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放下一段感情?

怎样放下一段感情?,第1张

放不下一段感情时,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让自己放弃:

1、断绝跟对方有关的一切

感情放不下大多身边还能想起对方的事物如“对方送的礼物等等”最好的方法不防把有关对方送的礼物收藏起来还有共同的朋友这些日不要联系。不仅不会触景生情还不会从朋友哪里打听或得知对方消息让自己回忆对方的点点滴滴。

2、把注意力用在提升自我上

很多人放不下一段感情往往是心没能从对方身上收回。最好是把注意力转移到提升自我上报个学习班如“古筝或钢琴等等”不仅提升自己技能还能在不知不觉中把这段感情给放下了。

3、把感情交给时间

如果你确定一时半会无法放下一段感情那就把他交给时间,用这些时间来做自己平时没空做的事如“陪父母谈心等等“不仅关心了父母还能感受到亲情的可贵。

4、可以用记日记的方式

很多人遇到感情问题会有种排斥心理,认为身边的人都是不可信的,她们不会向父母或朋友诉说,认为他们会嘲笑自己。这时可以记日记的方式将情绪抒情出来。不仅不用担心别人取笑自己还能提升写作能力。

5、“转移”,找寻能让自己幸福的事情

女人放不下一段感情,就会怀恋过去的一切,睹物思人,更加伤心,加重了自己心里的伤。这时候最好的方式,应该去找一些新的事情去做,能够让自己转移注意力,不让自己的负面情绪太过集中,影响到日常生活。

女人可以找朋友去购物,大吃一顿,出去旅行等各种积极的方式发泄情绪,找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独立的空间大哭一场,会让自己心里好受很多。

女人一定要懂得重新开始,找一些让自己感到幸福的事情,会让自己轻松和解放很多,不用满脑子只想着伤害自己的那个男人,还有更多的爱包围着自己。

秋高气爽,你去山里愉快的玩耍,突然小腿一疼,眼角只看到金光一闪,罪魁祸首已经跑了,你从背包里拿出防身用的刀子……

一:割开伤口,大声呼救,找路人挤出毒血;二,不管腿上的伤口,去追那条可恶的蛇,报仇雪恨。

大家一定说当然选一,傻了才选二。这个情况下,选择很明显对不对。但是,你有没有想过,生活里,我们很多时候都在“追蛇”。跟人吵架了,久久不能放下,时刻想着怎么报复;被小人坑了一把,每天盯着他,无心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寻机找他的错。

可是如果我们被骂了也无所谓,被坑了不报复不是显得太窝囊了吗,也会很生气吧?好像也有道理。那到底怎么办呢?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找到解决方法。它为我们提供了七个可以终生受用的好习惯。书的作者史蒂芬·柯维,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入选美《时代周刊》“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之一”,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启蒙家。柯维在领导理论,家庭与人际关系,个人管理等领域久负盛名。

说这七个习惯之前,先来看几个概念。

有个农夫,无意间发现了一只会生金蛋的鹅,不久便成了富翁。可是财富却让他变得更加贪婪,每天一个金蛋已经不能让他满足。于是他想把鹅宰了,把它肚子里的金蛋全部取出来。然而他打开鹅的肚子,却发现,并没有金蛋。鹅死了,他再也得不到金蛋了。

故事里的金蛋就是“产出”,鹅就是“产能”,也就是生产的资产或能力。 只有金蛋和鹅同时存在,保持平衡,才会有好的效能。

春秋时期,晋文公率大军与楚国打仗,他问自己的谋士说,楚国很强大,咱们怎么打败它呢?甲说,用欺骗的办法,乙说那就像把池水弄干捉鱼,第二年就没有鱼捉了,打仗还是要靠实力的。

你想要好好工作,善待家人,这是你的“产出”;那必须要保重自己的身体,它就是你的“产能”。

我前段时间由于太忙,身上有些不舒服,抽不出时间去看,后来去医院做了小手术,休息了一个月,我的“鹅”病了,什么也做不了,就没有产出。如果我们一味的休息,保养自己的“鹅”,什么也不做,就是没有产出,效能也会很低。

有人说这还用解释吗,习惯就是经常做的事呗。是的,经常做的事情,那必须得满足三个条件,你愿意做,有能力做,知道怎么做。所以说, 习惯就是知识(做什么,为何做)、技巧(如何做)、意愿(想要做)三者相互交织的结果。

而习惯的改变是非常难的。毕竟习以为常的事物能带给人安全感。阿波罗11号的月球之旅,让我们亲眼目睹了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行走的奇观。但前提是宇宙飞船在刚发射的几分钟里,必须摆脱地球引力,为此在刚发射的几分钟,即刚升空时的几公里消耗的能量,比之后几天几十万公里旅程消耗的能量还要多。习惯也是如此, 刚开始改变的时候很难,但只要有决心,有了改变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我想起公公戒烟的事。他已经抽了几十年了,中间戒了好几次都没戒掉。后来身体不舒服,高血压,心脏也有点问题,他下定决心开始戒烟。开始的时候非常难受,就喝水,吃东西,要么去找人打牌(技巧),在想要保证身体健康(为何做)的强烈动机(想要做)驱使下,最终成功戒掉了。

原则是人类行为的指南针,历经考验,长盛不衰,不证自明。原则如灯塔,是不容动摇的自然法则。

要想让这些美妙的法则可以为我们所用,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思维定式的转换能力。思维定式这个词来自希腊文,最初是一个科学名词,现在多指某种理论、模型、认知、假说或参考框架。 它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对周围环境的感知、理解与诠释,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因为它来自你以往的经验,知识,成长背景。

有一次,我想带着妮妮去姥姥家,她说要收拾衣服准备拐到姨妈家住几天。我仍然坐在书桌前看书,等了一会要走的时候却发现,妮妮还没穿好衣服,我马上怒气冲冲的告诉她:“你不要去了,干什么了还这么磨蹭,你不要去了!”她什么都没说,伤心的回到客厅。我过去才看到衣服已经准备了两套,只是想让妈妈看看穿哪一套比较美。我用“以往经常 磨蹭,不抓紧穿衣服”的定式思维来看待这个事情,心里后悔莫及,后来我就引以为戒,遇事不再急着下结论。

了解了效能,习惯,原则,有了思维转换的思想准备,那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跟着作者去看下这些习惯的美妙和实用之处了。

积极主动就是,在外界的刺激和回应之间,你永远都有选择的自由,要有主动选择并坦然的接受由此产生的后果的勇气。

比如,被蛇咬,被人坑,你可以选择跟他们耗,也可以转换思维,选择先救自己,下次再去山里,做好防护措施;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离小人越来越远。

很多人都有这种经验,上学的时候,因为讨厌数学老师,而故意不学数学,或者是看英语老师不顺眼,而导致英语成绩极差,这些都是被动选择的典型。因为你学还是不学,应该是由你自己说了算,而不是老师。

积极主动不是胆大妄为,滋事挑衅或目中无人,而是能够切合实际,更快更好的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积极主动的另一个要点就是关注圈和影响圈。 每个人关注的焦点事物都不同,这个圈子可以用关注圈来表示,而关注圈内,有些我们可以掌控,比如报需要的课程,安排自己的时间等,我们称为影响圈。孩子考试得了60分,你说你们老师怎么教的,学校也太差了吧,你以前怎么上课不好好听课,这些都属于关注圈,你控制不了。拿出试卷跟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有针对性的改进提高,改变我们可以掌控的,扩大影响圈,以后孩子才会越来越好。

以终为始,字面意思来说,是把结束当做开始来对待,《道德经》64章里已经说了: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它有两个原则基础,第一个是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 ,比如说我们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肯定是先在心里想,我要怎么做:自己摸索太慢,且很难坚持,要找教练报课学习,所以就开始打听,最后来到高效学习训练营里开始学习。比如我们说高效阅读,肯定先在脑子里勾画如何读,然后按这个方法一步步去读。

第二个原则是自我领导 ,你要给自己目标,才可以以目标为灯塔,实践前行。领导和管理不同,领导是思想,关注高层,想的是,我以后的方向在哪里,写作,经商还是什么。管理是行为,是具体做什么,怎么做更有效率。 彼得德鲁克说:管理是正确的做事,领导则是做正确的事。 作者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一群工人正在清除矮灌木。他们是生产者,解决实际问题,管理者在他们后面拟定政策,引进技术,确定工作进程。领导者则爬上大树,巡视全貌,然后说:“不是这块丛林。“忙碌的生产者和管理者说:”别吵啦,我们正干得起劲呢。“殊不知,方向错了,再多努力也无济于事。

我们说了什么是以终为始,为什么要做到以终为始呢?

你看哈,很多人功成名就之后会无限空虚,或者即使事情做的很好也感觉不快乐。比如说朴树,他年少时就红遍全国,但一点都不快乐,去中央春晚,需要假唱,他被迫去了,回来后失声痛哭,因为那不是他想要的,不是他的“终”。

还有很多人,随波逐流,演着别人或是社会为你写好的剧本,你隐约觉得不开心,但不知道为什么。

很多孩子跟家长对着干,不见得孩子不爱学习,但因为你把他想说的给说了,让他感觉自己的人生被你控制。他想要写自己的剧本,这其实是好事儿,说明孩子有积极主动的心态。

苏洵年轻的时候,不爱学习,都结婚了,还整天游山玩水,父亲也不管他。直到他27岁母亲病故,他才感觉到自己应该开始读书发愤做个学问家了,所以一把火烧掉以前写的数百篇书稿,从头开始。后来和儿子苏轼、苏辙一块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这就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的力量。

那到底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以终为始呢?

最有效的就是写一份个人使命宣言,主要说明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成就什么样的事业,以及为此奠基的价值观和原则。

怎么写呢? 一、辨别自己的生活中心是什么? 配偶,家庭,工作,朋友,金钱名利还是自我?《哪吒》里的敖丙就是以家庭为中心,家庭利益至上。所以他违背自己的良知,要杀掉全村的人。以敌人为中心就是时刻关注敌人的动向,任何行为都是为了与敌人作对,心中只有愤怒报复,这样的人会活的开心吗?

二、那我们到底应该以什么为中心呢?原则。原则是我们的灯塔,做事情的准则,内心的稳定感,变化的世界里那个不变的准绳。

那我们怎么知道这个原则是不是正确呢?很简单,可以证伪。为什么我们觉得科学可靠,因为他可以证伪,科学的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都是我们可以接受并认可的。

三、选择哪些原则? 就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

四:写个人使命宣言需要一个过程 ,反复修改,深思熟虑,数周甚至数月,不时修正。

五:心灵演练与确认: 包括五个因素:个人,积极,果断,可视,情感。就是方案的可视化。这里面说的就是可视化思维,比如A4纸笔记法。比如中考模拟,高考模拟,一个是复习知识,一个是感受氛围,考试时不至于紧张。再比如演讲,可以在家里不断的练习,我听剽悍一只猫讲课,他每天给自己录个演讲的小视频,用这个锻炼自己的演讲能力,这也是一种演练。

现在,我们知道了做事要积极主动,也要朝着正确的目标一直走下去,可是在过程里,却感觉手忙脚乱,每天都有一堆事情,不知从何做起,正要写文章,那边练字群里要评作业了;正要读书,却发现朋友圈的课程没有听……

所以还要把事情罗列出来,按照第三个习惯来排序,这样才能更有条理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忙而不乱。用时间管理矩阵的方法,用紧急、不紧急、重要、不重要,划分为四个象限,分别是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紧急不重要。 我们要勇于对后两类事物说不,然后把精力放在第二类,也就是重要不紧急的事上,不然它们很快会变成重要又紧急,也就是让我们感到迫在眉睫,焦头烂额的事物。

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属于个人领域成长的三个习惯,后面的四五六,三个习惯属于公众领域。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你死我活,非此即彼。而是还有第三种方案,大家可以实现资讯,力量,认可以及报酬的分享。

先去了解别人,激发他人的需求,才会真正改善双方的关系,交流更加的流畅自如,提升沟通效率。

部分之和大于整体。每个流程做好,那么它们的结果是用乘法计算的。它的精髓是判断和尊重差异,取长补短。

它是对前面六个习惯的综合使用,从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四个方面对它们进行平衡,更新,呈螺旋式上升。

前面三个习惯帮助我们由内而外的成长,脱离对他人的依赖,变得强大独立。后面的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则是可以很好的跟他人合作,使做事效率更高。一个人走的更快,一群人走得更远。七个习惯彼此影响,互为基础。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犹如暗夜里的灯塔,让我有了方向。让我知道,我想做个日拱一卒,要怎么拱,拱什么。这本书是我的良师,亦是益友。

(部分)

自救方法:

知识方法一:要了解和熟悉环境。当你走进商场、宾馆、酒楼、歌舞厅等公共场所时,要留心太平门、安全出口、灭火器的位置,以便在发生意外时及时疏散和灭火。

知识方法二:要迅速撤离。一旦听到火灾警报或意识到自己被火围困时,要立即想法撤离。

知识方法三:要保护呼吸系统。逃生时可用毛巾或餐巾布、口罩、衣服等将口鼻捂严,否则会有中毒和被热空气灼伤呼吸系统软组织窒息致死的危险。

知识方法四:要从通道疏散。如疏散楼梯、消防电梯、室外疏散楼梯等。也可考虑利用窗户、阳台、屋顶、避雷线、落水管等脱险。

知识方法五:要利用绳索滑行。用结实的绳子或将窗帘、床单被褥等撕成条,拧成绳,用水沾湿后将其拴在牢固的暖气管道、窗框、床架上,被困人员逐个顺绳索滑到下一楼层或地面。

知识方法六:为低层跳离,适用于二层楼。跳前先向地面扔一些棉被、枕头、床垫、大衣等柔软的物品,以便“软着陆”,然后用手扒住窗户,身体下垂,自然下滑,以缩短跳落高度。

知识方法七:要借助器材。通常使用的有缓降器、救生袋、网、气垫、软梯、滑竿、滑台、导向绳、救生舷梯等。

知识方法八:为暂时避难。在无路逃生的情况下,可利用卫生间等暂时避难。避难时要用水喷淋迎火门窗,把房间内一切可燃物淋湿,延长时间。在暂时避难期间,要主动与外界联系,以便尽早获救。

知识方法九:是利用标志引导脱险。在公共场所的墙上、顶棚上、门上、转弯处都设置“太平门”、“紧急出口”、“安全通道”、“火警电话”和逃生方向箭头等标志,被困人员按标志指示方向顺序逃离,可解“燃眉之急”。

知识方法十:要提倡利人利己。遇到不顾他人死活的行为和前拥后挤现象,要坚决制止。只有有序地迅速疏散,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

在这世上,有些人天生就很容易感受到别人的痛苦而如感同身受,但有一部分人却天生麻木不仁,如封印在石头里的青蛙,无法理解任何别人。因此,共情,对有些人来说非常容易,对有些人来说却难如登天。

高敏感人士就是那些更容易受他人影响的人。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高敏感人士抱怨,他们被周围环境或自己的生活折腾得疲于奔命,他们付出极大努力以求摆脱现状,却收效甚微。

倘若一件事或一个愿意难以奏效,他们就会心灰意冷,如若显现出积极改观,也会让他们兴奋异常。任何事情的反馈结果都会及时影响他们的心情、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因此,他们常常被人认为没有主心骨,总是很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许多高敏感人士坦言自孩童时期起,他们就在努力营造出一种祥和愉快的氛围,但由于他们极易被外界氛围影响,过度情绪化,使他们在其它人眼中看起来并不友好,而且显得非常容易倦怠。

当今社会,强者极受推崇,拥有旺盛的精力、忙碌的生活、发达的社交网络,活跃于各种活动之中,通宵玩乐透支精力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常态。但总有些高度敏感和灵魂脆弱的人,他们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甚至为此痛苦不堪;那他们是不是一无四处,活该为自己的天生气质忍受不堪的生活呢?其实不然,了解了高敏感者人的性格特质之后,你会发现他们也拥有不曾被发掘的惊人潜能。

由丹麦著名心理治疗师伊尔斯·桑德所著《共情沟通:读懂并影响他人的核心奥秘》一书,就是专门写给高敏感人士发掘自己潜能的指南之书。

百度上说高度敏感是一种生理特征,主要体现在具备这种特征的人群常常能感受到别人忽略的微妙事物,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处于一种激发状态。高敏感者受到激发的速度往往比一般人要快,情绪也更容易受到激发,这常常会让他们自己感到不舒服。

但我们发现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精神领袖,都是具备高度敏感人格特质的人。这些人常常表现出非凡的创造力、洞察力、激情和爱心,并更容易与别人产生共情,影响别人的内心世界,不过,他们精力有限,应对社交的能力有限,需要更多时间来独处。

为了弄清敏感型和强壮型人群之间的区别,美国人员杰罗姆·卡根,作出了一项很重要的研究。他测试了500名4个月大的婴儿,发现大约1/5的婴儿与其他婴儿反应不同。最初把他们称为“拘谨婴儿”,因为与其它婴儿相比,他们的行为更加小心谨慎,后来美国心理医生兼研究员伊莱恩·艾伦,首次引入了“高度敏感型人格”这一概念,并给出了它的定义。

其实每个人的情绪,都或多或少的会受到外界的影响,但在同样的情形和刺激下,每个人的神经系统的受刺激程度各有差异,而具备高度敏感人格特质的人,则能观察到别人无法注意到的细节,感受到一般人无法感受到的细微心理变化。

高敏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他们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能感知身边的焦虑与不安,总是会想尽办法去解决,这让他们更容易陷入焦虑与不安的负面情绪之中。他们拥有发达的神经系统,能迅速感知事物细微的差别,并对信息进行更深入的加工。具体表现在:

1、能感知到更多信息;

2、有高度共情能力,容易受别人情绪的影响;

3、有强烈的责任感与道德压力;

4、有更加丰富的内在世界;

5、强烈的探索内在世界的动力。

因为他们的高敏感性人格特质,虽然会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但也更容易发现问题,走进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与别人建立情感联接。他们内心世界丰富,不太需要靠外界获得心理满足,而更多的是从内在生发力量面部外部世界,因而他们会拥有一套自己非常坚信的价值系统。

所以,高敏感者表面上非常容易受外界影响,其实他们内心却会非常坚持,往往能在众多非议下坚持自己的理想。

共情就是高敏感最显著的特征,很多人为自己更容易陷入别人的情感故事而烦恼,但这正是他们的优势所在。如果他们能发挥这一特质与人沟通,则更容易治愈别人的悲伤和低落情绪,为痛苦不堪的人送去心灵的慰籍。

但由于他们总是谨小慎微,不善沟通,为帮助他们发挥特长,让他们在帮助别人的时侯,更容易与对方建立起有效沟通,本书为他们提供了一些沟通的技巧。这个沟通的技巧就是共情沟通,共情沟通的步骤就三步:倾听、复述和同情,但掌握这些技巧,我们要通过不断的练习。

1、倾听

高敏感者可以通过倾听倾诉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但如果高敏感者想让话题顺利深入,还是要懂得控制谈话的节奏,能在对话中随时暂停,以供自己能跟上对方谈话的节奏,也让对方能更清楚自己内心的真正感受。

当对方喋喋不休的言语对你造成过度刺激,可能使你陷入自顾不暇的窘境时,你可以用这几个话术放缓对话节奏:

①我们就保持不动坐一会儿,想一想你刚才说的话。

②我们现在的对话节奏太快了,我已经跟不上你的思路了。不如让我们先安静的坐一会儿再继续说吧。

③就一会儿!我只需坐一会儿好好消化一下你刚才对我说的话。

④我清楚你有一肚子话要对我讲,但倘若我们最后能把一个话题从头到尾讲透彻,这也好过谈论许多话题却浮于表面。所以努力保持静坐一段时间,考虑一下自己想要重点聊哪个话题。

由于喋喋不休的倾诉者和高敏感者都容易激动,谈话中的偶尔间歇,会为双方的心灵带来更多的平静,而且还可以更好的消化彼此接收到的信息,中途静座也是一种无声的交流。很多人都有这种体会,对话过程中最有效的部分就是彼此静坐时的那两分钟。很多对话者,往往就是在静坐的两分钟之内想通了许多事情,改变了自己原有的想法和行为,打开了心结。

倾听,有时候仅仅是耐心的倾听,也会让倾诉者感受到无比的关爱和理解,压抑的情绪瞬间得到释放。无声的关怀给人的是更多的尊重与怜惜,对方在倾诉的过程中,会从你感同身受的肢体语言中感受到这一切。有时候压抑的情感只是需要一个发泄的出口,如果你能给予对方一种被相信和被支持的信任感,为他们提供一个非常安全的倾诉环境,他们自身的问题不需要你的建议也能得到解决,就像打在心里的一个死结瞬间被打开了,倍感轻松。

2、复述

高敏感者作为倾听者,可以借助于自己知识和经验,把握倾诉者的人格和他的经历之间的联系,找到倾诉者烦恼或痛苦的本质。

复述虽然只是打断倾诉者,把他说过的话重复一遍,但是却是在向对方证明你非常关注对方的问题,正在专心的听对方讲述,有时候就仅仅是你认真听别人讲话,也能给人不少安慰。复述对方的话的第二个作用是,确保你接收到的信息正是对方想表达的意思,避免你脑袋对信息进行二次加工而产生的谬误,要让双方谈话在一个频道内。

如对方说:上周五我回家看望父母,问在厨房忙碌的母亲是不是一切安好。她二话没说就转身走了,起初这让我很气愤,但后来我发现她在那里啜泣。

你可以这样复述:你刚对我说,上周五你去看望父母,问你母亲是否一切安好,你母亲没理你就转身离开了,这让你很气愤,但之后你发现她在哭泣。

如果你正确理解了对方的意思,会得到他的确认,然后你们的谈话就这样顺利地进行下去。适时的复述对方的话,不仅能让双方在谈话内容上达成共识,还能避免倾诉者总是围绕一个问题喋喋不休。有时候他们会认为你没在听或以为你没听懂,就会喋喋不休地重复说话的内容。你通过复述让对方确认,对方的话语得到及时的反馈,对推进谈话的进程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3、同情

当我们对谈话的内容都达到了共识,对于倾诉者来说,最重要不是你给了什么建议给他,而是你能站在他的谈话立场上与他感同身受,产生深深的情感共鸣。

陷入痛苦和悲伤的人,就如有急事却被车赌在半路上的人,左突右冲总是找不到出口,随着时光的流逝越来越焦急、越来越痛苦。你要做的不是告诉他如何走出去,而是帮他排除他心中的拥堵。只要拥堵排除了,他自然知道怎么走。深切的共情正是化解心中拥堵最好的方法。

当别人心里有苦痛求助于我们时,最大的错误就是跟对方讲道理,但道理谁不懂呢?如果别人是为了听你无用的唠叼,他们还不如一开始就对你闭口不谈。对方对你倾诉,是以为你能理解,是为了寻求一种情感支持而来,千万别误以为别人是把你当成智者一样来请救。如果你每次这样,是会弄笑话的,这会非常让人瞧不起的。

倾听者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获得反馈,才是正确的沟通之道。其实到最后,所有的决定和具体的行为都得由对方来做,你不过是递给他一个篮子,至于具体买什么,还是应该他自己说了算。

倾听、复述、同情是让人打开心灵与你沟通,把对方送达到治愈目的地的最佳途径。共情是对对方情感的理解、认可、接纳的过程,一个人的脆弱只有被另一个人完全抱持的情况下,他才可能获得内生的力量,去迎接人生的更多挑战。

一般来说,容易陷入痛苦的人与能够迅速与别人共情的人,都是高敏感者。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优势去帮助别人,也能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到自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正是因为高敏感者更容易共情,也更容易受倾诉者的影响而陷入悲伤境地,如果适当共情还可以,但如果忘了自己倾听者的身份,而一味共情,不懂得把对方拉离痛苦,还让自己深陷其中,那显然是不可取的。那有什么方法进行自我保护呢?

1、保持一定距离

我们可以主动与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让自己受压过重。如果对方的表现让你无所适从,你可以把你的身体姿势只保持部分开放,这将能使你把一些注意力集中在感知自己的感觉上。或许选择坐在倾诉者对方并不适合,你可以试着坐在他们旁边,或者稍微偏侧面一点,这样你可以自由地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观察。

2、尽可能多休息

高敏感人士因其敏感,要花费更多精力去应对外部世界,因此很容易困倦,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多地进行休息,使紧张的身体和情绪得到放松。

3、保持乐观的心态

当我们以一个开放的心态来迎接倾诉者的倾诉时,我们内心是一个放空的状态,这会让我们更轻松,如果你对倾诉者的来访有些抵触情绪时,则会很快抵消一部分你本不旺盛的精力,会让你倍感压力而疲惫不堪。而随时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也不会让我们高度敏感的神经被倾诉者的悲伤影响。

4、避免承担过多责任

高敏感者对外界的依赖较少,他们总是向内寻找自身能量,在发生事情的时候,会让他们更多的从自身寻找原因,往往是外部环境导致的结果,他们也喜欢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充满负疚感和罪恶感,这需要我们从一个更客观的角度看待问题,把视线聚焦于事件本身,而不是自己身上。

5、找到坚持自己立场的勇气

只有一个人越忠于自己,越敢于做自己,他才更有可能成为他自己,不轻易被外界动摇。高敏感者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找到坚持自己立场的勇气,敢于做自己、敢于坚持自己,才能更好的帮助别人。

高敏感者不要试着与自己的本性对抗,听从某些不切实际的建议去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合群、变得擅长社交、变得24小时精力充沛……顺应自己的天性,好好接纳自己,我们也可以活得非常自信非常满足。找到自己不可改变的人格特质的优势,我们一样可以做到别人不可能做到的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音。

《共情沟通:读懂并影响他人的核心奥秘》,就从高敏感者的人格特质谈起,让我们更了解自己,并顺应自己的人格特质,让我们在拯救别人的同时拯救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获得心灵上的满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337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