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从小频繁挨打骂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那些从小频繁挨打骂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第1张

根据笔者对案例的总结分析和过往的经验。从小被父母打大的孩子可以归为两种

未成年之前,主要表现为:

被别人欺负也不敢还手,情商较低,不懂人情事故,不合群,与老师的关系比较差,在学校表现比较木讷,反应慢,适应力差,学习也差,自卑,甚至有些孩子出现了社交障碍,厌学等情况。

这类孩子到青春叛逆期,又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由于从小内向,就被父母贴上“听话”的标签。这种所谓“听话”的孩子,遇事总是退缩,即使被父母打骂,也只是默默承受。到青春期仍然不停的压制自己,严重的甚至出现自残,跳楼等情况。

成年后,很大一部分喜欢宅在家里不工作,怕见熟人,沉迷游戏,虽然啃老,但不怎么样乱花钱。不工作,不是因为懒,而是能力不够,比如学历,社交能力,情商等等。遇事悲观消极,总是看到不好的一面,工作干不下去,只能厌世,宅在家里。在外人看起来,这就是心理有问题的人。

第二种,孩子到青春叛逆期会反抗父母,脾气暴躁,动不动就砸家里的东西,对父母极度厌恶,无法沟通,还有离家出走的。但是孩子只会反抗父母,不敢反抗老师和其他人。自尊心特别强,比较敏感,带有攻击性。

成年后,工作普通,长年也发展不上去,朋友也不多。这种人往往内心都很极端,比如说,被人抢了一次,他就会揣了一把刀在身上,心里是这样想的:下次要是谁还敢抢我,我就捅了他,要死起死,反正我也不想活了。

小结:从2-3岁开始就频繁的挨打,导致性格内向,其中有一半的孩子越打越笨。这类孩子,不懂得什么是感恩和爱,遇到问题容易焦燥,无法冷静理性的思考。看到歌颂父爱母爱的影视文章,始终无法理解。成年后,基本走父母的老路,默默无闻,没有什么成就。并且一直恨自己的父母,认为自己的今天都是父母造成的。他们的父母也很委屈,始终想不明白,我是为了孩子好,结果怎么会变成这样?这类父母有个共同点,自己没有什么成就,把希望全寄托在孩子身上,却没有正确的教育方法。

未成年之前,主要表现为:

青春期的他们成绩就算不差,也好不到哪去。很多孩子进入到成绩下降就被打骂,然后成绩更差的恶循环中,最后极度叛逆,厌学。父母管不了他,老师管不住他。这类孩子也不在乎批评体罚和退学,更不在乎父母把他赶出家门。他朋友比较多,比如学校内的小混混。这种情况下的孩子极易受到类似古惑仔这类**的洗脑,讲义气,做坏事,进派出所就像回自己家一样。记得“窃格瓦拉”吗?

成年后,心理畸形,三观不正。没有正当职业。

其中部分人认为,啃老是理所应当的,因为父母欠他们一辈子。于是出现了,人到中年却总伸手向家里要钱,不给就打父母,甚至把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掉,吸毒,赌博,各种犯罪。

少数几个人,能混个“小有成就”,但也是大器完成型的,基本和小时候受的教育没有太大关系了。

小结:很多人认为,罪犯就是小时候没有好好教育,没有打。放纵溺爱是会导致这种情况,但是绝大多数罪犯的童年都是在过度打骂导致的叛逆中度过的。当孩子犯错时,不是不管,而是应该在了解和理解孩子的基础上,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问题成因,从根本上解决。

以上观点并不是说隔代教育,溺爱,不打不骂,孩子就能良性发展。打骂只是众多方法中的一种,是下下策,甚至根本就算不上是方法。管还是要管的,只是管一种孩子能理解,能接受的方法去管。

马云在一次演讲中,谈到过自己的老师,有这样一段话,大概意思是:“我感谢我的老师,在我犯错的时候及时的打醒了我,但她其实可以有更好的方法。”一个在公共场合演讲的首富,把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还有人不明白吗?

很多父母,为了孩子能改掉眼前的问题,采用打骂的方式。只要开了几次头,就刹不住车了。虽然打骂完了又后悔,但下次碰到孩子犯错仍然表现的像个泼妇一样,苦于没有更好的教育方法。打骂孩子会上瘾的,因为能发泄情绪。特别有些父母为了孩子,牺牲了工作和时间。付出越大,心理越不平衡,控制不住的情绪全都发泄到孩子身上。

孩子的心理:虽然你们生我养我,但不代表你们就可以虐我。我也是要面子的,不要打完我却告知是因为爱之深责之切。想拿我出气就明说!

有些父母把希望寄托在,等孩子长大了就会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没想到的是,孩子一辈子都没有原谅父母。

不管这些孩子长大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都不会感恩父母,之所以还会为父母养老,是因为社会法律和道德。他们只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父母。想想,当你老了以后,以药养命,思维也变得糊涂了,有一次忘记吃药,孩子发现后就说:“你怎么回事啊!医生不是让你按时吃药吗?怎么越老越不省心呢?你这样,我怎么放心的出去工作啊?”听到这些话,是不是很耳熟呢?这样的爱,能接受吗?

3到15岁“经常”受到来自父母打骂的孩子,长大后,大部分都默默无闻。因为经常挨打骂的孩子,心理成长是不健康的,综合能力也不合格。而且会经常打骂孩子的家长,基本都是不懂得如何表达爱,自己也混得不怎么样,又不愿意学习新的教育方法,这样的家长怎么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也就印证了那句话:望子成龙却成虫。希望大家在看完这篇文章之后,不妨自己多想想,假如我是孩子的话,这顿打骂对于我的意义又是什么,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最后希望大家一起共勉~

家暴对孩子性格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毁灭。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暴躁。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这种粗暴的性格一旦形成。长大后孩子就会有暴力倾向。家长打孩子,其实是给孩子做了坏榜样。父母粗暴高压。会导致本来性格倔强的孩子产生抵抗意识。对立情绪进而变得性情暴躁。行为粗野。甚至形成攻击性人格。对别人施暴。南靖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二。无助。有的家长打过孩子后又觉得心痛,后悔。反过来又去抚摸孩子挨打的痛处。甚至抱着孩子痛哭。并加倍给孩子以物质上的补偿。这种情况在开始时孩子会感到莫名其妙。但是时间一久他也就习以为常了。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第三。自卑。有的家长打了孩子后还硬要孩子认错。以此表明孩子是接受教育了事实上这样做只能促使孩子的排他倾向加剧。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依照家长的要求去做了。实际上他的抵触情绪很大。在被打之后他会不知所措。惶惶不安。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卑。每个孩子都有自尊经常挨打的孩子自尊心受到损害产生自卑。容易走上自暴自弃之路。第四。撒谎。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久而久之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能瞒则瞒。能骗就骗。因为对孩子来说骗过了一次就可以减少一次灾难。可是孩子说的谎话往往站不住脚。很容易被家长发现。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的态度会更加强硬。而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后更会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第五。孤独。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更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他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认为老师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头来。这样的孩子往往不愿意与家长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儿。性格上也显得孤独。第六。固执。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打孩子?不但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还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有的孩子用故意捣乱来表示无声的反抗。你要往东他偏要往西。存心让家长生气。还有的孩子父母越打越不认错。越打犟劲越大。有的孩子常常用离家出走。逃学来与家长对抗。变得越来越固执。第七。懦弱。如果孩子经常挨打。时间一久。孩子一看到家长就会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会乖乖服从。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这样的孩子往往惟命是从。精神压抑。学习被动。这为他将来走向社会埋下了一颗懦弱的种子。

孩子最害怕什么?玩具丢失了?还是好吃的没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担心最害怕的都与父母有关,你们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担心的事,然后以后注意不要再犯,别再伤害了孩子的心。

爸爸妈妈吵架了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

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爸爸妈妈又发脾气了

孩子简直像极了蜡笔小新,又在恶作剧了,当你都催了十遍他还是不动窝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了起来。

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父母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样呢?有这样几种可能:

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

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

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把你心爱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

但是,孩子还弄不清,父母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孩子虽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发脾气,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发了火,发完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同时还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

可能的话,发脾气前最好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但是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

偏心,对孩子不能给予同样的爱

前几年热播的**《唐山大地震》的剧情大家应该都还记忆犹新:

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对儿女被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面对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母亲忍痛选择了儿子方达,很幸运女儿方灯后来也在这次灾难中活了下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为养女。

但女儿却因为怨恨母亲偏心,怨恨说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经历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头都不愿回家认亲,和家人足足分离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让某些孩子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对父母的孩子,零用钱、衣服、出游……待遇却不一样,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

大量研究发现,父母偏心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现行为问题,即使他们长大后离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响依然存在。

而且,无论是受到偏爱的孩子,还是被冷落的孩子,还是旁观的孩子,只要觉察到妈妈的偏心,都会受到损害。被冷落的孩子会对妈妈或者受宠的孩子怨恨,受宠的孩子则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恶。

父母失信、撒谎

家长说话不算数,多是因为学习而起,一些父母围绕学习口头承诺某些条件,但当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却在兑现时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说: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看电视,可是孩子写完作业,家长又会留一些学习任务,让孩子继续学习;有的家长答应孩子只要考试成绩达到前几名,就有什么奖励,孩子真的考好了,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

孩子最讨厌父母轻易承诺又不能兑现,言而无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时失威信,家长说话不算数,不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还影响孩子的自身形象。

让未形成守信观念的孩子觉得,一个人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答应别人的事情也可以不办,这样,孩子就很容易养成“轻率”“无信用”的坏习惯,成人后,这种"失信"的习惯会让自己损失很多朋友和机会。

做个说话算数的家长就要不轻易许诺,不随便许愿;不要为了达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随便地答应孩子的要求;当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认真想一想,这种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兑现,如果是合理的、可兑现的,就要认真地承诺、必须兑现。

不欢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长大了,也希望拥有几个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相信妈妈们应该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际关系好。

但是有些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的小伙伴不太懂礼貌,或太精于算计,或会欺负人,爱撒谎等缺点而不喜欢。

然而对孩子来说,随着身心的逐渐发展,希望家长以“大人”身份对待他们,尊重孩子在选择朋友时所拥有的独自意见。

如果父母们老是管教与间断或不间断表达对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欢,势必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从而使双方的隔阂逐渐增大。

父母应当尊重孩子对好朋友的选择。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进行角色换位思考,尊重维护孩子的选择。

父母要承认与孩子之间选择朋友时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有时候给孩子足够的面子,孩子也将会给父母足够的面子。

孩子能与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际关系中一种最基本的关系,要尊重孩子根据双方意愿和喜好进行自由选择。

忽视孩子的优点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会把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甚至把别人的孩子过度地美化和夸张,本想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其实却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会因此影响孩子的一生。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优点,虽然孩子的天资有别,学习事物有快有慢,学习成绩也有高有低,但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只取决于一个方面。

作为家长,不能只凭长相、成绩等某个方面就认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没有出息,而是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要把赞美留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你的赞美声中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在客人面前指责孩子

人来客往,亲朋好友相聚,谈论各自的孩子,常常成为重要话题之一。

很多父母喜欢在众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别人诉苦,说自己教育这样一个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顾着吹毛求疵地指责他的短处,这无形中,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让家人为他受累,也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满意,和父母逐步疏远。

从以上七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难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应该有友爱、轻松、宽容、民主和活泼的气氛。相反,他们最头痛的是气氛冷淡、紧张、沉闷、专横、毫无生气的家庭。

孩子最害怕什么?玩具丢失了?还是好吃的没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担心最害怕的都与父母有关,你们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担心的事,然后以后注意不要再犯,别再伤害了孩子的心。

爸爸妈妈吵架了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

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爸爸妈妈又发脾气了

孩子简直像极了蜡笔小新,又在恶作剧了,当你都催了十遍他还是不动窝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了起来。

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父母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样呢?有这样几种可能:

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

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

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把你心爱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

但是,孩子还弄不清,父母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孩子虽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发脾气,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发了火,发完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同时还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

可能的话,发脾气前最好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但是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

偏心,对孩子不能给予同样的爱

前几年热播的**《唐山大地震》的剧情大家应该都还记忆犹新:

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对儿女被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面对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母亲忍痛选择了儿子方达,很幸运女儿方灯后来也在这次灾难中活了下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为养女。

但女儿却因为怨恨母亲偏心,怨恨说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经历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头都不愿回家认亲,和家人足足分离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让某些孩子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对父母的孩子,零用钱、衣服、出游……待遇却不一样,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

大量研究发现,父母偏心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现行为问题,即使他们长大后离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响依然存在。

而且,无论是受到偏爱的孩子,还是被冷落的孩子,还是旁观的孩子,只要觉察到妈妈的偏心,都会受到损害。被冷落的孩子会对妈妈或者受宠的孩子怨恨,受宠的孩子则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恶。

父母失信、撒谎

家长说话不算数,多是因为学习而起,一些父母围绕学习口头承诺某些条件,但当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却在兑现时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说: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看电视,可是孩子写完作业,家长又会留一些学习任务,让孩子继续学习;有的家长答应孩子只要考试成绩达到前几名,就有什么奖励,孩子真的考好了,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

孩子最讨厌父母轻易承诺又不能兑现,言而无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时失威信,家长说话不算数,不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还影响孩子的自身形象。

让未形成守信观念的孩子觉得,一个人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答应别人的事情也可以不办,这样,孩子就很容易养成“轻率”“无信用”的坏习惯,成人后,这种"失信"的习惯会让自己损失很多朋友和机会。

做个说话算数的家长就要不轻易许诺,不随便许愿;不要为了达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随便地答应孩子的要求;当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认真想一想,这种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兑现,如果是合理的、可兑现的,就要认真地承诺、必须兑现。

不欢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长大了,也希望拥有几个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相信妈妈们应该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际关系好。

但是有些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的小伙伴不太懂礼貌,或太精于算计,或会欺负人,爱撒谎等缺点而不喜欢。

然而对孩子来说,随着身心的逐渐发展,希望家长以“大人”身份对待他们,尊重孩子在选择朋友时所拥有的独自意见。

如果父母们老是管教与间断或不间断表达对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欢,势必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从而使双方的隔阂逐渐增大。

父母应当尊重孩子对好朋友的选择。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进行角色换位思考,尊重维护孩子的选择。

父母要承认与孩子之间选择朋友时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有时候给孩子足够的面子,孩子也将会给父母足够的面子。

孩子能与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际关系中一种最基本的关系,要尊重孩子根据双方意愿和喜好进行自由选择。

忽视孩子的优点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会把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甚至把别人的孩子过度地美化和夸张,本想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其实却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会因此影响孩子的一生。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优点,虽然孩子的天资有别,学习事物有快有慢,学习成绩也有高有低,但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只取决于一个方面。

作为家长,不能只凭长相、成绩等某个方面就认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没有出息,而是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要把赞美留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你的赞美声中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在客人面前指责孩子

人来客往,亲朋好友相聚,谈论各自的孩子,常常成为重要话题之一。

很多父母喜欢在众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别人诉苦,说自己教育这样一个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顾着吹毛求疵地指责他的短处,这无形中,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让家人为他受累,也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满意,和父母逐步疏远。

从以上七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难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应该有友爱、轻松、宽容、民主和活泼的气氛。相反,他们最头痛的是气氛冷淡、紧张、沉闷、专横、毫无生气的家庭。

看到一条中国新闻: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家长联名,请求学校劝退一名男孩。原因是什么呢?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名男孩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全班总共47名学生,就有45名学生被打过。而且从被打的孩子的伤口来看,可以说是招招致命,不留余地:

•有的孩子头上被圆珠笔硬生生插了一个洞,血流不止。 •有的孩子眼睛被打到肿胀出血。 •还有的后脑勺直接缝针……

看着孩子们还渗著血的伤口,妈妈感觉皮肉在颤抖。无法想像,要有多大的仇恨,内心多么的狠毒,才能下此毒辣之手?而当被打的孩子家长向打人男孩父亲讨要说法的时,父亲却云淡风轻地答道:「这都是孩子间的小碰撞!」

可是,你见过谁家小小的打闹把全班的同学都打住院的?身为人父不但不承担责任,且认为孩子打人的事情无可厚非,实在可悲!孩子打人这个行为如果不引起重视,我无法想像,孩子之后会做出什么更严重的事情?

说起孩子打人事件,让我想起闺蜜曾倾诉他儿子的事情:

我最怕家里来客人,尤其是来小朋友,儿子总会玩著玩著就跟别人打起来……记得有一次,就在我转身招呼客人的一刹那,他冷不防就给隔壁的小妹妹来一记玄冥神掌!当着客人的面,我真是尴尬极了,连我自己都嫌弃他没教养。还有去游乐场,别人都是去玩,他倒像是去练拳!

看来,孩子爱打人并不是个案。可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些爱打人的孩子到底怎么了,好端端地,为什么喜欢打人呢?

孩子爱打人,潜台词竟是 「妈妈我害怕!」

有位艺人曾在节目中回忆自己唯一一次打女儿的经历:

「游乐园已经关门了,她还要继续玩。阿姨想要抱她离开,没想到她竟然打了阿姨的脸,我一秒之内也打了女儿一巴掌。」他想通过这一巴掌告诉女儿打人是不对的。虽然孩子打人不对,不过仔细想想,孩子是故意打人的吗?

她的女儿当时之所以打人,难道不是因为孩子天生爱玩,而正在她兴头上去打断她,孩子的情绪肯定会变得无比焦急和不满。但奈何,她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能说的少之又少。而肢体语言最方便也最容易表达,于是她才会下意识地抬手打人,以此表达不满!

对于小孩子来说,由于表达能力不足,常常用肢体语言沟通的情况其实并不少见:

•想获得妈妈的关注,抬手就「拍」一下妈妈的脸。 •被小朋友抢玩具,不想给,于是把孩子「推」开。 •希望通过一些暴力的行为引起爸爸妈妈对自己的重视……

但是这些行为,何尝不是因为孩子在传达着某种「语言」呢?孩子此时并不是想故意攻击,而是没有人教会他们正确的表达方式。因此,看到孩子「打人」,就对孩子往下定论,觉得孩子无理取闹,其实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误解啊!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 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每个孩子发火,看似无缘无故的背后,一定有着某种目的或诉求。 如果不去了解孩子,而是一味地指责,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被忽略了,甚至认为爸妈根本不爱自己!于是就会变得更加歇斯底里,想用这种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打人行为本身是错的,但如果孩子的出发点没有错,也不能一味责怪孩子,不是吗?

推荐阅读:孩子总是一言不合就动手打人,怎么办?

孩子打人行为没有引起家长重视

孩子打人,除了可能因为父母没读懂孩子身体发展的语言,还可能是因为有些家长过于宠溺孩子。

古人云:惯子如杀子,宠溺出逆子!意思就是,太过于宠溺孩子,连孩子打人也不舍得管教,到头来吃苦受罪的只能是孩子自己,甚至就连父母都要遭殃!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年仅6岁的男孩,行为举止异常暴躁,动不动就打人。拿菜刀、剪刀吓唬小朋友,动不动就推抢、打小朋友。

刚开始我也很疑惑,为什么一个年仅6岁的男孩,脾气会如此之大?

但看完他妈妈管教孩子的方法后,我总算明白了:

•孩子打人、扔东西,就任他发泄,直到他停。

•孩子爬上窗台威胁大人,妈妈竟说,「快下来,我给你手机玩」。

•孩子对妈妈发脾气,妈妈甚至还会搔孩子痒,直到孩子笑着停下手里打人动作。

孩子脾气暴躁打人的背后,不正是因为他父母一次次放任与纵容吗?尽管孩子出现暴力行为,父母也从不制止。正是父母这一点点的妥协和放纵,才助长了孩子的嚣张气焰,养成不分青红皂白爱打人的习惯。

没有哪个孩子是一下成为恶魔的,每个恶魔行为的背后,一定是父母一次次的纵容和宠溺!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深得大人们宠爱,从不舍得打骂我,尤其是我爷爷。记得有次全家去风景区,我非要一个娃娃,父母不肯买,我就撒泼打闹,甚至还对他们动手。

爷爷看到我不开心,特别心疼地求情:「也不贵,怎么就不能买一个了!我给孩子买!」原本爸妈对我的撒泼打人就无计可施,听到爷爷出来「护短」,也只能妥协……在全家这样的「宠爱」下,我的性格变得特别暴躁,而且有点无法无天。

但你必须要知道一个事实是:孩子打人时,你不管教孩子,迟早有人替你管教!

这世上实在有太多活生生的例子了:

•被别人踩到脚,马上跟人打起来,最后自己头破血流。

•因为玩游戏发生口角,不料对方也很暴躁,最终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掰断了社区十多辆宾士车的标志,最终全家负债赔偿,甚至连社区都住不下去了……

所以,别再把爱孩子当成借口,一味娇惯,对孩子百依百顺,选择性忽略了孩子的错误,只会导致孩子无法分辨是非,最终害人害己!回到最初,有几个家长会希望自己的爱是毁了孩子,而不是成全孩子变得越来越好呢?

别让你的行为 腐蚀了孩子的纯良

美国亲子专家罗娜•雷纳说: 孩子是大人的监视器,他们日夜看着你,从你的一举一动中学习。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哪怕你不教。终有一天,当孩子长大,为人父母后,也会不自觉地成为「父母的样子」。

有个十分暴力叛逆的14岁男孩。造成暴力行为的原因是——遗传式暴力!爷爷打父亲,父亲打儿子!

现在,儿子学会打父亲!童年的不断打骂,造成现在男孩「复刻」了爸爸的暴躁性格,爸爸哪句话不中听,就会惹得他反过来将拳头狠狠地砸在了父亲身上……8岁后就从未和父母好好坐下来聊过天,甚至父亲晚上睡觉时都必须紧锁房门,怕儿子冲进来对他动刀。或许,你觉得这种例子未免过于极端,但是暴力行为的复制,往往是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

这让我想起有位网友分享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

小时候,妈妈每次和爸爸吵架,妈妈都会立即爆炸乱扔家里的东西。没想到,发脾气乱砸东西这个坏习惯,却遗传到我身上了。在成长路上,我也以同样的方式去发泄情绪,最后却撞得头破血流。心里明明知道这种行为不好,却还是控制不住乱砸一通……。

推荐阅读:《杨为杰医师》孩子打人时你可以这么做!来自行为科学的六个建议

之所以想跟大家分享这个故事,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我也见过太多的父母正给孩子做着错的「示范」:当你不问是非就对孩子以暴制暴、当你总是把「抢回来、打回去」挂在嘴边、当你把拳头对准自己的伴侣……但你可曾想过?正是这一次次暴力行为,慢慢腐蚀了孩子内心的纯良,并教会了孩子用拳头说话?

孩子打人时,该怎么做?

在孩子有暴力行为时,粗暴的干预或是置之不理,都会给孩子的行为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如何正确引导,显得尤为重要,不妨可以这样做:

1「非暴力沟通」法:

由沟通专家马歇尔卢森堡提出,能将之间的矛盾迅速解冻的方法,同样我们也可以用到育儿中:

第一步:及时、严肃制止孩子:

•「你可以生气,但是不能打人!」

•「我不喜欢这样,这样不对,应该换一种方式!」

孩子每次犯错,家长发现后一定要及时阻止,并明确地告诉孩子这种行为是错误的。建立孩子明确的是非观。

第二步:接纳孩子的情绪,倾听原因:

•「你先深呼吸20秒,仔细想你为什么生气,然后告诉妈妈,妈妈慢慢听你说好吗?」

•「我知道你很难过,是因为妈妈不在你身边,所以你一时很害怕才动手的对吗?」

先倾听孩子为什么生气,孩子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气的原因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梳理内心的情绪。

第三步:告诉孩子可以怎么做?

•「下次你害怕的时候可以先跑开,然后喊我过来好吗?」

通过这样不断地修正,孩子自然慢慢就懂得如何不再粗暴地使用拳头,而是用语言来沟通了。

2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有次孩子发脾气,把玩具重重地丢在地上。妈妈有点生气,但她没有责骂,而是严肃地告诉他:「你这样做不对,万一妈妈踩到了会很痛。」说著就拿玩具在孩子脚上示范了一次「痛吗?妈妈踩到也是这样的。」

小小的一个动作,不吼不叫,马上就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做错,也懂得了妈妈的感受。在妈妈带领下孩子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处境,懂得关心他人感受、照顾他人。比如主动帮助妈妈做家务、带猫咪产检时,不忘带一些糖果给医生、小小年纪就懂得女士优先。

孩子小时候会认为所有人跟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有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让孩子换位思考别人的感受,才能慢慢提升孩子的同理心,在做出举动的时候,考虑他人的感受。

每个孩子生来就是一张白纸,孩子是否有正确的是非观,全看父母是否有个坚定明确的态度。不想要孩子成为一个混世小恶魔,就很考验家长的教育能力,你们说呢?

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影响主要来自两种情况,一种是夫妻之间产生的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影响,二是父母直接作用于孩子而产生的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影响。虽然作用的对象不一样,但对于孩子的伤害同样值得重视。

一、夫妻之间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影响

1、婚姻观扭曲

夫妻之间长期的不和谐对孩子的伤害是非常隐性的,有些父母却往往忽视了这点。当夫妻之间产生家庭暴力时,虽然没有直接作用于孩子肉体上,但却间接的给其传达了错误的婚姻价值观,使其产生精神上的伤害。就如丈夫经常用家庭暴力对待妻子,孩子在一旁哭泣不停,这时的孩子内心是高度紧张和恐惧的,长此以往在心理就形成对婚姻充斥着暴力的阴影,如果是女孩长大后很有可能讨厌接触男性,或对婚姻产生厌恶感。

2、暴力效仿

父母的行为,孩子大多都会效仿,尤其在孩子在5~7岁时情绪模仿能力更是最旺盛的时期。家庭暴力行为极易被孩子用来效仿,尤其是男孩子长大成人后,虐待女性的可能性要比其他人大很多,也更容易有犯罪倾向。

3、心理扭曲

家庭暴力给孩子带来的心理扭曲是不可逆转的,长期成长在家暴环境下,孩子很可能产生性格内向,不善交际,被身边的人嘲笑,继而引发抑郁症或人格分裂,而这两种心理状态都会产生非常可怕的后果,常常会干出自杀,自残等过激行为,甚至产生报复社会的行为。

二、父母直接作用于孩子而产生的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影响

1、自卑心理

有的家长打了孩子后,还硬要孩子“认错”,以此表明孩子是接受教育了。事实上,这样做只能促使孩子的排他倾向加剧。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依照家长的要求去做了,实际上,他的抵触情绪很大。在被打之后,他会不知所措,惶惶不安,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卑。每个孩子都有自尊,经常挨打的孩子,自尊心受到损害,产生自卑,极容易走上自暴自弃之路。

2、孤独无助

有的家长打过孩子后,又觉得心痛后悔,反过来又去抚摸孩子挨打的痛处,甚至抱着孩子痛哭,并加倍给孩子以物质上的补偿。这种情况,在开始时孩子会感到莫名其妙,但是时间一久,他也就习以为常了。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

3、性格暴躁

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这种粗暴的性格一旦形成,长大后,孩子就会有暴力倾向。家长打孩子,其实是给孩子做了坏榜样。父母粗暴高压,会导致本来性格倔犟的孩子产生抵抗意识、对立情绪,进而变得性情暴躁,行为粗野,甚至形成攻击型人格,对别人施暴,难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4、孤立无援

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更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他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认为老师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头来。这样的孩子往往不愿意与家长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也显得孤独。

5、撒谎成瘾

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久而久之,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能瞒则瞒,能骗就骗,因为对孩子来说,骗过了一次,就可以减少一次“灾难”。可是孩子说的谎话,往往站不住脚,很容易被家长发现。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的态度会更加强硬;而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后更会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

6、性格懦弱

如果孩子经常挨打,时间一久,孩子一看到家长,就会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会乖乖服从。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这样的孩子往往惟命是从,精神压抑,学习被动。这为他将来走向社会埋下了一颗“懦弱”的种子!

7、固执叛逆

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打孩子,不但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还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有的孩子用故意捣乱来表示无声的反抗,你要往东,他偏要往西,存心让家长生气。还有的孩子,父母越打越不认错,越打犟劲越大。有的孩子常常用离家出走、逃学来与家长对抗,变得越来越固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3997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2
下一篇2023-10-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