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背后的故事:电影《上甘岭》最早的名字叫《二十四天》

电影背后的故事:电影《上甘岭》最早的名字叫《二十四天》,第1张

导演小传

沙蒙(1907-1964年),原名刘尚文,河北玉田人。1933年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开始参加左翼戏剧活动,曾加入新地剧社、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等团体演出话剧,并在《十字街头》、《都市风光》等影片中扮演过角色。抗战爆发后入上海救亡演剧三队、抗敌演剧二队。1940年到香港, 1942年到重庆加入中国艺术剧社。1944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教员兼鲁艺实验剧团团长。1948年入东北**制片厂任导演。后曾被错划为右派分子。

代表作:《赵一曼》、《上饶集中营》、《上甘岭》、《汾水长流》等。

图为**剧本,它最早的名字叫《二十四天》。沙蒙为写剧本去了三次上甘岭。剧本写了两年多,拍摄用了将近一年时间。

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争中的一场著名战役,从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历时四十三天,我志愿军与敌军对两个高地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最终以我方胜利结束。这场战役,双方力量之悬殊、战斗之激烈、伤亡之惨重、弹药消耗之多都是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图为上甘岭一角。

剧组请来了当年亲历过上甘岭战役的一个连长赵毛臣做军事顾问,全程参与拍摄,就是为了“真实”。布景、烟火、弹药、录音,无一不接近真实,故事情节绝大多数也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图为编剧之一、也是导演之一的林杉(1914-1992年)当年做的采访笔记。

主要演员几乎都来自部队, “高保成”啊,“徐林格”啊,这些名字都是老**观众心中最亲切的回忆。高保成(1926-2004年)塑造的连长形象有血有肉,最令人难忘。“张忠发”(下)的形象来自许许多多像张计发、赵毛臣这样在上甘岭战役中浴血奋战过的连长。

上为张亮扮演的通讯员杨德才,在影片的结尾,他舍身堵住了敌人的枪眼。在上甘岭战役中有许多英雄的事迹可歌可泣。舍身炸地堡、挺身堵枪眼,拉响手榴弹、手雷、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的烈士,留下姓名的就有三十八位之多!在以往的宣传中,大家知道最多的就是黄继光(1930-1952年)(下)。

扮演陈德厚的刘磊是主要演员中唯一来自志愿军部队的。当年拍片的时候,志愿军尚未从朝鲜全部撤出。剧组还找来了好多志愿军战士参加拍摄,他们经历过战火与硝烟的洗礼,对战争的残酷有着切身的体验,演起戏来感觉真挚自然。

上为片中女卫生员“王兰”的主要原型王清珍。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战士的生存环境特别恶劣,女卫生员们遇到的困难更令人难以想象。下为“王兰”的扮演者刘玉茹,来自哈尔滨话剧院,她只演过这么一个**角色,却被千千万万的观众所记住。

沙蒙对插曲的创作提出了苛刻的要求,他对乔羽说:“我的片子将来没人看的时候,这首歌照样有人唱,你就写这种歌出来就行。” 乔羽和刘炽继《祖国的花朵》后再度合作,经过许久的酝酿,《我的祖国》诞生了。图为词曲作者乔羽、刘炽(1921-1998年)和演唱者郭兰英。

《上甘岭》是中国**中最早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一部片子,她巨大的感染力使一代又一代观众为之热血沸腾。

演职员表

长春**制片厂1956年出品

黑白14本

职员:根据**文学剧本《二十四天》改编

编剧林杉/曹欣/沙蒙/肖矛 导演沙蒙/林 杉 摄影周达明 美工刘学尧 作曲刘炽 录音陈文渊 军事顾问赵毛臣 副导演荏荪 特技摄影王玉如 特技设计蔡光 剧务主任武愚 助理导演董吉 深 作词乔羽 独唱郭兰英 指挥陈维文 合唱指挥秋里/金正平 演唱中央乐团合唱队、中央实验歌剧院合唱队、新影乐团合唱队 演奏新影乐团/长影乐团

演员:高保成(张忠发) 徐林格(孟德贵) 张亮(杨德才) 李树楷(师长) 刘磊(陈德厚) 刘玉茹(王兰) 白英宽(毛四海) 田烈(炊事员) 张健佑(步话机员) 张凤翔(政委) 张巨光(参谋长) 王枫(三营长)

**连环画《上甘岭》部分内页欣赏

谢谢欣赏!

《上甘岭》这部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老**。

拍摄于1956年,由长春**公司制片厂拍摄,《上甘岭》的剧本改编自《二十四天》,本片描述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带领下,接收某阵地后在缺粮缺水的情况下坚守阵地。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打退了敌人数十次的进攻,以超人的毅力坚守了24天,最终迎来了大部队反攻的胜利故事。

当年编剧林杉和导演沙蒙,为了收集**素材,体验真实的战争环境,前往朝鲜战争前线和战士们一同亲身感受,半年的时间内采访了一百多人,记录了几十万字的资料,在此基础上,编导对战役的进程故事也进行了精心的剪裁与表现,对这场气壮山河的战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他们没有面面俱到的反应这样一个震惊中外的战争,而是把目光集中在一条坑道和一个连队,塑造了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志愿军英雄形象。

总结下来,在那个艰苦年代,人们反而愿意沉下心来认真的搜集素材,认真的拍**,不像现如今这个浮华的年代,导演们拍**只是为了票房,以前拍个**一两年,三四年都是很正常的,而如今,短则一个月,多则半年,就能拍出一部**,到底是我们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1、《上甘岭》军事顾问是赵毛臣,他是上甘岭战役中四连指导员,亲自在坑道里指挥战斗的。拍摄**时,他曾操作郭留诺夫重机枪射击配合录音,因此**中你听到的重机枪声音都是他打出来的。

2、片中八连连长张忠发的原型并不光是134团七连连长张计发,虽然他们名字差不多。他的原型还包括特功八连连长李保成和四连指导员赵毛臣等人,张忠发当过师长警卫员这段应该取自15军警卫连连长王虏,他曾经是秦军长的警卫员,牺牲在增援上甘岭的路上。

饰演张忠发的演员高保成名字和李保成也相近,不过这是巧合。

3、师长的原型是时任45师师长崔建功,他是东北军出身,在直罗镇战斗中被红军俘虏,后来成为开国少将。

4、最后反击牺牲的通讯员杨德才原型并不是黄继光,而是用胸膛顶住爆破筒和敌人碉堡同归于尽的苗族小战士龙世昌。

事实上,整个上甘岭战役中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战斗英雄记录下来的就有38人,仅仅在黄继光牺牲的那天夜里就有四人,除了黄继光之外还有赖发均、龙世昌和欧阳代炎。

所以,杨德才的原型也可以说并不止一个。

5、卫生员王兰的原型一般认为是王清珍,不过她并没有进入坑道一直在后方工作,坑道里是没有女卫生员的。这一点在**上映后被很多志愿军老战士指出,但和同样虚构的小松鼠一样,这也是导演为增加艺术感染力所做的设计。也有很多志愿军老战士看了**之后非常感动,他们认为坑道里有女卫生员很好。

6、一排长说的“望梅止渴”故事被他加工过了,事实上曹操的“望梅止渴”并没有吃酸梅这段,不过一排长改编的非常好,让观众听了嘴里都会有酸水。

7、乔羽在写《我的祖国》歌词时,导演沙蒙的要求是等什么时候这部**没人看了,你的歌也有人唱,事实上乔羽做到了。

8、《我的祖国》里的那条大河是不是长江?乔羽说是的,之所以不直接说长江,是因为几乎每个人的记忆里家乡都有一条大河,如果具体指到长江就狭隘了。

9、《我的祖国》作曲是刘炽,他和乔羽合作过很多次,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第一句“一条大河”非常经典,几乎一听就让人有想流泪的感觉。事实上,这句歌词的旋律来自于抗战歌曲《卢沟问答》的第一句:永定河~~~

10,最关键一条,**中拍摄的坑道内景是在长影厂的摄影棚拍的,导演将坑道变宽了变高了,条件也变好了。事实上,**放映后,军事顾问赵毛臣曾被幸存的战友责备:毛臣啊,你呆的坑道是这样的吗?

现实中的坑道更窄、更小,人都站不直身体只能挤坐在一起。坑道内空气污浊气味难闻,缺少食物、药品和饮用水,有些重伤员送不下去在坑道里牺牲了。此外,坑道里遭受到的危险比**中严重很多,战斗也更激烈。

**的原型之一特功八连先后增补过800多人,几乎是一个小团的人数,战后只剩下6个人,原来的八连只剩3人。

也就是说,现实的战斗比**《上甘岭》要残酷很多,很多!

赵毛臣的儿子赵振军是54军160师479团的战士,1979年对越反击战牺牲,荣立三等功。

凝聚了几位作者共同心血的**剧本写出后,曾以《二十四天》发表于1956年3月号《人民文学》,开拍时正式改名《上甘岭》。在影片拍摄中,又倾注了导演和演员等摄制人员的辛勤创造,使影片表现出特有的朴素、浑厚、深沉的风格。

对于分镜头沙蒙极为重视并有独特的方式,他集中主创人员一起参加讨论。这项工作整整进行了半个来月,如何突出主角张忠发是集思广益的重点内容。沙蒙认为只要这个角色站起来,全片也就基本可以站得住。他与大家一起精心推敲各种戏份增删方案,反复琢磨一些关键动作、场次与其他陪衬人物关系,如在杨德才舍身炸碉堡高潮戏中,被推到后景的张忠发怎样才能发挥作用,对朝夕相处的战士牺牲又怎样在感情上准确反应等等。为找到满意的解决方案,沙蒙煞费苦心,直到报送**局审查分镜头剧本后还在不断考虑完善,最后确定加强张忠发与杨德才爆破敌人火力点这一动作的联系,让杨德才继毛四海牺牲后在张忠发机枪掩护下完成任务,最后再借师长眼睛突出张忠发背着的两个水壶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怀念之情,从而使张忠发在全片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在演员的选择与使用上,由于沙蒙坚持要求演员的气质和外形必须与角色符合,因而费了不少心思,片中的六个主要演员有三分之一在外景开拍时才到齐。其中扮演王兰的演员竟试了五六位,最后总算确定了第一人选是位北京的话剧演员。但沙蒙到了朝鲜外景地后仔细思量觉得不够理想,最终换上了刘玉茹,她虽刚从鲁迅艺术学院毕业,但有过军旅生涯,气质和形象与角色更接近。沙蒙曾慨叹为该片找演员“比创作工作本身给人的痛苦还折磨人”。在沙蒙的努力争取下,不仅扮演张忠发、指导员的高保成、徐林格等主要演员分别来自部队话剧团,有丰富的部队生活经验,而且一排长和全连战士都聘请志愿军战士担任,整个剧组100多人中60%以上是军人。

剧组还特意邀约曾坚守阵地的特等战斗英雄赵毛臣出任军事顾问,带领演员到上甘岭现场参观体验,平时生活中演员也都按角色互称、相处,甚至连出外景也按身份分配住处,因而演员们普遍入戏都比较快,表演起来也真实、生动。

《上甘岭》摄制完成后曾送中南海放映,毛主席看后高兴地称许,这可是一部中国的影片啊!沙蒙得知后非常激动,连声说:“这是最高的奖赏!”

我军战斗精神的动力是什么

中央军委关于加强军队党组织能力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培育部队的战斗精神,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这是提高军队党组织领导军事斗争准备、带领部队完成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任务本领的题中应有之义。部队的战斗精神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所谓战斗精神,是由军人的信念、情感、意志、胆量等精神因素融合并升华的一种内在力量,是直接支配军人行为、夺取战争胜利的一种精神状态,主要包括真诚爱国、信念坚定、守纪如铁、不畏强敌、坚贞不屈等。我军历来是一支具有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的威武之师。靠著这种精神,我军用小米加步枪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等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比如在上甘岭战役中,我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以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在最艰苦、最困难的情况下,与装备精良的美军作战,取得了抗美援朝关键性战斗的胜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军仍然要继承和弘扬这种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用实际行动长新时期革命军人的志气,磨砺我军敢打必胜的勇气。培育部队的战斗精神是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有力保证。 同志强调指出,必须做好战斗精神与武器装备两方面的准备。这就从全局上揭示了战斗精神对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极端重要性。战斗精神准备,是以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和方法论为核心,以敢打必胜为重点,涉及广大官兵的战斗信念、战斗意志、战斗作风,以及相关的精神状态、法纪观念、心理素质、高昂士气等一系列的综合准备,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不断培育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随着高科技装备的广泛运用,未来战争将异常残酷,参战官兵要承受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这对官兵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种认为高技术战争不需要浴血拼杀,只需要坐在机房里按按电钮、敲敲键盘就能取胜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战斗精神在打赢高技术战争中的作用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因此,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军委的指示,着眼当前军事斗争准备的特殊要求,不断加强党组织能力建设,全面锻造官兵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在长期和平环境下,更需要特别重视并不断培育广大官兵的战斗精神。长期的和平环境使一些同志产生了“做和平官、当和平兵”的思想,战争意识有所淡化,准备打仗的战斗队思想有所弱化。这充分说明,必须高度重视对部队战斗精神的培育,使广大官兵始终保持高度的战备观念和高昂的战斗精神。古人云:“祸患莫大于麻痹”。纵观中外战争史,由于麻痹大意、疏于戒备而导致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不断培育广大官兵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恰恰是防止和克服这种“和平麻痹病”的一剂良药。总之,我们一定要站在国家安危、民族复兴的高度来看待这一问题,始终做到战备的弦不松,练兵的劲不减,以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扎扎实实地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各项工作,确保打得赢、不变质,让党和人民放心,让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放心。

上甘岭战役的意义?

“上甘岭战役”的意义何在?

“五次战役”后,中国军队认识到了自己能力的局限,认识到在目前的后勤装备下就算发动反攻也不能巩固所得成果,于是放弃了计划中的“第六次战役”,开始一方面在前沿固守,一方面大力改善后勤和装备。苏式武器也是在这时候开始才大量装备部队。从1951年下半年到1952年下半年的一年里,中国军队只是发动过战术反击,没有发动过战役反攻。但美军并没有停下来,而是依靠绝对优势的火力步步紧逼。中朝军队奋勇抗击,朝鲜人民军还打出了“血岭”,“伤心岭”这样的战例,使得美军每进一步都付出惨重的代价。李奇微叹息:按这样的速度至少要20年才能到达鸭绿江。这句话里有2个含义,一是说明了美军损失惨重,得不偿失;另一方面也看出美军还是缓慢地向前推进的,“血岭”,“伤心岭”最后都落入了美军之手。惨重的看不到胜利的损失使得美国的政治家们迫切希望早日从朝鲜脱身,越来越不鼓励前线士兵用鲜血去换来荒无人烟的山头,但美国军人的荣誉感使得前线美军将领还是希望用武力夺取彻底的胜利。于是,当时的美军前线指挥官范弗里特提交了一份大规模进攻的计划,被上级否决。范弗里特不肯死心,经过修改,又提出了一份比较小的计划──用两个营的兵力花5天时间进攻上甘岭。假如计划得逞,再提出下一个计划。但结果大家都知道了,美国惨败,而中国打出了一个“千岁军”──15军,还打出了一个“上甘岭精神”。

“上甘岭战役”的意义不在军事上而是在政治上。有的人把“上甘岭战役”说成是我军生死悠关的一战,其实是夸大了。上甘岭是五圣山的前沿阵地,是它的大门,而五圣山的确是不可放弃的战略要地,但五圣山要比上甘岭高一倍多,在五圣山和上甘岭之间还有好几座山,即使我方丢失了上甘岭,问题也不是太大。但我方的坚守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军队的实力,就是中国军队有能力守住任何想守住的阵地。美军从此死了打到鸭绿江的心,再也不发动营以上的大规模进攻了。在艾森豪威尔就任美国总统后,范弗里特在自己离任回国前又进行了最后一次试探,以一个营的兵力进攻我一个排固守的“丁字山阵地”。美军在类似的高地上举行了7次演习,制订了完美的陆空联合作战计划,邀请了有关高级军官和记者旁观,但在一天的进攻中连我阵地的边都没碰到,就被我军轻松地打了下去。从此美军再没发动过任何主动进攻。

为什么要坚守上甘岭,坚守上甘岭阵地的意义是什么?

长期以来我军史谈上甘岭,多从军事地理意义上强调此战的重要性。认为:1、上甘岭与五圣山是唇齿关系,丢了上甘岭,五圣山也就难保了。韩国《朝鲜战争》也说:“如果拿下这两个高地,五圣山也就唇亡齿寒了。” 当然,丢失上甘岭,第四十五师将被迫后撤1500~2000米,建立新的防御阵地,必然会造成某种程度的战术被动。但对五圣山不一定就构成“唇亡齿寒”的危险。五圣山海拔 10617米,比上甘岭5979高地高出近一倍。而且上甘岭与五圣山之间,还隔着比上甘岭两高地海拔更高的781高地和6791等高地。如果把上甘岭两高地比作五圣山的第一道屏障,781高地和6791高地就是第二道屏障。可以说,即使丢了上甘岭,也不一定会失去五圣山。死守上甘岭,绝非担忧五圣山有何闪失,主要基於志愿军“寸土不让”的作战方针,以便在朝鲜停战谈判中实现“就地停火”,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多争得一些国土面积。2、它的另一个意义在志愿军第三兵团1952年10月27日的那份作战指示中说得很明确:“……朝鲜战场上敌二线目前仅有第四十师可机动使用,如果我们能把美第七师打残,迫使美第四十师接替其防务,那就再没有部队来接替了,这样就会使敌人逐步转入被动。因此,这一战斗对朝鲜战局意义很大。”3、对第十五军来说,左右邻兄弟部队都在攻山头、夺阵地,他们要是丢了上甘岭,与范弗里特拿不下上甘岭一样,也存在一个军人的荣誉问题。因此,上述三点决定了第十五军必定会铁下心死守,喋血衔命地将这场战役打到底。

如果你想再清楚一点,可以去查一些文史资料。

上甘岭战役的意义

我军坚持坑道斗争必须在坑道里人员、物资条件允许,与上级通讯联系畅通的情况下,坚持一定时间,并要抓紧时机向坑道及时补充人员和物资,还必须要有纵深部队的战术、火力、物质、精神的有力支援。同时,坑道部队也要积极组织班、小组为单位的小规模偷袭、强袭、骚扰等战斗活动,对占领表面阵地之敌进行反击或牵制。纵深部队则要组织狙击手或火炮压制敌对坑道口的破坏,切实保护坑道。恢复阵地的基本方法是组织强有力的反击,其具体方式可以是坑道内外部队相互配合,里应外合;也可以将部队事先运动进坑道,再依托坑道发动反击。并且要有反复争夺的充分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这场战役也反映了后勤在现代化战争中重要作用,志愿军在战役中物资消耗之大,尤其是炮弹的消耗量,是史无前例的。志愿军后勤机关在秋季反击作战的物资储备基础上,实行重点保障,对上甘岭的所有需要竭尽所能予以满足,还动用了后勤部门留做机动力量的汽车连加强运输保障。 自认共伤亡9000人 。其中美军2000人,韩军7000人。韩军韩国军不同于在异国境内作战的志愿军和美军,他们有经过一定训练的预备兵员和军官,可以源源不断地补充作战部队的缺额。战役开始时,韩国第2师有12000余人,战役过程中受到惨重损失,但经过不断补充到战役结束还有11000余人,基本上能够维持原有的建制单位(虽然新兵多了战斗力下降,但总比人越来越少要强)。死3096人,伤5496人,失踪96人(不知来源,暂存)。 11500人其中阵亡4838人,伤6691人;共计115万人 ,伤亡率在25%以上。

上甘岭的有关评论

一段不朽精神的永远记忆《上甘岭》,最早熟悉的是**,少年时看了**《上甘岭》,就被那激烈惨壮的战斗场面所震撼,深深热爱着最可爱的人。看小说《上甘岭》能更加理解抗美援朝的伟大意义。上甘岭从一场小战斗演变成了一场全世界政要和新闻媒体都一起聚焦的大战役,我国当时的报刊广播连续两个月的头条新闻都是上甘岭战斗。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在1952年11月11日下午4时,用近百门火炮在1小时内发射了上万发炮弹,创造了战役期间每小时发射炮弹量最高记录,实实在在地显示了上甘岭战斗是一次惊天动地的大血战。对于上甘岭战斗,志愿军副司令杨得志说:“我们和我们的敌人都把它作为一种象征,谁也不会忘记它。”残酷的上甘岭战斗,它改变了敌我双方对朝鲜战局的看法,它为最后停战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上甘岭,成了中国那个时代军人的精神象征。

上甘岭战役的战役影响

上甘岭一战,打出了国威军威,向世界显示了志愿军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美第七师和韩第二师在战役中遭受了巨大的伤亡,迫使美军将战略预备队美第二十五师和韩第九师调上来,进一步加剧了其后备兵力不足的缺陷,并彻底消除了中朝方面关于能否在美军绝对优势火力下坚守阵地的忧虑,使得战线更加稳定,从而加速了谈判的进程。

上甘岭战役的客观评价? 50分

上甘岭是对志愿军以坑道为骨干防御体系的严重考验,通过这次战役显示了坑道在敌优势火力下进行防御作战的巨大作用,使志愿军取得了依托坑道进行防御的初步经验。战役中,守备部队主要以坑道为依托,利用阵地上的既设工事进行防守,坚守坑道只是在表面阵地失守的情况下为保存有生力量,疲惫消耗敌人,赢得反击准备所必须的时间而不得已所采取的手段。而且坚持坑道斗争必须在坑

志愿军将士欢庆胜利

道里人员、物资条件允许,与上级通讯联系畅通的情况下,坚持一定时间,并要抓紧时机向坑道及时补充人员和物资,还必须要有纵深部队的战术、火力、物质、精神的有力支援。同时,坑道部队也要积极组织班、小组为单位的小规模偷袭、强袭、骚扰等战斗活动,对占领表面阵地之敌进行反击或牵制。纵深部队则要组织狙击手或火炮压制敌对坑道口的破坏,切实保护坑道。恢复阵地的基本方法是组织强有力的反击,其具体方式可以是坑道内外部队相互配合,里应外合;也可以将部队事先运动进坑道,再依托坑道发动反击。并且要有反复争夺的充分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这场战役也反映了后勤在现代化战争中重要作用,志愿军在战役中物资消耗之大,尤其是炮弹的消耗量,是史无前例的。志愿军后勤机关在秋季反击作战的物资储备基础上,实行重点保障,对上甘岭的所有需要竭尽所能予以满足,还动用了后勤部门留做机动力量的汽车连加强运输保障。

浅论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

摘要: 情感是影响歌唱者声音质量、表情动作和演唱效果的重要因素,歌唱者要加强整体歌唱的意识,使歌唱发声与情感表现同时进行,声、字、情成为一体,养成用心灵歌唱的习惯,在演唱中通过艺术想象创造出无限多样的审美意象和深邃的意境,这样才能做到在演唱中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情感。�

关键词: 演唱 情感 艺术想象 艺术处理

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对歌唱主体而言是演唱者内心情感、认识、需求以歌曲为载体的情感输出,情感的接受对于欣赏者而言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情感和精神愉悦,也能使紧张的心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这是因为演唱的过程是演唱者通过歌曲与听众进行的情感和心理世界交流的过程,在演唱中演唱者必须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与歌曲感情完美统一,才能感染听众,使听众与作品产生情感的双重共鸣。本文将以演唱过程中的情感表达作为主要的讨论课题,探讨歌唱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而在演唱过程中能良好的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情感,并将这种情感带给听众,以收到良好的歌唱效果。

一、理解歌曲的内涵

歌曲的内涵是指作品的内在含义,也是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每首歌曲都蕴藏着作曲家的深情厚意,凝聚着作曲家的强烈感情。如何理解作品的内涵,是演唱者二度创作的基础。演唱者拿到一首歌曲,应逐字逐句体会词作者的用意以及歌曲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感情。同时,还要通过歌谱发掘和领会歌曲中的每个音符和旋律。歌唱者理解的越深,感受就会越深,在演唱时的表达就会越纯真、越完美。

一个演员或歌唱者文学修养的深浅,直接影响着其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假如知识不丰富,视野不开阔,单纯从声乐技巧来表现,这样的演唱是唱不出感情来的。因此只有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用真情去表达。一般的艺术歌曲或者民歌,分析和理解其基本内容和是不难的。比如演唱《我的祖国》,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上甘岭》)的插曲,歌曲采用抒情与激情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以及战士们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前部分是以抒情为主的女高音演唱的形式出现,思乡之情涌然而来,仿佛使人看到了祖国的河山是多么美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后一部分采用音区与速度及演唱方式的改变,与前段形成鲜明对比,具有副歌性质,在演唱时应该要有一种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歌词和优美的旋律所展示的生动形象来深化主题,使歌曲的艺术感染力得到最好表现。

二、根据作品的情感——科学运用音色

我们的民族唱法一贯强调歌曲要唱情,所谓的“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是对歌唱传情的生动描述。为什么情感的表现对歌唱如此重要呢?徐大椿说:“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尤重。盖声者众曲之所尽同,而情者一曲之所独异,不但生旦丑净,口气各殊,凡忠义奸邪,风流鄙俗,悲欢思慕,事各不同,使词虽工妙,而于曲子相背,不但不动人,反令听众索然无味。”就是说,歌唱的方法不但要讲究声,更应重视情感的表现。每个演唱者都有不同的声音,在演唱同一首作品时,不同的声音对作品的表现有着不同的韵意。

演唱者不仅要有美妙的声音,还要有驾驭各种声音和音色变化的能力,这点尤为重要。我们不能用浑厚、雄壮的声音,去代替明亮、华丽、轻巧的声音。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时,要对声音有一个研究、设计和想象的过程。如唱一首抒情柔美而又轻巧的歌曲时,要用甜美清脆的花腔来表现作品,我们把这样的声音比喻成“透明的露珠”、“春夜的雨滴”、“大珠小珠落玉盘”、“百灵鸟”等等。那么如何来表现歌曲的情感呢?李渔说:“唱曲宜有曲情。曲情者,曲中之情节也。解明情节,知情意之所在,则唱出口时,俨然此种神情,问者是问,答者是答,悲者黯然魂消而不致反有喜色,欢者怡然自得而不见稍有悴容;且其声音齿颊间,各种具有分别,此所谓曲情是也”。再好的声音,缺少了真实的情感,歌声也是苍白无力的。

三、运用合理的艺术想象——创设情感

声音的质量必须以内在的情感体验的艺术想象为基础,艺术想象可以引发出艺术表现和审美体验。演唱时的感情和情绪要做到准确、真实、鲜明,同时在情绪的形成,转折,发展上合乎情理,这就必须有艺术想象的参与。

在声乐演唱时艺术想象是十分重要的,它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分析歌曲上。与纯音乐作品不同是,声乐艺术既有曲又有词,是音乐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和文学语言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文学语言的帮助,声乐具有思想的细腻性和情感的确定性等特点,这是其他艺术所不及的语言本身就具有传达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功能,可以直接倾诉内心所体验的每一种情感。在声乐艺术中,要善于将生活中的这种情感表达的自然方式,经过艺术的创造和适当夸张,恰如其分的运用到歌唱的语言表现中去,就能使歌声具有情感的魅力。

四、运用正确的呼吸——表达情感

在演唱时从调整歌唱呼吸的方法或呼吸动作人手,是获得歌唱情感的主要渠道。呼吸是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歌唱的技巧强调“声情并茂”,而“声”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在于气息的运用正确与否,因而呼吸本身也就是音乐表现的一部分,所以在演唱和训练时应当按歌曲的感情需要进行呼吸。

这就要求歌唱者在平常的训练中从吸气入手,努力做出与歌曲所要表现的内容相同或相似的表情和情感动作。由于吸气的过程会强化人的情感意识,因此,吸气动作不仅带动着口腔、胸腔和头腔等歌唱部位的打开和兴奋,激发了人的歌唱欲望,而且还会极大地触动歌唱者的情绪记忆和情感体验,唤起了歌唱者的情感动作和表情动作,为歌唱情感的实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如唱抒情歌时,美的感情会使你不由自主地会像“闻花”一样吸气,唱喜悦欢快的歌时,你会像发现新鲜事那样让你用“惊讶”的状态吸气,唱悲伤的歌时,你会情不自禁地用“哭泣”的状态去呼吸等。这些富于感情的吸气无论其深度和长度都已具备了歌唱气息的需要,可以在演唱时充分自如的表达情感。

通过带有情感的反复练习,歌唱者就能把情感记忆转化为现实的歌唱情感,使歌唱情感融入到演唱过程中,使演唱时的发声动作、歌唱状态和声音听觉上都带有强烈的情感特征,以促进歌唱情感和表情的形成和稳定。

音乐是人类用以表现内心情感的一种手法。中国汉代的音乐理论著作《乐记》中曾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歌唱者只有在对作品本身、作品创作者的内在世界具有充分、透彻的理解和认识,才能在演唱的过程中将作品的内在情感充分的表达出来,才能收到歌曲应有的演唱效果。

参考文献:�

[1]吕琳论声乐演唱中的想象[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02)�

[2]柳子伯.浅谈想象力与音乐创作的关系 [J]科技资讯,2006,(31)�

[3]杨霰.情感体验——开启音乐大门的钥匙[J]青海教育,2007,(Z1)�

[4]马棠华.情感体验中的诗、乐、舞[J]中国音乐教育,2005,(07)

论文网在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321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