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之间发生争执,大人要管吗?

孩子之间发生争执,大人要管吗?,第1张

前两天,好友带孩子来我家玩,一开始三个孩子还挺拘谨的,谦让有加,可是没一会儿就开始分帮派了。

好友的儿子稍大,喜欢当指挥,可是两个小的觉得这是自己的主场,不愿意听别人指挥。不一会儿,三个小家伙就为了到底该听谁的,差点打了起来。

好友想要调停却一点效果也没有,她颇尴尬地问“你家两个孩子在家打架吗?”

“当然打!”哪有不打架的孩子呢,年龄相差越小,孩子之间的纷争和冲突就越多。争玩具、争关注、争“社交掌控权”……

而针对孩子之间发生的争执,大人到底需不需要介入,大致有以下两种看法:

01、要管VS不要管

·“要管”派

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怎么能放任不管呢?他们年纪小,是非观还没确立好,如果孩子习惯了用暴力解决问题,到时候再管可就迟了。

看过一则新闻,陕西一位小学生的父亲闹着要跳楼。原来,他的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争执,把别人打伤了,导致要赔偿许多医药费。这位父亲一时想不开,就跑到学校闹出了这样一幕。

果然,你不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总有一天,会有人替你“狠狠教育”他的。这位父亲,就被连带着也被接受教育了。

·“不要管”派

另一部分家长则认为:所有的孩子都会经历和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刻,如果孩子一发生冲突,父母就下意识地想要去插手解决,那孩子如何能学会自己处理纷争呢?

胡可就曾提到,孩子的纷争应该尽量让孩子们自己解决。

有一次,胡可正开车呢,安吉小鱼儿坐在后座。不一会儿,安吉觉得无聊,就抢了小鱼儿的玩具,小鱼儿大哭。但胡可并没有介入,依旧冷静地开车。

小鱼儿发现哭泣没用,只能停止哭泣,和哥哥陷入赌气的冷战中。自觉理亏的哥哥,待不住了,主动开始唱歌调节气氛。不一会儿,两个孩子又和好如初了。在这期间,胡可只是不时地瞄了瞄后视镜,并没有急于插手。

其实,孩子需要学会从冲突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学习如何处理这些纷争,这是他们成长的必经之路。

那么,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家长真的要放任不管吗?

02、孩子吵闹打架的意义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会发生争执打闹。其实,孩子之间发生纷争,是有其独特的意义的:

0-3岁的孩子

有一组数据表明,2-3岁的孩子中有80%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主张”意识,他们说的最多的是“这是我的”、“我不要”、“我觉得”等等。

这个时候,他们的物权和人权还不够清晰,对于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会让对方觉得被冒犯,都还是一知半解中。

而且,两三岁的孩子,还有一种非常典型的心理特征,叫“用攻击表达爱”。有的孩子高兴、开心地时候,就喜欢拍拍别人,但是缺乏控制的力度,可能会让别的小朋友生气,但他们不自知,从而容易引起冲突。

3-6岁的孩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了,加上他们“自我主张”意识的进一步萌发,他们的想法会更多,遇到更多的问题、发生的冲突也会更多。

这时候,他们需要在一次次的冲突中,了解和练习人际社交的规则和技巧。

7岁以上的孩子

心理发展学家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意志力”发展阶段。

意志力的发展有七个阶段:本能-冲动-欲望-动机-愿望-决心-决定。

对于7岁以下的孩子来说,本能、冲动和欲望都是不可避免的,他们的行动都是不假思索的。我喜欢,就抢;我不喜欢,就打。

但7岁以上的孩子,虽然他们的力道控制还不是太好,“随心所欲”的时候也会有,但是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制自己了。

这个时候的纷争和打闹,能让他们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他们会试图说服对方,而不是直接动用暴力。

心理学专家李雪说:孩子之间发生冲突,若不存在病态性的以大欺小,或者在冲突中使用枪支、刀具等危险物品,原则上是不应该干预和评判的,除非孩子主动要求家长介入。

所以,父母一刀切的对待方式,就欠缺合理性了,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孩子成长的阶段性、和事情的特殊性。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首因效应”。即第一次获得的信息,对人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如果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没能被好好引导,那么在冲突中总是处于弱势的一方,可能会认为自己不受欢迎,从而失去自信;而总是处于强势的一方,则可能会误以为,所有的纷争都应该使用暴力手段来解决。

那么,究竟什么情况下父母才需要介入,又该怎么介入呢?

03、循序渐进“四步走”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博士曾建议,面对孩子之间的纷争,父母应该使用循序渐进的处理方法:

睁大眼睛,退后一步

许多赞同不介入孩子纷争的父母,其实都不是真正的放任不管,而是站在一边静静观察:观察判断这是否是真的冲突,是否在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

有时候,孩子之间的打闹,并没有多严重。《父与子》中有这么一幕,两个小孩子打架,气不过,都回家找来了大人。

结果两个大人打起来了,两个孩子在一旁觉得无趣,反而又和好如初玩得不亦乐乎。这个就不是真的冲突。

对于2-3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冲突大多都不是实质性的冲突,所以父母只需要在一旁观察就好。但如果矛盾升级,父母就要进入下一步:

“提醒式”介入

当孩子们的冲突升级时,父母需要进入“提醒式”介入,比如:站在孩子们看得到的地方。

这样,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快发现有人可以当裁判,从而寻求帮助。

“提醒式”介入适合孩子之间发生言语冲突的时候,同时也适用于3-6岁的孩子之间发生的冲突。这个时候,大人尽量不要急于下结论,而是多提问,引导他们自己去想解决办法。

当提醒式介入都失效时,那家长就需要“强势”介入了。

“强势”介入

冲突发生的过程大致是:发生矛盾、争执、解决不了,矛盾升级、发生冲突。

当孩子之间的冲突,由语言冲突上升为肢体冲突时,家长就需要强行介入,以免孩子受伤。需要注意的是,“强势”并不是要以大欺小,而是适时站出来喊停。

“我觉得你们应该冷静一下”、“停!你们不能这么做”,这样的话语能让强势的一方有所收敛,也能让弱势的一方能得到保护。但绝不仅是护短,想替孩子出头。

对于7岁及以上的孩子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攻击能力。所以一旦发现孩子之间的冲突已经有失控的迹象时,就要立刻制止,避免更大的伤害。

玩“冲突游戏”

对于二胎家庭来说,许多冲突是因为争夺父母的关注而引起的。有的父母在解决手足之争的时候,总是倾向于惩罚老大,或者让老大让着老二。这样的介入方式,只会让情况更糟糕。

这个时候,父母不妨陪孩子一起玩“冲突游戏”来化解。

《游戏力》中提到过一个小故事,有位母亲抱怨两个孩子每天都会发生很多冲突,让她烦不胜烦。在接受了别人的建议之后,她决定尝试用游戏的方式来代替吼叫。

于是,当两个孩子因为一件玩具又开始大打出手的时候,她把两个孩子抱起来扔到沙发上。然后,她假装拿起一把剑,把自己剖成两半,一半分给姐姐,一半分给弟弟。

夸张地学他们的样子说话:“这不公平,你得到了妈妈的心和胃!”“我先得到妈妈的!”两个孩子被她逗得笑成一团,之后他们又玩“拔妈妈”的游戏。一场纷争,居然被“冲突游戏”就这样化解了。

劳伦斯·科恩还提到:孩子有时候不是真的想要去伤害别人,只有当大人没时间、没精力、不得其法而无法提供帮助时,他们才转而去攻击他人。

孩子的成长,总需要自己去经历一些事情,不管是争夺父母的关注,还是“社交掌控权”。父母有技巧的插手,而不是用成人的思维去横加干涉,才能帮助和提高孩子的社交技能!

在孩子面前吵架,小心5大负面效果 夫妻相处难免有口角,倘若在孩子面前吵架,可能造成哪些负面影响?另外,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就没问题了吗?其实冷战也是敌意的表现!因此,当夫妻不小心发生争执时,该怎么做才恰当?

伟伟(化名)这几天睡到半夜常会不知不觉流着泪醒来,白天去幼儿园也不像从前无忧爽朗,反倒显得闷闷不乐。在老师仔细了解之下,得知前几天伟伟的父母吵架吵得厉害,甚至妈妈直接问伟伟.若他们有一天离婚,伟伟要跟着爸爸还是妈妈……。

大人争吵影响孩子情绪

关于前面所描述的案例,王意中心理治疗所所长王意中分析:「当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争吵,易让孩子的心里产生不安全感,造成他容易哭闹不安、睡眠品质差,甚至做恶梦;而平常与人相处时会显得害怕、畏缩,比较喜欢躲在角落,难以融入团体。」除此,他也曾遇过一些孩子原本没有尿床行为,因父母起争执而严重影响孩子的情绪,突然出现尿床情况。还有一些孩子在没有安全感的情况下产生焦虑行为,例如习惯啃咬指甲,或具有强烈的分离焦虑,只要与主要照顾者分离,就会出现哭闹等强烈情绪。

倘若父母争执的音量大声、甚至出现一些拉扯等肢体动作,孩子在耳濡目染的情况下,也可能导致他情绪易怒,甚至对同侪出现攻击行为。

0 ~6岁孩子,面对父母吵架的反应

夫妻吵架几乎是家庭里难以避免的情境,若孩子不小心见到这一幕,不同年龄层的孩子可能会出现哪些反应?

0 ~1岁

就0~1岁婴幼儿来说,王意中心理师指出:「对于讯息的接收主要来自感官。」当父母起争执,音量突然剧烈改变,出现尖锐的互骂声或尖叫声,可能让孩子受到惊吓,易影响他的情绪稳定度,加上无法以言语表达,进而改变状况,会本能的出现哭闹。也因此,父母突然的怒骂声或肢体动作,会让0~1岁孩子因恐惧而产生不安,因他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亦不理解父母的吵架内容,倘若孩子利用哭闹的方式仍无法暂停父母的争执,可能产生无力感。

*1~3岁

1~3岁孩子的模仿能力会慢慢出现,他会试着观察、学习最亲近的人的行为举止,并拷贝起来,包括说话方式或肢体动作等。例如:父母的生气方式是握拳、大声咆哮或互相指责,孩子在潜移默化当中学习并模仿,因而不难发现有些孩子的行为有大人的影子。

再者,这个阶段的孩子正逐渐发展自主性,当大人没有顺从他,或者他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情绪起伏会更大。例如:父母不帮孩子买他喜欢的玩具,他可能出现握拳或大声咆哮等行为,因此王意中心理师提醒:「父母必须留意自己的沟通模式与语气,稍不留意孩子就可能学起来。」

*3~6岁

3~6岁阶段的孩子逐渐发展性别意识,王心理师说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父母所扮演的性别角色,对孩子而言会越来越清晰。」假设男孩子长期观察、模仿爸妈的争执方式,恐造成相同行为发生在孩子与同侪之间、甚至与女性同学之间。王心理师也曾遇过被家暴的孩子或家暴目睹儿,对身边同学或女性同学出现言语或肢体等暴力行为。

更进一步来说,如果孩子是女生,看到爸爸对妈妈总是恶言相向、带有威胁,可能造成小女生对于异性,像是男性同学、男性长者或男性陌生人,也会感到畏惧、害怕。甚至如果她在成长过程经常目睹爸爸对妈妈的暴力行为,产生不愉快的经验,连带她也会将此经验内化、扩及其他接近父亲体型、长相等男性,出现抗拒或不愿接近的情况。

孩子面前吵架,易酿5大负面影响

夫妻感情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键,父母感情良好,带给孩子的影响是正向的;若感情不佳,连带可能波及孩子的行为、学习、甚至人生观,尤其是在孩子面前争执的影响最大,王意中心理师也列出常见的负面效果。

1 孩子出现言语或肢体等暴力

孩子的语言经常是模仿亲近的人而来,像有些孩子跟着家中大人看连续剧,有时会从电视剧模仿讲话语气,甚至出现言语暴力。王意中心理师解释:「言语暴力在表现的过程多伴随强烈或激动情绪,孩子模仿学习的速度很快。」假设孩子习惯模仿言语暴力,情绪易怒、暴躁、情绪稳定度较差。若孩子是经常被责骂的一方,容易出现情绪焦虑。

2 人际关系不佳

一般而言,孩子的人际是从与父母的互动开始学习,若长期目睹父母争执,将来上幼儿园容易将这方面的互动模式复制在同侪相处,甚至倘若父母有拉扯、互推情况,孩子也可能对同侪做出这些行为。

3 感到无助、没安全感

孩子看到父母起争执时,由于无法预期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加上这两个人是他最熟悉、最亲密的人,而现在的互动与平时相处出现极大落差,造成孩子处于紧张、畏惧的状态,容易出现不安全感。倘若孩子试图利用哭闹阻止,但父母没有因此停下来或出现其他人协助,他的安全感会越来越薄弱,觉得无力、无助,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

4 自信心低落

有时候父母吵架时会牵扯到孩子,若孩子听到了,可能认为都是自己表现不好才造成爸妈吵架,因而觉得自己很糟糕,内心产生罪恶感,连带影响对自己的信心。

5 亲子关系疏离

王意中心理师指出,夫妻吵架时有时会出现其中一方比较强势的状况,这会让孩子与强势的一方维持距离、不易亲近。王心理师解释,因为在孩子的经验中,平常父母的相处都很好,但突然对另一方这么凶,会不会也这么对他?因而对对方缺乏安全感,同时也觉得疏离。王心理师也曾遇到有些孩子上了小学、国中仍不敢单独与爸爸或妈妈相处,特别是较强势的那一位。

在孩子面前吵架,小心5大负面效果 冷战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信任感难以建立

父母冷战时,或多或少透露出疏离、僵硬、无法沟通的氛围,对孩子而言,可能觉得眼前的父母原本很亲密、和乐融融,但现在两人却不太说话,相敬如「冰」,甚至妈妈在客厅时,爸爸就会进去书房,呈现尴尬的气氛。王意中心理师表示:「倘若孩子长期处在这样的状态,由于缺乏学习与人互动的机会,同时孩子感受不到情感交流,可能造成将来他对人的关系是疏离、冷漠的,人际关系与信任感的建立也会显得冷淡,因为他没有学习或模仿的经验。」

王心理师更进一步解释,建立信任感的所需元素包括安全感、与照顾者的依附关系,早期与父母情感的交流与互动等。倘若父母之间的互动是冷漠、疏离,长期下来可能造成孩子在情感上的立基较薄弱,连带也难以对人产生安全感与信任感。

*冷漠对待人际

再者,父母冷战时,孩子处在冷漠、疏远的氛围,也会让他产生心理压力,当孩子的情感无法被满足或被呵护,经常处于不安的情绪,不知不觉也会复制这套互动模式,造成孩子的人际关系冷淡、没有温度,若同侪给予的回馈也很冷漠,久而久之,孩子与人相处时会觉得恐惧,并逐渐拉出距离。

另外,有人认为父母冷战会让孩子无法学习处理冲突,对此,王心理师说明:「主要是孩子无法阻止冷漠、毫无交流的尴尬,因此,父母冷战可能导致孩子更加无力。」

不小心吵架?抚慰孩子心情3步骤

尽管多数父母知道尽量别在孩子面前吵架,以免惊吓到孩子,严重还可能在他的心理蒙上一层阴影。然而,在生活中若夫妻无可避免会在孩子面前起争执,可以在事后进行什么补救方法?并安抚孩子紧张、恐惧的心情?

STEP 1》与愤怒情境隔离

首先,父母本身的自我觉察很重要,当意识到夫妻双方的战火将要一触即发,如果这时孩子在旁边,第一时间必须考虑是否立即处理眼前的问题,王意中心理师观察到,有些父母为了立刻处理双方的不同意见,不管孩子是否在旁边,直接展开争吵,然而这是最不良的示范。王心理师建议,最好的方式是父母其中一方选择暂时离开现场,也许去做家事或去洗手间等,先与愤怒情境隔离。

因此,若夫妻真的不小心在孩子前面爆发争执,当事人之一不妨试着立即中断、离开现场,毕竟有些问题是成人的话题,例如:经济或家人等问题,如果让孩子暴露在这样的环境、让他承受这些状况,不仅可能加深他的无力感,也会让他的内心感到焦虑与不安。

STEP 2》向孩子道歉

如果父母愿意,且孩子处于能够理解的阶段,可以告诉他今天爸妈吵架的原因,不过,王意中心理师提醒:「还是要视争执的原因,不见得要让孩子知道得过于清楚,有些问题属于大人之间的状况,应先斟酌。」

除此,父母可以做的还有向孩子道歉,例如「对不起,刚刚爸爸或妈妈讲话太大声,吓到你了,还让你哭了。」让孩子了解,爸妈有发现声音或行为的剧烈变化造成他受惊吓,让他感到不舒服。

STEP 3》适时安抚孩子

当父母吵架时,发现一旁的孩子变得很紧绷、很恐惧,王意中心理师表示:「不妨试着安抚孩子的情绪,并转移他的注意力,像是拍拍他、抱抱他,带他出去散散步,以免孩子处在无力感的状态,或闷在心里留下阴影。」

吵架时,别犯2大错误

夫妻发生争执在所难免,父母除了本身要敏感,最好也能达成共识,王意中心理师指出:「当两方因为意见不一致即将针锋相对时,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出现争执。」如果场面失控,在孩子面前吵起架,建议父母应向孩子道歉,让孩子了解刚刚的情绪,并试着转移他的注意力,以免父母已经吵完架,孩子仍纠结当时的恐惧状态。另外,王意中心理师也特别提醒父母千万别犯2个错误:

1 别把吵架原因推到孩子身上

当父母将吵架原因推到孩子身上,例如:「都是你早餐吃太慢,我和爸爸来不及上班才会吵架」、「叫你睡觉前要先上厕所,你不听,现在尿床了,爸爸又怪我不帮你包尿布」……,虽然这时候孩子不敢多说什么,却可能造成孩子越来越不接受自己,觉得自己很糟糕、缺乏自信。

2 别要求孩子选边站

另外,父母也要注意的是避免在争执时,询问孩子要选择爸爸或妈妈,父母不应要求孩子选边站,等于要孩子在两个人当中放弃一个人,这对孩子来说不仅是个冲击,也会造成他觉得没有安全感。

像有些夫妻吵架一发不可收拾,甚至直接提离婚,不避讳的询问孩子要选择跟谁一起生活,王心理师也曾遇过孩子问他:「我要跟爸爸在一起?还是跟妈妈在一起呢?」造成孩子觉得既矛盾又有罪恶感,如果选妈妈,觉得爸爸很可怜;但选爸爸,又觉得妈妈很可怜……。因此,父母应避免这个不理智的行为,别让孩子一个人承受这些情绪。

原则上,父母的感情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大影响,当父母相处融洽、家庭气氛和乐,除了给孩子最好的身教,也是重要的人际互动与示范,如果可以,夫妻尽量以沟通取代争吵,至少,别在孩子的面前吵架。

王意中 学历:高雄医学院行为科学研究所硕士 经历:振兴复健医学中心复健医学部临床心理师、中华民国过动儿协会咨商师、国军八○二总医院精神科临床心理师 现职:王意中心理治疗所所长/临床心理师

夫妻天天吵架孩子竟变这样!大脑萎缩, 记忆力衰退。

父母长期争吵,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人尽皆知,但到底会有那些影响,相信大多数并不知道。

据报道,研究发现,夫妻长期争吵的环境下,孩子大脑的海马体、扁桃体可能出现萎缩。海马体位于大脑丘脑和内侧颞叶之间,属于边缘系统的一部分,主要负责长时记忆的存储转换和定向等功能。

孩子的情绪不稳定,会出现不安与愤怒,长久以往,导致记忆力衰退,影响学习能力。

这份研究由美国哈佛大学公布,主要研究夫妻相处和孩子的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对象为美国18-25岁学历相仿的青少年。

除了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以及心情外,以往研究也曾指出,夫妻争吵过大的音量、出现的拉扯、互殴等行为,可能会导致孩子对其它人出现暴力行为,攻击他人。

所以作为父母要好好相处,为了孩子健康成长也要懂得相互的理解和包容。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监护人实施家庭暴力严重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被监护人的近亲属、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等有关人员或者单位的申请,依法撤销其监护人资格,另行指定监护人。撤销监护人资格的加害人,应当继续负担相应的赡养、扶养、抚养费用;第三十四条:被申请人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人民法院应当给予训诫,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十五日以下拘留

相信我们大家大部分人都多多少少遭受过来自父母的伤害,言语上的打骂,身体上的打骂,家庭暴力!多么尖锐的字眼,我身边有一位朋友15岁就患上抑郁症,烦躁,对身边一切事物都提不起兴趣,没有情绪,眼尾下垂,拿刀子划伤自己,直到20岁她才意识到自己病了。去到医院,医生告知重度抑郁,经过心理疏导,导致她抑郁的原因是学习压力过大,成绩不好父母就唠叨,辱骂,报考专业同样没问过她的意愿,在她的世界只有学习和来自父母言语上的伤害。

写到这儿我的双手已经开始颤抖。很多事情,都不愿回忆。父母的压力也好,情绪也好,在我们犯错或不犯错的情况下都会给我们的身心带来伤害,最严重的是他们从没意识到这会伤害到我们。昨天我在某社交平台看到一则消息:现在的90后大部分人都不愿生小孩,而多数人的回答几乎是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压力是怕未来不能很好地照顾小孩,他们不想让小孩子也遭受到自己孩童时所遭遇的伤害。

家庭暴力判定的尺度简直太难把握了,唯有拿起法律的武器才可以有效的保护孩子保护好他们的心灵不再受到伤害。

在家庭中经常在父母中争吵,孩子的沉默,嘲笑,恐惧和加入,在麻木的眼中,它是“明智的”。对孩子的父母争吵有多大?在阅读这六个后,你敢于争吵!父母常常争吵,儿童,有时候父母离婚的影响。什么是争吵?它是由一件事造成的,双方有一个词,但他们全都是错误的语言,但是使用激烈的语言互相攻击,这样的语言非常强烈伤害。

父母争吵会让孩子们感到孤独父母在争吵中,眼睛只会互相死亡,周围的孩子们完全被忽略了。即使孩子在哭,打电话,拉扯,他们也可以完全熟悉,这将使孩子们深深地衡录孤独的轰动。这是一种糟糕的感觉,在父母多次争吵之后,重复的经历已经很容易地修复。孩子长大后,一点刺激会让他激发这种孤独。人们是一群动物,最不能孤独,寂寞是疯狂的,而这种孤独的孤独,骨髓的孤独可以想象。父母争吵将让孩子们生活在抑郁症无论是父母争吵,争吵后都很可怕,家庭氛围是可怕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不敢破坏,学习,甚至不敢说话。

父母争吵将让孩子与人发生冲突。在现代社会中的冲突可能不是一件坏事,因为人们应该坚持自己的观点,有时很难与他人冲突。如果加工良好,冲突将成为良性的沟通;如果加工不好,那么冲突将变得争吵,但至少它也是一种表达;最恐惧的是没有表达,显然是冲突,但由于恐惧,父母争吵,因此并不敢于制作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人,很难在业务中建造一棵树。在生活中,它会活着非常被动,我不敢敞开心扉。父母争吵将使孩子们在增长他们的亲密关系后生活在争吵的许多孩子害怕成年后婚姻,甚至不能坠入爱河。

父母争吵会让孩子有内疚感父母争吵,孩子自然会被归咎于,并认为这是父母的争吵。所以,如果父母很少见,他们的孩子们已经看到了。一定要告诉孩子们,父母与他无关,给孩子一个指导。当然,如果父母经常争吵,当孩子凶狠时,这是解释,它是无需使用的。据说回到内疚。有罪的孩子有什么最大的问题?这是一个低自尊。低自我尊重将毫无抵抗自己。一旦有一件好事,他觉得他不值得拥有,这样的生活将谈论心理健康。父母争吵将使孩子缺乏安全父母有一个长期争吵,让孩子们担心,担心他们的父母,担心父母抛弃自己。

大班幼儿在游戏中发生争吵常常是因执行游戏规则而产生的。这句话是正确的。

首先来明确一下冲突形式,幼儿园里一般会发生以下几种冲突:

1因争抢物品产生冲突。幼儿园的孩子还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很少关注他人的想法,对物权概念也不清楚,显得有点“双标”,一方面容易本能、随手地拿走别人的或者公共的东西,一方面又不愿意别人侵犯“自己”的东西,所以很容易引起冲突。

2 行为快于语言。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当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感受时,就会选择用肢体语言来表示自己的沮丧、愤怒或者是喜欢。有时候行为快于语言,就会造成身体上的拉扯、抓挠等。

3 控制与反抗。有些孩子很有“领导者”的气质,很强势,总想控制别的小朋友,希望别人服从。但总有小朋友是不愿意顺从的,就会发生冲突。

应该及时介入的情况:

一旦孩子们间的行为“过度”,影响到他们的身体安全,老师应该及时介入,喊停。

其他冲突情况处理:对于其他的冲突情况,要相信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给他们多一点的时间,老师首要做的是观察。观察孩子们产生冲突的原因,观察孩子是否已经正在自己尝试解决冲突了,观察孩子解决冲突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难点。

当孩子们还在争吵不休,眼看着没有一点能够停止的迹象,甚至已经快要动手了,老师可以尝试介入。老师是不能带着主观的评价和情绪介入引导的,应该平静,不带情绪走过去,先认同冲突双方孩子的情绪,可以用描述情绪的词汇,描述孩子的情绪状态,也可以重复孩子的语言,帮助他说出情绪。

倾听孩子的描述,了解双方对于这件事的想法,倾听旁观者对于事件的说法。充当一个“传话筒”,用中立客观的态度把孩子的观点传递给对方。分析引发冲突的关键问题,看冲突双方的反应,是否同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2754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9
下一篇2023-10-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