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食堂故事集:她留在我嘴里的甜,让我不再咂摸生活里的苦

深夜食堂故事集:她留在我嘴里的甜,让我不再咂摸生活里的苦,第1张

Sayings:

吃东西如果总是快乐的就好了,毕竟这是人们最容易实现的愿望。任何时候,它都不会辜负你。有些食物是不可实现的愿望。这些食物,往往带着非常复杂的往事。

人们其实不会因为吃而喜欢上一个人,却经常因为一个人而喜欢上吃某样东西。坏处就是,当那个人变得不可靠或者不可追回的时候,这样东西就变成了一个挥之不去的提醒。

越是普通的食物,一旦跟某个人、某段故事相关,就越可怕。如果你对某个人的记忆是跟“面”联系在一起,那么你余生得有多少次,因为一碗面而被提醒。

下面是一个失去的故事。 失去了曾经的那个人之后,经历漫长人生,她会后悔自己的选择吗?希望你喜欢这个故事。

有些食物就像人,像情意。每天都在眼前,遮蔽了它本身的重要。后来离开了,却变成惦记的味道。

一种味道,或者说一次离别,就这样变成了一个挥之不去的提醒。提醒你爱,或者痛。带给你力气,或者让你觉得疼。

1后妈在深夜里煮的豪华版方便面

“她起身说道,我给你下碗面吧。我没回话,继续非常努力地哭,像是想要快点把高三的苦一下子都哭完。”

@小鹿 | 苏州当地

我喊她叫阿姨,其实不太准确,准确点说,她是我后妈。

高考时家住得远,为了我来去学校方便,她说服我爸,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很小的单身公寓。我住在里面的房间,有空调和大床。她住在外面的小客厅,睡在一张小小的弹簧床上。

有一回我考的很糟糕,非常心碎。深夜她已经睡了,我睡不着,索性跑到客厅,和她挤一张小床,倒错开身子,脸对着对方的脚。床尾放着的是一本摊开的《专业选择大全》,上面用红线画了好多圈圈和五角星。沉默了一会儿,我看着那些红圈圈和五角星,小声哭起来。

她一开始没做声,过了一会儿,她起身说道,我给你下碗面吧。我没回话,继续非常努力地哭,像是想要快点把高三的苦一下子都哭完。厨房里传来热水咕嘟咕嘟的声音,还有面的香气。我哭得累了,转而开始小声抽噎。

面下好了,她喊我过去吃。热气腾腾的面把我的眼镜熏得一片白,待雾气散去,我看到一碗非常丰盛的面:火腿肠,鸡蛋,番茄,菠菜,还有两片鱼板,小小白白的,上面有粉色的一圈一圈。

我埋头吃,汤很浓,面很劲道,鱼板很可爱,我用心的把那两片小东西留到最后再细细咀嚼。她笑眯眯的看着我把那碗面吃完,连汤也不剩。

她总是知道面条什么时候出锅最筋道最好吃。我想,其实她什么都知道吧。知道一个小女孩在初次见到后妈时的沮丧与挣扎,一个青春叛逆期的蠢姑娘歇斯底里背后的无助与渴望,一个高三学生隐藏在哭泣里的不甘与绝望。

现在是深夜十一点,我躺在大学宿舍的床上,打着字,肚子饿得咕咕叫。我想念那碗面。

2 妈妈炖了半天却失手打翻的汤

“就在她要把盅放到盘子上时,突然失手,盅掉在了地上。我的心,瞬间也跟着这碗汤,碎了一地。”

@蔡** | 上海-福州

从我记事起爸妈就经常为了鸡毛蒜皮的事吵架闹离婚,他们的婚姻一直勉强支撑到我念高三,那一年我高考失利想要复读。妈妈说,你还是去念大学吧,这样你爸那边出学费,我压力会小一点。

我心疼妈妈,便答应了,选了一所差强人意的大学。离开的前一天,妈妈说,你晚上早点回来,走前给你炖碗汤喝。

在外兼职的我提前离了职,回家一路都挂念着汤。那是用一种鸟(闽南语念pang jia)炖的汤,从中午下锅,期间加三次水,一直到炖出一小碗雪白的汤。妈妈见我回来了,进厨房去端汤,她打开砂锅,小心翼翼伸手进去,我依在厨房门边看着她。

她把热热的汤拎出了砂锅,转身,就在她要把盅放到盘子上时,突然失手,盅掉在了地上。我的心,瞬间也跟着这碗汤,碎了一地。

我跟妈妈说没事不喝了,我去洗澡睡了,妈妈说你去吧我收拾。我猜我们都没有让对方发现,自己偷偷哭了。

3 他为宿醉的我做的白粥、咸菜和煮鸡蛋

“他静静躺在我身旁,我们时不时说几句话,感觉像七老八十的老夫夫,而我是时日无多的那个。”

@Birdman | 北京-深圳

他是我的大学室友,我偷偷喜欢他,却装作彼此都不知道,我们的友情特别暧昧,2009年冬天,大雪覆盖整个城市,他打算去南方。在他离开之际,我开始刻意躲避他,并经常喝挂。

又一次喝挂了,第二天狂吐不止,一个人去医院看完门诊,浑身无力突然找不到回家的方式,就鼓起勇气打了他的电话。等出租车快到他家巷子口时,很远就看见他站在雪地里瑟瑟发抖。

进屋后,我倒头就睡,夜幕中他唤醒我,在床头放了一碗白粥,一碟咸菜,一枚红蛋。胃部不适有所缓解,加上一整天颗粒未食,我竟然倚着床头一口气将全部的食物吃光,前所未有的温暖。他则静静的躺在我身旁,我们时不时说几句话,感觉好像我们是七老八十的老夫夫,而我是即将死去时日无多的那个。

在这个陌生混乱无序的城市,被温柔对待才是最奢华的享受。

4妈妈亲手做的鸡蛋捞面

“妈妈来了、鸡蛋捞面来了、妈妈来到这个城市打工,这三件大事突如其来,我哽咽了。”

@诗韵 | 南阳当地

我是北方人,在南方读书。每次给家里打电话,30分钟的电话,20分钟我都在吐槽饭菜的不可口,如何难吃。电话那头总是沉默。有一次抱怨完后,我突然说,妈,好想吃你做的鸡蛋捞面,好想好想。

妈妈沉默得我都能听到她的呼吸声,等了一会她说,等你回来了,妈做给你吃。贴近电话的脸上,无线电波里,似乎有点湿润在氤氲。

那一次之后,我不再抱怨了。妈妈问起饭菜时,就淡淡地一笑说习惯了。直到那一天,我和闺蜜像往常一样去食堂买饭。妈妈突然打来电话:

“吃饭没?”

“没呢我和朋友正要去吃,有事吗?”

“那你别吃了,也别让你朋友吃了。我在你们学校门口等着,你出来吧!”

妈妈的声音像个犯错了不知所措的小孩,可是也有一丝自豪。看到她的那一刻,我埋到她肩上,闻到了妈妈的味道,也闻到了鸡蛋捞面的味道。

因为怕黏在一块,妈妈没做成鸡蛋面,只是鸡蛋汤面,放在饭盒里,还有菜和我最喜欢的肉丸子。妈妈说,“我在这儿打工,以后你们想吃什么,去我那儿,给你们做。”

妈妈来了、鸡蛋捞面来了、妈妈来到这个城市打工。这三件大事突如其来,我望着她,连离开时的再见也咽在了心里。回学校后收到弟弟的短信:

姐,鸡蛋捞面吃了吗,好吃不?那天你说想吃鸡蛋捞面,咱妈哭了。她说你从来都没给她提过要求。姐姐这顿饭你要好好吃,可别浪费了啊!

那一刻,我真的没有一句话,无言的沉默,死一样的沉默。我蹲在地上,久久不能起来。

5离家出走一周年时青旅老板包的饺子

“回家那天早上,红姐五点多起来给我包饺子,吃着吃着我就红了眼眶。”

@少年卖萌给谁看 | 武汉-海南

2013年高考不如意,我铁了心不想复读,去学校报道时却把录取通知书弄丢了,不敢告诉爸爸。也正年少轻狂,我拉着行李箱转头要“去流浪”。

我沿着海岸线一路往北,最后一站到了高中时最想去读大学的城市——大连。手头的“学费”快花完了,就留在当时住的青旅上班。 青旅老板是一个40来岁的女强人,我们都叫她红姐。我年纪小,身高也矮,她给我取外号叫小不点。

在青旅当前台的我常常看到北京人民大学,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慢慢地,自己也开始想念读书的日子。红姐看出我心不在焉,她说,“小不点啊,你现在还小,想回去读书就去吧,我这里就是你的第二个家”。

在大连过完了一个夏天,正好是我离家出走一周年。我定了回家的机票,走的那天早上,红姐特地五点多起来给我包饺子,值了一个夜班的我稍微合眼了两小时就要起来赶飞机,红姐叫住了我。那是我第一次吃东北饺子,吃着吃着就红了眼眶。

复读一年后,我考上了武汉的大学。那段叛逆生活仿佛是另一个人的人生,我想念红姐煮的水饺,但再也没机会回去吃饺子了。

6生日礼物,一碗素面

“我第一次过生日不吃蛋糕而吃面,那是我收到最好的生日礼物。它让我摆脱了过去,开启了新的生活。”

@Sunny | 深圳-北京

“分手吧,我喜欢别人了。”这句话是我的初恋男友一个字一个字在我面前说出来的。那天晚上他约我去一家咖啡厅。他比我早到,我看他的表情特别正经,还笑嘻嘻问他“怎么啦,求婚也不用这么严肃呀。”他低下头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出了那句话。

我想骂他,却说不出一句话,心痛得四分五裂,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点了点头,转身离开,快速跑回家。我趴在地上哭。

一哭就是三天,直到第三天的晚上十二点,我收到一条信息:“生日快乐!”不是初恋男友发的,是一个男性朋友。我再度崩溃,我们不是约好每年生日都要去吃那家的蛋糕吗?现在呢?你又在哪里?

回复了那条短信四个字“并不快乐”。很快电话就打来了,一股脑地对他倾诉,还没说完,他就来敲我家门了,“电话费太贵了,还是当面说省钱”。

他陪着我一起回忆过去,一起痛骂渣男,直到我们都累了。他说有面吗?我给你煮碗生日长寿面。面煮好了,就是一锅开水然后下的挂面,只加了点盐。

那晚,我第一次过生日不吃蛋糕而吃面,那是我收到最好的生日礼物。它让我摆脱了过去,开启了新的生活。

7奶奶做的芝麻淮山玉米羹

“我煮了一碗芝麻淮山羹放在保温盒里,独自一人去奶奶的墓地,打开保温盒,一口口慢慢地吃着,好像她从未离开。”

@地毯 | 潮州当地

高二之后,因为学习的压力,我患上了慢性肠胃炎,同时医生很郑重地提醒我父母我有抑郁症潜在倾向。

于是父母给我请了假,让我去乡下奶奶家养心。奶奶总是微笑地陪伴我,她每天早上给我准备芝麻淮山玉米羹,让我的胃口开始恢复正常,甚至开始有了久违的食欲,每天晚上睡觉前总会盼着第二天早上的那一碗羹。

奶奶的淮山羹永远不会煮坏。玉米好像包在细腻的淮山里,淮山外面裹着一层香香的芝麻。味道甜得平静,一口羹吞下,喉咙嘴里有一丝余味的甜,类似爱的温度。高考那天她早早起来为我准备早饭,一碗羹下肚,我心平气和地奔赴考场。

因为嘴里的那一口甜,我没有再去咂摸生活里的苦。

大学通知书下达那天我没有举办什么欢宴,只是回到奶奶家,看她如何为我耐心准备食材,等待那些东西滚得烂熟。我和奶奶吃着同一碗羹,感到了凡世里莫大的幸福。

去年冬天奶奶去世了,父母担心我再次抑郁,待奶奶去世后一个月才告知我她的死讯。我很伤心,但这次我并没有焦躁和愤怒。我自己煮了一碗芝麻淮山玉米羹,放在保温盒里,独自一人去奶奶的墓碑祭奠她。

打开保温盒,一口口慢慢地吃着,好像她从未离开。

读后思考:

讲一个与食物有关的故事。哪一种食物,勾连着你记忆里的某个人和某段往事?

《联合征文:讲一个食物的故事,写写属于我们自己的深夜食堂》活动链接:http://wwwjianshucom/p/b437542e56fd。

赵海均兄纪念蒋仲法老师的帖子,细细拜读,颇有感触。接近文末,蓦见自己的姓名忝列在“翘楚”一词之后,不禁受宠若惊,汗颜不已,心有所感,一首打油诗一挥而就,拿将来作本文的“定场诗”似乎颇为妥帖,诗曰:

新冠袭来旅业苦,

老夫差点要吃土。

卖鳖卖蟹卖鸡花,

一不小心成翘楚。

权当赵兄抛玉引砖,令我不揣浅陋,在校友面前吐露心声。

跟很多校友一样,我在浬浦总共呆了三年,浬中校园内高中两年,上浬浦复习班一年。

每次经过浬浦去斯宅老家,或者折返杭州,就算无暇在校门口逗留,也会不由自主地从车窗往浬中的方向多抓几眼。好像快10年了,浬斯线取直后不再经过浬浦镇里,但只要不赶时间,我还是习惯性地从镇上绕一下,每次都感觉这条路变窄了,也许是心变宽了吧——人生若梦,岁月如歌,这三年的时光,不知道是敬业无私的眷眷的老师,还是慷慨无邪的拳拳的同学,或者是钟灵毓秀的浬浦山水,留在心里的某个角落,成为最柔软最温暖的一部分,无法割舍。

我有叔叔和姑姑毕业于此,还有一个特别会读书但腿有残疾的表姐也在此求学。

十多岁的懵懂少年,背负着家庭的希望,怀揣着朦胧的理想,第一次长时间离开家人,离开朝夕相处的小伙伴,离开熟悉的环境,突然来到这个陌生的小镇,迅速学会独立生活,学会跟陌生的老师、同学相处,学会安排自己的学习,想来真不容易。而两三年之后,几乎完成了人生的一次蜕变,或走向高、专院校深造,或直接走进社会,迅速翻开人生的下一页。

我总觉得浬浦溪里流淌着的不是普通的水,而是浓浓的墨水,它孕育了浬中学子的一腔情怀,一个个离开浬浦,走向世界,用激情、用事业、用朴实无华的生活挥写着一篇篇或壮阔、或传奇、或平淡的文章,汇聚成大时代宏伟篇章的一个小而不可或缺的章节。

当时的溪水沉淀着马郦铜矿泛绿的尾矿,溪中常年飘着一股异味。我在溪水中还捡到过两次青壳鸭蛋,着实惊喜半天。放在铝饭盒里一起蒸熟,开饭时剥壳吃蛋,羡煞旁边的同学。

陈蔡水库正在建设中,从斯宅到陈蔡还没有通车,15里山路因为水淹、工程占路等原因,七绕八弯,坑坑洼洼,实际上远不止15里。剩下从陈蔡到浬浦的15里有班车,但几乎每班都很挤,几乎上不去,好容易挤上车也几乎挨不到自己的座位旁边——那个年代好像没有交警查超员一说;其实有座位也并不舒坦,前后排空间极窄,想来应该是身高快速超过1米7的阶段,坐吧,必须抬高膝盖,否则坐不进;站吧,顶棚又低,只有气窗处能站直,车身一晃,脑袋就磕到窗框上,碰到雨雪天更是酸爽。所以,我经常希望买不到车票。千里无轻担,稚嫩的肩膀挑着一头番薯腌菜一头衣被杂物步行15里不轻松,但可以省下1角5分车票钱,其实有点卖炭翁的心思。

这样的折腾,这样的乔耗(开销,尤指出门在外的开销),决定了一般最多两个星期回家一趟,加上经济条件的制约,也就决定了烧毛腌菜(干菜,也称腌菜头)成了主菜,生抈菜(腌菜)、豆芽成了牙祭。生活的智慧告诉我:生抈菜平时要捺实(压紧),让其面上渗出一层菜囟盖住,否则菜露头时间久了就会腐掉(氧化霉变),所以,茶瓶是必需品。有一年清明过后,我回家时挖了很多胡葱,抱腌后晒到半干,捺了一茶瓶,挑箩革担(挑着担子)一路走了30多里到浬浦,脚步却像华老栓“趁热的拿来”般地轻快,心里乐开了花。后来一个多星期,厨房靠里与新建的三层小楼教工宿舍贴墙的二楼大寝室里,每到开饭时间,咯吱咯吱的木地板响声中都夹杂着胡葱的香味。

很奇怪网上居然搜不到茶瓶的照片,好像这物件根本没在世上出现过一样。请老家的发小帮忙,也差一点要去博物馆拍,结果家里翻出一个类似的。基本就是这个样子,只是当时用的是青灰色釉,沟槽再浅一点,表面更平滑。

周胜的父亲,一头白发的周华老师给我们上的生物课明确地说,人每天需要摄入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事实上,很多同学摄入的只有碳水,没有脂肪,没有蛋白质,烧毛腌菜里也没有油,是把搪瓷杯放在大蒸屉里反复蒸好几餐强行蒸软的。我有一次舌头疼去蚕场的校医院,短发而微胖的校医阿姨看了是舌间开裂,说是营养跟不上,而且吃药好了之后也无法复原;还有好几个同样症状的同学都去看过。果然,我舌头中间的裂痕至今尚在。

豆芽是好东西。钱校夫手巧,会发豆芽,只要从家里带一杯黄豆到学校,就可以不时地改善一下。有次熄灯后,他还在跟同学争论,宣称“豆芽的营养是黄豆的四倍”,一时成为话题。他还在被窝里藏了一大瓶白糖,我跟同学一起搜到过,一人一勺偷偷甜了一下。

腐乳也是好东西。偶有商家进校推销,一分钱一块,但只供应教职工,我找斯舜威老师帮忙买了半杯,跟几个要好的同学开心了好几天。

浬浦街上有家豆腐店,几分钱就可以买一大块,但要凭票,只有居民户口才发票,于是在浬浦医院工作的大表哥家的豆腐票经常被我搜刮来——朱亚力老师的夫人也是浬浦医院的职工,短发,白净而微胖,戴眼镜,蛮慈祥。有一次早自修时间在豆腐店里碰到黄雅珍老师,心里打怵,没想到她很客气,一点都没有责怪我。

最好的东西是什么?油渣炒青菜!有一天傍晚,我刚打开饭盒准备开动,斯老师叫我带上饭盒去他三楼的宿舍。他刚在煤油炉上熬完半铁皮锅的板油,青菜已切好,当着我的面下锅,那吱吱的响声,紧紧抓住了我躁动的味蕾,余味三月不绝。

说完了菜,再说饭。白米饭?那是不多的!斯宅缺田,所以缺米,长年吃返销粮,早米一斤一角三分八,五斤六角九,十斤一块三角八,恐怕一辈子都忘不了了。也就是说,白米饭是要花钱买的,能省则省。而尽管自留地不多,杂粮还是有一些的,于是,主食充满了烤番薯、粥、番薯饭、萝卜丝饭,好一点的是南瓜饭、草子干饭、孟菜干饭。在浬浦读书,吃得最多的是番薯饭。每次买米,都要盘算一下,吃到哪一天,每顿放多少米,必须掺几块番薯,多大的。傅俊辉有一次看到我削番薯就向我要,我不肯,再要,还是没给。——不是我小器,因为这是主食,不是零食,当然,我并没有解释。现在补一声:对不起!

番薯吃多了,酸水会从胃里上泛到喉咙口,非常难受,所以一定要再吃点泡饭压一压。多年以后,当寒风穿过城市的街道,送来阵阵烤番薯的香味,同事每每纳罕于我的毫不为所动。亲,你可知我在当年吃了那么多的番薯,正是为了有朝一日不想吃番薯时有可以不吃番薯的自由?

现在很多校友都送孩子出国留学,如果光从金额上算,留学的孩子一年的花费恐怕足够养活当时全校的学生了,不知道有没有同感的。

也是工作以后,有一天下班,饭先上桌,等菜上来时,我已经大半碗米饭下肚,女儿在旁边惊奇地问:爸爸,米饭什么味道都没有,你怎么吃得下去?泡在蜜罐子里的这一代吃不出白米饭的“味道”,这可是塔饭(也叫塔米饭,指纯米饭),什么瓜菜都没有掺,而且是晚米,味道比当年的一角三分八好到天上去了!

小小少年,没有被如此严峻的物质形势压垮,不但坚持下来,而且顺利完成自己的使命,如果没有强大的精神支柱,没有顽强的毅力,是不可想像的。仔细想来,那三年的精神生活不但不贫乏,而且还非常丰富,让我终身受用。

可能是高一第二学期开学,家父送我到校,一双解放鞋,挑着一担米桶、网袋、粗麻布豆腐袋和警报袋(战乱年代遗留下来的流行于浙江的一种简易布制口袋,袋口缝着一条抽带,一拎起来就自然束紧,据说是“逃日本佬”的神器)。大寝室还上着锁。孙杭南老师住在新三层楼的一楼,一身簇新的藏青中山装,头发锃亮,一口一个“海涛伯”把我俩让进了他窄小的宿舍,还张罗我们吃饭。

孙老师对我有明显的偏爱,有一次我跟蒋金锁吵架,他默默地站在金锁背面,金锁没发现,而我觉得有老师撑腰,一下来了劲。没想到孙老师大喝一声,一把把我提楞到他宿舍,让我站着反省,撂了我半天,回来就说了一句话:你觉得今天这样值得吗?回去!

斯老师刚分配来校还没开课,就叫人找我去见个面,说真的,我实在想不起多年前在斯宅小学时见过他,那时只闻其名而已。此后多次,晚饭后斯老师约我散步,成了赵共华们嘴里一个酸溜溜的梗,“哈哈,散步!”念叨了好久。惭愧的是,我并没有走上斯老师寄予厚望的文学创作之路,这可能也是我一辈子的遗憾。不过,没有缺憾的人生有吗?

赵颂纪老师教我高二语文,有一天早操时间,他在大操场把我叫到前面谈心,规划我的学习、高考、工作方向,滔滔不绝,全校同学眼睁睁地看着这个场景做完早操,还没有讲完。赵老师知道我家境不好,费劲帮我争取到了可能是浬中历史上第一批奖学金,三张2元票,崭新的绿色票子,记忆犹新。

物理老师黄飞仑,头发微卷,一副黑边眼镜,看着威严,其实很亲切,习惯叫人不带姓。高一开学不久第一堂物理课,黄老师点名:燕军!到!同时站起两个同学,一男一女,对视一眼,脸一红,又同时坐下——原来班上有两个燕军,一个姓张,一个姓翁,全班哄堂大笑,这种子就此生根发芽,让我们开心了快40年。

周伯琪老师带队去城关参加县语数竞赛,路过诸暨照相馆,他提议进去拍张照片(前排:陈浩瀚,周老师,郭仕章;第二排:俞培灿,蔡士勇;第三排:马武军,李洪山,老夫),给我们每人洗了一张,没有收钱,不知道是浬中公款开支还是周老师个人掏腰包,说实话,如果让我掏份子,当时是付不起的。事后,我们几个几乎囊括了语数前三名。

高一升高二时风波初起。照惯例,两个班要打乱重新分班,一个文科,一个理科,但是,我们那一年两个班都被安排理科,而且规定,就算准备考文科的学生也不得缺席物理、化学课,包括考试。这着实给了我这个多次被明示、暗示只能吃文科米饭(以文科为方向)的轻狂小生一个下马威,此事一直觉得怪异。而且,我们是最后一届两年制班,高二读完就参加高考。到了高二第一学期快结束,经过文科组老师的努力,学校才安排我们应届生里面的四个“文科尖子”赵兴江、黄玉燕、翁燕军和我去文科复习班插班。赵兄文中的蒋仲法老师的历史课,我有幸在此时聆听。关于蒋老师我其实了解不多,只是听冯国兴说起,蒋老师特立独行,很有个性,但凡他的饭盒或盛菜的汤碗里有人伸过筷子,他断断不会继续食用。

这可能是我在浬中最黑暗的日子,尽管朋友圈从裘孝金、周永金慢慢扩大到郦伟豪、蔡乃武、张光伟、冯国兴、周国裕、陈健……,但还是很长时间不适应。

文科复习班的气氛压抑而怪异,完全不是应届生大寝室里菜市场般的百无禁忌和喧闹,而是类似于百团大战前阵地上的死寂,或者鬼子进村后把全村老百姓都赶到场院边大槐树底下,熊熊火光中,用刺刀逼问乡亲们地下党在哪里,百姓咬牙切齿,却又敢怒不敢言般的鸦雀无声。公认的学覇许仁龙,因紧张过度睡不好觉,一边别得别得(啪嗒啪嗒)敲着木头高低铺的床柱子,一边呜呜大哭:“我困困野困勿熟,我困困野困勿熟……”(我怎么都睡不着),“熟”字的发音类似于噱头的“噱”,发第二声。第二年,许仁龙如愿考入复旦。

有少数同学闹派系,还有个同学丢了手表。周金鑫老师吓了两天后,我居然在自己的米桶边的缝隙里摸到了,尽管之前摸过几次都没有。于是,有个同学刻意在我独处时挨到旁边,目视远方,一字一顿地说了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偶然之中带有必然性!”扬长而去。

同学起床都很早,而我的睡眠时间远比他们长,当大家“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清晨来到树下读书”时我浑然不觉,总被大家回来后匆忙的吃饭声和饭盒的磕碰声惊醒。复习班办在浬中里面,男生宿舍在操场外侧的围墙内,沿墙种了一排直通通的速生喜树,是一年前孙老师带我们一起种下的,“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也照着身旁的这棵小树”,听着就要掉眼泪。就这样,83年我参加应届高考,历史可能是17分,地理56分记得很清晰。插班的四个“尖子”里,只有考英语专业的少毛赵兴江,楞是直接考上了杭州师范学院,实在不是凡人。

第三年是在上浬浦复习班度过的,物质上继续困顿,但精神却异常富足。

两个大班,总共好像有160人左右,我们文科班班主任是美女马菊英,理科班班主任吴锡光,年龄稍长,面貌严峻,一男一女,都是瘦高个。吴老师大声训话:同学们啊,你们要记得,你们今天吃的所有的苦,都是值得的,都将是你们人生的富贵财富!今天你们在水泥池子里敲冰洗脸,吃着腌菜头读书,这样的苦都能吃,我相信,这辈子你们就没有吃不了的苦!

上浬浦的教室是借用的大队屋,两大间,一楼一底,一楼教室,二楼寝室。靠路口这边的山墙已经开裂。83年台风季节,老师安排几个年龄稍大的男生值夜,随时关注山墙的动静,以免不测,我斯宅老家台门屋隔一家的邻居斯保兴就轮到过。

最后一个学期开学,确切地说是84年正月初五、六,下着大雪。家父凑不齐39元5角的学费,犹豫一阵后,拿出别人送的两条烟——一条大红花,一条利群(?)——让我找刚刚顶职进供销社南货柜台工作的发小同学寄售,终因脸皮太薄未果。家父恨铁不成钢,只得补借5元给我,才匆匆赶往上浬浦。

也是这一年,多地现疯狗咬人。4月4日,清明,我从斯宅赶往学校,途经水库工地,突然窜出一条狗咬了我一口。后来听说这条狗还很“有名”,前后咬了好几人,可以确定是疯狗。随后,各路亲戚、朋友帮忙弄抗毒血清,找疫苗,捣草药……可以说,事后的补救什么都没落下,否则我可能早活不到今天;只是在左大腿前方偏外侧靠近膝盖处永久留下了一个半狗牙印。

那么紧张的上浬浦复习班生活,居然有好多次有特长的同学自发上前教唱,程岚的印尼民歌《宝贝》,王小群的《米兰》,骆淑英的《清晨我们踏上小道》,徐承峰的《黄杨扁担》,李延的《万里长城永不倒》,蔡志良的《马车欢唱一路春》……丰富了同学们的精神生活。

文科班开过一次同学自发组织的联欢晚会,蔡士勇唱《蹉跎岁月》的主题歌《一支难忘的歌》,真佩服他,那么长一首歌,歌词、旋律都记得煞清爽。轮到我,嚯地起立,开腔就是“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拢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全班大哗,半是喝彩,半是哄笑。说起来,士勇还是进浬中前早就结识的,1978年我小升初那年夏天,有幸参加在五泄农场举办的“诸暨县首届中学生夏令营”,照通知要求,蚊帐、草席自己从家里挑去,住在农场办的猪场二楼,木地板上席地而卧。半夜起来小便,站在半扶梯上直接洒向猪背,惊醒了一群猪。对了,营友中还有蒋天明。

收到上一年“考起”的同学的来信是一种莫大的鼓舞,我手里就读杭大法律系的裘孝金和就读北大法律系的张光伟的来信最多,可惜在工作后的多次搬家中因不珍惜而丢失了,只记得其中裘孝金有一句话:“肉是每天都有的”,确定一个字都不会记错。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我后来选杭大的一个重要砝码。

2018年2月18日,正月初三,同学会晚宴结束,我一直坐着没动,剩下少部分同学时,侯月达老师、马菊英老师都还没走。我走上前去,先后拥抱了两位,是结结实实的熊抱,当时,几乎什么话都说不出,就像现在这样。

特殊的年代,留下了匪夷所思的记忆。

有一种叫“补脑汁”的神药,“学名”好像是维磷补汁,500毫升农药瓶那么黑乎乎的一瓶,现在想来无非是一种糖浆外加某种意念罢了。然而,经济条件再不济的家庭,到了家有学子面临高考,很多都会咬咬牙买上一两瓶,于是,每当寝室一熄灯,人声渐静,浓浓的干菜味中就会传来甘∽∽甘∽∽的吸汁声,此起彼伏,给同学们的大脑注入了亟缺的信之则有的营养。

我也阔过,临近高考那几天,准备把手里最后一块多钱造完,去浬浦街上买菜!街边坐着一个瞎眼老婆婆,面前放着半小菜蓝鸡蛋。蹲下一问,一只1角1,我买了9只,递给她1元纸币,算给她听:1角1×9=9角9分,1分不用找了——着实大方了一回。

没有浬浦读书的经历,不可能理解“三缸腌菜头”的真谛,胜过与“三江六码头”齐名的奉化芋艿头。

人生很长,三年很短,但区区三年,值得回忆的东西太多了,可能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我有几十个微信群,只有在浬浦中学81级同学群里才可以“胡言乱语”,没有任何同学会责怪,反倒有一大堆志同道合时不时一起胡说八道的“毒头”,而更多的平时不怎么发声的同学也几乎没有觉得不妥,有的常常看着群里的胡言乱语偷笑。这个群也几乎不会冷场,不像很多群十天半月无人发声,呆着就让人发怵——这是我灵魂的港湾,某种意义上,这些同学相当于我的第二家人。

转眼间,一切都成了烟云,“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很多都有了孙辈,AI在很多领域取代了人工,自动驾驶汽车已经上路,“基本国情”为“人口多底子薄”的祖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经济规模已仅次于几代人仰视的美国,嫦娥五号前几天升空,将从月球抓土回来……但是,有一件事不会变——我从浬浦溪中蘸取的墨水,将支撑我续写人生的余章。(2020年11月29日凌晨于杭州闲林)

您好。

您好。

姨的笔画写法:撇点、撇、横、横、横、横、竖折折钩、撇、捺。

姨:yí ㄧˊ。

母亲的姊姊称为姨妈。母亲的妹妹称为姨娘。

母亲的姊兄称为姨爸。母亲的妹弟称为姨爹。

妻子的姊姊称为大姨姐。妻子的妹妹称为小姨妹。

妻子的姊兄称为大姨姊夫/大姨夫。妻子的妹弟称为小姨妹夫/小姨夫。

姨是一个汉语形声词,从女,夷声,指的是妻子的姐妹,出自《说文》:“妻之女弟同出为姨。从女,夷声。”

①妻亲的姊妹:大姨子|小姨子|大姨姊|小姨妹。

②母亲的姊妹:大姨母|小姨母|大姨妈|小姨娘。

③对年纪与自己母亲差不多大的妇女的称呼:大姨|阿/小姨。

④对女子(尤其是有姐姐的女子)的称呼,不特指母亲的同辈。“细姨”专指某女子的妹妹,男子的妹妹用“细姑”表示。此称呼见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江南区扬美古镇(此称呼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也常用)。

⑤父妾,庶母。

⑥风神。

妻子的姐妹

姨,妻之女弟同出为姨。――《说文》

妻之姊妹同出为姨。――《尔雅》

蔡哀侯曰吾姨也。――《左传·庄公十年》

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诗·卫风·硕人》。毛传:“妻之姊妹曰姨。”

其妻又吾姨也。――晋·潘安《寡妇赋》

又如:姨夫(妻的姊妹夫;又两男共狎一妓,彼此互称姨夫)

母之姊妹

继室以其侄,穆姜之姨子也。――《左传》。孔颖达疏:“据父言之,谓之姨,据子言之,当谓之从母,但子效父语,亦呼为姨。”

又如:姨丈人(妻之姨父);姨弟(姨妹夫、襟弟)

姨yí

⒈妻的姐妹:~姐。~妹。小~子。

⒉母亲的姐妹:~妈。

⒊小孩对长辈妇女的尊称:阿~。

康熙字典

《广韵》以脂切《集韵》《韵会》《正韵》延知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5761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6
下一篇2023-10-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