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之间打闹,家长该如何处理
问: 带孩子去一些商场里的游乐设备,会遇大孩子抢他东西。或者大孩子霸占整个游乐设备,不让别的孩子靠近,孩子一靠近,就被大孩子推搡,这种情况下怎么引导孩子,让孩子能正确处理这种事情?
答:
一、行为能力较低的儿童(6岁以前)
学龄前儿童还处于懵懂阶段,往往没有能力去独自搞定干这种较大的挑战,而且也有可能因为大孩子的没轻没重而受到伤害。
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受到了大孩子的欺负时,出于安全考虑,我还是建议家长的介入。
建议方法:
1如果那个大孩子的父母在旁边,可以心平气和的与他们交涉。正常情况下他们会为自己孩子的行为感到抱歉。如果遇到蛮不讲理的家长,要是彪悍的家长,就可以孩子家长一起教育一下。如果讲究和平解决问题的,可以立刻抱起孩子离开。
2如果大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周围没有大人和父母,题主可以将自己想象为一个族群的领袖,用威严去喝止这种以大欺小的行为,并重新建立规则,让两个孩子更好的玩耍——一般低龄儿童是不会有很清晰的道德意识,只是随着自己喜欢而做事,但都倾向于去选择能力强悍的领袖去服从(大人),因此以领袖的气场去喝止并从新建立规则让孩子进行玩耍时最有效也是最双赢的一种危机干涉。
3如果孩子已经比较大了(3-5岁),可以教孩子一些自我保护的技能,比如要学会尽量反抗不公正的待遇,如果力量不够要学会寻求帮助。
二、行为能力较强的 儿童(学龄儿童)
学龄儿童随着身体的生长和发育,基本的自我保护还是可以做到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题主的孩子被大一点的孩子欺负了,只要不是没有危险情况发生, 建议家长可以先观察之后再去选择是否去干预,如何去干预。
因为学龄儿童阶段,孩子心理上最重要的成长目标之一就是社会化,所谓社会化,说白了,其实就是让孩子学会如何表现的更为正常,在行为控制和情绪管理上更适应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的要求和倾向,从而提升孩子今后的社会适应能力。
而我推荐的教育策略则是体验式教育+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教育
我先来解释一下这两个概念:
1如果想让孩子对一个道理记得牢,接受的快,就得先叫ta去体验这个道理背后的原因(尽量没有伤害地去体验)
2对孩子的教育要尽量往能解决问题的方向去引导。例如,孩子遇到一个困难,可以先别急着告诉孩子父母一般的解决方法,而是用开放式问题问孩子几个简单的问题(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用封闭式问题,让孩子用是和不是来回答):
“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你觉得这个问题很困难时吗)
“你想要得到什么”(你是不是想解决这个问题)
“那你觉得有什么解决方法呢”(那你觉得XXXXX是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法呢)
“还有么”(XXXXX是不是也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呢)
经常用这种问题去启发和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样会快速增强孩子的自我意识,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好,解释完我的理念,那么回到题主的问题上来。当已经上了小学的孩子被大点的孩子欺负了。当第一次发生的时候,如果没有什么太大的危险,只是为了抢玩具或者玩游戏闹矛盾了, 家长可以先别急着冲过去保护孩子(母爱/父爱的冲动其实很难控制,但是为了孩子也要暂且控制一下),而是先观察,观察那个大男孩的表现,还有自己孩子的表现,记在脑子里,就算最后孩子输了,吃亏了,也别急着过去安慰孩子,而是装作没事一样带孩子回家吃饭。
当然,事情还没完。关键是如何让孩子能更好的应对这种以大欺小。等孩子回到家,吃完饭,休息一下,也许还要看看电视,看看书,弹弹琴,玩玩游戏,睡觉——一切正常。等孩子上了床,临睡觉前,比较放松的时候,可以到孩子床边,轻松自然的跟孩子聊起这件事情:
1“今天我看你在游乐场是不是在跟XX同学一起玩的啊玩的怎么样”(旁敲侧击引起孩子注意,让孩子自己说出自己的感受)
2”你当时觉得怎么样“(让孩子回顾当时的感受)
3”那你想跟他玩吗你当时怎么想的“(鼓励孩子思考自己当时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4”哦……他想要这个玩具,然后你也在玩这个玩具,于是他就抢你的是吗“(问清事实,看看家长看到的是不是和孩子感受到的一样——往往会有差异,所以家长要在这里很耐心的询问)
5”那你觉得下次如果还发生这件事情,你能怎么做呢“(引导孩子思考对策)
6”还有吗“
7”还有吗“(引导孩子说出3个以上的解决办法)
8”你的方法听起来还不错,那你觉得哪个方法最好呢用了这个方法之后可能发生的结果是什么呢“(鼓励孩子思考自己做决策之后可能发生的结果,让孩子学会考虑周到)
9“恩,不错,妈妈这里还有个方法,你看看行不行”(也许如果孩子想的方法已经很好了,就不需要这句话了)
10每次孩子遇到困难都用尽量用这种模式进行引导的话(我是说尽量,不是全部情况都实用这个模式,比如说情况很危急的时候,比如说孩子做了很不好的行为的时候就要立刻干预),孩子以后遇到困难就会习惯性的想出来3个以上的解决方案,那这种办事能力应该已经是超群的了。
总之,我个人认为,每一次危急都可能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机会,关键是看家长如何运用。
孩子个性害羞怎样办
从小父母就应该多和孩子们进行对话。无所谓时间的长短,父母最好是每天都以孩子们喜欢的或者擅长的活动为主题和他们进行对话,聆听孩子们的故事。在倾听孩子们的故事时,重要的是如果孩子做得好,就应该多表扬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不要揪着缺点和失误不放。此外,我们应该多为孩子创造出与其他同龄孩子以及与大人接触的机会,如果能够为孩子找到一个具有人气、懂得关怀朋友的孩子,是最好不过的了。
有些孩子天生就害羞,是因为人际关系狭窄而导致,由于从小缺少与其他孩子接触的机会而造成遇到让你容易害羞。刚出生的婴儿,如果接触的生人多了,他们就不认生,如果孩子到了关心朋友的阶段,父母应该利用文化中心的幼儿活动,或者一些体育活动等,多给孩子们提供与朋友们接触的机会。父母还要让孩子和比他小的孩子交朋友,这也是帮助孩子克服害羞的方法之一,因为孩子也许在同龄孩子面前表达不清楚,成不了孩子们的中心,但是他却能和比他小的孩子打成一片。
还有一个好方法,那就是赋予孩子一些日常交际生活中的角色,让孩子提前演练,比如,让孩子去买些东西回来,或者在家庭活动中,分配给孩子接待客人的任务,你可以让孩子提前练习一下这些活动所需要的恰当的话语或行动。我们应该针对孩子们的弱点,让孩子做好心理调节,同时和孩子一起构思脚本,让孩子提前进行练习。
家长在照顾孩子的时候,除了需要注意他们的身体健康之外,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可以忽视,因为心理健康是帮助孩子塑造完美性格的好方法,如果您发现孩子存在害羞的心理,那么就应该从很小锻炼他们的胆量。
如何改变孩子肯手指的习惯
近日,哈市儿童医院青春期门诊接诊了几个喜欢啃咬指甲的小朋友,其中有3个孩子不但将自己的十个手指甲啃得“光秃秃”的,有的甚至连脚趾甲也不放过,导致有的孩子出现了手指浮肿、上下牙齿闭合不良、腹痛腹泻等情况。如何改变孩子啃手指的习惯?对此专家指出,自卑、孤独的'孩子更易啃指甲,家长要主动疏导孩子心理。
指甲是保护手指尖端皮肤的重要“零件”,啃咬指甲则是双向的伤害,手指被细菌侵蚀的同时,通过口腔食入了藏在指甲里的有害细菌,亦会对孩子的内环境造成不良后果,如寄生虫的虫卵可伴随啃咬指甲的活动进入体内“兴风作浪”。
如何才能让孩子改掉啃指甲的坏习惯呢首先要排除啃指甲是不是病理原因造成的。除了有可能缺锌、缺铁、铅中毒及有蛔虫所致的“异食癖”外,也许还有更深层次的心理行为问题。年龄小的孩子通常都会经历焦虑、烦躁、缺乏安全感的阶段,如紧张时、独自一人时更容易发生。某些特定的环境也会诱发啃咬指甲的病症,如面对繁重的课业、看惊险影视片,或受到家长、学校的责骂及惩罚,而恰在此时,咬指甲便成了孩子自我安慰或者是减轻压力的特殊手段。久而久之,儿童还会产生自卑感、孤独感等不健康心理。
1 父母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要注意满足孩子被爱和被关怀的情感要求,父母应当从百忙的工作、家务中抽出时间,多与孩子在一起,交流感情,并多进行肌肤间的接触,陪孩子做游戏,陪孩子睡觉,在睡觉前给孩子以抚摸等温情,使孩子有充足的幸福感和满意感。
2 鼓励孩子多与同伴玩耍,给孩子安排一些合适的手工活动,尽量使他们不闲待着,如让孩子玩积木、玩沙子、画画、做游戏等,以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健康向上、快乐、活泼的活动中,以使孩子忘记这种不良行为。
3 对孩子的吸吮手指和咬指甲的行为,父母在给孩子进行矫正时,父母的态度要和蔼亲切,语言动作要轻柔,千万不要大声呵斥、恐吓、打骂,不要采取简单粗暴的禁止,因为这样只会强化这种行为,使孩子感到更紧张,甚至产生自卑感、孤独感等不健康心理。
4 对于孩子因吸吮行为及咬指甲的行为,遭受小朋友讥笑时,父母要给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持与安慰,要鼓励孩子改掉这种不良行为,在小朋友面前树立孩子的良好形象,千万不要在众人的面前呵斥孩子,以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改掉不良行为的信心。
以上的方法对于改变孩子啃手指的习惯会有所帮助。在这样的状况下,家长及老师要多给孩子一些关注,用正确的办法加以纠正,而不是一味指责,要以耐心关爱的态度教育孩子不再啃指甲,并且用做游戏、做手工、玩玩具、讲故事、外出郊游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
为什么小孩和老人们的关系更亲密
孩子和自己的爷爷奶奶更亲,有人说,这是距离产生美;也有人说,因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源于公婆与儿媳天生就是敌对。但无论哪种说法,隔代亲就在那里,大人吃味也没用。
那么为什么孩子和老人更亲呢
首先,就是寂寞。老人年纪大了,儿女不在身边,也不需要自己照顾,工作也退休了,一大把时间会让中老年老人心理孤独无聊。但是照顾孙儿不仅能寄托自己的感情,享受天伦之乐,还能打发无聊的时间。其次,现代这个社会,家长忙的没时间照顾孩子,而且对自己的孩子期望又特别大,所以大多数的时候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比较严格,这样会让孩子的压力变大,自然而然,宠溺自己的爷爷奶奶就更亲近了。
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没有大人的虚伪,只有一种特单纯的想法: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父母没有时间陪自己,而且学习什么的要求又多,但是爷爷奶奶可以整天陪自己,对自己的要求都会一一满足。所以孩子和爷爷奶奶更亲自然是有道理的。
虽然隔代亲满足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但是隔代亲有不少缺点。最大的问题就是溺爱孩子,让孩子变成讨人厌,容易自卑,养成一堆不好的习惯,也让孩子的行为思想都受到老人的影响。所以说,虽然隔代亲能减轻自己的负担,但是家长们还是自己照顾孩子的好,平时多抽出点时间多花点心思陪孩子,孩子自然会和你亲密无比!
孩子由谁带最好
年轻父母认为自己没有带孩子经验,孩子一出生,马上交给老人抚养,认为老人有经验,可以照顾得更好。于是孩子的依恋对象建立在老人身上,老人成了孩子最亲密的人、仿效对象。老人带孩子,对孩子的心身成长好吗孩子到底由谁带才是最好的
孩子由谁带最好
孩子在母亲腹中已经与妈妈建立了亲密的连接,孩子出生后,妈妈会产生催乳素,孩子的哭声会让妈妈有生理上的反应,这种连结促使妈妈很好地满足孩子的需要,帮助孩子存活下去的保证。这种连结给孩子安全感,妈妈身上的气味、奶味、激素味给孩子安全感。
一位母亲,如果自己没有受过创伤,如果她曾经体验过自己妈妈给过的好养育,她会天然地抱起孩子,与孩子亲近,就好像这是与生俱来的本领一样,不需要刻意就能做到。科学家曾经给猴子做实验,发现被母亲带大的母猴与配偶有良好接触,并能很好的养育自己的幼仔。而与铁丝猴(假猴,身上有奶瓶)长大的母猴则交配困难,对幼仔施虐等缺少情感。如果是一位母亲不能亲近自己的孩子,不论什么原因,都有找心理咨询师帮助的必要。走过自己,孩子才能不重蹈母亲的覆辙。这需要母亲的勇敢面对。只要妈妈好学,肯自我成长,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令孩子幸福的好母亲。
由老人带大孩子隐含的危机:一旦老人过世,孩子尚未成年,将会面临重大的丧失打击。那感觉比成年人丧失父母更难受,是心理创伤。需要心理修复。不能说有寄养经历的人都会有心理疾病,但在抑郁症人群中,小时有寄养经历的比例是非常大的。
还有,当今老人、尤其是城市老人,有更多焦虑源,亦或是,他们所经历的时代和家庭,使得他们自身的心理创伤远远大于孩子的父母,这些负面信息都会在潜意识中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承受太多本不应他们面对的东西。或者是莫名的焦虑,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孩子由谁带最好自己的孩子自己带。
此文对应的不仅仅是刚出生的小婴儿,即使是成年人也可以回头检讨自己的婴儿期、童年是与谁一起度过的,你跟谁最亲你成人后的感觉如何你与你的孩子关系如何
关于婴儿期的回忆,基本都在潜意识层面,是难以回忆的,但当再次经历类似情境的时候,潜意识中的情绪会被激发,当感觉自己与平时反应不同,或与大多数人反应不同时,则多数意味着此处有结。这个结不是自己找理由可以消解的,需要寻求心理咨询帮助探讨。所以,对于年轻的妈妈们,要尽力亲身抚养自己的孩子,这是对孩子成长中最好的礼物。
爸爸妈妈,我想要这些礼物!
六一儿童节要到了,爸爸妈妈说要送我一个礼物。我回头看了一眼房间角落里堆满的玩具,钢铁侠的面具,蜘蛛侠的玩偶,还有各种卡片和积木。去年我想要一双新皮鞋,爸爸妈妈送给我之后说不可以穿着它玩沙子,不可以碰水,更不可以踢石头。去去年我想要一个弹弓,爸爸妈妈说要拿到100分才可以,我拿到了,他们又说不可以在小区里玩,也不可以去学校玩。我忽然不想要礼物了,一点儿也不好玩儿。但是爸爸妈妈很开心地问着我问我想要什么,他们肯定以为我会很高兴。我说暂时保密,等我想到了再告诉他们,然后我问我的伙伴们:“你们想要什么礼物呢”
小A说:想要爸爸妈妈的爱
多简单啊,爸爸妈妈本来就是爱我们的!小A可真逗。可是小A说,他希望爸爸妈妈能好好听她说话,要睡觉的时候吻她一下,能来看她在学校的演出,难过的时候可以给她一个温暖的怀抱,还要天天说我爱你。哦,小A的爸爸妈妈离婚了,她总是周末才和爸爸见面。
嗯,好像是有道理,虽然爸爸妈妈都很爱我,但是上次圣诞节表演他们也没来,这个礼物要记下来。
小B说:想要一天的自由
小B可惨了,每天都要去上补习班,咱们的春游啊舞会啊都不能去。所以小B的礼物是要一天的自由。小B说要是有这么一天,他肯定会兴奋得睡不着觉的!我问他那这一天你要干什么呢他说要去找我们玩,又改口说要看电视,看一整天的电视,想了想又不愿意,要去海边游泳看浪花!噢,亲爱的小B,你真是呆在家里太久了!
小C说:想要自己买衣服穿
小C的爸爸妈妈总喜欢给他穿花花绿绿的衣服,小C自己可不喜欢,他喜欢蓝色的,酷酷的那种。这些大人们总是觉得自己的眼光很好,说我们不懂,真搞不懂这些大人。我的爸爸妈妈还好,不会让我穿不喜欢的衣服,因为我总是跟他们说我长大了。但是有一次我听见他们和邻居的王阿姨说我偷穿爸爸的衣服,他们笑得很开心,一点也没看见我,我都快哭了!我不知道他们看见了,看见了还笑我,真是难过。
小D说:想要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游戏
小D的爸爸妈妈真是太忙了!忙得我都知道了!小D说他每天回家就和小狗penny一起玩儿,“可好玩儿了,没人管我!”平时小D骄傲地说,所以当小D说想要和爸爸妈妈玩游戏时我们真是吓了一跳!好吧,原来小D也很可怜。
小E说:想要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养成好习惯
什么呀爸爸妈妈总是跟我们说要养成好习惯,可他们的习惯是不好的吗小E撅着嘴和我们说:“才不好呢,爸爸说垃圾不要乱扔,可是有一次在大街上随便就把抽完的烟扔了!我问爸爸为什么呀,他说小孩子不要管啦!哼!”
哦,这真不像个好爸爸!
小F说:想要爸爸妈妈好好说话
好好说话哦,她说的是不要吵架。这一点我也同意,爸爸妈妈吵架什么的可讨厌了,互相不说话,有时候就大声嚷嚷,妈妈还会问我:更爱妈妈还是更爱爸爸呢爸爸妈妈吵架要帮谁这可真难!我不知道。小F的爸爸妈妈整天吵架,一点儿也不像别的爸爸妈妈,但是他们可没分开过,真让人纳闷。
只有小G说想要一个大大的螺旋桨,这个礼物就像哆啦A梦的任意门一样真是太棒了!但是,谁知道爸爸妈妈会不会说:每天加练1个小时钢琴,好吗
孩子们一起玩耍游戏,发生一些矛盾冲突在所难免。此时,很多家长采取了“比较传统”的教育方式:赶紧拉过自家孩子一通数落,如果自己的孩子年龄大一些,就一定要让着年龄小的孩子,而不考虑矛盾冲突的前因后果,有时让占理的孩子感觉很委屈。
讲述:“为什么我没有错,却还要道歉?”
居家上网课后,上四年级的小美每天都要下楼跟小伙伴们一起玩。而过了一段时间、经历了几次事情后,小美却不那么愿意下楼玩了。
小美说:“小区里经常一起玩的小伙伴有七八个,多数都是上二三年级的孩子,我在其中算是姐姐了。这些小伙伴里,有脾气随和的,也有爱争强好胜的,一有不合意的事情就喊、就发脾气。一次,一个二年级的小姑娘做游戏输了,一下子就生气了,觉得我比她大,没有让着她,大哭大闹的。正巧我妈妈也在楼下,看到后马上让我安慰这个小孩,给她道个歉,还让我带着几个伙伴再重新玩一次这个游戏。我心里根本不想这么做,可是妈妈还是用‘你是大孩子,得让着弟弟妹妹’这句话压我。我心里特别委屈。这样的事情我遇到好几回了,明明没有错,还要去道歉。我都不清楚以后还要不要下楼跟小伙伴一起玩了。”
建议:多让孩子说说内心感受和判断
12355天津青少年心理首席心理专家东玉林老师说,孩子间闹矛盾,家长不应该用自以为合适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如何解决问题,让孩子失去了对事情的判断力,更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长此以往,孩子面对一件事情的对错判断会产生迷茫,在处理与邻居伙伴、同学之间的问题矛盾时,不知所措,也不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会大大降低孩子今后步入社会的生存能力。
东玉林老师说,家长教育孩子注意与不同性格的伙伴、同学相处时的尺度、分寸,是完全正确的,但不能“一刀切”地告诫孩子要一味地以大让小或谦虚退让;更应该提醒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在关注他人感受的同时,也要适时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当因为孩子自己的原因而发生矛盾,告诉孩子一定要勇于承担责任。此外,在孩子产生冲突的当下,家长切忌问孩子“谁惹谁”的问题,更不要讨论细枝末节的过程。家长应该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交由孩子自己来处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人、和事物打交道的地方越来越多,聪明理智的家长在告诉孩子基本的处事方式后,可以逐渐尝试放手,让孩子自己来解决一些事情,放手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智慧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而不是为了维持所谓的面子或场面,委屈了孩子,甚至让孩子失去自己“摆平”事情的机会。就好比路上遇到一个坑,家长要放手让孩子自己选择是跨过去、绕过去或是动手去把坑填上。家长在给孩子自我选择权的同时,也是在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
小区里遇到小孩扰民的事,在我们身边是非常多见的,也是小孩子聚集最多的地方,那对于小孩扰民这个问题该怎么办?我认为只要心平气和的看待就好了。当我们经历这些事情的时候,要么选择忍受,要么有可能就会选择找小孩的父母去理论,但是遇到通情达理的家长还好,遇到那些不讲道理的家长很有可能会产生争执而让自己更加的烦恼和困扰,其实对于小区小孩儿扰民这件事情,我个人认为不妨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处理,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效果。每个人都是从小孩子那个阶段成长过来的,小孩子的天性就是比较活泼,一般来说,当遇到小区里面的小孩子的一些调皮打闹的行为,只要不是特别的过分,没有制造出特别大的噪音。
大家也不应该过于的在意和计较,这也是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着一定的限度,如果说小孩子本身的打闹行为或者是日常的一些玩耍行为所产生的噪音特别大,严重的干扰到了其他居民的日常生活。
大家还是应该找到小孩的父母,委婉的提出一些建议,在沟通的过程中与小孩的父母一定要做到礼貌和预期的平衡,一般绝大多数通情达理的父母都会注意到这方面都会约束好自己孩子的行为,但是如果说遇到了那种不讲道理的家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没有必要和对方产生争执,可以求助小区的物业或者是社区来上门协助调解就可以的。
如果小区内噪音比较大,已经影响了正常生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构成扰民。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1当着社区其他孩子的面,夸孩子懂事。
如果孩子有了一些进步,跑来跑去的次数明显减少,在楼下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可以大声表扬孩子。他说自己很懂事,知道楼下住着老人,所以没有在家里乱跑吵闹,影响老人休息。每个人都应该向他学习。如果你想得到邻居的认可,你的孩子会感到快乐,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行为。
2告诉孩子家长,提醒他们不要在家里乱跑,会影响楼下住户。
邻里会在工作日聚会。你可以私下跟孩子家长说,楼不隔音,孩子跑起来,楼下会很受影响。尤其是晚上,我睡得早,孩子跑来跑去,不规律的吵闹,让我无法正常睡觉。请孩子家长帮忙,让孩子在家做一个比较小的运动,这样不会影响楼下邻居。
3直接上楼敲门,当着家长的面告诉孩子,再乱跑就来不及了。
和家长谈过之后,改善效果还是很差。孩子到处跑的时候可以直接提醒。这时候当着孩子的面,说说问题的严重性,告诉孩子上次的提醒有进步,希望再接再厉,做得更好。奶奶知道你是个懂事的孩子。要这样来,不会引起楼上父母和孩子的反感,所以父母会控制孩子,让孩子在家里多注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