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句俗语想告诉大家的是,要孝敬自己家的娘亲,其实不止娘亲,父亲也要孝敬,请你想一想,从小到大,在你身上花的时间,花的金钱,谁花的最多,而这些虽然是父亲娘亲无私的养着你,直到你长大,可是你长大了,也意味着他们老了,难道你就不应该来养他们吗?
其实婆媳关系是很重要的,要是真的有娶了媳妇忘记娘的情况出现,小编想很大的关系应该是自己的媳妇和自己的娘亲关系并不怎么样吧,甚至乎有人认为媳妇和娘亲是出于对立的位置,不少人会喜欢问自己的老公一个问题,“如果我和你你娘亲都掉到水里了,你会先救谁?”这根本就是一个不成立的假设,无论是回答哪个都是错的,这会有真正的答案吗?
关于“娶妻忘娘”的俗语中,喜鹊不是唯一的主角,小麻雀、红公鸡、山老鸹等都出现在不同地区的版本中。例如有些农村这样说,“红公鸡,尾巴长,讨了媳妇不认娘。娘说话,不算数,媳妇说话句算句,老娘要吃个糖烧饼,他说没钱懒得理,媳妇要甜沙梨,早早起来去赶集。”还有的农村这样说,“野麻雀,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把娘背到山背后,给媳妇买碗热豆腐,快快吃来快快咽,老娘回来不得见,老娘回来铲了锅,他嫌老娘吃的多,老娘舔了碗,他骂老娘不要脸。”
不少男性朋友结婚以后,自己小家庭的事情,无论大小,还是要听从父母的意见,允许父母到自己的小家庭来发号施令、指手画脚,很可能导致夫妻关系不和谐。
从我们的传统文化来看,我们当然是要反对“娶了媳妇忘了娘”的。
可是,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这个问题,答案还会这么简单明了吗?
(老王的案例)
那些事无巨细要听从父母意见的已婚男性朋友,表面上看来是孝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他们可能存在着社会角色混乱,另一方面他们可能存在着分离个体化不良。
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为一个人格独立的个体,需要经过三次分离。
第1次分离是出生的时候,完成了与母亲在肉体上的分离。
第2次分离是三岁左右的时候,形成了自己的个性雏形。
第3次分离,从进入幼儿园开始,逐步实现与原生家庭的分离。
分离个体化外在表现的4个层次:
第1层次:感情与思考深度融合,全受感情支配,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无视自己的主张或要求,在受到压力时情感爆发,很容易陷入懦弱的状态。
第2层次:对于稳定有基本的需求,为避免矛盾,适应他人而努力,不够自律,很难独立进行决策或者是解决问题。
第3层次:拥有比较清晰的信念,尽管在决策时还需要依靠权威,但在困境中也能够较快的恢复健康。
第4层次:拥有清晰的价值观信念和目标,灵活而且稳定,拥有自主性,在矛盾与压力面前,能够运用理性思维解决问题。
一个常被人忽略的现象是,很多父母无法完成与孩子的心理断乳,父母不希望孩子离开自己,用种种理由阻碍孩子与原生家庭的分离。(案例一中的母亲)
作为父母,要处理正确的教养观念,允许孩子成为独立的个体,允许他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思想。(小孩子摔倒了,父母要不要去扶?孩子在学校和同学闹矛盾,家长要不要到学校帮忙?小两口吵架了,父母要不要出面干预?案例2)
作为儿子,要正确处理社会角色的矛盾冲突,把握好主要社会角色与次要社会角色,把握好孝敬父母的正确方式。(案例三:小李与母亲的案例)
作为新时代的女性,要知道”嫁的好是机会,过得好需要智慧”,面对一个分离个体化不良的爱人,面对分离个体化不良的公公婆婆,更需要智慧。
呵呵,不是忘了娘,是他有了自己的生活
想想一个孩子从出生到长大都是在父母的身边,他生活的全部几乎都是母亲,这是他唯一的女性亲人,可是时光的流失,他要组建自己的家庭,他要有和自己生活一辈子的人,所以他把原有那一份母爱转移给妻子一部分,那么对母亲的爱就减少了,事实上并不是忘了母亲,而是生活的侧重点转移了,每个人都这样。
就像总有这个问题,母亲和妻子同时掉到河里,你先救谁这个问题,这是个千古人都无法回答的问题,母亲给予了他生命,妻子陪他过完这一生,这两个人同等重要,所以女孩记住千万不要问自己的老公这个愚蠢的问题,这样只会令人产生烦恼。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儿子,你多希望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能和平相处啊,道理都是一样的,儿子结婚了,并不是忘记了自己的母亲。而是开始了新的生活,所以不论今天你是妻子还是母亲都要好好的相处,不要为难了这个爱你俩的男人。因为虽是两个角色,但终究你会尝试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