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为什么, 多尔滚, 自己不做皇帝, 而让顺治皇帝去做的原因吗

你知道为什么, 多尔滚, 自己不做皇帝, 而让顺治皇帝去做的原因吗,第1张

多尔衮少年成人,很受其父青睐,本是皇位继承人,后因当时年龄尚小,努尔哈赤死得匆忙,被皇太极夺了权,并杀害了多尔衮的母亲阿巴骇,后来多尔衮在皇太极死后参与了权利争夺,但因当时考虑到内部分裂不利完成其父统一大业,又在孝端后和孝庄皇后的劝说下,立福临为君,多尔衮成了摄政王,也算是胜利吧,后定鼎北京后,孝庄皇后为保其儿皇位,多次将多尔衮册封,直至孝庄皇后下嫁多尔衮。为了其皇位孝庄皇后可谓想尽了一切办法。多尔衮死后遭到了顺治的报复——鞭尸。在多尔衮掌管朝政期间,他找借口杀了皇太极之子豪格,也算为母亲报了仇。其中描述不尽正确,推荐你去读一本书:纪连海老师的《历史上的多尔衮》。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问题描述:

他的所有英雄事迹?

解析:

清顺治初皇父摄政王,军事统帅。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明万历四十年十月廿五(1612年11月17日)生于赫图阿拉 (今辽宁新宾老城)。9岁时,与弟多铎被合立为一个和硕额真,同掌一旗。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晋贝勒。 天聪二年(1628),从后金汗皇太极征察哈尔蒙古多罗特部,获敖木伦(今大凌河上游)大捷,俘众万余,以功赐号墨尔根戴青(意为聪明的统帅),封固山贝勒。三年,从皇太极自龙井关(今河北遵化东北)入明边,与贝勒莽古尔泰等围攻北京,败山海关援兵于蓟州(今天津蓟县)。次年,还师先行,再败明军。五年,初设六部,受命掌吏部。参加大凌河城(今辽宁凌海)之战,率先冲击,勇胜明总兵祖大寿部。遂与贝勒阿巴泰等奔袭锦州,击败出城明军。六年,与贝勒济尔哈朗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西南黄河岸俘蒙古部众千余。七年,皇太极问进军方向,力主以征明为先,奏言乘机入明边、围北京,被采纳。次年,纵掠山西等地。九年,与贝勒岳托、萨哈璘、豪格等统兵万余招抚察哈尔蒙古林丹汗子额哲,获元朝传国玉玺“制诰之宝”。回军途中掠山西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斩6000余人,俘获甚众。清崇德元年(1636),晋封和硕睿亲王。为配合武英郡王阿济格进关攻明,受命与多铎率兵攻山海关,以牵制明军。继从皇太极进兵朝鲜(今朝鲜、韩国),二年,同肃亲王豪格进克江华岛(今属韩国),迫国王李倧请降。三年,监筑辽阳、都尔鼻城(今辽宁彰武),治盛京(今沈阳)至辽河大道。旋授奉命大将军,统左翼四旗兵与扬武大将军岳托所率右翼军大举入关攻明,越北京至涿州(今属河北),分兵八道,乘虚略山西及保定(今属河北)地区,击败明总督卢象升部。继破济南,略天津等地,凡20余战皆捷,克城40余座,俘掠人口25万余。五年起,率兵参加松锦之战,与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轮流充任前方统帅,以筑城屯田、围城打援之策,进围锦州,败明军于宁远(今辽宁兴城)、杏山(今凌海西南)、松山(今锦州南)间。六年,以私遣甲兵归家罪,降为郡王,被罚银万两。后两次围锦州。七年二月,参加松山决战,大败明蓟辽总督洪承畴所统八总兵13 万人,俘洪承畴。三月,迫前锋总兵祖大寿献锦州城降,获松锦大捷。

进克塔山(今葫芦岛东北),歼明军7000余人,再破杏山。师还复亲王爵。八年,在皇太极卒后,欲争帝位未成,立年幼福临为君(是为顺治帝),与济尔哈朗联合辅政。旋称摄政王,实掌军政大权。顺治元年 (1644)四月,以奉命大将军率阿济格、多铎等统满、蒙、汉军十余万攻明。在山海关东威元堡诱降前往乞师的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之战中,大败李自成大顺军约10万(一说6万)。五月占领北京,确定迁都于此,以武力统一全国。制定了先攻农民军,后灭南明政权,联合汉族官僚地主势力,以汉治汉的方略。六月,分遣部将抚定山东、河南、山西、天津等地,拱卫京畿地区。遣辅国公吞齐喀等赴盛京奉迎顺治帝至京。致书南明兵部尚书、大学士史可法,劝其削藩称臣。十月,受封叔父摄政王。旋命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多铎为定国大将军,合击大顺军于陕西。二年初,命多罗饶余郡王阿巴泰为总统,率准塔、谭泰等代豪格征山东。三月,命多铎分兵三路南下,四月屠扬州,五月占南京,于芜湖(今属安徽)俘弘光帝朱由崧,相继灭亡弘光、隆武等南明政权。晋封皇叔父摄政王。六月以剃发令激起江南各地民众的反抗,相继派兵镇压。闰六月,命兵部尚书洪承畴等经略江南及粤、赣、闽、湖广、云贵等地,以攻抚之策相继平定江南。三年,命豪格为靖远大将军,率师攻四川大西农民军。命博洛为征南大将军征闽、浙。命多铎为扬威大将军,率师征蒙古苏尼特部腾机思等。命孔有德为平南大将军,同耿仲明等率师征湖广。十一月,部将豪格部于四川西充凤凰山射杀大西农民军首领张献忠。四年,修成《大清律》,命颁行全国。七月,罢济尔哈朗辅政,独专朝政。五年,命谭泰为征南大将军,同何洛会征讨降而复叛的原明将领、江西总兵金声桓。调户部侍郎额色率兵协助陕西三边总督孟乔芳,镇压甘肃 米喇印丁国栋起义。命吴三桂镇守汉中。为排斥异己,迫豪格致死。初设六部汉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禁民间养马及收藏军器。命济尔哈朗为定远大将军,征湖广大顺军将领李过、高一功部。十一月,晋封皇父摄政王。六年,两次率师亲征降而复叛的大同总兵姜镶,克浑源(今属山西)等地。七年十二月初九(1650年12月31日)病卒于喀喇城(今河北承德市郊),年39岁。追尊为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不久,追论生前谋逆罪,削爵。乾隆四十三年(1778),复睿亲王封号。多尔衮谋勇兼备,能重用汉族谋臣和将吏。统兵驭将,赏罚分明。

善于把握战争全局,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尤其能掌握时机,一举挥军入关,确立了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

顺治五年(1648)三月,睿亲王多尔表以摄政王的身份,开始报复、打击自己的政敌豪格。在征讨大西政权的过程中,豪格的随军参领希尔根贪冒军功,不幸暴露了,多尔变借此大作文章。他先由随从豪格征战的鳌拜人手,说群拜办事不力,以致于发生希尔根冒功之事,革去鳌拜在世袭之职。接着,多尔表又听信贝子屯济等人的汗告,说鳖拜于崇德八年(1643)与护军统领图赖等六人谋立肃亲王豪格,私结盟誓,图谋不轨。虽然很多年过去了,并且对立的两派已经瓜分了权利,多尔表仍将采拜治以死罪,多亏其他大臣劝阻,鳖拜才得以用赎金赎回了一条命。多尔表对鳌拜的惩罚,实际上是杀鸡给猴看,为指豪格之罪在进行铺垫,主要是由于鳖拜属于豪格派。

孝庄秘史中的豪哥是在狱中死的。

顺治元年四月初一,豪格的属下何洛会,告发豪格图谋不轨,顺治五年,以隐瞒其部将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被下狱,当年三月死去,年仅三十九岁。

扩展资料:

在皇太极五十二岁的时候,突然去世,但是因为他并没有明确的指定自己的继承人,一场关于继承人的战争就开始了。

豪格作为他的长子,自身的实力不凡,也有不少人的支持,但是他也有着一个对手就是多尔衮。豪格的继位是很有优势的,因为皇后没有儿子,他这个长子自然就成为了最有利的继承人,毕竟无嫡立长。

除此之外,他还在战场上屡次立功,他在清军出征朝鲜和蒙古等地的时候,表现都十分让人称赞。在皇太极还活着的时候,他就很受器重,已经被封为了亲王,他在朝廷以及军中的人望都很高。

在宗室里面,他也有不少的支持者,就连他叔叔代善都说皇位应该由他来继承。但是没想到这个豪格此时突然说自己不堪重任。

这就给了多尔衮机会,立即就说这是你自己放弃的,现在他也没把握当上皇帝,就让还是个小孩的福临当了皇帝,他则负责辅政。

—孝庄秘史

—爱新觉罗·豪格

多尔衮为什么要立福临为帝,他为什么同意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意见,去立福临为帝呢?应该说原因有如下两个:

第一,是以退为进,摄政称王。一提到多尔衮立福临,很多人就会产生一种误会,马上就会把全部注意力盯到一个什么问题上,多尔衮别跟庄妃有一腿吧?肯定是,要不然干嘛支持他。诸位且不想,立福临不是多尔衮提出的,那是郑亲王济尔哈朗首先提出来的。这个时候您要说,多尔衮跟福临的妈妈庄妃有点什么不清不白的关系,我不大同意。没有证据证明,他们这个时候有什么花边新闻,没有,最起码这个时候他们之间,我可以负责任的说,什么也没有。

其实那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多尔衮他的想法太简单了,既然他当皇帝我不愿意,我当他不愿意,咱们各退一步的条件下,咱们就得选一个比较合适的人选,这个合适的人选最好是一个小孩子,而福临恰恰又小,但福临这个人当时郑亲王济尔哈朗一提他就同意,为什么?他也清楚福临的特殊地位,确立福临,双方都没问题,这是一个小孩子,我能当摄政王,而且确立福临还能争取满蒙之间的团结,这是太当务之急了,只要争取了满蒙之间的团结,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任务,我们还要灭掉大明朝呢。所以这才是他心中最重要的一种选择。

第二,也就是支持立福临的第二个原因—避免内讧,顾全大局。

这个刚才我们说了。首先这个大局是什么呢?就是满洲人的团结。在这个问题上,他绝对不可以让豪格当皇上,自己也不能当皇上。豪格当了皇上那会怎么算计他啊?死无葬身之地,在这种情况下很好,让年幼的扶正,我既可以达到满洲人内部的团结,也可以达到满蒙的团结,我就可以灭掉大明朝,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接受了济尔哈朗的意见。济尔哈朗他更高兴啊,他提出让福临当皇上,他就是有他的想法,他可以沾光。原来我们这个家族,努尔哈赤他们家哥俩儿,我们这支在这个朝廷中什么地位都没有,任人宰割,这回,从此以后,我们舒尔哈齐一支的人崛起了,我们说话算数了,我们可以也当辅政王了。这个江山有我们这家的一半了,我从此以后可以扩充我这个蓝旗的势力。他也想着他那支子呢,他代表着他们那个家族,所以他也高兴。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多尔衮立福临为帝,不但达到了整个满洲人的团结,而且还达成了满蒙的团结。下一步的任务是,如何处置当初拥立多尔衮的人和当初拥立豪格的人,也就是处置双方的反对者呢?

他做的第一步就是处死阿达礼和他的伯父硕托。硕托是礼亲王代善的二儿子,阿达礼是礼亲王代善的孙子,这两个人在9月26日的皇位争夺战中一直坚定地站在多尔衮的一边的。那多尔衮在新皇帝继位以后,第一件事就处死这两个人,怎么回事?怎么能够这样做呢?历史上是这么记载的:

他说这两个人看到新的皇上不是多尔衮,就想发动政变。杀掉豪格和新皇帝,强行拥立多尔衮为帝。结果被他们的家长礼亲王代善发现,代善大义灭亲,马上向多尔衮告发,代善向多尔衮告发了自己的儿孙两辈之后,把这两个人押到了多尔衮那儿,多尔衮下令,将这两个人处死。

准确地说,多尔衮第一次争夺的是汗位,第二次才是帝位。我估计楼主指的可能是第二次。

简单说两句多尔衮第一次争夺汗位失利。按照努尔哈赤当年定下的规矩,新汗应该由八贝勒也就是八旗旗主商议决定。努尔哈赤死前又没有立诏明确传位给多尔衮,所以就要看各方势力角逐的结果了。努尔哈赤死后,多尔衮一方错误的估计代善父子及他们统帅的两红旗会支持自己,这样加上自身的实力,总兵力相对其它各方就占据绝对优势了。但是代善却为两个儿子所迫,临阵倒戈,站到了皇太极一方,成为多尔衮一方失利的关键。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代善当年之所以失去汗位继承权,就是因为受到多尔衮的生母阿巴亥的牵连。第二,皇太极当时的势力比多尔衮三兄弟要小得多,因此拥立之功显然要大得多,今后也便于控制皇太极,这一点后来证明他们失算了。

第二次是真正的争夺帝位。此时八旗旗主也已经演变成七位亲王和郡王:英郡王阿济格,睿亲王多尔衮和豫郡王多铎三兄弟掌握两白旗,礼亲王代善和他的孙子颖郡王阿达礼掌握两红旗,肃亲王豪格掌握上三旗,即两黄旗和正蓝旗(亲掌正蓝旗),郑亲王济尔哈朗掌握镶蓝旗。

就当时的帝位人选来说,不外乎多尔衮和豪格二人。这两个人年纪、资历都差不多,实力也相当。多尔衮和他的两个亲兄弟虽然只掌握两个旗,但却有65个牛录的兵力,比豪格掌握的三个旗还多4个牛录。剩下的代善、阿达礼和济尔哈朗因为年纪、资历和出身等原因,没有竞争帝位的实力,但他们三人和他们所掌握的三个旗也因此而成了决定胜负的砝码。

三个人中,代善和他的两红旗在17年前的汗位争夺战中摆了多尔衮一道,导致后者饮恨败北。17年后,代善年逾六旬,老谋深算,同样没有过早的表态。不过他的孙子阿达礼却因为与皇太极的矛盾而坚定的站在多尔衮一边。济尔哈朗的镶蓝旗是当年皇太极从阿敏手中夺过来交给他的,因此他对皇太极感恩戴德,心里自然赞成立皇太极的儿子,但表面上他的态度也很暧昧。

因此,在决定帝位的会议之前,豪格实际上只得到了七票中的自己那一票以及自己那一旗和原属于皇太极的两个旗的支持,而多尔衮则至少有四票,如果阿达礼能够代表两红旗的话,他至少得到了四个旗的支持,再加上多年来与他并肩作战而结下深厚情谊的一部分上三旗将领的支持,看起来优势相当明显,但结果却是多尔衮又被两红旗摆了一道。

在正式决议时,代善明确表示支持豪格,根本没轮到阿达礼插话,再加上济尔哈朗的支持,于是多尔衮一方一下子就从四票四旗减至三票两旗,而豪格一派则从一票三旗增至三票六旗,占据绝对优势,这就意味着多尔衮继承帝位的希望基本破灭,此时除了动武,他已经没有可能当皇帝了。如果动武的话,多尔衮并非没有机会,因为他无论是智谋还是在军中的威望都远高于豪格,不但两红旗中的硕托和阿达礼等人坚定的支持他,就连豪格所掌握的上三旗中都有许多人支持他。

但双方最终并没有打起来,因为紧接着豪格的一个失误导致会议产生了一个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结果,那就是拥立福临。过程是这样的,豪格缺乏政治经验,当他忽然听说大家都支持他当皇帝的时候,头脑一热,说了句谦虚的话,结果恰恰被多尔衮兄弟抓住把柄,顺水推舟,把豪格推下去了。

那么豪格为什么这么容易就被推下去了呢?这主要是因为代善的两红旗、济尔哈朗的镶蓝旗,甚至是豪格自以为掌握的两黄旗,虽然支持拥立皇太极的儿子,但却并不限于豪格一人(据《清世祖实录》记载,两黄旗的首领索尼和熬拜二人在会议之前就明确提出当立皇子,却没有明确说当立豪格)。因此当多尔衮一方明确表示反对豪格的时候,这些人迅速撤梯子,结果豪格摔得比之前还惨,只剩下零票一旗(谦让的话是他自己说的,所以他一票也没有了,只剩下他亲自掌握的正蓝旗)。

在这种情况下,对立的双方都失去了继承帝位的可能,只好退而选择一种折衷方案。福临的生母庄妃地位较高(虽然不是最高),在皇太极生前得宠,并且她的蒙古族身份有助于促进满蒙两族的团结。因此这个人选是双方都能接受的。这里必须承认多尔衮配得上睿亲王的这个“睿”字。作为有实力却又失败的一方,他在这件事上能够识大体,顾大局,以团结为重,成功避免了满人的分裂,为日后统一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他作为失败的一方,也得到了相当大的补偿。他和济尔哈朗成为摄政王,不久之后他又迫使济尔哈朗辞职,以他的亲弟弟多铎取而代之。彻底掌握了清王朝的实权,一直到顺治帝成年为止。

电视剧看多了吧,多尔衮没有当皇帝,是有历史背景的。

首先,多尔衮代表的是两白旗,而顺治代表的是两黄旗和正蓝旗,当时,争夺皇位的是多尔衮和豪格,豪格的势力虽然不如多尔衮,但也不弱,在豪格和多尔衮对峙不定的时候,礼烈亲王代善提出权宜之计,让福临既顺治当上皇帝,福临代表两黄旗和正蓝旗的利益当上皇帝,作为对等条件,两白旗的多尔衮当上摄政王。

第二是因为当多尔衮想继续争夺皇位时,李自成起义,吴三桂背叛了,所以,先放下人民内部矛盾,一致对外,等攻下北京,在外全国四处都是农民起义,而内部豪格还在,最终豪格是1647年才死,而一直到死,多尔衮也没有完全平定农民起义,到1650年多尔衮就死了。

公元一千六百四十三年,当明朝的军队溃散差不多的时候,大清皇太极忽然驾崩,什么旨意都没有传授,连继承帝位的人选都没有定下来。在满人入关之前,谁来继承帝位就变成了非常棘手的问题。据正史记载,清太宗驾崩之后,年仅六岁的福临继承大统,成了大清帝国的皇帝,那么手里拥有兵权的辅政王多尔衮跟大阿哥豪格,都没有成为皇帝,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皇太极在去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按照满族人的传统,满清八旗的旗主都有资格来继承皇位。这八位旗主的实力参差不齐,担任的身份职责也不一样,多尔衮和他的两个弟弟掌控着三旗的权利,剩下的五位旗主如果不是联合起来起来的话,那么不管是其中的哪一位,实力和多尔衮相比,都是差了老远一大截。

主要皇室成员的正黄旗和镶黄旗都是偏向于豪格的,豪格本身拥有着三旗的势力。就剩下正红旗跟镶蓝旗两位旗主的表态了。其实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豪格的水平和多尔滚是比不了的,要说打仗,多尔衮身经百战和明军打了无数场战役,要论政治,多尔衮身为一个老狐狸,自然要比豪格的经验丰富的多。就算豪格能夺得皇位,那他能不能坐稳江山就不是谁能保证的了。

其实正红旗的旗主代善对于皇太极那是极为忠心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代善却是瞧不起豪格,再加上代善之子大力支持多尔衮,那么代善的站队情况还不明朗。再说说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这个人也不是个省油的灯,他是皇太极的亲侄子,虽然对皇太极的忠心是没得话说,但是他不想被多尔衮暗算,所以想等到这个事水落石出之前再进行决定。

这时候的态势非常紧张,两人都觊觎皇位,一个不小心多尔衮随时都会和豪格火拼起来,刚建立的大清伟业马上就要处于内乱之中。就在这么紧急的情况下,双方都是不肯让步,因为两个人的心里都很清楚,不管两人之间谁继承了大统,肯定不会给对方留下活口,因此在这种节骨眼上双方只能骑虎难下。

其实镶蓝旗的旗主很清楚,正、镶黄旗的两个旗主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只要是皇太极的后代当皇帝他们都无所谓,正红旗的代善虽然看不起豪格,但是不见得不支持其他皇子。在这个十万火急的时候,济尔哈朗找出了一个新的继承人选,那就是皇太极之子福临。

其实豪格跟多尔衮都不是傻子,八旗之间的混战会导致大清的基业受到损害,更者会对八旗攻入关内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在济尔哈朗提出这一人选之后,豪格便退出了皇位之争,多尔衮也同意这个做法,让年仅六岁的小福临捡了个便宜。但是这时候的统治权还是掌握在多尔衮的手里,这样一来多尔衮的实际目的就达到了,造反也没了意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8565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3
下一篇2023-10-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