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的主旨

牡丹亭的主旨,第1张

牡丹亭》的主旨:表达了古代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束缚人性的封建道德礼教的批判。全剧借杜丽娘为爱而死,又起死回生的故事,表现了一种可以超越生死的爱情理想,表达了古代女性试图打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爱情的生命意识。

《牡丹亭》的主要内容

《牡丹亭》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后来杜丽娘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情深而亡的杜丽娘,成为了汤显祖笔下至情理想的化身。

《牡丹亭》的赏析

全剧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作者借用三种境界的艺术对比来表达理想和思想,用梦幻和幽冥反衬出了现实的残酷。作品呈现着光怪陆离的色彩,花神、土地、地府判官、鬼卒,与现实中的人物结构成了现实和精神两重世界,深刻描绘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艺术的夸张和曲折离奇的戏剧情节,将现实社会同阴曹地府统一起来,将人与鬼统一起来,从而塑造了高度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完成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

一是以情反理,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 ,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褒扬像杜丽娘这样的有情之人,从而拨开了正统理学的迷雾,在受迫害最深的女性胸间吹拂起阵阵和熙清新的春风。身处明代社会的广大女性,确实有如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监牢之中。一方面是上层社会的寻欢作乐、纵欲无度;另一方面是统治阶级对女性的高度防范与严厉禁锢。用程朱理学来遏止人欲毕竟过于抽象,于是便用太后、皇妃的《女鉴》、《内则》和《女训》来教化妇女。当然最为直接。生动、具备强烈示范意义的举措是树立贞节牌坊。明代的贞节牌坊立得最多,这些牌坊下所镇压着的,是一个个贞节女性的斑斑血泪和痛苦不堪的灵魂。《明史·烈女传》实收308人,估计全国烈女至少有万人以上。一出《牡丹亭》,温暖了多少女性的心房!封建卫道士们痛感“此词一出,使天下多少闺女失节”,“其间点染风流,惟恐一女子不销魂,一方人不失节”(黄正元《欲海慈航》),这正是慑于《牡丹亭》意欲解救天下弱女子之强烈震撼力的嘤嘤哀鸣。

二是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肯定了青春的美好、爱情的崇高以及生死相随的美满结合。千金**杜丽娘尚且能突破自身的心理防线,逾越家庭与社会的层层障碍,勇敢迈过贞节关、鬼门关和朝廷的金门槛,这是对许多正在情关面前止步甚至后缩的女性们的深刻启示与巨大鼓舞,是振聋发聩的闪电惊雷。杜丽娘的处境原是那般艰难。父亲拘管得那么严密,她连刺绣之馀倦眠片刻,都要受到严父的呵责,并连带埋怨其“娘亲失教”。请教师讲书,原也是为了从儒教经典方面进一步拘束女儿的身心。可怜杜丽娘长到如花岁月,竟连家中偌大的一座后花园都未曾去过;这华堂玉室,也恰如监牢一般……所以禁锢极深的杜丽娘反抗也极烈,做梦、做鬼、做人都体现出“至情”无限。

三是在商业经济日益增长、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新形势下,对于正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汤显祖所师事的泰州学派、所服膺的李贽学说乃至达观的救世言行,都是市民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汤显祖没有像李贽、达观那样去硬拼,但他也在文学艺术领域开辟了思想解放、个性张扬的新战场。

1,《牡丹亭》的思想意义:

《牡丹亭》的主题有着强烈的时代意义。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统治阶级已经变得更加顽固和腐朽。他们竭力鼓吹程朱理学,高唱“女德”,表彰贞节,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追求自由恋爱的美好向往。

2,《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一,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

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变。

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

二,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如“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牡丹亭·惊梦》〔皂罗袍〕就把大家闺秀的内心世界精细地展示了出来。

三,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

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思想内容〗

《牡丹亭》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据作者说,其题材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明代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影响最大。汤显祖对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的加工改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出杜宝等人的卫道士立场;二是改变杜、柳门当户对的关系;三是改话本杜丽娘封建淑女色彩为叛逆女性;四是强调追求自由爱情的艰难曲折。使这一传统的“还魂”母题具有了崭新的思想内容。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是天生的,尽管她被长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强烈的思春之情,并最终获得了爱情。《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

《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戏剧的崭新思想是通过崭新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无疑是塑造了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提供了一个光辉的形象。杜丽娘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在追求爱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定执着。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当时现实社会中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真实结果,同时也是她的一种超越现实束缚的手段。

〖艺术特色〗

沈德符《顾曲杂言》说:“《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

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

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作品影响〗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著名的剧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达到了其创作的最高水准。剧本推出之时,便一举超过了另一部古代爱情故事《西厢记》。据记载“《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此剧在封建礼教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一经上演,就受到民众的欢迎,特别是感情受压抑妇女。有记载当时有少女读其剧作后深为感动,以至于“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寻梦”一出戏时感情激动,卒于台上。 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体现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追求,显示了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牡丹亭》中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影响更为深远,从清朝《红楼梦》中也可看出这种影响。

 公元1616年,东西方两颗文学巨星相继陨落:英国的莎士比亚和中国明朝的汤显祖同年辞世。汤显祖因为创作了长篇传奇剧《牡丹亭还魂记》,而享有盛誉,不仅在中国戏剧史而且在世界戏剧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人们称赞《牡丹亭》是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牡丹亭》:杜丽娘与柳梦梅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用昆腔演唱的《牡丹亭》长达55出。全剧连续演下来,要花上几天时间。这部杰作本质上是诗剧。汤显祖以诗的激情演绎了少女少年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至纯至美的爱情悲喜剧,热烈赞扬“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爱情。故事发生在南宋初年赣粤交界处的南安太守官邸的深宅大院里。杜丽娘是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儿,杜宝视之如掌上明珠,专门请了个老儒生陈最良做塾师,教授诗经之类的经典,一心要把女儿教养成淑女的典范。杜夫人每天让丫环春香侍奉在女儿身边,只允许她在闺房、绣房、书房之间来往,甚至不让她午睡,生怕花妖鬼魅勾摄她的魂魄。太守夫妇如此爱女儿,爱得近乎残酷。在封闭的环境中生活的杜丽娘,就像金丝雀被关在黄金编织的笼子里。即便如此,女孩儿青春的萌动与觉醒,仍然无法遏止。当春天的气息吹进闺房,丽娘对镜自怜,唱出如此动人的心曲:“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现实的生活是如此荒谬,这样一位妙龄女子居然没有见到过任何一个青年男子,在她生活的院子里,能接触到的男性除了她的父亲,就只有年过六旬的陈最良。她根本没有机会博得青年男性的赏识和喜爱,她只能自怜自爱。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她的父母从来没有让她涉足后花园。当第一次身临偌大的园林时,她的情思禁不住如潮水般奔涌而出。“惊梦”一出中的皂罗袍如此令人震撼:“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从)不提起。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这是对春天的赞美,又是对青春的叹息。如此美丽的春天没有人观赏,如此靓丽的青春无人爱怜杜丽娘长叹道:“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汤显祖强化了大自然之美对于女主人公心灵觉醒的巨大感召力。杜丽娘游园之后回到闺房午休,做了一个美妙的梦:一位多情的少年郎手举柳枝向她招手,让她为柳枝题诗。丽娘惊喜之际,顺从地被那少年抱到湖山石边牡丹亭畔,对她百般温存抚爱。身旁的花神“惜玉怜香”,保护着这一对相拥相抱的恋人。可是梦醒之后,那美好的一切,都化为乌有。丽娘落入无边的烦恼之中,于是她到花园里去寻梦。然而,“寻来寻去,都不见了”。牡丹亭,芍药栏,这般荒凉冷落,杳无人迹。丽娘的痛苦不只是寻不到梦中的情郎,而百倍于这痛苦的是内心深处的惆怅无处诉说。汤显祖好似高明的心理医生,层层剖析女主人公的身心变化,从无边的忧伤,而终于一病不起,令人信服地感受到,走向极端的礼教像毒雾一般窒息了活泼的青春。杜丽娘在日渐憔悴之时,为自己描绘了一幅自画像。她猜想那梦中手持柳枝与自己幽会的郎君,一定姓柳。于是在自画像上题诗,表白她对美满婚姻的憧憬。在春香的帮助下,丽娘将自画像密封在匣子里,埋在后花园湖边的一棵梅树下。杜丽娘为情而死,但死亡并没有终结她对爱情的追求;相反,她的幽魂愈发迫切而强烈地去寻觅梦中的情人。她的幽魂到了阴曹地府,她的`美丽惊呆了判官和鬼卒,她查了生死簿,又查到了梦中情人的名字,她的执著感动了鬼蜮的掌权者,判官遂将她放还人间。

 自由恋爱很美好,但男人还得有些文韬武略

 汤显祖继承并发扬六朝志怪和唐人传奇的怪诞放浪的笔法,安排一个活生生的青年秀才柳梦梅从广州赴京赶考途径南安,在风雪交加之时落脚在太守府后花园里的梅花观。其时,杜宝已于三年前奉诏到淮扬抗金前线担任安抚使,只留下塾师陈最良和石道姑在梅花观为亡故的女儿守墓。柳梦梅偶然间在湖边的梅树下拾到杜丽娘的自画像,这一情节成了爱情悲剧向喜剧转化的关键。痴情的书生面对似曾相识的画中人百般赞美,那画中人居然在深夜时分来到他下榻的房间,他们相互爱慕,极尽鱼水之欢。如此几个夜晚,杜丽娘向柳梦梅吐露自己的身世,于是,二人对天起誓曰:“作夫妻,生同室,死同穴。口不心齐,寿随香灭。”丽娘要求梦梅将她的坟墓掘开,把她从棺木中轻轻扶起,她将起死而回生。柳梦梅不负丽娘的重托,如法掘墓开棺,死去三年的美人儿依然“异香袭人,柔姿如故”。柳梦梅引领丽娘匆匆离开是非之地,赴京城临安考试。杜丽娘复活之前,她和柳梦梅都沉醉在梦境里;一当丽娘回到人世间,他们甜蜜的梦醒了。汤显祖用多出戏描写这一对生死恋人经历一番磨难之后,他们的婚姻才得到世俗的承认。已经得中状元的柳梦梅被高升为丞相的杜宝打入牢狱,认定他是盗墓贼;而丽娘到底没有得到父亲的认可,以为她是妖孽。不过,由于皇帝的恩准,这对恋人,最终成为正式的夫妻,从而将爱情可以起死回生的主题推向圆满。

 这个结局无疑是古典戏曲的老套子。但这个老套子,却切实地折射出科举时代穷书生们的普遍心态,那就是通过寒窗苦读考取功名,才能娶到自己心仪的彼此相爱而家族显赫的女子。有趣的是,当初杜丽娘生生死死爱着柳梦梅之时,并没将财富地位作为爱的条件。这是一种纯情,是人们向往的境界。但当杜丽娘从幻想之境回到现实之境,她则十分赞赏柳梦梅考取状元的志向。这似乎是剧作者在潜意识里透露:自由总是有边界的,两情相悦是婚姻的基础,而爱情又应该是一种推动力,推动男人去建立功名,从而保障自己的婚姻。也就说,自由恋爱很美好,但作为男人,还得有些文韬武略,不然,很难有好结果。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揭露了封建礼教和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的矛盾,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家庭关系的冷漠和虚伪;同时又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在追求幸福自由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剧本中,作者大胆地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让一对陌生的青年男女在梦中相会,由梦生情,由情而病,由病而死,死而复生。其构思之奇特,文思之优美,戏剧结构之巧妙,的确令人击节叹赏。

昆曲《牡丹亭》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牡丹亭》在艺术上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绚丽色彩,奇幻与现实的紧密结合,强烈的主观精神追求,浓郁的抒情场面,典雅绚丽的曲文铺排,都显示出其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759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4
下一篇2023-07-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