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人物传记,最好是名人,500字左右

近代的人物传记,最好是名人,500字左右,第1张

袁世凯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代表人物,一个伪装维新的封建专制主义者。他的名字已经成为近代中国反动政治的同义语,每一部中国近代史书都不能不提到他。李宗一的《袁世凯传》这本书以大量的历史细节鲜活地再现了一个乱世枭雄翻云覆雨、竞逐群雄的官海传奇,并因此为我们打开了认识一个时代的缺口。诗人徐刚以如火的激情、史诗般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个光明与黑暗并存、梦想与绝望同在、进步与颓败共生的时代,展现了一幅末世悲歌式的民众生活图景,堪称一部20世纪初的中华民族心灵史。

袁世凯纵横捭阖两时代,既是清朝重臣,又是民国元首,是中国近代化变革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袁世凯是个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早年科考失败,弃文从武,投靠吴长庆,攀附李鸿章,巴结荣禄,取悦西太后,同时还不忘在维新派身上下赌注……工于心计的他施展手腕,长袖善舞,终于位极人臣。民国初始,又攘夺了民国大总统的职位,进而称帝建元。他的故事是一本很长很长的书,人们对他的评价也均是负面的为多,对他的印象也多是停留在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企图复辟帝制,以及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约。

魏征说:以人为镜,可明得失。蛇仙以为以人为镜观得失未免太功利,从修身养性的角度看,以人为镜,明正谬,正方向倒是比较实在的。近日读了《袁世凯传》从他那里照到了一些东西。

袁世凯有一句话蛇仙很欣赏:遇到难事要有“撼大树”的思想。意思是说办大事不能急,要发动众人的力量,你推一把,我拽一把,他踢一脚,用力了的人多了,那棵树自然也就会被撼动,最后,你只需要轻轻顺势而为就很容易成功。袁世凯很善于运用这一方法。推翻清政府袁世凯居功至伟,但是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呢?当然不是。有革命军的起义造势,有黄兴的不断宣传发动,有改良派的长期努力,更有孙中山先生的不懈奋斗,袁世凯只不过是最后关头,在孤儿寡母的隆裕溥仪面前威逼利诱、欺瞒哄骗使之就范,其实,袁世凯就是最后压死大象的那根稻草。为什么袁世凯能够成为最后的那根稻草?因为他懂得借力,懂得借势。我们普通老百姓不可能做大事,但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烦心的事,每当这样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冷静,不急躁,思考有没有可以借助的力量或缓一缓寻求其他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前几天老公办一件事,我对老公讲了袁世凯的这句话,老公觉得有道理,直夸我读书有长进呢。

纵观袁世凯的一生,我有一个体会:造势艰难毁势易。袁世凯花了差不多大半生的心血和精力都在造势,为他的梦想造势。他在天津小站练兵积累权力第一桶金,接着不断扩军、培植党羽,不断巴结权贵,使官阶不断上升,当面对辛亥革命的潮流时,他能静观时势,对革命军不翻脸,对清政府不得罪,两边和稀泥,终于获得了推翻清政府的至高功劳,第一总统的职位如愿到手。这一路上,袁世凯走得辛苦也走得顺利,是他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的结果。但为了那八十三天的称帝,他毁了一生的成果,如果他不称帝,也许历史不会那么评价他,即使不是英雄也至少会称其枭雄。用八十三天去毁一生的努力,造势艰难毁势易啊!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不懂得控制,不懂得收敛,不懂得审时度势,最终一败涂地。同事认识的一个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在一所中学教书,小伙子很有抱负,工作之余一直坚持考公务员,最终如愿以偿。由于专心梦想和其他原因,个人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前些时候终于准备与一个心仪已久的姑娘结婚,但在结婚的前几天他因为女孩的几句话向女孩举起了刀,最终伤害了女孩也毁了自己。我为这个年轻人深深的惋惜,多少年的与书为伴,多少年的寒窗苦读,多少年的父母殷殷期待,都在一瞬间化为乌有,几分钟毁了一生,惜!惜!惜!但愿我们都能从别人的故事吸取教训,懂得忍与敛。

没有看这本传记之前我一直是以“坏人”来评判袁世凯的,读后才汗颜自己的单薄与浅陋。袁世凯出生的富贵是他无法选择的,纨绔作风也非他一人独有,富家子弟的通病,他也曾十分的有志于科考,不下三次入科场,他最初还是希望做一个好青年的,但那条路对他不通。天生有才的他,必须有用武之地,他不得已选择了一条有别于常人的路,但未必不是正路。现在我们也经常教育有些不读书的孩子:三百六行,行行出状元。别人能选择一条非读书的出路,袁世凯为什么不行?他的选择无可厚非。他一直非常用心地经营着每一步,他非常的聪明,他练兵十分有方,善于学习外国人的先进经验并运用外国人,这一点在清朝那样的封闭时代是难能可贵的。他训练的北洋军相当有战斗力和凝聚力,他是个军事天才,同时他也是个政治天才,像这样的人迟早他都会有所作为的,只是,有的人是顺历史潮流而动,有的人是逆历史潮流而行。可惜,袁世凯在最后关头选错了路。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批判中吸收,在借鉴中摒弃。

凌振赫

凌振赫,原名凌云,中国内地男演员、配音演员。话剧代表作品《做人难》;舞台剧代表作品《古剑奇谭》;综艺节目代表作品《你好历史君》;配音代表作品有《放弃我,抓紧我》、《老九门》、《彭彭丁满历险记》等。

中文名:凌振赫

别名:凌云

星座:射手座

身高:170cm

体重:53kg

出生地:天津

出生日期:1982年12月14日

职业:演员、配音演员

毕业院校:天津师范大学

代表作品:《不可能的搭档》《放弃我抓紧我》

演艺经历

2004年,开始跟随资深配音演员周海涛学习配音,从业至今。

2009年,参演电视连续剧《老爷升堂》饰衙役班头赵六。同年,担任名家家具城电视广告导演。

2010年,出演《爱拍**》短片《梦话》饰老大。2012年,出演舞台剧《成都麻将之血战到底》饰米乔。同年,出演话剧《暴雨骄阳》饰赵斌。同年,担任第十一届湖南卫视《汉语桥》决赛第一场、决赛第三场编剧、单元导演。

2013年,主演舞台剧《古剑奇谭》饰方兰生。

2014年,出演舞台剧《古剑奇谭》饰凌端、道长许多人。并担任舞台剧《古剑奇谭》执行导演、监制。

2015年,主演话剧《做人难》饰尚晋。

2016年,担任2016年江苏卫视元宵晚会文学统筹。同年,出演山东卫视历史文化类喜剧季播综艺节目《你好!历史君》,饰演众多历史人物。同年6月,与边江、敖磊共同组成声优偶像团体“8234声优男团”。

主要作品

电视剧

**

译制**

译制剧

动画

广播剧

游戏

话剧

获得荣誉

2005年4月因参加天津电视台《非常主持》第三届节目主持人选拔赛在决赛中获专题对象节目类优秀奖

2005年12月因主演、编剧故事片《红人》在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第二届暑期影像大赛中获故事组二等奖

  一,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

  论者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有的论者甚至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如果说,儒家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并有与之相应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话,那么早期为孔子,中期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国藩了。曾国藩确实继承了中国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这次提交大会的许多论文都涉及这一点。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均反映了曾国藩地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对于“三纲五常”的评论,论者之间是有分歧的。有的论者视“三纲五常”为糟粕,甚至认为它是最不适应时代,最称糟粕者,有的论者则有异议,认为既然对中国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为什么对这个传统文化的核心三纲五常就不能一分为二呢?能否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全是糟粕呢?只有非核心部分里才有一些精华呢?显然,不能如是说,如果这样说,岂不是从全体上否认了传统文化吗?事实上,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里,把忠、孝、悌、仁、义、礼、智、信视为糟粕,或不讲,或不提倡,并没有给我们社会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深受其害。有的论者说,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为了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有的论者则说,曾国藩维护的首先就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是它的糟粕。

  二,曾国藩与太平天国

  曾国藩有近20年与太平军长期作战,打败太平天国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对他的评价不能不与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相关联。有些论者坚持传统观点,认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历史的罪人,刽子手。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而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但有些论者的看法则有所不同,认为,“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无论是文化观念决定一切的观点或农民战争是历史发展动力的观点,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与片面性。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主要是看它对社会的发展是起推动作用或阻滞作用。洪秀试图引进西方宗教的教义来发动一场推翻满清王朝的农民战争,但所引进的并不是新教伦理精神,而是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并使之同中国本土的封建迷信与农民起义的朴素平等观念相糅合,成为太平天国神权政治的精神支柱,因此,太平军如若取得全胜,洪秀全的神权政治得到巩固,有可能会把中国拉回到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去。曾国藩作为传统文化与封建政权的捍卫者,他的立场显然是保守的”。“但是,洪秀全的神权政治比曾国藩所维护的封建政权更落后,两害权取其轻,曾国藩镇压太平军获胜,缩短了瞎折腾的时间,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反而较为有利”。这与冯友兰对太平天国的看法是一致的。但不同意冯友兰认为镇压太平军起到了抵抗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作用的看法。有的论者则完全不同意冯友兰的看法,认为“洪秀全、杨秀清等太平天国***的思想言行,虽然涂上一层‘天父天兄’等神道设教色彩,但其愚昧、落后和迷信的程度,究竟不同于一般的会道门,就其所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等纲领性文件而论,实际上已带有一定的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有别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因此,‘神权政治’倒退到黑暗时代的假设,显然是根据不足的。因此,太平天国还是难于否定,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罪责难逃。”

  三,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现在,普遍认为,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首领,随着人们对洋务运动的重新认识,从而对其首领曾国藩也必须重新认识。洋务运动被论证为中国第一个近代化运动,因此曾国藩就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创者。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虽然一开始就有怀着各种目的的洋人的参与,但其主流是中国人自己的活动,它的爱国性和进步性已经日益为更多的人所认同。因此,对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及其实践的爱国性和进步性,争议日少。此次会议对此也无大的争论。有的论者说,对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应一分为二:曾国藩将魏源的“师夷之长技”思想付诸实践,率先造船制炮,兴办近代军工及科学技术,是应当肯定的;对其所兴所造“不用于制夷”而“专用以制民”,是应该否定的。对此,有的论者反驳说,说曾国藩所兴所造“不用于制夷”而“专用于制民”,是没有根据的。曾国藩说,“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以纡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其自强御侮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有的论者专门论述了曾国藩的自强御侮思想的形成、内容、渊源及其定位,深化了人们对曾国藩自强御侮思想的认识,进一步肯定了曾国藩的爱国精神。有的论者对曾国藩的“师夷智以造船制炮”一语中的师夷智提出了新的看法,在此之前,人们认为曾国藩的师夷智仅仅是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没有看出这“智”与“技”的差别。这位论者说,“智”的内涵比“技”的内涵大多了。“技”所包含的只不过是坚船利炮的武器之类。魏源明确说:“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而曾国藩的“智”则既包涵了“坚船利炮”的技能,也包涵了“制器之器”以及与此相关的科学文化或其他先进的文化,乃至包括魏源要禁传的学术的某些部分。曾国藩不仅有此思想,而且付诸实际行动,可见曾国藩比魏源眼光更远,勇气更大,思想更开放。曾国藩用“师夷智”作为学习西方文化的行动纲领,比其同辈也要高明。

  四,曾国藩与近代中国外交

  曾国藩的外交,过去多少年内一直被简单地认定为是妥协、投降的外交。10多年来,史学界开始提出异议。此次会议论及外交的文章也不少。有的论者说,“人们对曾国藩常用‘软弱’、‘妥协’、‘媚外’、‘投降’、‘卖国’等责骂之词,未免有欠公允。因为曾国藩的羁縻外交思想,实际上是对强敌权且笼络,争取一个和平环境,速图自强,最终达到御侮的目的。曾国藩能正确地审时度势,知道中外实力悬殊甚大,和列强硬碰,靠武力与之周旋,是不明智、不现实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贫穷落后、受人欺侮的国家,要生存,要反弱为强,舍此羁縻外交,别无良策。曾国藩的外交方针有四个字:‘诚’,推诚相见,‘信’,信守和约,‘争’,据理力争,‘和’,外敦和睦”。

  至于对天津教案之处理,虽然,曾国藩自己也感到“内疚”,但有的论者指出,这主要不是他个人问题。当时,如何处理天津教案,朝廷本身有“论势者”、“论理者”两派。论理者认为民为邦本,民心不可失,主张与外国进行决战,以快万众之心;“论势者”多是主持外交,有守土之责的“局中人”,认为列强穷年累世好战,且常多国联合,共同侵华,兵力强大,而中国兵疲将寡,缺乏战备,如果开战,侵略联军可能再次打到北京。曾国藩的问题,不过是偏听论势者之言,不过是“拼却声名以顾大局”。

  有的论者认为,曾国藩当时处两难境地:要打,必然失败,失败后损失更惨;要保和局,必然向侵略者妥协,作些让步,这要遭到顽固派的打击,也不能泄天津人民的义愤,而且对于一个坚决反对借洋兵助剿、主张遣散阿思本舰队、痛恨“媚夷”、要夺英法之所恃的曾国藩本人来说,也不是心甘的。他反复筹思,殊无良策,但最后,理智战胜了情感,按照他对形势的清醒的分析,他选择了保持和局,向侵略者作出让步的一途。在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这样选择是无可厚非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场新的战祸。曾国藩当时的责任是,在确保和局的前提下,看如何做到少损失,少屈辱。当然,曾国藩在处理教案中也有“办理过柔”的地方。但是应如实地评价他的历史功过,应是功大于过。因为,一场战祸的损失是远远大于因天津教案带来的损失和屈辱的。

  五,关于青年毛泽东为何“独服曾文正”的问题

  论者认为,毛泽东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其中有对曾国藩的两层折服,一是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表露出青年毛泽东受杨昌济、康有为等人的影响,有一种反对暴力革命,提倡渐进改良的保守主义倾向。一是毛泽东十分重视心力的作用,认为“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夫大本大源者,宇宙之真理”,掌握了大本大源,就可以成为传教之人。毛泽东认为历史上的名人可分为“办事之人”和“传教之人”,前如诸葛亮、范仲淹,后如孔丘、孟轲、朱熹、陆象山、王阳明等,而认为范仲淹、曾国藩既是办事之人又是传教之人,因他们既掌握了大本大源,又会办事,所以收拾洪杨一役,做到了“一干竖立、枝叶扶疏之妙”。

  六,曾国藩为何不取清帝而代之

  这一问题曾牵挂许多的人,在当时就有胡林翼、左宗棠、李元度、王闿运等多人,为曾国藩不听劝取清帝而代之感到惋惜,其后世也不断有人为此叹惜,说曾国藩“徇书生之小节而忘国民大耻”。这次会上也有论者认为,曾国藩有条件取代而不取代,甘愿当一个叶赫那拉氏的家奴。这是他的人生观、思想见识、性格等因素造成的。有的论者则认为,镇压了太平军之后,曾氏嫡系的吉字营已成强弩之末,且整个湘军也变得四分五裂,湘淮将帅不可能联合反清,湘军官兵多有积蓄,人心思归,为曾氏夺皇位者不多,而举兵讨贼者却不乏其人。权衡力量,恐无胜算可言,所以曾氏自剪羽翼以解清廷之疑,继续做忠臣,不失为高明之举。

  七,关于曾国藩的整体评价

  这次大会有相当多的论文阐述了曾国藩在文学、史学、军事学、学术观、家教等等方面的成功与局限以及人才观的问题,都很有新意,但未有争论,这里从略。

  关于曾国藩的整体评价,论者说,“曾国藩事功之大,誉称晚清‘中兴名臣’,创办洋务,不愧为洋务派领袖,著作丰富,可当之为学者,研究古文辞,无忝于文人,治军有方,调配得宜,堪与古代兵家相媲美,拥兵而不自重,善权变而又谦退,足见道德修养功夫之深厚;吏治清廉,教养兼施,鞠躬尽瘁,以身作则,不啻为青天,治家有道,关怀子弟,亦为后人楷模”。有的论者说:“曾国藩从上奏激怒咸丰帝开始走上历史舞台,表现了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他镇压了太平天国有功有过。历史假他之手对南北两个封建政权进行了选择。曾国藩发动了洋务运动,使中国历史运动与世界近代化运动合流。中国历史由此走上一个新的阶段。历史的步履不管何其艰难,但历史并不是倒退,而是前进。曾国藩在外事的处理上,表现了能审时度势应付巨变的才能,他坚持民族正义立场,忍辱负重,力保和局,避免了新的战祸,使中国有了一个喘息之机,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里,进行‘图强求富’的建设。因此,曾国藩虽有一定的历史罪过,但其历史地位应划在近代进步的爱国人物之中,而且,其重要性,在中国近代历史前60年里几乎无人可与之相比

萨镇冰(中国近代著名的海军将领)

萨镇冰(1859—1952年),字鼎铭。祖籍山西代县,出身于福建福州,著名的色目人萨氏家族。中国近代著名的海军将领。萨镇冰先后担任过清朝的海军统制(总司令)、民国海军总长等重要军职,还曾代理过国务总理。

光绪三年(1877年)受派赴英国学习海军。回国后任天津水师学堂教习、北洋水师帮统兼海圻舰管带、广东水师提督、清政府海军统制等职。武昌起义爆发后,被袁世凯任命为内阁海军大臣,萨镇冰未就职。1917、1919年两度任海军总长。翌年5月暂代国务总理。其后继任海军总长等职。1922至1927年,任福建省省长。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萨镇冰挂名为海军部高等顾问。1933年11月他支持十九路军在福州成立人民革命政府,赞成反蒋抗日的主张。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到南洋和后方川、黔、湘、滇、桂、陕、甘等省宣传抗日。

1952年4月10日卒于福州。

基本信息

外文名

Sak Dheing Bing & Sa Zhenbing

别名

鼎铭

出生日期

1859年3月30日

视频百科

人物生平

身出名门

少年时代的萨镇冰

咸丰九年(1859年),萨镇冰生于福州澳桥,即今福州鼓楼区东大路附近。萨镇冰家庭是著名的福州色目人萨氏家族。始祖为辅佐元世祖经略吐蕃有功的色目人(属西突厥部落葛罗禄)答失蛮,元代中期赐姓萨,后为蒙古族同化,明后更“从汉俗,弗称氏”。故如今其后人有的自认蒙古族,有的自认汉族,有的自认回族。因为先祖曾经世居雁门,故常称为雁门萨氏。元代末期一支后人迁居福州,名列福州八大家族。始祖萨拉布哈,为元世祖忽必烈所信任,使掌兵权,“元统年间,家于闽”世居榕城朱紫坊。萨镇冰家族中人才辈出,包括元朝诗人萨都剌、明朝宣德时礼部侍郎萨都琦,近代曾经出任厦门大学校长的萨本栋和中山舰殉难时的舰长萨师俊等。其父萨怡臣,字怀良,号纳吉,是道光年间的秀才,以塾师为业,家贫。幼年时乳母将其安置在族叔名医萨觉民家,得学经书。

同治八年(1869年),由于时主福建船政的沈葆桢与萨镇冰之父萨怡臣关系较好,经其父推荐,萨镇冰考入福州船政学堂(马尾船政学堂)二期,学习天文、驾驶,毕业时名列第一。同学中还有邓世昌。同治十一年(1872年),萨镇冰从船政学堂毕业,在“扬武”练船实习。

同治十三年(1874年),任“海东云”船二副,巡防台湾。参加闽台海域的缉私捕盗巡航。光绪元年(1875年),调福建水师巡洋舰旗舰扬武任职。游历新加坡、小吕宋等地。

海军管带

光绪二年(1876年)冬,他与叶祖珪、刘步蟾、方伯谦、严复等作为福建船政第一批留学生出国,被派往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驾驶。临行前其父题联“家有健儿驰海上;国御顽夷赖栋梁”,送子赴英。光绪三年(1877年)春,进入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

光绪六年(1880年)4月,期满回国。时值李鸿章在天津创办北洋水师学堂。光绪七年(1881年)萨镇冰分配到南洋水师任驱逐舰“澄庆”炮船大副。光绪八年(1882年)调任天津水师学堂教习。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中方的惨败刺激了萨镇冰,他在教习的岗位上再也呆不下去,多次请求上前线,两年后如愿以偿,调到“威远”舰任管带。

光绪十一年(1885年),调任“康济”号练船管带。光绪十二年(1886年),萨镇冰任威远练舰管带。光绪十四年(1888年)晋为参将。光绪十五年(1889年)署精练左营游击。

甲午拒敌

光绪二十年(1894年)5月,萨镇冰晋升副将衔实授精练左营游击,同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本海军在鸭绿江口丰岛突然袭击北洋水师舰队,挑起了甲午战争,战火很快蔓延到黄海、渤海、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让萨镇冰感到遗憾的是,他未能指挥军舰参加黄海海战。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1月,威海卫之战打响,萨镇冰奉命驻守日岛。恶劣的生活环境,加上劳累过度,萨镇冰病倒了,夫人陈氏闻讯从福州赶来探视,被萨镇冰下令撤开扶梯,不准夫人登舰。左右将士极力相劝,萨镇冰断然答道:“此地非同寻常,此时非同寻常,怎能允其登舰?告她当我已死,令其速回!”1月底,日岛卫战爆发,时值隆冬,大雪纷飞。日军以18艘舰艇分四批轮番进攻,并从已被日军占领的威海卫南北炮台以猛烈的炮火狂轰日岛,在十分险恶的情况下,萨镇冰始终沉着指挥反击,英勇抵抗了11天,最后在接到提督丁汝昌的命令下才撤回刘公岛。2月3日,威海陆地悉数被日军占领,刘公岛已是孤岛。丁汝昌在屡次拒绝投降后,于2月11日夜饮药殉国。三天后,北洋海军威海营务处提调道员牛昶昞与伊东祐亨签订《威海降约》。北洋练习舰康济号被解除武装,交还中国。

甲午战争以清军失败告终,残存下的所有海军官兵遭革遣返乡,萨镇冰也回到福州。此时他父母已逝,不久妻子也过世了,萨镇冰囊空如洗,家计维艰,连两个子女也无法抚养,只好到官绅家庭当塾师挣钱糊口,过了半年。

任职新军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两江总督张之洞礼聘他当吴淞炮台总台官,升他为自强军帮统。1898年,清政府议重建海军,分别向英国和德国定购了“海天”、“海圻”等舰,并开复北洋海军副将叶祖珪的革职处分,授为北京海军水师统领。叶祖珪认为萨镇冰的学识、经验、为人等均远胜于己,遂向朝廷推荐由萨镇冰来任水师统领一职,萨镇冰坚持不受,于是清廷便授予萨镇冰担任帮统兼“海圻”号管带。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任通济练习舰管带,旋调任北洋海军帮统。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兼带海圻巡洋舰。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议和大臣中有人提出将“海天”、“海圻”等5艘大型军舰出售,撤销一切防务,以表示中国绝无对外备战之意,以此讨好外国人,此提议一经提出,即遭到萨镇冰等的强烈反对,后来在叶祖珪等爱国将领的抗议下被废除。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叶祖珪调驻天津,萨镇冰开始统领全部北洋海军舰艇。萨镇冰到任之后,成立了负责培训士兵的海军练营。海军练营设在东炮台附近,“正当海边,且内有余屋”。萨镇冰认为,这些旧营房稍加整修,就可以用作海军学校的校舍。

创校取材

自甲午战争结束后不久,清政府开始重建北洋海军。此时,急需大批海军人才,而北洋原有的海军学校——天津水师学堂,在八国联军之役中已毁于兵燹。于是,萨镇冰奉命择址另建海军学校。经过反复论证,最后他把校址选在了烟台。当时,曾作为北洋海军基地的天津、旅顺、青岛、威海等港口相继被列强瓜分,在剩下的北洋港口中,烟台的条件相对较好。选择在烟台建校也有“就地取材”的考虑。他在甲午战争中曾亲眼目睹文登、荣成籍的水手勇猛善战。因此,他决定在烟台建校,以便多招收一些烟、威一带的学生入校学习。随即开始对北洋海军进行整顿,萨镇冰不尚空谈,经常乘坐舰只在海上游弋视察,并亲自指导海军官兵练习航海驾驶技术以及演放鱼雷、打炮靶、备战操练等战斗技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升任北洋海军统领,仍兼带“海圻”舰。冬天,烟台海校正式开办,当时称“水师学堂”,附设在海军练营内,萨镇冰亲自为学校制订了“开办水师学堂章程”。为适应快出人才的需要,萨镇冰进行了大胆改革,把学制从原来的5年缩短为3年,只保留驾驶专业,专门培养海军指挥军官。烟台海校创建不久,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升任总理南北洋海军兼广东水师提督,担负起重组北洋水师、复兴海军的重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中国首次派遣海军学生赴日本留学,烟台海校就有24人入选,居各海军学校之首。同年,又有两人被选派到美国留学。此时,萨镇冰已成为中国海军的第一号人物,总理南北洋海军。在他的建议下,清政府决定扩大烟台海校的办学规模。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烟台海校的新校在金沟寨村以南建成,正式命名为“烟台海军学堂”。新校三面环山,东面临海,距离烟台港口约7华里,校园占地90余亩,校内建筑中西结合。萨镇冰对新校建设十分重视。新校落成之际,正值烟台海校第二届学生毕业,萨镇冰亲自监考,还为学校题写了“才储作楫”四个字,寄托对学校的厚望。后来,这4个字被制成匾额,悬挂在学校的屋梁上。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萨镇冰奏陈清政府今后每年派舰访问华侨较集中的南洋各地抚慰侨胞。清政府采纳萨镇冰建议,由他率“海圻”、“海容”二舰前往新加坡、印尼、越南等地抚慰侨胞,南洋各地侨胞甚多,闽籍华侨尤为集中,这是近代中国政府要员宣抚华侨的始端,萨镇冰也在华侨中广为传颂。

宣统元年(1909年),萨镇冰被委为筹备海军大臣和海军提督,他上任后合并了过去分裂的南北水师,建立起统一的指挥系统,下分巡洋、长江两舰队,还统一了官制、旗式、军服、号令,这是中国近代海军第一次实行的科学管理。宣统元年(1909年)8月24日至9月24日,载洵、萨镇冰等人从北京出发,巡视了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湖北、安徽、直隶、山东、江苏等9个沿海(及长江)省的海防情况,考察了海军学堂、船坞,并参加了象山辟港典礼。10月16日,载洵、萨镇冰等乘船赴欧洲考察海军,廖景方、曾以鼎等23人随同前往英国留学海军。载洵一行先后访问了意大利、奥地利、德国、英国的海军学校和船厂,并向意大利订购炮舰1艘,向奥地利订购驱逐舰1艘,向德国订购驱逐舰3艘、江防炮舰2艘,向英国订购巡洋舰2艘。宣统二年(1910年)8月24日,载洵、萨镇冰乘船前往美国、日本考察海军,参观了船厂及其他海军机构,向美国订购巡洋舰1艘,向日本订购炮舰2艘。

民国初年

萨镇冰军装照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爆发了武昌起义,被清政府指令率舰队前往武汉江面炮轰起义军,驻刘家庙及武汉、九江之间。10月17日,在海军炮火轰击下,革命军占领的武昌刘家庙车站失守。当时革命军虽已得武昌,而清军与革命军仍在对峙。革命军政府都督黎元洪,早年毕业天津水师学堂,又曾在威海北洋舰队当过兵,与萨镇冰有师生之谊。黎元洪致函其师萨镇冰,情真意切陈明大意,信件先后通过海军起义军官朱孝先,瑞典籍红十字会人员柯斯递送。在给各舰管带的信中写道:“汉族存亡之机,在诸船主一臂之助。孰无心肝,孰无血诚,孰非炎黄子孙,岂肯甘为(满族)奴隶,残害同胞?请勿犹豫。”但萨镇冰无动于衷。在萨镇冰看来,革命是清廷的叛逆,当然也是他的敌人。10月31日,清军见民军节节抵抗,难于长驱直入,冯国璋(冯国璋当时为清朝第1军总统,即军长)竟决定纵火烧房,使民军无存身之处。清军虽使用大火把民军逼出汉口,却激起了全国民众的强烈愤慨。广大海军官兵本来就不清政府的黑暗统治,不愿为清廷打民军。水兵有起义倾向,当冯国璋下令舰队炮击武昌时,官兵们把炮弹都打到江堤边和稻田里。在配合陆军攻击汉阳时,也仅派出“海容”舰及几条舢板和汽艇应付。海军的消极厌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陆军的作战。当时,英国驻汉口领事朱尔典在给英国外交部的电文中就明白写道:“水师提督萨镇冰所统之舰队,自始至今对于清军行为殊淡漠。”

萨镇冰目睹清政府摇摇欲坠,各省纷纷独立的局面,既不愿为清廷殉葬,也不愿公然易帜加入革命军,对黎元洪回信说:“彼此心照,各尽其职。”黎元洪收到信后又致书萨镇冰:“吾师抱救国之卓见,熟察现势,必知专制政体之必亡。”萨镇冰不想做清廷的罪人,又不愿当那为后人唾骂的历史罪人,于是选择了一条中间的道路。在此情形下,萨镇冰乃以有病需医为由离开舰队,搭乘英商太古公司轮船赴沪。

宣统三年(1911年)11月1日晚,萨镇冰与下级告别,乘坐的“江贞”号军舰发出信号灯:“我去矣!以后军事,尔等舰艇好自为之。”[1]弃舰改乘英国商船前往上海。他以离舰出走向部下暗示对起义的默许,从而解除了各舰官兵的顾虑。11月袁世凯组阁,任萨镇冰为海军部长。11月2日,由副官汤芗铭等以他的名义命令军舰退向九江,而汤芗铭等于中途反正,参加革命。1912年,他从教就任吴淞商船学校校长。1913年,萨镇冰督办淞沪水陆警察事宜。1914年任北洋政府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办事员。1916年,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后,他又出山任海军临时总司令、海军总长、粤闽巡阅使。1917年任海军总长、海疆巡阅使。

1918年,冯国璋成为大总统,他入阁任海军总长、任福建清乡督办。1919年再任海军总长。1919年5月9日,国务总理靳云鹏在直皖两系军阀争斗中难能为继辞职,5月14日,总统徐世昌请海军总长萨镇冰暂代国务总理。直皖战争爆发后,张作霖入关助直,萨镇冰感到他的看护内阁使命已经完成,1919年8月9日,辞去本兼各职,仍留任海军总长。

1921年5月14日,他卸了海军总长职务,遂回闽任福建省清乡督办。1922年10月15日,北洋政府任命他为福建省省长、福建军务会办,期间聘黄乃裳为高等顾问。1922年11月31日解职。1923年2月,军阀王永泉等策动毛一丰掀起“倒林(森)拥萨”风潮,他由福州南台中洲海军公所迁入城内省长公署,担任了“自治”省长。1926年7月,广东革命政府在国共合作下举行北伐。1926年9月,何应钦率东路军入闽,北洋军阀孙传芳系的福建陆军第一师师长张毅率残部退败漳州,见福州守军单薄,企图夺取福州。

晚年时期

1933年,萨镇冰支持和赞助李济深等的福建事变(十九路军闽变),担任在福州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延建省省长。1934至1935年居福州,主持修编《雁门萨氏家谱》。1935年,他到了山西雁门,访萨氏祖籍地。

1937年,从福建省政府的邀请,前往南洋考察,并宣慰侨胞。1938年取道安南(今越南)回国。抗日战争期间,他历经四川、贵州、湖南、云南、广西、陕西、甘肃等地,宣传抗日救国。1940年在西安时,萨镇冰曾出发前往延安,半途被朱绍良派员接回重庆,将他送到辰溪水雷所休息。1945年秋,日本军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86岁的萨镇冰从重庆飞往上海小住。

1946年,萨镇冰回到故里,居住在福州中山路仁寿堂。此堂是他80岁高龄之时,由陈兆锵、陈培锟等20多位乡亲捐资建赠的。萨镇冰被授予国军海军二级上将并除役。1948年,萨镇冰90诞辰,福建省会各界人士为他祝寿,成立筹备会,由当时的省政府、省参议会以及地方知名人士参加。当时,萨镇冰拍有乘马一照,自题:“行年九十,壮志犹存,乘兹款段,北望中原”作业答谢纪念。

1949年8月,国民党政府崩溃前夕,解放军进驻福州之际,“代总统”李宗仁来到福州,在福州佛教医院(他有小恙住院)见了萨镇冰,转达蒋介石之意,力劝他前往台湾,萨镇冰以病为由坚决推辞了,并发文拥护中国***。他晚年走上与中国***合作的道路,为迎接解放军进入福州城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

解放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等职。

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后打进了汉城,萨镇冰得知此事,回想起57年前的甲午悲歌,当即作诗一首:五十七载犹如梦,举国沦亡缘汉城,龙游浅水勿自弃,终有扬眉吐气天。

1952年4月10日,萨镇冰于福州病逝,享寿94岁。临终前不久,萨镇冰写道:“国疆昔小而今大,民治虽分终必联,人类求安原有道,俗情狃旧尚无边,忘怀富贵心常乐,从事勤劳志益坚,所望群公齐努力,相扶世运顺乎天。”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均发来唁电。中央人民政府给费治丧,福建人民政府为其举行公祭。

主要成就

抵抗侵略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中方的惨败,让萨镇冰在教习的岗位上坐立难安,他多次请求上前线。7月,日本海军在鸭绿江口丰岛突袭北洋水师舰队,挑起甲午战争。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1月,威海卫之战打响,萨镇冰奉命驻守日岛。月底,日军炮火集中打向日岛,萨镇冰坚持反击,英勇抵抗了11天。

海军事业

萨镇冰照片1

天津水师学堂毁于八国联军炮火,萨镇冰择址另建海军学校。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冬,烟台海校开办。为快出人才,萨镇冰将学制从五年缩短为三年,只保留驾驶专业,专门培养海军指挥军官。三年后,中国首次派遣海军学生赴日留学,烟台海校入选24人,居各海军学校之首。

宣统元年(1909年),萨镇冰被委以筹备海军大臣和海军提督之职。上任后,他合并了过去分裂的南北水师,建立了统一的指挥系统,下分巡洋、长江两舰队,还统一了官制、旗式、军服、号令,这是中国近代海军第一次实行科学管理。为了保存海军的实力,萨镇冰还订立了一个特殊的信条:海军是国家的海军,职责是保卫海疆,不参与陆上军阀的混战。正是由于萨镇冰的这个信条,民国时期,几次海军分裂都没有造成大规模火并,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这支羸弱的海军始终存在。

反蒋抗日

1933年11月20日,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以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为主力,在福州发动抗日反蒋事件,时年74岁的萨镇冰,义无反顾地加入其中。1949年8月,解放军进福建之时,萨镇冰拒绝随蒋介石去台湾,留在大陆。新中国成立后,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筑路修桥

萨镇冰很重视筑路和造桥,认为这有利于人们通行,车辆通行、运输,可以促进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因此,萨镇冰一生中建了不少道路和桥梁。

(一)筑路方面:1925年萨镇冰任福建省省长时,将署中空地(旧日闽浙总督衙门之箭道)圻墙通街,辟为马路,以利交通,人称曰:“肃威路”族人嘉曦为此作“肃威路”记。1927年萨镇冰在南港建有通往各乡的大路,其中南港新街大路,宽达3丈,通行很方便。对此人们高兴地把它们定名为“通商”、“惠工”,“安康”之路。1933年萨镇冰到太姥山,为了方便游人上山观景,发动群众,在登山崎岖之处筑了一段石板山路,共有360级石磴。后来乡人把萨镇冰筑路之处名叫“萨公岭”,并勒石纪念。

(二)造桥方面:1928年萨镇冰在南港建造苏州桥。竣工后,他写诗云:“回忆当年病涉时,寒天没胫剧堪悲,桥成今日诸无苦,来往行人险化夷。”南港,瓜山乡民,为纪念萨镇冰的功绩,在桥北建立“萨公寿亭”,张一琴作记述之。1948年夏末福州闹特大水灾,萨镇冰向华侨募捐(款),亲自施赈,并重修了晋安桥,有利于通行和生产。

创办医院

1947年初福建佛教会决定创办“福建佛教医院”,目的是为贫苦民众和僧尼居士免费或半价治疗疾病。为解决建院的基金问题,福州佛教会便成立“福建佛教医院董事会”,准备向南洋各埠华侨募款。萨镇冰担任董事后,遂分别函电东南亚各国华侨人士,请其捐款。各地侨胞,以萨镇冰领衔募捐,都踊跃捐款、捐物,不久便汇回一批巨款,还有商品、医疗器械等。随即在城里开元寺前沿的药师殿旧址动土建院,到年底一座三层楼,拥有40架病床的“福建佛教医院”建成。后来“福建佛教医院”改称为“福州大众医院”,更有利于病人看病。

其他作品

诗集《古稀吟集》、《客中吟草》、《里门吟草》、《仁寿堂吟草》。

人物事件

热爱乡土,造福桑梓

萨镇冰引退后,致力于慈善事业。他热心家乡各项建设事业,同情关心民间疾苦,他在福州倡设孤儿院、工艺传习所、收容所等安置孤儿、残疾者,提倡医生义诊,接受福州开元寺住持宝松和尚等聘请,为佛教医院董事长。他函电海外闽侨募集巨资,佛教医院建成后以济世救人为本,施医赠药,僧尼、居士及贫民受惠存活者甚众。1926年冬,漳泉镇守使军阀师长张毅率部窜袭福州,兵败后,窜到闽县,大掠南港瓜山一带,民舍悉付一炬,乡民流离失所,走投无路。萨镇冰以下台省长之身,走遍南洋群岛,向侨胞乡亲募集了20余万元巨款,重建灾区,亲自督办救济事宜。93个乡村人民为他建起长寿亭,称赞他为“活菩萨”。他在福州扩建道路,以利交通,市民感戴其德,该路命名为“肃威路”。

心系侨胞,体察民情

早在1908年,清政府采纳萨镇冰建议,由他率“海圻”、“海容”二舰前往新加坡、印尼、越南等地抚慰侨胞,南洋各地侨胞甚多,闽籍华侨尤为集中,这是近代中国政府要员宣抚华侨的始端,萨镇冰也在华侨中广为传颂。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寄居四川重庆,已是76岁的老人,仍以极高的爱国热情,不辞辛苦,再次前往南洋各地华侨中宣传抗日,募集物资、医药器械支援抗日。由于广大侨胞具有爱国爱乡的思想感情,萨镇冰心系海外赤子,博得广大侨胞的敬重与支持。回国后,他足迹历遍川、鄂、湘、黔、陕、甘、滇等七省体察民情,时达八载之久。

壮志犹存,北望中原

1945年秋,日军投降,萨镇冰从渝飞沪小住,1946年归里,居住在福州中山路仁寿堂。此堂是他80岁时,由陈兆锵、陈培锟等20多位乡亲捐资建赠的。1948年,萨镇冰90诞辰,福建省会各界人士为他祝寿,成立筹备会,由当时的省政府、省参议会以及地方知名人士参加。当时,萨老拍有乘马一照,自题:“行年九十,壮志犹存,乘兹款段,北望中原”作业答谢纪念。

晚节余热,留名青史

国民党政府崩溃前夕,“代总统”李宗仁来榕,谒萨老于福州佛教医院(他有小恙住院),转达蒋介石之意,力劝他前往台湾,萨老以病坚辞之。他晚年走上与中国***合作的道路,为迎接人民解放军进入福州城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他的爱国表现和政治选择得到中国***的肯定。福州解放后,他受聘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及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发挥余热,为乡亲继续作奉献。萨老暮景念念不忘海峡彼岸的袍泽故旧,盼望祖国的和平统一。1952年4月10日,萨镇冰病逝于福州,享年94岁。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均发来唁电,他的爱国精神,令人可钦可仰。中央人民政府给费治丧,福建人民政府举行公祭,葬于福州西门外梅亭。

相关报道

中国首艘航母或被命名为萨镇冰号

据外媒收到消息,中国首艘航母将在10月1日正式试航,届时将会又是一场腥风血雨,据中国解放军内部走漏消息称8月1日中共建军节,中国解放军当局对航母的宣传将再掀高潮,并可能公开徵名,不过据目前探讨发现中国很有可能将其命名为萨镇冰号。因为有消息透露中国高层军方属意以曾历清朝、北洋政府、民国以及中共四个时期的海军名将。

家族历史

萨镇冰照片2

萨镇冰出身于著名的福州色目人萨氏家族,萨孟武出身于著名的福州萨氏家族,其始祖为辅佐元世祖经略吐蕃有功的色目人(属西突厥部落葛罗禄)答失蛮,元代中期赐姓萨,后为蒙古族同化,明后更“从汉俗,弗称氏”。故如今其后人有的自认蒙古族,有的自认汉族。因先祖曾世居雁门,故常称雁门萨氏。元代末期一支迁居福州,名列福州八大家族。始祖萨拉布哈,为元世祖忽必烈所信任,使掌兵权,“元统年间,家于闽”世居榕城朱紫坊。16世传至萨镇冰。父萨怡臣,字怀良,号纳吉,为诸生,以教书为生。

人物评价

作为少有的活到民国、唯一活到解放后的北洋海军军官,萨镇冰就是一本活的历史百科,他亲眼见证了北洋舰队从壮大到覆灭、清朝灭亡民国成立、日本的战败投降、新中国的建立各个历史时期,他出身于清朝政治腐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逝世于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崛起的初期;年轻时亲眼目睹了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耄耋之年看到了日本的投降。解放后拒绝蒋介石的去台邀请,转而加入了中国***并以年迈之躯为共和国建立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萨镇冰既是中国近代史中一位在国共两党都享有名望的人物,也是中国海军史上一位卓越的人才。同时,他一生扶贫济困,广造福祉,被人民大众称为“活菩萨”。真可谓是“生前享有隆声,活时享有赞许,死后享有美誉”。

金永华

金永华男,义乌湖门下余山村人,1936年出生于上海。童年在下余山村度过,1949年初离开故土。青年时曾肄业于哈尔滨外国语学院,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大学毕业后分配至上海人民出版社.迄今一直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任《书林》杂志编辑部主任、副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文史部,主任、第一图书编辑部主任等职。1990年被评为编审。现受聘于上海人民出版社审读室工作。系上海市第十。十一届人大代表。

中文名:金永华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36年

职业:原上海人民出版社文史部主任

毕业院校: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

代表作品:《战后世界历史长编》

曾编辑出版有《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10册)、《毛泽东军事思想》、《世界近代史》、《苏联兴亡史》。《法西斯体制研究》、《美国走马观花记》、《我是希特勒的译员》等图书数十种。个人发表作品150余万字。其中有论文《罗斯福的新殖民主义》、《论1941年的赫斯事件》、《希特勒的选择》、《希特勒与墨索里尼的矛盾与争斗》、《浅论赫鲁晓夫》等。其中《罗斯福的新殖民主义》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论文奖。发表读史札记数十篇,其中有《隆美尔元帅之死》、《一个革命英雄主义者的悲剧——格瓦拉的一生》、《封建主义与法西斯主义》、《佐尔格在上海》等。个人出版的著作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墨索里尼》、《影响历史的爱情》、《世界近代历史故事》等。与他人合作编写的著作有《中外三百名人》、《中外三百大事》、《外国历史故事》等。

考古天津,你会发现这里不只有万国建筑,海河上的每一座桥,都镌刻着城市的风骨。

来天津旅行,如果不想做攻略,那么我向各位强推海河沿线——从三岔河口顺流而下,打卡每一座风格迥异的桥,闲逛在海河两岸和名人故居里的你,一定会反复爱上这里,没有解药。

路线list

永乐桥→→金钢桥→→狮子林桥→→金汤桥→→北安桥→→解放桥→→大光明桥→→海河大桥

比起匆匆忙忙的“特种兵式”旅游,天津更适合安静下来慢慢逛。

摇下车窗,放缓车速,让6月的风就这样安抚脸颊,整个人都惬意起来。

永乐桥 贩卖浪漫,桥上有座摩天轮

天津的桥,座座有历史,个个有故事。

我们把此行的第一站,选在了永乐桥。

这里最吸睛的设计,就是耸立在桥上巨大无比的“天津之眼”摩天轮。它的直径足足有110米,相当于35层楼高,站在桥上仰望,简直美出天际。

“天津之眼”是世界上唯一建在桥上的摩天轮,诉说着独属于天津人的浪漫。

当落日遇上摩天轮,幸福便悄然而至。所以,最美的打开方式必须是晚上,从高空中俯瞰灯火璀璨,氛围感直接拉满。

游玩list

天津之眼

大悲院

天石舫码头

金钢桥“桥”见天津,烟火气从此发酵

从“天津之眼”向东南出发,就能看到三岔河口。这里是天津烟火气的起点,也是海河的源头,金钢桥就驻守于此。

这座桥名气不大,却很是资深,有着120年的悠悠历史。在时光和风霜中渡劫,金刚桥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样。

(资料图)

今天,闯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座彩虹式金钢桥,以老桥打基,横跨海河之上,连结重要的交通网络。

想要拍摄天津之眼,千万别错过金刚桥的神仙机位,超出片。另外,桥下不远处就是耳朵眼总店,买一份正宗的炸糕尝一尝,看看能不能颠覆你的味蕾。

游玩list

耳朵眼炸糕总店

“天津之眼”神仙机位

天津美术学院(中国八大美院之一)

狮子林桥召唤神兽,千头石狮凹造型

告别金钢桥沿张自忠路而行,大约350米就能看到狮子林桥。

桥头两侧,4只巨大的汉白玉石狮很是威严,震慑力十足,和它同框很带感。走在桥上,你会惊喜地发现,大大小小的“狮子”,遍布望柱、栏杆、桥墩之上,古色古香,憨态可掬:有卖萌的、有嘶吼的、有躺平的……宛如一个个行走的表情包,“蜜汁”造型让人爱不释手。

这座由上千头“狮子”组成的大桥,始建于1954年,是名副其实的“狮子林”。

来过狮子林桥,千万不要错过一旁的望海楼,这座拥有150多年历史的天主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只是远观都能感觉到沧桑和神圣。

从这里沿海河东路步行约300多米,就是李叔同故居。有时间的话,推荐去看看这位遗世而独立的弘一法师,少年天才时的模样。

游玩list

望海楼天主堂

李叔同故居

古文化街

天后宫

金汤桥见证“城”长,不朽的红色印记

继续走,你很难不被满满英伦风的金汤桥惊艳到。

深色的桥体背后是欧式建筑、钟楼和风吹过沙沙作响的绿树,桥下是波光粼粼的河水,欧风满满,很有层次感。这座桥建于1906年,比解放桥还要早上20年,历史底蕴深厚。

(资料图)

今天的金汤桥早已脱胎换骨,将钢桥和玻璃完美融合,呈现出一种刚柔并济的和谐之美。

它还是平津战役胜利会师地,镌刻着这座城市永不磨灭的红色印记。至今巍然如故,诚如其名所引“固若金汤”。

德云女孩请注意,从金汤桥往东就是德云社了,别怪我没提醒你们,抢票要趁早。

游玩list

奥匈帝国领事馆旧址

冯国璋旧居

德云社

袁氏宅邸

北安桥传承优雅,绵延历史的回响

北安桥,巴黎塞纳河畔同款桥,是海河上最优雅的一座桥。它的地理位置特殊,直通昔日的租界,见识过繁华与热烈,也尽知落寞与沧桑。

如今,桥的两岸已各成风景。一侧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一侧是欧式风格的民国小洋楼。这座桥屹立天地间,坚守着岁月变迁后,沉淀下来的一种独特魅力。

它在欧式风格中汲取中国传统,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神兽植入桥头堡,桥身上的4座乐女雕像手持传统乐器。中西合璧的化学反应,赋予了它一份诗意与从容。

风吹朝暮,雨润灵魂。顺着桥边的石阶而下,站在亲水平台上,宛如秒穿塞纳河畔,随手一拍就是大片既视感。

这里离意风区不远,推荐去梁启超故居看看。“十年饮冰,难凉热血。”每每读到这句,总能唤醒身体里的小宇宙。

游玩list

意风区

曹坤旧居

曹禺剧场

梁启超饮冰室

解放桥开启之桥,工业风美感爆棚

海河上最出圈的一座桥,非解放桥莫属。

全钢构造,充满工业风的美感,是鱼圈偏爱的取景地。每逢重大节日,哏儿都人会去围观解放桥的开合,河岸两侧人头攒动,蔚为壮观。这也是天津独有的仪式感。

解放桥的传奇之处,不仅在于经历过百年沧桑,还造价不菲,曾是整条海河上最贵的一座桥。最乌龙的是,坊间传闻,解放桥出自埃菲尔铁塔设计师之手,后经考证辟谣,但也给其增加了些许神秘感和谈资。

如果拍照时以津湾一侧的红色尖顶建筑为背景,配合解放桥厚重复古的质感,必定看上去很有韵味。

它的地理位置特殊,一侧是天津最富有的东方“华尔街”,一侧是印证时间不语的世纪钟,很容易拍出深邃感,特别是夜景挟揉着斑斓的灯光会更有味道。

游玩list

世纪钟

津湾广场

大光明桥秒穿罗马,赴一场华丽之约

“宝藏”海河真的是一步一景,从解放桥沿台儿庄路顺行36公里,一座金碧辉煌的罗马大桥便闯入视野。

比起前面几位“鼻祖”,大光明桥最为年轻,但却是不能错过的绝美存在。

四座高大的欧式桥头堡集齐日月星辰的主题雕塑矗立桥头,金灿灿的雕塑和桥身装饰融入希腊神话元素,桥墩下的雕塑也不要放过,柔美的女神、奔腾的战马,都充斥着浓郁的罗马风情。这里分分钟可以拍出《罗马假日》的氛围感。

站在桥上远望,可以看到利顺德酒店,那是少帅张学良为赵四**举办生日宴会的地方。如果条件允许,强烈安利下榻在利顺德,孙中山、溥仪、袁世凯、曹锟、冯国璋等近代中国的风云人物都曾在此驻足。考古利顺德博物馆,不知能否回到那十里洋场枭雄遍地的奇幻时代。

游玩list

利顺德酒店

利顺德码头

利顺德博物馆

安里甘教堂

海河大桥交通大牛,用黑科技通达未来

海河大桥是此行的最后一站,从市区开车需要1个小时左右。

其实,从入海口通达海河,还有几座知名大桥,它们都各成特色,悬于水天之间。之所以独爱海河大桥,因之有别于我们一路走来的7座桥。它是滨海新区沟通南北货运的交通要道,也提升了天津港的运力,对这座城而言,有着里程碑般的意义。

它的建造,运用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如钢结构、斜拉索等,技术含量非常高。

驾车在长达2838米的桥上疾驰,扑面而来的海风夹杂着沙粒,引擎狂躁的嘶吼,把一切遗落于后视镜中,一直向前,向前。

在海河大桥不远处,就是大沽口炮台遗址,俗称“津门之屏”,阅不尽的百年沧桑,将我们的思绪带到那个遥远的年代……

游玩list

大沽口炮台

天津宋庆龄渤海儿童世界

海河上的桥,串联起了哏儿都的成长纹理,也繁衍着整座城的烟火日常。它们是穿越时空的图腾,是此岸与彼岸的牵手,是理性与感性的链路。

一路走来,每一座桥,都让我们感受到了鲜活的灵魂,它是一个奇妙的连接体。

四季润眼,风骨入怀。

一边是过去,一边是未来,一边是梦想,一边是真实。它们为过去代言,却从未止步于进化,更折射出天津百年的历史变迁和城市界面的设计更迭。诚如这一次的旅行中,与车维君形影不离的全新梅赛德斯-奔驰长轴距GLC SUV

当代桥梁设计,集齐了建筑学尖端的理论、工艺和材料,技术含量非常高。桥的功能性设计的释放,亦是技术的进化。而作为最资深的造车者,百年奔驰在厚积薄发中,打磨出一个又一个“逆天”黑科技,普惠世人。

经历三代革新,GLC的颜值变了,尺寸变了,价格变了,配置也变了,唯有不变的是每代车型之上,清晰呈现的豪华感知和与时俱进的科技性能,这和天津这座城富含的历史底蕴和人文风格相当契合。

桥梁的外观设计体现着城市的风格调性。游走于海河之畔,全新长轴距GLC SUV独一无二的气质加成,与城市特有的美感深化交融,从骨子里透露出一股浑然天成的高级感

技术上的焕新,让全新长轴距GLC SUV拥有了天津“桥”的风骨,在历久弥新中,不断升级进化,丰沛自我。它的数字大灯能以毫秒级的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车维度V,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天津历史名人多是因为:天津港是天然良港,同时又具“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之利。

天津和武汉一样,在中国近代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这样说,当然是给他以自尊。武汉地跨南北,是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又在1927年当过不到一年的武汉国民政府首都,发生过“宁汉分裂”和“宁汉合流”等重要历史事件,当然还有抗战初期的武汉大会战,这些都说明武汉在近代史上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那么天津呢,它虽然不如武汉的历史来得更为深远,但在近代史上其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却是任何城市代替不了,“五千年看西安,一千年看北京,近代百年看天津 ”,这句话在史学界已成为共识。 首先说举足轻重。这主要得益于天津在北方特有的门户位置和优越的地理条件。

在经济上向内陆发展的腹地非常广阔,从而形成北方最大的贸易港口,也催生了早期工业的萌芽在此生根,使天津成为华北乃至中国工业的摇篮,现今坐落在运河边上的三条石地区就是中国铸铁和机器制造业的发源地。 1840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各国列强始终垂涎天津独特的地理位置。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天津被迫开埠,各国列强争先恐后把天津作为倾销商品、掠夺资源和输出资本的重要基地,并先后强划了15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租界,面积之大,涉及的国家之多,历时之长,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成为独立于中国行政和法律之外的“国中之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926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