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有害吗?

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有害吗?,第1张

常说夫妻吵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但真正在气头上又有几个人能做到!

吵架是亲密关系中的一种谈判表现,也是用来确定自己的人际边界的行为表现,通过宣泄情绪来捍卫自己的界限和原先的观点。

01

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做到这四点才能不影响亲子关系

第一点:让孩子知道爸妈吵了架

许多家长认为故意对孩子隐瞒吵架,可以不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其实家长着实低估了孩子对家长的表情、语气、行为习惯等方面的了解。

也或许是家长低估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承受能力。孩子具有洞察家庭成员生活习惯的能力。在家长因为某事产生分歧起小争执时,可以尝试大方告诉孩子,让孩子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同时家长也要注意孩子的反应和情绪变化,至于争吵过程中会出现的敏感话题和词语,家长还是要尽量克制,否则孩子有样学样就不好了。

第二点:让孩子当起小裁判

清官难判家务事,当家长不可避免地在孩子面前发生争执,这时候两个人都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被怒火中的情绪冲昏了头,甚至各执一词来贬低对方或者翻旧账来一笔一笔算谁对谁错,相互看不顺眼,拒绝道歉。

孩子接受到家庭矛盾的第一反应就是惴惴不安的眼神,可以看出孩子的焦虑和无能为力。这时父母可以尝试压低怒火,温柔的让孩子当起小裁判,问孩子刚刚爸爸妈妈谁错了,孩子会公平公正的对出自己的看法。

如果孩子不敢说,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大胆的说不要有所顾忌,最后父母谁错了就给另一方赔礼道歉,这样不仅缓解了争吵的尴尬,又可以其乐融融了。

第三点:让孩子知道父母吵架并不是他的原因

孩子对于家庭绝对的信任,也较为敏感,从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越小越容易有个人中心倾向。从孩子的视角看待父母争吵,会下意识地认为父母的喜怒哀乐都会受到他的影响。

从而出现父母开心他就开心,父母争吵他就会害怕,焦虑的表现,甚至希望自己乖让父母关系好起来。父母争吵和孩子无关,这时候,家长需要非常明确地表态,让孩子明白,吵架的原因和他没关系。

这时孩子才会放下心里的包袱,而不再害怕,家长也要见好就收不要一直揪着对方的错误不放,争吵毕竟也对夫妻感情有一定的影响,建立好的家庭氛围才是家庭幸福的标准。

第四点:记得安抚好孩子

父母吵架之后,要记得安抚孩子,抱抱他并对他说:这不是你的错,爸爸妈妈会解决好,然后向孩子道歉不小心影响到了孩子的情绪。

让孩子知道父母是永远爱他的,并让孩子无比安心地觉得刚刚发生的事只是个意外,他的家还在,父母亲也还都爱着他。

多陪伴孩子一些,等孩子长大了也不粘着父母了,多给孩子一个拥抱能化解孩子心中的不安,多给孩子一些安抚,让孩子感知来自父母的爱来自家庭的温暖。

同住一个屋檐下,夫妻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小摩擦,当意见发生分歧时,都要注意维护家庭团结的方式方法:

双方在发泄完后都应该冷静下来,站在对方的立场学会倾听各自的想法,说出自己生气的原因,希望对方原谅自己刚刚发泄方式的不对,这样尽可能避免一场“恶战”。

吵架多是两个人在气头上又互不相让造成的结果,一直僵持着等着对方妥协来结束战争,恰恰对方也是这样为了面子,于是相互板着脸,不仅仅影响了正常的家庭生活更涉及到了孩子的情绪。

柠檬发现,有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难免会有意见不合的时候,这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不同的人在对待同一件事时都有属于自己的想法,但这种不同的想法,同时在孩子的面前出现,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下面柠檬就先来通过一个例子来表达这种情况:

妈妈在教育兰兰时更偏向严格的教育方式,要求兰兰做事时往往比较严肃,而爸爸却不这么认为,就说到了饭点,大家都坐下准备吃饭,唯独兰兰还在客厅看电视,妈妈马上喊兰兰过来吃饭,兰兰没有理睬妈妈,又叫了几句语气能听出来比较凶了,不过孩子还是没反应。后面爸爸也催了几声,兰兰答应了马上来,但没有任何行动,于是爸爸无奈的说,饭还热着呢,让她先看吧,我过会端过去喂她。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夫妻两个教育理念不一致,而且,也观察到兰兰对于妈妈,多是回避的态度,甚至有好吃的好玩的都是给爸爸。

妈妈在孩子面前越来越没有权威,就算自己说的是对的,她大多数还是会再问爸爸的意见。

这其实在很多家庭里都有的现象,不得不让我们深思,随着父母意见的不统一,孩子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呢?

首先给大家展示一个数据,一个研究机构通过对168名青少年违法犯罪调查发现,其犯罪原因与父母教育意见分歧有关的有23人,高达113%。

也就是说:如果家庭成员之间总是相互“拆台”,孩子迟早会为这种行为买单。

其次,这种相互拆台的情况可能导致以下这三种问题:

第一、父母逐渐失去威信

母亲长远角度打算,扮演黑脸角色,对孩子要求比较多、比较严;父亲扮演白脸角色,顺着或者纵着孩子。想想,如果你是孩子你跟谁亲近?而那个以严格为主的母亲如果得不到家里其他人的支持,长此以往,亲子矛盾、夫妻矛盾,婆媳矛盾时不时爆发一下,那谁还有精力去好好处理呢?

第二、孩子极易“墙头草”

孩子正处于了解世界的年龄阶段,在分辨能力上还不是特别清晰,一会跟着爸爸的路子走,一会又看到爸爸和妈妈吵架,于是转变跟着妈妈的节奏走,这样很容易让孩子的性格养成左右摇摆的状态。

第三、爸爸妈妈都是因为我才争吵的!

夫妻关系和睦才能给孩子一个美满的、和谐的家庭氛围,但如果总是你争我吵,孩子第一反应就会是又为了我争吵,那如果没有我的话,是不是他们就不用争吵了。给孩子留下的阴影则多会以:焦虑、不安、自责、自卑为主。

所以在就教育孩子时,父母在孩子面前拆对方台的这件事上,柠檬向各位家长建议:做父母的在孩子面前一定要统一态度。

就算你当下有不同的观点,也应该在事后私下与对方沟通,提出自己不同的教育观点,而不应该在孩子面前当场反驳。

原生家庭中,父亲对孩子的榜样作用

在我们国内文化的影响下,父亲一般在家庭中代表着“权威”孩子会“屈服”在父亲的权威之下,并且视父亲为崇拜对象。

而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一个经验习得并且积累的过程,受父亲“权威效应”的影响,在成长的过程中,父亲的一些生活模式、处事方法以及人格特质就成了孩子学习的模板。幼年时期的我们就像一张白纸,父母的做法其实都是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

在不健康原生家庭里的父亲是怎么样的

一、习惯性的欺骗孩子。

一次次的欺骗,吓唬。

父亲在孩子心中应有的威严和诚信就是这样丧失掉的,在之后如果父亲再做出一些什么承诺,孩子也不会再相信了,他只会说:爸爸是骗人的,这样的事情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不信任也会孩子的性格养成不利,性格上的多疑会导致他在日后社交中产生障碍。

二、动不动打骂孩子在家庭暴力中,受到伤害最大的永远都是无辜的孩子,随意打骂孩子是不对的,身体上的伤痕可能随着时间会愈合,但是心理上的创伤却永远也没有办法愈合了,也会伤害到他们以后社交能力。

三、巨婴型爸爸这种爸爸,孩子出生前他就是全家的中心,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对家庭缺少责任感,只会一味索取,不懂付出。对父母是这样,对妻子也是这样。孩子出生后,他这种绝对中心的位置被孩子代替,会莫名地感到失落,动不动就找机会跟家人吵架,抱怨饭不好吃,家人不关心他。他们也不愿承担父亲的责任而是频繁流连外面的世界,重新寻找自我归属。

谈家庭教育之前我想先说说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因素,家庭环境的不完整会给孩子带来潜在的性格缺失,甚至部分人格缺失,而这些影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体现,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就会带来很多所谓意想不到的事情 ,而事实上,这一切早就埋下了隐患,只是你不以为然而已。

举个简单的例子,关于家暴,毋庸置疑,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女性受害者,的确,我也非常认同。但我个人认为,家庭暴力对孩子的成长所造成的阴影也是不可磨灭的。

对于男孩而言,目睹着最亲近的两个人大打出手,让孩子从父母的身上学到了暴力并极有可能在未来的日子里付诸于行动。即使孩子觉得这样是错的,但他无法控制情绪的时候,他会效仿他最亲近的人的做法,这种做法不是故意为之,而是“无心之举”。对于女孩而言,个人觉得影响会更大,更多的表现在性格以及对男性的认知上。提到家暴,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永久的间断性活动,对于一个目睹着这一切长大的女孩子而言,安全感是首当其冲的。其次她们对于未来的生活伴侣,对于婚姻,对于再正常不过的男女恋爱都会产生恐惧,而这种恐惧很少会以拒绝的形式表现,多疑,自卑,恐惧时常伴随着她们。我们常听到的就是父母不选择离婚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但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无休止的争吵,摔东西,甚至撕打。所以这就是为了孩子?这就是所谓的让孩子更好的成长?与其这样,不如痛痛快快的分开,让孩子从痛苦的牢笼里挣脱,即使分开了,妈妈依旧是妈妈,爸爸依旧是爸爸啊。所以,如果真的为了孩子考虑,和睦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如果做不到和睦,也请做到不要在孩子面前拳脚相向。接下来谈谈家庭教育方式。不敢妄言中国家庭教育主要是什么样子的,但至少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开放式教育,一类是传统式教育。开放式教育一般有和孩子做朋友以及鼓励式教育两大特点;而传统式教育为严格的亲子关系以及沉默式教育这两大特点。那什么是和孩子做朋友呢?并不是简单的没有父母和孩子间的等级关系,更多的是孩子愿意和父母更多的交流,父母也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告诉孩子什么你必须做,什么你不应该做。鼓励式教育呢也就是对于孩子的某种进步行为给予适当的奖励,口头也好,物质也罢。那什么又是严格的亲子关系呢?可能很多人认为用严格会不会有些夸张,但个人认为毫不夸张。这样的家庭里,父母和孩子之间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孩子不可以和父母开玩笑,孩子不可以反对父母的意见,孩子对待父母就应该毕恭毕敬这才是正常的,但这真的正常吗?这看起来正常的背后难道没有无法言说的无奈吗?我觉得值得我们深思。那沉默式教育是什么呢?当然,是奖励式教育的对立面,这种教育方式最大的表现就是对于孩子做的事情,无动于衷,毫不在意,理所当然,本该如此。接下来,我举个励子对比一下这两种教育方式的差别。一天,小华在家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还帮父母准备了饭菜,可能并不是很可口。第一种父母会说什么,会说“我家小华真懂事,真的是长大了,懂得体谅爸爸妈妈了,爸爸妈妈爱你,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同样的问题,第二种父母可能只是坐在餐桌前不痛不痒的说着今天的工作。而自此以后,对于第一种父母,往后的日子里,对于小华的表现总是会给予认可与赞扬,小华也真的越来越懂事,不再是为了得到表扬,而是真心实意的体谅父母。对于第二种父母,小华也坚持做着,但一直都是这样,没有任何评价,突然有一天,小华没有这么做,父母回来反而训斥了小华一番。我想这两种家庭教育的对比很明显了吧。

最后真挚地希望每一位小朋友,大朋友在各自的家庭中都幸福美满,也希望每一位父母用正确的方式与孩子交流,而不是您所谓的, 您认为的正确!

孩子最害怕什么?玩具丢失了?还是好吃的没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担心最害怕的都与父母有关,你们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担心的事,然后以后注意不要再犯,别再伤害了孩子的心。

爸爸妈妈吵架了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

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爸爸妈妈又发脾气了

孩子简直像极了蜡笔小新,又在恶作剧了,当你都催了十遍他还是不动窝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了起来。

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父母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样呢?有这样几种可能:

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

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

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把你心爱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

但是,孩子还弄不清,父母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孩子虽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发脾气,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发了火,发完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同时还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

可能的话,发脾气前最好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但是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

偏心,对孩子不能给予同样的爱

前几年热播的**《唐山大地震》的剧情大家应该都还记忆犹新:

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对儿女被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面对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母亲忍痛选择了儿子方达,很幸运女儿方灯后来也在这次灾难中活了下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为养女。

但女儿却因为怨恨母亲偏心,怨恨说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经历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头都不愿回家认亲,和家人足足分离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让某些孩子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对父母的孩子,零用钱、衣服、出游……待遇却不一样,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

大量研究发现,父母偏心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现行为问题,即使他们长大后离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响依然存在。

而且,无论是受到偏爱的孩子,还是被冷落的孩子,还是旁观的孩子,只要觉察到妈妈的偏心,都会受到损害。被冷落的孩子会对妈妈或者受宠的孩子怨恨,受宠的孩子则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恶。

父母失信、撒谎

家长说话不算数,多是因为学习而起,一些父母围绕学习口头承诺某些条件,但当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却在兑现时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说: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看电视,可是孩子写完作业,家长又会留一些学习任务,让孩子继续学习;有的家长答应孩子只要考试成绩达到前几名,就有什么奖励,孩子真的考好了,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

孩子最讨厌父母轻易承诺又不能兑现,言而无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时失威信,家长说话不算数,不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还影响孩子的自身形象。

让未形成守信观念的孩子觉得,一个人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答应别人的事情也可以不办,这样,孩子就很容易养成“轻率”“无信用”的坏习惯,成人后,这种"失信"的习惯会让自己损失很多朋友和机会。

做个说话算数的家长就要不轻易许诺,不随便许愿;不要为了达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随便地答应孩子的要求;当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认真想一想,这种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兑现,如果是合理的、可兑现的,就要认真地承诺、必须兑现。

不欢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长大了,也希望拥有几个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相信妈妈们应该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际关系好。

但是有些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的小伙伴不太懂礼貌,或太精于算计,或会欺负人,爱撒谎等缺点而不喜欢。

然而对孩子来说,随着身心的逐渐发展,希望家长以“大人”身份对待他们,尊重孩子在选择朋友时所拥有的独自意见。

如果父母们老是管教与间断或不间断表达对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欢,势必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从而使双方的隔阂逐渐增大。

父母应当尊重孩子对好朋友的选择。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进行角色换位思考,尊重维护孩子的选择。

父母要承认与孩子之间选择朋友时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有时候给孩子足够的面子,孩子也将会给父母足够的面子。

孩子能与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际关系中一种最基本的关系,要尊重孩子根据双方意愿和喜好进行自由选择。

忽视孩子的优点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会把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甚至把别人的孩子过度地美化和夸张,本想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其实却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会因此影响孩子的一生。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优点,虽然孩子的天资有别,学习事物有快有慢,学习成绩也有高有低,但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只取决于一个方面。

作为家长,不能只凭长相、成绩等某个方面就认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没有出息,而是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要把赞美留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你的赞美声中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在客人面前指责孩子

人来客往,亲朋好友相聚,谈论各自的孩子,常常成为重要话题之一。

很多父母喜欢在众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别人诉苦,说自己教育这样一个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顾着吹毛求疵地指责他的短处,这无形中,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让家人为他受累,也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满意,和父母逐步疏远。

从以上七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难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应该有友爱、轻松、宽容、民主和活泼的气氛。相反,他们最头痛的是气氛冷淡、紧张、沉闷、专横、毫无生气的家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9569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5
下一篇2023-10-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