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 林鸿
抹野衔山影欲收,光浮鸦背去悠悠。
高城半落催鸣角,远浦初沉促系舟。
几处闺中关绣户,何人江上倚朱楼?
凄凉独有咸阳路,芳草相连万古愁。
林鸿,福建福清人,诗推崇盛唐,且时在摹仿之中推出自创之意,是明代“闽中十才子”之一。此诗是他在京城任职时的作品。
“抹野衔山”是描写夕阳的形与色。“衔山”指夕阳之形:远眺夕阳,夕阳已被山峦吞衔去一半或多半;“抹野”是写夕阳之色:夕阳已矮斜下去,其光已不再明亮,它斜射出来,给平野抹上一层淡淡的颜色。“光浮鸦背”是写淡抹夕阳之下一群归巢的乌鸦仿佛背负着夕照霞光从容归去。“去悠悠”三字既是写乌鸦归家的从容神态,也可看作是写夕阳影收光敛的静谧安详。
前两句是诗人的实景描写,中间四句则转为一种想象。它们既是对前人文学意象的继承,同时又是将夕阳之景从眼前推想开去,拓展了诗境,使黄昏之景上升为一种社会的普遍经验。“高城半落催鸣角”是写边地的黄昏,号角已鸣,城门半闭,使人联想起宋人范仲淹词所创造的意象“长烟落日孤城闭”。“远浦初沉促系舟”则是写到江边的码头,暮色苍茫之中人们急急忙忙地在系舟下锚,做着夜泊的准备工作。“几处闺中关绣户,何人江上倚朱楼?”是从黄昏将至的盼归与思归想像开去,写出人世间目标难以实现后的无可奈何感。游子不归,闺中**盼望了整日只好将绣户关闭;而浪迹江湖的游子斜靠在夕阳余霞辉映的船楼上,其相思亦早已飞回家园。
以上都是诗人根据夕阳的集体体验所作的文学性引申,表现出一种惆怅、落寞的情绪,可以看出诗人在有意识地摹仿前人又要超越前人。正是在人们对夕阳普遍感受的基础上,诗人最后推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夕阳下的京城小路上,芳草萋萋连着夕阳的余绮,诗人沉思着历史和个人的命运,一种与历史相通的悲凉禁不住从心底升起。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义山的黄昏体验已构成中国文化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其间浸透着他对人生、对社会、对大自然的深深感伤,可令人生出无数凄楚和凝重的感悟。原始先民自有时间感以来,就对黄昏与夕阳充满着无比复杂的感情。夕阳之美,绚丽但刹那,带给人高峰的快感,又预示着终结的肃杀、苍凉和凄美。“日之夕矣,牛羊下来”,黄昏的景致成为人们向往温馨和珍惜岁月的象征,也成为人们思归和伤别的寄托对象。
夕阳与黄昏成为人们亲情、爱情与家园意识中一道永远不会褪色的风景线。在当代,当我们听到张学友唱的“夕阳醉了,落霞醉了”,陈奕迅唱的“夕阳无限好,却是近黄昏……好风景多的是,夕阳平常事,然而每天眼见的,永远不相似”,又在惆怅、伤感的情绪中生出许多美丽的安慰和进取的心思。
这个是我喜欢回答的问题。
其实“落日”“夕阳”“晚照”都是太阳即将下山的一种对大自然的描述,然后我们需要对这种描述做出分析,这样才知道为什么有这种作用。
中国古代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么我们可以想象一般人们在日落之后,是没有什么活动的(附:现在我们晚上有电视,有电灯等等一些的设施,所以晚上不会觉得没有事情做,如果哪天你家周围都停电了,估计你就能体会为什么晚上古人是没有什么活动的。),人们一天的劳动都将结束,之后所要做的大多就是洗洗睡了,所以在古代二更(现在晚上10点的样子)睡觉已经算是晚的了,现在在一些农村里面还有晚上8点多就睡觉的。
那么从一个农民的作息时间来比喻其他的则可以分析出,为什么一天到了日落的时候,会衰败、悲凉、失意、孤独,因为人们在这个时候会无所事事,觉得一日将终,进而我们可以知道,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源自最根本的人们的生活
楼主,俺回答完毕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所作的诗词,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首词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凄清、悲凉、壮阔、深沉,还有些伤感。而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有悲壮的英雄气在回荡着。这首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途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渔家傲·秋思 并非李清照所写,为范仲淹作品
渔家傲·秋思
作者: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李清照以渔家傲填词的作品是这首
渔家傲
作者: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喜欢黄昏日落的人倾向于安然,闲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喜欢自然,喜欢壮观,或许也喜欢沉溺于那种凄美壮丽的悲伤里。
2、夕阳是柔和的抄美,美得有点落寞,美的有点回味,她的美,在黑暗来临前尽情挥洒,毫不吝啬喜欢一片与世无争的乐土。
3、可能他内心孤单,因为黄昏时的阳光是柔和的温暖的。它不像早上那样冰冷,又不像正午是那样炙热。黄昏时的光照耀在云彩上又是另一幅美景。人面对柔和的事物都会有舒服的感觉。
4、落日指夕阳下山,在天色渐晚的日暮时分发生。通过看夕阳,知道时间的珍贵,夕阳很美丽,但是挡不住夕阳西下的脚步。美丽的夕阳很快被暮色湮没。珍爱生命,珍惜时光。
5、喜欢夕阳下面的故事,他的回忆带给他无尽的感伤,把它们都寄托在夕阳中了,夕阳的余晖让他感觉到美丽的流逝,夕阳本来很美,因为他很留恋那份美好,而他无法挽留它所以感到很遗憾,回忆中有很多感伤,夕阳成了内心的剪影。
绿树青苔:朝气活力的象征,生命力的勃发与希望。夕阳:一天的即将结束,生命之火的即将熄灭。 因此:作者心中有对落日夕阳的沮丧和落寞,有对青山绿水的寄托和希望;有对时光荏苒的怀旧和感伤
古典诗歌中"夕阳"意象浅探
通过对古典诗歌中"夕阳"意象的探讨,指出诗人借助"夕阳"这一意象来表现自己对宇宙、社会、人生的领悟,抒发自己的人生理趣,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夕阳"意象特有的审美意蕴
早晨日出,傍晚日落,这是我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你用心观察过这样的自然现象吗?喷薄而出的朝阳与缓缓坠落的夕阳是否勾起过你美妙的遐思呢?你又是否思考过其中蕴含的一些科学道理呢?自读本文,你会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落日的幻觉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而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观赏、吟咏描绘。原因何在恐怕是一种感情的影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⑧]”。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⑨]”的诗句吗
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⑩],而且神秘、迷人。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11]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12],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太阳变扁的幻觉,不只出现在日落,太阳跳出地平线时也是如此。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当落日下缘接触地平线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26.5∶32,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
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但实际上,在大气层外天文学家用各种仪器,包括用照相机拍照,已经证明黄昏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大小是一样的。
夕
xī
名
(指事。从月半见。本义:黄昏,傍晚)
同本义〖sunset;dusk〗
夕,莫也。——《说文》
日之夕矣。——《诗·王风·君子于役》
日东则景夕多风。——《周礼·大司徒》。司农注:“谓日跌景乃中立表之处,大东近日也。”
初昏为夕。——《书·洪范·五行》注
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周礼·地官·司市》
瘦影写微月,疏枝横夕烟。——宋·陆游《置酒梅花下作短歌》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
又如:夕晖(夕阳的余晖);朝发夕至;夕霭(黄昏的云气);夕市(傍晚进行的集市贸易)
夜〖evening;night〗
今夕何夕。——《诗·唐风·绸缪》
以永今夕。——《诗·小雅·白驹》
朝而不夕。——《左传·成公十二年》
以朝夕燕出入。——《周礼·道仆》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易·乾》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
又如:朝乾夕惕(形容终日勤奋工作,戒勉不已);终夕不寝;通夕不寐;终夕;风雨之夕;住宿一夕;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前夕
指一年的最后一季或一个月的下旬〖lastperiod〗
晡时至黄昏为日之夕;下旬为月之夕;自九月尽至十二月为岁之夕。——《洪范·五行传》注
月夕卜宅。——《荀子·礼论》
通“汐”。晚潮〖nighttide;ereningtide〗
官赋轨符,乘四时之朝夕。——《管子·国蓄》
花前洒泪临寒食,醉里回头问夕阳。
不管相思人老尽,朝朝容易下西墙。
花前洒泪临寒食,快到寒食节了,大家都要去寄托哀思,花前洒泪想起多少往事,但是人生还有他的追逐不舍,所以人在沉醉之时,醉里回头问夕阳,人在斜阳中要问出什么呢,没有答案,他的追问本身就是永恒。不论人生有多少思念多少迷茫多少不舍,任凭时光流逝人渐老,夕阳依旧每天按时落下西墙隐没于视线中。天地的法则不因任何人改变分毫。
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国唐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