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与雍正争皇位的十四阿哥,为何竟然活到乾隆二十年?

一直与雍正争皇位的十四阿哥,为何竟然活到乾隆二十年?,第1张

十四阿哥又叫胤禵,是雍正的同母亲弟弟,母亲是德妃乌雅氏,康熙时期,各个皇子为了皇位你争我夺,胤禵却与自己的亲哥哥分属两个阵营,后来雍正继位,只是囚禁了胤禵,让其寿终正寝,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三点。

一、胤禵不是夺嫡的主力军。胤禵的立场是相对独立的,看似胤禵是和九阿哥一样,帮助八阿哥夺嫡,实则胤禵在这一阵营中不是主导地位,即便八阿哥成功了,胤禵也不是皇帝。再者,胤禵生母位分高,出身不错,他本人有才华,深得康熙喜爱,导致胤禵本人并不是完全臣服于八阿哥,八阿哥也不可能完全信任他,总要防备胤禵有一天生了二心。这两点导致了,胤禵虽然属于八阿哥阵营,但也在较边缘位置,很可能在这一过程中,他并没有做过什么直接危害到雍正的事。

二、德妃的求情和雍正仅存的手足之情。雍正和胤禵一母同胞,作为他们生母的德妃,因为没有抚养雍正长大,所以更加偏向胤禵,那么,如果雍正想要严苛对待胤禵,德妃一定会为其求情,看在母亲的面子上,雍正也不会处置胤禵太过。再者,雍正也并非钢铁机器,胤禵作为他唯一的同父同母亲弟弟,在他心中也应该是有一定分量的,这份割不断的血脉亲情促使雍正放过胤禵也是合乎情理的。

三、雍正早死,免于秋后算账。雍正在位仅仅十几年,一直忙于政事,也许他还没来得及后悔对胤禵处置过轻,自己就先去世了。随后继位的乾隆,并不能体会到自己父亲在夺嫡之路上的艰辛,为了彰显自己的仁厚慈爱,放过了自己的亲叔叔,使得胤禵可以安享晚年。

总而言之,胤禵还算是幸运的,没有带着洗不掉的污名活在世上,也没有一生被囚禁在一方宅院中,这位康熙最为器重的儿子,比起别的兄弟,一生也算顺遂了。

根据《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列传一》记载,可得出以下原因:

1、在于清朝皇室皇子,在出生后都必须让其她妃嫔抚养。雍正出生其母德妃还没有抚养权利,便给了佟佳氏抚养,所以雍正与孝恭仁皇后关系不好。

所谓生恩不如养恩大,从雍正一出生到6岁去书房学习,一直在佟妃处生活,所以跟亲生母亲德妃关系并不亲近。

而雍正的亲弟弟十四阿哥出生时,德妃已经处在妃位,十四阿哥是德妃亲自抚养长大的,感情自然不一样。所以给予雍正的关注越来越少,一直希望十四阿哥当皇帝,这也导致雍正和她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2、政治目标不同。由于成长经历造成兄弟感情一般,再加上“九子夺嫡”中,兄弟俩始终处于对立面。

作为胤禛夺嫡的最大障碍,八阿哥一直以来是以贤明笼络了一大批人,十四阿哥就是八爷的坚定支持者,也正因为如此,雍正继位后,十四阿哥被罚去守灵。

相对于“八爷”和“九爷”的悲惨遭遇,雍正对亲弟弟还是留了一丝情面。

扩展资料:

胤(yìn)禵(tí)康熙皇帝的第十四个儿子,其生母为德妃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他和雍正本是同母兄弟,可是在康熙末年宫中争夺皇位的斗争中,这亲兄弟二人反目成仇。

雍正帝登基后将胤禵幽禁起来,直至雍正帝死后,胤禵才得以恢复了自由。雍正帝胤禛(zhēn)登基后,为避名讳,除自己外,其他皇兄弟都避讳“胤”字而改为“允”字排行,因此又作"允禵"。

康熙五十七年,胤禵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率兵征讨策妄阿喇布坦。胤禵出征之前,康熙皇帝在太和殿亲自授印。胤禵一身戎服,上殿受印。所有不出征的皇子以及二品以上的大臣,全部身穿蟒服,等候在午门之外,为胤禵送行。

这样的阵仗,无限荣耀。康熙皇帝把这份荣耀给了十四子胤禵,要说康熙皇帝没有一点想法,那就实在太过麻木。同时,胤禵在众位兄弟当中脱颖而出,要说他对未来没有一点想法,更显荒唐。

康熙六十年十月他被召回北京,康熙皇帝面授机宜。第二年三月,胤禵重新返回西北,那以后不久,康熙皇帝突然去世。

雍正皇帝下令召回胤禵,可是,当胤禵快到北京的时候,雍正皇帝又禁止他进城,要他等在景陵,等待父皇的丧葬大礼。

雍正皇帝的做法,首先是让胤禵与他掌握的西北军队脱离开,然后再禁止他进北京城,又把他与其它的皇子们分隔离开。胤禵留在景陵,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成了一个光杆司令。

实际上,就算胤禵一直留在西北,他的机会也不大,因为雍正皇帝早已经在他的身边安排了自己人,那就是年羹尧。

胤禵一直被晾在景陵,按照雍正皇帝的说法,是让他时时可以瞻仰父皇的陵墓,痛改前非。胤禵的心中必定怨恨交加,对雍正皇帝的态度当然不会好。对此雍正皇帝一样一样都记在心里,说他:“在朕前放肆傲慢,犯礼犯分”。

-爱新觉罗·胤禵

-爱新觉罗·胤禛

-雍正王朝

在大清,“九子夺嫡”的历史一直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康熙一共24个儿子,参与争夺皇位的有9个。其中四皇子胤禛和十四皇子胤禵就是一对“劲敌”。胤禛和胤禵的矛盾主要源自这场皇位争夺战,当然母亲态度的转变也是因为这场内斗。 

一、四皇子的过继,点燃母子间隙

四皇子胤禛的生母是德妃乌雅氏,胤禛跟后来的十四皇子胤禵同为其所生。但我们知道,乌雅氏当时不受宠。当时康熙比较宠爱孝懿仁皇后佟佳氏。

康熙十七年,乌雅氏生胤禛,但由于受宠的孝懿仁皇后正遭受丧子之痛,所以康熙就把胤禛过继给了佟佳氏,以慰其心。

康熙二十七年,乌雅氏又生了十四皇子胤禵,胤禵从小就跟着生母一起,所以母子感情颇为深厚。第二年,佟佳氏死去,14岁的胤禛回到生母乌雅氏的身边。但由于跟母亲分别太久,虽为母子,但关系却比较生分,而且胤禛看到母亲对胤禵呵护备至,感觉自己受了冷落。这种冷淡的关系,也给年少的胤禛留下了阴影。 

二、处心积虑,争夺皇位

正是由于这种不正常的母子关系,才引燃了后续手足之间的互相猜忌和敌对。作为一国之君,康熙在立太子这件事上,面对八爷党、太子党和四爷党确实难以快速决断,毕竟儿子太多。如果皇子少,那么康熙爷也不会如此费尽心思,要么二皇子胤礽,要么四阿哥胤禛,但此时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所以迟迟举棋不定。

再回到老四和老十四身上。在“九子夺嫡”事件中,胤禵一开始旗帜鲜明地支持老八胤禩。在第一次康熙废立太子的时候,康熙在众皇子面前责罚胤禩,说他蓄谋篡位,大不敬。而此时的胤禵还是“义无反顾”地站出来为胤禩伸张辩护,此举当然引起康熙不满,也狠狠批评了胤禵。后来,胤禩被圈禁的时候,胤禵还是跟老八誓同生死,这些引起了胤禛的不满。

康熙晚期,太子之位仍然悬而未决。八皇子胤禩显然已经失去了羽翼,也没有了争夺太子的锐气,所以在胤禛心里,他逐一分析并排除后,觉得自己应该是独一无二的人选,只要静待时机便可。

逢噶尔丹叛乱,康熙正愁派谁去比较合适。在朝中,大臣议论纷纷,都认为胤禵年轻有为,可以担此重任。胤禵又是积极出头,认为诸兄弟当中,自己最适合,也最惹眼,而且也是在父皇面前表现的大好机会。就这样,康熙为胤禵准备了盛大的践行仪式,期待皇子能得胜凯旋。 

三、皇权面前无亲情

皇位面前无亲情,从古至今,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政治法则。胤禵经历了许多事情以后,也渐渐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自己要留贤明于朝野,于是他极力拉拢九阿哥胤禟。因为胤禟比较善于搞政治投机,在胤禵出征前后,都传胤禵要成为太子的呼声中,胤禟认为胤禵可以“投资”,而且在胤禩事件中,胤禟就极力维护胤禩,替他说话。胤禵此番拉拢胤禟就是要他继续在朝廷里为自己摇旗呐喊,而且对于打探宫中消息也十分有利。

另外一边,胤禛也在胤禵身边安插了眼线——年羹尧。因为年羹尧的妹妹是胤禛的侧福晋,所以争取年羹尧的支持比较容易一些。如此一来,胤禛如果举事,年羹尧就能很好地钳制胤禵,为自己争取时间。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病逝,临终前遗诏胤禛继位。虽然遗诏已经成为铁定的事实,但胤禛怕事中出乱,所以他立即命令封锁紫禁城,立即启动登基大典。等到自己坐上皇位之后,才把康熙驾崩的消息对外公布,此举不得不说胤禛胆识过人,有政治预见性。

胤禵知道消息后,一切都晚了。胤禛(雍正皇帝)召回胤禵,缴了他的兵权,并将他永远囚禁于景山寿皇殿内。兄弟相残、同胞互弑,虽然母亲乌雅氏心有怨恨,但在天子、皇权面前,仅存的亲情又能说明什么呢。

帝王家的所谓兄弟,本质上就是“友商”,即使台面上一团和气,没准背后就是刀枪剑棍。皇室的情义自古以来就是奢侈品,怨恨才是常态,原因无他:皇子不止一人,但金銮殿的位置只能坐一人。因此才会有“玄武门之变”、“九龙夺嫡”等事件。

雍正与胤禵的关系,是雍正兄弟关系中,最为特殊的一对。特殊之一,雍正与其他兄弟都是同父异母,只有胤禵是他同父同母的手足;特殊之二,胤禵在康熙晚年的突然崛起,让他与雍正变得水火难容。

1、同父同母不同路,兄弟之间竞争激烈

兄弟两虽都是乌雅氏所生,但两人却不是同一个人抚养。胤禛出生时,乌雅氏品级过低,还没有抚养皇子的资格。于是,康熙将胤禛交给后来的孝懿仁皇后抚养。

1688年,乌雅氏生下胤禵时,品级上已经是德妃,也具备抚养皇子的资格。因此,胤禵是由乌雅氏亲自带大。兄弟两从小就不在一起成长,长大后兄弟感情自然更淡薄,何况还是帝王家。

当父母的,一碗水端不平,很容易引发兄弟矛盾。胤禵是乌雅氏的幺儿,又是亲自带大,感情自然更深,胤禛心里恐怕总会有点不满。

康熙对胤禵,可谓圣眷优隆。在清朝,皇帝未成年的子女,可以住在紫禁城西北边的漱芳斋,结婚后就搬出去。但是,胤禵结婚后,康熙依旧留他在宫中居住,可见宠爱程度非同一般。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下令革去大阿哥的王爵,将其在上三旗所分的六名佐领全部分给胤禵。清制,皇子府上的佐领,不仅有数量限制,人员结构也等级分明:

亲王、郡王可得满洲佐领六名,蒙古、汉军佐领各三名;

贝勒、贝子可得满洲佐领三名,蒙古佐领一名,汉军佐领两名。

胤禵尚未分封,康熙就将大阿哥门下上三旗六名佐领划给他。太子刚刚被废,这种破格待遇让人浮想联翩。正是因为胤禵在康熙心目中地位很高,他的才干也很强,所以,胤禩集团对其极力笼络。

当然,胤禵也不是单方面被拉拢,自己也会有所求,他能将胤禩集团的力量为我所用,以此增加夺嫡筹码。从这个角度来看,胤禵与胤禛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远,兄弟不在一条船上。尤其是后面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似乎透露出康熙要传位胤禵的迹象,直接加剧了兄弟之间的竞争。

康熙五十七年,康熙封胤禵为大将军王。胤禵出征时,不仅完全是代天子出征的气象,其礼仪也是超高规格。康熙亲临太和殿,授大将军印;胤禵骑马出天安门正门,诸王以及正二品文武官员在胤祉、胤禛的带领下齐集午门广场,继而又前往德胜门送行。面对如此高规格的场面,胤禟都忍不住感慨:“皇上对这次出征看得很重,早成大功,得立皇太子”。

胤禵出征后,青海和硕特部亲王罗卜藏丹津等人进京朝见,康熙接待他们时,特别强调:

“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即与我当面训示无异。”

康熙给予胤禵如此高的身份地位与权力,令胤禛一时都难以望其项背。以至大清许多人都认为,皇位属于胤禵。

2、两虎相争,雍正胜出,对胤禵严防死守

经过一番角逐,胤禛成了最终胜利者。胤禵失落的心态就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满心欢喜地以为娶的是林黛玉,没想到揭开红盖头一看竟然成了薛宝钗。雍正继位后,迅速展开对胤禵的狙击,先安排年羹尧和延信接管军权,并命胤禵迅速回京。

胤禵有个短板,喜怒形于色,有什么不满都写在脸上。千里奔丧一到京,他就对雍正表达不满,先是在礼仪上做文章,接着又是大闹康熙灵堂,并与雍正对质,弄得雍正很难堪。

雍正已经成了皇帝,肯定容不下胤禵这位闹事的竞争对手。过了年,雍正就将胤禵软禁于景陵,并对他责斥一番。胤禵不服气,为这事又与雍正起纷争,后经胤禩劝说才作罢。但雍正的打击并未收手,没过多久,他就将软禁改为圈禁,派人对胤禵严加看管,并将胤禵故旧门人下狱发配。

胤禵失去兵权,如同一只待宰的羔羊,到了京城就如同进了雍正的虎穴。康熙去世才几个月,他的处境仿佛从天上跌落地狱。雍正元年五月,雍正再度升级对胤禵的打击,下令本该发放给他的禄米“永远停止”。这种节奏,分明就是康熙对待索额图了,想把胤禵饿死。

雍正对胤禵的打击,其他人不敢说,乌雅氏不会坐视不理。乌雅氏虽已经位居太后之尊,但想救胤禵也拿不出多少可行性办法。雍正断了胤禵的禄米没几天,乌雅氏也归天。太后归天,也标志着兄弟情义完全断绝。如果之前雍正顾及太后感受,那之后打击胤禵就能随心所欲。

3、胤禵的影响力,让雍正有所顾虑

胤禵当了几十年皇子,台前幕后的门人很多;胤禵府上的包衣奴才,数量也不会少。满清主仆之间的关系,有时甚至能够超越君臣关系,这些人足已对雍正形成威胁。

胤禵当大将军王的几年,为自己积累了巨大的声望,不管朝野还是蒙古,对其有很高的认可度。云贵总督何倬上奏折时,将允禵与雍正一起顶格抬写;蒙古亲王进京,时不时也对胤禵请安问好……胤禵这么大的影响力,是雍正绝不愿意看见的。雍正要除旧布新,一定会得罪不少人,到时万一这帮人都倒向胤禵,后果就会不堪设想。同时,雍正打击胤禵,也是对八爷集团分而治之的一环,避免他们抱团取暖。

秋媚说:对雍正而言,支持他可算作一时之恩,与他竞争是一生之怨,反对他就是一世之仇。雍正与胤禵的恩怨,说到底是一场夺嫡之争,失败者面对胜利者清算很符合历史惯性。

雍正统治地位日渐稳固,雍正对允禵愈来愈严酷。二年(1724年)八月,雍正获悉允禵在家私造木塔,立即令纳兰峪总兵官范时绎进行搜查,强令交出。允禵气愤难忍,当晚“在住处狂哭大叫,厉声径闻于外,半夜方止。”三年(1725年)十二月,在雍正的示意下,宗人府参劾允禵在大将军任内,“违背圣祖仁皇帝训示,任意妄为,哭累兵丁,侵扰地方,军需帑银,徇情糜费,请将允禵革退多罗郡王,降为镇国公”。雍正当即革去允禵王爵,降授固山贝子。接着,诸王大臣进一步参奏允禵在任大将军期间,只图利己营私。贪受银两,固结党羽,心怀悖乱,请即正典刑,以彰国法。雍正认为,允禵当同允禩、允禟有别,将他继续禁锢于景陵附近,严加看守。恰在这时,有一个自称是满洲正黄旗人的蔡怀玺来到景陵,求见允禵。允禵怕招惹是非,不肯接见。蔡便把写有“二七便为主,贵人守宗山,以九王之母为太后等语”的字帖扔入允禵住宅之内。允禵看后既不奏闻,又把字帖内的重要字句裁去,涂抹,然后交给马兰峪总兵范时绎,并派人向范说明:“因为此系小事,所以贝子不奏闻皇上,然又有些干系,故交把总送至总兵处完处。”雍正接到范时绎奏报,异常重视,立即派遣贝勒满都护、内大臣马尔赛和侍郎阿克敦等人至马兰峪,亲自审讯蔡怀玺和允禵。允禵不服,“辞色很怒”,对范时绎“愤欲吞噬”,说蔡怀玺投书猜系把总华过柱及总兵范十绎所指使,有说“把总容留此人吃饭、饮酒”、总兵“何将此人置之不问”,“大肆骂詈”。雍正认为此事不是孤立的,社会上定有一股反对自己、企图让允禵等人上台的势力在活动。于是他加紧了对允禵等人的镇压,革去允禵固山贝子,谕令把他押回北京,囚禁于景山寿皇殿内。六月,诸王大臣罗列允禵的十四条罪状,再次奏请即正典刑。雍正仍没有同意。 同年九月,允禩、允禟被雍正相继杀害之后,诸王大臣再次合词奏议,要求将允禵立即正法。雍正遣人威胁允禵说:“阿其那在皇考之时,尔原欲与之同死,今伊身故,尔若欲往看。若欲同死,悉听尔意。”允禵回奏:“我向来为阿其那所愚,今伊既伏冥诛,我不愿往看。”于是,雍正下令“暂缓其诛,以徐观其后,若竟不悛改,仍蹈罪愆,再行正法。”从此,允禵销声匿迹,过了八、九年的囚徒生活。 十三年(1735年)正月,乾隆即皇位不久,便下令释放允禵和允礻我,以图缓和政治上的紧张气氛。乾隆二年(1737年),允禵被封为奉恩辅国公,十二年(1747年)封多罗贝勒,十三年(1748年)晋为多罗恂郡王,并先后任正黄旗汉军都统、总管正黄旗觉罗学。不过,这时他年事已高,政治上不可能再有大的作为。乾隆二十年卒。他死后,乾隆赏治丧银一万两,赐谥“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3311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0
下一篇2023-10-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