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霸王别姬》,小豆子和张公公是怎么回事?什么意思?怎么会凌辱。还有袁四爷和蝶衣怎么了?看不明白

电影《霸王别姬》,小豆子和张公公是怎么回事?什么意思?怎么会凌辱。还有袁四爷和蝶衣怎么了?看不明白,第1张

公公嘛,就是不完整的男人。**里的张公公有同性恋和娈-童倾向,所以要猥亵小豆子。袁四爷也有同性恋倾向,但是除了自身原因外还有别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蝶衣的旦角演的太好了,以至于让男人想入非非,**从这些点来表现的蝶衣的技术非常好。

张公公对程蝶衣做的也叫猥亵青少年。**镜头里面有张公公让程蝶衣在水晶盆里尿完以后压倒在床上ml的镜头 所以说可以认为是猥亵 不过毕竟是公公 应该没有太大的肉体伤害 可因为被逼心理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

至于袁四卿只是希望和蝶衣魂交,也没有考虑性侵犯,他曾经说阳污阴秽,而把蝶衣比作观世音,并提出与蝶衣作红尘知己的要求,在文革批斗那场,段小楼问程蝶衣你是不是…… 那一段也用曲笔说明蝶衣对小楼的爱的坚贞,因此说没有和袁四卿做什么。袁四卿其实也并不坏,站在他那个阶级 甚至很好,站在艺术的层面,只是一个有闲人员而已。

《霸王别姬》是汤臣**有限公司出品的文艺片,该片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小说,由陈凯歌执导,李碧华、芦苇编剧;张国荣、巩俐、张丰毅领衔主演。影片围绕两位京剧伶人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展现了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1993年该片在中国内地以及中国香港上映,此后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公映,并且打破中国内地文艺片在美国的票房纪录。

参考资料:

-霸王别姬

剧情简介

1987年-1992年香港亚洲电视公司根据正史与民间野史编写了这部剧集,并动员亚洲电视的大部分艺员拍摄。此剧不但为亚洲电视于1980年代少数打败香港无线电视的剧集之一,也捧红了刘永、米雪、王伟、森森、斑斑、杨泽霖、麦丽红等演员。

其实,该剧名"满清十三皇朝"指的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国与之后清朝的共十二位皇帝。(包含十一代,同治帝和光绪帝为堂兄弟)。不过因为该剧认为皇太极(清太宗)建立了天聪与崇德两个朝代(应该为年号),故将拥有十二个皇帝的清朝,称为"满清十三朝"。(按照后金与大清朝的疆域对比,可以理解为什么皇太极要算两个朝。因为使用前一个年号时,后金只是一个边疆政权。改国号为清后,后金此时的实力已不只是一个边疆政权这么简单了,此时的女真政权已具有灭亡南面的大明朝的实力。皇太极在位时期,正是女真政权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而且,改国号为清,使得历史学家们为了研究历史的方便,即与后来的入关后的清朝历史相连线,所以故用二朝来分开皇太极的统治时间,以方便历史的研究和时间的划分。)

四部曲

本剧分成四部播出,分别是:

第一部

满清十三皇朝,1987年9月7日首播,共70集(其中努尔哈赤21集,皇太极13集,顺治13集,康熙23集)。

第二部

满清十三皇朝2,1988年6月29日首播,共50集(其中雍正10集,乾隆20集,嘉庆10集,道光10集)。

第三部

满清十三皇朝之血染紫禁城,咸丰、同治两朝,1990年4月5日首播,共13集。

咸丰十一年,帝崩,传位于年仅六岁之小皇子载淳。帝崩前授命肃顺、载垣等八人为顾命大臣,慈禧遂与恭亲王奕䜣密谋诛肃顺,定为"辛酉政变"。之后,慈禧与慈安两宫垂帘,并由恭亲王奕䜣为议政王,把持政务。六岁小皇子储立为帝,改为同治年号,同治登位,年仅六岁,一切政务皆由生母慈禧太后和恭亲王主持。慈禧本一位极有野心之妇人,两宫垂帘后,便以太后身份政事上每加意见,干预朝政。恭亲王早就看出其政治野心和权力欲望,故处理政事时明争暗斗,冲突遂起。同治因慈禧专注于政事,加上慈禧之专横,缺乏生母关怀,更加亲近宅心仁厚慈安太后。因此,慈禧与同治之间母子感情便日渐疏离。

同治十七岁时,虽然名义上还政,但大权落慈禧与恭亲王手中,亦因为自小过著骄纵生活,故亲政以后无甚表现,俨如一傀儡皇帝。同治为免处处受慈禧箝制故建议,重修圆明园讨好慈禧,但此事为恭亲王所阻,以国库空虚为由责,说不可修园,令同治大为反感,罢去恭亲王及一干大臣之职。慈禧对修园之事虽有所喜,但因修园而罢恭亲王亦感同治过分,故慈禧重新复用恭亲王等人,更将同治责难一番,母子间感情又进一步破裂。又因慈禧不满同治所立之皇后,故处处为难皇后,更加深母子间之裂逢。同治因此而不问政事独居于乾清宫寄情声色,时与太监私出宫外游乐一天。同治出宫野游之时被小刀会人马丁兆伦所劫持,幸得前朝宫女丁秀凤所救幸免于难。凤原为前朝宫女,同治幼时迷途曾救之,反被冤枉拐去,同治慈禧遂赶之出宫。丁兆伦乃丁秀凤之弟,因感满清糜烂不堪,招致国家陷于水深火热中,而毅然加入反清复明组织小刀会。未婚妻温彩霞之父因受安德海陷害而身亡,温彩霞更被安德海据为已有,丁秀凤对安德海恨之入骨,后因安德海以'太监私自出宫'之罪名被斩,丁兆伦与温彩霞才能再续前缘。同治因出宫野游而染上性病,终因病毒感染太深而病发身亡,而丁秀凤因弟劫持同治事替其顶罪而受刑。丁秀凤临行刑前得悉同治死讯,悲痛而终。同治虽贵为皇帝,但死时才只有十九岁,一代皇帝落得如此惨澹收场,亦可算慈禧之专横底下牺牲品了。

第四部

满清十三皇朝之皇城争霸(海外版:满清十三皇朝之危城争霸),光绪、宣统两朝,1992年4月27日首播(此部分于1990年拍摄,但亚视延至1992年才播出),共24集。(本剧至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的军队包围紫禁城,发动的北京"政变"。鹿钟麟奉代理大总统黄郛之命,带着《修正清室优待条件》与李石曾、张璧率众进入紫禁城,威胁以景山排炮轰击紫禁城,强逼溥仪签字,取消皇帝尊号并且限二天内赶走溥仪为止)。

《满清十三皇朝皇城争霸》剧照

公元一八七四年,同治帝驾崩,慈禧为了能继续垂帘听政,毅然册立醇亲王刚满四岁之子为帝,是为清德宗光绪帝。成年后的光绪欲励精图治却无法拥有实权,甲午战败之后虽有意起用民间有识之士康有为等实施变法,却被慈禧残酷镇压,光绪求助袁世凯反被出卖,被软禁瀛台,其爱妃珍妃亦被打入冷宫。此时八国联军攻入京城,慈禧决定弃城而逃,光绪宁死不逃,珍妃跳井身亡!及至此时,慈禧病重,为防止光绪重掌政权,决定处死光绪,立宣统傅仪为帝。

角色介绍

努尔哈赤

演员   王伟   

王伟 ,香港演员。本名王永伟,于2002年退休,居住在加拿大多伦多万锦市。1963年由父亲的朋友介绍投身光艺**公司以拍摄国语片而知名,1971年投身电视圈。他主演的多套电视剧都脍炙人口,不论是在亚视或现在于无线所拍的剧集,角色都很受欢迎。

他在亚洲电视的电视剧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代表作,角色如:满清十三皇朝-努尔哈赤,秦始皇-吕不韦,霍东阁-熊定一,都深受观众肯定及喜爱。1989年约满亚视后到TVB,代表作品更是数之不尽,如:火玫瑰-乔永发,笑傲江湖-岳不群等等。

舒尔哈齐

演员   罗石青   

罗石青,生于香港,祖籍潮州,香港已故艺人。女友为前香港亚洲电视艺员斑斑。1990年因罹患癌症被迫退出娱乐圈。1992年因不堪忍受癌症折磨跳楼自杀。

演职员表 第一部

努尔哈赤

王 伟 饰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清太祖)

罗石青 饰 爱新觉罗·舒尔哈齐

满清十三皇朝之努尔哈赤

朱慧珊 饰 佟佳·哈哈纳扎青(清太祖元妃)

廖月然 饰 利泰

鲍汉琳 饰 爱新觉罗·觉昌安

梁锦燊 饰 爱新觉罗·塔克世

冯 真 饰 哈达纳喇氏

郑 雷 饰 尼堪外兰

张 铮 饰 李成梁

罗国辉 饰 李如柏

叶家敏 饰 叶赫那拉·孟古哲哲(童年)

麦翠娴 饰 叶赫那拉·孟古哲哲(孝慈高皇后)

葛振基 饰 萨木占

司马华龙 饰 巴穆尼

萧山仁 饰 爱新觉罗·龙敦

谭荣杰 饰 爱新觉罗·桑古里

甘 山 饰 觉尔察·安费扬古

蔡国庆 饰 钮祜禄·额亦都

陈 亮 饰 鄂尔果尼

敖 龙 饰 叶赫那拉·杨吉砮

薛纯基 饰 叶赫那拉·清佳砮

刘少雄 饰 噶哈善·哈斯虎

李 洪 饰 诺米纳

曾赞安 饰 阿图

何树培 饰 郭络罗·常书

李 森 饰 郭络罗·扬书

鲁 芬 饰 月伦

李寿祺 饰 瓜尔佳·索尔果

伍永森 饰 龚正陆

张振华 饰 爱新觉罗·莽古尔泰

吴彩南 饰 爱新觉罗·阿敏

潘有声 饰 董鄂·何和礼

凌文海 饰 乌喇那拉·布占泰

郑恕峰 饰 叶赫那拉·金台吉

李汉成 饰 布齐

汤锦棠 饰 叶赫那拉·纳林布禄

何 添 饰 孙贵

邹伟光 饰 钮祜禄·图尔格

游天龙 饰 爱新觉罗·褚英

关伟伦 饰 爱新觉罗·代善

关子标 饰 瓜尔佳·费英东

叶玉萍 饰 爱新觉罗·穆库什

黎燕珊 饰 乌喇那拉·阿巴亥(孝烈武皇后)

李映彤 饰 小梨花

吴仕德 饰 佟佳·扈尔汉

潘志文 饰 爱新觉罗·皇太极

丁 亮 饰 熊廷弼

陈小龙 饰 袁崇焕

刘素芳 饰 阿济根

曾美玲 饰 德因泽

皇太极

潘志文 饰 爱新觉罗·皇太极(清太宗)

苗可秀 饰 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孝庄文皇后)

满清十三皇朝之皇太极

关伟伦 饰 爱新觉罗·代善

黎燕珊 饰 乌喇那拉·阿巴亥(孝烈武皇后)

吴毅将 饰 爱新觉罗·阿敏

张振华 饰 爱新觉罗·莽古尔泰

凌腓力 饰 爱新觉罗·济尔哈朗

李子奇 饰 爱新觉罗·阿巴泰

骆达华 饰 爱新觉罗·阿济格

罗乐林 饰 爱新觉罗·多尔衮

黄志宁 饰 爱新觉罗·多铎

杨得时 饰 爱新觉罗·豪格

陈来有 饰 爱新觉罗·岳托

陈小龙 饰 袁崇焕

梁汉威 饰 范文程

李小玲 饰 范妻

谭德诚 饰 爱新觉罗·硕托

邹伟光 饰 钮祜禄·图尔格

冼宝明 饰 爱新觉罗·杜度

蒋 金 饰 纳喇·冷僧机

邱大鹏 饰 爱新觉罗·德格类

范永华 饰 毛文龙

张炳灿 饰 祖大寿

周美玲 饰 苏麻喇姑

关雪丽 饰 博尔济吉特·巴特玛璪(康惠淑妃)

孟丽萍 饰 博尔济吉特·哲哲(孝端文皇后)

关焕婷 饰 博尔济吉特·娜木钟(懿靖大贵妃)

辕依玲 饰 博尔济吉特·海兰珠(敏惠恭和元妃)

廖月然 饰 李喇嘛

刘宗基 饰 朱由检(明思宗崇祯帝)

何 添 饰 杨春

陈彩燕 饰 爱新觉罗·莽古济

邓德光 饰 尚可喜

良 鸣 饰 赫舍里·索尼

方 杰 饰 洪承畴

顺治,共12集

李青山 饰 爱新觉罗·福临(清世祖顺治帝)

苗可秀 饰 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孝庄文皇后)

关伟伦 饰 爱新觉罗·代善

罗乐林 饰 爱新觉罗·多尔衮

满清十三皇朝之顺治

凌腓力 饰 爱新觉罗·济尔哈朗

良 鸣 饰 赫舍里·索尼

周美玲 饰 苏麻喇姑

陈 亮 饰 瓜尔佳·鳌拜

熊德诚 饰 吴三桂

黄丽英 饰 陈圆圆

李 亨 饰 田畴

单桂枝 饰 佟佳氏(孝康章皇后)

李映彤 饰 博尔济吉特·孟古青(清世祖废后)

杨仲恩 饰 冒襄

吴 宁 饰 董鄂氏(孝献皇后)

韩 江 饰 玉林绣

唐品昌 饰 茆溪森

徐有朋 饰 吴梅村

孙镜鸿 饰 汤若望

汤志荣 饰 吴良辅

梁锦燊 饰 钮祜禄·遏必隆

康熙,共23集

白 彪 饰 爱新觉罗·玄烨(清圣祖康熙帝)

苗可秀 饰 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孝庄文皇后)

良 鸣 饰 赫舍里·索尼

梁锦燊 饰 钮祜禄·遏必隆

陈 亮 饰 瓜尔佳·鳌拜

张鸿昌 饰 赫舍里·索额图

马宝颛 饰 卫婵(良妃)

满清十三皇朝之康熙

司马华龙 饰 卫辉

邹伟光 饰 伍友

敖 龙 饰 纳兰明珠

刘 准 饰 济世

范永华 饰 爱新觉罗·杰书

李陵江 饰 纳兰性德

梁雁翎 饰 卢紫英(纳兰性德妻)

王 力 饰 瓜尔佳·穆里玛

陈迪华 饰 赫舍里氏(孝诚仁皇后)

蔡欣桦 饰 玉妃

区艳莲 饰 乌雅氏(孝恭仁皇后)

尹丽玉 饰 马佳氏(荣妃)

夏志珍 饰 佟佳氏(孝懿仁皇后)

余文炳 饰 靳辅

罗耀雄 饰 吴国藩

谭荣杰 饰 爱新觉罗·胤禔

黄伟良 饰 爱新觉罗·胤礽

吴仕德 饰 爱新觉罗·胤祉

炜 烈 饰 爱新觉罗·胤禛

尹天照 饰 爱新觉罗·胤祀

谭德成 饰 爱新觉罗·胤禟

曹源达 饰 爱新觉罗·胤䄉

张 炜 饰 爱新觉罗·胤禵

韩 江 饰 富察·马齐

凌文海 饰 年羹尧

骆慧贞 饰 年翠薇

关子标 饰 佟佳·隆科多

潘有声 饰 钮祜禄·阿灵阿

陈俊年 饰 爱新觉罗·玄烨(童年)

陈 东 饰 纳喇·苏克萨哈

熊德诚 饰 吴三桂

黄丽英 饰 陈圆圆

方 杰 饰 洪承畴

梁汉威 饰 范文程

孙镜鸿 饰 汤若望

第二部

雍正,共10集

炜 烈 饰 爱新觉罗·胤禛(清世宗雍正帝)

满清十三皇朝之雍正

邓德光 饰 爱新觉罗·胤祥

陈植槐 饰 爱新觉罗·胤禄

余文炳 饰 文觉和尚

范永华 饰 岳钟琪

郑恕峰 饰 白泰官

关伟伦 饰 张廷玉

陈彩燕 饰 钮钴禄氏(孝圣宪皇后)

吴 回 饰 王宾

邓志成 饰 蔡怀玺

冯志荣 饰 王兆平

何 添 饰 李嗣庭

邹伟光 饰 曾静

荣 飙 饰 张熙

伍永森 饰 吕葆中

叶玉萍 饰 吕四娘

张炳灿 饰 虬髯公

陈小龙 饰 西林觉罗·鄂尔泰

姜汉文 饰 甘凤池

鲍汉琳 饰 陈世倌

黄佐荣 饰 张广泗

吴廷烨 饰 朱蓉镜

霍永富 饰 爱新觉罗·弘时

黄元申 饰 爱新觉罗·弘历

凌腓力 饰 爱新觉罗·弘昼

周秀兰 饰 孙福如

熊德诚 饰 富察·傅恒

乾隆,共20集

黄元申 饰 爱新觉罗·弘历(清高宗乾隆帝)

满清十三皇朝之乾隆

陈复生 饰 富察氏(孝贤纯皇后)

徐思斐 饰 辉发那拉氏(兰妃;纯帝继皇后)

徐有朋 饰 爱新觉罗·弘晳

熊德城 饰 富察·傅恒

周秀兰 饰 孙福如

林 琅 饰 良尔吉

刘 准 饰 莎罗奔

张振华 饰 钮祜禄·和珅

丘大鹏 饰 于敏中

潘有声 饰 刘统勋

区霭玲 饰 陆凤仪(庆恭皇贵妃)

骆达华 饰 周日清

陈晓莹 饰 和卓氏(容妃)

陈迪华 饰 魏佳氏(孝仪纯皇后)

刘宗基 饰 宏孝

司马华龙 饰 波罗尼都(大和卓)

邹伟光 饰 霍集占(小和卓)

陈 亮 饰 素勒坦沙

黄小朋 饰 纪昀

汪 禹 饰 爱新觉罗·颙琰

满清十三皇朝之乾隆、嘉庆

刘云峰 饰 爱新觉罗·永瑆

张 铮 饰 刘墉

萧山仁 饰 钮祜禄·恭阿拉

吴紫妍 饰 固伦和孝公主

刘少君 饰 富察·福康安

黄铠东 饰 钮祜禄·丰绅殷德

潘铣仪 饰 钮钴禄氏(孝和睿皇后)

辕依玲 饰 喜塔腊氏(孝淑睿皇后)

王清河 饰 章佳·庆桂

嘉庆,共10集

汪 禹 饰 爱新觉罗·颙琰(清仁宗嘉庆帝)

黄元申 饰 爱新觉罗·弘历(清高宗乾隆帝)

满清十三皇朝之嘉庆

潘铣仪 饰 钮钴禄氏(孝和睿皇后)

刘少君 饰 富察·福康安

刘宗基 饰 富察·福长安

张振华 饰 钮祜禄·和珅

辕依玲 饰 喜塔腊氏(孝淑睿皇后)

萧山仁 饰 钮钴禄·恭阿拉

司马华龙 饰 朱珪

汤锦棠 饰 杨芳

高 雄饰 瓜尔佳·额勒登保

蔡欣桦 饰 王聪儿(齐王氏)

陈 亮 饰 杨遇春

刘云峰 饰 爱新觉罗·永瑆

潘冰嫦 饰 艽兰(永瑆之妻)

江 图 饰 曹振镛

鲁振顺 饰 爱新觉罗·绵宁

杨仲恩 饰 爱新觉罗·绵恺

李陵江 饰 爱新觉罗·绵忻

黄曼凝 饰 佟佳氏(孝慎成皇后)

李寿棋 饰 赫舍里·赛冲阿

单桂枝 饰 董氏

道光,共10集

鲁振顺 饰 爱新觉罗·旻宁(清宣宗道光帝)

黄曼凝 饰 佟佳氏(孝慎成皇后)

满清十三皇朝之道光

江 图 饰 曹振镛

杨仲恩 饰 爱新觉罗·绵恺

蔡善如 饰 钮祜禄氏(孝全成皇后)

苑琼丹 饰 钮祜禄氏(祥妃)

温雪琪 饰 博尔济吉特氏(孝静成皇后)

蔡国庆 饰 郭佳·穆彰阿

李显明 饰 爱新觉罗·绵课

江文声 饰 林则徐

阮令涛 饰 陈孚恩

甘 山 饰 博尔济吉特·琦善

陆文俊 饰 关天培

王耀光 饰 邓廷桢

陈小龙 饰 杜受田

陈国光 饰 爱新觉罗·奕詝

黄志宁 饰 爱新觉罗·奕誴

罗耀雄 饰 爱新觉罗·奕䜣

敖 龙 饰 王鼎

第三部

李青山 饰 爱新觉罗·奕詝(清文宗咸丰帝)

满清十三皇朝之咸丰

米 雪 饰 叶赫那拉·杏贞(慈禧太后;孝钦显皇后)

刘 永 饰 爱新觉罗·奕䜣(和硕恭亲王)

森 森 饰 钮祜禄氏(慈安太后;孝贞显皇后)

麦丽红 饰 他他拉氏(丽妃;庄静皇贵妃)

冯素波 饰 博尔济吉特氏(康慈皇太妃;孝静成皇后)

郑恕峰 饰 爱新觉罗·奕誴

杨泽霖 饰 爱新觉罗·肃顺

司马华龙 饰 巴鲁特·柏葰

李陵江 饰 安德海

张 铮 饰 瓜尔佳·桂良

伍永森 饰 爱新觉罗·端华(和硕郑亲王)

陈植槐 饰 怡亲王

谭荣杰 饰 爱新觉罗·奕譞(和硕醇亲王)

黄丽英 饰 曹秀莲

斑 斑 饰 丁秀凤

满清十三皇朝之同治

曾伟权 饰 丁兆伦

周秀兰 饰 温彩霞

蔡国庆 饰 温贵

熊德诚 饰 姚勇志

刘云峰 饰 瓜尔佳·胜保

梁思浩 饰 爱新觉罗·载淳(清穆宗同治帝)

李 菁 饰 阿鲁特氏(孝哲毅皇后)

陈佩珊 饰 富察氏(慧妃;淑慎皇贵妃)

区艳莲 饰 荣寿固伦公主

欧阳耀麟 饰 爱新觉罗·载澄

黄铠宁 饰 福清

陈 东 饰 曾国藩

第四部

汤镇业 饰 爱新觉罗·载湉(清德宗光绪帝)

满清十三皇朝之光绪

森 森 饰 钮祜禄氏(慈安太后;孝贞显皇后)

欧阳佩珊饰 叶赫那拉·杏贞(慈禧太后;孝钦显皇后)

雪 梨 饰 叶赫那拉·静芬(隆裕太后;孝定景皇后)

戚美珍 饰 他他拉氏(珍妃;恪顺皇贵妃)

程 岚 饰 他他拉氏(瑾妃;端康皇贵妃)

熊德诚 饰 瓜尔佳·荣禄

罗青浩 饰 李莲英

林司聪 饰 荣寿固伦公主

张 铮 饰 爱新觉罗·奕䜣(恭亲王)

江 汉 饰 翁同龢

何树燊 饰 寇连材

关伟伦 饰 爱新觉罗·奕譞(醇亲王)

梁淑庄 饰 叶赫那拉·婉贞

凌文海 饰 李鸿章

杨嘉诺 饰 康有为

邓德光 饰 谭嗣同

李 冈 饰 梁启超

阮令涛 饰 爱新觉罗·奕劻(庆亲王)

炜 烈 饰 袁世凯

江 图 饰 爱新觉罗·载漪(端亲王)

龙炳基 饰 爱新觉罗·溥儁

凌腓力 饰 崔玉贵

鲁振顺 饰 爱新觉罗·载沣

蔡善如 饰 苏完瓜尔佳·幼兰

严秋华 饰 爱新觉罗·溥仪(宣统帝)

满清十三皇朝之宣统

罗颂华 饰 爱新觉罗·溥杰

刘云峰 饰 张勋

谭德成 饰 张清和

梁锦燊 饰 袁公公

叶玉萍 饰 郭布罗·婉容

刘锦玲 饰 额尔德特·文绣

徐二牛 饰 郑孝胥

郑恕峰 饰 鹿钟麟

方保罗 饰 庄士敦

主题曲

《满清十三皇朝I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满清十三皇朝之血染紫禁城》

满清十三皇朝

作曲:关圣佑 填词:卢国沾 主唱:赵山

万世有你名号 《满清十三皇朝Ⅱ雍正、乾隆》

主唱:鲁振顺、陈复生、李闰雄、姜蓓莉

《满清十三皇朝Ⅱ嘉庆、道光》

主唱:鲁振顺、姜蓓莉

《满清十三皇朝之皇城争霸》

作曲、编曲:徐日勤 填词:林夕 主唱:戚美珍

幕后制作 努尔哈赤 剧本统筹:李健乐 编剧:许文浩、卓一才、李瑷君、吴肇铜 编审:杨 基 武术指导:陈小龙 制作统筹:伍兆荣 助理编导:吕少伦、简美施、缪汉强、谭秀仪、钟伟雄、蓝靖 编导:杨皓云、黄伟业、许美君、雷瑞麟、朱奕龙、邝业生 监制:杨锦泉 皇太极 剧本统筹:李健乐 编剧:卓一才、吴肇钢、许文浩、李琼君 编审:杨 基 武术指导:陈小龙 制作统筹:伍兆荣 助理编导:简美施、蓝靖、缪汉强、谭秀仪、梁建中 编导:黄伟业、邝业生、许美君、雷瑞麟 监制:杨锦泉 顺治 剧本统筹:李健乐 编剧:谭锦华、李自兴、卓一才 、许文浩 编审:杨 基 武术指导:陈小龙 制作统筹:伍兆荣 助理编导:简美施、刘志远、钟伟雄、梁家庆、谭秀仪、梁建中、蓝 靖 编导:黄伟业、杨皓云、雷瑞麟、邝业生 监制:杨锦泉 康熙 剧本统筹:李健乐 编剧:谭锦华 编审:杨 基 武术指导:陈小龙 制作统筹:伍兆荣 助理编导:黄英伟 编导:姜明海 监制:杨锦泉 雍正 剧本统筹:陈宝燕 编剧:谭锦华 编审:杨 基 武术指导:陈小龙 制作统筹:伍兆荣 助理编导:吕川伦 编导:周华宇、罗 庭 监制:周华宇 乾隆 剧本统筹:陈宝燕 编剧:卓一才 编审:杨 基 武术指导:陈小龙 制作统筹:伍兆荣 助理编导:梁家庆 编导:黄伟业 监制:周华宇 嘉庆 剧本统筹:卢敏 编剧:谭锦华 编审:梁钊豪 武术指导:陈小龙 制作统筹:何耀棠 助理编导:蓝靖 编导:邝业生 监制:杨锦泉 收视情况

该剧不但在香港十分走红,也在1980年代末期的台湾录像带界相当具有知名度。1988年引进台湾时,还因其中主角刘永为亲共艺人,被台湾当局列为禁播。该禁播令至1990年代中期才正式解禁。甚至有人认为该剧会如此走红与禁播争议引起的社会话题有关。另外,该剧因为颇具可看性,今仍有不少台湾有线电视台会予以重播。

主要人物

岳飞   黄晓明

李孝娥 林心如

秦桧   罗嘉良  

金兀术 刘承俊

赵构   丁子峻

韩世忠 邵兵

高宠   吴秀波

岳母   郑佩佩

说书人 刘兰芳

周侗 于荣光

梁红玉 张馨予

吴素素 张嘉倪

高杨氏 刘诗诗

岳云   周斌

杨再兴 王海祥

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中,印刷的有一副《虢国夫人游春图》,这个虢国夫人就是唐玄宗时期的一品诰命夫人,她是什么身份呢?杨玉环的三姐!图中另外两位一品诰命夫人分别是韩国夫人、秦国夫人,也都是杨玉环的姐姐。由此可见,唐朝的一品诰命夫人多少都有皇亲国戚的影子。那么历史上的一品诰命夫人是怎么分封的?到底拥有多少特权呢?

内外命妇制度

其实这个诰命夫人就是“命妇”的延伸,所谓的命妇,最早是指皇帝的后妃,皇后与皇帝一样无品阶,而妃嫔则与臣下一样分为不同品级,册封时就相当于诰命。皇后之下是四妃,起初四妃只是象征皇帝后宫的人数规制,并不称为妃。比如汉朝的时候,皇后之下是四夫人,夫人之下是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这些称呼对应的不同品阶,比如四夫人分为昭仪、婕妤、娙娥、容华,其中昭仪的爵位最高,堪比诸侯王,视为丞相。所以在内宫之中,四妃之首相当于一品诰命,只不过皇帝的女人,不能这么称呼而已!

唐朝的四妃分别是贵、淑、德、贤,所以唐代的贵妃,就是皇后之下的第一人。往往皇帝迎娶的皇后都是出于政治门阀的考虑,但贵妃就很可能是“真爱”,依靠皇帝获得的特权就不言而喻了。比如“一骑红尘妃子笑”,虽然杨贵妃明面上没有授予调动驿站的权力,但人家吃颗荔枝却可以动用专线的驿站,说不定还是军报专用的八百里加急!

前面说过,皇帝的后妃不能称为诰命,它是以册封的形式来确立品级、俸禄等。而与后妃对应的就是大臣母、妻的册封,但皇帝的家人可以用“册”,外臣则只能用“诰”,这是授予某称谓的专用文书,也就是我们说的“诰书”。所以与内命妇相对应的就是外命妇,由于古代封建等级制度严森,一至五品授予文书称诰书,六至九品称“赦书”,所以不是什么人都能在称呼前加诰命的。

起初诰书是给官员加官进爵用的,唐朝开始用以诰封官员的妻子和母亲,这种诰封往往以该官员的官爵品级为依据,比如该官员的职事官或者寄禄官、爵位已经是一品,那么诰封其母亲、妻子就是一品。诰命夫人只是外命妇的统一俗称,一品诰命夫人就是突出品级之高,而实际上各个朝代对外命妇都有固定称谓。比如宋朝的“九等外命妇”:国夫人、郡夫人、淑人、硕人、令人、恭人、宜人、安人、孺人。这九等之中,国夫人就是一品诰命夫人。

到了明朝,外命妇的称呼有所变化,如一品二品皆称夫人,七品以下又都称孺人。所以为了区分,才有了一品诰命夫人的旁称,二品诰命则省去品级,称为诰命夫人,也是为了称呼上好听一些,就像今天我们称呼副职的时候,尽量省略“副”字。在了解诰命夫人是何意思后就不禁会问,什么情况下才会诰封呢?

外命妇的诰封原则

“庚子两宫西狩,值大荒,命念昔赴行在,捐十万金助赈,奉旨赏给一品夫人。念昔亦由郎中赏道员并戴花翎,秩二品。”——《重修泾阳县志》

一般来说,女子获得诰封都得益于丈夫或者儿子的功勋,但历史上也有例外,女子凭借自己的本事获得诰封的例子还挺多。远的不说,清朝晚期,慈禧太后钦封了一位一品诰命夫人,此人就是陕西的“女企业家”周莹。周莹早些年嫁到富商吴家,但丈夫、公公纷纷离逝,是她一手将家族企业做大,自己成了陕西首富。庚子年慈禧西狩时,一路上没少吃苦,到达陕西后,周莹让养子周念昔给慈禧太后送去了十万金的资助,这种雪中送炭的举动,让老佛爷无比激动,于是就封周莹为一品诰命夫人,她的养子也给了个道员的二品官阶。

再比如南宋时期的抗金女英雄梁红玉,虽然丈夫是中兴四将之一的韩世忠,但她被封为安国夫人一事,并不是因为丈夫的功勋,而是自己在平定苗傅叛乱中的英勇表现,宋高宗评价梁红玉为“智略之优,无愧前史。”在韩世忠犯下错误的时候,梁红玉主动上书弹劾丈夫,并亲自带兵挽回韩世忠的错误指挥,最终又被加封为杨国夫人,后又累封至秦国夫人。这种情况还发生在宋末,当时有个许夫人,在南方散尽家财,招募军队,帮助宋军与元军作战,丈夫去世后依然亲自带兵打仗,他也成为南宋最后一位一品诰命夫人。但他的诰封不是南宋时期封的,而是清朝嘉庆皇帝听闻其事迹后,追赠为一品夫人,是以旌其忠贞气节。

除了这些凭本事获封的,还有一些人则是凭色相“上位”的,比如唐朝的韩国夫人武顺。她本是豫州参军贺兰安石的妻子,其母亲又是武则天的姐姐,当武则天在宫中树立地位后,这个武顺就带着自己的女儿贺兰氏,经常出入内宫之中,所以母女俩都得到了唐高宗的宠幸。武顺生前被唐高宗封为韩国夫人,去世后又被追封成了郑国夫人,她的女儿贺兰氏则被封为魏国夫人。这母女俩都是一品诰命,而贺兰安石本来品阶并不高,生前最高也就混了个开国男爵,死后才受妻女的“恩荫”,逐步追封成了韩国公。

以上就是一些特例,诰命夫人的封号都是凭借自身努力换来的,而在大多情况下,女子的诰封都来自丈夫的功勋。比如著名的杨家将佘老太君,这个人在历史上是有人物原型的,也就是杨业的妻子,根据后世的碑文发现,杨业的妻子其实姓“折”,由于读音相似,后来才传成了“佘”。

杨业在归顺大宋后,以自己出色的边防经验,为宋朝抵御契丹人立下汗马功劳,杨业殉国之后,被追封为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这个太尉在宋初就是个荣誉称号,但品阶已经为正二品。所以杨业去世后,朝廷为了表示安抚,诰封其妻子折氏为二品夫人。但由于杨业已经去世,杨家的儿子开始挑大梁,所以又不能称其为夫人,因此最终给了个郑国君太君夫人,我们说的佘太君就是打这里来的。

同样的案例还有北宋开国名将曹彬,他一生为赵匡胤的宏图大业南征北战,立功无数,去世之后,被追赠为中书令,济阳郡王,谥号为武慧。郡王爵在北宋属于正一品爵,一个外臣能得此爵已经算是“破格”了,因为外臣一品爵往往是封“国公”,由此可见北宋朝廷对他的重视程度。这种恩赠已经算是顶格了,如果再想加恩怎么办呢?那就封儿子、封妻子,所以追赠他的妻子高氏为一品韩国夫人,与曹彬的正一品相对应。

如果说上边那些都是因丈夫获得的诰命,那么曹寅之母则是因儿子得了诰命,历史上曹寅之父名叫曹玺,他的妻子孙氏乃是康熙的乳母,康熙打小就是寄养在曹家,天花病也是在曹家治好的。这层关系让曹家在康熙继承大统后受到重用,但是曹玺过早去世,他的儿子曹寅就成了最大的受益者,成了康熙的亲信。曹寅在江宁织造的任上帮助康熙帝搜罗江南士子的动态,帮他的内帑敛财,所以恩宠越来越盛。

起初曹寅之母孙氏还只是“皇保母”,后来就是因为曹寅办事得体,康熙为了避嫌,只是给予曹寅两淮盐政的油水,而把名号都给了她的母亲孙氏,即“一品夫人”。所以《红楼梦》里的贾母被写成一品诰命夫人,这是有依据的,也成为红学者研究曹雪芹家族的一个“证据”。所以诰命夫人的封赏上有个潜规则,也就是男人不能再给予恩赐的时候,这个恩赐都会给他的家人,儿子优先、母亲、妻子随后。这个不能给予恩赐也有诸多原因,比如顶格了;或者恩宠太过集中于一身,为了避嫌。

而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位“诰命夫人”与上述原则都没有关系,这是为何呢?这个女人名叫乌云陶德,又名王月英。她的丈夫是草原上的“末代王爷”,也是成吉思汗第三十二代嫡孙——奇渥温·孛儿只斤·雍仁诺日布,又叫奇世英。这两人是在1946年夏天成婚,蒋介石就按照袁世凯曾经颁发的《蒙古待遇条例》,给这个乌云陶德上了“诰命夫人”的封号,并拨款二十万元作为国民政府的贺仪。当时外蒙古已经通过“公投”宣布彻底独立,所以蒋介石的这次诰封带有极强的政治目的,乌云陶德也就成了我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诰命夫人。

诰命夫人的特权

接着最后一位诰命夫人来讲,她丈夫在1970年被以“小王爷”的身份批斗,进了监狱,9年之后才重获自由,然而仅仅过了四年,这个蒙古王爷就撒手人寰。王月英后来被恢复了国家干部的身份,成功领导了第一批国家干部退休金,这就是最后一位“诰命夫人”的特权。由此看来诰命夫人也没什么特权,但这是因为步入了新社会,在封建社会中,诰命夫人的特权还是很大的。

从诰命夫人的等级划分也不难看出,她们的品阶对应的是不同的俸禄,在唐宋时期,品俸是相当高的,对于一个官员的家庭来说,诰命夫人带来的可以真金白银的收入。另外,宋朝以后的社会福利中,年过百岁的女子,可向政府申请授予外命妇的封号,同样对应了俸禄,虽然是“百岁始得初品官封”,但对于寻常百姓家庭来说,这也是一个不菲的收入。

朝廷正式诰封的夫人,是有权力参与宫廷内部活动的,一般品阶的诰封、赦封女子,基本上都能参与皇家举办的祭祀、庆典活动。一品诰命夫人这类的则更有机会受到邀请,参与宫廷内部的宴席,有机会与后妃一起交谈,甚至是推荐自己的族女入宫做女官。换句话说,诰命夫人更有机会参与“太太外交”,融入上层核心圈的机会多。所以唐朝的韩国夫人武顺,才能将女儿带进唐高宗的视野。

既然有了诰命,这就是身份的象征,封建社会流行的“刑不上士大夫”就是身份带来的特权。诰命夫人也是一样,在牵扯到司法程序时,首先需要皇帝收回诰命,才能进入传、审。这一点很好理解,就如同清朝的报案程序,官员有官职在身的,首先是按流程降职、革职,然后才能查办,比如年羹尧,降职到杭州将军,再革职待审,这一套完整的流程实际上也给予了官员“活动”的时间。诰命就是司法程序的第一层保护伞,明朝西南地区的杨应龙,就曾经因擅自处死了自己的妻子而受到责骂,因为他的妻子是万历皇帝钦封的一品诰命夫人。

综上所述,一品诰命夫人是指外命妇制度里的首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称呼,一般来说这种诰封都受到丈夫或者儿子的影响。他们的特权是比较大的,每一个品阶的诰封、赦封都是如此,但宋朝以后也出现了混乱,比如“妻享俸禄,妾受封号”、还有“安人四千、孺人二千”的明码标价。所以并不是每一个获封的女子都能完全享有特权,在朝廷正规诰赦的体制里,点明“依礼支破”的才可视为正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2705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9
下一篇2023-10-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