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容易向亲近的人发泄情绪。双胞胎吵架很正常,因为除了长辈中的身份阶层,兄弟就是同龄人,亲戚,吵架自然更肆无忌惮。但是我想提醒你,我觉得没有什么关系是需要维持的,哪怕是亲情。当你觉得你和哥哥在很多问题上有很大分歧的时候,要学会求同存异,因为尊重始于对周围人的尊重。
不是一山不容二虎。相反,你的性格差异就是双胞胎的完美结合。你们是最亲近的人。有困难的时候听听对方的意见,因为他是你绝对可以信任的人。只要沟通方法正确,看问题就会得到两个视角。最后,我想提一个小建议,这是我的亲身经历。我和我哥在某个问题上意见不一致的时候,首先要顺着他的思路,肯定他的想法,然后提出你的意见,这样比较容易让人接受。事实上,不仅双胞胎在面对差异时可以尝试这种方法。
每个哥哥都觉得自己是父亲,但双胞胎没有年龄差异,经历也差不多。从一个弟弟的角度来说,最让人反感的是,你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不讲道理,而是站在一个哥哥的角度居高临下。这一点也要注意。把自己放在朋友而不是哥哥的位置上,有利于缓和你们的关系。
保持沉默。时间会证明一切都会过去。在两个人的交往过程中,对得起自己的心就好。你已经尽力了。如果她不欣赏,对她来说是不够的。但你要自始至终保持理智,不要因为愤怒而说一些不真诚的话来伤害对方。因为我们都很了解对方,总会找到对方最痛苦的一点,所以要特别注意。
简而言之,尊重个人需求,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一个独特的人,促进合作而不是竞争。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反过来也会影响到孩子之间的关系:他们不再需要为爱、关注和尊重而竞争或斗争,不再需要通过贬低兄弟姐妹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遇到过,小孩子吵架是常事,领居家两孩子就经常吵架,但毕竟孩子嘛,不记仇,吵过之后还是可以愉快的玩耍,这一点还是值得人羡慕的。
记得小时候邻居家有一对双胞胎男孩,两个孩子不知道因为什么吵起来了,被他们妈妈知道了,就打了挑事的那一个,另一个没打。结果另一个没被打的看见他兄弟被打,哭的比他兄弟还凶,边哭还边喊让他妈妈不要打他弟。或许是双胞胎之间真的存在某种心灵感应,格外的感情好。但是这种受了委屈还帮着他兄弟的我真是感动到了,突然之间好像有个双胞胎姐姐。
还有就是我舅家两个孩,年纪小不懂事,经常为了一件玩具就闹得不可开交,说多少次都没用。结果有一次又吵,我舅采取了强硬手段,教训了一顿,立马变得乖乖的,从此以后两孩子吵架都背后吵,从来不明目张胆吵,真是让人觉得可爱又好笑。
有时候看着小孩子吵架,仿佛想到了自己小时候和其他小朋友吵架的时候,明明无理可占,却还要粗着脖子红着脸硬要说自己对,现在想想都感觉到自己当时很幼稚。不过现在却很怀念这种幼稚,因为不管孩子多么幼稚,都会有人原谅你,作为一个成人已经失去了这种时刻被人原谅的资格。
小孩子之间的友谊是最纯真的,和其他小朋友之间打打闹闹很正常,这也是他们的可爱之处。但作为大人也应该告诉她们好朋友之间要互相体谅,不要吵架,这样才是乖孩子。
曾同朋友们交谈,好羡慕有双胞胎小朋友的家庭,孩子们成长中有玩伴,一同成长,家长们也能收获双倍快乐。然而其中一名教师朋友马上吐槽:在从教经历中,遇到过太多双胞胎互相抱怨的,成长中状况百出的,其父母也由刚出生时的双倍快乐变成后面的双倍烦恼。
朋友云溪就是这样,几年前云溪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全家人都高兴坏了。他们原本憧憬着兄弟俩相亲相爱,健康快乐成长。但事与愿违,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个孩子的分歧越来越多,矛盾也越来越多。在学校里,经常掐架,不是你看不惯我,就是我不爽你。总之,芝麻点的事,他们也能争个面红耳赤。到小学高年级时,矛盾升级到:希望对方不存在自己的生活里。具体例子表现在:哥哥成绩好一些,弟弟成绩弱一些,弟弟就会抱怨哥哥都怪你小时候在妈妈肚子里把我的营养都抢了。哥哥没完成作业,提前睡觉了,第二天早上醒来就会发脾气埋怨弟弟没有叫醒他做作业,然后干脆不去上学。云溪他们也很苦恼,在两个孩子中间不知道怎么调和兄弟俩无休止的争吵。后来深入到云溪的家庭,追根溯源,才知道,原来云溪家里人在双胞胎教养中,忽略了情绪的管理培养。
具体表现在:1孩子们成长中,没有帮助孩子疏通自己的情绪,认识自己的情绪。据云溪描述,这两孩子从小就一直你推我搡,针锋相对。自己作为父母,曾试图把其中恶劣的一方或是理亏的一方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让孩子要礼让自己的双胞胎兄弟,要相亲相爱,不能因为一些小小的事情而闹得不可开交。道理天天讲,矛盾天天有,都快被他们气疯了。事实上,孩子表达情绪是必要的,也是一种天性。当他遇到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情时,就会毫无掩饰的表达出来。家长不必要急着教育孩子,或是说急于打断孩子的情绪。而是应该静下心来,去观察,去了解,孩子为什么出现这种表现。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找到孩子情绪的根源,从而帮助孩子快速地从情绪中抽离出来,找到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试想这样的一个场景:两个孩子抢玩具。一个孩子开心地摆弄他的玩具,另一个孩子看到了,很想玩。那他就会表达:我也想要,然后伸手去抢。紧接着,抢不过的那个孩子就会哭闹。这时我们感同身受地去理解孩子的情绪,安抚孩子的情绪,假设这个孩子是抢而抢不到的那个:“你是因为得不到玩具而伤心,愤怒,难过的,对吗?妈妈知道你很想玩,可是哥哥/弟弟也很想玩呀。你可以尝试沟通,或者用另一件玩具和他交换玩。如果他还不愿意,那你就等10分钟再问,妈妈调闹钟帮忙提醒你。10分钟后他都不愿意,你只能选择其他玩具玩。说不定你选择的东西更加有趣呢!如果这个孩子是被抢的那个:“你因为玩具被拿走了很生气对吗?”哥哥/弟弟很想玩,他看你玩得那么开心,也想玩一下,他拿走你的当然不对,你可以表达你的不满:“不能拿我的东西,我会很生气的。”妈妈更希望看到你能分享给哥哥/弟弟玩,这说明你喜欢的东西,真的很有趣,让哥哥/弟弟迫不及待想要玩一玩。你也可以和他约定,给你玩5分钟,你就得给我。当然妈妈这样沟通后,孩子还是会执拗的。这时就可以和另外一个孩子沟通,不管这个孩子是抢玩具,还是被抢那个。都需要安抚他的情绪:“妈妈知道你很想玩这个,可是哥哥/弟弟也想玩,现在哥哥/弟弟得不到玩具,就很难过了。不如,我们一起玩吧。这时妈妈就可以带着孩子一起玩耍。等孩子们心情都平复时,才和他们进行下一步沟通,学会分享会收获双倍快乐。别人的东西不能因为自己想要玩就去拿,必须经过同意,就算你很想要,也得学会等待。孩子幼小时候,妈妈要多关注这些琐碎的事,也要不劳其烦地和他们沟通,帮助孩子疏通情绪,认识情绪,适当表达情绪,那样孩子们在相处起来,才能更好地学会处理这些小矛盾。这对于双胞胎的孩子来说,学会和另一个兄弟姐妹相处,这对他情商的塑造起到关键作用。
2没有充分让爸爸参与到带孩子中来。云溪的丈夫,忙于工作,孩子们都交给云溪处理。其实孩子成长中,爸爸缺失参与,也会让孩子们问题不断。聪明的父母会一起养育孩子,就好像尹建莉老师谈到的,她和丈夫达成一致意见,和丈夫一起陪伴孩子学习游戏。尤其对于双胞胎来说,从小父母要合理分工,这样对孩子情绪的稳定和塑造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例如,有些游戏我们是可以一起玩耍的,但如果一个孩子玩这个,另一个孩子希望玩另一样的时候,父母双方就要分工了。由妈妈带着其中一个孩子阅读绘本,由爸爸带着另一个孩子玩积木。分开两个不同的地方,让孩子享受单独和父母独处的机会。因为双胞胎占用父母的时间大多是一致的,所以他们很少能和父母独处,这时候就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和父母独处。当然,孩子希望一起做同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安排他们一起完成。爸爸妈妈一起参与育儿,让孩子享受到足够的关心和照顾,那也不会产生争宠冲突。适当让爸爸参与育儿,也能稳定妈妈的情绪。夫妻恩爱,更能感染到孩子们,从而也会让孩子们在这种温馨友爱的家庭氛围中,学会体谅和理解同龄兄弟姐妹的感受,进而会控制自己情绪,培养良好手足情。
3有意识的,不间断的阅读培养。云溪说,自己没有那么多的教育方法。孩子不都是天生天养的吗?我们小时候都是这样长大的。可是现在社会变化了,不能和小时候相提并论,小时候,我们可以和其他小伙伴安全地玩到晚上才回家。一起经历玩泥巴,抓鱼虾的美好时光,现在的孩子们在这方面就有了很多局限性。家长的观念也要去改变。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借助书籍帮助自己智慧育儿。市面上很多培养孩子管理情绪的书籍,家长们就可以适当选择和孩子亲子阅读,让孩子在书本的熏陶下,认识情绪,表达情绪,进而学会体谅和共情。例如《菲菲生气了》,《生气汤》,《统统都是我的》等绘本就可以有效利用起来。
养育双胞胎孩子,帮助孩子管理情绪最关键。学会管理情绪,才能愉快地和同伴相处,和家人相处。那样双胞胎家庭收获的幸福一定是双倍的。
“听过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韩寒用这样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从小到大,听过太多的大道理,可真正遇到问题时,却还是不知道怎么办。
这也给了我一个启发:当孩子遇到问题,向你寻求帮助时,你是跟他讲道理呢,还是跟他讲故事?
比如,孩子在学校和好朋友吵架了,回家很失落,闷闷不热,你怎么开导?
讲道理的家长,通常是这样子的:没事,小孩子吵架嘛,明天就好了!
而智慧的父母知道,这样于事无补。他们会讲一个自己或者别人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故事,然后启发孩子自己去思考其中的道理。
台湾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林良先生,就是这样一个父亲。 当他上小学的女儿遇到这个问题向他哭诉时,他给她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樱樱,我小时候在学校也遇到这样的事情,我心里难过极了。
那天,我高高兴兴的去学校,因为我书包里有一张崭新的邮票,我要第一个给我的好朋友小明看,等着他大声的说真棒,然后吸引其他同学过来。我们经常干这样的事情。
小明是我的同桌,也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们一样的高,一样的帅,也一样的聪明,成绩都很好。同学们都喊我们“双胞胎”,这是我觉得最自豪的一件事。
走进班级,我看到了小明,大声的喊道:“嗨,小明,看,我有一张新邮票!”小明没有理我,我走到他的身边,又对他说一遍。小明转头冷冷的看了我一眼,说:“不想看。”
我当下害怕极了,我们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不愉快的事。虽然我念五年级了,可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觉得很孤单,很失落。就像在幼儿园时,还没准备好,就从滑滑梯上滑了下去,不知道会滑向哪里;又像小时候和妈妈一起去**院看**,期间壮着胆子一个人去上厕所,回来在黑不溜秋的**院里,找不到妈妈的位置······
过了一会儿,我才生起气来,对小明大声的说到:“不看就不看,有什么了不起!”小明还是没有理我。
这时,小军走了走了过来,他平常也想跟小明一起玩,可我不想跟他一起玩,所以每当他走近时,我都会把小明拉开。小军跟小明说:“走,我们出去走走。”小明站起来,和他一起出去了。这我怎么受得了!
“以后谁也别理谁了!”我在心里狠狠的说。同时,我心里还有另外一个声音,“回家去吧,在学校太没意思了!现在就回家去!”可我知道这不可能。
课间,我为了赌气,就去找其他同学玩,可他们还是跟平常一样,都不跟我玩,因为我讲的话,他们不爱听。有一个叫小程的最过分,跟我说:“走开!不要来捣乱,我们有事要忙呢,不需要你!”
我伤心极了,觉得很孤单。那天放学,我独自一个人回的家,想起在学校的遭遇,我伤心的哭了,爷爷问我怎么回事,我跟你说了一样的话:“为什么他们都不理我?”
为什么?第二天我就知道了答案。是小明告诉我的。他说:“我妈妈昨天要去医院做手术,我很担心,心情不好,所以没有理你,对不起!”
我感动的哭了,也笑了,还流了鼻涕。我多自私啊,只知道要别人欢迎我,却不知道安慰别人。
一个人不能总等着享受别人对你的欢迎。因为,别人不是专为你一个人活着的。如果别人冷落了你,肯定是有什么原因的。你应该先学习“不害怕”,因为这并不可怕。
在你交到一个新朋友之前,在进入一个新环境之前,不是也曾独自一个人吗?你在一个环境中受到了冷落,在其他环境中,还有很多人深爱着你啊。就算全世界的人都冷落了你,不是还有爸爸妈妈吗?况且,你永远也不会遇到这种情况。
放宽心,不要计较,先学习安慰别人。或许,只是你太害怕寂寞了。不要怕。坚强的人,都有不害怕寂寞的品格。坚强的人,也最受欢迎,他不害怕寂寞,也不会寂寞。
当你的孩子,遇到冷落或者和好朋友吵架,你会告诉他类似这样的一个故事吗?
80后的我,从小听着父母的大道理长大的,心中有过怨恨,也有过迷茫,更有过无助。所以,我不会再只跟我的孩子讲大道理了。当我的孩子向我求助时,我会给他讲故事。
因为,讲个好故事,比只讲大道理,更能让孩子接受,也更能帮助到孩子。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吧。
找到原因才能对症解决问题。我觉得一个问题就是均匀。比如他们因为芝麻大小事吵架,可能是因为不够均匀,比如买回来的玩具,不够一人一个或者两个玩具不一样,所以他们看到不同后心里有对比就会产生矛盾。建议以后什么东西都准备双份就可以了。第二个问题就是家庭教育的关系。父母长兄长姐需要教育他们和睦相处,相互礼让,因为是双胞胎,需要彼此照顾才能更好的成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