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念白技巧

京剧念白技巧,第1张

京剧念白技巧推荐

 根据众多表演艺术家代代相传的经验,戏曲念白的技巧,主要集中在四声、归韵、五音、四呼等等方面。对于韵白中的四声,因为牵涉到古音的问题,只有专家能把每个字古音四声搞准确,所以,京剧以及各剧种的表演者们,更多的是依据师承得来的读音来把握。通过对这些方面有计划的训练,表演者对每个字的字音发音位置逐渐有了准确掌握。这些准确掌握是具体通过对口、舌、唇、齿、牙、喉等器官部位的把握,对气息与力度的控制和运用,对共鸣腔的控制和运用,以及对每个字字音音程(声母、韵母)特点以及连贯性的掌握和运用,经过反复训练才能达到的。

 一、吐字、归韵。

 戏曲念白的每一个字,声音未出,其实口型已经摆好了。从人的发音状态来说,第一步就是从口型入手,于是就从“啊”、“衣”、“乌”、“吁”开始,训练基本口型的控制。当口型控制自如时,每一个字音发出的最初阶段,就能达到“吐”出来的一颗珠子那样,是一种趋于“圆”的状态。口型与口形之间,既互相联系又互有区别。表演者需要把这种区别掌握清楚,同时又借助它们的联系,把每个字都“吐”成“圆”的。比如《林冲夜奔》中的诗:

 欲送登高千里目,愁云低锁衡阳路。

 鱼书不至雁无凭,几番空作悲秋赋。

 回首西山日又斜,天涯孤客真难度。

 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归韵,是指通过不同的口型唱出每个字的'音韵,把字的音形准确而完美地表达出来。归韵与押韵不是一回事。押韵主要是抓住韵母的韵腹和韵尾,找到语音的相同部分即可。归韵则需要抓住韵母的韵头、韵腹和韵尾三个部分,尤其是要抓住韵头;抓住了这个韵头,就能给控制住后面的韵腹、韵尾,就可以把每个字的音韵归拢起来。比如前面所举例子中的“千”—— ciān,其中iān是一个有韵头介母的结构,归韵就首先抓住韵头介母——ī,从而把后面的——ān归拢为统一的“烟”这个声韵中。

 二、五音。

 “五音”原是音韵学中专门研究字音声母部分的学问。对京剧表演者与爱好者来说,在唱念中如何掌握声母发音的部位和“分寸”,做到吐字准确,“口劲”饱满,练习“五音”是有很大好处的。关于“五音”的练习,可借用传统与现代的多种成熟的说法和练习法。

 ⑴唇音(5个)。b、p、m、f、v。

 b、p、m属重唇音,又叫双唇音;f属轻唇音,又叫单唇音或唇齿音;v是方言声母,也属唇音。

 附:唇音训练的绕口令: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怕碰炮兵炮。

 ⑵舌音(9个)。d、t、n、l、ň、zh、ch、sh、r。

 d、t、n、ň属舌尖音;l属舌尖中音;zh、ch、sh、r属舌尖后音,也叫翘舌音。

 附:舌音训练的绕口令:你会炖我的炖冻豆腐,来炖我的炖冻豆腐,你不会炖我的炖冻豆腐,别胡乱炖炖坏了我的炖冻豆腐……

 ⑶喉音(4个)。g、k、h、η。

 g、k为浅喉音,气息至软腭处始发声;h属深喉音,气息自咽喉带声而出;η是方言声母,归入喉音(可能只能算鼻音,不属五音之列)。

 附:舌音训练的绕口令:哥哥过河捉野鸽,回家割鸽来请客。客人称鸽肉好吃,哥哥高歌乐呵呵。

 ⑷牙音(3个)。j、q、x,属舌面前音,又叫软性舌面音。

 附:牙音训练的绕口令:七加一,七减一,加完减完等于几七加一,七减一,加完减完还是七。

 ⑸齿音(3个)。"齿"指门齿和犬齿的齿尖部,z、c、s属间音,又叫舌齿音、舌尖音等。

 附:齿音训练的绕口令:四十四个字和词,组成一首子、词、丝的绕口词。桃子、李子、梨子、栗子、桔子、柿子、槟子、榛子,栽满院子、村子和寨子。名词、动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助词、连词,造成语词、诗词和唱词。蚕丝、生丝、熟丝、缫丝、染丝、晒丝、纺丝、织丝,自制粗丝、细丝、人造丝。

 三、“四呼”

 四呼是传统语音学中专门研究字音韵母的学问。在戏曲唱念技巧中,四呼所强调的实质是对四种发音口型的控制方法。四呼的说法,来自清代潘来所著《音类》。该书对汉字朗读时运用的四种口型做了归纳,即: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与撮口呼,简称为“四呼”。他说:“凡音皆自内而外,初发于喉,平舌舒唇,谓之开口;举舌对齿,声在舌腭之间,谓之齐齿;敛唇而蓄之,声满颐辅之间,谓之合口;蹙唇而成声,谓之撮口。”关于“四呼”的练习,仍可借用传统与现代的多种成熟的说法和练习法来体验。

 ⑴开口呼。开口呼发音时气流几乎无阻力,韵母无韵头。 如ge(哥)、nan(南)、kai(开)、zhao(照)、zhang(张)等字都是开口呼字;

 附:接近开口呼的绕口令训练。

 阿发和阿大,打靶在山下。阿发打八发,阿大八发打。阿发脱靶太尴尬,阿大中靶笑哈哈。

 ⑵齐齿呼。发音时气流以牙齿为阻力,韵头为i或韵母为i的称齐齿呼。 如zi(子)、jiang(江)、liang(梁)、miao(苗)、xiao(晓)、jie(结)等; 附:接近齐齿呼的绕口令训练。

 稀奇,稀奇,真稀奇,蟋蟀踩死大母鸡,气球碰坏大机器,蚯蚓身长七丈七。

 ⑶合口呼。发音时双唇微合,韵头为u或韵母为u的称合口呼。

 例如bu(布)、yuan(员)、gua(瓜)、zhua(抓)、zhuang(庄)等;

 附:接近合口呼的绕口令训练。

 出西门,走五步,拾了块鼓皮补皮裤,是鼓皮补皮裤,不是鼓皮不必补皮裤。

 ⑷撮口呼。发音时双唇撮起,韵母为ü或韵母的韵头为ü的称撮口呼。 例如nü(女)、jue(脚)、jun(军)、lü(绿)等称撮口呼字(中间两个字韵母中的ü已按拼音规则改成u)。

 附:接近撮口呼的绕口令训练。

 曲阜女小吕,骑驴去演剧,路上遇大雨,穿上雨衣、拿着雨具继续骑驴去演剧。

 四、咬字、劲头、气口、喷口。

 咬字,是把每个字当做一个完整的“圆”状物质,形容口腔在控制这个“圆”状物质时,好比在完成一次一次的咀嚼一样。

 前面引用尚小云先生文章“谈四功五法”中,曾比喻:

 “大老虎叼着小老虎过山涧,叼重了会咬死小虎,叼轻了则又怕在跳跃中把小虎掉下山涧去”。

 这种“叼”就是“咬”字的意思。

 劲头,是指咬字过程中力道的掌控。“叼小老虎”的比喻,主要就是指劲头。

 气口,即指气息在念白中的运用;一方面是对生理器官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是对念白具体语气口吻的推动作用。前面已经谈过,雷喜福先生专门谈到了念白的用气问题。其中有若干方法,需要特别关注,反复练习。

 喷口,指戏曲念白发音中借助“五音”的一些声母特点,在字的开头运用气息和口型使字音有力地喷放出来,造成类似所谓“爆破音”的效果,造成字音刚劲而有弹性的特质,并使字音更为清晰而达远。

;

你好!关于朗诵技巧

一、什么是朗诵

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因此,要想成为口语表述与交际的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诵。

二、朗诵前的准备

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朗诵者在朗诵前就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一)选择朗诵材料

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朗诵者要很好地传情,引起听众共鸣,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选择材料时,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因为形象感受是朗诵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干瘪枯燥的书面语言对于具有很强感受能力的朗诵者也构不成丰富的形象感受。其次,要根据朗诵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以及朗诵者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在众多作品中,选出合适的作品。

(二)把握作品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扫除文字障碍后,就要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这篇作品以象征手法,通过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和即将来临三个画面的描绘,塑造了一只不怕电闪雷呜,敢于搏风击浪,勇于呼风唤雨的海燕一--这一“胜利的预言家”的形象。而这部作品诞生之后立即不胫而走,被广大工人和革命群众在革命小组活动时朗诵,被视作传播革命信息,坚定革命理想的战歌。综合分析之后,朗诵时就不难把握其主题是:满怀激情地呼唤革命高潮的到来。进而,我们又不难把握这部作品的基调应是对革命高潮的向往、企盼。

2.深刻。细致的感受

有的朗诵,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挤”情、“造”性。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3.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以陈然(我的自白书)为例,在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可以设想自己就是陈然(重庆《挺进报》的特支书记),当时正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我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饱受折磨,但信仰毫不动摇,最后,敌人把一张白纸放在我面前,让我写自白书,我满怀对敌人的愤恨和藐视,满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自豪地写下了“怒斥敌酋”式的《我的自白书》。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己动情,从而也使人动性。

(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

要使自己的朗诵优美动听,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诵,因为朗诵作品一般都是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写成的,所以,只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才能更好地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用普通话朗诵;便于不同方言区的人理解。接受。因而,在朗诵之前,首先要咬准字音,掌握语流音变等普通话知识。

三、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

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

(一)停顿

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

1.生理停顿

生理停顿即朗诵者根据气息需要,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地方作一个短暂的停歇。要注意,生理停顿,不要妨碍语意表达,不割裂语法结构;

2.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反映一句话里面的语法关系的,在书面语言里就反映为标点。一般来说,语法停顿时间的长短同标点大致相关。例如句号、问号、叹号后的停顿比分号、冒号长;分号、冒号后的停顿比逗号长;逗号后的停顿比顿号长;段落之间的停顿则长于句子停顿的时间。

3.强调停顿

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而在书面上没有标点、在生理上也可不作停顿的地方作了停顿,或者在书面上有标点的地方作了较大的停顿,这样的停顿我们称为强调停顿。强调停顿主要是靠仔细揣摩作品,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来安排的。例如:

遵义会议║纠正了│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所犯的“左倾机会主义性质”的严重的原则错误,团结了│党和红军,使得│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转到了│抗日的前沿阵地,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遵义会议”之后没有标点符号,但是为了突出“遵义会议”的地位,强调“遵义会议”在我党历史上的伟大意义,就应有一个停顿,而且比下面的其它强调停顿时间要长一些。“纠正了”、“团结了”、“使得”、“转到了”、“执行了”这些词语后面也没有标点,但为清楚显示“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应用停顿,句中划“║”和“│”的都表示强调停顿。

如果不仔细揣度作品而任意作强调停顿,容易产生错误的理解。例如贺敬之《雷锋之歌)中的一句:“来呵!让我们紧紧挽住雷锋的这三条刀伤的手臂吧!”有人在“三条”之后略作停顿,就会给听众造成“三条手臂”的错觉,影响理解的正确性。

(二)重音

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

1.语法重音

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

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

②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

③动词后面由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

④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

⑤有些代词也常重读;

如果一句活里成分较多,重读也就不止一处,往往优先重读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分。如:

我们是怎样度过这惊涛骇浪的瞬息!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值得注意的是,语法重音的强度并不十分强,只是同语句的其他部分相比较,读得比较重一些罢了。

2.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指的是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说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语句在什么地方该用强调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受说话的环境。内容和感情支配的。同一句话,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例如:

我去过上海。(回答“谁去过上海”)

我去过上海。(回答“你去没去过上海”)

我去过上海。(回答“北京、上海等地,你去过哪儿?”)

因而,在朗诵时,首先要认真钻研作品,正确理解作者意图,才能较快较准地找到强调重音之所在。强调重音与语法重音的区别是:

①从音量上看。语法重音给人的感觉只是一般的轻重有所区别,而强调重音则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强调重音的音量大于语法重音的音量。

②从出现的位置看。强调重音可能与语法重音重叠,这时语法重音服从于强调重音,只要把音量再加强一些就行了。有时,两种重音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上,此时,强调重音的音量要盖过语法重音的音量。

③从确定重音的难易上看。语法重音较容易找到,在一句话的范围内,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就可以确定,而强调重音的确定却与朗诵者对作品的钻研程度、理解程度紧密相连。

(三)语速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以(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为例,朗诵时应根据人物心情的变化调整语速,而不应一律以一种速度读下来。如:

周:梅家的一个年轻**,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慢速。周朴园故作与鲁侍萍闲谈状,以便探听一些情况。)

鲁: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慢速,侍萍回忆悲痛的往事,又想极力克制怨愤,以免周朴园认出。)

鲁:我前几天还见着她!(中速)

周: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快速。表现周朴园的吃惊与紧张)

鲁: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慢速。鲁故意试探)

周:不,不,不用。(快速。表现周朴园的慌乱与心虚。)

周: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中速)

鲁: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快速,表现鲁侍萍极度的悲愤以至几乎喊叫)

(四)句调

在汉语中,字有字调,句有句调。我们通常称字调为声调,是指音节的高低升降。而句调我们则称为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是贯穿整个句干的,只是在句未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1.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2.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3.平调。(一),这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4.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除了以上这些基本表达手段外,要使朗诵有声有色,还得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这里我们就不详细介绍了。

四、朗诵不同于朗读,也不同于演戏

朗诵不同于朗读,朗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读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朗诵则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背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可见,朗诵的要求比朗读要高,它要求不看作品,面对观众,除运用声音外,还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引起听众共鸣。

朗诵常常伴随有手势、姿态等体态语,但朗诵时的姿态或手势不能过多、过火。毕竟,朗诵不同于演戏,演戏时,演员不直接和观众交流,他扮演剧中人物,模仿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他只和同台的演员进行交流,而朗诵者直接交流的对象是听众,他主要是通过声音把感情传达给听众,引起听众共鸣,手势、姿态等只不过是帮助表达感情的辅助性工具,不宜过多、过火。

五、技能训练

训练内容

朗诵的综合训练

训练目标

1熟悉朗诵的基本手段。

2.把握作品的基调。

3适当运用体态语及其他辅助手段提高朗诵水平。

训练程序

1.复习本节有关朗诵的基本知识。

2模拟训练

(1)朗诵叶挺同志的《囚歌》,注意句调的处理: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平调)(冷眼相看)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平调)

一个声音高叫着:(↗曲调)(嘲讽)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曲调(诱惑)

我渴望自由,(→)(庄严)

但我深深地知道——(→平调)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升调)(蔑视、愤慨、反击)

我希望有一天(→平调)

地下的烈火,(稍向上扬)(语意未完)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降调)(毫不犹豫)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降调)(沉着、坚毅、充满自信)

(2)重音练习

——读出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语法重音:

①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③手势之类,距离大了看不清,声音的有效距离大得多。

一一读出下面语句中的强调重音: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3)朗读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这首诗的最后三段,注意语法停顿和强调停顿。

请听听吧,这是战士/一句句从心中‖掏出的话。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那样/静静的吗? 是的,团泊洼是静静的,但那里/时刻都会‖轰轰爆炸!

不,团泊洼是喧腾的,这首诗篇里/就充满着‖嘈杂。

不管怎样,且把这矛盾重重的诗篇/埋在坎下,

它也许不合你秋天的季节,但到明春

呃,那没有的吧,科技还没有发达到那个程度啊,这个问题就像“有没有一款智能英语词典能把Hot Hot Hot翻译成是麻辣烫”一样

不过有那种cv专门人声朗读小说的,比如懒人听书这个应用就是这样听人声朗读的,但是毕竟小说比较多,cv比较少,不是所有的小说都有被录音的待遇的

韵白

所谓韵白就是“韵律化”的念白,这是戏曲舞台上最为常见的形式,也是戏曲各个行当必学必会的基础念白样式。韵白是明代中原地区形成的一种通行语音,又叫做“中州韵”。

后来随着中原地区向湖北、四川的移民带到了西南地区,影响到当地土话,形成今天的西南官话。中州韵和今天的西南官话声调是比较接近的,但是音系要比中州韵全得多,比如分尖团,有入声。

明代的官方语言(南京白话体系)实际上在迁都北京之后以韵白为主,直到满清入关后,京白取代了明代官话,作为全国的官话。

京白

在京剧形成过程中,为更好地适应北京的观众的欣赏习惯,在北京语言的基础上,创作出的一种韵律化、节奏化、朗诵化的新型物态语言。与之类似的还有韵白、苏白、广白等。

京白是京剧中比较常见的念白方式,花旦、丑角用的较多,其他行当搀杂着有一些。京白就是以北京音为基础,与实际生活语言比较相近的念白形式。在京剧舞台上,通常是丑行、花旦行和架子花脸几个行当多使用京白。

京白虽然类似于生活语言,但仍然非常注意念白的音乐性,同样讲究上下句、尖团字等等规范和要求。

风搅雪

根据台词表达的不同内容、人物规定情景的不同将京白、韵白交叉在一起念白的方式。韵白适于表现严肃、端庄、沉着、稳重的气氛,京白宜于抒发轻快、活跃、亲切、自然的情绪。

同一人物在同一场戏里,根据不同的情节、处境、性格的发展、身份的转换、人物的关系,巧妙而准确地交替使用京白和韵白,称为“”风搅雪”。

"通天教主"王瑶卿为了表现花衫的人物特点,用韵白过于刻板,用京白又太直白,遂把韵白和京白成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称为"风搅雪",既不失庄重又富有生活气息。

方言白

方言白顾名思义就是用地方语言念白,行话又叫“怯口”,表现一些特色鲜明的人物。它要求既有地方口音凸现地域特色,又要符合韵白规律不失京剧传统。

方言白是戏曲念白形式之一。戏曲中有少数角色,为了突出其性格特征,或强调其地方色彩,也有在念白中说地方方言的,称为方言白。

方言白大致有苏(州)白,扬(州)白,绍(兴)白,四川白,山东白,山西白,河南白,天津白,南京白,唐山白等。

例如《玉堂春》中山西白,《四进士》中绍兴白,《打花鼓》中扬州白,《狮子楼》中山东白,《大名店》中念南京白,《秋江》中四川白,《火烧望海楼》中天津白等。但是京剧的方言白不宜运用过多,如果运用不当,将会破坏京剧完整的艺术风格。

现代白

“现代白”即现代戏念白。现代戏念白主要是指以样板戏为代表的念白样式。它是在继承传统戏曲念白基础上,根据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发展出来的念白形式,较为接近话剧念白,但又有戏曲化的腔调。

戏曲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演员往往通过念白节奏、语气、力度、强弱的不同变化。把它们表现出来。大段念白要求吐字清晰,有力度、有节奏、有语气的变化,还需有表演、有舞台调度这些方方面面都协调的综合在一起 ,才能达到艺术效果和魅力。

戏曲表演的四种基本功分别是唱、念、做、打。

唱:唱是戏曲表演的一项重要技能,即演员要通过歌唱,将角色的性格、情感和内心世界传达给观众。唱必须准确、清晰、有感情,同时要注意节奏和声音的起伏变化。

念:念是指念白,即演员在戏曲表演中所使用的一种朗诵方式。念白也是传递角色情感和内心的重要表现形式。念白必须准确明确,要有感情色彩,注意语音语调的适时变化,同时与唱融合得恰到好处。

做:做是指演员在表演过程中的肢体动作表现,包括舞蹈、动作、姿势等。做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形式,如舞蹈、打斗、擒拿等,必须具有准确性、自然性、美感和感染力,同时还需与唱和念配合,为形体美和音律美的和谐相融。

打:打是指在戏曲表演中的武打动作表现,包括各种武器的运用和招式的展现等。打必须具有准确性、协调性、美感和独特性,同时还需与唱、念、做相统一,以达到全面的表现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488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