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赏析

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赏析,第1张

此词在《阳春白雪》、《翰墨大全》、《花草粹编》等书中皆列入无名氏之作。唯《历代诗余》、《词林万选》题作黄公绍,唐圭璋先生认为此乃失考所致。这首词是思归怀人之作。它之所以由无名氏经过辗转而堂皇地列在著名词人的名下,说明它曾流传很广,并且有着较高的审美价值。

“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社日是古时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社与秋社,《统天万年历》云:“立春后五戊为春社,立秋后五戊为秋社”,这里指春社。每逢社日,妇女有停针线的习惯,《墨庄漫录》云:“唐宋妇人社日不用针线,谓之忌作。”张籍诗亦云:“今朝社日停针线”,此即诗人所本。诗人一开始就着意于远方的爱妻:在这社日来临,百无聊赖之际,她一定会因思念异乡的丈夫而愁绪万端。由于诗人用春燕的成双反衬夫妻的分离,所以,不用细致的描写,一个忧伤憔悴的思妇的形象便如在目前。“年年”二字下得尤其沉痛,它暗示读者,这对不幸的情侣已经历了长期的别离,今日的忧伤只不过是往昔的延续罢了!

“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此三句写诗人自身的寂寞,因和意中人凄凉的处境遥相呼应,更显得沉着动人。春日已过大半,自己却仍在乱山深处、溪桥之畔淹留,固守离愁之苦。“乱”字包含了诗人全部的况味,它既意味着身世的孤独,又象征着离愁的紊乱和深重。这样,词中的“乱山”就不仅仅是一个客观存在,同时也是惹起诗人愁思的情感化的产物,它的沉重与凄凉,使我们自然联想到词人精神上的压抑。

“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这两句的意思是:春衣已破,谁为补缀?想到此,不由得泪洒春衫。此处看似俚俗,实为诗人的卓越之处。因为词人表达相思之苦,一般不外乎两种情形,或以物喻愁,或直抒胸臆,诗人抛弃了陈旧的套式,从夫妻这一特殊的关系着眼,选择了日常生产中最普通的“针线”情节作为表达情感的契机,这样就具体而不抽象,真切而不矫饰,正如贺裳所评:“语淡而情浓,事浅而言深。”

“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这四句是全词的关键所在,也是写得最精彩的片断。它的高妙之处在于把思念之情落实到具体事物上,因此显得充沛之至,缠绵之至。从形式上看,它很像晁补之的《忆少年》起句:“无穷官柳,无情画轲,无根行客,”排句连蝉直下,给人以气势非凡之感。从意境上看,它更接近李商隐的诗句“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的韵味:当红日西沉,诗人解鞍归来,虽有鲜花,却无人佩戴,以酒浇愁,又无人把盏,醉后更无人照管。这是无比凄楚的情景。于此,诗人的情感恣肆了,笔调放纵了,但读来并不会使人产生轻薄之感,此中奥秘,正如陈廷焯所说:“不是风流放荡,只是一腔血泪耳。”

社日的诗意

《社日》

作者:王驾

原文: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释:

1、此诗一作张演诗。

2、鹅湖:在江西省铅山县,一年两稻,故方仲春社日,稻梁已肥。

3、豚:小猪。栅:猪圈。

4、醉人:祭神后分享祭品曰散胙。

诗意:

鹅湖山下,庄稼长势喜人,

家家户户猪满圈,鸡成群。

天色已晚,桑树柘树的影子越来越长,

春社的欢宴才渐渐散去,

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搀扶下高高兴兴地回家。

赏析:

古时的春秋季节有两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别叫作春社和秋社。古代百姓不但通过作社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同时也借以开展娱乐。在社日民众集会竞技,进行各种类型的作社表演,集体欢宴,非常热闹。宋代诗人杨万里《观社》写道: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忽然箫鼓来何处?走煞儿童最可怜!虎头豹面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侬一晌癫!王驾《社日》虽没有一字正面写作社的情景,却描绘出了这个节日的欢乐。

诗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鹅湖山,在今江西铅山县境内,这地名本身十分诱人。湖的名字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春社时属仲春,稻粱肥,是指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村外风光如此迷人,而村内到处是一片富裕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联系第一句描写,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诗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虽只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这两句也没有写到村居的人,半掩扉三字暗示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这个细节描写是极有表现力。同时,它又暗示出村民家家参加社日,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联过渡。

后两句写社日正题。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桑柘影斜,夕阳西下,树影在地越来越长,说明天色将晚。古代习惯,祭社之处必植树。所谓故园乔木,即指社树,它象征乡里,故受人崇拜。其中桑、梓二木即古人常用为社树的树种。此诗的桑柘紧扣社日,即此之谓。可见笔无旁鹜。同时,村里植有桑柘,可见养蚕也搞得不错。遣词用语体现出诗人的艺术匠心。春社散后,人声渐少,到处都可以看到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醉倒情形之普遍。诗未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它的暗示性很强,读者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畅怀大饮,而这种欣喜之情又是与丰收分不开的。

此诗不写正面写侧面,通过富有典型意义和形象暗示作用的生活细节写社日景象,笔墨极省,反映的内容却极为丰富。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与绝句短小体裁极为适应,使人读后不觉其短,回味深长。当然,在封建社会,农民的生活一般不可能像此诗所写的那样好,诗人把田家生活作了桃花源式的美化。但也应看到,在自然灾害减少、农业丰收的情况下,农民过节时显得快活,也是很自然的。

出塞的诗意

出塞的诗意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译文: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咏柳的诗意

咏柳的诗意

《咏柳》

作者:贺知章

原文: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4、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5、裁:裁剪。

6、似:如同,好像。

诗意: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

轻柔的柳枝垂下来,

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

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

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赏析:

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的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着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小池的诗意

小池的诗意

作者:杨万里

原文: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1、泉眼:泉水的出口。

2、惜:珍惜,爱惜。

3、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4、小荷:指刚刚长出水面的嫩荷叶。

5、尖尖角: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尖端。

6、头:上方。

诗意:

小泉无声像珍惜泉水淌着细流,

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

早早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赏析:

此诗是一首清新的小品。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

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古诗今译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美术家朱宣咸以杨万里《小池》诗意而创作的中国画作品《小荷才露尖尖角》,非常形象与生动地反映了这一诗情画意。

白话翻译:

鹅湖山下稻梁肥硕,丰收在望。牲畜圈里猪肥鸡壮,门扇半开。

夕阳西沉,桑柘树林映照出长长的阴影。春社结束,家家搀扶着醉倒之人归来。

原文:

《社日》

作者王驾 朝代唐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扩展资料

古时的春秋季节有两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别叫作春社和秋社。王驾这首《社日》虽没有一字正面描写作社的情景,却描绘出了这个节日的欢乐。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诗的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鹅湖山这地名本身很诱人,湖的名字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

春社时属仲春,田里庄稼丰收在望,村外风光如此迷人,而村内到处是一片富裕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联系第一句描写,描绘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只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这两句也没有写到村居的人,“半掩扉”三字暗示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这个细节描写是极有表现力的。同时,它又暗示出村民家家参加社日,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联过渡。

导语: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诗词社日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原作

社日——[唐] 张演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对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释

作者:一作王驾。

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春秋两祭,分为春社和秋社。古代劳动人民不但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同时也借这样的节日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在社日到来时,民众集会竞技,进行各种类型的作社表演,并集体欢宴,非常热闹。

鹅湖:山名,在江西省铅(yán)山县。

粱:古代对粟的优良品种的通称。

豚栅鸡栖对掩扉:这句的意思是说,猪归圈,鸡归巢,家家户户的门还关着,村民们祭社聚宴还没回来。豚栅(tún zh&agra一ve;),小猪猪圈。鸡栖(qī),鸡舍。对,相对。扉,门。

桑柘(zh&egra一ve;):桑树和柘树,这两种树的叶子均可用来养蚕。

影斜:树影倾斜,太阳偏西。

春社散:春设的聚宴已经散了。

古诗今译

鹅湖山下庄稼长势喜人,丰收在望,村子里家家户户猪满圈,鸡成群。天色将晚,夕阳西下,桑树、柘树的影子越来越长,春社的欢宴才渐渐散去,喝得醉醺醺的村民们在家人的搀扶下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赏析

张演,生卒年不详,字不详,吴郡吴人。生平事迹亦不详,官至太子中舍人。著有文集八卷,《隋书经籍志注》传于世。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祥和、富庶的生活画面的描绘,烘托了山村节日的欢乐,反映了农民们凭着辛勤劳动带来的富裕生活。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对掩扉。”诗人首先从大处的“鹅湖山下”着笔描写秀美喜人的山村风光——“稻粱肥”。“稻粱肥”描写的是庄稼的长势,也是在描写风光的秀美。一个“肥”字,写出了小山村外丰收在望的景象。诗人以“肥”字统摄全篇,紧接着又从村外写到村内,村外是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村内又是什么样呢?诗人选取了极具代表性的“豚栅鸡栖”和“对掩扉”,虽然所写事物不多,但是小山村的繁荣富庶、民风淳朴却跃然纸上了。“豚栅鸡栖”,猪进圈了,小鸡也都上架了。猪满圈,鸡成群,其他牲畜自然也是不会少的,从中我们不难想象小山村那种繁荣富庶的景象。“对掩扉”,家家户户的门都没上锁,而是虚掩着,很有点“夜不闭户”的太平安宁之气象,足见小山村令人向往的淳朴民风。读到这里,不能不引起人们的疑问,人呢?都去哪儿了?这又使作品构成了一个悬念,自然而然地过多到下文。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在这里,诗人并没有描写“社日”的各种热闹场面,而是着眼于“春社散”的情景。“桑柘影斜”,告诉了读者“春社散” 的时间。“家家扶得醉人归”,写出了山村人们在春社活动中的尽情与酣畅,这一结句奇峰突起,大有点铁成金的妙用。正因为有了这“醉”,前文的“肥”才有了着落。因“肥”而“醉”,又因“醉”而映衬了“肥”,“肥”的是庄稼,“醉”的是人们。同时,“醉”还扣住了“社日”的正题,衬托了社日的盛况,也蕴涵了山村人们的喜悦和诗人对山村生活的向往。

在写法上,作品一方面是得益于侧面描写。作品无一字正面写“社日”,而是通过“稻粱肥”、“豚栅”、“鸡栖”、“醉人归”等一系列富有农村生活情调的画面的勾勒,烘托山村节日的欢乐,以及山村人们辛勤劳动带来的富裕生活。

另方面,作品描写朴实、真切,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犹如一幅淳朴而又情趣盎然的乡村风俗画。

是王驾的 社日 王驾《社日》赏析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注释  (1)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春秋各一次,称为春社和秋社  (2)豚栅:猪栏鸡栖:鸡窝扉:

社日谢逸①

雨柳垂垂叶,风溪澹澹纹②。

清欢唯煮茗,美味只羹芹③。

饮不遭田父④,归无遗细君⑤。

东皋⑥农事作,举趾⑦待耕耘。

注释①谢逸:字无逸,自号溪堂,抚州临川人,送“江西诗派”诗人。隐居乡里,布衣终身。②风溪细细纹:微风吹拂,水生细纹。③羹芹:煮芹为羹。④田父:依杜甫诗意,田父指邀请友人饮酒的农夫。⑤细君:用东方朔典故,指妻子。⑥东皋:水畔高地。⑦举趾:举脚,下田。

雨中柳树叶子低垂,微风吹拂,水面泛起细细波纹。清净欢欣只是煮茶品茗,最美的味道只是煮芹为羹。饮酒没有遇上邀请友人饮酒的农夫,回家没有任何东西带给妻子。水畔高地正是农事繁忙时刻,农夫们抬脚下田正准备开始农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338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