  张其维,晚清山东人,回裔,号称铁掌钢指。有人找他挑,他表演了掌砍10块砖的绝技,之后转身骈其五指又刺穿五块砖,那人立刻吓跑了。有人趁他打拱作揖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腿在他头顶闪过,想他未发觉,暗子笑之,但见张其维扬手示之,乃已取下彼裆中两块布片。其威猛如是。

杀人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

杀人未遂按照故意犯罪的标准量刑;

过失致人死亡按照情节判处3~10年刑罚。

本来张三主观是想杀死李四, 但是被王五截胡,导致张三杀人未遂,李四本来可以预见菜刀丢下楼会致人死亡,但是却不管不顾,属于自信过失致人死亡。

  清朝晚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变法运动失败,慈禧下令镇压,康、粱外逃,而其余的主要人物: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弟、康广仁和杨深秀等六人被捕,并于一八九八年九月二十八日,被斩首于北京菜市口刑场。这六个人,史称“戊戌六君子”。六个人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谭嗣同,因为他原来完全有机会逃走,他事先已获悉自己将被捕的消息,而他的好友“大刀王五”及当时日夲驻华使馆中的几个日夲友人,也都表示愿意邦助他出逃,但他都一一拒绝,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在被捕之前,他做了三件事:第一是将自己所有的文稿、书信等物整理好后,交给当时避住在日夲驻华使馆的梁启超,请梁保管和处理。第二件事是与他的武功老师又是至交的大刀王五诀别,把随身佩带的“凤矩”宝剑赠送给王五,并希望王五能继承他的改良事业。第三件事是在自己的居住地给自己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是以他父亲的身分而写,信中都是责骂自己的话,什么大逆不道,什么不忠不孝,什么变法改良是逆天行事……并最后表示要与他脱离父子关系。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他的父亲免受牵连。果然,后来就由于有了这封信,他的父亲仅被撤职了事,家属也未受连累。待信写好不久,清兵即来到他的住所将他逮捕,时为一八九八年九月二十五日。仅隔三天,即到了九月二十八日,他就血洒菜巿口,年仅三十三岁。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一八六五年三月出生于北京。他的家庭世代为官,他出生时,他的父亲谭继洵已官至户部员外郎,又过了几年,转任甘肃省巩、秦、阶道道台。

  谭嗣同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就是在甘肃度过的。由于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因此,谭嗣同从五岁起就开始接受教育,苦读四书五经之类的儒家典籍。但是,他生性厌静好动,所以他又喜欢习武。在少年时代,谭嗣同拜了两位师父,一文一武,文的是他的同县人欧阳中鹄,武的即是大刀王五。从此,谭嗣同既习文又练武,空余时间更欢喜与家丁或同伴们去山野森林练习骑射打猎。对于这样的一段生活,十九岁时的谭嗣同曾作诗述志:

  “策我马,业我裳,天风终古吹琅琅!何当直上昆仑巅,旷观天下名山万迭来苍茫!”

  从诗里可以看出,谭嗣同并不满足于读书、练武和射猎,他不是那种想做官发财或玩物丧志的人,他心中藏着“天下”,他有他自己的抱负和追求。

  两位老师对谭嗣同的一生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思想上当然是欧阳中鹄起了主导作用,因为他是教文的,而他夲人又十分钦佩明末清初两位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和黄宗羲,因此也就间接地把这种思想传授给了谭嗣同,在谭嗣同的身上播下了要求改良和变法的种子。再说欧阳中鹄曾在北京的一个衙门里做过一阵子官,见多识广,这对年轻的谭嗣同增长知识也有好处。而大刀王五则来自于民间,原在镖局任镖师,因武艺高强,声名鹊起,特别在北方,“大刀王五”这个名词几乎无人不知,而对他的真名:王正谊,知道的人反而不多。王五为人豪爽,因与镖主起矛盾,遂脱离镖局,浪迹天涯,行侠仗义,后被人请去在一私人武馆任教师,又经人介绍得识谭嗣同,谭遂拜其为教武功的师父。由于王五来自于民间,了介民间的疾苦,这对于出身于世代为官家庭的谭嗣同来说,也未始不是一件好事,使他了介到许多他原来毫不知晓的发生于民间的事,也使他简接地了介了老百姓的艰难困苦。谭嗣同也是一个豪爽之人,因此两人一见如故,,虽是师徒关系,竟成了忘年之交(王五比谭嗣同大10多岁),到后来又发展成生死之交。

  上面已经说过,谭嗣同是个厌静好动之人,对功名利禄又淡如秋水,因此他虽然读过不少书,却对于参加科举考试非常不积极,一开始还参加了几次,由于态度消极,准备又不充分,自然几次都名落孙山。到了后来,他甘脆不再参加考试,彻底放弃了这条通过科举考试慢慢往上爬的做官道路,二十岁以后,他开始漫游全国,时间长达十年•在这十年中,谭嗣同看到了祖国壮丽秀美的河山,:有宏伟的崇山峻岭,有一望无际的旷莽原野,有秀丽妩媚的江南风光,有小桥流水的农舍田家。这使得他感觉到祖国的河山有多美好,增强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他亲眼目睹了各地普通老百姓的穷困苦难的生活。有一天,谭嗣同行进在陕甘道上。那一年黄河下游闹水灾,清朝政府不管人民死活,依旧是课捐重税,大肆盘剥。山东、河南二地的灾民,携儿带女,成群结队地往西北逃荒,肌寒疲困,沿途还有饿死及病倒不起的,其状惨不忍睹。谭嗣同问灾民到什么地方去,灾民们回答说:“到有荒地的地方开荒去”,谭嗣同又问:“是你们自已要去吗”灾民们回答说:“故乡已是汪洋一片,没有我们的立足之地了,还能留恋吗”谭嗣同想:在这种时候政府应当站出来邦助灾民,至少应给予车辆、粮食及医务上的帮助,怎么能够不闻不问呢天下太平时,这个捐那个税,农民们一分不能少,等到天灾人祸,农民们无家可归时,政府却不管了。谭嗣同的心中对清政府非常不满意。总而言之,十年的漫游生活使得谭嗣同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并结识了一些与他志同道合的人。更为重要的是他认识了社会,感受到了民间的疾苦,他觉得清政府的很多做法不合理,需要改良。通过十年漫游,他深切的感到:中国的河山如此壮美,但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却如此悲苦,实在不相称。

  公元一八九四年到一八九五年,中、日之间发生战争,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甲午战争”。结果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中割地赔款,使中国丧失了大量主权。但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不仅不检讨自己,反而把战争失败后的损失转嫁到全国的老百姓身上,加重了各种课捐杂税,加紧搜括民脂民膏,由于赔款数额巨大,几乎家家户户都得作出贡献。由于《马关条约》的签订,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卖国的本质暴露无遗,这使得谭嗣同悲愤无比,由原来的不满发展到了反感,在给亲友的信中,他指责清政府“竟忍以四百兆人民之身家性命,一举而弃之”,并表达了希望能摆脱清朝满族人的统治。这种思想,在他所著《仁学》一书中也有所发挥。《马关条约》签订后,悲愤的谭嗣同写下了一首七言诗: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一八九六年至一八九七年,谭嗣同完成《仁学》一书。当时的谭嗣同正处于十分苦闷的心境之中,因此他如痴如狂地研读佛经,希望能在佛教的学说中找到一些答案。加之他学过西方的知识,及王夫子、黄宗羲等人的著作,还有过去所学的儒家、墨子等思想,他吸收其认为合理的部分,再加上自己的想法,进行融会贯通,写成此书。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谭嗣同所设计的“救世”方案;二是对于封建专制的抨击,即所谓的“冲决网罗”。谭嗣同的“救世方案”虽然有人说是唯心主义,但他的目的是为广大受压迫受剥削的人民而设计的。至于“冲决网罗”,则是代表了当时属于先进力量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权利,向压迫它、束缚它发展的封建专制主义进行宣战。《仁学》一书中的某些言论,在清末思想界中产生过相当的影响。

  在谭嗣同写《仁学》期间,维新运动也正在各地开展。一八九五年,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后来又多次上书,提出变法的要求和主张。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又在北京、上海、天津和广东等地创办报刊,成立学会,大力宣扬变法。这时的湖南巡抚是陈宝箴,他是唯一支持变法的地方大官,而黄遵宪、唐才常等人此时也正在湖南,因此湖南省成了全国变法运动声势最大的地方。唐才常等人还创立了《湘学报》,与上海的《时务报》、澳门的《知新报》并立,被称为“三足鼎立”。一八九七年上半年,陈宝箴、陈三立、唐才常和谭嗣同等人,在湖南创办了时务学堂,这是为了培养精通中外和拥护维新的人才。这个学堂,虽然只办了二年(在戊戌政变后被撤销),却培养了不少人才,其中有些人后来转向了革命。梁启超、唐才常和谭嗣同等人,经常到该学堂讲学,成为他们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重要场所。但是,湖南的变法运动也绝非一帆风顺,新旧两派斗争激烈,旧派势力顽固异常,而新派中却有知难而退半途脱逃者。而谭嗣同却与唐才常等人一起,坚定不屈地反击顽固派的进攻,成为湖南维新运动中的骨干。

  一八九七年十一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接着,沙俄强占旅顺、大连,法国强占广州弯……。中国成了一大块任人宰割的肥肉。在这种形势下,康有为又两次赶往北京,上书给光绪皇帝,全面地提出维新变法的具体内容。光绪皇帝也深感各国列强的咄咄逼人,如果再不变法图强,不但国家不保,连自己的皇帝之位也摇摇欲坠……。一八九八年六月十一日,光绪皇帝下“明定国是”的诏书,正式宣布变法。从这天起,到九月二十一日止共一百零三天,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百日维新”。(维新运动仅仅维持了一百天就被钲压了,何况是在皇帝领导下的运动。许多爱国志士被砍了头,皇帝自己也遭软禁……可悲呵,当时的执政者,为什么在外国列强面前如此不堪一击,而对自己人却这样凶残呢提出维新变法,目的也无非是希望国强民富,不再受外人欺凌,可能会触及你的一点私利,但这也值得你挥起屠刀大开杀戒么你们从小读的四书五经,你们对古贤的教导:诸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你们都读到那里去了综观世界各国,凡在皇帝领导下的改良变法都能成功,而且不流一滴血,如沙俄的彼得大帝,如日本的明治天皇,但一旦到了中国就不行了。可怕呵,中国的旧习惯和旧势力。)

  根据康有为的建议,光绪帝决定起用一些新人来推行新法。一八九八年六月十二日,光绪帝下令湖广总督张之洞和湖南巡抚陈宝箴,速派黄遵宪和谭嗣同上北京接受新职。由于当时的交通落后,谭嗣同在路上花了近二十天,于八月二十一日才到达北京。

  一八九八年九月五日,谭嗣同与杨锐、刘光弟、林旭等四人,受光绪帝召见,光绪帝授四人以四品官衔,任命他们在军机处章京上行走,参与对新政的筹划。四品的官衔和军机章京的职位,并不显赫,但光绪帝在他们的职位上特加上“参与新政”四个字,这是仿照唐朝的“参知政事”一职,使四人的位置近似“宰相之务”。此后,这四人实际上成了光绪帝的主要助手,并承担光绪帝和康有为之间的联系人。

  就在光绪帝及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首的改良派在努力推行新法时,反对变法的势力也在紧张的活动,他们准备以武力来解决这个问题。以慈禧太后和荣禄为首的反对新法的旧势力,他们手中掌握着兵权,因此,他们决定在秋季的天津阅兵时发动兵变,罢黜光绪帝,废除所有新政。这个消息传到改良派那里,使他们惊恐不安。他们想方设法,商讨对策。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建立皇帝亲自统率的军队,改国号,迁首都……这些建议虽然合理,奈何光绪帝根本办不到,何况时间上也来不及。当时驻扎在京津一带共有三支武装部队,由袁世凯、聂士成和董福祥分别统领。聂士成和董福祥是荣禄的人,肯定不会听你改良派的,而袁世凯则态度不明朗,但平时对变法显得颇“热心”,且加入过康有为建立的“强学会”。何况三支军队中以袁世凯统领的一支为最强,是一支有七千人的新建陆军,当时也是清朝军队中最强的一支。在情急之下,虽然也担心袁世凯不一定靠得住,但还是把希望寄托在袁的身上,希望袁看在光绪皇帝的面上,能站出来“救驾”,从而也能挽救维新派的命运。那么谁去袁那里做这个说服袁能够“救驾”的工作呢谭嗣同自告奋勇去当说客,要说服袁世凯举兵杀西太后的亲信一一直隶总督荣禄,并派兵包围西太后的住地颐和园,救出光绪皇帝。

  九月十八日夜,谭嗣同独自一人前往北京法华寺一一当时袁世凯的住地,袁世凯很客气地接待了他。双方寒暄一番之后,谭嗣同就直奔主题:说当今圣上正面临危险,说荣禄欲借阅兵之机废黜皇上,现在唯一能救皇上的只有他袁世凯了……最后,谭嗣同说:“您愿意救,就请救之,如不愿意救,就请现在将我缚了送去给西太后,您也可以立功领赏了。”说毕,伸出双手,准备给对方捆绑。

  “您把我袁某当作什么人了”袁世凯一脸严肃并且大声地说,“皇上是我们共同的恩主,救护皇上,不仅是您的责任,也是我的责任。您有什么要我做的,尽管对我说好了。”谭嗣同见袁世凯如此忠诚激烈,当即信以为真,就将他们的计划和盘托出,为保险起见,又故意用了一个激将法,他对袁世凯说:“荣禄是个奸雄,您要对付他恐怕不大容易吧”袁世凯一脸怒容地说:“只要有皇上的命令,杀一个荣禄就象杀一条狗一样,有什么难的”这样,谭嗣同与袁世凯的会见算是有了“圆满”的结果。谈话结束以后,他就赶回去向康有为等人报告“喜讯”。

  事隔二天,即到了九月二十日,袁世凯赶到天津,把谭嗣同他们的计划全部告诉给荣禄。荣禄当晚即乘专车到北京,下车后直奔颐和园,向西太后告发。第二天,即一八九八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西太后下令软禁光绪皇帝,接着,又宣布自己再次“临朝听政”,并开始大肆搜捕改良派和所谓的“帝党人物”……“百日维新”中颁布的一切新政,均被推反。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戊戌政变”。(谭嗣同及改良派都给袁世凯出卖了。这是一个沉痛的历史教训: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象袁世凯这样卑鄙狡诈的小人,在历史上也并非绝无仅有,得志者也不胜枚举,为什么因为君子斗不过小人,所以君子谭嗣同会上当受骗于袁世凯。人类是在不断进化的,人的道德也应当在不断进化,希望象袁世凯这样的人越来越少,而不是越来越多。)

  九月二十五日,谭嗣同在自已的住所浏阳会馆被捕。被捕后,谭嗣同在狱中只关了三天。他回顾往事,,将自己的遭遇与汉朝的张俭和杜根作比较,觉得有相似之处。他想到自己能逃而不逃,甘愿引颈就刎,是否符合圣贤所说的“杀身成仁”这一条……他又想到康有为和大刀王五,他们两人一个已逃离北京,一个还留在北京,希望他们继续努力,去完成未曾完成的维新变法事业。想到这一切时,他从地上拾起一块煤屑,在牢房的墙壁上写下一首诗:

  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九月二十八日下午四时,谭嗣同在北京菜市口刑场慷慨赴死。临刑前,他叫监斩官刚毅走过来,说:“我有一言要对你说!”但刚毅不予理睬。谭嗣同口中念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而就刑……。

  谭嗣同死时,北京没有他的亲人,他的亲人都在湖南。而朋友们则是死的死,跑的跑,也没有什么人了。这时,总算还有一人挺身而出,亲自为谭嗣同收尸埋葬。这人就是大刀王五。第二年,王五又与谭嗣同的家人一起,把谭嗣同的骨骸运回湖南浏阳老家,造墓于城外的一处石山下面。至于大刀王五其人,他今后的遭遇如何,最终结局怎样,则众说纷纭,难以统一。曾有人将他的事迹写成长篇小说,可见他的一生也不平淡。但笔者只记得一种传说:在谭嗣同死后第三年,大刀王五离开中国前往南洋,不知所终

天涯明月刀手游锦鲤先人秘藏任务怎么做?

在天涯明月刀手游新活动中,很多玩家们都接取到了不同的锦鲤任务,任务奖励很是丰厚,天刀锦鲤先人秘藏是其中一个任务,不过先人密藏是这个任务很难做的,今天九游小编为各位玩家们带来天涯明月刀锦鲤先人密藏的攻略大全哦!

天刀锦鲤任务先人密藏攻略大全

我们会接取先人密藏的任务,然后和展捕快了解案情。

一、案情介绍

张三向衙门报案,说自己的父亲为自己留下一份宝藏,但是这份宝藏需要在规定的时间打开。如今到了开启的时间,可是他担心会有偷窃宝藏的人,所以让我们衙门的人和他一起去藏宝地,但是宝藏的内容是不能透露的。

到达东海移花以后就会看到一个藏宝图,我们需要根据画中描绘的位置来找到位置。

点击移花的地图,然后传送到霞光流鸣,就可以找到藏宝的位置了。

然后我们推进剧情,和展捕快一起暗中埋伏,发现果然有一个人在这里鬼鬼祟祟的,需要玩家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跟踪,注意要在圆圈的范围内跟踪,蓝色的圈代表正常,红色的圈代表跟踪失败。

然后我们从对话中得知这份密藏也有李四的一份,李四和张三吵架。出现了一个王五把密藏偷走了,此时的任务就是去追上他。

我们一路追踪,一路点击这个搜索的图标,可以找到王五的具体位置,王五在大石头的后边,需要我们点击王五,然后点击对话,不能自动寻路,也没有任务标识,玩家们需要小心点。

二、证据搜索

1国困论

王五写的旧文,对中原辽邦终有一战有担忧

2求助信件

张三写给展捕快的求助信件。

3信件残页

上边写了取出秘藏的规则。

4密藏宝箱

有方形、圆形和菱形三个密钥孔。

5圆形密钥

从李四那里拿的。

6方形密钥

从张三那里拿的。

7菱形密钥

从王五那里拿的。

8驿站票据

上边的日期显示李四应该三日后到移花。

9传音蛊

在山顶上的传音蛊,银色的树下有。

三、证言收集

1李四证言规则

不能将秘宝的内容和规则告与外人。

2张三证言规则

不能将秘宝的内容和规则告与外人,同时他害怕别人觊觎宝藏。

3王五证言规则

同样也是不能告与外人。

4王五证言国困

王五觉得辽邦中原终有一战,这个宝藏应该用作军资,而不是让别人拿去享乐。

5王五证言富裕之人

秘宝是三人共享,但是其余二人都是富裕人家,并不缺钱。

6张三证言防范

张三说自己虽然提前到了,但是就是为了防止别人私吞财产。

7李四证言担心

李四担心密藏被其他俩人取走。

9展捕快证言传音蛊

传音蛊是为了把这里的声音传到别的地方。

四、案件推理

疑点:张三证言规则、王五证言规则、李四证言规则。

动机一:张三证言防范、求助信件。

动机二:李四证言担心、驿站票据。

动机三:张三证言防范、国困论、王五证言国困。

真相:方形密钥、圆形密钥、菱形密钥、传音蛊、密藏宝箱、信件残页。

五、断案及真相

1造成本案状况的幕后之人是:三人父辈。

2争夺密藏的起因是:疑点。

3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他们缘由:真相。

然后我们见到了北斩风,知道了这份密藏就是对他们的考验,知道了这一切,我们有权利选择把这份财富赠给谁,可以选择王五,毕竟给国家当军粮总比给别人拿去享乐好。

以上就天涯明月刀手游先人秘藏的攻略大全。

  清朝晚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变法运动失败,慈禧下令镇压,康、粱外逃,而其余的主要人物: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弟、康广仁和杨深秀等六人被捕,并于一八九八年九月二十八日,被斩首于北京菜市口刑场。这六个人,史称“戊戌六君子”。六个人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谭嗣同,因为他原来完全有机会逃走,他事先已获悉自己将被捕的消息,而他的好友“大刀王五”及当时日夲驻华使馆中的几个日夲友人,也都表示愿意邦助他出逃,但他都一一拒绝,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在被捕之前,他做了三件事:第一是将自己所有的文稿、书信等物整理好后,交给当时避住在日夲驻华使馆的梁启超,请梁保管和处理。第二件事是与他的武功老师又是至交的大刀王五诀别,把随身佩带的“凤矩”宝剑赠送给王五,并希望王五能继承他的改良事业。第三件事是在自己的居住地给自己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是以他父亲的身分而写,信中都是责骂自己的话,什么大逆不道,什么不忠不孝,什么变法改良是逆天行事……并最后表示要与他脱离父子关系。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他的父亲免受牵连。果然,后来就由于有了这封信,他的父亲仅被撤职了事,家属也未受连累。待信写好不久,清兵即来到他的住所将他逮捕,时为一八九八年九月二十五日。仅隔三天,即到了九月二十八日,他就血洒菜巿口,年仅三十三岁。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一八六五年三月出生于北京。他的家庭世代为官,他出生时,他的父亲谭继洵已官至户部员外郎,又过了几年,转任甘肃省巩、秦、阶道道台。

  谭嗣同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就是在甘肃度过的。由于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因此,谭嗣同从五岁起就开始接受教育,苦读四书五经之类的儒家典籍。但是,他生性厌静好动,所以他又喜欢习武。在少年时代,谭嗣同拜了两位师父,一文一武,文的是他的同县人欧阳中鹄,武的即是大刀王五。从此,谭嗣同既习文又练武,空余时间更欢喜与家丁或同伴们去山野森林练习骑射打猎。对于这样的一段生活,十九岁时的谭嗣同曾作诗述志:

  “策我马,业我裳,天风终古吹琅琅!何当直上昆仑巅,旷观天下名山万迭来苍茫!”

  从诗里可以看出,谭嗣同并不满足于读书、练武和射猎,他不是那种想做官发财或玩物丧志的人,他心中藏着“天下”,他有他自己的抱负和追求。

  两位老师对谭嗣同的一生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思想上当然是欧阳中鹄起了主导作用,因为他是教文的,而他夲人又十分钦佩明末清初两位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和黄宗羲,因此也就间接地把这种思想传授给了谭嗣同,在谭嗣同的身上播下了要求改良和变法的种子。再说欧阳中鹄曾在北京的一个衙门里做过一阵子官,见多识广,这对年轻的谭嗣同增长知识也有好处。而大刀王五则来自于民间,原在镖局任镖师,因武艺高强,声名鹊起,特别在北方,“大刀王五”这个名词几乎无人不知,而对他的真名:王正谊,知道的人反而不多。王五为人豪爽,因与镖主起矛盾,遂脱离镖局,浪迹天涯,行侠仗义,后被人请去在一私人武馆任教师,又经人介绍得识谭嗣同,谭遂拜其为教武功的师父。由于王五来自于民间,了介民间的疾苦,这对于出身于世代为官家庭的谭嗣同来说,也未始不是一件好事,使他了介到许多他原来毫不知晓的发生于民间的事,也使他简接地了介了老百姓的艰难困苦。谭嗣同也是一个豪爽之人,因此两人一见如故,,虽是师徒关系,竟成了忘年之交(王五比谭嗣同大10多岁),到后来又发展成生死之交。

  上面已经说过,谭嗣同是个厌静好动之人,对功名利禄又淡如秋水,因此他虽然读过不少书,却对于参加科举考试非常不积极,一开始还参加了几次,由于态度消极,准备又不充分,自然几次都名落孙山。到了后来,他甘脆不再参加考试,彻底放弃了这条通过科举考试慢慢往上爬的做官道路,二十岁以后,他开始漫游全国,时间长达十年•在这十年中,谭嗣同看到了祖国壮丽秀美的河山,:有宏伟的崇山峻岭,有一望无际的旷莽原野,有秀丽妩媚的江南风光,有小桥流水的农舍田家。这使得他感觉到祖国的河山有多美好,增强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他亲眼目睹了各地普通老百姓的穷困苦难的生活。有一天,谭嗣同行进在陕甘道上。那一年黄河下游闹水灾,清朝政府不管人民死活,依旧是课捐重税,大肆盘剥。山东、河南二地的灾民,携儿带女,成群结队地往西北逃荒,肌寒疲困,沿途还有饿死及病倒不起的,其状惨不忍睹。谭嗣同问灾民到什么地方去,灾民们回答说:“到有荒地的地方开荒去”,谭嗣同又问:“是你们自已要去吗”灾民们回答说:“故乡已是汪洋一片,没有我们的立足之地了,还能留恋吗”谭嗣同想:在这种时候政府应当站出来邦助灾民,至少应给予车辆、粮食及医务上的帮助,怎么能够不闻不问呢天下太平时,这个捐那个税,农民们一分不能少,等到天灾人祸,农民们无家可归时,政府却不管了。谭嗣同的心中对清政府非常不满意。总而言之,十年的漫游生活使得谭嗣同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并结识了一些与他志同道合的人。更为重要的是他认识了社会,感受到了民间的疾苦,他觉得清政府的很多做法不合理,需要改良。通过十年漫游,他深切的感到:中国的河山如此壮美,但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却如此悲苦,实在不相称。

  公元一八九四年到一八九五年,中、日之间发生战争,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甲午战争”。结果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中割地赔款,使中国丧失了大量主权。但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不仅不检讨自己,反而把战争失败后的损失转嫁到全国的老百姓身上,加重了各种课捐杂税,加紧搜括民脂民膏,由于赔款数额巨大,几乎家家户户都得作出贡献。由于《马关条约》的签订,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卖国的本质暴露无遗,这使得谭嗣同悲愤无比,由原来的不满发展到了反感,在给亲友的信中,他指责清政府“竟忍以四百兆人民之身家性命,一举而弃之”,并表达了希望能摆脱清朝满族人的统治。这种思想,在他所著《仁学》一书中也有所发挥。《马关条约》签订后,悲愤的谭嗣同写下了一首七言诗: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一八九六年至一八九七年,谭嗣同完成《仁学》一书。当时的谭嗣同正处于十分苦闷的心境之中,因此他如痴如狂地研读佛经,希望能在佛教的学说中找到一些答案。加之他学过西方的知识,及王夫子、黄宗羲等人的著作,还有过去所学的儒家、墨子等思想,他吸收其认为合理的部分,再加上自己的想法,进行融会贯通,写成此书。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谭嗣同所设计的“救世”方案;二是对于封建专制的抨击,即所谓的“冲决网罗”。谭嗣同的“救世方案”虽然有人说是唯心主义,但他的目的是为广大受压迫受剥削的人民而设计的。至于“冲决网罗”,则是代表了当时属于先进力量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权利,向压迫它、束缚它发展的封建专制主义进行宣战。《仁学》一书中的某些言论,在清末思想界中产生过相当的影响。

  在谭嗣同写《仁学》期间,维新运动也正在各地开展。一八九五年,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后来又多次上书,提出变法的要求和主张。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又在北京、上海、天津和广东等地创办报刊,成立学会,大力宣扬变法。这时的湖南巡抚是陈宝箴,他是唯一支持变法的地方大官,而黄遵宪、唐才常等人此时也正在湖南,因此湖南省成了全国变法运动声势最大的地方。唐才常等人还创立了《湘学报》,与上海的《时务报》、澳门的《知新报》并立,被称为“三足鼎立”。一八九七年上半年,陈宝箴、陈三立、唐才常和谭嗣同等人,在湖南创办了时务学堂,这是为了培养精通中外和拥护维新的人才。这个学堂,虽然只办了二年(在戊戌政变后被撤销),却培养了不少人才,其中有些人后来转向了革命。梁启超、唐才常和谭嗣同等人,经常到该学堂讲学,成为他们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重要场所。但是,湖南的变法运动也绝非一帆风顺,新旧两派斗争激烈,旧派势力顽固异常,而新派中却有知难而退半途脱逃者。而谭嗣同却与唐才常等人一起,坚定不屈地反击顽固派的进攻,成为湖南维新运动中的骨干。

  一八九七年十一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接着,沙俄强占旅顺、大连,法国强占广州弯……。中国成了一大块任人宰割的肥肉。在这种形势下,康有为又两次赶往北京,上书给光绪皇帝,全面地提出维新变法的具体内容。光绪皇帝也深感各国列强的咄咄逼人,如果再不变法图强,不但国家不保,连自己的皇帝之位也摇摇欲坠……。一八九八年六月十一日,光绪皇帝下“明定国是”的诏书,正式宣布变法。从这天起,到九月二十一日止共一百零三天,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百日维新”。(维新运动仅仅维持了一百天就被钲压了,何况是在皇帝领导下的运动。许多爱国志士被砍了头,皇帝自己也遭软禁……可悲呵,当时的执政者,为什么在外国列强面前如此不堪一击,而对自己人却这样凶残呢提出维新变法,目的也无非是希望国强民富,不再受外人欺凌,可能会触及你的一点私利,但这也值得你挥起屠刀大开杀戒么你们从小读的四书五经,你们对古贤的教导:诸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你们都读到那里去了综观世界各国,凡在皇帝领导下的改良变法都能成功,而且不流一滴血,如沙俄的彼得大帝,如日本的明治天皇,但一旦到了中国就不行了。可怕呵,中国的旧习惯和旧势力。)

  根据康有为的建议,光绪帝决定起用一些新人来推行新法。一八九八年六月十二日,光绪帝下令湖广总督张之洞和湖南巡抚陈宝箴,速派黄遵宪和谭嗣同上北京接受新职。由于当时的交通落后,谭嗣同在路上花了近二十天,于八月二十一日才到达北京。

  一八九八年九月五日,谭嗣同与杨锐、刘光弟、林旭等四人,受光绪帝召见,光绪帝授四人以四品官衔,任命他们在军机处章京上行走,参与对新政的筹划。四品的官衔和军机章京的职位,并不显赫,但光绪帝在他们的职位上特加上“参与新政”四个字,这是仿照唐朝的“参知政事”一职,使四人的位置近似“宰相之务”。此后,这四人实际上成了光绪帝的主要助手,并承担光绪帝和康有为之间的联系人。

  就在光绪帝及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首的改良派在努力推行新法时,反对变法的势力也在紧张的活动,他们准备以武力来解决这个问题。以慈禧太后和荣禄为首的反对新法的旧势力,他们手中掌握着兵权,因此,他们决定在秋季的天津阅兵时发动兵变,罢黜光绪帝,废除所有新政。这个消息传到改良派那里,使他们惊恐不安。他们想方设法,商讨对策。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建立皇帝亲自统率的军队,改国号,迁首都……这些建议虽然合理,奈何光绪帝根本办不到,何况时间上也来不及。当时驻扎在京津一带共有三支武装部队,由袁世凯、聂士成和董福祥分别统领。聂士成和董福祥是荣禄的人,肯定不会听你改良派的,而袁世凯则态度不明朗,但平时对变法显得颇“热心”,且加入过康有为建立的“强学会”。何况三支军队中以袁世凯统领的一支为最强,是一支有七千人的新建陆军,当时也是清朝军队中最强的一支。在情急之下,虽然也担心袁世凯不一定靠得住,但还是把希望寄托在袁的身上,希望袁看在光绪皇帝的面上,能站出来“救驾”,从而也能挽救维新派的命运。那么谁去袁那里做这个说服袁能够“救驾”的工作呢谭嗣同自告奋勇去当说客,要说服袁世凯举兵杀西太后的亲信一一直隶总督荣禄,并派兵包围西太后的住地颐和园,救出光绪皇帝。

  九月十八日夜,谭嗣同独自一人前往北京法华寺一一当时袁世凯的住地,袁世凯很客气地接待了他。双方寒暄一番之后,谭嗣同就直奔主题:说当今圣上正面临危险,说荣禄欲借阅兵之机废黜皇上,现在唯一能救皇上的只有他袁世凯了……最后,谭嗣同说:“您愿意救,就请救之,如不愿意救,就请现在将我缚了送去给西太后,您也可以立功领赏了。”说毕,伸出双手,准备给对方捆绑。

  “您把我袁某当作什么人了”袁世凯一脸严肃并且大声地说,“皇上是我们共同的恩主,救护皇上,不仅是您的责任,也是我的责任。您有什么要我做的,尽管对我说好了。”谭嗣同见袁世凯如此忠诚激烈,当即信以为真,就将他们的计划和盘托出,为保险起见,又故意用了一个激将法,他对袁世凯说:“荣禄是个奸雄,您要对付他恐怕不大容易吧”袁世凯一脸怒容地说:“只要有皇上的命令,杀一个荣禄就象杀一条狗一样,有什么难的”这样,谭嗣同与袁世凯的会见算是有了“圆满”的结果。谈话结束以后,他就赶回去向康有为等人报告“喜讯”。

  事隔二天,即到了九月二十日,袁世凯赶到天津,把谭嗣同他们的计划全部告诉给荣禄。荣禄当晚即乘专车到北京,下车后直奔颐和园,向西太后告发。第二天,即一八九八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西太后下令软禁光绪皇帝,接着,又宣布自己再次“临朝听政”,并开始大肆搜捕改良派和所谓的“帝党人物”……“百日维新”中颁布的一切新政,均被推反。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戊戌政变”。(谭嗣同及改良派都给袁世凯出卖了。这是一个沉痛的历史教训: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象袁世凯这样卑鄙狡诈的小人,在历史上也并非绝无仅有,得志者也不胜枚举,为什么因为君子斗不过小人,所以君子谭嗣同会上当受骗于袁世凯。人类是在不断进化的,人的道德也应当在不断进化,希望象袁世凯这样的人越来越少,而不是越来越多。)

  九月二十五日,谭嗣同在自已的住所浏阳会馆被捕。被捕后,谭嗣同在狱中只关了三天。他回顾往事,,将自己的遭遇与汉朝的张俭和杜根作比较,觉得有相似之处。他想到自己能逃而不逃,甘愿引颈就刎,是否符合圣贤所说的“杀身成仁”这一条……他又想到康有为和大刀王五,他们两人一个已逃离北京,一个还留在北京,希望他们继续努力,去完成未曾完成的维新变法事业。想到这一切时,他从地上拾起一块煤屑,在牢房的墙壁上写下一首诗:

  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九月二十八日下午四时,谭嗣同在北京菜市口刑场慷慨赴死。临刑前,他叫监斩官刚毅走过来,说:“我有一言要对你说!”但刚毅不予理睬。谭嗣同口中念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而就刑……。

  谭嗣同死时,北京没有他的亲人,他的亲人都在湖南。而朋友们则是死的死,跑的跑,也没有什么人了。这时,总算还有一人挺身而出,亲自为谭嗣同收尸埋葬。这人就是大刀王五。第二年,王五又与谭嗣同的家人一起,把谭嗣同的骨骸运回湖南浏阳老家,造墓于城外的一处石山下面。至于大刀王五其人,他今后的遭遇如何,最终结局怎样,则众说纷纭,难以统一。曾有人将他的事迹写成长篇小说,可见他的一生也不平淡。但笔者只记得一种传说:在谭嗣同死后第三年,大刀王五离开中国前往南洋,不知所终

  

参考资料:

http://blogcerspcom/userlog6/80382/archives/2007/644912shtml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2678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9
下一篇2023-10-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