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抑郁症患者的自愈之路

一个抑郁症患者的自愈之路,第1张

我们经常会谈到抑郁症,抑郁症的特点,以及背后的心理逻辑,但一个人患抑郁症后的真实体验是怎样的呢?

这是很多人都不熟悉的。

今天分享一本很有案例价值的书:《从心理问题到心理优势》。

作者小吴,重度抑郁症6年。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从发病到治愈的全过程,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抑郁症提供了新的视角。

很多事情似乎都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

初中的时候,小吴还是很多人羡慕的孩子

他非常擅长数学。几乎每次比赛他都是第一名。他是典型的学霸。

这种光环在给小武带来自信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让他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为了维持学习成绩,他经常熬夜做题,不断透支身体,导致过度疲劳。

五的人生小转折点发生在高二,当时发生了一件事。

作为班级学习委员会的成员,他曾经负责收集学习资料。

因为粗心,他把收到的钱放在桌子上就走了。当他回来时,他发现所有的钱都不见了。

惊慌失措的小武赶紧向老师汇报了情况,接下来的事情出乎他的意料。

老师以为是班里的同学,就挨个搜,被拖出来单独问。

很多同学承受不了这样的盘问和怀疑,回来就哭。

其中一个学习成绩很好的女同学,在这件事之后变得越来越差。

这场风波让小武陷入了深深的愧疚,觉得正是因为自己的疏忽,才无辜牵连和伤害了很多人。

从那以后,他就心事重重,在学校的生活越来越压抑。

考前一个月,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一次上课的时候,他突然心情烦躁,然后脑子里突然“翁”了一下,好像一根神经断了,然后整个人的感觉就变了。

比如,感觉周围的人和环境越来越不真实,越来越朦胧;

学习时注意力变得分散,无法集中,经常感到头痛欲裂;

失眠越来越严重,整晚都睡不着。

好在有了之前打下的基础,小吴顺利考上了高中。

中考后的暑假,他好好休息了一下,希望能回到原来的状态。

然而到了高一,他发现自己再也变不回原来那个快乐自信的自己了。

我就像被困在笼子里。

这个笼子越关越紧,从里到外都有一种不舒服的酸痛感,我处处焦虑。我要忍受自己的迷茫,控制不了自己,却又无能为力。

高一结束,小五办理了休学手续,开始了漫长的求医之路。

在家人的陪伴下,他看过中医,学过气功,甚至请了巫医来练。

人只有走投无路的时候才会发现,急着去医院不是傻,而是没办法。

在最后一家医院,医生诊断为隐匿性抑郁症,建议他服用抗抑郁药阿米替林。

这种药很神奇,能让人的瞳孔强行放大一次,像鹰眼;

还会让人的心跳每分钟超过100次,像个心跳狂魔。

最严重的是,有一种现象叫“椎外反射”,使人的动作变得极不协调,走路姿势也很奇怪,比如脑血栓。

后来又过了一年,他觉得自己的状态确实好了很多,身体也慢慢恢复了原来的正常感觉。

所以他回到了学校。

有时候生活就是这样。你以为跨过一个坎,更好的生活就会向你走来。其实命运只是让你喘口气,更大的危机很快就会找上你。

在学校,因为有一个长得像小五前老师的老师,经常被带进过去的回忆里,被迫在课堂上重温那些痛苦的往事。

他还担心其他同学会看到自己的异常,担心别人会把自己当成一个精神错乱的怪物。

这些恐惧和焦虑让小吴每天都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整个人就像一根随时可能断裂的发条。

有一天,他觉得自己坚持不下去了,就央求妈妈:

“我觉得很难受,今天不想去。我可以再请假吗?”

结果他被拒绝了,失望的母亲指责他没有野心。一怒之下,她拿起扫帚打了他一顿。

但就是这样的举动,让小武的心一下子崩了,

他看到阳台的窗户开着,就冲过去,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

还好,小武的家在三楼。他受了重伤,但没有生命危险。

然而,他无奈地发现,自己成了一个有自杀史的人。

跳楼后,小武的生活进入了流亡状态。

他可以不去上学,他可以不去治疗,没有人会强迫他做他不想做的事情。

家人对他不再有任何要求,当然也不再有任何期待。

只要他活着。

五是不再和自己的抑郁症作斗争,不再强迫自己变回原来的自己。

他的生活似乎进入了无尽黑暗的深渊。

但奇怪的是,当他停止与抑郁症作斗争时,他感到的痛苦减少了。

生病期间,为了消磨时间,他决定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比如看书,他看过很多文学大师的小说,在别人的故事里重新体验人生。

因为这些名著,小吴的人生观发生了改变。他开始一点一点的重新审视自己,暗暗发誓一定要有点成就,不要让别人看不起他。

但问题是,出路在哪里?

一天,一位医生朋友送给他一本关于心理治疗的书。

该书主要介绍了精神分析的宣泄疗法,也叫自由联想法。

根据这一理论,人的记忆不仅储存信息,还储存人的情绪和情感。正是后者的存在,让记忆充满了精彩。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如果患者反复经历,有助于减轻记忆中的焦虑,释放内心的痛苦,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小吴的姐姐一看,好像找到了救命稻草,叫他无论如何也要试试。

于是,两个对心理治疗一无所知的人,为了一丝希望,开始了他们的自救之路。

“治疗”期间,小武的姐姐充当了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引导他进入深度记忆状态。

一般她会让小吴先回忆一段愉快的经历,然后描述她回忆过的所有感受。

这种热身可以帮助患者放松,充分接触自己的记忆。

然后正式进入正题,回忆让患者难受甚至痛苦的往事。

比如五年级抑郁的导火索,二年级丢钱的事件,他们开始一遍又一遍的回忆。

从事情发生的时间,当时的天气,事情的经过,到现场的人,说了什么,有什么样的表情,小武对每一个细节的感受,都要描述出来。

他第一次回忆的时候,还能感受到强烈的自责和痛苦,但一段回忆里的不安不可能是无限的。经过反复回忆,不安和刺激会逐渐减弱。

半年后,小吴觉得自己的心态明显好转了。

当然,对于一个长期患有重性抑郁症的人来说,仅仅在某个触发事件中释放情绪是远远不够的。

在姐姐的引导下,小吴决定回学校回忆那段痛苦的时光。

听课的时候,你要破解头疼;

我全身都是汗,黏黏的。我还在纠结油和灯的问题。

肚子疼,肚子疼,肚子涨得像块石头;

我吃了五片安定片,没有任何效果,就像我以前没吃过一样。

这些情绪经过一遍又一遍的宣泄后,把记忆提前到童年,甚至回到小五还不会说话不会走路的童年。

在那些极其模糊的记忆中,他隐约发现,自己当时并不幸福。不快乐的原因是一种不知道为什么的痛苦。

这种回顾性的记忆让他很难受,甚至有一种窒息感。

但有一天,他突然发现,那段记忆尽头的压迫感和痛苦,是他在最痛苦的抑郁中的感受。

也就是说,真正困住他的,不是丢钱这件事,也不是学习上的劳累,而是他很早的不开心。

这样的觉醒让他恍然大悟,然后他的身心发生了超乎想象的变化:

此刻的我,已经和三个小时前的我完全不同了!所有的喧嚣都已尘埃落定,往事如梦!但是现在我很清醒,很放松,心里充满了一种自然的平静和喜悦。巨大的精神压力消散了,困扰了我六年的噩梦终于释放了我,真实的我回来了。

病愈后,小吴当了作家,出版了科幻小说,生活焕发了生机。

回顾小武从抑郁症走向自愈的道路,可以发现他的幸运基于两点:

首先,我们找到了正确的治疗方法。

有些心理压力诱发心理问题,但让他们一直困在病中的,不是简单的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痛苦的身体感受。只有发泄出来,让它发泄出来,才能缓解心理上的痛苦。

这种宣泄疗法至少适合小吴的情况。

其次,我找对了人。

五能从抑郁中恢复过来,至少有一半功劳归他姐姐。

虽然妹妹不是心理咨询师,她的“治疗”方法简单甚至不专业,但她无条件的支持和共情的倾听,为小五提供了巨大的情感支持。这也是一个辅导员最重要最核心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能治愈一个人的,从来都不是技术,而是关心和爱。

知道了这一点,你就知道真正摆脱痛苦的方法了。

众所周知,孩子是父母手心的宝,倾其所有把他培养成人。反之,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在逢年过节的时候,给父母买一些礼物表表孝心是不是一幅其乐融融的画卷。但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有人这样抱怨:每次逢年过节想给爸妈买点东西,总是被嫌弃,他们不是说买贵了就是说不需要……子女送礼物被拒的回答为人子女的你,是不是也碰到过这样堵心的事?其实,父母并非故意嫌弃——父母为何拒绝孩子的心意呢?除了心疼孩子,可能也和成长经历有关。有些父母自己的成长经历比较艰苦,他们习惯了勤俭节约,不太习惯于“幸福”的生活。心理学上把这种感觉称之为“不配得感”。在不配得感支配下,收到礼物反而会浑身难受。朋友小吴的母亲就是“习惯受苦”,但是“苦情”之后总有条件的长辈。年末,在外地工作的小吴打回电话,妈妈回复:我不要你嘴上说得好听,回来就好。可他真带着一堆年货回家过年,妈妈却说:我不用这些东西,你管好你自己就好。她把强大的怨气通过拒绝的方式弥散出来。小吴始终不明白,自己到底哪里对不起妈妈?在心理学看来,吴妈妈通过“拒绝礼物”,达成了隐秘的被动攻击和控制。通过拒绝,让子女有了未完成的任务,进而愧疚不已,然后遂已所愿。除了以上原因之外,有些父母拒绝情感连接,还有一层更隐秘的原因:接受子女的礼物会失去作为父母的权威感和控制感。满心欢喜给父母挑选礼物,却被父母拒绝甚至泼冷水的感觉真的很糟糕。情感连接被拒绝,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就好像自己辛苦构筑起来的一个桥梁,本意是邀请父母走上去看风景,父母却随手把这座桥拆得七零八落。这时,破碎的不只是心里构筑的桥,还有子女的自尊和对父母的爱。强烈的挫败感让子女更小心更不敢表达。而父母的嫌弃,甚至还会给子女带来被抛弃的感觉。但不送礼不问候,道德约束又会让我们内疚:我们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事情?是不是真的不孝?是不是把父母忘了?明明是一次温暖的互动机会,不论是送还是不送,最终都充满了伤害和痛苦。其实,节日是否送礼并不是关键。不管是子女还是父母,在这问题背后需要思考的,关键还在于子女和父母的相处模式是否带有“伤害属性”。至亲的爱不应有障碍,如果和父母之间真的有障碍,又该怎么办?以下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首先要了解父母不接受礼物的原因。一般是以下三点:1,孩子买的东西比较贵,父母觉得不值得。之所以有些人逢年过节给父母买的东西被父母「嫌弃」,首要的原因是他们买的东西比较贵。虽然他们给父母买的东西本身很好,但是在父母看来,这些东西太贵了,不值得。因此父母才会做出一番评论,给孩子留下父母「嫌弃」自己买的东西的印象。2,父母觉得孩子买的东西不实用,因此要做出一番评论。在有的时候,父母之所以会「嫌弃」孩子买的东西,是因为孩子买的东西不实用导致的。对于父母来说,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用品最注重的就是实用性。当他们觉得孩子给自己买的东西不实用的时候,就会表现出些许的不满意,让孩子觉得受到了「嫌弃」。3,父母不想让孩子多花钱,因此故意说孩子买的东西不合适。有的父母不想让孩子多花钱,因此故意说孩子买的东西不好。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生活幸福,因此当孩子给自己花很多钱买东西的时候,父母会因为不想孩子为此而影响了他们自己的生活而故意说他们买的东西不好,以此来阻止孩子再给自己买东西。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父母表面上是在「嫌弃」孩子买的东西,但实际上父母是真心为了孩子好,才会那么做的。知道了问题的根源,子女要加强自我觉知。自我觉知首先是在“送或不送”的认识。节日给父母送礼是否是唯一的关爱表达?不送礼,子女是否就一定需要愧疚?其实,我们只需要找到全家适应且不带伤害的关系相处模式即可。就比如朋友小吴,他们一家既定的表达方式不是送礼,而是过节聚会。一顿饭,一通家长里短,足矣。其次,是对于关系相处模式的思考。我们可以列出来,平时会怎样相处,然后针对这些相处模式分类:怎样相处会产生矛盾,是否有其他的办法。就像小吴,母亲通过带着关系控制的目的拒绝他的好意,这透露出的信息是:母亲没有同意儿子的离开,也就是拒绝母子分离的相处模式。所以小吴的关键应该在于,如何让母亲逐渐接受自己已经进入独立家庭的现实。关系相处模式的改变并不容易,需要坚定的决心,长期的引导和沟通,必要时还需要寻找专业人士的帮助。作为父母也要体谅孩子的心意,不能一味的拒绝孩子的好意,除非是家里比较困难或是买了非常贵重的东西,可以和孩子促膝谈心的沟通,有效化解矛盾。

不仅是一类人,而且摔狗女教师的心里更阴暗,手段更残忍!

前有女教师为了赶上高铁,使出浑身解数,不听工作人员劝阻,用身体阻挡车门,致使高铁不能按时发车;后有女教师捡到柯基犬,索要酬劳不满意,而直接将狗从楼下扔下摔死。

如此一来,女教师完全成了女魔头的代言人,她们自私自利,缺失人性,果然几十年的书都白读了,哪还有资格去教书育人?

尤其是这个摔死狗的女教师,简直是惨无人道啊!不喜欢狗就直接还给狗主人好了,没有能力养狗就别养,为啥要和一条狗过不去啊?

无耻的女教师一再用微信撕逼狗主人,“转生活费过来,给你喂好点!”“不转就冷死它!”“我女不喜欢了,就杀了它!”这是人说的话吗?动不动就是钱,要不就是沾满了血腥味的“杀了它!”

柯基小狗也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它虽然没有人类那样有高智商,高文化,高学历,但是,它却懂得知恩图报,分得清是非黑白。只要狗主人对小狗好,它就会十分粘人,对着你摇尾巴,耷耳朵作揖,做出各种有趣呆萌的动作,来逗主人开心。

这就是基友们的心声,因为狗狗通人性,可爱调皮,是生活中的快乐调节剂,它像一个乖巧的孩子那样,体贴人,关心人,有时候调皮捣蛋,却惹人喜爱。

我们不能因为私欲而为所欲为,去霸占别人的狗啊!如果的确自己很喜欢,可以去买一条一摸一样的来养,没有必要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

这是一个和谐而美好的社会,但是如此美好的生活环境,需要我们每个公民共同去遵守,去营造,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欲去搞破坏,相信如此没有人性的女魔头教师肯定是极少数,希望她们能从事情中反思,激起心中仅存的哪一点良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354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