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之间发生的矛盾,他们肯定就会通过吵架或者打架的方式进行处理,如果没有发生很严重的问题,当然是不需要参与的, 尽量让他们用孩子自己的方式进行处理,如果大人们之间因为孩子的事情去打起来,第一个,小孩子经历了一个很不好的形象,他们就认为父母都来帮助我了,说明我这种方式是对的,这样小孩以后遇到事情的时候就喜欢武力来解决,这样会小孩子带来错误的思想。
我们要咱给他的是一个比较正确的处理事情的方法,在平时与人交往中,孩子对别人要谦虚有礼,尽理以理服人,而不是以暴力处理,在与别人发生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如果双方谁也不服谁的时候,可以找一个两个人都认为公平公正的人进行裁判,这样尽量避免大家心里都不服了,减少矛盾了,这样还会打起来了吗?
在孩子们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不要在孩子之间出现的问题,争执家长不要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更不能以此出手,如果说父母对他的这个反应这么大,凡事家长都替孩子去做决定,去帮忙助去处理任何事情,凡事都冲在孩子的前面,让孩子一直处在温室里,这样会剥夺孩子自我成长的权利,那孩子以后犯什么事儿,咱们都是爸妈帮我搞定白屏,对吧,所以不利孩子自身去解决问题能力,遇到事情就往后缩,以后可能就变成了一个胆小的人,等长大了可能会没办法很好的生存。
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要对孩子定些规矩,要告诉他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第一步,试试在一些基本的问题上,明确自己的规则,清晰、无需商量,当养育者缺乏界限感时,孩子就很容易丧失规则感。 没有规则的世界,一定是混乱的世界,充斥着无数的战斗,例如:不可以打骂人,不可以随便欺负人等等一些为人原则。
外在的压力或激励,会导致内在动机迅速丧失。例 如睡觉、吃饭,这是孩子最基本的需求,无需任何贿赂或惩罚就可以轻松做到的。孩子之所以会将之作为谈判的筹码,可能的原因是你们太在意,或过于压迫,以至于他可以完全忽视内在需求,而将之理解为你们的强烈需求。试试放松对孩子的管制或压迫,让他有机会重新找回内在成长动力。
前两天,好友带孩子来我家玩,一开始三个孩子还挺拘谨的,谦让有加,可是没一会儿就开始分帮派了。
好友的儿子稍大,喜欢当指挥,可是两个小的觉得这是自己的主场,不愿意听别人指挥。不一会儿,三个小家伙就为了到底该听谁的,差点打了起来。
好友想要调停却一点效果也没有,她颇尴尬地问“你家两个孩子在家打架吗?”
“当然打!”哪有不打架的孩子呢,年龄相差越小,孩子之间的纷争和冲突就越多。争玩具、争关注、争“社交掌控权”……
而针对孩子之间发生的争执,大人到底需不需要介入,大致有以下两种看法:
01、要管VS不要管
·“要管”派
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怎么能放任不管呢?他们年纪小,是非观还没确立好,如果孩子习惯了用暴力解决问题,到时候再管可就迟了。
看过一则新闻,陕西一位小学生的父亲闹着要跳楼。原来,他的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争执,把别人打伤了,导致要赔偿许多医药费。这位父亲一时想不开,就跑到学校闹出了这样一幕。
果然,你不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总有一天,会有人替你“狠狠教育”他的。这位父亲,就被连带着也被接受教育了。
·“不要管”派
另一部分家长则认为:所有的孩子都会经历和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刻,如果孩子一发生冲突,父母就下意识地想要去插手解决,那孩子如何能学会自己处理纷争呢?
胡可就曾提到,孩子的纷争应该尽量让孩子们自己解决。
有一次,胡可正开车呢,安吉小鱼儿坐在后座。不一会儿,安吉觉得无聊,就抢了小鱼儿的玩具,小鱼儿大哭。但胡可并没有介入,依旧冷静地开车。
小鱼儿发现哭泣没用,只能停止哭泣,和哥哥陷入赌气的冷战中。自觉理亏的哥哥,待不住了,主动开始唱歌调节气氛。不一会儿,两个孩子又和好如初了。在这期间,胡可只是不时地瞄了瞄后视镜,并没有急于插手。
其实,孩子需要学会从冲突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学习如何处理这些纷争,这是他们成长的必经之路。
那么,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家长真的要放任不管吗?
02、孩子吵闹打架的意义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会发生争执打闹。其实,孩子之间发生纷争,是有其独特的意义的:
0-3岁的孩子
有一组数据表明,2-3岁的孩子中有80%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主张”意识,他们说的最多的是“这是我的”、“我不要”、“我觉得”等等。
这个时候,他们的物权和人权还不够清晰,对于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会让对方觉得被冒犯,都还是一知半解中。
而且,两三岁的孩子,还有一种非常典型的心理特征,叫“用攻击表达爱”。有的孩子高兴、开心地时候,就喜欢拍拍别人,但是缺乏控制的力度,可能会让别的小朋友生气,但他们不自知,从而容易引起冲突。
3-6岁的孩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了,加上他们“自我主张”意识的进一步萌发,他们的想法会更多,遇到更多的问题、发生的冲突也会更多。
这时候,他们需要在一次次的冲突中,了解和练习人际社交的规则和技巧。
7岁以上的孩子
心理发展学家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意志力”发展阶段。
意志力的发展有七个阶段:本能-冲动-欲望-动机-愿望-决心-决定。
对于7岁以下的孩子来说,本能、冲动和欲望都是不可避免的,他们的行动都是不假思索的。我喜欢,就抢;我不喜欢,就打。
但7岁以上的孩子,虽然他们的力道控制还不是太好,“随心所欲”的时候也会有,但是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制自己了。
这个时候的纷争和打闹,能让他们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他们会试图说服对方,而不是直接动用暴力。
心理学专家李雪说:孩子之间发生冲突,若不存在病态性的以大欺小,或者在冲突中使用枪支、刀具等危险物品,原则上是不应该干预和评判的,除非孩子主动要求家长介入。
所以,父母一刀切的对待方式,就欠缺合理性了,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孩子成长的阶段性、和事情的特殊性。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首因效应”。即第一次获得的信息,对人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如果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没能被好好引导,那么在冲突中总是处于弱势的一方,可能会认为自己不受欢迎,从而失去自信;而总是处于强势的一方,则可能会误以为,所有的纷争都应该使用暴力手段来解决。
那么,究竟什么情况下父母才需要介入,又该怎么介入呢?
03、循序渐进“四步走”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博士曾建议,面对孩子之间的纷争,父母应该使用循序渐进的处理方法:
睁大眼睛,退后一步
许多赞同不介入孩子纷争的父母,其实都不是真正的放任不管,而是站在一边静静观察:观察判断这是否是真的冲突,是否在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
有时候,孩子之间的打闹,并没有多严重。《父与子》中有这么一幕,两个小孩子打架,气不过,都回家找来了大人。
结果两个大人打起来了,两个孩子在一旁觉得无趣,反而又和好如初玩得不亦乐乎。这个就不是真的冲突。
对于2-3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冲突大多都不是实质性的冲突,所以父母只需要在一旁观察就好。但如果矛盾升级,父母就要进入下一步:
“提醒式”介入
当孩子们的冲突升级时,父母需要进入“提醒式”介入,比如:站在孩子们看得到的地方。
这样,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快发现有人可以当裁判,从而寻求帮助。
“提醒式”介入适合孩子之间发生言语冲突的时候,同时也适用于3-6岁的孩子之间发生的冲突。这个时候,大人尽量不要急于下结论,而是多提问,引导他们自己去想解决办法。
当提醒式介入都失效时,那家长就需要“强势”介入了。
“强势”介入
冲突发生的过程大致是:发生矛盾、争执、解决不了,矛盾升级、发生冲突。
当孩子之间的冲突,由语言冲突上升为肢体冲突时,家长就需要强行介入,以免孩子受伤。需要注意的是,“强势”并不是要以大欺小,而是适时站出来喊停。
“我觉得你们应该冷静一下”、“停!你们不能这么做”,这样的话语能让强势的一方有所收敛,也能让弱势的一方能得到保护。但绝不仅是护短,想替孩子出头。
对于7岁及以上的孩子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攻击能力。所以一旦发现孩子之间的冲突已经有失控的迹象时,就要立刻制止,避免更大的伤害。
玩“冲突游戏”
对于二胎家庭来说,许多冲突是因为争夺父母的关注而引起的。有的父母在解决手足之争的时候,总是倾向于惩罚老大,或者让老大让着老二。这样的介入方式,只会让情况更糟糕。
这个时候,父母不妨陪孩子一起玩“冲突游戏”来化解。
《游戏力》中提到过一个小故事,有位母亲抱怨两个孩子每天都会发生很多冲突,让她烦不胜烦。在接受了别人的建议之后,她决定尝试用游戏的方式来代替吼叫。
于是,当两个孩子因为一件玩具又开始大打出手的时候,她把两个孩子抱起来扔到沙发上。然后,她假装拿起一把剑,把自己剖成两半,一半分给姐姐,一半分给弟弟。
夸张地学他们的样子说话:“这不公平,你得到了妈妈的心和胃!”“我先得到妈妈的!”两个孩子被她逗得笑成一团,之后他们又玩“拔妈妈”的游戏。一场纷争,居然被“冲突游戏”就这样化解了。
劳伦斯·科恩还提到:孩子有时候不是真的想要去伤害别人,只有当大人没时间、没精力、不得其法而无法提供帮助时,他们才转而去攻击他人。
孩子的成长,总需要自己去经历一些事情,不管是争夺父母的关注,还是“社交掌控权”。父母有技巧的插手,而不是用成人的思维去横加干涉,才能帮助和提高孩子的社交技能!
这确实是不听话,但你怎么十分肯定是他不听正确的好话,还是你乱讲话?这只能说你不好控制他,那你就立规矩,说父母的话就是要听,因为父母说的大多都是对的,而且给他钱,就需要服从,要么你就是好好跟他讲道理,说服他,那如果他说对,你就要尊重他,让他坚持他所想的。
孩子之间吵架,家长该不该干涉呢?
我有两个儿子,带出去,总有人问我,他们俩吵架吗?我总是笑笑:“还好,不吵。”哪有不吵的呢?!大家都这么问,说明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或烦恼。现在二孩家庭也越来越多了,孩子之间的争吵是免不了的。
那孩子之间的争吵家长究竟该不该干涉呢?
举个例子,其实我们家哥哥和弟弟原来经常因为抢玩具而吵架,吵架的时候肯定有动手的时候,但不至于扭打。
因为弟弟比哥哥小两岁半,其实哥哥也就五岁左右吧,都是小孩子。每次弟弟抢不赢,就会哭。弟弟一哭,婆婆就来了,不管什么情况,婆婆就好像刹不住车一样的噼里啪啦,“哥哥,你怎么这样呢?”、“你是哥哥呀,要让着弟弟呢!”、“你把玩具给弟弟玩啦!”……
孩子的感知力是特别强的,他感觉被指责,被不理解,没有被尊重,委屈,愤怒…于是哥哥将原来心中的不满很大一部分转移到婆婆身上,他认为婆婆是不公平的,认为婆婆是在帮着弟弟,他很愤怒、伤心;还有一部分情绪则转移到弟弟身上,他会认为婆婆之所以这样批评自己就是因为弟弟,他会怨恨弟弟。妈妈会发现他们再次吵架的几率会剧增。
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有的时候,会弄得一家四口,外婆、妈妈、哥哥、弟弟一起吵,这样总免不了相互伤害,哥哥有一天说“我要离开这个家,这个家里没有人可以保护我。”听到哥哥的这句话,妈妈心疼啊!我们究竟做了什么让孩子有这样的感受。
很显然,孩子吵架,家长干涉效果并不好,相反,会变得更糟糕。
那孩子吵架,家长究竟该怎么做呢
其实我们做到这三点就好了,正面管教里称其为3B原则。
第一,我们可以视而不见,看见了当没看见。
第二,离开现场,眼不见心不烦。
第三,带领孩子离开争斗现场,例如孩子在客厅吵架,家长可以带领他们去到比较安全的另一个环境下,阳台或者另一个房间。
在这里也得少提醒一下年龄较小的孩子家长,如果你实在不放心的话,你顶多在旁边充当一个小卫士就好了,防止受伤,仅此而已。
这三个建议主要是不让家长干涉,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还给孩子,让他们自己解决争执。不要太小看孩子了,他们其实是人际沟通的高手。
现在他们俩偶尔还会吵,但是每次兄弟起争执时,爸爸妈妈都采取3B原则。弟弟也还会采用他的惯用手段,哭,见家长没有反应,他也就不哭的。他会自己去解决问题,他可能会反抗,可能会说出自己的感受,有的气愤的时候他会打回去,这种情况很少,有的时候他会跟哥哥说:“对不起,哥哥我冷静好了。你可以借你的这个玩具给我玩吗?”,哥哥有的时候会保持沉默,还没消气呢;有的时候会爽快答应,有的时候会唠叨弟弟两句……哈哈!看起来孩子解决问题像过家家,其实就像是两个小大人在理智与不理智之间徘徊,最后理智战胜不理智解决了问题,一般不出几分钟他们又玩得很嗨。
所以,孩子吵架的时候,家长不要干涉,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更明智。在大家心情很好的情况下,家长可以将问题拿出来跟孩子讨论,遇到这种情况,怎样做会更好。或者将这个问题列入家庭会议议程里去解决。
1、接纳它:孩子还是孩子,他们需要学习如何去应付生活上的难题,因此斗嘴或吵架是他们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父母只需保持沉默,让孩子去处理。当父母不说什么时,迟早他们会停止,而且让他们知道这样是无法获得父母注意力的,他们必须学着寻找另一个较有建设性的解决之道。当他们成功地处理争吵后,别忘了适当地鼓励,如:“我很高兴看到你们兄妹如此相亲相爱!”“我见到你们有效地处理这问题!”之类的言辞。
2、远离它:不要做孩子吵架的“观众”,如果你一看到或听到他们的争吵就容易心烦或生气,到卧室或洗手间去,直到吵架结束,再安静地回来。切记!不要说教或批评:“看吧!不吵了嘛!”这种画蛇添足的话反而使前功尽弃。
3、隔离它:要求吵架的孩子到屋外去,但得特别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言辞,请依照下列步骤来进行。
(1)告诉他们(注意自己的声调和语气是平静的):“如果你们要继续吵,你们必须到外面去。当你们结束以后再回来。”只说一遍,不要重复说。
(2)假如他们不愿到外面去而仍在吵,不带火气地带他们到屋外去。记住态度要坚定。
(3)假如你要使用这第三种方法,再三强调“完全的沉默”的重要性。没有人喜欢吵架,如果孩子想吵,提供他们一个不打扰别人的场地。当你使用以上建议的方法时,吵架会很快地结束,风暴很快地消逝。此外,除非孩子以重物或利器伤害对方时,父母才需要加以干预,不必大惊小怪或愤怒,当时只需冷静地拿走孩子手中的重物或利器,不需开口说话,孩子就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等过了一阵子或第二天再找孩子来讨论此事,相信在心平气和的气氛下,孩子会诚心地知道自己的错,而且逐渐地改变自己的行为。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真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从小生活在一个绝对“爱心”的世界里。由于家庭里不良的教育,造成孩子“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况,在生活中强占别人的玩具、图书等物品,而造成争吵。有一些家长非常溺爱孩子,过于放任对孩子的教育。甚至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如果有人欺负你,你要狠狠地揍他。打不赢就用脚踢,用嘴咬,用手挖!”在大人的纵容下,孩子们就容易发生争吵的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由于儿童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差,因此,孩子很容易受成人和电视的影响,如家庭父母爱吵架,孩子们都喜欢看奥迪曼,过后都会扮演超人怎么去打斗的,电视播出打斗的影片等等。这样也容易形成孩子蛮横粗暴的不良性格,而当电视进入每一个家庭后,幼儿每天用于看电视台的时间很多,电视中的暴力场面,无疑为幼儿提供了样板,使幼儿不知不觉地模仿学习了争吵的行为。
孩子为了坚持正确的行为规则,而又无力去说服对方时候,采用了不恰当的处理方法,也容易引起争吵。
面对孩子之间的争吵,大人应该采取的对策:
01
不急于干涉
发现孩子吵架时,先要保持冷静,持中立态度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02
转移孩子注意力
利用孩子注意力容易转移的特性,将其中一位迅速带离现场,或者用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吸引其注意力,让他远离争吵。
03
保留孩子的尊严
如果确实需要对孩子进行明确的批评教育,也不要对孩子的个性和人格作出侮辱式的评判,避免给他人心目中留下坏孩子的错误印象,从而嘲讽、排斥他,使孩子生活在自卑当中。
04
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
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分析对错,了解他对事情的看法,从而帮助他学习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认为孩子在发脾气的时候绝对不应该对抗管教,因为我觉得孩子的脾气和性格养成很大,一程度上是受父母影响的,如果父母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使用对抗管家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更加恶劣,孩子性格可能会因此变得越来越不好,很多时候取得的成果往往是适得其反的所以我非常不赞成孩子在发脾气的时候,家长使用对抗管教。
我觉得孩子在发脾气的时候,我们作为家长第一时间想到的,不应该是去立马管教他,而是应该首先想到有一个因素正在支配着孩子,而这个因素就是孩子的情绪。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们首先不应该去管教孩子的对与错,而是应该让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因为情绪会让人很难进行理性的思考,所以说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家长首先要做的应该是让孩子自己一个人独处一下,把心里的情绪给稳定下来。
像我的老公在和我吵架的时候,我老公做的第一件事情,并不是去和我争论,而是对我说一句:你现在情绪不稳定,我们等会再说。我觉得我老公的做法非常的正确,因为人在被情绪给支配的条件下是非常没有理性的,在这种情况非常难以解决问题的。对待孩子也是一样,家长首先要先学会安抚和稳定孩子的情绪,等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之后,再慢慢和孩子进行事情的商讨,指出孩子做的不对的地方,然后再慢慢引导孩子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认为这是一个家长在面对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应该做的事情。
情绪是很容易使他人受到影响的,如果我们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选择用更大的脾气去反抗孩子的话,那么对孩子的影响可能会更加不好,我们要学会先稳定孩子的情绪,再引导孩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