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范文5篇

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范文5篇,第1张

海上钢琴师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我个人认为可以和《肖申克的救赎》比肩的**,经典中的经典。以下是我整理的海上钢琴师的 观后感 范文 5篇精选,欢迎阅读分享。

更多“海上钢琴师”的相关 文章 推荐↓ ↓ ↓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6篇500字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心得范文

**海上钢琴师专业影评5篇

《海上钢琴师》**影评及观后感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绝响的钢琴

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1

近来天气寒冷,下班晚上回到家闲时就宅在床上看**,IPAD被我看得一天一充电,看过的多部**中,唯有《海上钢琴师》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是忧郁、单纯的1900个人非凡的钢琴天赋是为了坚守精神家园而舍弃爱情的勇气……或许都是,或许都不是。

该片以回忆和现实交叉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位被命名为1900的钢琴天才,在一艘远洋客轮上的传奇一生。那无处不在的钢琴声,将观众带入1900心灵深处,影片采取最极端的浪漫主义风格,以娴熟大气的拍摄手法,时而气势磅礴,时而温柔抒情的音乐,让我这个乐盲的人都感到绕梁三日,非常好听。

1900年,在一艘豪华游轮的头等舱里一个被遗弃的男婴,被一个手水收养,由于不知道他的爸爸和妈妈叫什么,所以按年代给他取名叫1900,随着小1900在船上一天天的长大,展示出非凡的钢琴天赋。长大后,在船上的乐队当钢琴手,他把这艘弗吉尼亚号船当作唯一的家,他也不想从这个船上走下去,来到船所停靠的繁华都市。他身边有个朋友吹小号的,叫麦可斯,多次劝他,“你钢琴弹得这么好,应该到外面的花花世界,到陆地上去。”而1900坚持自己的看法,不下去,甚至为此错了自己一生中唯一的一段爱情,他不肯下船。

后来隔了多年以后,麦可斯早已经从船上离开了,他得到一个消息,说这个叫弗吉尼亚号的游船要被炸掉,他才想起了1900是不是还没有下船,他回到这个船上,放起当年1900弹奏的曲子,这个1900真的从一个角落里出来了,和他见面了,他说,“我生在这条船上,死也要在这条船上,我不下去。”后来麦可斯很无奈地离开这条船,远远的看着1900和这条弗吉尼亚号船被炸的粉碎,沉入大海。

这个片子拍得磅礴大气而又低沉深婉,有些地方通过优美的音乐,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我特别喜欢这部**的配乐,超级棒。

这部片子给我带来深刻的印象就是所无不在的音乐。从头到尾,钢琴、小号和爵士乐,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的开始就是在音乐中开始,小号手麦可斯在穷困潦倒时把小号拿到一个店铺里换点钱,麦可斯拿到钱后把小号交了店主时,他很舍不得跟了自己半辈子的小号,拿着小号又吹了一首曲子,他吹的就是当初1900在船上正在录制唱片时,突然瞧见一个特别漂亮的姑娘,他很喜欢这个姑娘,这个姑娘造成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段爱情,他当时即兴弹奏的一首曲子。这里头有麦可斯知道的一段 故事 ,他在船上也学会了这首曲子,他当时也劝这个1900,你钢琴弹的这么好,你还这么喜欢这个女孩,为什么不走下船和她一起生活而且你这水平,到陆地一定能嫌好多钱,过上好的生活。

1900听了劝告,收拾好行李,和船上的成员拥抱告别,就在1900走下船梯,眼前突然看到了繁华的纽约的时候,他愣住了,他有点害怕了。他突然发现眼前的这个花花世界,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真正的精神家园不在这里,面对如此庞大的的陆地、如此光怪陆离的世界,他恐惧了,他不知道何去何从。回头再看看船上,那是生他养他的家园,是他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有他的音乐,有他的梦想,这陆地太可怕了,1900没有下去,他把礼帽投入大海,和陆地作个决别,他又回到了船上。

回到船上这个唱片就没有在陆地上流行开来,也没有发行,后来阴差阳错的这个唱片就到了这个店老板手中,店老板一听,你吹这个小号和唱片上一样,你咋会吹这个就把这个唱片拿出来了,这时麦可斯才发现了尘封多少年的旧物,所以麦可斯才拿着这个唱片一听说弗吉尼亚号要被炸,他知道1900一定在船上,他一定要找到1900,放唱片找1900后,1900表明:生,生在这船上;死,死在这船上。不打算离开这艘船!

这部片子成功得阐释了它对于人生价值,社会的一种表现表现态度。这艘船,1900,象征着人生过程中一种俭朴淡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追求过分的欲望;这艘船象征着我们理想中纯朴的人生观;陆地象征着什么无边无际的欲望;1900象征着什么坚守自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不被物欲所俘虏;片子最后,1900和弗吉尼亚号一起沉入海底,象征着**对这种朴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坚守。

看过**后,让我最惋惜的是天才钢琴师与船同葬大海,看着火光冲天的画面,一代天才钢琴师随着爆炸声,灰飞烟灭。让人痛心不已,而我除了惋惜外无能为力。

这部**最大的隐喻是人生在世时,你可以被无穷的欲望所沉迷,但是千万不要忘了,在合适的时候回归自己的心灵。在自己的心灵里,要放着一艘象弗吉尼亚号这样的船,在适当的时候,人不能被物欲所迷失,能回到自己的理想之舟中,这样起码能保证你在人生的大海中,不会随时被颠覆尽无边的波涛中;当你感到无助的时候,还能回归这个理想和精神的家园,能够感到人生的一丝丝安慰。所以每个人都要把自己的心灵,把它当作一种港湾,当你感到迷失和疲倦时,这个港湾会给你带来无穷无尽前进的动力,所以这需要我们有种看破世事,参透欲望的一种智慧,而这种智慧被揉进了这部**当中。

人在路上走得太快时,有时真的需要等等灵魂。

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2

或许每一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专属他的圣地,在心百回千转的褶皱。

——题记

海边的细沙洴澼在湛蓝的浅滩里,微风拂过海面,泛起世间最美的涟漪。无边的光向四面聚拢,投射世间的美好。黄昏的海,晚霞与蔚蓝酿就炫目的晕。那一抹光的猩红,海底深处,恍惚中那是绚烂的圣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蓦地想起《海上钢琴师》中的一句话:你只要留神,就能从那些人眼中看见自由女神像,看见美国。或许在那一刻,美国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美国。就像在布达拉宫山脚下,听着古老梵唱那钟声想起,从头往下精神的肃穆。或许那就是圣地的意义。

不知道为何,这几天难以入眠,耳畔总是响起流水的声响。又或许是在睡梦的世界里下起了雨。每一滴的雨仓促砸在我的眼前,我的耳畔。鼻子能嗅出那洁净中淡淡的海腥味,感受那从天穹微弱的呼唤,血脉中来自蔚蓝的亘古复鸣。那是海水圣洁的遗体,涤荡世间的黑暗。或许这个世界就是一艘大船,而我们乘着它,在茫茫大海之中泅渡,寻找人生的圣地。殊不知我们早已身处其中。

侧耳聆听的少年,化作万千,溯游岁月的圣地。那一刻,心与精神同在,遁入无边的浩渺。

人们从中诞生,海就是我们的母亲。从氨基酸道蛋白质,从细胞到胚胎,从弱小到强大,我们从中一步步地走来。而她已矢志不移的心包容着我们,为我们孕育文明。人类同时也一步一步了解自己的母亲。新航路的开辟,航海贸易的发展,我们进一步了解她,同时她也进一步地付出。当海上军事的发展,一个又一个的强国拔地而起,那不也有她的功劳。当无边的硝烟蔓延,一条又一条的破船流淌水面,她只能暗自神伤。

海洋的历史就是一段人类的发展史。海洋与中华民族亦是不可分割的。我们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面积,拥有者“四海”,拥有悠久的海洋历史。在海上,我们既有过卓越的功勋,也有着屈辱的曾经,但我们相信长风大浪,任重道远。

经久的回忆在脑海缓缓流淌。一切投入深不可测的海洋,圣洁覆盖了一切。曾几何时,我们忘却了一切,以为离开了海。但海与天空一样,包裹着我们孱弱的身躯,用温暖的心为我们付出一切。我们其实并没有离开海,血液是圣洁的分流,他与我们同在。

詹·耶·沃尔德曾言:日子像纸牌搭的房子崩塌了,我在海底醒来。是的,那是我们共同的圣地,永远……

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3

一直以来,都很羡慕会弹奏钢琴的人,觉得那在琴键上灵活跃动的手指像活泼的的精灵一样,那悦耳的音乐更让人痴迷不已。于是在高中 毕业 之后,怀着对钢琴的热衷,我也开始学习钢琴,但学习的过程让我很失望。呈现在我面前的是,年幼的孩子被家长送到老师面前,然后开始无止尽的练习,这些孩子不是极其厌倦弹琴就是在期待一次在世人面前炫耀的机会。很多家长送孩子去学琴只是为了拿那个所谓的等级证书,而老师也只要求学生把考级的乐曲弹好就行了。没有真实的感情,没有耐心的聆听,一切只是机械。于是我悄然退出这个潮流,不是因为我的毅力不够坚强,而是我没有看到我所期望的场景。

这样的失望缠绕了我很久,直到我遇到他——1900,那个天才海上钢琴师。第一次看这部**的时候,我仅仅为了他如行云流水般的琴声而折服,为他的惊人的技巧而赞叹不已。可是当我一遍遍再次观看后,我有了更多的感悟,尤其是关于钢琴,我好像找到了我所期望的场景,虽然是在**里。这部**讲述了一个名为1900的天才钢琴师从出生到死亡始终没有踏上过陆地的故事。整部影片与《天堂**院》一样,都采用回忆的方式讲述了1900传奇的一生。

很多人称其为天才钢琴师,在我看来却不是这样。因为钢琴不是他获取荣誉的工具,而是他灵魂的寄托,是他抒发自我的方式。1900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忧郁和单纯,长期漂流于海上使他不善与人交流,

他不知道如何像心爱女孩表达的爱意,他所有的只有那钢琴,那随他心意转换的曲调,就是他的语言,也是他最大的快乐。

随着岁月的流逝,1900变得更敏锐和优雅,也变得越来越多愁善感,他给船上所有的人演奏,从富商贵胄,到贩夫走卒,穿越岁月,穿越过所有的甲板和船舱,他走到哪里,便是人们忘却痛苦忧伤的一刻,人们忘情的沉醉在他的琴声中,跟随他的节拍欢乐起舞。他不需要任何琴谱,他随意弹奏的音符就是他的述说,手在琴上,心灵却神游大地,无所不至。没有任何羁绊,即使在波涛汹涌的时候,他依然自如地随着跌宕的轮船自如地演奏钢琴,这些都不是他的技巧,而是他的灵魂已经与钢琴融为一体,他只是任自己的灵魂自由飞舞而已。在那不大的轮船上,他拥有了最大的快乐。

当1900成功的击败来自陆上的钢琴大师时,他本有机会去到更广阔的空间,一展自己的才华。可以在即将踏上陆地的时候,他放弃了。他放弃了并不是因为他畏惧了,而是因为他意识到陆地上也许有无止境的新奇,但却不是他所追求。他不在乎这个世界是否认可他的存在,他在乎是自己发自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于是他在船上安静地度过自己的一生,直到船被炸毁,他也没有离开。他始终都忠诚于自己灵魂,他像个不沾人间烟火的天使一样,悄然飞入天堂。他原本可以成为垂名青史的钢琴家,但他却愿意一辈子做一个在海上油轮上弹奏的钢琴师。这也是我最欣赏他的地方,他让我看到了一种对钢琴、对音乐,最单纯、最忠诚的感情,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灵魂与钢琴的融合。我想这是时下钢琴学习者最缺乏的东西了。

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4

一个人,没有父母,没有名字,没有任何能证明他存在的法律文件。他在婴儿时期被遗弃在一条叫“维珍尼亚号”的蒸汽船上,然后一生在船上度过,不曾踏上过陆地一步。他的职业是“维珍尼亚号”上的钢琴师。当“维珍尼亚号”废弃的时候,好友前来的劝解未能改变他与船共存亡,同船一起在海面上毁灭的决定。记录了他曾活在这个世界的唯一痕迹,是一张他弹奏的唱片模版。当然,唱片中的琴声绝大多数人听不到,即使听到也不知道琴声的另一边是谁。

音乐,是一门国际通用的语言,不用解释,就能打动人们的心弦。与生俱来的天赋,造就了这位海上钢琴师。他是一位天才,一位在钢琴领域才华横溢的天才。而一场震耳欲聋的爆炸场面,不仅仅让我们震惊和深感遗憾,也使世界失去了一份奇迹。天妒英才,用在这位海上钢琴师的身上,我不知道合适与否但人们总说上帝是公平的,他拿走你些什么,总会还给你些什么,就当关上了一扇门时,他总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如此看来,上帝也是方圆有度的。

小学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就告诉我们“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百分之一的天赋。”现在看来,这似乎是一个善意的谎言。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很重要,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还要重要。”至今为止,我们可以十分确定我们都还不是天才!我们没有如这位海上钢琴师般的天赋,但很庆幸的是我们有一个健全的身心。“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知道88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它并不是无限的,而音乐,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对!”他喜欢做他能轻松应对的事,他觉得陆地上的太多的未知他无法应对,会使他崩溃。他选择了怯步,停下的踏向陆地的步伐,为心灵加上了一把枷锁。回忆一下,爱迪生为人类开启电灯时代做了多少次的尝试!生命因尝试而勇敢,人生因尝试而更加富有意义。这位钢琴师没有让音乐离开他的身边,未能用自己的琴音点亮别人的世界。如果多一点尝试,多一份勇敢,也许他就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不一样的世界。

一声轰响,巨大的火花在海上开放,他带着他尚未奏完的乐曲飞升至天堂。故事到此完结了,但我们生活还在继续。疲惫的奔波于这个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世界,拷问自己灵魂的深处,我们为了什么而活,我们怎么活,又是什么支撑着自己,我们是否能像这位钢琴师做到忠于自己的价值观,不被利益所左右呢虽然很遗憾,但不得不说,这是一位值得尊敬得艺术家,他有着真正艺术家所拥有的高贵的自尊。

人生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坚持了不该坚持的,放弃了不该放弃的。或坚持,或放弃,如当我们取舍有道,则常足!

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5

《海上钢琴师》确实给了很多人很大的感触,对于喜欢他理解他的人来说,影片中的钢琴师1900或许就是我们内心的写照,1900他纯粹,无害,执着。这位从未涉足尘世,未被世俗同化的海上钢琴师,将自己的一生都留给了大海。一条船,一片大海,一架钢琴,这便是他的世界。对于1900来说,这就是他的一切。正如那句话一样“欲望少了,世界就小了”,在1900的世界里,少了世人无尽贪婪的欲望,所以他的世界很小却又很大。这个世界大到他可以在上面“谱出无限”,这个世界便是由那架钢琴,那条船,那片大海支撑起的。在有限的琴键上谱出无限,这是一种意境一种精神上的追求。

很多人不能理解1900,认为他懦弱,不敢面对现实。可是我们为何不朝另一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呢,面对世俗的浮华荣耀,面对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1900想坚持的只是自己内心最初的,最纯粹的东西,那便是他的音乐。这就像是一个人他拼命想要坚守住自身最宝贵的那份东西一样,对于1900来说这份最宝贵的东西便是他对音乐的忠贞与执着。离开了那艘船,离开了大海,来到陆地后,他或许会名声大噪,他的音乐或许会受世人的追捧,可是最纯粹的东西一旦商业化后他就完完全全变质了,他早已失去本身最质朴最宝贵的特质,对一位热爱音乐,热爱钢琴的钢琴师来说,这样比死会更痛苦。

在我看来,这部**在向我们刻画出一位执着音乐的钢琴师的同时,更像我们传达出一种精神,一种信念: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这种精神让我在为这位伟大的钢琴师惋惜的同时更让我对他肃然起敬!1900代表了我们这一类人的梦想,他做了我们想做的那一类人,他帮助我们实现了我们心中无法实现的梦想。难怪有人要说这部**确实过于虚幻和浪漫,当然,对于现世的情况来说,确实如此。可正是因为这样,我们一类心中有同样信念的人才会被影片所深深触动。希望每一个喜欢《海上钢琴师》的朋友都能体会到这部**带给你的感触与力量,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这样,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心中的“海上钢琴师”。

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范文5篇相关文章:

★ 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范文5篇

★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范文5篇

★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范文5篇

★ 海上钢琴师观后心得体会范文5篇

★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作文5篇

★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心得优秀范文5篇

★ 关于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作文5篇

★ 海上钢琴师观后心得感悟高中范文5篇

★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精品范例5篇

★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触范例五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fce392d37f1927da32ec8079e842a198";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这部片子是围绕二战展开的,它以揭露二战中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为主线,所要表现的主题就是人们对二战的反思。希望通过把战争对生命的践踏、对人的尊严的挑战、对人类文明的破坏展现出来,从而让人们能够意识到战争所带来的深重的人道主义灾难,以期望以此来达到唤醒人们捍卫和平的良知。

  伴随影片第一个镜头的,就是这首升C小调夜曲。这是一段什么样的音乐呢?我想这是一段献给情人的音乐。坐在电台的钢琴前向全波兰献奏的钢琴家施皮尔曼,那一刻他也同样是穿越在肖邦的梦中吧。

  施皮尔曼只是一个极具才华的波兰钢琴师,犹太人血统,他为波兰电视台演奏,可是他才刚刚起步的职业颠峰状态,还没有来得及开始的恋爱,就被德军的炮火终结了。

  梦被撕碎了。把梦撕碎的是把华沙电台炸得粉身碎骨的炮弹。从第一声爆炸开始,天堂就已经变成了地狱。

  我的心也一次次被撕碎了。那个从隔离墙的墙洞中奋力想逃进犹太区的孩子,被活活打死在钢琴家的怀中。他的眼里除了能漫出泪花,还能怎么办呢?他抬头望着我,他无助的眼神中象临风的枯叶那样的无助,也穿透了我的眼,使我没有勇气正视。当他不小心把肩膀上的砖头撒在地上时,德国军官用皮鞭把他打倒在泥泞的地上。那皮鞭抽打的是全波兰最杰出的钢琴演奏家的身体啊,那一刻被玷污的是艺术,被抽打的是全人类追求美好境界的尊严的心。

  最让我感动的画面就是钢琴家全家最后一次相聚的场面,那是全家人在等待前往集中营的车站广场一起分享一块指尖那么大的糖块。老父亲把小小的糖块分成了六份,我想,那大概是这个家庭的所有成员最后一次在人间来分享甜的滋味了。转眼之间,父母兄妹全部都被塞进了开往集中营的列车车厢。当钢琴家穿行在空无一人的华沙犹太人聚居区的街道上,他撕心裂肺地哭嚎着,为转眼间的人世转变生命无常,那种掩藏在命运背后的时空反覆。我知道,我明白,是那种心无所依的精神空白把一颗曾经是那样高贵和骄傲的心踩在泥泞中反复蹂躏。痛也就痛罢了,为什么无辜的生命可以这样轻易地以这种比草芥还不如的方式从充满爱的怀抱里夺走?!没有尊严,没有亲人,没有食物,没有安全,这样的世界不是地狱又是什么?!而这个人间的地狱是谁造成的?不是外星球的邪恶力量,不是山崩海啸,而是那个比邻而居的曾经哺育出贝多芬,舒曼,海顿这样的一个崇拜古典音乐大师的民族啊!

  施皮尔曼在影片之中,渺小身影背后是一副残败的废墟,那么一个深远的镜头,让我看到了后现代主义的世界末日。 直到一个德国高级军官的出现,源着施皮尔曼苦心找寻来的罐头发出的声响。当德国军官见到眼前这位鲁滨逊式人物,当得知施皮尔曼是一位钢琴师的时候,他倾听了施皮尔曼的演奏。肖邦的叙事曲在德军军官和施皮尔曼之间展开了一场对话,施皮尔曼丧失希望的眼神,苍白的没有任何感情的面孔,修长的只有一个钢琴师才可能拥有的手指,轻轻的触动键盘,陌生和麻木的弹奏。渐渐的音乐传递着人性的力量,施皮尔曼忘记了战争,忘记了疾病和饥饿,忘记了懦弱,飞动的手指触动的每个音符,轻柔的、婉转的、激昂的、如诉如泣讲述着人类生存的意义。

  之后,德国军官不断的给施皮尔曼提供食物,甚至于脱下自己的大衣交给这位曾经要被毁灭的犹太佬……

  影片结束的时候,我们的钢琴家在交响乐队的陪伴下重新回到了他的钢琴面前。仍然是那首雄伟状阔的华丽大波兰舞曲,这一次他清清楚楚地触键,明明白白地挥洒。没有比波兰舞曲这样的曲式更适合表现波兰民族的性格了,这是肖邦的灵魂,这是钢琴家的灵魂,这是波兰民族的灵魂。不要让我们的钢琴家只能在空中挥舞他的手指,让肖邦在这个缺少爱和宁静的世界里复活吧。让他从镜子的边缘醒来,让他在黑色的钢琴前面坐下。让音乐的天使垂下他那些美妙的手指开始倾诉。渐渐地周围的一切开始暗淡下来,他的手指是他心灵的仆人,在黑键白键上,它们拂过。音乐雨流过我的发,我的额际。仿佛看到了黑色的弧形水面映着岸上闪亮的光影流泻的团团灯火。这时候才是真正的肖邦,用钢琴说话的肖邦,贴着泥土和雨水行走的肖邦……

  恶魔已经不是恶魔了,受害者也没有了恨,影片就这样给我们提供了关于人类生存意义的希望,主角都已经没有恨,我们还能说什么,音乐改变了施皮尔曼个人的命运,难道音乐真的可以改变整个人类的命运?

  艺术的魔力让一个弱小的男子躲过了战争带来的原本无可逃匿的灾难,这个故事应可以让所有怀疑艺术魅力及价值的人得到了一定的慰藉。在真实的生活中,总会有尊重艺术的平凡人存在着,这样虚构的事实总是鼓舞人心的。

  就让音乐去贯穿人类命运的始终吧!

史标曼(艾德里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饰)是波兰一家电台的钢琴师。二战即将爆发之时,他们全家被迫被赶进华沙的犹太区。在战争的颠沛流离中,家人和亲戚最终被纳粹杀害,而标曼本人也受尽种种羞辱和折磨,他侥幸得到一位朋友的帮助,暂时有了藏身之处。

战争愈加猛烈,朋友不得不抛下 他回老家寻得安全的住所养育儿女。此时史标曼恶病缠身,却还要在搜捕中逃亡。在废墟的阁楼上他遇见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要求下他弹奏了钢琴曲。美妙的琴声令德国军官萌发了恻隐之心,他暗暗帮助标曼直到俄军对波兰的解放到来…… 

扩展资料:

《钢琴家》是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阿德里安·布洛迪、艾米丽雅·福克斯、米乔·赞布罗斯基、爱德·斯托帕德等主演的战争片。该片于2002年9月25日在法国上映。该片根据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席皮尔曼的自传改编,描写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事。

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演员阿德里安·布洛迪

作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钢琴家,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在纳粹占领前还坚持在电台做现场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他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

多萝塔:演员艾米丽雅·福克斯

多萝塔是一名大提琴音乐演奏家。质朴阳光的一个清纯女孩。她被钢琴师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演奏的肖邦进行曲所吸引,并成为了他的追随者,陪伴他度过了在华沙的犹太区轰炸的一段岁月。

亨里克:演员爱德·斯托帕德

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的弟弟,喜欢听广播。以卖书为生,但是因为波兰政府对犹太人的剥削太重,而生意越来越难做。汉奸海勒过来劝说他加入犹太人警察队伍时,他认为要是去做了警察,就会成为盖世太保一样打犹太人,所以便拒绝了海勒的请求。

威廉·霍森菲尔:演员托马斯·克莱舒曼

德国的纳粹军官,在一片废墟之中发现了瓦拉迪斯劳,但他没有杀害瓦拉迪斯劳,因为瓦拉迪斯劳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他,在他的冒死保护下,瓦拉迪斯劳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海上钢琴师》经典影评

  三、牺牲爱情是孤独的自由

 如果说财富和荣誉等外在力量对1900的冲击力不大的话,那么,无论谁都回避不了对爱情的`渴望。为心爱的姑娘下船,这是他唯一一次付诸于行动的事件。

 此时,与爵士乐鼻祖杰里的斗琴已经让1900名声大振,各路唱片制造商纷纷前来淘金,打算借此大发横财。就在1900灌录唱片时,一位清纯的少女无意间进入了他的视野,舷窗外少女天使般的面容在蓝天碧海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纯洁动人,1900透过狭窄的窗户凝望着少女天使般的面庞,目不转睛,他已经完全被少女打动了,手指弹出的曲调情不自禁也变得轻柔舒缓,无限恫怅又无限向往。从女孩儿在窗前的出现到暂离,又到出现在另一个窗外,1900从惊喜、热切到失落、沉郁,从落寞、期待又到欢欣,一颗跌宕的心透过美妙的音乐被记录在模板上,这张世上仅有一份的唱片,镌刻了他当时的灵感迸发,记录了他仅有的瞬间。1900只愿将惟一一张唱片送给自己心爱的女孩儿,发自内心的无意识的爱促使他下决心上岸,去寻找爱情。

 我们不难看出,1900对女孩儿的爱情是单纯美好的,它绝不是一种永无止尽的贪婪的占有欲,然而爱情一旦付诸于行动,它就会成为催使欲望诞生的“本源”。我们可以设想,一旦1900真的上了岸,纯洁爱情伴随的或许就只剩下繁琐的生活和永远无法满足的物质追求,而这种生活终会将他生存的原动力消磨殆尽。于是,当1900站在的舷梯正中央时,面对陆地,面对陌生的城市,他犹豫了,站在舷梯上,他什么也看不见,有的只是无数条街道、无数的选择和没有尽头的世界。如果为了爱情,要放弃自己生存的基础和真正想要的生活的话,他宁愿不爱。1900向往爱情,但他更热爱音乐,更渴望对本我的坚守。正所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用1900自己的话说:“在那望不到尽头的城市中,让我如何选择,如何去选择一条街道、一栋房子、一个女人、一片属于自己的风景、一种属于自己的活法……”这正是影片中1 900拒绝踏上陆地寻求爱情的缘由,如果他自己的精神主体性遭到喧嚣世界的无情摧残时,毅然选择扞卫精神的自由,这种选择无疑是孤独的,但也正是这种孤独成就了1900精神的高贵。

  四、选择之自由

 作为一个被遗弃的孤儿,或许1900能获得一种自由的天性,但是对于他究竟会拥有怎样的人生,归根到底还是由于选择的自由。

 其实《海上钢琴师》整部**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1900一辈子不离开弗吉尼亚号是一种选择,而麦克斯离开弗吉尼亚号到陆地是一种选择,杰里的唯我独尊是一种选择,老人决定到美洲新大陆开始新的生活是一种选择,1900随船而终也是一种选择。不同的选择注定了不同的人生。

 然而,在这些选择中,唯有1900的选择才称得上自由的选择。康德认为:人生是由痛苦的经线和纬线编织成的地毯,只有不死的精神与绝对的自由意志才是值得人们追求的至善的人生境界。麦克斯的选择是为了能用音乐在别人身上找到自我实现的价值,杰里的选择是为了维护其爵士乐鼻祖的地位,老人的选择是为了让家人过上新的富足的生活。正所谓“有求皆苦,无欲则刚”。

 前面的几个人物皆有所求,因而,他们总会被一种无形的东西束缚着,然而1900早已在年复一年中习惯了在局促狭窄的蒸汽船舱内享受心灵的自足与平静,习惯了于周而复始的诗意旅程中体味精神的稳适与自由。就像莎士比亚说的:“即使将我置身核桃壳中,我也拥有一个世界。”1900即是在核桃壳般的船体空间内为己开辟了一道宁静、自由的心灵港湾,固守着理想中的精神世界。他几乎不受任何外界欲求的影响,追求至善境界的音乐精灵,放弃看似繁花似锦的陆地,而选择终生与弗吉尼亚号相伴,在船上的日子,它又选择了钢琴,选择了音乐,选择他所“看得见”的幸福,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又选择了与惨败破旧的弗吉尼亚号同归于尽。

 1900说:“在那望不到尽头的城市中,让我如何选择,如何去选择一条街道、一栋房子、一个女人、一片属于自己的风景、一种属于自己的活法……。陆地对我来说像是一艘过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次过长的旅行、一首我无法演奏的音乐……”总体而言,陆地对于1900来说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他无从选择、无从判断,更谈不上驾驭和利用陆地上的客观规律实现自由:

 而陆地上的金钱、地位、名誉等更是文明对人的束缚,人沉沦其中,只会沦为被控制的客体,根本没有选择可言:但是大海、维吉尼亚号和钢琴对1900来讲是确定的,是他所熟知和能掌控的,他不用在过多的选择和判断中丧失主体性,而是通过对确定性的熟知和控制实现了自由。

  结语

 如果从深层次讨论1900的自由的话,我们可以从西方存在主义哲学中找到源头。存在主义又称生存主义,它是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1900虽然一生漂泊在海上,但是他却早已看尽了陆上人世间的繁华与落寞,辉煌与凄凉。固守在自己精神理想国的1900,不仅在音乐上造诣斐然,而且还可以轻易地洞察出入生百态、世俗名利、人情冷暖。

 但是,1900自由的人生无非又是悲剧的。显然,他对于人生的这种精神追求与人的社会性存在方式是相悖的。人首先作为自然存在,需要受到自然条件的种种限制;其次作为社会存在,又要受到社会关系的种种制约。来自自然(生与死)、社会(命与时)、自我(情与欲)的种种束缚决定了人类不可能在现实世界中享有精神自由这样一种绝对的、彻底的自由,人类需要在精神自由与社会制约间寻求一种平衡。

 虽然1900超越了对自身局限的领悟,可是能够洞察一切的他如果在陆地或者社会上还是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把握自己的未来。他只可能在那个他自己认为是有限的世界中过着有限的生活,这是违背人的社会属性的,因而1900最终也只有在有限的生活中一步步走向穷途末路。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他面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

 当然,这种悲剧的结局因为不符合影片自由的主题而被导演掩饰掉了。在影片的结尾,导演处理1900的死时采用了浪漫唯美的手法,以至于我们感到的不是令人绝望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另一种回归,回归自由的海洋。

;

**《绿皮书》的男主角黑人钢琴家唐·谢利(Don Shirley)拥有一名优秀艺术家的品位和无可挑剔的学历,希望通过自己的演奏和得体的修养被大众正视和认可,但在种族歧视和二元对立的社会背景下,他既不能获得白人由衷的尊重,又无法获得黑人同胞的认同,因此,他长期生活在的孤独、痛苦之中。

因被发觉出音乐天才,唐自幼到俄罗斯列宁格勒音乐学院深造,拥有心理学、音乐和礼仪艺术博士学位。因高超的演奏技巧、不凡的谈吐和高雅的气质,曾接受时任总统肯尼迪的邀请,两度赴白宫演出,进而受到上流社会的欢迎和追捧。

唐学成归来回到美国后,发现自己始终无法融入因种族歧视而尖锐对立的社会,从未被人们平等的对待过。这让他十分懊恼,又无可奈何。

在遇到托尼之前,一方面,他因自身的肤色和种族,并没有真正受到白人听众的尊重;另一方面,他因不理解、不赞同其他非裔同胞用暴力手段追求自身权力的做法,而与他们刻意的保持距离。

在与托尼的接触中可知,唐是一个内敛、低调、隐忍、忧郁的人,看起来,对任何人都彬彬有礼、表现得体,但因为过分的认真,而显得刻板又灼灼逼人,因此,他很难交到真正的朋友。

即便是与他合作多年的乐队成员,都对他无法容忍,刻意的敬而远之。片中有一个观众容易忽视的小细节:乐队共有三人参加巡演,其实共乘一辆就能解决问题,但是公司租用了两辆车,乐队主角雇托尼开一辆车,两名乐队成员开另一辆车。

总之,他就像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看起来总是气度不凡、高高站上,不被外人理解,也没人会真心的帮他。

在接触托尼之后,他的性格开始渐渐的转变。

开始,他像对其他底层白人一样,对托尼处处提防,并对其豪爽粗狂、不拘小节,表达出极端的不满与不屑,又因为长途巡演需要助手和司机的客观原因,对托尼的种种做派没有办法。

后来,随着唐与托尼相互试探到相互理解,特别是期间共同经历了涉及种族歧视的事件,以及托尼逼其吃炸鸡、谈论“黑人的爵士乐”等几件小事,让唐深刻的认识到,置身事外的策略看似高明,其实不过是自己一厢情愿,根本改变不了什么。

托尼就像摆在唐前面的一面镜子,照出了自己的刻板、清高、冷漠和愚蠢,也让他明白了,一味地隐忍,规规矩矩按照白人规定的思维行事,永远不可能得到自己最想要的尊重感。

片尾,唐一反常态,勇敢而坚定的拒绝了种族歧视的主办者,走进底层人群聚集的酒吧,和草台子乐队合奏爵士乐,以及,表达出想跟久未联系的黑人兄弟联系的台词,都体现出他对自己黑人种族的态度,从不愿接受到自我和解,对待人们的种族歧视,从文明的服从、理性的说理,到勇敢的说不。

把我的幻影和梦

放在狭长的贝壳里

柳枝编成的船篷

还旋绕着夏蝉的长鸣

拉紧桅绳

风吹起晨雾的帆

我开航了

――顾城

船和梦在《海上钢琴师》这部**中有着紧密的联系。**中人物关系不复杂,叙述分两条线来进行:一条是故事线,完整地讲1900一生的故事;一条是梦想线,船上所有人的梦。

马克斯开头就引出他的好朋友和一个待讲的故事,接下来引出故事发生的地点:海上的维吉尼亚号,船上人们的逐梦。

故事线1:

**原名《The legend of 1900》翻译过来就是《1900传奇》,自然《海上钢琴师》文艺气息更浓一点,从**名字上我们可以得到一些讯息,这是关于1900的有着传奇色彩的故事。这个人1900年出生在维吉尼亚号上,是个弃婴,他身份不明,国籍不明,他是一个不被期待的人。

这样的一个人,他的传奇之处是他有惊人的钢琴才华,并且从来没有下过船。他的弃婴出身使捡到他的乐观开朗的丹尼成为他的父亲;1900八岁再次成为孤儿,音乐走入他的内心;他总是呆在船仓底看大海,同时他拥有了钢琴。

上帝总是在关闭一扇门的时候,向他打开一扇窗。在丹尼去世之后他和钢琴在海洋的世界里遨游。

梦想线1:

维吉尼亚号有个灿烂的过去,他白色的楼体,绿色的船身。启航时,人们对新生活的期望使得船上的四个大烟囱拖着黑黑的辫子在大海上疾驰。

每次载着追梦的两千人在欧洲和美国之间往返,这艘船载着无数人的梦想在大海上航行,这些追梦人向往着无限的可能。这些人一批批地来了走了,总有一个最渴望美国梦的人大喊一声America!然后船载着人们驶入纽约港,人们对着自由女神像挥帽致敬欢呼,接着人们看到纽约的高楼大厦,然后整体陷入震惊的沉默中,仿佛他们来到了天堂,似乎有锦绣的前程和美好的未来在等着他们。而这首船对于1900来说却是他的摇篮,他的家,他的世界,他不肯上岸,他从来没有觉得美国让他向往,他是整个**里面唯一一个不追梦的人,一直清醒地做着自己。

故事线2:

在1900八岁时没有被岸上的警察带走进入孤儿院,消失22天后的一个深夜,他无师自通地演奏了一曲钢琴的天籁,那是一首没有悲伤的小夜曲,纯净而喜悦。之后他就开启了海上和钢琴的一生。

他20多岁认识了马克斯――一个真正倾听和关心他内心的人,然后他和小风琴手相遇,1900听到那个内陆的中年人说,听到大海的呐喊,觉得人生有无限可能。

他第一次和大海还有船拉开距离,从他人的眼中得知大海的样子和感觉,1900很惊讶,他虽然日日与船和大海相处,他突然意识到对于他来说熟悉的大海的声音,在小风琴口中竟然充满着力量,会给别人带来无尽的希望。

这是他第一次由外部讯息引发的对于自身环境的审视。

  斗琴是1900人生中在外人看来的巅峰时刻,整船的人都喜欢他的琴声,他名声在外,引来爵士乐创始人(**上这样说)的挑战。

1900本身是抱着好奇和欣赏的心态和杰利切磋琴艺,杰利试图用他的琴艺要达到很多的目的:捍卫自己的地位名利,向他人炫耀自己的技艺高超,羞辱1900。

他第一首曲子时还保持着音乐上的美感,给人以享受。第二首曲子投入了自己的感情,连1900都感动地留下眼泪,觉得杰利演奏得真棒,第三首曲子,杰利求胜心切,倾注了大量的愤怒和企图证明,曲子名字《拧断手指》,带有很强的个人侮辱的目的,他自己演奏完毕,激动到眼泪都要出来了。

我们以为他倾注了情感感动了自己,可是那情感里面都是自己对另一个人的侮辱蔑视,甚至在音乐中要杀死对方。本身音乐是很美好的事物,对于真正热爱音乐的人,杰利玷污音乐的做法,让人难以容忍。1900本身的音乐充满了快乐,他原样再现杰利的第二支曲子比杰利还要流畅。第三支曲子他用《无穷动》回敬了傲慢的杰利,彻底地将其打败。

**用艺术手法演绎了斗琴这一精彩片段,杰利和1900两个人穿白色的西服,从周围的环境中突显出来,形成鲜明的视觉效果。

拍摄杰利的很多镜头给的是背影还有侧面,1900给的是近景正面面部特写镜头,而且采用的是俯视和仰视视角呈现1900高超的琴艺,以及他忘我的演出。用镜头来展现杰利和1900对于钢琴的态度。

杰利用身家名誉来挑战本身不在音乐圈子的1900。杰利他只能赢,他也觉得自己必胜,1900本身只是热爱钢琴,他没有输赢的概念,也不在意这些,他在意的是音乐本身。他觉得杰利侮辱了音乐,是在自取其辱。杰利败北黯然下船,我内心觉得悲凉,杰利似乎拥有很多东西,但是其实什么也没有真正拥有,1900一无所有,但是因为他有音乐,有维吉尼亚号,还有他和人们在一起分享钢琴曲时带给人的抚慰的力量,他似乎拥有了全世界。

  几年后他在灌唱片时,正值妙龄的帕多万在对着船舱上的玻璃照镜子时,1900被爱情的闪电击中了,钢琴缓缓流淌出柔情还有甜蜜的忧伤。

这是他第一次真正的爱上他人,之后的很多年都是在消化咀嚼这些他人激发出他自身的好奇和爱意。然而他无论多么渴望能够从陆地上来重新认识一下大海,多么渴望和帕多万相爱并生活在一起,但是他最终也没有下船,和船一起被炸毁。

梦想线2:

马克斯上岸了,过得穷困潦倒,沦落到要卖了小号的地步。他23岁登船,吹的是伟大小号手用的康恩小号,做着成为音乐大师的梦。

30岁下船,也是他不再做音乐梦的年纪,最后他把小号卖给商店老板的时,他说那是自己是一生,那个小号是一部音乐史。当时店里挂满了回收来的乐器,那该是多少梦的尸体啊。

我想从时间上说说个人的梦和时代的梦。1900年新的世纪来到,人类觉得将要进入一个新的文明时代,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10多年,正是美国的爵士乐时代,和1900的音乐之路的起伏是一致的,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是烧煤用大锅炉产气,需要大烟囱排烟的蒸汽船慢慢被油轮代替。

最开始维吉尼亚号是客轮,二战时是医用船,到最后没什么用途了需要被炸毁。从时间推断1900可能50岁左右。正好那一批批追求美国梦的人梦碎的时间,爵士乐早已经被甜歌取代,人们很少认真听真正的音乐了(**上店老板话语里透露出来的)。

大海、船、钢琴在**里并不是实指一层含义,它们还有一层象征意义。大海是给人类的文明进程提供背景的存在,它浩瀚无边,亘古长存,它时而惊涛骇浪,时而平静无波,和人类文明之路是一致的。

船是人们追逐梦想的工具,他载着人们从蛮荒的过去走向不确定的未来。钢琴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生活,它看似有限,却有无限可能,人们的生活像钢琴曲一样可以平淡无奇也可以光辉灿烂。

美国有部伟大的象征主义作品《白鲸》,写发生在大海上的一条船上,人类和自然界白鲸的搏斗,文明和野蛮的交锋,最后两者同归于尽。那本书既歌颂人类不屈奋斗的精神,同时又对自然充满敬畏,对文明持一定的怀疑态度。

《海上钢琴师》虽然不像《白鲸》那样宏大开阔悲壮,不过也带着深深感伤的调子。

1900坚持的到底是什么?也就是他为什么不肯上岸?

他在船上经过很多城市,他看到的城市的景象像梦一样,连本地人也没有他那么了解那些如梦如幻的时刻,他看得到船上形形色色的人,用音符描摹出众生相。

他对马克斯说,岸上的人喜欢不停问为什么,为很多繁琐的事情忙碌,这是他忍受不了的,还有一个就是他看到的城市没有尽头,那么多可能性会把一个人吞没。

本来他可以在钢琴上创造无限的可能,当他到一个无限大的环境中,他觉得自己会被吞没。他要保持自我。

对于这个世界1900没有存在过,他是个故事,人人都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一个人,除了那张碎了又被修补好的母盘,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他什么都不追求,也不追寻意义,可是他却拼尽全力抵制各种诱惑和孤独,保持他自己。

我们都在追寻生命的意义,1900的存在提醒我们,如果一个人他不追求意义,他是否存在?一个人存在,他是否有不追求意义的权利?

新时代文明的标志――法律,在1900眼中一文不值,他蔑视规定和限制,他身上有着贵族的气质,不要外界的束缚,自觉维护着旧文明的尊严,他不重名利,为人单纯幽默。丹尼濒临死亡时,1900念的赛马的名字,新出现的名词战胜了过去辉煌事物代名词,“活泼的母牛英勇胜利,扣动扳机战胜神圣一击和美好时光……”我们可以感觉时间抛弃了一个个时代的符号,同时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出现,丹尼哈哈大笑着死去。这首船在时代巨变的过渡期内存在,最后也被历史抛弃,而1900主动选择了和旧时代一起走向消亡。

这部**情感的基调极其悲伤,但是拍摄时却不乏幽默的瞬间,丹尼对于名字的解释,妈妈和孤儿院,还有名字很长的医生,丹尼受重伤的紧急时刻,那个喊医生的老头结结巴巴喊不出全名,还有杰利一笑,1900看到他的大牙缝和一颗镶钻。

1900是旧文明的具体代表,他自动选择了一个拒绝。

我最喜欢的是海上风暴时,1900和马克斯坐在琴旁,钢琴随着大海的形状在音乐的旋律里舞动。

我那时觉得大海的形状和节奏可视可听,有形有声的东西抽象成钢琴的旋律,具体地在其它形式中充分展现,我甚至想象一个穿宽大长褶裙的女子在旋转跳舞裙摆就像海浪一样,这是这首船的美梦时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5807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6
下一篇2023-10-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