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4岁成天挨打挨骂,总是要闹,每次说不发脾气但忍不住

我儿子4岁成天挨打挨骂,总是要闹,每次说不发脾气但忍不住,第1张

估计是你的教育方法不对,才四岁的孩子,爱闹腾一定是有什么需要,你应该注意,是不是平时关爱的太少。陪他玩儿的时间不多,做父母的溺爱孩子不对,但如果不和孩子好好沟通就更是不对。孩子的童年就那么几年,少打骂,多关心,注意培养好习惯,那么等将来你就会获得一个善良,孝顺,知书达礼的好孩子。

孩子总是和别人发生矛盾

孩子总是和别人发生矛盾 ,其实在现实生活,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过程当中,难免会发生一些磕磕绊绊,由此而引发一些矛盾的爆发,对于小孩子亦是如此,以下分享孩子总是和别人发生矛盾。

孩子总是和别人发生矛盾 1

孩子总是和别人起冲突,原因竟然是因为这点

解决孩子争端最好的方法就是“不介入”

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加,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玩伴和团体,虽然朋友多了,快乐多了,但同时争端也多了。

有的家长对于孩子和玩伴之间的矛盾比较在意,不希望他和别的小朋友有冲突,但年龄越小的孩子之间,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不愉快,因为他们还在摸索与人相处之道。

解决孩子们之间争端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要介入他们之间,让孩子自己解决。其实有的时候孩子们之间吵架或者打架,甚至也是一种吸引家长关注的手段。

如果父母尝试对孩子们之间的打架置身事外,过一段时间就能发现他们打架的次数会逐渐减少,尤其是家有两个孩子的,一般打架的时候,父母都会觉得是大孩子不懂事,但事实有时并非如此。

家长的介入会让孩子们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复杂,尤其是两个孩子之间,小的孩子为了能够得到家长的庇护,甚至会故意招惹大孩子,这样的行为模式如果都是因为家长很在乎孩子们之间的争端导致的。

父母的关注其实是在助长孩子把打架作为引起关注的手段,强调了孩子错误的归属感和价值感的理解。

家长一旦决定要对孩子们之间的冲突置身事外,就可以选择一个大人和孩子都比较平静的时候,明确地告知爸爸妈妈是不喜欢孩子之间争吵打架的,一旦出现争端,自己将不会介入。

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不再会关注他们与同伴或者是兄弟姐妹之间的争端,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开始可能家长会很难狠下心来不管,可以先尝试逐渐放手,从一开始的稍微管一管到最后的完全不管。

其实家长的信任是解决孩子经常和别人吵架的最佳方式,父母的介入就是不信任孩子自己能解决问题,放手则会让孩子自己思考和衡量行为的对错。

孩子需要时间和事件去学习如何解决问题与冲突,家长的介入就是在取代孩子自己思考的过程,这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

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明白争吵和打架是没有办法解决根本问题的,自然就会减少这些行为的次数,从而用更加有效的方式来代替,如果父母对孩子打架置身事外这件事很难做到,就是所谓的“道理都懂,但做不到”。

尤其是孩子年龄很小的时候,下手不知轻重,如果父母不及时介入,有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但事实上能够让家长看到自己打架的行为,大部分都是孩子有意为之,也就是故意做给家长看,这一点务必要明确。

父母对孩子的争端表现得越在意,就越会加强孩子想要通过打架来引起家长注意的行为,所以不管在什么样的场合下,家长都要尽可能地不要介入孩子的争端之中,让事情自然发展。

父母并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全知全能,不可能看到事情的全部,孩子是事件的亲身经历者,只有他们自己对所发生的事情有解释和判定的权利,家长不要自认为是长辈,有足够的生活阅历能够完美地解决孩子们之间的冲突,这其实是不现实的。

正确永远只是一个观点问题,从自己角度出发的正确可能在对方眼里看起来是不公平的,尤其是家长与孩子之间隔着几十年的年龄代沟,无论是生活阅历还是成长足迹都相差甚远。

如果家长一定要介入孩子们之间的冲突中,扮演的就不能是法官或者是调停员的角色,需要父母们做的就是尽可能多地了解事件发展的全部情况,站在双方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要同等对待每一个孩子。

平等对待每个人才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介入手段,因为任何形式的偏袒都是在助长孩子的受害者心理,欺压家长认为是惹祸的一方时,也是在助长那个孩子的欺压方心理。

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家长的介入都会让孩子们之间的争端变得更加复杂,关键并不在于谁做了什么,而是父母要做到能够平等地对待每个孩子,这样才不会让孩子形成受害者和欺压者的心理。

最好的处理方式第二就是给出双方同等的选择,也就是各打五十大板。最糟糕的就是父母给任何一方做出惩罚行为,这是最不好的处理问题的示范,家长不让孩子用暴力解决问题,自己却用暴力的方式来惩罚孩子,这就是教育的自相矛盾了。

处理孩子行为背后的观念是最重要的,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在孩子正在气头上的时候,说出他们内心的感受,用肢体的方式去安慰孩子波澜起伏的内心,抱一抱他们,当孩子在冲突之后得到的是爱和理解,而并非惩罚和蔑视的时候,其实能够更好地安抚他们的内心。

这样做能够鼓励孩子和平和友善的行为,即使此刻孩子正处在气头上不愿意拥抱或者向对方道歉,那也要做出姿态,让他们明白正确处理事情应该如何做。

鼓励孩子用表达而不是肢体行为去沟通和解决问题。

孩子总是和别人发生矛盾 2

面对宝宝与同学之间总是发生矛盾该怎么去处理呢?

切记一昧护短自己的孩子

其实孩子在学校总是爱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这就说明了自己的孩子肯定在与其他小朋友相处的过程当中发生了种种问题,所以身为父母的千万不要只是一味的袒护自己的孩子,本应该属于孩子的问题也要正视现实。

教育孩子要懂得以礼待人

假如孩子经常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父母要懂得教会孩子不要任何事情都要逞强占据上风,要懂得学会宽待他人,而且在犯事以后也要请求或者向他人学会道歉,心平气和的与他人沟通化解冲突,同时也要让孩子懂得与他人保持良好关系的重要性。

教育孩子要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摆脱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

若孩子爱与他人发生冲突,往往也是别人的一个细小动作或者是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其实就是孩子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做任何事情都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去考虑问题,所以身为父母的要懂得逐渐的引导孩子摆脱自我为中心的狭隘思想观念,同时要懂得学会站在他人立场去考虑问题,只有这样才会成为一个受他人尊重欢迎的好伙伴好同学。

所以孩子在学校总是爱与他人发生矛盾冲突,家长们一定要耐心细心有决心积极的引导孩子从错误当中走出来,这样才会让孩子在幼小的心灵当中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

孩子总是和别人发生矛盾 3

如果两个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家长应该怎么做?

一,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很多时候孩子在玩耍的时候会出现一些小摩擦,这样的小摩擦出现了,家长可以让孩子自行去解决,不需要他们进行介入,有的时候家长越介入矛盾冲突越大。如果遇到矛盾比较严重的时候,家长要去拉开孩子,不要让他们受到严重的伤害。

家长要相信孩子有能力自己去解决问题,因为很多事情等到我们进入社会之后,都需要自己动手去解决的。孩子之间玩耍其实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就要锻炼孩子自行解决问题的习惯,让他们在与朋友的交往当中,在一次一次的矛盾和摩擦当中,清楚掌握人际交往的界限和尺度,懂得人际交往的方式。

家长们并不需要在孩子成长当中对人际交往这件事情介入太多,在保障孩子的安全的情况下,多给孩子自主的选择权,通过这种自主的探索,他们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不要将一切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全部都由家长去灌输到孩子的脑海当中,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有他们自己的解决方式。

家长如果对孩子之间的交往介入太多的话,往往就会以一种成人的思维模式去看待孩子之间的交往。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也会带着成人世界的世俗标准而没有那么的纯粹,这样的处理方式会让孩子在潜移默化当中受到影响,他们太小的时候就接触这样成人之间的带有世俗性的人际交往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其实对他们的心理成长并不好。

还有就是,两个人出现冲突,有的时候并不是某一方正确,某一方错误。就像上文中同事所讲的那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其实就是两个小男孩儿打闹了起来,并没有谁对谁错,家长也不需要将两个孩子放在天平的两端,一个是加害方,一个是受害方。

其实在同事将两个孩子拉开之后,他们之间的矛盾就已经化解了,这个时候另一个男孩儿的家长再过来讨要说法只会让矛盾升级。这样做是根本没有必要的。家长们看到孩子受伤了或者是哭泣,总是有那种保护孩子的心理,但是有的时候这样的心理是需要克制的。第一时间介入孩子之间的矛盾,其实是非常不必要的。

二,保持云淡风轻的态度

有些家长面对两个孩子之间的冲突,非常的过分的强调孩子的损失,这其实是很没有必要的,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孩子更加在意他身上发生的矛盾,对于任何事情都斤斤计较,变成一个完全小心眼的人。

家长应当做的是云淡风轻,即使自己孩子受到了一些损失,也要表现出一种丝毫不在意的态度,因为冲突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受到损失,当然也非常的正常。父母这样的态度也会影响到孩子,他们在日常的交往当中也会变得非常的豁达。

三,父母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他们的处事态度和行为方式都深深的影响着孩子,在孩子的成长中都会留下烙印。上文中提到我的同事,他在孩子每次犯错误之后总会先让孩子道歉,原因就是孩子说不清楚事情的过程,很生气,所以就让孩子道歉。其实他越是这样做,孩子的语言表达功能越是被限制住了。若想让孩子开口说话,他就要变得柔软一点,不要强迫孩子。

父母的教育可以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父母应当给他们更多的个人空间让他们努力试着自己去解决。

大部分的孩子在三岁以后都会进入幼儿园,7岁左右的时候基本上进入小学,12岁左右进入中学,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规律。

孩子在进入学校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社交圈,逐步开始结交自己的朋友。

但是在社交的过程中,孩子之间也会发生冲突,大部分的冲突孩子之间可以自己化解,但也有些冲突可能是需要老师或者家长的介入才能平息。

但是对于什么样的冲突,家长应该怎么介入,介入之后又应该如何处理,可能大部分人都并不清楚,有时候家长过多地干涉孩子的社交,还会阻碍孩子在社交方面的发展。

社交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着孩子将来能够有多少真正的朋友,也决定着孩子在各个方面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功,毕竟团队相比于个人的力量来说要大得多。

01

孩子之间为什么会有冲突

冲突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成人与成人之间还是孩子之间,只要发生意见不合控制不住情绪,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但是孩子之间的冲突有时候会表现得比较明显。

首先,意见不合

在孩子的一生中,他们会经历三个叛逆阶段,分别是3岁、7岁和12岁。

在7岁左右的时候,大部分孩子已经进入了学校,所以叛逆的情况不仅仅会发生在家庭里,也会发生在学校里,当然在叛逆的同时,孩子的自我意识也开始逐步完善。

由于孩子对于外界事物已经有了明确的想法,所以他们对于他人的看法可能会产生异议,有些性格比较外向的孩子,可能会在公共场合下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反对的意见。

当意见不合时,如果两个性格比较张扬的孩子在一起,就会发生很明显的矛盾,轻则互相指责,重则互相谩骂。

其次,嫉妒心态

虽然说现在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孩子的生活基本上都是衣食无忧的。但即使如此,家庭之间的经济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除了有叛逆的心态以外,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嫉妒的心理,这些心理可能是由于家庭环境所造成的。

如果能够被及时地发现,而且能够被正确的引导,这些负面的心理状态就能被调整,但是如果没有被很好地引导,嫉妒的心态往往会使孩子之间为了一些琐碎的小事而发生很大的矛盾。

再次,情绪控制能力较差

虽然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身心方面都会逐步地完善,但很多孩子对于情绪的控制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地提高。

因为孩子在家里始终处于核心的地位,任何事情都会围绕他们转,但是到了社会上这种情况就会出现反转。

由于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较差,所以他们也不懂得如何将自己负面的情绪释放掉,有时候就会无缘无故地发火,会对周围的人产生敌意,而语言方面的表达往往是口无遮拦,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所以冲突也就会时常发生。

最后,个性张扬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孩子情绪都是比较稳定的,都是比较内敛的,即使是非常外向性格的孩子,也不会每天招惹很多麻烦。

但的确也有些孩子个性比较张扬,而且天生就具有一定的攻击性。

他们对于同龄人总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敌意,动不动就会采用武力的方式来对待他人,而造成孩子这种性格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是先天的遗传,也可能是后天的环境影响。

个性太过张扬往往会导致很多同龄人会对其产生排斥感。久而久之互相之间的矛盾就会变得非常明显。

02

家长应该知道如何对待孩子之间的冲突

对于孩子间的冲突,很多家长其实并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有些家长过于维护自己的孩子,总是想替孩子出头,而有些家长总是默默无闻,即使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了,也不为孩子争取任何的权益。

决定是否需要介入

并不是孩子之间的冲突,家长都需要介入的。如果孩子之间是为了一些琐碎的小事,或者说没有发生很大的冲突,那么家长完全没有必要去理会。

有时候孩子之间即使发生了冲突,用不了多少时间,他们又会恢复亲密朋友之间的关系,相反家长如果介入得过多,反而还使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而且家长的介入往往是带有一定目的性的。

决定介入,了解原因

如果家长已经决定了要介入孩子间的冲突,那首先就应该了解原因。

千万不能为了维护自己孩子的利益,不顾事情的起因发展,直接将所有的责任全部推到对方的身上,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

对于孩子来说也会起到很多的负面影响,还会给孩子树立错误的榜样。

公平对待,认真处理

在了解了孩子之间发生冲突的原因之后,家长应该站在中立的位置来处理。一方面要征得老师的意见,毕竟老师对于这些情况的处理经验要远比家长多得多。

另外一方面也不要带有任何的情绪去处理这些事情,更不要去严厉地指责对方或者指责自己的孩子,而是应该以理服人,以德服人。

一梦育儿吧寄语:

孩子间发生冲突那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有些冲突对于孩子来说基本上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家长完全没有必要主动介入。

当然如果有些冲突家长已经介入,那么在介入的同时一定要了解真正的原因,要在找到原因的基础上,去寻找到合适的处理方式。

家长群经常会讨论,两个小朋友玩着玩着突然争吵起来,作为家长是否要去“劝架”或者“教训(某个)孩子”呢?

首先,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之间争吵的原因,然后,家长可以明确自己是否需要介入,或者有策略地指导孩子如何化解矛盾。

学步期和学龄前儿童(大约5、6岁之前)之间关于“所有权”(物品所有权,领地所有权 等等)的争吵比较多,关于“社交行为”的争吵比较少且比较简单。这阶段关于“社交行为”的争吵话题主要围绕“你必须做”和“你不能逼我做”或者“你不能做”和“我就是要做”展开。研究发现,学龄前儿童,朋友之间的争吵非常短暂,92%的争吵少于10个回合,66%的争吵少于4个回合——所以,大人完全不必太过在意。

学龄期儿童(大约6、7岁到11、12岁)之间关于“所有权”的争吵减少,关于“社交行为”的争吵增多。孩子们可能会说“你现在很烦人”或者“你的表现不像是我的朋友” 等等。研究发现,学龄期儿童,朋友之间的摩擦似乎比较频繁,平均每小时会发生3次矛盾,通常不会非常激烈,矛盾解决之后还会继续一起学习一起玩耍——所以,大人几乎不必担心。

青春期孩子(大约11岁到16岁)之间的争吵大多与人际关系有关,涉及到嫉妒、背叛 等等,争吵的话题更加复杂,持续时间更长,情感伤害可能持续几天甚至几个月。这阶段,必要时,家长可以给予孩子一些引导,帮助孩子理解我们可以交往不同类型的朋友,有些亲密,有些普通一段友谊的结束会为另一段友谊的生长腾出空间等等。

儿童之间的争吵/矛盾大都能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妥善解决,除非涉及真正的霸凌,不需要大人直接干涉。一旦矛盾扩展到了成人或者不同家庭之间,事态反而会急剧恶化。成人通常无法调和孩子之间的矛盾,但是可以引导他们如何化解矛盾。

脾气暴躁的孩子是需要家长好好教育的,因为现在孩子还小,家长好好教育还可以改正过来,家长可以主动地让孩子换位思考,让孩子知道自己对别人的不好,别人是会生气的,不要随便发脾气,这样是不好的,会伤害别人。

孩子在小的时候只会想着自己,要让孩子换位思考。

很多孩子在小的时候就会故意的去伸手打别人,很多家长就是不去管孩子,说孩子太小,希望别人不要见怪,还有就只是,简单的说几句,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对的,根本不能让孩子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以和孩子玩一个游戏,你把手放到桌子上,让孩子打你的手,等他打了几下,你把手突然抽开,让他打到桌子上,他就可以体会到那种痛了。他们也就知道打别人是不对的,是很疼的。

对孩子的教育不要以武力为先。

很多家长在孩子很不老实的时候就会直接出手去打孩子,一开始孩子还是会惧怕的,但是时间长了就没有用,孩子也就不怕你的打了,你再打他也就没有任何用处了,孩子还会越来越不老实,家长也会感到越来越不好管孩子了,家长也会越来越为孩子费心,家长要知道大孩子不是最好的选择,还是要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孩子还是很懂事的,并不是不可以教育的,很多孩子还是很听话的。

孩子脾气暴躁也和家长有一部分的关系。

很多家长就是脾气暴躁经常吵架,给孩子的影响也是特别不好的,会让孩子感觉只有武力才能解决问题,慢慢的孩子也就会经常的发脾气,很多家长也不会及时制止,就让孩子这样,等到孩子长大了这种习惯就很难改过来了。

孩子脾气暴躁还是要心平气和的去说教,不要动手去打孩子,这样是非常不好的。

孩子之所以会和别的小朋友打架,是因为他的自我意识正在发展,孩子学会了用攻击来保护自己的“利益”。父母无须过分担心,只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他就能学会用适当的方法处理矛盾了。那么,面对孩子和别人发生争执的情况,父母具体应该怎么引导呢?

1.让孩子自己学习处理矛盾

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是很正常的事情,他们可能因别人侵犯了自己的利益而打架。大多数情况下,无论是谁先动手,孩子之间发生的冲突都不需要我们成人过多干涉,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学习处理发生在他们之间的矛盾。这样要比父母直接介入去为他们解决,告诉他们具体需要做些什么会更有效。

孩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根本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大,而且是特别容易化解的。但是恰恰因为我们爱子心切,害怕孩子受到伤害,担心孩子不会处理,于是不顾一切地挺身而出,用成年人解决问题的方式解决孩子之间的问题。殊不知,我们的插手不但锻炼不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会让他因越来越依赖我们的保护而丧失自我保护的能力。这样发展下去,孩子不但会变得更脆弱,也会因不会处理矛盾而感受不到与人交往的乐趣,渐渐成为不善社交的人。

2.教孩子分析问题根源

当孩子因为抢玩具而发生冲突时,父母采用没收玩具的方法,或许能很快制止孩子们的争吵,但或许孩子以后还会因为其他原因,或者其他事情再次争吵起来。所以,关键是要让孩子认识到问题究竟出在哪儿,然后自己想办法解决。

不妨让孩子们坐在一起,让他们各自说说为何要争吵。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让孩子能够彼此倾听对方的想法。

父母可以用一些有帮助性的问题来引导孩子解决当下的问题,比如:“亮亮,你能不能和磊磊一起想一个不用吵架也能玩得开心的办法呢?”

让孩子自己想办法,互相商量,取得一致的想法。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让孩子懂得,以后再碰到类似的事情该如何解决。

另外,要告诉孩子,骂人和踢人都是不友好的行为,不能因为对方先做错了,自己就做不好的事情。然后在孩子们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后,让他们学会向对方认错、道歉。

3.别数落孩子懦弱

当孩子哭着向我们寻求帮助的时候,虽然我们不轻易插手孩子之间的矛盾,但也不能数落孩子说:“你怎么这么老实啊?你太懦弱了!还哭,哭能解决问题啊?”孩子听了这样的话,心里会更难受,他原本因无能为力而向我们诉苦,没想到得不到我们的理解,反而还被数落了一顿,下次他再被欺负了,恐怕也不会告诉我们了。

所以,我们不要指责孩子,而是听清他的描述后,告诉他下次该如何做,把能具体落实的办法教给他,让他知道,如果是对方的错,那么就要勇敢地和对方表达抗议,当然不一定是动手还击,可以借助语言或其他方式警告对方,也可以找爸爸妈妈帮助。如果对方很霸道,又有暴力倾向,就要建议孩子敬而远之。

当孩子懂得一些与人相处的规则之后,遇到问题就不会只是无助地哭泣了,他的内心会变得强大,也会知道该如何保护自己,捍卫自己的权利。这样的孩子往往会赢得尊重,受到欢迎。

小朋友吵架的点和大人想的不一样。我们都以为,小孩吵不外乎就是在争宠、吸引大人的注意力。

小孩最在乎自己有没有被公平对待

最能引发学龄手足斗争的事,就是“被迫分享自己的东西”,如玩具、小汽车等。“为了让爸妈注意自己”这个原因反而垫底。

小孩真正最在乎的是“自己有没有被平等对待”,而他们的对比对象就是手足。因此有没有“拿到一模一样大小的蛋糕”、“一样多的乐高积木”、“有没有分到爸妈另一只腿上的宝座”……绝不是大人眼中芝麻绿豆小事而已。

在老二出生以前,老大根本没想过要计较这些事,但对于老大来说,“家里多了一个宝宝就好像先生对太太说,我要娶小老婆,从今以后,你们要一起拥有我一样”

年纪愈小的小孩,还不能控制自己的冲动或尚未发展同理心时,就愈容易用放大镜去看他人与自己个性上的差异,而这会造成愈吵愈烈的局面。

如果小孩已吵到不可开交、大声尖叫的地步时,爸妈可千万不要以为“让他们自己解决。九岁以下的小孩冲突管理的技巧还不成熟,没有大人正向的引导,很容易陷入没有建设性、鬼打墙的争吵模式:是我的。才不是,是我的。不,那是我的。才不是,那是我的……

如果大人不管,小孩也可能会觉得,反正没有解决或不和好也没关系。因此,孩子年幼时,爸妈还是要积极当调停者,让孩子都有机会发言把事发经过说一遍,协助他们一起想解决的办法,甚至协商轮流退让。

当孩子成功解决争执时,也不忘鼓励他们:“你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愈来愈好了!”这过程当然比直接叫孩子去罚站耗时,却是值得的投资,因为你在训练孩子学会为自己发声、自己处理冲突。

父母不必每次孩子吵架都要进来协调,可以选择心情比较平静、不赶时间时再介入会比较好。但若小孩打起来、有肢体上冲突时,父母无论如何都要介入。

如果你家孩子年纪相近、均小于10岁,而你正考虑让他们睡同一个房间,不妨先参考看看:

1建立感应度较高的情绪发现

从小和兄弟姐妹在同一空间密切相处,比较擅于分辨他人情绪,提升情绪的敏感度,有助于未来的人际互动关系,比较能准确拿捏人我之间的份际。

2共享空间,让孩子从小练习协商技巧,应对人我的冲突

手足是孩子在世上最初的朋友,刚开始时,手足冲突会因为误触地雷而不时升温,但可以让孩子练习从小为自己的“底线”争取权益,锻炼应变能力和环境适应力。

3容易焦虑的孩子,跟手足共享一个房间,有助于减轻焦虑感。

4手足间互动多,长大后关系较亲密。

总之小孩子吵架也不可大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7881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1
下一篇2023-10-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