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影视剧中常能见到皇贵妃恃宠而骄,以此藐视皇后的宫斗场面。受广大的影视作品的影响,我们大多数都认为皇贵妃的存在就是在打皇后的脸的,其代表着皇帝已将她宠至极致,以至于位份仅在皇后之下。而在历史中,皇贵妃的存在又是否真的威胁着皇后?她到底是形同副后,还是位同虚设呢?
皇贵妃位份由来已久在古代的皇帝后宫中,一开始并没有皇贵妃这一位份等级的存在,甚至连贵妃、妃位都没有。早在秦朝时期,后宫妃嫔位份为王后最高,其次就是夫人、美人、良人、八子等位份,直到唐朝,利用妃替代了夫人一词,作为皇后之下的后宫妃嫔之首。
而贵妃、皇贵妃一词,最早是出现于明朝,也就是明宣宗的第二任皇后孝恭孙皇后孙氏。当时孙氏在明宣宗还是皇太孙时就陪伴于身侧,与明宣宗情投意合,情分至深。在明宣宗即位后,册封胡氏位皇后,孙氏就被封为贵妃。
皇后与贵妃本就一个正室一个妾,地位与身份都难以比拟,但由于明宣宗对孙氏宠爱至极,特意破例让孙氏得享与皇后一样的金册宝印,"皇贵妃"一词也就由此而生。其后不久,明宣宗就以皇后无所出,而皇贵妃育有一子的原因废掉皇后,改立皇贵妃孙氏为皇后。
在明朝,皇贵妃不光这一位。明宣宗的孙子明宪宗对其有样学样,于成化十二年将自己的宠妃万贞儿册封为皇贵妃。而万贞儿这个人是与明宪宗从小到大的情分,明宪宗原意是册封其为皇后,但由于明宪宗生母周太后的反对,无奈降级,封为贵妃,后在万贞儿为他生下皇长子之后大喜,加封为皇贵妃。
由此可见,皇贵妃的称号的确是代表着皇帝的宠爱。当时皇后的位子不仅作为皇帝的正室,更是牵扯到前朝政事,难以让皇帝轻易如愿册封自己心爱的人。皇贵妃一位更像是皇帝的赌气之举,是他自己跟阻碍势力的抗衡。至此,皇贵妃正式成为皇帝后宫的正式名号,清朝沿用其后宫制度。
清朝时期皇贵妃的地位渐降清朝时期的第一位皇贵妃,是顺治帝的宠妃——董鄂妃,她跟顺治帝是历史上有名的皇家爱情。顺治帝对董鄂妃可谓是一见钟情,在顺治十年册封其为贤妃之后,仅在一个月之后又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由晋升为皇贵妃。
而董鄂妃本人也确实如顺治帝所说的那样贤良恭德、蕙质兰心,但就是因为董鄂妃不同于后宫其它人的优秀,以至于她死后顺治帝悲痛异常,甚至以皇后礼葬。且为了"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者"等理由,试图赐死三十名太监、宫女等宫中侍奉人员。
顺治帝对董鄂妃的痴情可见一斑,为其甚至不惜违背祖训,以有违先制的超额制度为其服务。要知道在清朝的制度中,皇帝一般用朱笔批阅奏章,遇到皇帝或太后去世时方才改用二十七日的蓝笔批复以示尊敬、悲痛,而在董鄂妃去世之时,顺治帝甚至连用四个月的蓝笔,令朝野上下哗然。
也正是由于顺治帝为皇贵妃开了这么一个头,康熙帝觉得皇贵妃一位有混乱后宫之嫌,所以虽然沿用了皇贵妃一制,将其地位降低。作为继立为中宫之前,暂摄六宫事的一个过渡之位,且在清朝顺治帝之后的后宫韵事里,也未见有人能够重现当年董鄂妃宠冠后宫的景象。
枪打出头鸟。一个人一旦过于出挑,要么一飞登天,要么被猎人一枪射落。董鄂妃的存在可以说是皇后一位的威胁,即使她严谨恪守,对皇后之位未曾有觊觎,但那也不代表别人能够允许她这样混乱尊卑的存在。
就算是副手,跟正统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皇贵妃的确是皇帝后宫中独特的存在,这个位份可以说是皇帝特地为自己心爱之人设立的专属位置。但在出现顺治帝深受皇贵妃董鄂妃逝世之痛后,康熙帝十分果断地减小了皇贵妃对于皇后之位的冲击,稳固了因特殊位份而给后宫带来的混乱。在清朝,皇后与皇贵妃之位的差距越发明显。
1、 宗法礼制
《清史稿·列传一·后妃》中提及,"康熙以后,典制大备。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
康熙帝将皇贵妃一位沿用,却又未如其他皇帝一般给予她特殊的地位,一旦没了皇帝的偏宠,那么皇贵妃一位就跟后宫里的其他妃嫔一样,没了直逼皇后之位的资本。且不论皇贵妃再如何地接近后位、形同副后,但副的终究是副的,就像班级里喊起立的永远是班长一样,副班长不过是起辅助功能。在清朝的礼制中,皇贵妃的仪仗终究还是比不上皇后的仪驾。
例如册封仪式,皇后称"册立",而皇贵妃称"册封"。"封"一字带有赏赐、恩典的意思,而皇后作为一国之母,跟皇帝共赏天下的人,自然要立于皇帝身侧。且册立皇后之时,皇帝会将册后的诏书颁诏天下,皇贵妃就类似于小领导升官,是没有资格与民同乐的。
再有二者的册封金册也有差别,皇后的金册规格是"皇后金册皆十页每页髙七寸一分濶三寸二分用三等赤金十有八两",皇贵妃金册的规格是"皇贵妃金册十页每页髙七寸一分濶三寸二分用八成金十有五两"。
大小虽然一样,但含金量不一样,且这个含金量会随着位份的高低而逐渐下降,这也彰显了皇后的尊贵与独一无二。这些都是清朝明面礼制上皇后与皇贵妃的差别,且不光是册封时候的面子问题,说到底皇贵妃还是属于皇帝的妾室。
在古代,正室与妾室之间的差距本就很大,一旦有人宠爱妾室多于正妻,就会有宠妾灭妻之嫌,在官场中是会被受到弹劾的。皇帝作为一国之主,如果不是昏庸至极,自然也不会允许自己的后宫出现这样容易引起舆论的把柄,皇贵妃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
2、 作为普通妃嫔到皇后的过渡
皇贵妃虽然失去了它的特殊性,但清朝皇帝们却赋予了它另外的功用,那就是作为皇后的备选存在。清代后宫中一旦皇后逝世,皇帝就会在贵妃中挑选合适的人选晋封为皇贵妃,并赐予"摄六宫事"的权力,也就是代管后宫之事,作为一个代皇后的存在。
而她作为皇贵妃的这段时间,则是她的试用期,由皇帝来决定她是否能够晋升为皇后。试用期的长短则不定,或数月、或数年,全凭皇帝心情。虽然皇后在后宫处于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但在清朝,还是有数位帝王不愿册立新后,其中不乏前朝政事的原因,未免影响局势平衡,这时皇贵妃的存在就给帝王解决了难题,虽然有掌理后宫之权,却无皇后的尊贵与殊荣,说到底也就是个管事的,换个人也能当。
3、 追封或后期尊封
由于皇贵妃在清朝时期功能大于地位,且是仅次于皇后的妃嫔位份,所以很多皇帝都将它用来起赏赐的作用。如新帝即位后,为了表示优待,新帝一般会给先帝的遗孀们晋升她们的位份,其中皇贵妃是最为常见的,一般能够活到新帝登基的先帝遗孀都能得到晋封。
或者是太妃的亲生儿子立了功劳、作了特别贡献时,皇帝也会将其母亲一块赏赐,以示荣宠。而追封则是皇帝给将死嫔妃的最后怜惜了,或出于真情实感、或出于政治考量,将逝世的妃嫔追封为皇贵妃。
如家喻户晓的影视作品《甄嬛传》中的华妃,在死后被追封为敦肃皇贵妃。但其实在历史事实中,年氏在雍正三年十一月病重之时,就被雍正晋封为皇贵妃,但作用都是一样的,不过是安慰性的晋封,不具备任何实质性效果。
在清朝时期,皇后与皇贵妃鲜少有同时存在的,像万贞儿、董鄂妃那样宠冠六宫、代皇后协管六宫之事的更是根本没有。清朝时期的皇贵妃除却董鄂妃以外,更像是一个工具,或是用来试用新后人选的,或是用来笼络人心的,不再具备一开始的特殊性。
所以皇贵妃是否形同副后的问题也就难以考证了,但可以知道的是,皇贵妃一位一开始确实是可以跟皇后打擂台的存在,但这同时也要具备皇帝的宠爱与大力扶持,否则也是虚位一个。
区别如下:
一、服饰上
皇后比皇贵妃要正式高贵,皇后为正宫,而皇贵妃就是实际上的“副后”。
二、礼仪上
皇贵妃见着皇后得行妻妾礼,有时皇宫举行朝会,皇后也会受到皇贵妃的君臣之礼。而且皇后是皇上的正妻,只有皇后生的孩子才是嫡子,而皇贵妃只能算是庶出,孩子的地位也不会有皇后的孩子高。
三、册封不同
册封皇后会授予金册、金宝,金册就是记载立后文献的诏书;而金宝也是皇后的御用印章,与皇帝的玉玺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这些东西皇贵妃一般是不会有的,皇后与皇贵妃在地位、权力上的区别可以概括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皇贵妃的册封演变
随着后宫制度的完善,为了避免出现后宫争斗,清朝康熙以后,就再也没有皇后和皇贵妃同时册立的情况。
基本上都是现任皇后去世,皇帝为了有人能够管理后宫,才会册立皇贵妃。而还有一种情况是嫔妃死后追封为皇贵妃,这样的人对他人也不能构成威胁了。
由此可见古代的后宫也是不简单啊,并不比朝堂上的暗潮汹涌要简单。皇贵妃确实身份尊贵,皇后也有忌惮的理由。
但是在古代那个尊卑差距明显的时候,皇贵妃想要取代皇后也是很难的,可见古代宫中女子看似身份尊贵,享受荣华富贵,但是每天也都是提心吊胆。
皇后是中国古代皇帝的正式配偶,而贵妃是中国古代皇帝妃嫔的等级之一,皇后是后宫的管理者,贵妃一般是被管理者,在服饰上皇后一般也比贵妃要正式高贵,贵妃看到皇后要行礼,皇后的册立典礼较隆重。
贵妃的演变历史贵妃是古代皇帝妃嫔的称号,开始是南朝宋孝武帝始置的,位比相国,后代多沿用其名,唐宋二朝时,贵妃是仅次于皇后的封号。
明朝时,宫中皇妃的封号有很多,如顺妃、宁妃、良妃等,但贵妃仍是最高级的封号,宪宗开始置皇贵妃,贵妃就成为了次等封号。
清朝沿用了明朝的制度,贵妃是后宫第三等封号,在皇贵妃创立之前,贵妃一直是内命妇的第一等,地位大致与亲王的正妻相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