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不孝父母伤心的深度好文

女儿不孝父母伤心的深度好文,第1张

文章很长,

坚持看完,

你会感受很多。

正的母爱是逐渐分离的过程

在我小时候生活的大院中,有个叫小四的男孩。小四家有三个女孩,只有他这一个男孩,他妈妈极其宠他。他妈妈是文盲,在我的印象中有些窝囊,似乎很少和人说话,每天只是买菜做饭。听说自从小四长大,开始谈婚论嫁后,他妈妈一下变得非常强势。先是不同意小四自己谈的两个对象,小四不听她的,她就喝药上吊,闹得十分凶。

后来小四终于妥协,和他妈妈相中的一个女孩结婚,他妈妈对媳妇很快由爱得要命变成恨得要命。除了挑拨小四夫妻关系,还常常找各种借口把小四扣留在自己这里,不让他回自己的家。小四硬要回去,他妈妈就经常找个理由跟过来,晚上也住在小四家。当时小四住在一间小平房里,只有一盘小炕,他妈妈就和儿子、媳妇挤在一个小炕上睡觉。小四的孩子出生后,他妈妈更找出各种理由不让小四和媳妇在一起。

在孩子两岁多时,有一天,小四失踪了,只给媳妇留了一张六个字的纸条:“我走了,不用找。”二十多年过去了,小四再没出现,没有人知道他是死是活。他妈妈在他失踪几年后去世。真难想象她在去世前,心里会想些什么。每每想到小四,那个我们童年的玩伴,想到他小时候天真无邪的淘气样,以及25岁时决绝的离去,我都惆怅万分,叹息母爱可能是一座宫殿,也可能是一间牢狱。

在这里我不想对小四的妈妈进行人性的、伦理的分析,只想用这个极端的故事引出一个既普通、又非常重要、却常被忽略的教养守则:母子间的感情应该是绵长而饱满的,但对孩子生活的参与程度必须递减。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母子一场,是生命中最深厚的缘分,深情只在这渐行渐远中才趋于真实。若母亲把顺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让孩子童年贫瘠,又让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

母亲不可把自己功能扩大化

曾有一位初中生的妈妈向我咨询,她的困惑是感觉和已上初中的儿子越来越陌生。儿子一回家就把自己房间门关上,她想多了解儿子,进儿子房间不敲门,事实上是为了查岗而搞突然袭击。儿子对此表示很不高兴,抗议过几次,妈妈不听,儿子就在自己房间的门上贴了一张“闲人莫入”。

当妈的感觉很受伤,她觉得自己努力去爱孩子了,却成了儿子眼中的“闲人”,心里备感失落。她说,我现在会按他的要求敲门后再进入,可是心里还是担心,这样万一孩子做点什么事真的就一点也不知道了,那我以后还怎么帮助他,怎么教育他?

持有这样思维方式的父母,他们习惯于把自己的功能扩大化,不习惯随着孩子的成长调整自己的行为界限。上幼儿园的孩子独自在某个房间时,确实需要父母不时地过来关照一下,而一个初中生需要这样的关照吗?从这位母亲的话中可以看到,她的担心不过是孩子“万一”做的那个事情,这个“万一之事”可能是什么呢?玩游戏?和女同学聊天?上**网站?手*?不管什么事,哪一种是需要突然推门进来解决的呢?

喜欢越界的父母总是表现出对孩子的极度关心,事无巨细地关心,其实他眼里没有孩子,他只是变相地表达了对孩子的不信任和不尊重。尽管都是打着“关爱”和“教育”的旗号,但传递的总是令人厌烦的,孩子不会从中体会到爱和教育,只能体会到被侵犯。

有自尊的父母不会刻意去抓孩子的什么把柄,也会羞于面对孩子的窘迫。他要呵护孩子的面子,也不肯降低自己的修养,这样的心境在父母和孩子间自然营造出合理的距离,开始得体地分离。

所谓“分离”,并不是慢慢放弃对孩子的关爱,而是慢慢调整关爱的方式。没有哪个母亲会明确地知道应该从哪年哪月哪天哪件事上开始和孩子“分离”,就像她不会发现孩子哪年哪月哪天比她长得还高一样。成长变化伴随着孩子的每一天,分离也伴随始终。

从孩子脱离母体开始,整个成长过程就是不断的脱离:脱离RU房独自吃饭,脱离怀抱独立行走,脱离监护单独外出,脱离供养自己赚钱,脱离支配发展自我,脱离家庭组建另一个家庭——父母从第一亲密者的角色中退出,让位给孩子的伴侣和他自己的孩子,由“当事人”变成“局外人”,最后是父母走完人生旅程,彻底退出孩子的生活。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理解,成长和分离是对同一件事情的主次描述,成长说的是孩子的变化,分离说的是围绕这种变化父母所做的角色重要性的调整。父母对孩子生活的参与程度逐步递减,角色范围一点点缩小,这样才能给孩子的生活腾挪出空间。在健全的母子关系中,这是非常正常的心理的调整。

例如在女儿幼小时,几乎所有的爸爸怀抱着可爱的女儿时,都会泛起醋意,想着将来哪个毛头小子敢来抢走我的女儿,打断他的腿!可当女儿20年后出落得亭亭玉立,和一个小伙子牵手亲密时,被冷落一旁的当爹的却会满是欣慰,欣慰于女儿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生活,有人代替自己去爱女儿,自己可以少操心了。

哲学家弗洛姆是对母子关系解析得最好的思想家之一,他认为:“母爱的真正本质是关心孩子的成长,也就是说,希望孩子与自己分离。这里体现了母爱与性AI的根本区别。在性爱中,本是分离的两个人成为一体;在母爱中,本是一体的两个人分离为二。母亲必须容忍分离,而且必须希望和支持孩子与她分离。

正是在这一阶段上,母爱成为一个至为困难的任务,它要求无私,要求能够给予一切,而且除了所爱者的幸福以外一无所求。

也正是在这一阶段上,许多母亲未能完成母爱的任务。自恋、盛气凌人、占有欲使妇女只有在孩子尚小时才能成为一个爱孩子的母亲,爱幼小的孩子其实再容易不过了。而检验一个母亲是否真正具有爱的能力,就看她是否愿意分离,并且在分离后继续爱着。

爱孩子还是爱控制孩子?

不懂得分离的父母,即使孩子成年、结婚,也要努力保留住对孩子的控制。他们往往喜欢一边事无巨细地包办,一边抱怨孩子的无能。这样的家长,其潜意识并不想让孩子独立,他要让自己在孩子的生活中显得重要,于是会有意无意地制造孩子的不重要感。与其说他极爱孩子,不如说他极爱那种对孩子的全面把控,这种控制给他带来的成就感和强大感,让他对自己满意。

有位年轻妈妈告诉我说,她的父母一直对她管得多管得严。比如她从小热爱阅读,爱看古典小说、历史书籍,却常常遭到父母的白眼和阻拦。他们希望她只看课本,认为看“闲书”没用。到她现在成家且有了孩子,假期中偶然拿起本小说看看,她父亲都会批评说,怎么不看专业书?看小说有啥用?这位读者说,虽然知道父母爱她,但和父母相处的感觉却是“觉得简直是生活在地狱里”!

没有被包办的人可能很难想象被过度包办的痛苦。我曾收到一封读者来信,写信人也是一个年轻女子,最后的签名是“一个绝望的人”。她在信中陈述了她妈妈无止境的包办带给她的痛苦,并把她曾给妈妈写的一封信一并发给我,问我要不要发给她妈妈。信是这样写的:

从小到大,无论什么事你总是冲在我前面,那些我应该自己去做,或者我应该学着去做的事情,你全部包办了,却又总是挑剔我,说我自理能力很差,甚至在别人面前说我这个做不好那个不会干。这导致我做什么都没自信,结果确实是什么也做不好,于是你就更有理由冲在我前面。你一直用这样极其残忍甚至残酷的方式对待我,我怎么可能不自卑?怎么可能有自理能力?怎么能学会和别人打交道?你为什么老是要冲到我前面?

后果只有两种:要么,我终于有一天不堪忍受,自杀了。要么,将来你老了,先我而去了,留下我一个人,不会烧饭,不会自己买衣服,不会讨价还价,不会和人打交道,不会保护自己……最后悲惨地死去。总之,你是在往绝路上赶我!(原信中,女孩在此处用了二十多个感叹号!)

父母如果固执地霸占孩子的生命空间,孩子的世界只能狭小,甚至残缺。前面那位被降为“闲人”的妈妈其实应该感到庆幸,因为她的孩子尚小,且会反抗,敢于公开拒绝家长对他自由的侵犯,说明孩子体内的“自我”还比较强大,他的世界还比较完整。

而这个女孩子敢于鼓起勇气写出这样一封信,也是出于自救的本能,所以我赞成她把这封信发给妈妈。如果孩子对家长的操控完全麻木了,丧失了对“自我”边界的守卫,受到的伤害也许是致命的。

泛滥的母爱和泛滥的洪水一样

有一次我听一位心理专家谈到一个刚做妈妈的年轻女子自杀的案例,他称这个女子小周。小周工作稳定,丈夫体面,家境殷实,父母对她也很好,又刚有了一个健康可爱的孩子,没有人能想出来她为什么会自杀。

最后,大家都归因为产后抑郁,即这是个纯生理问题。但心理专家不这样认为,他间接认识小周的一个好友,对她的家庭生活细节有所了解,他的判断是,产后抑郁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根本上,小周是死于父母的过度包办。

小周有一对极其喜欢包办的父母,从小到大的包办自不必说,上大学时她想报考离家很远的学校,父母不同意,强迫她报考了离家只有两小时火车车程的另一个城市的一所大学。在专业选择上,小周当时对心理学很感兴趣,父母说学金融吧,这方面我们有路子,可以给你找人安排工作。

小周当时极不情愿,父母就软硬兼施地给她做思想工作,最后迫使小周就范。小周上大学后周末不愿回家,妈妈就每周乘火车去一趟女儿的学校,除了带一大包吃的用的,还要带去洗好的衣服床单等,然后再带一大包脏衣服回家。毕业后工作是爸爸给找的,对象是父母帮助确定的,新房的所有家具,哪怕是一个废纸篓都是妈妈给买来的,没有小周自己插手的余地。

她结婚后,虽然家里锅碗瓢盆一应俱全,却几乎没开过伙,都是在父母家吃。两年后孩子出生,母亲更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包办了婴儿的一切。不管小周干什么,妈妈都会说,看你笨手笨脚的,我来吧。小周经常像个局外人似的看着妈妈给小孩穿衣、换尿布、洗澡,自己可做的唯一的事就是哺乳,其余几乎没有插手的余地。

小周一直睡眠不好,有了孩子后,半夜要起来喂几次奶,妈妈觉得女儿太辛苦,就不让小周晚上给孩子哺乳,代之以自己晚上起来几次给孩子喂牛奶。满月后,干脆把婴儿抱到自己房间,说反正将来这个孩子是由我来带,从现在开始让他习惯和姥姥睡在一起。小孩过完百日后,小周快要上班了,妈妈要小周干脆给孩子断奶,一心一意去工作。小周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彻底变成了旁观者、局外人。就在要去上班的前一天,这个刚做了妈妈的年轻人打开窗户,从高楼上跳了下去。

不忍心谴责小周父母,只想用这个悲伤的例子提醒家长,泛滥的母爱和泛滥的洪水一样,已不是河床里奔流的能量,而是破坏力和灾难了。真爱孩子的父母不会一味放纵自己的感觉,懂得适时约束自己。自我满足感上欠缺一些,也许才是对孩子更好的疼爱。

我小时候看过一个故事,某天某县官在衙门办案,堂上跪了两妇人,中间放一个不懂事的幼儿。两个妇人都声称孩子是自己的,自己才是亲妈,对方是假冒的。县官思忖片刻,对两位妇人说,既然没有人能说清楚孩子到底是谁的,这样吧,你俩抢吧,谁抢到就是谁的。两个妇人同时扑向孩子,孩子立即杀猪般地大哭起来。

一个小孩子怎么能受得了两个成人的撕扯,这样抢夺下去会揪断孩子的胳膊或腿,甚至会要了孩子的命。一个妇人很快表现出不忍,放手了,得到孩子的妇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微笑。县官看看这两人,一拍惊堂木,立即断定孩子是先放手妇人的,让衙役把抢到孩子的妇人拿下,众人无不对此表示赞同和钦佩。

死活不放手的母亲,不能说她不爱孩子,但比起占有欲来,她更爱后者。

曾经有媒体报道一位妈妈陪儿子睡到19岁,甚至孩子上大学到另一个城市后,妈妈辞职到大学附近租房子来陪儿子,理由是儿子离不开她。人们对这位妈妈多有批评,网上甚至有人猜测这位妈妈是否有**倾向,或至少是“精神**”。

**之说我倒不十分相信,这个问题上,我赞成心理学家阿德勒对类似问题的观点:俄狄浦斯情结是由于教育错误所造成的人工产品。我们不需要假设由遗传得来的**本能,也不必想象,这种变态的本源和性有什么关联。所以我宁可相信这位妈妈的做法,是由于教育上的蒙昧和人性中的自私所致。而且这种蒙昧和学历无关,在当代生活背景下,它是自然天性退化的后果。

现在越来越明显的一个社会问题是,父母在孩子年幼时不肯和孩子亲近,把孩子扔给老人或保姆,理由是要赚更多的钱,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或者是迷信某种冷酷的“育儿经”,比如“挫折教育”、“孩子不能多抱”、“哭声免疫法”等育儿邪教,故意不和孩子亲近,任由幼小的孩子哭泣悲伤,美其名曰培养独立性。

这些错误认识使母子间丧失早期的亲密接触机会,没有建立起畅通的理解渠道,彼此理解就变得困难。待孩子成年后,父母往往是一方面对当初冷落孩子的做法感到后悔,有强烈的补偿心理,生硬地要塞给孩子很多东西;另一方面又有讨债心理,希望孩子回报自己的付出,听话并且和自己亲近。而孩子又不可能配合得很好,于是摩擦不断。颠倒的亲密顺序,让母子双方都感觉困惑。

出于爱收回展开的手

母亲如果只是单方面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前途,而不发展作为母亲的智慧,那么她在对孩子的控制上,可能不亚于开始提到的小四的母亲。

有一次我参加一个旅游团,团里有一对母子,母亲是大学教授,已退休。儿子是独生子,当时已36岁,有份不错的工作,尚未结婚,也没有女朋友。两人都修养良好,母子关系看起来很融洽,走到哪里都形影不离。但在十几天的旅行中,大家慢慢发现,教授对儿子管得实在太多,像管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从吃饭到买纪念品,什么事都要干涉一下,儿子总是很听话,母亲让干啥就干啥,整个人也显得有些幼稚。

有一天晚上我们十几个人在一起喝啤酒,一边聊天一边唱歌,十分愉快。教授不喝酒,也不喜欢听歌,和大家聊了一会儿说累了,要早些回房间睡觉,然后一边起身一边很自然地喊儿子“咱们走吧”。她儿子很明显当时并不想回房间,还想再喝一会儿,但他似乎并不敢提出这个要求,有些犹豫。看他这样,我们几个人忍不住替他求情,希望教授自己先回房间,让儿子再玩一会儿。

教授淡淡一笑,轻柔却不容置疑地说:我知道他酒量,可以了,今天不能再喝了,走吧,早点回去休息。儿子尴尬地冲我们笑笑,无可奈何地站起身,乖乖地跟着妈妈走了。大家虽然都没再说什么,但我相信每个人心里都很遗憾,也很感叹。

妈妈不允许儿子独立,儿子就只能永远做小男孩,哪个成年女人愿意和一个小男孩结婚呢?

阿德勒还在他的书中举过一个例子,一个75岁农妇,她的儿子在50岁的时候还与她住在一起。两人同时得了肺炎,母亲活下来了,儿子却死了。当母亲得知儿子的死讯时,悲伤地说:“我早就知道我没法把这个孩子带大的。”这位母亲觉得自己要对孩子的一生负责,从来没打算使他成为独立的社会人。我们开始明白,如果母亲未能扩展她的孩子与其他人的联系,未能引导他与生活中其他人平等地合作,那么她犯了多么严重的错误!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啃老”现象,不少年轻人大学毕业后不去找工作,或是结婚了还事事依赖父母,不仅经济上不能独立,心理上也离不开奶嘴。批评者的矛头总是指向年轻人,认为他们之所以“啃老”,是出于懒惰和不思进取,甚至有人提议要通过立法来禁止“啃老”。这种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子女的做法并不公平。孤立地对年轻人进行道德否定,使人们无法看清问题的真正根源,也无法找到解决的出路。

自己会走路的人,谁愿意被人天天搀着走?如果能自立,谁愿意一直被父母供养?“啃老族”在本该蓬勃发展的年龄却出现意志瘫痪,这种状态和他们的成长史脱不了干系。我接触过一些“啃老”的年轻人,他们的成长总是惊人的相似,那就是父母很少有分离意识,一直包办,不肯让孩子独立;与此同时,又一直对孩子的种种不能独立充满指责和鄙视。孩子在不知所措中慢慢变得惰性十足并且厚脸皮,最终罹患自尊缺乏症和精神侏儒症。

出于爱收回展开的手,并且作为赠予者保持着羞愧之心,这乃是最艰难的事了。”这道难题在当代社会中,更有赖于通过文化进化获得良好的第二禀性而完成

爱孩子但不能丢失自己

防止过度干扰孩子的生活,除了树立相关意识,另一个重要办法是母亲应该发展自己的事业和爱好,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好。

全心全意关爱孩子,并不意味着需要丢失自己。爱孩子的妈妈也可以穿得漂亮,吃得优雅,玩得愉快。如果一个母亲除了工作或家务没有其他爱好,没有朋友,不爱逛街、不爱看书、不打麻将,不懂时尚,那么很可能她的唯一爱好就是全面参与孩子的生活,这会使得分离变得分外困难。

不愿分离的妈妈往往会以一个苦情妈妈的形象出现,从年轻到老都活得苦兮兮的,这会让孩子难过和歉疚,对他的成长和幸福并没有好处。所以,不要做苦行僧式的妈妈,要做享受人生的妈妈。只有妈妈活得幸福快乐,孩子才能真正幸福快乐。

作为已成年的子女,为避免父母对自己的过度包办,参加工作后就应尽量独立生活,成家后更应该避免和父母住在一起。不要对父母心存依赖,也不要被“孝”或“不孝”的绳索捆住。要坚定地拒绝父母跨界,但要温和地抵抗。

遇到父母无端的干涉时,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好好和父母沟通,如果无法沟通,就一笑了之,说句“妈妈你说得对,我知道了”,然后让父母的话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自己该怎样干还怎样干,坚持进行“非暴力抵抗”。忍不住时,偶尔顶撞父母一句、吵一架,不是什么问题,但尽量不顶撞,不吵架。

自己要牢记的是:父母没有恶意,只是做事不妥,天下没有完美父母,我的父母也可以有缺点。这样想来,自己的心就拓宽了。

爱包办的父母,最初遇到孩子的“独立战争”时,会悲伤和不适,但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来看,肯定是欣慰的,毕竟绝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得幸福。如果他们看到你离开他们也过得不错,就会慢慢适应这种变化,并慢慢悟到母爱是个逐渐分离的过程这个道理。

电视剧《我们的婚姻》中不仅场景非常高能,戳心的台词也让电视剧的情感色彩更加的浓烈,下面这几个经典的台词真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为什么总是要求女人付出”

这部剧深刻的还原了一个全职妈妈的不容易,女主沈彗星为了照顾孩子选择成为了家庭主妇,六年的时间让沈彗星几乎忘记了自己也是一个优秀的人,因此沈彗星决定重犯职场,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谁去接小孩放学、谁去辅导孩子写作业,在丈夫的眼里沈彗星抚养小孩、做家务、为家庭牺牲事业都是理所当然的,二人矛盾爆发后沈彗星也质问学历、技术都一样的两个人,为什么非得是女人牺牲事业,为什么男人不能放弃自己的事业,这也说出了很多双职工家庭最戳心的真相,女性永远是被动牺牲的那个角色,这也深刻的反映了“全职妈妈”的痛苦。

二、“把自己的老公当成老板”

富太太蒋静也是一位全职妈妈,她没有沈彗星对重返职场的执念,性格也没有沈彗星强势,她更加的圆滑并且明白女性要争取公平的地位很难,与其和丈夫吵架不如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丈夫当成保障自己衣食无忧的老板,这样就不会对丈夫有抱怨的心态了,这句台词真的很戳心,反映了一个家庭主妇对于丈夫的无奈和失望,也反映了女性对这段夫妻关系已经彻底丧失希望。

三、“如果是父亲呢”

沈彗星在面试的时候遇到了很多困难,当HR因为沈彗星有一个女儿需要照顾时表现出了不愿意录取的情绪,这时候沈彗星反问道如果是男性来应聘,面试者也会问这个问题吗?这句台词其实反映了社会上很多用人单位对于女性的就业歧视问题很严重,这种性别歧视也让很多女性求职者非常的戳心。

  有产后抑郁症,肯定是老公没照顾好老婆的情绪,首先老公要检讨一下了。

  我和老婆结婚一年,婚后就要了宝宝,生完宝宝后她脾气很坏,一点小事儿就搞得全家鸡犬不宁。原本我妈妈对她很好,百依百顺,现在她任性耍脾气,妈妈不止一次跟我谈话,让我管管她。从结婚到现在我们认识了四年,结婚前她对我很体贴,现在性情大变,我一时接受不了。

  老婆说她不想带孩子,说太辛苦,把宝宝扔给我妈妈带,自己跑到娘家图清闲。为此矛盾不断的引发,吵架她就会撒泼,抱着孩子往外跑,下雨天也不例外。有一个她因为被我妈妈说了几句,气得抱着孩子就走,那天雨很大她也不带伞,最后孩子都淋感冒了,输了好几天点滴才好。

  其实孩子离不开母亲,后来我知道她在家带孩子无法工作,跟社会脱节,心里很郁闷,婆媳关系又处不好,更加憋屈,才会老是发脾气,有时候还躲着偷偷地掉眼泪。我了解她可能得了产后抑郁症,刚生完孩子脾气难免会骄纵些,焦虑的情绪会不断发生。脾气不好可以改,脾气的出现肯定是对某些方面不顺心,作为老公,我该去多关心她,去找出她为什么会乱发脾气。

  结婚了就要负责人,不能因为小小的挫折,就不断的争吵,会让孩子从小内心就有恐惧的阴影。女人都是刀子嘴豆腐心,以后我多哄哄她,顺顺她的意思,等她心情好时,和她进行沟通交流,她的情绪就好多了,我们生活又恢复了平静祥和。

  渣男鉴定师,帮你鉴定各路渣男!(微信id:zhananjianding)

不好,多少都有点影响。张兰与孙子视频通话,孙子对奶奶爱搭理,只顾自己玩游戏。有网友说,孩子一点没教养,大S把孩子毁了,其实台湾人还是注意儿童礼仪教育的,大S天天忙自己的事,根本顾不上孩子,把孩子扔给保姆了事。

肯定要接过来带得。小孩才七个多月大,你真的算是狠心的新妈妈。不管你和你老公吵呀、打呀,就算是离婚了,也一定要把孩子带在身边。因为孩子是无辜的。做新妈妈的犯了死罪,国法都要让她把小孩带过一岁,才能去执行。希望你早日把小宝宝带到你身边来。

回答:认同!

这就是一些人的“聪明才智”。甚至还有人声称:老人不给我带孩子就不给他养老。也可能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这是不孝的性质。

这种现象着实抓住了老人的软肋。

作为老人生儿育女的目的就是养儿防老,如果不给儿女带孩子,就对养老有后顾之忧,恐怕是被掐断了软肋,为了保住这根软肋,这些老人给生娃不养娃的儿女们带孩子就等于为养老继续用钱和辛苦储蓄 情感 ,这一步比带自己的儿女时艰难多了,带孩子的过程中真就成了带工资的保姆,岂止是带娃还要替儿女养娃!而且家里什么活计都要做到好处的。更严重的是有时还要看脸子挨批评受指责。老人为了自己养老,就得默默付出,甚至个别人还伴着几分讨好和忐忑。

有的儿女特别的懒散不知心疼老人,认为他们是应该应分,天经地义该承担这份责任。

有的老人养大了儿女还要养孙子,心有怨气也没办法,谁让自己面临着老呢,老了得不到儿女好态度的赡养就更可悲了,所以这些老人就把孙子当自己的儿子来养,有生之年为防老拼老命。

试想:这种儿女自己养了孩子,如果父母不在,或是父母因身体不好没有能力给你带和养,你也得自己想办法解决吧。

这种生娃不养娃,自己以没空为借口想图轻闲,把孩子甩给老人带养。有的人是:你们不给我带,就得出钱花保姆费,他们自己的钱自己享受生活。认为老人的钱早晚都是我的,早花晚不花,花了真白花,更不知感恩。老人给儿女带养娃几年下来付出的千辛万苦有的是心甘情愿,有的是不情不愿。

所以,有的老人就想自己60多甚至70多岁了,一辈子太累了,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罪,也就下了狠心,宁可没人给养老,也不给带娃养娃。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孩子是必不可少的家庭成员”。年轻人既想拥有做父母的喜悦,又嫌麻烦,又想省事。这种只管生娃,甩给父母带娃,且不说这样的孩子对父母孝不孝顺,首先把自己生的娃甩给父母这种做法,对他自己的孩子就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

既然选择了生育,那就对孩子负起责任,否则就不要去生养

马可和妻子小蕊结婚后就住在父母家,不久他们就生了孩子。马可和小蕊的孩子出生后半年,小蕊就上班了。孩子完全就靠马可的爸爸妈妈带着,偶尔星期礼拜孩子才能见到马可和小蕊。

这样的情况打工的家庭多见,城市一般比较少见,因为年轻人虽然都知道带孩子比较辛苦,但还是亲力亲为,为得是孩子跟父母在日常交流中能建立深厚的感情;为得是孩子能得到相应的管教。因为大家都知道老年人比较宠孩子,往往过度的宠爱致使孩子四六不懂,俗话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生娃不养娃,甩给父母起码是不知道心疼父母,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也极其不利,而且孩子跟谁长大就跟谁有感情,到时候孩子和你们做父母的形同陌路,到时候你们后悔都来不及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生活中您遇到过这类事件吗?请留言,欢迎关注 @雀之灵品味人生 阅读作品就请对比 创作者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老人辛苦了一辈子,培养自已的孩子,帮孩子成家立业。他们以为自己的孩子成家后,他们的任务完成了,可以安享晚年。他们不知道,苦日子又将开始了,要帮忙带孩子的孩子,除了带娃还要帮儿孙一家操持一日三餐。

随着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越来越多的老人成了带娃主力军。年轻人只生不带的现象不在少数,长期带娃和操持家务,很多老年人身心俱疲。年轻人只生不带确实也可说是一种不孝。

老人帮子女带娃是情分,不是本分。

记得以前看到过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就是说:每个人只需要对生我的人和我生的人负责。确实是这样,生你养你的父母肯定应该负责,自已的孩子是你生出来的,既然生了他,就要帮他完成养育,成家,当然也要负责。

孩子成家以后的事,理应孩子自已负责。 一代生一代养 ,老人是没有义务带第三代的。老人如果肯带那是情分,而非老人的本分。

老人带娃,累点苦点不怕,就怕吃力不讨好。

有时老人也想发挥点余热,帮忙带孙辈,顺便料理三餐,怕只怕吃力不讨好。

孩子平时磕了、摔了,儿女回家免不了要怪老人没看好;孩子伤风感冒,子女又要怪老人,没有及时添加衣服;孩子和小伙伴打架不乖,子女又要怪老人没教育好。

老人带娃苦点累点还好,心里还会担心,被子女责怪,所以民间有句俗语:“看囡吃饭,宁愿讨饭”。这句民间俗语虽然说的有点过头,但也足以说明带娃确实不容易。

为了减年老人的负担,子女上班前,下班后要主动带娃。

年轻夫妻,一个在家带娃,确实也不太实际,靠一个人的工资维持日常开销是比较困难的。作为老人肯定想帮忙分担一点,帮忙带娃或料理点家务,让年轻人安心去工作。

但老人年纪上去了,体力、精力也会一年不如一年,那么作为子女,上班前或下班后要主动料理家务,主动带娃,让老人在带娃的一天中,也能轻松几小时。

老人愿为子女分担,子女也要为父母着想,多体谅,少责怪父母。一家人互帮互助,其乐融融,把娃带大。

这个问题得分两种情况来回答。

你说的那种情况是,自己有条件,有能力带而不带,让老人带,对于这种情况,我认同你的说法,带孩子是一个很累的活,同时,责任又很大,现在带孩子,不像五、六十年代,那时的孩子姊妹比较多,带孩子没有太大的压力,粗放试管理,现在的孩子可不像那个时候,照看一个孩子付出的辛苦是难以想象的,凡是带过孩子的都身有体会的。有些年轻人,为了自己的享乐,生完孩子就甩给老人伺候,他们该吃吃,该乐乐,根本不管老人辛不辛苦,喜欢孩子时就玩玩,然后就甩给老人,就象孩子是给老人养的似的,根本不闻不问,不但不伺候,就连孩子的费用都不管,这种行为确实是不孝顺,自己享福,老人辛苦。

再有一种情况是,他们确实没有时间,没有精力照顾孩子,很多受家庭条件的限制,他们不出去赚钱,生活就会出问题,他们本身不是不想带孩子,迫与生活压力,没有办法,老人这时也没啥事情,没办法就老人带了,这种情况,老人是心疼儿女,自己受累也要帮儿女一把,老人带孩子,儿女才能抽出身出去工作啊,象这种情况,在带孩子这个问题上不能说儿女不孝。

总而言之,现在的 社会 ,老人不带孩子的是少数,大部分老人都带过孩子,这种情况好像成了 社会 的普遍现象,儿女觉得老人带孩子应该应分,天经地义,更有甚者,有很多儿女就拿老人给不给带孩子说事,你不给我带孩子,老了我就不养你,悲哀啊!

老人该不该给儿女带孩子呢,我个人觉得,带是情义,不带是本分,严格来说,老人没有义务给儿女带孩子,可怜天下父母心,又有几个老人舍儿女受罪呢?大部分老人都主动承担起帮儿女带孩子的责任,但做为儿女来讲,你们要清楚,这是老人心疼你们,带孩子不是他们的事,他们没有义务带你们的孩子,只是老人心疼你们才帮你们带孩子的,因此,做为儿女,要懂得感恩,有时间就多孝敬孝敬老人,暖暖老人的心,不要以为老人欠你们的,有空就自己带带孩子,让老人适当的休息一下,别把孩子甩给老人不管,自己享乐。

说这些,只是就事论事,没有恶意,也别对号入座,没有真对哪一个人,不喜勿喷。

最后,祝所有的宝宝 健康 成长!

“隔代养娃”,我觉得与“不孝”关系不大,重要的是子女要知道感恩,同时要关注如何教育好孩子。

应该是2016年某专业机构做的调查,中国家长教育孩子,最缺的是“爱”和“科学”。我想,让父母带娃应该也算“爱”的缺失吧?

孩子0--3岁最需要依恋感,母亲的气息、抚摸对孩子都有稳定情绪、获得安全感的神奇效果。

“隔代带娃”,爷爷奶奶虽宠爱有加,但不可否认,一些老人的思想跟不上孩子的发展。老观念和小孩新思想发生冲突,老人一般以训斥和强制执行为主。这对孩子和老人都不好,是不是也是一种“不孝”?

现在年轻人工作压力大,节奏快,很少有能专职在家带娃,这时父母的帮助也很有必要,也能促进亲情更和谐融洽。可如果互相指责挑剔,不仅带不好娃,还会引发家庭矛盾,得不偿失。

总之,我认为让父母带娃不是“不孝”,但是还是提倡年轻父母自己多带,让父母成为帮手即可,不能将孩子全赖在父母身上。

对于如今的 社会 , 现在出现一种新不孝:年轻人只生不养,养娃带娃的重担落到老人肩上。 我确实有些捉摸不透了,感觉选择 社会 上所流传的观点真的是很影响一个人的心情。 这不最近新型的不孝开始形成了,“你不帮我带娃,我就不给你养老”,我不知道这个观点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是被父母宠坏了还是什么,父母操劳了大半辈子,到最后还要帮你带孩子了,才有资格享受你的养老服务?真的是让人心寒。

对于老人不愿意帮忙带孩子其实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毕竟辛苦劳作了大半辈子也累了,好不容易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为什么还要花费大半的精力去带孩子,若是老人自己愿意也就算了,不愿意也不至这样伤人心。试着换位思考一下,在你老了,没有精力身体也不好的时候,你的子女要求你带孩子,甚至还要威胁你,你是什么样的心情。

对于自愿为你照顾孩子的老人,你应该心怀感恩,而不是因为在带孩子之间所存在的矛盾而对于老人大喊大叫,对着老人发脾气,这样的行为无疑会伤害老人那颗爱你、关心你的心,若不是心中有你,怎么甘愿放弃自己的时间来照顾孩子,还不是因为担心你一个人太辛苦。

对于不愿意帮你照顾孩子的老人,也不要过于苛求、责骂,毕竟她们生养你一辈子已经没有过多的精力再去为你操劳,就让他们在退休之后能够出去旅 旅游 、散散心,闲来无事的时候出去打打麻将,遛遛狗,相信这样的生活也是你在老年时候想要拥有的生活,想要当一个快乐的老太太或是老爷爷。

千万别去说这样的话,“你不帮我带孩子,我就不给你养老”,这样的话无疑是最伤人的,而且在我们国家没有哪一条法律有规定老人要帮你养孩子,但是却有法律明确规定要赡养老人,所以不要再因为这样的事情说出这样的话,真的能让爱你的人感到心寒。

虽说这一代人的压力确实很大,但是这也不能成为你压榨父母的理由,老人愿意帮助你带孩子是情分。不是本分,古人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这样的情况出现的时候,一定要保持理性的思维,不能太过于感情用事,这样不好。

使父母帮带孩子,无异于让他们退休再上岗。

他们这辈子好好读书,为了找到好工作,好好工作,为了找到好对象,好好恋爱,为了组建好家庭,好好努力,为了孩子能读书,好好努力,为了孩子能找到好工作,好好努力,为了孩子能买到房成个家。

忙一辈子,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老了老了,以为能为自己活一把。

没想到,还是要继续拼命,为了孩子的孩子。

霸占父母的晚年时光,何尝不是精神啃老、体力啃老?

这种不孝大概就如王尔德说的:“你不知羞耻地索取,毫无感激地接受。”

以上就是我对于新型不孝形成的简单介绍,不得不说这样的观点就是错误的言论引导,应当尽可能的去避免这样的观点流传出来,而不是肯定这个观点所谓的正确性。这样的不实言论无论是对于自身还是他人来说都是非常不好的,所以不要一味地强求父母去帮助你做各种事情,要学会理解,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懂得体谅自己的父母,应该树立一种观念就是自己的孩子自己带。

有一对夫妻,生下孩子自己不带,交给姐姐姐夫带,还一连生了三个,全部都丢给姐姐姐夫。

这是我前几天听到的一个奇葩事情。

妹妹和妹夫在做生意,以带着孩子东奔西跑不方便为由,孩子满了月就留在了姐姐家里。

她姐姐当时的孩子一岁多,要带孩子没办法上班,她说让姐姐帮着一起带,等孩子大点了她就带走。

但过了两年妹妹回来,又大着肚子在姐姐家生产,顺便给老大上了户,老二满了40天,又让姐姐帮着带。

第3次回来的时候她又大着肚子,她也看出姐姐不高兴了,说这一次她不走了,准备买房子,然后把三个孩子带在身边。

给老二上了户,生了老三,满了40天的时候果然没有走,跟姐姐姐夫到处看房子,然后买了,等房子的手续办齐了,她又偷偷走了。

姐姐怎么办?她根本就不知道妹妹妹夫在哪里做生意,娘家父母都过世了,只有姐妹俩,她不帮忙带孩子,难道让他们流落街头吗?

我听着这事的时候,我真不知道那个当妹妹的是怎么想的,你自己既然不能养,你生那么多干什么?

有的当父母的真的是不配当父母,没有父母可以依靠,她都敢扔给姐姐。

题主这个问题也要看什么情况,如果小两口生了孩子后,忙着工作,把孩子交给父母养,但是会给父母拿生活费,平时也会经常回来帮忙照顾,这是一般家庭都存在的情况,不能说儿女不孝。

但是像我写的前面这个当妹妹的这种人,把孩子生下来,夫妻俩直接消失得无影无踪,完全扔给父母抚养不拿一分钱生活费,平时也不闻不问,这真的就是不孝,而且是大不孝。

父母摊上这样的儿女是一种悲剧,但是这样的儿女将来老了也未必好过。

因为他们跟自己的孩子完全没有亲情,没有养孩子,也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等他们老了的时候,儿女善良一点的,给拿点钱,平时连看都不想看一眼。不善良的纯粹不会理会。

第一,其实大多数年轻父母都是愿意养娃的。自己生的娃自己带永远 没有错,很多发达国家都没有隔代带娃的传统。十月怀胎,那个父母不愿意见证陪伴孩子的成长呢?如果甩给老人带都是有原因的。

第二,现实生活确实有困难的。有些家庭,靠一个人挣工资很难应付生活,迫不得已不得不让老人来帮忙带孩子的。有一些是把父母接到身边,每天下班都能见着孩子,这种情况的应该在城市占大多数。这种搭配,我认为挺好的。孩子父母都在身边,年轻人就专心的忙工作,工作之余还可以陪伴孩子成长,这种也不能叫“甩”。情况更糟的就是把孩子留守在老家的,一年到头见不了几次面的。这种情况更像是“甩”,不过现实很多时候就是这么无奈,我相信如果有办法,父母们都不愿意这样做。

第三,父母年纪还不算大,愿意帮孩子分担的。有一些父母身体好的,精力还很富余的,他们愿意帮忙带孩子也无可非议,享受大家庭的天伦之乐不是也很好吗?作为晚辈的我们,更应该牢记他们的恩情,从各个方面体谅他们。

所以说题主的问题,要从家庭的不同角度综合考虑。

自己的孩子自己带,老人没有义务帮你带。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现在又让他们养孙子于情于理说不过去。

再这,作为孩子,孩子从小没有父母的陪伴,他的童年是不完整的,长大后回忆起童年生活,少了很多和父母的情景交流。

作为父母,没有在孩子小的时候在身边陪伴,会和孩子产生隔阂,也体会不到天伦之乐。而且老人教育孩子和自己教育孩子大不一样。

我不认同这样的说法,咋的老人给带一下孩子就成不孝呢!

当今 社会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不少家庭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特别是农村经济收入少,养家糊口成问题,父母亲丢下自己的心肝宝贝远离家乡,四处拼搏是为了家里的日子好过点,总不能自己带孩子让老人去上班挣钱,再着说老人也找不着工作呀。

孩子都是父母亲手里的一块肉,不是身不由己谁会丢给别人呢?你知道吗,家里没有老人,自己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学接送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家里全靠一个人的工资养家糊口,日子过的紧巴巴的。孩子上学要花钱,家里生活要花钱,生病要花钱,要是有个大学生读书你说那点工资够吗?

老人年纪大了,干不了重活也上不了班,在家看看孩子不也挺好的,怎么就成不孝了,你说我回答的对吗?

大家好,我是会讲故事的余漫。

关于孩子生了之后,到底是自已带,还是扔给婆婆带,一直都是年轻爸爸、妈妈比较关注的问题。

当然了,那种家里条件请得起保姆,也舍得扔给保姆的,可以忽略我所说的这个问题。到底哪里人,会更容易把孩子扔给婆婆,或者家里的其他长辈带呢?

从我身边的人,总结如下:

大家不要觉得奇怪,表示虽然我只是一个85后,但我真认识不少中学辍学,结婚生子的90后。

不要以为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怎么可能还会发生这种事情,但事实上恰恰就是如此,在云贵川这样的一些地区,没有拿到高中毕业证就出来打工的农民工大批量大批量的,表示——有男的,自然也有女的。

那么其中一部分十六、七岁辍学、嫁人真的很正常。我朋友的一个亲戚家的小女孩子就是,初中毕业就不上学了,家里人怎么劝都没用,就是要出来打工。

结果到江苏一带打工没几年,我正在上大学的朋友就忽然听到,那个比她还小的小女孩子已经在外面生了一个儿子。当年两个年轻人被叫了回来,两家父母聚在一起,商量着办了一个酒席。

农村,可以不认结婚证,但结婚一定要办酒席,请亲戚朋友“吃酒”,这样才算结婚。结了婚后,两个年轻人继续出去打工,孩子则扔给自已的父母带。

我前两年回老家吃酒席的时候,跟我同桌的就有一个结婚比较早的90后,她妈帮她带着大儿子,她自已带小孩子,跟我说再过几个月,她也要去她老公那边打公。

我问她:“那两个孩子呢?”

她理所当然地说道:“我爸妈带。”

有的时候,不是不想自已带,而是生活所迫。眼看着自已的父母渐渐老去,不到二十岁的他们需要慢慢学会承担起一个家庭的责任。又没读过什么书,有什么文凭,只能去“遥远的大城市”打工,听说那边能够赚很多钱。

她说,想趁着现在父母还不算太老,可以帮忙带孙子,自已和老公出去打几年工,多赚点钱。这样以后可以回来自已做点小生意,养家糊口。

这种不一定是因为年纪小,有的时候更多的因为不成熟,觉得自已还是小孩子,还想着玩,根本没做好当父母的准备。

可是因为不上学,交了男女朋友,经常在一起,一不小心有了孩子,又没有办法。尤其是当父母的知道了,一般会直接给两个人举办酒席,让他俩结婚。

我见过那种酒席都办了,没一两年又离婚,各自又找了一个的。如果是没有孩子的牵扯还好,分开就分开了,若有孩子牵扯,一般孩子留在男方家里。特别是儿子,男方一定不会让带走。

只是一个有过点头之交的女孩子,她当时结婚的时候,听我村里的老乡说起过。后来她的事情,也是听老乡提起的,说她给那个男的生了一个儿子,那家条件是不错,可惜男的太爱玩了,十几岁小年轻懂什么,整天不是开车到处风,就是去网吧玩游戏,好像还在外面有了人。

结果两个闹开,一个不服一个,就直接离开。现在那男的,又娶了一个;女的出去打工,在外面找了一个,嫁到外地去了。

再后来的后来,男的再娶的这个又生了一个,大概是年纪大一点了,懂事了,小的这个自已和现在的老婆带,而打头那个却是父母带,一直没跟他们生活在一起。

轻易的在一起,又轻易的分离,最后受苦的是那个谁也不想要的“孩子”。他懵懂的被带上了世上,完全不明白为什么别人有爸爸、妈妈,而自已只能跟着爷爷、奶奶过?

年轻的时候,谁不曾犯过错?不能改变过去,唯一能改变的是“未来”。当轻易分离的他们渐渐长大,懂得了为人父母,开始学着各自做一个好爸爸、好妈妈的时候,那个被他们“遗忘”的孩子成了这场青春里唯一的“苦果”,不得不背负起什么。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觉得自已的孩子该结婚了,但孩子本人却没有这么自觉。因此,父母逼着孩子相亲,逼着他们赶紧把婚给结了,表示:“趁着我们还年轻,早点生孩子,我们可以帮你们带,你们也省事。”

有种被“逼迫”的感觉,但反抗无力,习惯了被父母操作的孩子不得不结婚。然后小孩子出生了,他也不愿意背负起自已的责任,表示“逃避”,直接把自已的孩子扔给了晋升成爷爷、奶奶的父母。

他们很茫然,完全不知道自已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就跟一个木偶似的,父母说是什么就是什么,乖乖听话。一辈子,也就这样浑浑噩噩的过来了。或许,有一天会突然醒悟……

只是这一场醒悟里,对于之前出生的那个孩子来说,究竟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就很难讲了。

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已的婚姻失败,可有的时候命运就是这样够呛。你以为自已做好了所有一切的准备,但当它来临的时候,你才发现——总有人为这场苦果承担。

小K是我在网上认识的,我知道她有孩子,而且还跟自已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她苦诉了离婚后一个人的艰难生活,抱怨之前那个男人有多么不顾家,如果不是逼不得已,她真的不想离。一个女人,尤其还是一个没什么学历、没什么经济能力的女人,想要独立想活一个孩子真的是太难了。

后来她二婚了,因为男方的父母不知道她以前结过婚,她为了不暴露出来,就把先头生的女儿扔给了自已的父母带。一直到后来,她给这个男的生了一个儿子,也吱声不提前头的那个孩子。

我不知道最后那个被扔给姥姥、姥爷的小女孩怎么了,但这件事情却让我想起了村里一个被姥姥、姥爷带大的小女孩。同样的,她妈妈二婚,没把她带走。

她比我小几岁,虽然我同情她没有爸爸,妈妈也不在身边,但小时候的我依旧从不跟她一起玩,因为她的个性实在太强,了而且是那种不太讨喜的强——喜欢欺负别的小朋友,无缘无故砸人。

我大学毕业后再看到她的时候,她已经变成了漂亮的大姑娘了,依旧个性很强,没什么朋友,也没读出什么书,十几岁的人天天混着,也不知道能够干什么。

命运对这群爹不疼,娘不爱的小孩子,似乎从来不会偏爱。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听说过很多这种小孩子,如果读书比较厉害,以后上了大学可能还有出路,若是早早辍学,他们的命运也不过是一群“打工仔”。

不是嘲讽什么的,只是每每遇见的时候,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总觉得他们的原本可以更好的,可人生的路上缺少了一个“灯塔”,最后不了了之。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即使是生活在大城市,也不见得有责任心的年轻父母就一定能够家庭、事业两两兼顾。

尤其是新城市人,他们顶着巨大的经济压力,需要买房还贷款,上赡养渐渐老迈没有任何经济收入的农村父母,下照顾刚刚出生的小孩子,还有整个家庭的日常开支。

为了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男女双方不得不出去工作,那么带孩子就成了一个问题,谁来带呢?公公、婆婆,还是姥姥、姥爷?

但你不要忘了,你有孩子,你的兄弟姐妹说不定也有孩子,那么爷爷、奶奶辈的人是帮你们带,还是帮你的兄弟姐妹带?

小区里的宝妈们就遇到了这种情况,一胎的时候,爷爷、奶奶辈也好,还是自已的娘家,总能够凑出一个人帮忙带一下。对方一过来,就跟住在这里似的,一呆就是两三年。

结果到了二胎,才刚刚生出来,伺候完月子,不是孩子的太爷爷、太奶奶身体不好了,就是其他兄弟姐妹有意见了,喊着要人帮忙带小孩子。

这下好了,这边才伺候完,老人就要去伺候下一个媳妇、女儿或者老老人去了,结果自已被孤伶伶的扔在这里,又是大宝、又是二宝,根本无暇工作,只能暂时离职在家。老人只要稍微空出手,立马被叫回来帮忙带小孩子,自已忙着恢复工作的事情。

孩子出生后,到底是宝爸、宝妈自已带,还是扔给爷爷、奶奶带?有的时候看似生活所迫,其实也是自已“选择”过后的一种结果。这个结果所结的果到底是苦的,还是甜的,最后又由谁来承担,其实在选择的一开始,我们心里就有了答案,只是没有往深处去想罢了。

那么你呢?你到底是为了什么,生了孩子不自已带,把他交给了老人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6800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8
下一篇2023-10-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