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势虽然已经扑灭,但是孩子已经跳楼身亡,发生这样的悲剧,着实让人感到痛心!年纪轻轻的男孩,为何会做出如此极端的行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青春期心理作祟,仅仅因为和家人发生矛盾而让自己发生这样的悲剧,真的不值得!
事件梳理7月29日晚,四川自贡市贡井区蓝光贡山壹号小区1期发生火灾,同时还有一名16岁的男孩跳楼身亡。在这事件的背后,火灾发生的原因竟然是男孩自己点燃的,只是因为和家人发生了矛盾。
男孩的父亲所说:因为父子发生争吵,所以男孩就将父亲关在门外面,并且将房间门反锁,随后就点着了火,第一时间内,男孩的父亲报警,警方和消防救援人员赶到现场,将火进行扑灭,但是不幸的是,孩子已经身亡。具体的事发经过,需要等待相关部门的通告。
事件本质看着男孩父母悲痛欲绝的模样,同样身为人母心理特别沉重,为什么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孩子与父母一产生矛盾就容易想不开,做出极端的行为?发生这样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
究其主要原因还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良性沟通。父母不知道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孩子也不理解父母的心思和以及要求孩子的良苦用心。哪怕到最后一刻,男孩都只想逃离父母,把他们反锁在屋外,冲动心理下做出这种行为。要知道现代孩子心理需求比物质需求更高,在生活中需要好好思想教育。
若是没有让孩子真正意识到父母的底线在哪里,那等他们到青春期时就觉得自己可以掌控任何事情,只要发生矛盾或是有什么让他们觉得不舒服的,他们就会拿任何东西做威胁,哪怕不惜失去自己的生命。
事件反思父母要学会和孩子沟通,但也要注意孩子们的情绪与言行举止。特别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开始教育孩子,让孩子知道父母的底线在哪里,而不是盲目地毫无底线地宠溺。因为那个时候孩子的力量还小,他们还比较依附父母的力量,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碰,他们在小的时候形成这样的意识,可以有效避免长大后变得无法无天。
其实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才是重中之重,只有情绪得到有效的安抚,其他的事情才会顺利成章,如果无法知道孩子们哭闹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那么即使你只是短暂地解决了他们当前的矛盾,但是挤压的小情绪会不断累积直到最后爆发出来,到那时就悔之晚矣。
比起物质需求要更重视孩子们的心理需求,现在很多家庭父母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会牺牲掉很多陪伴孩子的时间,父母需要工作需要养家糊口,这都能理解,但是如果父母力所能及花一些时间多陪陪孩子,能多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行为习惯,让他们知道父母虽然忙,但是依然很爱他们。
孩子最害怕什么?玩具丢失了?还是好吃的没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担心最害怕的都与父母有关,你们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担心的事,然后以后注意不要再犯,别再伤害了孩子的心。
爸爸妈妈吵架了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
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爸爸妈妈又发脾气了
孩子简直像极了蜡笔小新,又在恶作剧了,当你都催了十遍他还是不动窝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了起来。
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父母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样呢?有这样几种可能:
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
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
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把你心爱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
但是,孩子还弄不清,父母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孩子虽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发脾气,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发了火,发完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同时还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
可能的话,发脾气前最好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但是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
偏心,对孩子不能给予同样的爱
前几年热播的**《唐山大地震》的剧情大家应该都还记忆犹新:
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对儿女被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面对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母亲忍痛选择了儿子方达,很幸运女儿方灯后来也在这次灾难中活了下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为养女。
但女儿却因为怨恨母亲偏心,怨恨说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经历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头都不愿回家认亲,和家人足足分离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让某些孩子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对父母的孩子,零用钱、衣服、出游……待遇却不一样,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
大量研究发现,父母偏心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现行为问题,即使他们长大后离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响依然存在。
而且,无论是受到偏爱的孩子,还是被冷落的孩子,还是旁观的孩子,只要觉察到妈妈的偏心,都会受到损害。被冷落的孩子会对妈妈或者受宠的孩子怨恨,受宠的孩子则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恶。
父母失信、撒谎
家长说话不算数,多是因为学习而起,一些父母围绕学习口头承诺某些条件,但当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却在兑现时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说: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看电视,可是孩子写完作业,家长又会留一些学习任务,让孩子继续学习;有的家长答应孩子只要考试成绩达到前几名,就有什么奖励,孩子真的考好了,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
孩子最讨厌父母轻易承诺又不能兑现,言而无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时失威信,家长说话不算数,不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还影响孩子的自身形象。
让未形成守信观念的孩子觉得,一个人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答应别人的事情也可以不办,这样,孩子就很容易养成“轻率”“无信用”的坏习惯,成人后,这种"失信"的习惯会让自己损失很多朋友和机会。
做个说话算数的家长就要不轻易许诺,不随便许愿;不要为了达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随便地答应孩子的要求;当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认真想一想,这种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兑现,如果是合理的、可兑现的,就要认真地承诺、必须兑现。
不欢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长大了,也希望拥有几个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相信妈妈们应该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际关系好。
但是有些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的小伙伴不太懂礼貌,或太精于算计,或会欺负人,爱撒谎等缺点而不喜欢。
然而对孩子来说,随着身心的逐渐发展,希望家长以“大人”身份对待他们,尊重孩子在选择朋友时所拥有的独自意见。
如果父母们老是管教与间断或不间断表达对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欢,势必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从而使双方的隔阂逐渐增大。
父母应当尊重孩子对好朋友的选择。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进行角色换位思考,尊重维护孩子的选择。
父母要承认与孩子之间选择朋友时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有时候给孩子足够的面子,孩子也将会给父母足够的面子。
孩子能与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际关系中一种最基本的关系,要尊重孩子根据双方意愿和喜好进行自由选择。
忽视孩子的优点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会把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甚至把别人的孩子过度地美化和夸张,本想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其实却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会因此影响孩子的一生。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优点,虽然孩子的天资有别,学习事物有快有慢,学习成绩也有高有低,但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只取决于一个方面。
作为家长,不能只凭长相、成绩等某个方面就认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没有出息,而是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要把赞美留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你的赞美声中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在客人面前指责孩子
人来客往,亲朋好友相聚,谈论各自的孩子,常常成为重要话题之一。
很多父母喜欢在众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别人诉苦,说自己教育这样一个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顾着吹毛求疵地指责他的短处,这无形中,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让家人为他受累,也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满意,和父母逐步疏远。
从以上七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难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应该有友爱、轻松、宽容、民主和活泼的气氛。相反,他们最头痛的是气氛冷淡、紧张、沉闷、专横、毫无生气的家庭。
第一、作为家长的我们,要主动跟孩子去解释,真诚的告知孩子自己的真实感受。家长之间如果出现不一样的看法时,尽量选择和平的方式讨论各种的观点,不要使用过激的言语。万一发生争吵,也要跟孩子真实地说明白父母之间,是因为什么事情导致这个争论。要跟孩子解释清楚,这个事情的根本起因并不是孩子本身,而只是家长之间有着不一样的见解。
第二、要让孩子体会到,虽然家长直接发生了争吵,但这个并不代表着已经不爱孩子了。
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跟孩子解释清楚争吵的起因之后,要令孩子明白这些成人之间的争吵不是因为孩子的存在而引起的,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是永恒不变的。例如,父母之间因为孩子要去上什么兴趣班而争论起来,孩子会觉得就是因为自己的存在导致了这些争论。父母可以跟孩子说,我们都非常爱你,所以我们在讨论一个对你最好的教育方式,并不是因为你做得不够好引起这些争论。
5个小妙招提高阅读能力,克服多动
提高阅读能力对于帮助多动症儿童克服障碍有很大帮助!对于普通孩子来说,提高阅读能力也能让注意力更集中,并且更有毅力。
但孩子有多动问题注意力不集中,想让他们安安静静坐在位置上看半小时书,比登天还难!今天就整理5个小妙招!
★ 为孩子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人的语言能力是在3-8岁形成的,家长要为幼儿创设并引导他们接触一定的阅读环境,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加强阅读训练,培养早期阅读能力。
如果在这段黄金时间内不加以重视和引导,等孩子入学后再提升难度就会增大。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早期训练主要着重于养成孩子的习惯,而不在于学到多少东西。
而事实上,只要孩子具备阅读的习惯和能力,他们自然而然就会从阅读中吸收各种知识,独立思考和学习。
★ 选择适合ADHD儿童的阅读材料
多动症儿童出于本身的因素,更难做好阅读这件对注意力要求很高的事情,那么我们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就要更用心挑选,帮助孩子克服困难,逐步提升。
① 图画色彩鲜明,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
② 与ADHD儿童生活有关,图画内容简单有趣,能让孩子有兴趣看下去,并有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
③ 文字优美正确,朗朗上口,句型短而重复;
④ 不同年龄阶段的ADHD儿童有不同的认知特点,年龄较小的孩子阅读材料以人物形象突出、画面背景简单、内容浅显的一页单幅图书为主;年龄较大的孩子以单页多幅平面的图画书或者文字为主。
★ 适时调整阅读内容
家长应巧妙地安排难易程度不同、类型不同的阅读材料,把儿歌式和故事式的阅读材料轮流呈现。
让孩子学习不同的语言方式,获得不同的语言体验,从而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 提供自由阅读的机会和场所
家长应利用一切机会和场所引导孩子阅读,比如将季节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儿童的日常生活等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让孩子充分享受书面语言,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方面的知识。
同时,我们还应尽量为孩子提供时间和机会,让他们自由地选择交流对象、交流内容、交流地点,进行阅读交流活动。
★ 将阅读和生活结合
我们可以在一些小细节上下功夫,将阅读活动渗透于孩子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
比如,孩子年龄较小时,我们可以在桌椅、洗漱用品、家电、文学用具等物品上贴上名字和标记,引导孩子随时随地参与阅读活动。
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我们可以假装向孩子求助,引导他们帮助自己阅读一些物品的说明书、指导手册等等。
世界上有从没和孩子吵架的父母吗?
这显然是一道“送分题”。
提到“争吵”,许多家长都会眉头一锁、神色紧张。
毕竟,我们隔三差五就能在新闻中看到孩子和家长争吵后负气离家,甚至采取极端行为的案例。
历史 的经验告诉我们,争吵总会进一步激化亲子关系中原本就存在的、长久积累的矛盾。
但尽管如此,争吵却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也不意味着我们是失败的父母。
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擅长”跟孩子吵架吗?
01
我们得重新认识吵架这件事
相信不少父母都听过这么一句话: “父母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意思是,父母如果情绪不好,就会影响到孩子,而情绪好的父母,则更有利于孩子心理 健康 的发展。
其实,道理大家都明白,可实践起来却很难做到。毕竟,父母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无欲无求的神,是人就有自己的情绪。
心平气和的时候,跟孩子说话还能控制住脾气,慢慢引导,但事情太多太乱、生活不堪重负的时候,跟孩子吵架、语气强硬一点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比起高喊着口号,让父母“温柔而坚定”,“坚持循循善诱”跟孩子讲道理谈感受,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跟孩子吵架这件事。
02
我们害怕的,不是吵架
而是不好好吵架
心理学上将吵架分为两种:
一种是 破坏性的争吵 ,是指那些伤害感情,隔断联结的争吵。这种争吵对于亲子关系的破坏是根本性的,甚至,是无法缝合的。
另一种则是 建设性的争吵 ,是指那些在争吵中彼此知晓、达成共识,并且通过争吵达到 情感 上的重新融合。这种争吵是一种良性的争吵。
良性的争吵,能够缓解情绪,释放负面情绪,让亲子关系,越吵越亲密。
我们真正害怕的,其实不是吵架,而是不好好吵架。
不好的争吵,像一把最尖锐的刀子,割得人遍体鳞伤,痛彻心扉。
03
吵架时
孩子会如何对抗我们?
我们再回想一下,我们为什么跟孩子吵架。
大多数的时候,我们跟孩子吵架不是“鸡蛋里挑骨头”,而是希望孩子能够改正自己不当的行为,成为一个更加优秀、将来更能适应 社会 的人。
出发点是好的,但可能孩子并不能完全接收到我们的想法。他们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反抗”父母,而这些应对方式, 恰好展示了孩子真实的“自我”,同时也映射了父母容易忽视的另一面。
指责方式
“家长说一句,孩子顶十句。”是很多家长都非常头疼的事情。
- 儿子,今天冷,多穿件衣服。
- 我不冷,不穿。
- 少玩点手机,对眼睛不好。
- 我自己的眼睛我自己管,不用你管。
- 赶紧写作业,别看电视了。
- 你怎么知道我作业没写完?
有这种反应的孩子往往带着对父母 “抗拒”的心理 ,不管父母是不是出于好意,是不是言之有理,孩子的第一反应都是不耐烦和愤怒。
逃避方式
有一种孩子,不管家长说什么,都有本事说到别的地方。
- 走路别蹭着走。
- 这有啥,鞋不就走路用的嘛,我去写作业了,别打扰我。
- 你看,这道题刚讲过又做错了。
- 知道了,我会了,刚才是粗心。我要做语文作业了,要不该写不完了。
孩子为什么习惯性岔开话题?其实,从心理学上来说, 打岔就是一种逃避沟通的行为 。这样的应对方式,看似能避开和家长的争吵,却也等同于关闭心门。
孩子听不进家长的话,更不会说出自己的想法,于是,原本双向的沟通变成了单车道。长期来看,亲子距离感不断加深,很难产生真正的理解和认同。
讨好方式
还有一种孩子,会在与父母反复争吵后学会变成“讨好的孩子”。他们会看家长的脸色,揣摩家长的心思,隐藏起自己的真实想法。
这样的孩子,表面上看是顺从了他人,避免了争吵,但其实,这也是一种逃避沟通、回避问题的做法。
不过,孩子对抗争吵的方式往往并不单一的,常见的是采用“指责+逃避”“逃避+讨好”等多种结合的方式。
04
学会吵架,是一种能力
无论孩子采用哪一种方式,都是在试图躲避伤害。在他们的心中,他们真正渴望的,从来都是那种温馨和谐的,可以自由交流的氛围。
其实,吵架是一把双刃剑, 亲子关系中的父母和孩子,究竟是“越吵越亲密”还是“越吵越冷漠”,取决于我们会不会进行一场成熟的吵架。
真正成熟的吵架,一定是从讲情到讲理,是先有情再有理的。
良好的争吵,对父母是一种 情感 释放;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次成长。
弗吉尼亚大学曾经做过一项研究,让150个13岁的孩子描述他们和父母之间的矛盾,研究表明, 在家跟父母经常争吵但能保持冷静的孩子,更能轻松应对外界的意见和分歧 。
争执能帮助孩子变得自信和独立。在对抗中,他们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知道怎样才能贯彻自己的意志。
成熟的吵架,都会经历 “情绪的爆发—情绪的控制—问题的沟通—事后的修复” 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一般要经过三个步骤:
1
控制情绪
很多吵架,都是从一点小事开始,之后越吵越凶。成熟的争吵,一定是建立在平和的情绪的基础上。因此,当情绪难以控制时,我们不妨及时按下暂停键,让自己转移一下注意力,做一些其他的事。
父母情绪的及时“退出”,是为了避免战斗的升级,而且没有了对手,孩子的“抗拒”也失去了意义。
和孩子发生争吵时,有的家长若吵不过孩子,或者觉得理亏,就会使出杀手锏——我是你爸/妈,言外之意,你是我孩子,必须听我的。
用家长的权威压制孩子,要么会激起孩子更强烈的反抗,做出不理智的行为,要么会让孩子产生蔑视心理,拒绝深入交流,这都不是家长想要的结果。
争吵并不是完全的情绪输出,更不是单方的情绪压制 ,而是为了倾听对方的声音,争吵之后要进行反思,求同存异,共同成长,这才是我们与孩子争吵的最终目的。
2
就事论事
要记住,我们的争吵只是针对于事情本身,争吵的目的也是要孩子明白对错,修正行为,并且找出解决的方式。因此, 不要在争吵中掺杂其他的 情感 ,更不能给孩子贴标签,甚至进行人身攻击。
比如,孩子做作业太粗心,三道计算题错了两个,我们只要批评他这次作业太粗心了即可,如果说:“你这孩子怎么总是忌吃不记打啊?”这就是人身攻击了。
翻旧账也是常犯的错误。孩子弄洒了一杯牛奶,爸爸怒斥孩子做事不着调、读书不认真、和人见面不打招呼等等。这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却在生活中屡屡出现,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做什么都不行。
争吵是解决当下的问题,一次争吵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翻旧账的结果会让我们忘记了因为什么而争吵,只是单纯地发泄情绪,情绪发泄完了,事情却没有解决,周而复始,才是最伤害亲子感情的。
3
事后修补
在每一次吵架之后,父母的真诚道歉可以缓和孩子的情绪,同时也告诉孩子:虽然刚才我们失控了,但是一切都在安全范围内,刚才的争吵是为了释放情绪,解决问题,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关系。
若再加一声“我爱你”,便能以爱为底色重新架起亲子之间的一座心桥,让彼此都能达到对方的内心,未来父母也能更容易知晓孩子的想法,洞悉孩子的感受。
天下没有不争吵的家庭,也没有不争吵的亲子关系。
就像《孩子:挑战》的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说的那样: 应对挑战的核心是成为孩子的合作者。
既然争吵无法回避,那么成为孩子争吵中的合作者,或许才是最好的方式。
与其一味的回避争吵,压抑自己的 情感 ,不如说出自己的想法,积极面对与孩子之间的争吵。
好好说话,好好吵架,好好修补,在真实、流动的 情感 中,给孩子搭建起最踏实最温暖的心灵家园。
同时,也请好好地珍惜那个与你争吵的孩子,因为,这意味着,他们真的长大了。
对于一个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来说,与父母的激烈对抗是叛逆的正常表现,但如果天天吵架,那肯定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 作为父母,首先要懂得尊重孩子。 不管你的孩子多么叛逆,你仍然应该尊重他。 不管你有多生气,你都应该告诉你的孩子真相。 其次,要避免打骂孩子,不要天天和孩子吵架,这样孩子就不会听话,孩子只会越来越叛逆。 父母必须知道如何使用其他教育来引导他们的孩子。
孩子叛逆,天天跟我吵架怎么办?
1平时需要多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 如有异常,及时与孩子沟通相关问题,讨论解决办法。
2、积极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动向,了解孩子的生活动态。 成为孩子的好朋友和导师。
3 以身作则,不双重标准。 家长不仅要对孩子严格要求,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让孩子以你为榜样,听从你的教诲。 孩子与父母顶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发现自己和父母之间存在“不平等条约”。 为什么父母一回家就玩手机、看电视、玩游戏,而我做作业? 为什么爸爸妈妈可以对我大喊大叫,随意生气,而我却不能?
4 学会倾听,避免唠叨。 孩子的生命是他们自己的,应该承受的艰辛,应该经历的考验,没有一个缺席,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和感受。 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总想把我们知道的所有经历都告诉他们,却不知道这种“灌输式”教育可能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适得其反。 虽然起点不错,但久而久之,父母的唠叨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5 以退为进,相互理解,相信剑道问题会弄巧成拙,得到解决。 回想小时候和父母相处的过程,每次父母和我发生矛盾,都会先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我,是不是很烦? 事实上,如果父母和孩子都冷静下来,很多矛盾和冲突就不会发生。 下次遇到问题,父母和孩子都不妨冷静下来,仔细想想对方的想法和情况,给对方时间反思和冷静。
6、对孩子要有耐心,否则会适得其反。 多和孩子玩互动游戏,少玩手机和电脑。 玩游戏会让人上瘾,增加孩子自闭症的性格和惰性,引导孩子更多地参与集体活动。 引导孩子的集体性,增加体育锻炼,正确引导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