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慈禧太后反对光绪帝?

为什么慈禧太后反对光绪帝?,第1张

实际上,谁动手杀的光绪并不重要,但从大的形势来看,慈禧是主谋,这一点恐怕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慈禧再三表示自己不能死在光绪前头。1904年,外务部侍郎伍廷芳曾经与日本公使内田康哉谈话,内田有一个记录送回到日本政府的档案里。前几年,我们有的历史学家发现了这份档案,内田公使的记载说,他问伍廷芳,如果慈禧先死了,那么光绪会怎么样呢?伍廷芳说这件事很糟糕,光绪很可能会死在前面,北京的宫廷里面都这样传说,希望日本政府能够出兵把光绪救出来。当时日本在北京有驻军的,各国在使馆附近都有驻军。当然日本政府是不会干这种事情的。但是这说明当时伍廷芳就已经知道这个事情了,在光绪死前四年,他就请求日本政府救光绪。后来侍读学士、起居注官恽毓鼎也提出来这个说法,恽毓鼎是陪着光绪读书,光绪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他都记录下来。他的《崇陵传信录》也这样说,当时有一次慈禧病了,太监们就说:“老佛爷您病了,皇帝就高兴。”慈禧就说我不能死在他前头。当时太监也是在挑拨他们之间的关系。陪侍慈禧、在宫中生活多年的德龄也有这种说法。

慈禧为什么非杀光绪不可?

慈禧太后戊戌变法之后就很想杀掉光绪。当时有一种说法,戊戌变法的时候,康有为他们有个计划,调袁世凯的军队包围颐和园,把慈禧太后劫持下来,甚至杀掉慈禧太后,这样来推行变法。这一点,我们历史学家一直不大相信,认为这是清政府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是大约在二十年以前,杨天石先生又在日本发现了一本书——《诡谋直纪》,这本书是谭嗣同的朋友、维新派成员毕永年所作,描述百日维新期间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初六他在北京的活动与见闻。其中说到谭嗣同要毕永年当包围颐和园的总指挥,要把慈禧太后抓起来杀掉。后来变法失败,毕永年逃到日本,写了这本书。在袁世凯告密以前,清政府下命令只是抓康有为和康广仁他们兄弟两个人,没有说要抓谭嗣同。谭嗣同是一个人去跟袁世凯讲,要包围颐和园,劫持慈禧太后。等袁世凯告密以后,隔了几天再把谭嗣同他们抓起来的。慈禧一听要杀自己了,这是不共戴天之仇,所以“戊戌六君子”抓起来以后,没有经过什么法律程序,就把他们杀掉了。清朝政府杀人一般有一定的程序,而且皇帝要秋审,凡是地方上要杀人的,皇帝要一个个亲自看,有的人要死,就勾一下——勾决;有的人可以不死的,就不勾,不勾是缓刑。这六君子没有经过秋审的程序,抓到以后审都不审,马上就杀掉,作为紧急情况特殊处理的。可见慈禧对这些人恨之入骨。

这是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慈禧也是要先下手为强。

戴逸:因此慈禧在戊戌变法之后,因为与自己的性命有关,一定要把光绪废掉,不让他当皇帝。怎样能够除掉光绪呢?她有这样一个计划,就是制造谣言,称光绪病重,在慈禧政变之后的不久,就以光绪的名义发布了一道诏书:招全国名医进京,给光绪看病。诏书中光绪说,他从四月份以来,身体就一直不好,现在越来越重了,所以要各省的督抚找当地的名医进京来看病。当时诏书一出,舆论哗然,因为四月份正好是百日维新开始,所以那时的光绪皇帝正是意气风发,精神非常好,在搞新政,发布上谕,推动变法。八月又发诏书说自己在变法期间身体很不好,这个马脚就露了。这是慈禧的话,这是为杀光绪做舆论准备,当然不会说是杀掉,说他病死的。当时舆论大哗,上海的一千多绅士、商人上书,要求保护皇上。后来慈禧把端王载漪子溥隽立为大阿哥,就是皇太子,就是准备要换一个皇帝了,让溥隽做接班人,当时接班人都已经进宫了。慈禧征求几个著名的督抚的意见,张之洞不敢说话,刘坤一说:“君臣之份已定,中外之口难防”,天下人的嘴很难防。外国人知道这个事,来干预了,要派医生进宫,要看看光绪身体好不好,是真病还是假病。慈禧拒绝,不让外国医生来,但是外国人非要给光绪看病不可,实际是不同意她废掉光绪。慈禧也怕外国人啊,只有让法国医生进宫看病。法国医生说光绪身体很好,没有病。戊戌政变之后慈禧做了这么件事,弄得很尴尬,所以她很恨外国人,后来利用义和团杀外国人,这也是原因之一,因为外国人让她没能杀成光绪。

光绪身体确实也不好,但是也不能突然就这么死了,这也没法交待。所以在全国招医生,在全国造舆论,说皇帝病重,以后说他病死了就顺理成章,不过她的这个计谋没成功。当时的力量不仅仅是慈禧单独的皇权了,有牵制皇权的力量了,一个是老百姓以及地方上的势力已经相当大了。太平天国以后,地方督抚的势力相当大,他们不敢造反,不敢有大的动作,但是你要杀皇帝,他们不同意了。老百姓,特别是新式的商人起来反对,还有外国人也不同意慈禧废立。

后来医生给光绪看病,慈禧都派人监视。医生给光绪开的药都不是重药,是平和的药,慈禧对医生就很不满意。后来历史学家研究的清廷档案中的这些脉案,都是医生在慈禧的影响下写的,我怀疑有不可靠的地方。

光绪皇帝实行戊戌变法,可谓声势浩大,但变法仅仅实施了103天就突然夭折。很多人认为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触动了守旧派的利益,这一点不可否认。但这并不是真正触怒慈禧的导火索,那么真正触怒慈禧的导火索究竟是什么呢?

光绪实行变法,顺应历史潮流,这对正处于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大清来说,可是一场及时雨,不仅清政府中那些有远见的风云人物如李鸿章、张之洞以及袁世凯等人支持,就是慈禧也并不反对。慈禧曾对光绪说:“凡所施行之新政,但不违祖宗大法,无损满洲权势,即不阻止。”

这句话亮明了慈禧对变法的态度:只要你们不动国家根本,做的不是太过分,我就睁只眼,闭只眼。这本身就有放权的意思,如果以光绪为主的维新派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而能稳扎稳打,踏踏实实,将改革凌驾于夺权之上,那么这次变得很有可能会取得圆满成功。

可是光绪帝太想掌权了,竟想架空守旧的军机大臣,掌握军政大权,甚至提出了“归权光绪″的要求,进而架空慈禧太后,这就触及了慈禧的底线:我可以看着你变法,但你的利益必须不能危及我的利益。

1898年6月16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连下三谕,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光绪皇帝听说慈禧要废除他的皇位,甚至除掉他,这一下他慌了,召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商议,君臣抱头痛哭,最后商议决定让袁世凯派兵“围园截后”,但袁世凯回头就把他们给卖了。于是,慈禧先下手为强,囚禁光绪,抓捕维新派人士,戊戌变法变法就这样戛然而止。

实际上,真正触怒慈禧的导火索并非是触及她的利益,而是光绪皇帝等人要杀死慈禧,这严重地触及了慈禧的底线,慈禧岂能束手就擒?并且慈禧并非完全是反对维新变法的,1901年的清末新政简直就是维新变法的翻版,由此可以可以看出她也知道要变法,否则清王朝就玩完了。只是光绪等人触及了慈禧的底线,是逼着慈禧下死手,维新派就是找死。

1912年2月12日,也就是中国历1911年12月25日,年仅6岁的宣彤皇帝溥仪下令退位。一夜之间颁布了清朝的退位诏书和另外两个配套法令,一举打破了中国南北的政治僵局。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国,南北统一,五族共和,民主授权,宪法制约权力,应该从今天算起。宪政主义者高全喜在他的《宪政时刻》一书中,将清帝退位圣旨的颁布称为“中国的光荣革命”。

公元1868年,也就是清同治八年正月初十,叶拉敬芬出生在北京东城朝阳门方家院。她的父亲桂香是同治皇帝的母亲,慈禧太后的弟弟。在众多姐妹中,她从小就被慈禧太后选中。据说慈禧太后很早就给桂香留言:“不要嫁给别人。”

1875年,同治皇帝驾崩,年仅四岁的爱新觉罗载_被慈禧太后选定为同治年光绪皇帝的继承人。光绪皇帝的父亲奕_亲王是同治皇帝载淳的叔叔,他的母亲是慈禧太后的妹妹。1889年,也就是光绪十五年二十七日,19岁的光绪皇帝迎娶了21岁的姑母叶赫那拉静芬,住在东宫六宫之一的中萃宫,掌管后宫。前侍郎塔拉常熟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光绪皇帝和靖芬。其中,16岁的金的妻子后来被提拔为金妃,14岁的甄妃后来被提拔为甄妃。

1995年12月,也就是光绪二十一年10月,新上任的日本公使董琳在给代理外交大臣西园寺公望的报告中介绍:“当今皇后,慈禧太后的侄女,深受慈禧太后宠爱,但容貌不佳,脸上长满了痘印,不仅皇帝喜爱,甚至皇帝也讨厌。皇帝偏爱某个贵妃,所以贵妃被皇太后讨厌。这时候慈禧太后听说去年因为贵妃的秘密表演,和她部门有关系的人被任命为官员,大为光火。前段时间,她以违反本朝家法为由,撤了自己的部,亲手用棍子打了贵妃,降了贵人。这件事自然引起了皇帝对皇太后的反感。”

这里说的“贵妃”,就是珍贵的公主。甄妃和妹妹金妃早年随叔父广州将军生活在广州,与表妹智睿、弟弟智君一起师从文。光绪二十一年十月二十八日,慈禧太后从颐和园回到中南海一鸾殿。在与宦官勾结出卖官衔的罪名上,她用“穿皇袍”来惩罚甄妃,即当众脱光衣服打她。10月29日,慈禧太后在圣旨中宣布:“我们家法严明,宫中政务,任何人不得干预。金妃,甄妃,石城,叶挺,要说舒申,最近生意华而不实,经常求助。颜、甄皆贵,以示薄惩,以制内政。”此后,慈禧太后还在流亡贵族的府邸悬挂禁牌:“如有违反家法者,皇后将在皇帝面前干预国政,颠倒是非,皇后将严格按照事实出巡。地狱支付。”

据光绪皇帝的军务大臣翁同_的日记记载,陆伯阳、余明、林翼、俞宽等。他通过贿赂宦官常泰、高、金妃、甄妃等向光绪皇帝求婚。所以光绪皇帝并没有反对慈禧太后的处置,而是表现出了“极度的冷静”。11月2日,贞操宫太监高被慈禧太后处死。

陆伯阳向苏松泰路行贿,引起了轰动

关于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婆婆的关系,积极支持戊戌变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公署部长助理张于1898年10月16日对警卫官说:“皇帝和慈禧太后都是勤劳苦命的,每次见到他们都发抖。”石马上说那是太后给的菜,就是吃得很饱才会勉强吃。近几年由于皇帝的过错,皇后的朝觐很少见到,问答也不多。古代君主之后,没有皇帝和皇后之分。"

1900年,当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慈禧太后和她的皇后及贵妃光绪逃到了西安。临行前,她击沉了不肯合作的贵妃。

美国传教士赫德兰于1888年来到中国传教。20多年来,他的妻子一直是慈禧太后的母亲,是玉龙皇后的妹妹,也是许多宫女的医生。他在《国文北城》告诉妻子,玉龙皇后一点也不漂亮。她有一张粱山脸,经常看起来很悲伤。她略微驼背,瘦骨嶙峋。他的脸很长,皮肤灰黄,牙齿大部分都蛀了。慈禧太后和皇帝会见外国使节时,慈禧太后总是在场,但她坐得离慈禧太后和皇帝很远。有时她从外面走进太后和皇帝所在的大厅,然后站在后面不显眼的地方,身边站着侍女。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她会离开大厅或者去别的房间。她脸上经常带着慈祥安详的表情,总是怕打扰别人,从不干涉任何事情。

玉龙皇后虽然地位高贵,但作为一个女人,她的私生活却很不幸,因为她一生都没有得到光绪皇帝的宠爱。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在中国南海瀛台汉元殿病逝。爱新觉罗溥仪,第二代酒精王子载沣的三岁儿子,根据慈禧太后的指示被任命为宣彤皇帝。玉龙皇后,也是她的母亲,被尊为太后。酗酒的载沣王子被任命为这个国家的摄政王。

在读这篇文章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经典心灵鸡汤:哭的时候没人哄,于是我们学会了坚强;怕的时候没人陪,于是我们学会了勇敢;烦的时候没人倾诉,于是我们学会了承受;累的时候没人关心,于是我们学会了自立。人都是被逼出来的,有了压力许多潜在的智慧就会被激发出来。没有走不通的路,没有过不去的坎。相信自己,我们都有可能创造奇迹!

慈禧跟光绪是亲戚,很亲的那种。慈禧姐妹俩嫁给了咸丰兄弟俩,也就是说光绪皇帝既是慈禧妹妹的儿子,也是慈禧小舅子家的儿子。这么看来,光绪皇帝虽然不是慈禧亲生儿子,但是比起亲生儿子也差不了多少了,那么慈禧为什么对待光绪皇帝那么恶毒,从来不给他好果子吃呢?

其实,我觉着慈禧对待光绪恶毒,不是从心底里讨厌光绪,相反是对光绪非常好,想要对他严格一点好好栽培。我们知道,当年的圣祖康熙,就是被孝庄皇太后教出来的。现在他慈禧也掌权,光绪也年幼,那为什么她就不能效仿孝庄太后,教出来另外一个“圣祖光绪”呢?所以,我觉着慈禧一开始时这么想的,她对光绪严厉,是出于这个目的。

慈禧自己说过“可怜天下父母心”一句话,说明她心里是想好好栽培光绪的。只是后来光绪的发展,远远低于自己的预料。慈禧一个女人,虽然掌握权力,但是总不能一直都自己拿着,她肯定想把权力还给光绪。但是前提是,光绪你自己有本事,你能够挑起国家重担,能够带领国家走向富强。最不济,你的本事比不过我慈禧,也要有我的一半本事啊!但是呢,光绪皇帝做的却不是很好,这让慈禧又生气,又懊恼。

作为一个皇帝,必须要有远见,也必须能够用人,还不能沉迷于美色。慈溪后来暴打珍妃,难道真是为了自己侄女吃醋?当然她肯定也是气光绪皇帝不上进。到后来慈禧死的时候,还要派人去给光绪下毒,拉着光绪一起死,其实也是因为光绪皇帝本事太差,如果掌权就会让国家灭的更快,还不如让隆裕太后掌权呢。

看累了,开心一刻

女:“是不是男人都喜欢胸大身材火辣的女人?”男:“当然不是!”女:“真的吗?”男:“当然,有时候我们还得看脸蛋!”女:“滚!

自古评论出人才,如果您是人才,请说上一句?若回复1祝您身体健康回复2祝您事事顺利,谢谢参与!

慈禧和光绪死后,瑜妃认为她的好日子要来了,她忍受了这么久,终于有出头的日子了。但是没有想到的是,溥仪继位之后,隆裕被尊为太后,她什么都不是,所以她要大闹皇宫讨个说法。可能她有那种付出了一辈子的努力,结果还是一场梦的感觉。毕竟她不是同治的正妻,只是一个妃子而已,所以当太后名不正言不顺。慈禧在位的时候,虽然看的起她,但是隆裕是慈禧的侄女,人家肯定是向着隆裕的。

瑜妃是个长的很漂亮的人,但是也是个很有心机的人。同治在位的时候,和皇后很是恩爱,但是有时候也会去宠幸瑜妃。但是慈禧是个政治家,她希望同治能够去多宠幸她喜欢的惠妃。但是同治却偏偏不喜欢惠妃,他也不希望慈禧干涉他的私生活。但是慈禧偏偏不罢休,还给皇后施加了压力。后来同治索性都放弃了这些宫里的妃子,去外面找人。瑜妃和皇后和其他妃子只能独自忍受寂寞,尽管后来皇后把同治给叫了回来,但是已经有点晚了。

后来同治去世了,皇后因为不受慈禧的喜欢,吞金自杀。光绪在当上皇帝之后,同治留下的这些妃嫔也是不受慈禧重视的。慈禧只会重视对她有好处的人,比如她的棋子隆裕皇后。瑜妃就只能在宫里作作画之类的打发时间。后来慈禧和光绪去世,瑜妃什么名分都没有得到,看到之前跟她平起平坐的隆裕已经是皇太后了,所以她心里很是不甘心。在慈禧的葬礼上,她责问摄政王,说溥仪是不是只继承光绪一脉,而不继承同治一脉。而摄政王被他问的哑口无言,说当然也是继承同治一脉。后来瑜妃就开始大哭大闹,说同治是个不仁义的人,说慈禧去世了,人们不拿她当人看。

其实说到底,瑜妃这么做的原因就是为了一个名分,不想让人看不起她。

光绪帝被慈禧太后所欺压这一点,从光绪帝被选为皇帝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光绪帝坐上龙椅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傀儡皇帝的命运,而这个命运,是慈禧太后为他决定的。

清朝同治十三年,同治帝驾崩,皇帝驾崩,新君继位则是一件大事,但是同治帝并无子嗣,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新君的选择至关重要,而这个选择权就在清朝权力高层的那几位人物手中。

一场决定清朝新皇帝的会议在养心殿开始召开,参与会议的有亲王、大臣,当然,还有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就是慈禧太后,在会议之中,有人提出立“溥”字辈宗室为新帝,但被慈禧太后所否决,因为若是立溥字辈的宗室,那么慈禧太后的身份就成了“太皇太后”,而这样就不利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

所以清朝的新帝必须在“载”字辈中出现,最后慈禧太后拍板决定,将载湉过继于咸丰皇帝,立为清朝新帝,即为光绪帝,这一年,光绪帝仅四岁。

年幼的光绪帝被养育在慈禧太后身边,言传身教,而在光绪帝年幼的时期,朝政大事处于太后垂帘听政阶段。在光绪帝能够亲政的时候,按理来说,太后可以交接权力了,但是慈禧太后怎么可能会把权力完全放给光绪帝。

亲政后的光绪帝依然被慈禧太后所压制,不管光绪帝愿不愿意,朝中大事光绪帝都需要向慈禧太后“禀白而后行”,处处都受限制。而光绪帝长大成人之后,也有着自己的判断能力,他也想掌权,但是太难,慈禧太后的根基太过深厚。

在光绪帝的皇帝生涯中,也就“戊戌变法”一事让光绪帝进行了短暂的掌权,但是在慈禧太后一出手,光绪帝根本就无法抵抗,光绪帝本人也在变法失败之后被囚禁。

结语

光绪皇帝是一位有着悲情色彩的皇帝,他本人与皇帝这个身份相关的就只是皇帝这个称号,在位期间,没有正儿八经的掌握过这个至尊之位的权力,从被选定为皇帝到驾崩,光绪帝都一直处于慈禧太后的阴影之下。而被慈禧太后这位晚清实际统治者所压制,是光绪帝从继位为帝开始,就已经注定的命运。

1875年1月12日,紫禁城异常寒冷凄凉,19岁的同治帝在养心殿东暖阁因病去世。慈禧太后强忍丧子之痛,和慈安太后一道在西暖阁召集王公大臣,研究皇位继承人问题。

经商议,醇亲王奕譞4岁的儿子载湉入宫称帝,即清军入关后第九位皇帝的光绪帝。

对于如何教育好光绪帝,慈禧煞费苦心。她首先切断了光绪与亲生父母的日常联系,并下旨"所有左右近侍,止宜老成质朴数人,凡年少轻佻者,概不准其服役"。

慈禧和光绪画像。

此后,年幼的载湉在宫廷毫无亲情可言的畸形环境下成长。

6岁那年,在慈禧安排下,光绪帝开始受教于翁同龢。光绪帝是一个好学生。翁同龢在日记中记载,他"读甚奋发","读极佳,膳前竟无片刻之停"。不仅如此,小光绪对这位师傅有很深的感情。没有父母,没有同学,师傅成了他唯一的依靠。

1877年,翁同龢回常熟修墓,光绪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无心向学,沉默寡言。等师傅归来,他满含深情地说:"吾思汝久矣!"然后一遍遍地大声读书。连太监也感叹地说:"久不闻此声也。"

慈禧照片。

翁同龢也下定决心,尽最大努力把光绪帝培育成"圣帝贤王",要他仿效尧舜,勤政爱民,"于列圣遗训,古今治乱反复陈说"。同时,翁以民间疾苦、外交之事诫勉皇帝。

有一天,光绪指着书里的"财"字对师傅说:"吾不爱此,吾喜俭字"。翁同龢大为感动,在日记里说:"此真天下之福矣"。

尽管长于深宫,光绪帝却非常关注外面的世界,能处处知道"爱民"。这在他的诗作里有明显体现,诸如:"畿辅民食尽,菜色多辛苦,遥怜春舍里,应有不眠人。""荷锸携锄当日午,小民困苦有谁尝。"

翁同龢照片。

慈禧当然关注光绪帝的学业,但是,她更关心如何将他培育成一个孝顺自己、顺从自己的皇帝。为此,"(慈禧)特地再三教人去传翁同龢,要他格外侧重孝的教育,除掉把启蒙时所读的'二十四孝'不断地讲解之外,《孝经》那部书,也是最注意的。""他应该永远承认太后是他的母亲,除掉这个母亲之外,便没有旁的母亲了"。

与此同时,慈禧对光绪少有暖意,处处严厉要求,动辄训斥罚跪。"(光绪)每日必至太后请安,不命之起,不敢起,少不如意,罚令长跪。"

光绪画像。

光绪一度被慈禧训斥得"抑郁"、"精神殊逊"。慈禧的霸道、控制,给年幼的光绪的心灵和性格造成极坏的影响。须知,孩子都需要爱,需要亲近,需要鼓励。

翁同龢的日记里,记载了大量有关光绪脾气秉性的事实。那个文弱、清秀、雅致的皇帝有着鲜为人知的另一面:暴躁、骄纵、偏执。1883年上半年,12岁的光绪发了六次脾气,其中一次"拍表上玻璃",被碎片扎得"手尽血也"。一段时间后又与"中官闹气",并把太监的脸打破了。

看到光绪帝动不动就摔东西、打人,翁同龢在日记中担忧地写道:"圣性如此,令人恐惧"。

应该说,光绪帝负面性格的形成,慈禧负主要责任。

参考资料:

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记》,王无生《述庵秘录》,德龄《瀛台泣血记》

慈禧太后不仅是光绪帝的养母、亲姨妈、还是他的伯母。刚开始母子关系很亲近。

1875年,慈禧年仅19岁的儿子、同治皇帝驾崩,无子嗣。慈禧为了更加名正言顺地把持朝政,把3岁半的载湉(光绪帝)接进宫收为咸丰帝的养子,继承了皇位,年号光绪。光绪帝的父亲是醇亲王奕譞(七王爷),母亲是慈禧的亲妹妹叶赫那拉·婉贞。

幼小的光绪帝突然和亲生父母分开,哭闹不止,主要由慈禧和慈安两宫太后照料。据慈禧自己说:载湉“常卧我寝榻上,时其寒暖,加减衣衿”,“我日书方纸课皇帝识字,口授读四书诗经,我爱怜惟恐不至”,按照慈禧自己的说法,她起初是疼爱光绪帝的,她让内阁学士翁同龢和侍郎夏同善为光绪帝的老师。

(光绪帝读书)

另外慈禧还保证

“一俟嗣皇帝典学有成,即行归政”但是她的保证至始至终都未兑现。

相比慈禧光绪帝更喜欢慈安,因慈禧权力欲极强,对光绪帝的要求很严苛,束缚的厉害。慈禧性格强硬,无论是谁,只要是说话做事损害了她的私欲,都会严重处罚。光绪帝见到她自然害怕。  相反,慈安太后对权利不感兴趣,比较随和。就连慈禧的儿子同治皇帝也喜欢和慈安亲近。在选皇后时同治帝采纳了慈安的意见,立阿鲁特氏为皇后,而不立慈禧选中的富察氏。这对嗜权如命、唯我独尊的慈禧来说,是无法容忍的,她感到丢人丢大发了,嫉恨儿子与慈安站在统一战线上对抗自己。  而光绪帝也和温和的慈安太后更亲近些。慈禧心中不快。

(慈安太后)

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45岁的慈安太后身体一直很好,突然暴毙于钟粹宫。朝野皆惊,有人怀疑是慈禧下的手,但没有充足的证据。  

长大些的光绪试图拦阻慈禧的权利欲望,不愿接受慈禧的摆布,慈禧对光绪帝反感。  光绪为自己争取权利引发慈禧恼怒 ,光绪皇帝成年后,慈禧继续把握大权不交。

“凡遇召见引见,皇太后升座训政” 慈禧为了更好地控制光绪帝,就把自己的亲侄女叶赫那拉氏(隆裕皇后)指婚给光绪帝,慈禧的目的是让隆裕皇后监视光绪皇帝的一举一动。光绪帝一点都不喜欢她,而喜欢漂亮、聪明伶俐的珍妃,慈禧心中不快。  

(隆裕左,珍妃右)  

光绪帝大婚后以为慈禧该交权了,因为清朝祖法规定,皇帝大婚后就要主持朝政,而嗜权如命的慈禧违背祖制,把朝中大臣全部换为自己的心腹,继续变着法子操纵朝廷大权,控制光绪。她规定光绪帝每日向她问安,把朝中一切事宜向她“禀白而后行”。

光绪皇帝苦苦读书十余年,作为一个年轻的皇帝,受压多年,血气方刚,满腔的治国之道和政治抱负渴望施展。

在对日本的战争中,慈禧集团主和,而光绪帝主战。  光绪帝在对日作战中,多次下令加兵筹饷。而此时的慈禧太后正在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光绪下令立刻停止慈禧的大兴土木,把银子用于军费,但没有被批准。

1895年清政府在与日方草签了《马关条约》时,光绪帝拒绝割地,拒绝签字,他想通过迁都和日本周旋,但遭到慈禧的强烈反对。慈禧太后令心腹大臣逼迫光绪帝在条约上签字,光绪帝捶胸顿足,痛哭流涕,被迫在《马关条约》上签了字。  光绪帝的所有想法和做法与慈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1898年戊戌变法损害了慈禧守旧派的利益,彻底激化了帝后的矛盾。光绪帝为救国,慈禧为了自己的大权,怕手中大权不保。她生怕光绪帝通过变法,壮大自己的势力,从而夺权。无论是谁,不管处于什么目的,只要有敢和慈禧夺权的意向,慈禧绝不会放过。由于袁世凯的告密,慈禧知道了维新派的密谋。9月28日她将康广仁、杨深秀、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六人杀害。光绪帝被囚禁瀛台,珍妃被打入冷宫。

慈禧想废掉光绪,在宗室中选了溥儁( jùn),想立他为“储君”,以达到继续顺利垂帘听政的目的,但遭到西方列强反对,未遂。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带着光绪帝西逃,她在逃跑前,令太监崔玉贵把珍妃投入井中淹死。光绪对慈禧的恨可想而知,慈禧自知“母子”关系永远不能恢复,开始寻找新的傀儡,立3岁的溥仪为储君。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四日,年仅38岁的光绪帝正值壮年突然暴崩,死于砒霜中毒。第二天,74岁的慈禧也离开了人间,二人死亡间隔约20个小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8389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2
下一篇2023-10-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