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家庭生活中夫妻双方难免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产生摩擦和冲突,一旦有人点燃了“导火索”,夫妻双方的负面情绪就会被瞬间“点燃”。
很多的家长在吵架的过程中,不分时间、地点、场合,甚至还会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殊不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不仅会在孩子的心中产生挥之不去的阴霾,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对孩子未来的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
一、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1、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每一个孩子的在内心深处都拥有安全感,而这份安全感来源于家长。家长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家长是孩子的成长摇篮的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家长可能会在一些琐事上、处理问题的方式上产生分歧,从而导致激烈的争吵,一些家长在吵架的过程中,双方的情绪比较激动,说话的语气比较冲,可能会说出一些难听的脏话、狠话,如果孩子在场,并且还听到家长争吵的内容,让孩子看到家长狰狞的一面,一时之间让孩子难以接受家长的另外一面,孩子会感觉到害怕和恐惧,会破坏孩子心中建立起来的安全感,在内心深处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
2、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缺陷
根据《孩子在家庭中幸福感》的调查报告显示,生活在温馨和谐家庭中孩子,性格开朗、乐于助人、成绩优秀,而常年生活在争吵、暴力家庭中的孩子很容易形成孤独内向的性格,自卑、怯懦,还有可能会成为别人眼中的“问题少年”、“问题少女”等等,所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孩子的性格的缺陷,影响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3、出现社交恐惧症
家长在孩子面前争吵,家长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出现暴力的行为,孩子看在眼里,会记在心里,甚至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会开始排斥身边玩耍的小朋友,孩子在长大之后,有了对象之后,会变得小心翼翼,很害怕发生父母吵架的那一幕再次上演,会对另一半的一些行为总是充满敌意,很难正常、和平相处。
孩子的成长需要温馨和谐的环境,那么家长如何才能巧妙化解吵架的问题的同时还不会伤害到孩子呢?
二、家长如何机智化解争吵危机
1、学会控制情绪,同时还要分清场合
冲动是魔鬼,情绪是利刃,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的过程中,会不经意间伤害到孩子幼小的心灵。
对于性情温和的家长来说,发生矛盾后,要先学会控制情绪,让夫妻双方冷静下来,思考争吵的根源在哪里,然后根据问题的根源商量出解决的对策,化解矛盾;对于脾气火爆,情绪爆发性强的家长来说,无法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时,一定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家长可以让孩子去找邻居小朋友玩耍,家长双方在家里好好吵个够,家长让孩子自己在家里玩耍,家长去室外找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吵架。
2、孩子无意撞见家长吵架时立刻停下,抚平孩子受到的惊吓
当家长出现激烈的争吵时,被孩子无意间撞见,孩子会感到震惊、会感到恐惧,会胡思乱想、会在内心深处感觉到家庭的不和睦,自己随时都会被遗弃。
所以当家长在吵架的过程中,看到孩子之后,需要立刻停止争吵,并拉着孩子说:“宝贝爸爸妈妈在商量事情,声音大了点,有没有吓到你呀,我们以后不会这样了,我们还是很爱你的。”孩子听到这样的话,就不会胡思乱想,和家长的感情会越来越好。
孩子成长的环境应该是温馨和谐、充满爱的地方,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被父母温柔以待,愿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有家长的悉心陪伴。
有一个奇怪的社会现象:生娃之前明明很恩爱的夫妻,一有了孩子,就变得争吵不断。孩子哭了闹了病了不吃饭了,哪个问题都会被转移到夫妻关系上。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感情很好的夫妻在有了孩子之后会频繁争吵
打开新浪新闻,查看更多
爸爸和妈妈火星碰地球
很重要的一点,是夫妻双方注意力的转变。这一点,妈妈要比爸爸严重得多。没有孩子之前,夫妻双方的世界基本上就等于彼此了,每天进进出出里里外外都你侬我侬;怀孕之后,虽然通常在生活上丈夫比妻子照顾对方更多,但是那个时候还算得上是二人世界。两个人对生活有共同的憧憬,每天一起牵手逛逛母婴店,想象着肚子里宝贝的样子,买一堆漂亮的小鞋子小袜子。
为什么感情很好的夫妻在有了孩子之后会频繁争吵孕期一般都还算得上美好
一切从孩子出生就发生了变化。
对于自己十月怀胎出生的孩子,妈妈不自觉的会比孩子爸爸更加宝贝。孩子睡着,会忍不住看着孩子恬静的小脸蛋傻笑,觉得生活突然被幸福包围;孩子醒着,他的一举一动都是妈妈眼中最美的风景,他笑了,他哭了,他拉臭臭了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可爱的孩子,恰巧他还属于我。而爸爸呢,想伸手抱孩子,被妈妈呵斥回去了:你别把他弄疼了!哎呀,尿不湿不是这么用的!久而久之,爸爸的参与性变得越来越低,你们的矛盾却越来越大。
为什么感情很好的夫妻在有了孩子之后会频繁争吵
打开新浪新闻,查看更多
孩子的一点一滴都是妈妈眼中最美的风景
爸爸的存在感越来越低。原来,上了一天班回到家,妻子会嘘寒问暖,关心自己上班累不累,每天听自己说说一天在公司的见闻,夸一下彼此的厨艺;而现在呢,自己回到家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妻子和你说的话,变成了“老公,快来看宝贝笑了”“老公,帮宝宝拿下尿不湿”“哎呀你干嘛呀,小点声,宝宝都被你乱醒了”“老公,你说宝宝拉肚子了”久而久之,夫妻双方必然会吵架。
为什么感情很好的夫妻在有了孩子之后会频繁争吵
打开新浪新闻,查看更多
孩子往往会成为夫妻吵架的导火索
另外,还有一个经常会被忽视的问题,就是妻子被忽略的情感需求。爱与被爱是一方面,内心的委屈是更为重要的方面。
从结婚到生孩子,女性承受的压力远远超出男性朋友的想象。孕期被人照顾的是否周到在当时都可以假装不在意,但是一旦有了孩子,从坐月子到出月子后的孩子照顾上,丈夫或者婆家人不上心的话,会让妻子心生愤恨。这个时候,夫妻双方在一点小事上发生争执,很容易让妻子回忆起不愉快的过去,那些含泪咽下去的委屈在这一刻会一下爆发,彻底溃堤。而一旦开了头,日后便是一次又一次无休止的争吵。
为什么感情很好的夫妻在有了孩子之后会频繁争吵
打开新浪新闻,查看更多
这一切是否无法改变?当然不是。
夫妻之间多一些交流,宝爸多照顾妻子的心情,多帮妻子照顾孩子。不要说什么“我不会”“我是男人我做不来”,现在不是什么旧社会,孩子也不是妈妈一个人的,共同参与孩子的成长,你们之间会更加和谐。
妈妈呢,在关注孩子的同时分一点点的注意力给丈夫。每天多一个拥抱,生活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本来两个人感情很好,自从生娃了之后,吵架次数明显增加。动不动就因为一些小事吵起来。
想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看看,吵架吵的到底是什么?吵架的本质是,对同一件事,彼此持有不同的意见,并且还没办法达成共识。
然后两个人通过吵架,让自己的意见尽可能变成共识,但谁都无法妥协,于是吵个不停。
所以这里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共同经历一件事;
第二,彼此有不同意见;
第三,彼此无法达成共识。
比如,我正常走在路上,我看到你在喝咖啡,我不喜欢咖啡。这个时候我们是不会吵起来的,因为你我并没有被困在一件事里,我们只是路人。
那为什么带娃夫妻更容易吵架?因为夫妻都在共同经历带娃这件事。而带娃过程中,会有很多需要做决定的事情。
每次需要做决定时,你有意见,我有想法。谁也说服不了谁,无法达成共识,于是就会吵架。
再比如夫妻常见的三大吵架场景:旅游,结婚,装修。为啥呢?因为这三件事执行的背后,都有无数件需要做决定的小事情。
旅游到底是坐飞机还是坐高铁呢?住酒店还是住民宿呢?装修选什么风格呢?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引爆吵架的导火线。
而这些事最终还是需要做决定的,而最终胜出的人,能做决定了。但身边人也会对这个决定指指点点,导致二次激发矛盾。
比如旅游时,一旦做出了坐高铁的决定后,想坐飞机的人,会无限放大坐高铁过程中的任何小问题。比如太慢了,浪费时间等等。
与其说,为什么带娃夫妻更容易吵架?不如说,这些夫妻本来就更容易吵架,只是现在通过带娃这件事,反映出问题了。
什么问题呢?两个人解决分歧的能力不足。分歧可以体现在,做决定的时候,意见不合。对待同一件事,有不同意见。
而分歧是不可避免的,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必然存在。因为分歧的本质是两个人对待同一件事的看法不同。
而各自看法的来源是各自生活经历的经验总结,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不同。
我之前有个读者,也遇到类似问题,就是自从带娃后,就吵个不停。原因就是在各种小事情上,谁都不愿意听对方的,都想自己说了算。
最后这个事情怎么解决呢?我就提议她,给这件事定个责任人。责任人能做决定,但也要承担责任。
然后搞笑的是,两个人在定责任这件事情上,又吵了起来。两个人都想做责任人,谁都不让谁。
那怎么办呢?我之前说过,当意见不合时,别想着去说服谁。而是要定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规则,用规则约束人。
最后这对夫妻都认可的规则是,谁投入时间多,谁说了算。这也合理,总不能每天只花半个小时在孩子身上,然后还想着对这件事指指点点。
最后就定出了责任人的选择方式,谁投入时间多,谁就是责任人。
能提出这么一个规则,或者两个人能通过协商,对这个规则达成共识。而不是龇牙咧嘴地吵架。
这个过程,就体现出了解决分歧的能力。解决分歧的能力,我一般称之为兼容能力。
因为一个人能很好地跟不同的人好好相处,就说明了这个人能够处理好跟不同人之间的分歧问题。那么这个人跟谁在一起都是很舒服的。
表达你的情绪,让自身的压力解放出来,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身心健康得到更好的护养,据我的经验,中国人的表达情绪大部分时候都是在发泄,所以伤己伤人,妨碍沟通。比如在我的婚姻个案中,先生回家晚了,太太的表达一般都是:“这么晚才回来,你心里根本没这个家”、“你真是太不像话了,要我说多少次你才你早点回来呢”,这样的表达一般都趋向于批评、指责对,主语是“你”,这样的表达会导致战火升级,沟通无从谈起,只会让先生更越来越晚回家,甚至关系破裂。 父母利用孩子满足自己的虚荣 某些父母,喜欢把牌子货堆砌在孩子身上,从而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品位。或者看见别人家的孩子打扮得漂亮、时髦,自己不甘心落后于人。这些家长不断灌输一种“我们家很有钱”的观念,是造成孩子日后追求无度、虚荣的基础,也容易让孩子模仿。 父母以物质表现对孩子的爱 很多时候,家长不懂得如何表达对孩子的爱,便会通过满足物质愿望来表达。家长为孩子购买品牌衣物的同时,不停地提醒孩子:“这些是名贵的牌子货,爸妈爱你才舍得买给你的。”父母的这种行为,容易造成孩子价值观的偏歪,以后往单纯追求物质享受方向发展。 父母的自卑心理 有些家长经济并不宽裕,甚至下岗失业了,特别担心自己的孩子受人欺侮,被人瞧不起,所以当孩子说别家孩子有什么东西时,父母便迫不及待为自己的孩子也买一份,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这会导致孩子错误以为面子是最重要的,日后可能为了撑面子而做出不切实际的行为。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是在幸福的家庭中长大,但现实是很多孩子都痛恨自己的原生家庭。
也有人说:“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父母的性格、习惯等方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父母是什么样,教养出来的孩子就是什么样,因此,“易怒”父母养出的孩子,更容易暴脾气。
曾看过一个新闻,说的是一对父母在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因为一个小问题意见不一,大吵起来,随后更是动起手来,导致妈妈面部被毁了,爸爸被拘留了,只剩下孩子受惊无措地大哭。看到这个事情的时候,人们都很心疼这个孩子,纷纷指责这对父母不会控制坏情绪。
然而这并不是个例,父母吵架的时候,最遭罪的就是孩子,不但给孩子心理造成阴影,还可能导致孩子的性格变得跟父母一样恶劣。
■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孩子容易闹情绪试想一对父母如果经常吵架,他们的孩子是否会受到影响?我想很多人都会回答:是。父母一旦吵架,情绪变得恶劣,会很容易拿身边的人撒气,于是,孩子便成了 “受气包”。
我表弟的家庭就是如此,舅舅是典型的大男子主义,在家庭事务上拥有绝对的掌控权,舅妈虽然性格温柔,但也很有主见,两人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
记得有一次去表弟家里吃饭,把菜都摆上桌的时候,舅妈才想起来没有买香菜,大家都说没有也没关系。
但舅舅却不满意:“你说你干啥啥不行,出门前说了几遍了还忘记 !”舅妈听了也委屈:“你还说我,你不也忘记了吗?”两人说着说就吵吵了起来,舅妈一摔筷子:“不吃了!”
表弟一惊,手上的玻璃杯没抓稳,掉地上碎了。
舅舅转而把气撒在了孩子身上,大声吼道:“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跟你妈一样,要造反吗?”表弟两眼一红,突然就哭着跑出去了,大家都说赶紧去追孩子,舅舅却说:“让他去,出去了就不要回来!”最后这场饭很尴尬地收场。
后来,表弟进入青春期后变得十分叛逆,经常跟父母对着干,还闹得要离家出走。直到有一天,表弟没钱用了打电话给我,我让他赶紧回家,表弟倔强地说:“宁愿死外边也不回家。”
父母在一起几十年,生活中难免有争吵,有时候只是因为一些小事情,却轻易地触发怒火,造成的后果犹如“踢猫效应”一般,摧毁幸福的家庭,给孩子造成难以抹去的伤害。
■“踢猫效应”“踢猫效应”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传染机制:
一个父亲在工作上被上司批评,心里窝火又不敢顶撞,回家后对做饭的妻子一通挑三拣四。被骂的妻子感到莫名其妙和委屈,对正在写作业的孩子一顿唠叨、嫌弃。孩子怒而摔门出去,路上被一只小猫挡路,气得踢了一脚。小猫因为受惊跑马路上,一辆车飞驰而来……可见,人类的坏情绪会根据社会强弱关系逐级传递下去。要知道,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也有自己的思想思维,受气了也会想要发泄。而孩子作为家里最小的一个人,不敢直接对长辈撒气,于是,便可能会向同伴、宠物等产生暴力行为。
■父母应该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是有传染性的,父母首先得自己控制好情绪,才能以身作则让孩子也学会控制情绪。
①“数颜色法”
控制情绪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便是美国心理学家费尔德(Leonard Felder)提出的“数颜色法”。
顾名思义,当父母感到自己快要爆发情绪的时候,就可以观察周围的景物,然后在心中默默念这些物体的颜色,比如:墙壁是白色的、桌子是黑色的、杯子是**的、孩子今天穿的衣服是红色的……
在“数颜色”的过程中,你的注意力会被分散,愤怒情绪稍微冷静下来,才能理性地看待问题。这个方法很简单 ,如果父母每次都有意识地去做,能减少很多坏情绪的传递。
②“情绪ABC理论”
“情绪ABC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其中,A是激发事件, B是信念, C是后果。心理学家认为,C不是由A直接引发的,B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负面情绪和行为结果,不是某一事件直接引发的,真正的原因是人们对这件事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比如孩子考得差这件事情,不是父母生气的直接原因,但父母一想到会令自己没面子,就会怒火中烧。
因此,父母如果能改变自己的偏见和不正确认知,就能减少负面情绪爆发,家庭矛盾也会少很多,孩子才能在一个健康有爱的家庭中长大。
孩子跟父母闹矛盾,外人直接认为是孩子不懂事,这是一个许多年轻人困惑的问题。
根源在于孩子太年轻、太幼稚。
孩子年纪小,阅历少,任性,思想单纯,稍不称心,就和父母生别扭,闹矛盾,甚至大吵大闹。
孩子自己认为满身是理,头头是道,想找个同盟军、支持者,想找一个镇得住父母亲的人说句“公道话”。夺取胜算。
可是,无论是亲戚朋友,还是街坊邻居,甚至是同乡同学,都不约而同的指责、规劝孩子,都一致认为是孩子不懂事。
为什么会形成一边倒的局面?
一是天下只有父母是最真诚的爱,任何人不会怀疑。
二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就算父母有过失,小孩子也无权力指责,这里面有一个孝顺问题,任何人都不允许孩子越红线。况且,和父母闹矛盾,本身就是一种大逆不道,绝不会姑息迁就。
三是孩子吃了几两盐,能懂多少大道理,哪里能和饱经风霜、历经沧桑的父母亲比?
四是世上只有爸爸妈妈好,哪有无缘无故和孩子过不去的父母,除非孩子太不懂事。
所以,要尊重父母,不要侵犯他们的权威,更不要伤了生你、养你、教你、疼你、爱你的慈祥之心。
有时候确实是清官难断家务事,但是一个家庭如果孩子经常跟父母闹矛盾,旁观者肯定会认为是这个孩子不懂事。如果是一个懂事理的孩子,就算父母有什么不对,他肯定会和父母好好说话,不会和父母闹脾气的,要知道天底下的父母。不会和自己的孩子过不去的,有可能对某些事情看法不同,但是不可能到了不可协商的地步…… 我在女儿读书的时候,我就和她有约定。如果我们有什么不同意见,绝对不允许在家发脾气。有矛盾可以好好协商解决,如果一时协商不了,就把矛盾暂时搁置一边,等有了再协商的氛围,我们会一起好好协商寻找解决的办法。如果在家里经常发生争吵,不仅要影响家庭人员感情,而且给周围邻居造成不良的影响…… 我认为,作为家长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一个说话算数的家长。平时不要轻易许诺,更不要随便许愿。面对孩子提出等要求,自己一定要认真想一想,这个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兑现。如果是比较合理的要求,而且可兑现的,父母就要认真地承诺和兑现。这样就会减少不必要的家庭矛盾,让外人没有机会说自己的孩子不懂事,经常和父母闹矛盾
我认为有如下几点原因:
一、 “外人”是成年人, 成年人就喜欢站在成年人的立场,理所当然地把和父母闹矛盾的孩子看做“熊孩子”;如果“外人”也是个小孩,可能也会认为和小孩吵架的大人是“熊家长”。
二、 孩子确实不懂事。 站在自己的角度撒泼耍浑、一意孤行、不计后果、不达目的不罢休、不分场合、油盐不进、逆反、和父母怼着干……估计即使“外人”是个有素养的小孩,也认为这样的同龄人“不懂事”。
三、 受传统“孝”文化影响至深, 认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孩子都应遵从、顺服父母;即使父母错得离谱也得听之任之,不能辩解、不能忤逆,否则就是“不懂事”。
四、我一直认为: 父母是孩子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从影子里,可以看到孩子从小到大所养成的素养、心态,分辨是非的能力及诚信达勤的品格;从镜子里,可以看到父母的三观和作为。
总之,影子也好,镜子也罢, 父母包容孩子每一次的“不懂事”,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懂事”;孩子越来越减少“不懂事”的行为,父母也就渐渐地变得后半生“无事”。
为什么孩子跟父母闹矛盾,外人什么也不听就认为是孩子不懂事?
自古及今以小犯上,都是大逆不道。孩子和父母闹矛盾,在外人眼里孩子不成熟,幼稚,天真,偏面。而天底下父母没有对孩子使坏,对孩子的爱掏心掏肺。所以父母一般没有错。外人肯定向着父母,不会向着孩子。
事实上真的这样吗?并不是。凡事讲究一分为二。有些父母虽然年龄大了,但不成熟的也大有人在。知识缺乏,不懂教育,不懂得沟通心灵的父母大有人在。
常常教育孩子一说二骂三打。也确有其人。简单粗暴处理孩子问题。
孩子毕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随着教育学习在某些事上形成正确的看法和观点。有时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父母往往甘拜下风,望尘莫及。
我孙女今年四岁,经常在网上学习。有时说话用词恰如其份。
有一次,她和别的孩子玩。争抢玩具,后来她给我说,爷爷我昨天做错了。小朋友来咱家玩,我不应该和她争,和她抢。我要改正。
第二天,那位小朋友来了,孙女主动把好多玩具让她玩。再也没有争抢的习惯。
我认为教育具有相互性。一个家庭应该民主化,谁说的对,谁讲的有道理,就采纳谁的建议。不要因为孩子年龄小就不采纳。这是大错特错。尤其现在 社会 ,孩子进步快,适应快,善于学习。见解奇特。家长吸收新鲜血液,共同成长才是硬道道理!
许多大人总是简单地以为小孩不懂事,有些时候就难勉误解了小孩,欺负了小孩。
因为在大人的眼中已经形成了孩子永远都是孩子,经历太少还需要依靠父母,有错的可能性太高。所以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外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第一反应都会认为是孩子不懂事。大人们都始终觉得自己是没错的总把自己当成是过来人,不会去顾及孩子的感受。特别是那些处在叛逆期的孩子根本得不到大人的体谅,总觉得是孩子的问题。其实外人听与不听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只要自己不违背做人的原则问题,就不用太在乎外人的看法。行得正坐得端,外人怎么看待没那么重要,维持好自己的家庭关系不让外人看笑话才是自己应该做的!
因为大多数的大人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人物品。不该有自己的主观意识,他(她)说什么就是什么你不可以反驳。否则就是忤逆不孝。很自大也很可悲的和孩子就拉开了亲情的距离,所以有很多家长都和孩子有代沟。
因为外人也怕自己的孩子跟他闹矛盾时他不会处理,所以只要是孩子跟父母闹矛盾,都一边倒地指责孩子不懂事。
这些外人以及父母其实都是蠢货及懦夫,他们没有智慧及能力去处理亲子关系中产生的矛盾,就拿孝道来压制儿女。
孝道的标准是以是否顺从父母来衡量的,与父母闹矛盾,那肯定是没有顺从父母,甚至是忤逆父母,那肯定是不孝的,是不懂事的。
但父母并不是圣人,父母也不是处处都行,事事都对。真正有智慧有担当的父母,应该允许孩子有不同的想法及行动。不能一方面望子成龙,一方面又拿孝道来压制儿女。
明事理的父母应该教会儿女懂得感恩的同时,学会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任。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孩子不懂事。孩子不懂事都是因为家长没有教会孩子懂事,甚至家长自己就不懂事。
孩子跟父母闹矛盾,外人最好别瞎掺和。
因为,很多人都固执地认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导致他们觉得,姑且不论谁的错,跟父母闹矛盾,本身就是错。
我觉得这是霸王条款。
古代推崇的君臣父子三纲五常等伦理,到了现在,依然被很多人奉为天理,像信仰一样,接受不了任何质疑。
我们的 社会 既然都在倡导“平等”“尊重”,我们也该认真反思一下,放下那些不合时宜的执念,努力运用新观念思考问题了。
吵架是很常见的事情,大家因为意见不合而争吵,也算是正常的。但如果父母经常吵架,这样做肯定是会影响孩子的。
一造成心理伤害现在的父母是经常会出现吵架的案例,如果父母避开孩子吵架还好一点,如果是孩子在身边的话,那么孩子是会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的。因为孩子亲眼目睹最亲近的两个人弄得不愉快,他就会觉得以后的家庭生活是不是也就这样子了,他们为什么会因为一点小事情就去吵架,我以后成家会不会又是这样。孩子就会很容易胡思乱想,这样带给孩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而且还是心灵上的创伤,有可能一辈子都会记住这个场面。
二觉得是自己的问题父母吵架的一部人原因就是教育孩子的理念不一样,所以这样会导致孩子认为是自己的问题才到导致爸爸妈妈吵架。他们会想如果没有我,是不是爸爸妈妈就不会难过了,就能开开心心的相处了。都是因为自己才会搞到爸爸妈妈意见不合,自己是那一个罪人。但其实在父母的眼里,他们争吵的原因只是意见不合罢了,但放在孩子身上就引申出非常多其他负面的原因。归根到底孩子就会去怪自己。
三家庭要和睦相处一个家庭是经历缘分才会结合在一起的。吵架的家庭也是肯定存在的。孩子是上天派来守护爸妈的天使。虽然成人的思想各不一样,但不妨大家各退一步。俗话有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少点吵架,多点温暖,让孩子在这个家庭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如果经常吵架,父母自己也会生气,而生气对自己的身体也是有伤害的,它更容易让女性患上乳腺癌等的疾病,让男性患上前列腺的疾病,所以本来吵架就没有好处,带给大家的伤害确是很大。
有一定影响,家庭的不和谐很大原因造成孩子长大后的叛逆,让孩子的性格更加孤僻
随着孩子的成长,到了一定年龄,本来就比较叛逆,生活中遇到一些事情不愿意跟别人交流,如果父母又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就会让孩子对父母失去信心,性格方面变得更加孤僻,甚至缺乏安全感。

二、不喜欢学习
家是孩子温暖的港湾,孩子长期处于一个经常争吵的环境中,会让他们的心情更加烦躁不安,甚至在学校学习的时候经常容易走神,不想去学习,最后可能会出现厌学的心理。
三、会让孩子对生活失去希望

青春期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阶段,心理和生理方面也开始慢慢地成熟,有时候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非常需要得到家人的关怀,如果孩子经常看到父母的争吵,就会让他厌烦人生,甚至会有着莫名其妙的想法,稍微不小心就会误入歧途。朋友家的一个小孩就是因为生活在一个家庭不和谐的环境中,导致他性格非常叛逆,在学校经常逃学打架斗殴,后来因为把一个同学打伤,被关进了拘留所,这一切的起因都是父母吵架造成的。

四、会让孩子长大以后,婚姻不幸福
由于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就会让孩子长大以后非常惧怕婚姻,甚至不想寻找人生伴侣,十分担心结婚,以后就会出现和父母一样的情况。就算结婚以后,由于自己内心的恐惧,经常也会和自己的妻子闹不愉快,时间长了,婚姻就会出现危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