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分集剧情

康熙王朝分集剧情,第1张

康熙王朝分集剧情:

第1集  

玄烨在廷试中顶撞顺治,被罚站立应试。顺治爱妃鄂贵妃病危,提出想要一个孩子,顺治准备将玄烨过继给她,引起玄烨生母佟妃不满,向孝庄太后哭诉,孝庄太后决定将玄烨带在自己身边。 

第2集  

宫内太监准备将苏麻喇姑活埋,幸亏孝庄太后赶到,加以阻止,并令苏麻喇姑出宫。顺治为鄂贵妃和玄烨病情所困,向佛之心日重,久疏朝政,令大臣万分着急。  

第3集  

顺治终于给索尼开了门,并说日出之前决定归宿。众大臣遂相告孝庄太后。孝庄太后令索尼寻找行森师爷玉林秀,请他收治行森,并对宫廷防备作了安排。  

第4集  

玉林秀厉责行森,说劝诱皇帝出家,必将引起宫廷震怒,殃及佛门,但行森力辩,死不改意。顺治有意禅位玄烨,问玄烨敢不敢做皇帝,玄烨态度坚决。  

第5集  

康熙即位仪式,本由帝师魏承谟司仪。但鳌拜等权臣以魏承谟是汉人为由,提议应由满人吴良辅即鳌拜的干儿子执掌,孝庄皇太后为了稳定政权局势,只好妥协,改由吴良辅主持皇位登基,并封鳌拜、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等四人为侯爵,主持朝政。  

第6集  

鳌拜得寸进尺,向孝庄皇太后提议改换帝师,称魏承谟告他圈地乃是诬陷,孝庄皇太后为大局计,准鳌拜所请,同意鳌拜提议的帝师人选,但同时又要鳌拜提议魏承谟出任外省巡抚。  

第7集  

康熙询问济世自己才学如何,济世说只及秀才,望在两年之内达到进士水平。康熙决定匿名参加科举考试,遂勤奋攻读。考子伍次友困饿于旅店门口,被明珠相救。  

第8集  

科举应试之日,伍次友以自拟试题“论圈地乱国”最早交卷,康熙也在另室隐名应考。进土放榜以后,康熙榜上无名,万分懊丧。  

第9集  

朝政之上,鳌拜威逼有加,康熙无力控制局势,只好逮捕苏克萨哈。孝庄皇太后回京以后,严斥康熙。鳌拜、遏必隆、班布尔善面见孝庄皇太后,故作自责。  

第10集  

朝政之上,索尼主张康熙亲政,鳌拜虽反对但也不敢肆意嚣张。康熙故意三辞,最后在众臣的一片拥戴声中,开始亲政理国。赫舍里回索府,索尼告戒孙女要谨慎从事。

第11集  

六人举行手迹表决,除鳌拜写的是“隐”之外,其他五人写的均是“废”,鳌拜决定废君。康熙又向伍次友求学,苏麻喇姑对伍次友日益爱慕起来,为他缝了一双新鞋。  

第12集  

鳌拜密探报告康熙经常与伍次友来往,班布尔善提议将康熙杀死在伍次友寓处,然后嫁祸于伍次友,此刻,康熙来访,鳌拜佯病迎出。  

第13集  

危急之际,吴六一率军赶到,与班布尔善展开血刃。康熙思索再三,方才走出大殿,上朝。康熙令遏必隆审理鳌拜案件,并令在魏东亭身边的卧底现身,称赞魏东亭是位忠臣。  

第14集  

苏麻喇姑终于开门之后,已将头发剪了许多,孝庄皇太后也无奈,下旨给她新建一座尼姑庵,让她永久居住,带发修行。  

第15集  

康熙来到狱中,欲杀朱国治,但说杀他并非因他诬陷吴三桂,而是为给国家争取两年稳定,以后定当给他昭雪,子孙受封,朱国治慨然赴死,康熙却下令释枷,说杀忠臣自己岂非昏君,并下旨命朱国治为云南巡抚,以牵制和监视吴三桂。  

第16集  

三藩正商议撤藩之事时,假称朱三太子的杨起隆来访,鼓励“反清复明”,被吴三桂拿下,后又被吴三桂故意放走,以便利用杨起隆对付朝廷。  

第17集  

康熙将错就错,令魏东亭查实情况,处死周云龙,然后再给他哀荣。王辅臣晋见康熙,康熙对他晓之以礼,并封他为山峡大将军,统领军队,他的儿子留京陪侍。

第18集  

吴应熊修书吴三桂,说明康熙已定撤藩,但内部仍有歧议。新任云南巡抚朱国治拜见吴三桂,宣读康熙同意吴三桂请辞的圣旨,吴三桂表面表示尊旨,并处斩拒不同意撤藩之下属,还向朱国治家中送礼。  

第19集  

朱国治向吴三桂传达朝廷同意撤藩所用钱粮额度奏折,吴三桂交出平西大印,并称履约撤藩日期。吴三桂去信吴应熊,叫他离京回滇。吴应熊决定暂不离京,以麻痹康熙,并与杨起隆相见,捐钱资助杨起隆起事。  

第20集  

康熙怀疑宫内有杨起隆乱党卧底,因此故意鞭责太监小毛子,让他混入乱党卧底。吴三桂兵力对准朱国治,封锁关隘,准备起事。朱国治请钦差大臣速赴京城向康熙报告吴三桂起兵一事,自己拒绝逃逸离滇。  

第21集  

魏东亭紧急来到眠月楼,紫云已在康熙怀里死了。小毛子报吴三桂已经反叛,康熙不信,并令其拿着他的信物去告诉杨起隆,说康熙已被毒死。赴滇钦差大臣来报,吴三桂已反,康熙大惊失色。  

第22集  

小毛子从牢狱逃脱。孝庄皇太后厉责康熙,要他振作起来,杨起隆乱党闯入宫内,宫内太监造反,与朝廷将士激战,威胁康熙与孝庄皇太后的安全。  

第23集  

周培公与副将图海率军势如破竹,很快灭了察哈尔王叛军。解除朝廷危机后,又挥师西南直逼吴三桂叛军。羁留京中的王辅臣儿子王吉贞,带着康熙亲笔御信,火速面见王辅臣。  

第24集  

康熙接到福建军情危急汇报,心中十分忧虑。康熙与病危的周培公相见。康熙向周培公坦言把他贬到盛京缘由,并说这次出巡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安抚蒙古各族首领,同时,想重用周培公攻打台湾。  

第25集  

康熙为了打击姚启圣的傲气,将他投进大牢,令大阿哥胤禔前往福建前线,担任副将。姚启圣在牢内,康熙不准任何人跟他说话,把姚启圣憋得要命。康熙召集蒙古各族首领,进行安抚,群首领进言康熙剿灭葛尔丹。  

第26集  

康熙叫姚启圣坐到自己车上。姚启圣嗜书如命,偷了康熙一本书勤读。康熙斥责姚启圣张狂,轻视满清,并表示愿意与他讨论汉族文化。

第27集  

孝庄希望能够满汉通婚,让阿哥、格格与汉族联姻,化敌为友。康熙误掀慧妃的牌子,发现后改去容妃处,慧妃满心不快,怨责太监李德全,但无奈只好半途回去。  

第28集  

康熙接到郑经要求谈判来函,令明珠赴台谈判,并定下剃发、称臣、登岸三个原则。从姻亲和军事历史背景上看,福建总督姚启圣的妹夫为清东阁大学士(宰相)署兵部事的潘湖叟黄锡衮。  

第29集  

施琅到京晋见康熙,康熙封他将军提督一职。施琅提出不愿与姚启圣为伍,康熙赏他一道密折。宝日龙梅来到京城,直闯王府,胤禔怒打了前来追捕宝日龙梅的葛尔丹官兵。  

第30集  

为了节约开支,容妃提议后宫撙节用度,请慧妃主持此事,康熙恩准。在分管兵部的东阁大学士(宰相)潘湖叟黄锡衮的支持下,施琅的真知灼见打动了康熙和朝中大臣,姚启圣在众将士面前给施琅树立威信。  

第31集  

康熙称不让宝日龙梅留在身边是不想为任何人利用,但他一定会剿灭葛尔丹,并恩施宝日龙梅留在苏麻喇姑身边。胤禔万分沮丧。蓝齐儿送李光地赴闽就任,又与葛尔丹相遇。  

第32集  

洞庭水师全军挫败,但施琅得胜归来。康熙下旨索额图回京。姚启圣上奏请罚,康熙准其回家丁忧。姚启圣离职之前,给康熙上了一折,称攻台之前曾给康熙上过三道急疏。  

第33集  

明珠与郑经使者冯锡范讨价还价,初步达成招抚条件,但最后冯锡范提出郑经要三年以后才能登岸,得寸进尺,康熙下旨向郑经开战。姚启圣重被启用。  

第34集  

蓝齐儿向孝庄太皇太后哭诉,孝庄讲诉自己经历,称女人为了大清国必须做出牺牲。蓝齐儿说父皇一定会在今后消灭葛尔丹,她该如何对待。孝庄称女儿身唯独不能为自己着想。

第35集  

康熙出巡南京,途中接到福建来报,请求攻台时间推迟一日,康熙下旨必须按原定日期收台。姚启圣称这是康熙为了重阳节那一天在明孝陵宣布平台,以便收服大明遗民之心。  

第36集  

葛礼亲自率兵到栖霞寺找寻银两,三门大炮也找到,魏东亭称也将栖霞寺银两作军饷,但杨起隆逃掉了。康熙因魏东亭渎职进行处罚,给他两条出路,魏东亭选择了去台澎当知县。  

第37集  

索额图揭穿家中蔡总管卧底身份,蔡总管自尽。在官吏任用上,明珠也向李光地拉拢施压。李光地往访苏麻喇姑,倾诉心中苦恼,称本想做一个博学鸿儒,不料陷入了官场,而且左右夹缝,险象迭生,并称他的老师是伍次友,勾起苏麻喇姑无限感慨。  

第38集  

葛尔丹将康熙的圣旨和所赐礼物付之一炬。康熙亲自率军征讨,宝日龙梅也要参战,康熙阻止,下旨宝日龙梅不准离开京城。  

第39集  

葛尔丹兵分两路朝康熙大营逼近。康熙自觉可能无法回到京城,留下遗诏,欲立胤接位,明珠极力劝阻,称胤在京散布谣言,急欲登基。康熙急火攻心,病情更重。  

第40集  

胤在康熙面前称自己过河激战之后,被大水冲走。康熙称这次亲征大挫葛尔丹,将来仍要御驾亲征。索额图告诉胤,称康熙班师回京,可能要使你我陷入险境,全是明珠、胤告的御状。  

第41集  

康熙整顿吏治,令大臣上奏弹劾违君之臣。康熙把弹劾明珠等朋党的奏章推到他们面前,恩威并施。康熙令李光地也上奏章,并令其对两封匿名弹劾索额图勾结朱三太子密谋炮轰康熙与胤曾被葛尔丹捕获的奏章进行清查。  

第42集  

康熙决定御驾亲征剿灭葛尔丹,容妃提出随营侍驾,孝庄皇太后认为宝日龙梅也应同去出征,并希望康熙能将蓝齐儿带回京城。张廷玉称明珠在牢里仍忙于公务,明珠称自己有错但无罪。  

第43集  

陈廷敬病逝。张廷玉运粮到漠北,向孝庄皇太后辞行。孝庄令他到苏麻喇姑处。苏麻喇姑给康熙写了一封信,称自己一生只真正爱过一个人,那就是弟弟玄烨。苏麻喇姑当着张廷玉的面,又将信烧掉。  

第44集  

葛礼劝说朱三太子密杀康熙。康熙在草原上举行庆贺胜利欢宴,并与宝日龙梅在草原上畅游,发生情爱,宝日龙梅回到蒙古旧部。  

第45集  

康熙问胤礽索额图弑君一事,胤礽承认曾与他密商过,康熙称以后不会提起此事。康熙废除太子胤礽,胤礽当庭晕倒,容妃以孝庄皇太后之遗旨反对废太子,慧妃称孝庄皇太后不曾有此遗旨,康熙下旨将容妃押下,剥夺贵妃身份。  

第46集  

魏东亭对康熙称,想不到皇上会封这位皇子为接位之人,说完病逝。朝政之上,康熙即将宣布“立储”遗旨,却猝死在龙座上,走完自己辉煌的一生。  

《康熙王朝》大结局大结局当中,明珠因为结党营被关、索额图因为勾结朱三太子想要篡位被关。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的大结局当中,康熙整顿吏治,令大臣上奏弹劾违君之臣。康熙把弹劾明珠等朋党的奏章推到他们面前,恩威并施。

康熙令李光地也上奏章,并令其对两封匿名弹劾索额图勾结朱三太子密谋炮轰康熙与胤曾被葛尔丹捕获的奏章进行清查。

索额图《尼布楚条约》谈判成功,李光地烧掉了弹劾他的奏章。明珠六十大寿,众臣前来贺喜,李光地前来传达康熙圣旨,呈上康熙题词,并宣读自己弹劾明珠的奏章。

当康熙皇帝亲征剿灭额尔丹回来以后,康熙在草原上举行庆贺胜利欢宴,并与宝日龙梅在草原上畅游,发生情爱,宝日龙梅回到蒙古旧部。

朱三太子来袭康熙大营被歼,康熙见到战死的朱三太子和葛礼。康熙回京途中,索额图和胤着素服率众臣跪地迎驾。

告孝庄皇太后和苏麻喇姑已经病逝,康熙昏厥过去,康熙来到灵堂。明珠在牢里捉虱子,咒骂政敌,索额图也被押进了大牢。

扩展资料:

《康熙王朝》剧情简介:

清顺治十八年,恶疾天花袭击皇宫,皇帝爱妃命丧黄泉,顺治痛不欲生,立意遁入空门危急之际,孝庄太后力挽狂澜,下令改朱批,并将天花大病初愈年仅八岁的玄烨推上龙座,成为康熙皇帝。

康熙即位以后,鳌拜等权臣威迫有加,连孝庄太后也只好含辱。鳌拜亲政,开始,康熙改归皇权,权臣竟图谋废君改朝,康熙被迫殊死相争,最终知擒鳌拜,肃清政敌。

吴三桂等三潘拥兵自重,独霸一方,康熙年轻气盛,下旨撤潘,引发三潘之乱,朝延兵将屡被吴三桂击败。

明皇后裔朱三太子也乘机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太监造反,宫延大乱,康熙陷入绝境,意欲退位,在孝庄太后的怒斥与激励下,康熙重振精神。

起用汉臣周培公,与吴三桂拼死一搏,到得了最后的胜利。中国康熙时代,已经是国富民强,一片盛世景象。

郑成功后裔郑经割台湾岛自立,不肯归降,蒙古葛尔丹也磨刀霍霍,推崇元大都立誓杀回北京,康熙为安扶葛尔丹将爱女嫁葛尔丹,誓缓西北局势。

然后起用明将施琅一举收复台湾,继而调转枪头率二十万大军,在辽阔的草原上进行了殊死的决战,全面消灭葛尔丹的余部,完成了中化民族版图的统一。

凯旋班师以后,孝庄太后归天,太子与权臣结成同党,意欲提前即们,康熙废除太子,引发夺嫡之争,千里宴上,康熙即将宣布立储遗旨,却猝死在龙座上,诏书随风飘落玉阶,无人知晓它的神秘。

—康熙王朝

看过电视剧《康熙王朝》的朋友,想必对于其中的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这三位汉臣不会陌生,同时,对于他们在剧中的不同人生境遇以及最终结局,或多或少都会抱有一些同情和惋惜。

尤其是周培公,他为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却遭到康熙的猜忌以及朝堂上满洲官员的排挤,只得在盛京提督的任上郁郁而终,可即便如此,他还是在临终前还为康熙献上了耗尽他十年心血所著的《皇舆全图》,这不仅让康熙懊悔不已,也让广大观众是为之动容。

只不过,这些毕竟都是影视作品的演绎,与正史还是有着很大出入的,特别是在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这三人的人生结局上,《康熙王朝》中的演绎与正史记载可谓是大相径庭。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到底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而他们的最终结局又是如何,在这里我就来为大家做一个梳理和介绍。

周培公,确实劝降过王辅臣,不过他最终是以善终收场。

周培公,生于后金天聪六年(1632年),湖北荆门人。周培公自幼父母双亡,生活困苦,曾担任州府衙役,之后便开始在王公贵胄的府上担任幕僚工作。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藩之乱”爆发,吴三桂的旧部王辅臣杀掉陕西经略莫洛,控制了整个陕甘地区,并且此时的王辅臣在康熙与吴三桂之间采取了“摇摆不定”、“首鼠两端”的策略,不仅让身在北京的康熙感受到了巨大威胁,更是极大的牵制了朝廷的平叛力量对其进行防范。

于是,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的时候,康熙皇帝任命此前率兵平定蒙古察哈尔部叛乱的图海为“抚远大将军”,统领大军前去征讨王辅臣所部。

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是平定王辅臣叛乱的主将,而图海则是他的副将,这就有点太“神化”周培公了。当时的图海,早已是中和殿大学兼吏部尚书,在朝堂上的地位仅次于索额图,排在百官的第二位,而他被康熙所封的“抚远大将军”,更是清朝时期最为显赫的军中职衔,只有如图海、福全、胤禵、年羹尧等少数亲贵重臣才担任过。

而此时的周培公仅仅是图海帐下一名普普通通的幕僚而已,其地位根本无法与图海相提并论,更加不可能让图海成为其副手了。

不过,劝降王辅臣,在历史上也确实是周培公所为的,而这也是周培公一生中最为“高光”的时刻。

此时的图海正在调兵遣将,准备进攻王辅臣,周培公向图海提议,由他前往平凉城内对王辅臣进行劝降。图海对此表示了赞同,当即将周培公的建议汇报给康熙皇帝。康熙皇帝的此事后,不仅对周培公是大加赞赏,还将其封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穿黄马褂,并命周培公携带谕降诏书,前往平凉招抚王辅臣。

就这样,在周培公的劝降之下,王辅臣就此决定率兵归顺清朝,并当即倒戈开始跟随图海讨伐吴三桂。而对于康熙来说,王辅臣的归降彻底使其不再有腹背受敌的顾虑,从而可以全力围剿南方的吴三桂势力,这便极大的加快了平定“三藩之乱”的进程。至于王辅臣,也在康熙最终顺利平定“三藩之乱”之后,担心自己被康熙打击报复,而选择了自尽。

鉴于周培公招降王辅臣的功绩,康熙皇帝将其升任为山东登莱道,并诰封其母孙氏为贞烈恭人,加赠夫人衔,同时追封其父为朝烈大夫,加赠中奉大夫衔。

只不过,周培公并没有在登莱道任上只呆了三年多的时间,就选择了辞官归隐,当然,这并不是因为康熙皇帝的猜忌以及朝堂上满洲官员们的嫉妒,而是他与同僚们的不和,最终使得他选择了离开官场。

直到数年之后的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周培公才主动选择重新入仕为官。

这一年,决定大清王朝与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建立的准噶尔汗国之间命运走向的“乌兰布通之战”打响。此时的周培公主动向康熙进献了平定准噶尔的条陈,这让康熙皇帝非常感动,于是他任命周培公为盛京提督,在协助康熙处理盛京东进大军事务的同时,做好侧翼的防卫工作。而周培公也没有辜负康熙皇帝的厚望,给予了大军有力的支援,并为“乌兰布通之战”的最终取胜立下了功劳。

康熙四十年(1701年),周培公在盛京提督的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九岁。

历史上的姚启圣,其人生结局是极为凄凉和惨淡的。

在《康熙王朝》中,对于姚启圣人生经历的演绎与正史中出入很大。

其一,就是关于姚启圣被罢免的经历。

姚启圣并没有过从地方督抚的任上一撸到底,只得担任类似于“弼马温”这样不入流小吏的经历,他只是因为违反朝廷的“圈界禁海令”,被从广东香山知县任上被罢免。

其二,姚启圣走上福建总督的位置,更多的还是靠着他在平定“三藩之乱”时期的表现,是他自己拼搏得来的。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世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响应吴三桂,起兵发动叛乱,占领整个福建地区,并联合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向浙江以及江西等省份发动进攻。

这个时候赋闲在家的姚启圣就地招募乡勇,拉起来了一支几百人的队伍来对抗耿精忠。康熙皇帝得知后,甚是感动,于是将这支武装力量划归负责平定福建叛乱的康亲王杰书统领,姚启圣也被留在杰书帐下,负责协助杰书平叛。最终,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的时候,耿精忠投降。

康熙十七年(1668年),姚启圣凭借着其在平定耿精忠时期的功劳,被康熙皇帝提拔为福建总督。

其三,姚启圣的人生结局极为凄凉,而导致这一结果的“罪魁祸首”不是别人,正是《康熙王朝》中他的那位“好学生”施琅。

施琅曾是郑成功的部下,后因与郑成功交恶,选择投降清朝,在这之后其全家皆为郑成功所杀,施琅也就此与台湾的郑氏集团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皇帝最终决定武力收复台湾,但就统兵人选问题一直没有做出最后的决定。

这个时候,姚启圣主动选择推荐施琅为主帅,但这随即遭到了朝中大臣们的强烈反对。一方面,施琅虽然精通海战,但在此之前,他与郑氏集团的三次大规模决战均已失败告终,已经失去了绝大多数朝臣对其的信任;而另一方面,就是人们担心,施琅与郑氏集团有着血海深仇,一旦施琅登岛,必然会大开杀戒,届时台湾必然是生灵涂炭。

然而,姚启圣却是一再坚持保举施琅为主帅,为此他不惜压上了全部的身家性命为施琅做担保,这才让康熙皇帝最终决定,让施琅挂帅,统领军队收复台湾。

可面对姚启圣的力谏死保,施琅却选择了“恩将仇报”。

施琅先是要求将最初制定的他与姚启圣“二人协同平台”的方略,改为由他“一人独断”,就此将姚启圣排除出了决策层。当然,姚启圣还是选择了以大局为重,没有与施琅计较,继续为大军平台提供军需,协助军队作战。

但是,就在施琅成功收复台湾的时候,他又暗中联合与自己关系亲密的明珠等朝中重臣,对姚启圣展开了弹劾,使得立有大功的姚启圣仅仅获得了很少的赏赐,而他自己却被康熙晋封为了靖海侯,赏赐极为丰厚。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姚启圣去世,终年六十岁。由于家中过于贫困,以至于他的儿子要通过卖地来为姚启圣筹措丧葬费用,不得不让人感到极度的同情。

李光地,康熙朝时期权势、地位最为显赫的汉族官员之一。

李光地,康熙九年(1670年)考中进士,其后一直在北京任职。

康熙十三年(1674年),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叛乱,而此时李光地正在家中省亲,随即遭到了耿精忠的抓捕,并强迫其为之效命。

面对此情此景,李光地表面上装作愿意归顺耿精忠,背地里却千方百计地将自己的密折呈报康熙,在表明自己忠心的同时,也将他所掌握的耿精忠在福建的兵力部署等事务一并向朝廷做了汇报,这也令康熙大为感动。在这之后,康亲王杰书领兵进入福建,李光地随即投靠了杰书,并跟随其征讨耿精忠。

“三藩之乱”平定后,李光地被调往北京任职,深得康熙皇帝的信任和器重,职务不断得到提升。

到了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李光地正式被康熙皇帝晋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成为了当时权势、地位最高的汉族官员之一,甚至在整个清朝历史上,也鲜有非旗籍的汉族官员能达到这一官场高度。

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李光地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

对于李光地的逝世,康熙皇帝痛心不已,除了安排五阿哥胤祺代其前往吊唁,康熙还赐金千两,并为其上谥号“文贞”。到了雍正初年,李光地又被加赠太子太傅,祀贤良祠,享受到了极高的身后殊荣。

由此可见,相比于周培公与姚启圣,李光地不仅是三人中,在世时担任职务最高的一位,同时其结局也是最好的,当然,其身后的殊荣也是最为显赫的。

至于《康熙王朝》中的李光地,很多关于他的剧情都属于“张冠李戴”。

例如,李光地初登场时,率领一众孤儿拦轿,来为民伸冤,而历史上,真正为福建“通海案”请命的,是时任福建布政使的于成龙,这个于成功是后来被康熙誉为“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也就是“大于成龙”。

再例如,李光地因为对官员任命的不满,而向索额图、明珠等人进行发难的剧情,在历史上,这件事情也不是他做的,而是另外一位名叫于成龙的官员,即“小于成龙”所为。而也正是由于“小于成龙”等人的弹劾,最终导致了明珠集团的倒台。

当然,不得不说的是,历史上的李光地还有一段无法抹去的“黑历史”。

当耿精忠起兵反叛的时候,不仅抓住了李光地,还抓住了李光地的同乡陈梦雷。

实际上,向康熙皇帝的密折是由李光地和陈梦雷共同完成的,可李光地最终却没有将陈梦雷的名字添加到密折上去,也没有就陈梦雷的情况做任何的说明,这最终导致了李光地被委以重用,就此飞黄腾达,而陈梦雷反而背上了“叛徒”的骂名,还险些丧命。于是,陈梦雷就此写下了那份著名的与李光地的“绝交书”,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此从挚友变为了路人。

因为电视上始终是电视上,有时他们会根据历史而修改一些令大家更为接受的东西。但是在历史上清朝大臣见了君王喊万岁,那是一种戏剧性的称呼。使用戏剧性的称呼君王,君王肯定是会生气的。

电视上始终就有这样一幕,君王坐在龙椅上,大臣们跪拜在底下,齐声说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这样一幕,而在真正的历史上,其实是一种不符合清朝礼仪制度上的称呼。因为万岁代表着君王要活到万岁。一个人没有能力去活到万岁,所以这就是一种戏剧性的称呼。

如果用这戏剧性的称呼对君王,君王肯定是火冒三丈的。当时的雍正君王就是特别反感这种套话,如果是有人说了这种,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或者上奏折的时候,写到皇上万寿无疆等词,他一般是不接受的,反而会把这个奏折批下去。

那么在古代真真正正见君王是怎么称呼的呢?这是要分两种情况的。

第一种情况就是,满人大臣跪拜君王时需要说奴才恭请皇上圣安。

第二种情况就是,汉人大臣跪拜君王时需要说臣恭请皇上圣安。

在清朝晚期的时候,是可以将万岁使用上的,但是要使用万岁的时候,必须要加上一个爷字,也就是万岁爷。但是这个万岁爷一般是局限于宫里的一部分,太监或者宫女。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按照我前面所说的两种情况来进行称呼。

当然喜欢看看了,经典之作,该剧汇集了国内众多的一线演员陈道明、斯琴高娃、高兰村等。廖京生在剧中扮演大臣“李光地”。在拿到剧本后,廖京生就对于角色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思考。在努力研读历史资料同时,更将自己多年的表演经验加入到了角色中。在人物性格与情感的演绎上都下足了功夫。廖京生从最初的情感冲突上进行突破,完整的将角色中的众多闪光点展现在荧屏上,在众多的表演者中彰显自己独特的魅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5684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6
下一篇2023-10-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