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外国人的交流中,你经历过哪些令人哭笑不得的误会?

和外国人的交流中,你经历过哪些令人哭笑不得的误会?,第1张

由于我们和歪果仁们的出生背景、周遭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种不一样,所以“小误会”是非常容易产生的。和外国人的交流中你发生过哪些哭笑不得的误会?

Have you had anything No So you haven't had anything Yes这是我跟外国室友发生的对话,说完他就懵了。

(很多外国友人都被中国孩子们这么搞迷糊过,来,你先来自己翻译一下,你是不是认为是:“你吃了吗?没。所以你什么都没吃咯?是的。”其实后面的回答是错误的。如果问So

you haven't had anything的时候,你想表达“是的我没吃”的话要说No,表达“不我吃了”要说yes

反义疑问句,自己回去翻开初中课本好好查一下!)

还有一次,为了向这位室友展示中外友谊的重要与伟大,给自己起了一个外国名字,叫Tom。他听到以后,一脸惊诧的眼神看着我。我们混熟了以后,他告诉我,在外国叫Tom就如同外国人给自己起个中国名字叫葫芦娃是一样一样的。尼玛,这不是英语课本上外国人经常说的名字吗?对了外国的动画片里有一个很蠢的猫好像也叫Tom。

我当年去美国的时候,在星巴克点冰咖啡想要吸管,于是大声问到:Can I have a pipe服务员愣了,然后说:You are not in Netherlands因为抽大麻用的很大的玻璃管叫pipe,而荷兰是大麻合法的,许多卖大麻的地方都叫coffee shop(大王来普及一下正确的吸管的英文说法:straw)我勒个去,这是为什么?我学了那么多年的英语结果就是这样?自认为英语四横过关的呀。

好吧,我承认就是我low了,行不行?我学英语的时候,学到自己的都恶心的地步,晚上做梦都是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地步,现在呢?英语已经还给老师了,你还记得学生时代的哪句经典的英语句子呢?

每样东西都有好有坏。和你视频聊天的不一定会使你得到你想要的,还是要看对方是怎样的人。我遇到很多外国人,但是只有少部分才是好的。你认为什么样的朋友才叫朋友呢?什么样的朋友才是你想要的呢?我觉得真正的朋友是不会介意你又没有视频的。当然了,人都是好奇的,如果看到对方长得好看,也会有继续交流的欲望。

北美学习、生活的几年,既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因中西方文化冲突,长了不少教训。现在贡献出来,与国内的朋友们分享。希望各位今后在和外国人(英语是母语)交往中更富有成效;也使那些为学好英语而苦恼的朋友少走一些弯路,更快、更好的学好、用好英语。

 中国人在学习英语上花的时间最长,效果也最差。这和学习和应用英语方面存在重大误区有关,一是长期的“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使很多人认为学英语是为了考试,其英语实际水平可想而知;二是误认为英语不过是由“发音、语法、句子和词汇”组成的。认为只要学习“发音、语法、句子和词汇”就能学好英语。事实上,如果以达到有效交流为目的,比英语的发音、语法、句子最重要的部分,但被国内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人忽略的是:表达语言所应用的、符合英语文化和习俗的正确方式、方法和内容。

 首先,让我们一同探讨目的问题。没有目标的船只永远在海上漂流。学习英语的目的多种多样,但学口语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能与Native English speakers进行“有效的交流”,即工作中能与Native speakers 建立、保持和发展良好的工作关系;或生活中结交几个native speaker 的朋友,能够彼此交流感情、相互鼓励和帮助。

 而不是为了和同胞交流,也不是为了能和“老外”说上几句诸如:How are you? I am fine,thanks My English is poor Bye-bye 等幼儿园英语而转身离去,搞的“老外”一头露水,找不着北。(国内很多学英语的朋友,就好像一个苦苦练了10年武功的大侠,“十年磨一剑,双刃未曾试”,终于有一天有机会面对敌人时,想到的招式就是:逃命!)更不是为了“为了说英语”而浪费时间的、没话找话的和老外闲聊——分手几分钟后,别人就再也不想和你交往、也根本记不住你是何方神圣了。

 在中国,可怜的老外们,大多饱经那些被问了上千遍雷同的、无聊的、毫无创意的、有时Chinglish 式的问题的摧残和蹂躏,比如,Are you an American? Do you like China? 之类的。我发现,有的人竟洋洋得意地说:我英语口语就很好啊,好到能和老外聊几句天儿。Come on! Give me a break!

 英语学到这程度,那由中国式的、复杂的句子结构、严谨的语法和庞大的词汇构成的英语能力,只不过是“聋子的耳朵,摆设而已” ,因为那不叫“交流”,也根本不值得花这么多时间学习英语口语。

 新加坡的一个人,前一段时间出了本书,叫“亚洲会思考吗”,说亚洲国家,包括日本、韩国在内,除了会模仿,不具有创新(Innovation)的能力,很难真正意义上和欧美竞争。但愿不要被他不幸言中了。

 我在去美国留学前,自认为英文水平还可以:毕竟学了那么多年,自己也下了许多功夫,且上了不少培训班——从普通的到档次的,里里外外花费了上万元。应付各种考试包括留学考试,也算是一路过关斩将。但是,到了美国后,刻骨铭心地学到了一个词“Chinglish” ——中国式的英语“:用英语和自己同胞交流时还可以应付,但是和"英语是母语"的同学、教授和其他人士进行交流时,一涉及到实质问题,双方谁也听不懂谁!至少有半年的时间痛苦异常!霎时间自己失去了交流的能力,多年建立起来的信心和信念,像是一下要被摧毁了。

 他们What's up?What's new?的说法到能应付,谈谈天气什么的也没问题。但是,就是觉得很难和他们去沟通,哪怕只是认认真真地谈谈。在国内,我很容易和大多数人成为朋友,自己也一直引以自豪,因为你诚心地对待别人,别人通常也已会真心的待你,否则你下次对他“敬而远之”就是了。可在美国开始的时候,怎么就那么费劲?!诚心不起作用了?

 是自己的语音、语调问题吗?不是!如果你有机会领教一下印度人的英语,你或许还会为中国人的发音多少感到自豪呢。我有个印度同学叫Abe,直到毕业我才听懂他大部分话的意思! 但是,印度人“可怕的”发音,丝毫不影响他们和美国人流利、有效的交流!

 是语法和句子的原因吗?也不是!我有幸在美国的大学里,结识了一位来自中国的、才华横溢的美国籍教授,年近40岁时因为杰出的数学才能,移民到了的美国。发音就别提了,他讲英文时,你还能轻而易举地挑出很多语法和句子错误,但这丝毫也没阻碍他在美国生活近二十年,用英语给美国人上数学和工商管理课,并且取得成功。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在国外生活几年以后,我才渐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如果以达到”有效交流“为目的,英语的发音、语法、句子绝对没有国内的各种人士强调的那么重要,而被国内学英语的人士忽略的、也恰恰是最重要的部分是:表达语言所应用的、符合英语文化和习俗的正确方式、方法和内容。

 语言是其文化和习俗的载体、沉淀,虽然人类的各种文化多少有相通的一面,但是更多的是其特殊的一面。而西方文化有着与中华文化截然相反的一面。例如,她崇尚“积极进取”positive or ambition的态度,和中国人“谦虚、艺术”的处事、说话原则,经常发生“冲突”,构成对有效交流的妨碍。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冲突、差异”。

 因此,那种用本国文化和习俗去套用英文的学习方法和应用方法,加之学了太多得“没用的、很多讲母语的人都不曾用的甚至、不曾听说过的词,和过时的词、句,听不懂真正的英语和不能和”英语为母语的人士“交流就毫不奇怪了!

 针对以上弊端,来自加拿大的Linda以她多年的教授中国学生的ESL教学经验、我(Henry)以我留学美国的亲身经历,在北京的几个公园内,举办每次只有2至4人参加的、超小范围的培训和讲座(为便于做英语口语实际练习),讲授简明实用的英语学习和应用技巧,提高人们运用英语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使你把握好自己学习和努力的方向,节省自己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我们的专题是:如何与“英语为母语的人士”有效的沟通和交流。通过揭示"中西方文化差异、冲突"在语言应用上的体现,针对中国人经常出现的致命错误而进行的贴近现实生活的英语应用培训。提高人们与“英语是母语的人士(native speakers)”的交流能力。我们将告诉你:该说什么、如何说和如何做才能达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的目的”。

 通过我们的培训,你同样也可以和老外进行有效的交流,即使你的英语并不是那么好,因为我们讲授长期被忽略了的、交流中最重要的技能。在北京的、有兴趣学习英语的朋友,可以发给我或Linda 和讲座的详细介绍和具体安排,以及我们总结的、针对中国人提高英语水平的学习方法。

 我们认为,所有学习英语的策略和技巧大致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需要你自己安下心来,花费时间去反复记忆 ——记忆那些自己和别人总结、归纳的知识。这部分工作,没有人能替代你,无论是怎样的天才!(因为吃鱼有利于智力和记忆力,有人求教马克×吐温,问吃多少管用。马克×吐温答道:看来您至少要吃两头鲸鱼!)但是,如果只是埋头苦学,就能学好英语的话,那中国人的英语水平,理论上应当是顶尖的了,事实却正好相反。(在国外学习,深深感到:大概是因为长期训练的结果,记忆和背诵能力,尤其是记忆、背诵那些不理解的东西,是咱们中国人的强项;但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总体来讲是我们的弱项。)

 因此,另一类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有效的运用英语以达到交流目的”的经验和技巧。中国人勇于理论而逊于实践(为读书而读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尊”)。因为应用技巧很强,这部分技能被国内学英语的人士长期忽略。或是因为接触Native speakers有限,难以得到“真经”,或是因为学英语追求“高、大、全式”英语的嗜好和国人好面子的心理, 使大多数人乐于采用传统的、也是最安全的的学习方法:对句子、语法和词汇的执著偏爱,甚于使用英语和Native speakers交流。其实,语言只是一种工具,除非你以此作为职业,否则它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也没有任何用处,如果它不能为“交流目的”而服务的话。

 读书和自学对提高英语有帮助。但书的缺点,和自学一样,没有反馈,没有双向的交流。理论上知道的事,实际做起来是不一样的。尤其是语言,遵循“用进废退”的原理。掌握这部分的最有效方法是:创造条件和机会,同英语为母语或在国外生活过的人学习和交流。

 Practice, practice and practice!

 研究表明,人在交谈时,80%的信息来自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语音(intonation)and 语调(tone)。此外,对交流有效性的影响,还包括双方交流的意向、谈话的内容、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有效运用等诸多因素,而绝不仅仅是句子、语法和词汇。

 因此,常常能见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只有五、六千词汇的秘书、助理,能用英语同“老外”流利的交流,而一些有号称三、五万词汇量的、手持六级英语证书的硕士、博士,学了十年、二十几年的英语,面对英语为母语的人,除了最简单的几句不痛不痒的所谓的对话,有多少人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呢?更不用说用English而非Chinglish表达自己的思想了。

 Chinglish则是指: 用汉语文化、思维和习惯等去套用“英语文化”,其结果是所学到的、所谓的“流利的英语”仅限于和同胞交流,和“英语为母语的人士”交流时,双方因“文化差异”在语言表达上的体现,无法相互理解和沟通!

 不去了解和学习英语国家文化在交流、沟通运用上的体现,而只是套用本国的文化和习俗,往往是造成交流障碍的原因。其后果和损害,远远大于因为发音、语法和句子的缺陷而造成的损害。因为发音、语法和句子暂时不好,每个人都会表示理解,因为毕竟英语不是你的母语,可以慢慢提高。但因为“文化冲突”造成的人格、品行上的误解,甚至有可能起到和你要达到的目的相反的结果,毁掉了宝贵的发展机会!在一个人有限的生命里,如果考虑到年龄、职业发展轨迹、客观环境和条件等因素,人生真正的属于你的机会只有二、三次而已!

 举个例子来说明文化冲突:西方人在交谈中讲究“eye contact”,交谈的双方要注视对方的双眼,中国人对于“自己的两眼直视对方的两眼”的看法多半是:这样"直勾勾地"盯着别人不太礼貌。但西方人士却认为:说话的一方“两眼直视”表示自己的诚意和坦白的胸怀,听话的一方“两眼直视”表示了自己对话题的兴趣和对于对方的尊重。因此,西方人在见面时,配合着“eye contact”的,是自信的微笑(无论内心中怎么想)、有力的握手(礼节性的碰碰手,英语中称为“死鱼” shaking a dead fish)和正面思考型

 (positive thinking)的谈话,会使人产生和你继续交往的意愿。相反,如果是躲躲闪闪的目光(有的人更是因为想英文词句,而抓耳挠腮、呲牙咧嘴或上翻白眼)、木然的表情(称:喜怒不行于色)和消极的谈话内容,无论你的语法、发音和句子多么纯陀判悖仓荒?让别人"敬而远之"。察己知人,你愿意和一个同你根本就格格不入的人交往吗?!

 再举个例子,同样是“追求财富”,中西方的流行做法和观念截然不同。西方人,尤其是北美人,推崇企业家精神: 那些靠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裙带关系和屈服于权贵白手起家的人。他们抛弃自己本可能的安逸生活,去冒险、创业、拼搏,并充分运用现代商务运作手段:市场调查、产品研发、广告和营销、质量控制、售后服务等,使自己的产品、服务为社会所接受和喜欢,最终双赢。企业家,是西方民众心目中无可置疑的英雄!可以说,对企业家精神的推崇和追求,是美国能够在开国仅200多年就傲视群雄,硬是把当年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宗主国大英帝国,变成了今天的跟班小伙计。

 中国很多人则不然,心里爱财,又羡慕企业家的财富和权势,嘴上却称钱为“铜臭”、称所有的企业家都为商——无商不,对正当的商业行为,比如合理的广告,都逆反到嗤之以鼻、做不屑一顾状。岂不知民族的兴旺和企业家精神息息相关?美国商界有句名言:好的产品不做广告,就好像你只是躲在黑暗里,向你喜欢的异性眨眼一样。

 一个民族的语言,是她特有文化的载体和沉淀,也是她传统的积累。而传统力量是如此的强大,本民族的文化的影响又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于到我到美国两年以后,在和老外聊天时,常常几乎忍不住还要问一些早已知道不该问的“禁忌问题”。

 比如,How old are? 在国内多么平常的问题,尤其是熟悉了以后,问问年龄,彼此称兄道弟,或姐妹相称,再自然不过了;喊句“老张、老李”什么的,尽管不老,被喊者心里也高兴。

 中华文化,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怀旧情结,沉迷于过去——或许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太出色、太优秀了的缘故吧。“历史悠久、百年老店”之类的,都是吸引人的亮点。我们崇尚“老”,老,似乎是大智大慧、权威的代名词。

 但在北美,却有着和我们的文化传统截然相反的理念。新的、年轻的才是生命和活力的象征(symbol),人们崇尚年轻(worship youth);老的、旧的是死亡、落伍的象征。所以,年龄在北美是个非常忌讳(taboo)的问题,即使是朋友之间。如果你想让“英语为母语的人士”讨厌你,尤其是女士讨厌的,请大胆地问她年龄好了(They say: You are a pain in theneck)。北美的很多人,特别怕过40岁生日。似乎过了40岁,就到了将要被社会抛弃的年龄。You canno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 She is no spring chicken 是北美常用俚语。

 所以,在和“老外”交往中,千万别暗示她/他的年龄,即使你不小心知道了。西方人有句幽默,称“永葆青春的秘诀是:谎报年龄!”(老外提倡幽默,称为Positive thinking、positive attitude ,我在其它文章中有论述。但用英语和老外开玩笑,一定要小心,毕竟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其实,平心而论,年龄又有什么关系呢?很多人,号称活了几十年,不过是庸庸碌碌、苟延残喘、活了一天而重复了几万次而已。君不闻:有的人20岁就死了,可到了70岁才被埋藏!年龄真的那么重要吗?

 在北美,无论加拿大还是美国,根据其劳动法(Labor Law)规定:雇主在招聘中,不允许问及应聘者的年龄、婚姻状况、性别、种族和宗教信仰的,上述原因也不得成为不予雇用的理由,否则就构成违法。轻则失去来自政府的采购合同,重则诉诸法律。

 所以,如果别人问你:How old are you?你可以这样回答:I'm too young to retire, but I'm old enough to know better than to answer a question like that 这就是老美所说的:Be tough!

 国内的招聘广告上常见:“要求25岁以下,未婚”。诸位恕我愚钝,但我就是弄不明白:除了招聘尼姑、和尚及老道,什么工作和“婚否”有关?又有什么工作非要25、30岁以下不可!

 西方的那些真正的好东西,咱们怎么就学不到呢?!很多理念,包括她对个体的尊重、对自由、财富和幸福的向往和不懈的追求,确实值得我们思考。你也会发现,这些理念,都会在英语交流中得到充分的反映,我们的培训自然也会涉及到这些。

 所以,想提高英语的朋友,除了多听原版、多看现代原著,能找个老外练练口语(还能交流思想。语言只是一种工具,它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否则,上一个好一点的培训班也不错。交流的需要,产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只顾一味的自己埋头学,或是永远“苦海无边”,或是学到的只是哑巴英语和 Chinglish多和Native speakers,或在国外学习生活过的人士交流,对提高英语,尤其是口语帮助很大。否则,你费时、费力和费钱所学到的“屠龙之术”,只是限于用于和同胞进行“中国式英语”交流。很多中国人学习英语,所付出的冤枉代价和所走的冤枉路,你一定要去重复吗?!

上海这两名女子和外国男人拍照太兴奋才被网友嘲讽

上海两个中国女子和外国男人拍照被网友嘲讽完全是因为这两个中国女生的表情太兴奋了,就连被外国男人搂着拍照也没有一丝抗拒,甚至故意和外国男人脸贴着脸拍照片。网友认为这两个女子是在捧着外国男人一样,所以才会说出“光宗耀祖”的话。曾经中国人走在街上看到外国人确实会觉得非常新奇,毕竟那时候来中国的外国人很少,所以中国人见到外国人会兴奋很正常。但现在已经21世纪了,很多外国人选择来中国发展,尤其是上海这种大城市的外国人更多,在中国见到外国人已经不稀奇了。如果21世纪了还有人去捧着外国人,确实有很多人觉得气愤。

上海外滩,一外国人左拥右抱着两名中国女子

近期网上出现了这样一个视频,视频中显示的是跨年夜的那一晚在上海外滩发生的一件事情。只见本来在舞台上跳舞的一个穿着暴露的女子,在发现台下站着一个外国男人后便下去和外国男人拍照,随后又有一位穿着露背装的中国女子加入其中,给我们呈现出来的画面就是一个大腹便便的外国男人左拥右抱着两名中国女子一起拍照,而两名中国女子还不停转换就自己的姿势,脸上带着兴奋的笑容。第1个上去和外国男子拍照的**姐甚至还和那个老外脸贴着脸拍照,姿势更是性感。

对此网友评论:两个女子真是“光宗耀祖”

有的网友表示,为什么见到老外就这么急不可耐的冲上去和别人合照,都什么年代了,还将到拜拜的高高在上。还有网友表示这两个女子真的是“光宗耀祖”了,还有人认为:“这都什么年代了,还将外国人捧到高高在上,我们的民族自信呢,如果全都是这样的人我们怎么可能受到外国人的尊重呢?”

其实他们对于这种事情非常愤怒也能够理解,虽然国外在某些方面的发展确实要比中国强上一些,但我们也丝毫不差多少,有些方面甚至远超西方国家,所以作为中国人大可不必捧着国外来的人。要知道我们国家的人去到西方国家,很少能够受到这样的待遇,国外的人也不会将中国人捧得高高在上,他们只是用平常心来看待中国的人而已,我们只需要用平常心来对待,从外国来的友人就可以了,没有必要非得上赶着。

**姐穿着暴露好像不怕冷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事件中和外国娘子拍照的两个姐姐,真的是穿得非常清凉。其中一个**姐几乎把整个背部裸露在了众人的面前,另一个黄头发或者农庄的**姐更是穿着性感的皮质连衣裙。很多人都感到非常疑惑,难道这两个**姐不怕冷吗?要知道就算这件事情发生在上海,上海的气温也同样很低,也同样处在冬天,这件事情又发生在江边,又是晚上,寒风阵阵周围人都穿着羽绒服卫衣,只有这两个**姐真的非常的少,好像他们不怕冷一样。

呼吁中国人要保持民族自信,不要太过于崇洋媚外

其实除了中国**姐找外国人拍照,还那么兴奋,甚至被外国人搂着也没有一丝的抗拒,我们国家还有很多高校也在区别对待中国的学生和国外的学生,被网友痛批崇洋媚外。在此要呼吁大家,作为中国人一定要保持民族自信,就是我们团结一心一致对外,增强我们的凝聚力,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他能够获得别人的尊重,只是一味的吹捧别的国家的人,不仅不会换来别人的尊重,甚至还会让别人看轻我们,不把我们当回事,所以说还是不要太过于崇洋媚外了,只有我们自己强大起来,才能够换来别人的尊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9857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6
下一篇2023-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