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佛

如何修佛,第1张

1、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四部《阿含经》、《净土诸经》、《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圆觉经》、《楞伽经》等。

(千万不要以为看了四本五本的佛经,就差不多了解佛法了。另外经过修行,和没有修行的,对佛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学习修行佛法,要去多看佛经,要进行修行。佛法两千多年了,佛经浩瀚,不论你修行到什么程度,几乎你们所有的疑问,佛经上都有答案。)

2、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净土宗和藏区的大圆满法。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的。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

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都是修习大圆满法的好去处。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念佛心要恭敬虔诚,从一句至十句,念得清楚,记得清楚,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最能去妄,妄念无处著脚,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久当自得耳。大势至菩萨谓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印光法师)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4、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不宜宣说有三种: 无信者前不说法, 未问不说自经历, 不说不符实际语。 ----- —华智仁波切(《自我教言》) “不宜宣说”,全知麦彭仁波切曾在《国王教言》的语言品中讲:说话时必须要有因时间、地点、人物的不同而该说不该说的界限,否则,不该说而说成了疯子一样,该说而不说成了哑巴一样,如果这样,要么事情办不成,要么生很多过失。这里明确地阐述了说话必须适度。在此华智仁波切说不宜宣说有三种。 “无信者前不说法”,就是对没有信心的人不宣讲佛法。因为若具信心,则上师所讲之法乃至一字一句,犹如食盐溶于清水一样,能很好地受用,像灵丹妙药一样,会调伏自相续中的很多烦恼,非常非常地不可思议!尤其当对法和对传法上师具足信心时,即便是一个表面上非常非常平常浅显的经典或修法都会觉得内外密意极深。“信为道源功德母”,如果一个人对佛法常常具足信心,他就会具足精进、忍辱、闻思等等很多功德,而五道十地的一切成就都来源于信心,这在《净土五经》、《净土教言》中都有详细的说明。反之,对无信者前说法会有很多相反的作用,如对密宗没信心的人前宣说密法,对大乘没信心的人前宣说大乘法等等,对方会因接受不了而生邪见或退失信心,在《华严经》中有类似的公案,菩萨戒中在这方面也有戒条。所以,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讲“佛法大海唯信能入”,《白莲花经》中说“没信心的人像焦芽败种”等等。若上师对弟子传法,若弟子没有信心,即使听了法,法也入不了心;法不入心,如病不服药,永远不能断除无明烦恼。在《百业经》中也可以看出无论是世尊还是罗汉调化众生时都是先观察因缘是否成熟,所调对象能否生信,这就自然而然显露出了这条规律。 “未问不说自经历”,别人没问你的经历时,你不要主动自我介绍,以防自吹自擂之讥嫌。尤其是密宗弟子,对别人偏要炫耀自己灌了什么什么顶,有什么什么甚深的见解,亲近过多少位上师等等学佛的经历,一边讲一边自以为了不起的,殊不知这样密乘戒已经犯的差不多了。 “不说不符实际语”,就是说话要老老实实,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说话之前要对自己的语言作一观察:这样说会不会骗上师?会不会骗众生?是否符合实际?否则,稍微有辩别能力的人,见你说的没有可靠性,失去了信任感,之后即使你再把三藏十二部的精华都说出来,他也再不会相信你了,你自己就谈不上去度化别人了。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学会善巧地使用语言,接引初学佛者。除了选择对象,应机而发,谛实而言外,我们还应在交流引导中学会《华严经》中所说的“恒顺众生”,比如先从对方的爱好一点点谈,再引导他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体悟出因果不虚、轮回痛苦等等一些道理,这样他就容易对佛法产生出深切的信心。 华智仁波切的这个教言是自利利他的甚深窍诀,如果能铭记于心中,用于行动,将对自他利益无量。 二、 以利他心摄持下而以温和的方式显示佛法的安乐之道,从而感化别人使之趋入佛道;即便因其前生没有种下这种因缘而收效不大,也可通过我们现在的发愿和回向,下辈子他也会有机会接触到佛法。 原文地址:令身边人趋入佛道可默默做的事作者:清净心把善业功德回向对方趋入佛道时,倘若对方过去生已与佛法有缘,只是这阵子暂时受到遮障的话,那么这样做的法便会产生很大的效益。在业障消除后,他很快就会接触到佛法。但若前生没有种下这种因缘的种子时,我们的做法便无法让他做太大的改变。不过由于我们现在的发愿和回向,下辈子他也会有机会接触到佛法。 很多人都苦于身边的人不信佛或这些人邪见很大,学佛环境违缘很大。因此在度化他们的过程中困难重重,难道这些人的真的是断了善根的人,无药可救了么?《经庄严论》里面说:所谓现在的一阐提,是暂时没有成佛的机会,时间比较漫长而已,犹如贫瘠的土地需要培育和播种,实际上最终还是有解脱的。 内道佛教的方法首重利他心,因此,通常它都以温和的方式向众生显示出安乐的道路是什么。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感化别人趋入佛道?曾经看到益西堪布一个故事对我启发很大: 修持普贤行愿,凡是受用大乘法的顺缘,都会任运地(自自然然地)摄集,种种能产生苦恼、能引发身心疾病等的恶因缘都能转为菩提心和修行的助伴。对这一条,怎么生信解呢? 先看一个故事,看懂了故事,就会把问题解开。 有一位洪居士,与一位中学老师结婚,生了四个子女。丈夫的工资微薄,她要用这些钱维持一家六口的生活,还要提供孩子们读书。二十年来,她没做过一件新衣服,中午几乎都是在饥饿中度过的,可见生活很艰难。但她的善根深厚,一到时间,就去寺院拜佛。丈夫反对她去寺院,子女们也不喜欢母亲去寺院。她回答:“我活在世界上,唯一的寄托就是亲近佛陀。如果不让我亲近佛陀,我没办法活下去。”丈夫说:“那样的话,你干脆去寺院过日子!”她说:“要那样就好了。”洪居士每次去寺院之前都要和丈夫大吵一顿,回到家里又要吵一顿。后来,寺院的住持知道她的状况,就对她说:“从现在起,你不要再来寺院了。没有转变家里丈夫和子女的心之前,不要来寺院。直到子女的口中能说出来:‘妈妈,今天是去寺院的日子,家里的事我们来做,你去寺院吧!’丈夫口里也能说出:‘所有的事我们来做,你去吧!’你再来寺院,在此之前,你就在家里好好地发愿尽责任。”后来,洪居士十年当中没有进过寺院的门。像观音菩萨的斋日、初一、初八、十五等等,本来是应去寺院的日子,她就独自在家中一个人发愿,她对佛说:“佛陀,今天是拜佛的日子,但我的责任还没尽完,所以去不了。我没有忘记佛的恩德,我在这里给佛顶礼。我为我的全家祝愿,祈求佛光恒时加被我的全家。”后来,从丈夫和子女的口中终于说出了这样的话:“您去寺院吧!”而且,丈夫和子女都变成了佛教徒。但她生活仍不富裕,想对寺院做些供养也很困难。有一年正月十五,她去汉城定法寺,见到一位信徒在佛像前供养了两袋大米。她当时心里一阵羞愧,她很想供养佛陀,又拿不出钱来买米。正当她无奈的时候,忽然冒出来一个想法:我可以在做早晚饭时省出一勺大米,把这些米积攒起来供养佛。从那天开始,她每天做饭都盛出一勺大米放在一个口袋里,接着就为家人一个个地祝愿。然后,每个月去一次寺院,把攒下来的米供养在佛像前。这时,出现了奇妙的事——从此再没有出现过因粮食而操心的事,丈夫的事业也很顺利,孩子们都上了大学,成家立业,过得都很幸福。以前,她对果位佛懂得尊敬、内心畏惧,但对身边的佛陀却不知道尊敬。实际上,她天天和被烦恼覆盖的活着的佛陀生活在一起,但她对每天一起生活的佛陀置之不顾。本来,自己具有绝对的、唯一的佛性,丈夫和孩子也同样如此,本来应当在相互尊敬中生活,但她却为了上寺院,轻视了身边的佛陀,忘掉了自己的责任。每一次上寺院,都要和丈夫大吵一顿,让丈夫、孩子不高兴,这都是因为忘掉了佛性而生活的原因。其实,在佛教的传统里,早就有“看一切人都是佛,父母就是佛,丈夫、妻子就是佛,子女就是佛”的教诲,但一般人狭隘地理解了佛法,只把寺院中的佛像看成是佛,对身边的佛却非常轻视。实际上,这和佛陀的教诲相差十万八千里。寺院的住持和尚非常高明,一眼就看出她的偏差,叫她在家里尽心尽力地承事丈夫、孩子,好好地发善心为家人祝愿。后来,她以善愿的力量化解了家庭矛盾。她时时祝愿:“愿我的丈夫健康、子女健康,愿佛光加被我的家庭幸福……”对于家人有这样一份好心,能不感化他们吗?所以,他们最后都请求她去寺庙拜佛。从这里想到,我们修持普贤行愿,一个关键就是要把佛性作为人生的根本而生活,不这样的话,我们不但对自己轻视,对别人也轻视。这都是因为没有对佛性生起确信,才落到这般的生活道路中。我们能够有一切众生是佛的信念,普贤行愿就可以在上面建立起来,对于三世诸佛礼敬、称赞、供养,乃至随学、恒顺,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行为。 翻掌覆掌,转变只在一念间,有翻掌的愿望,就能让手掌朝上。恶人善人,转变也只在一念间,有向善的愿望,就能趋向良善。我非常希望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当自己遭受违缘时,应该转为道用;当别人遭受违缘时,应该观悲愍心,不要幸灾乐祸。梁武帝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据记载,他一生造了484座寺院。有一次他在逛街时,看见有个人在卖瓜,一个人来买时,他说什么也不卖;另一个人来买时,他很高兴地卖给他,钱不多也没关系。梁武帝见后大惑不解:“这两个人都与他素不相识,为什么态度有天壤之别呢?”于是去问国师志公禅师。志公禅师用宿命通一观察,原来那卖瓜人前世是死囚犯,当他要被处斩时,很多人都在旁边围观,那两个人也在场。第一个人认为:“这家伙罪有应得,活该!”第二个人却觉得他很可怜,对他产生同情心。以这个因缘,卖瓜人今生不把瓜卖给前者,而愿意卖给后者。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莫名其妙讨厌一个人,不管他吃饭、说话、走路,做什么都看不惯,这可能也是源于前世的因缘吧。 以下为咏给明珠仁波切,帮助众生需要缘起上的哪些条件问答: ◆有时看到自己的亲人挫折连连,出于不忍,希望他们学佛,消除业障。或有时并不见得有什么障碍,只是出于爱心,希望他们也学佛,有一天能解脱。但有些人有善根,有些人则无。因此在度化他们的过程中困难重重,连自己的父母都一样。因此,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帮助他们趋入佛道? 答:内道佛教的方法首重利益众生,因此,通常它都以温和的方式向众生讲述安乐的道路是什么。但释迦牟尼佛亦曾经说过,众生内心的想法是非常多样的,所以在讲述时,亦当顺着众生的想法来做,这样会较容易为对方所接受。若父母本身有学习佛法时,他便可以直接向子女讲述佛法的内涵及其重要性。佛法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呢?当然是慈悲与空性。同样的道理,倘若子女想向父母、或我们自己想向朋友介绍佛法时,也都应顺着他们的想法和习性,而将佛法的利益和好处向他们讲述。如此就算他们不相信或不接受,也不会因此受到伤害,或生懊恼心。所以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将佛法的内涵和功德利益做如实的讲述,而我们自己本身也应对佛法的内容有深入的了解。总之,内道佛教是一种使众生离苦得乐的宗教,而佛法则是一门消除痛苦的法门。轮回众生皆有苦,所以不论我们的父母、亲戚、朋友等,也都有一定痛苦的存在。而去除痛苦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当然是慈悲与空性。可是当我们向他们讲述这些东西时,一定要依种种不同的场合做适时适性的讲述,如此渐渐的,他们便会有机会接触佛法。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可是众生的根器和福报不同,因缘也各相异。有时我们顺着他的性子去讲,但他还是很难听进去。像这种情形,我们是否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他,或为他累积一点福报功德,或做什么的? 答:会欢喜,也不会相信佛教的。像这种情况,连佛陀也没有办法。所以一个人的缘分和业力是非常重要的。当因缘俱足,善业成熟时,他自然就会接触到佛教。不过现在我们可先为他与佛教结下一个缘,等到善业越来越强,同时也除掉了以前的逆缘时,他便会有机会慢慢接触到佛法。否则在因缘业力都不成熟的情况下,任凭我们再怎么费尽口舌或强迫。或修持法事仪轨,也都无济于事。◆但我们平常是否可请上师修法,为他们累积一点福德? 答:一般来说,请上师修法最主要是一种缘起关系的建立。首先,对方和我们自己必须要有一种密切的关系存在。好比有人死了,然后有一个弟子来请上师做法事,这个弟子就是功德主。他向上师禀报他的某某人死了,请求上师为他做超度等。因此,首先这是一种心的关系的建立。其次弟子献上供养,这是一种物的关系的建立。也就是说,由于功德主与亡者之间的因缘,因此,他对上师生起强烈的信任以及渴求之心,这是一种心缘的建立,而所献上的供养则是物缘的建立。之后,上师便开始做法事,观想亡者,并生起空见与慈悲,以此发心来修仪轨。上面所说的是一种缘起条件的俱足。好比天上挂着一轮明月,而地面上则必须要有一处干净的水,月亮才能由水中浮现出来。所以这就是一种缘起关系的俱足。修法的上师观想亡者,生起空性的智慧与慈悲,而请法者本身也俱足信任和渴求之心,并献上供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心的关系建立了,物的关系也建立了,而亡者与功德主之间又有因缘存在,所以以此种状况来修法做回向时,便会有效益显现。这样的因缘可以改变许多事,而亡者之所以能得到利益,原因也即在于此。又好比我把某人杀了,杀了之后心中感到非常后悔。因此,马上向上师忏罪,并请求修法回向,同时发愿永不再造同样的业。由于我的罪行而与被害者之间建立了一种关系的因缘,虽然上师与被害者之间并没有任何关系存在,但由于我的信心与渴求之心而请求上师等诸大菩萨来为被害者修法回向,并献上我的供养。而上师亦以慈悲之心观想亡者,为他做法事。所以,在所有的人都互有因缘存在的情况下,在做完这个忏罪的法事后,我所犯下的杀业便能真的减轻,甚至净除。因为互有关系存在的缘故,所以它便称为是一种缘起。如果有关系存在,有一个缘起的话,修法便会有效益出现;若没有任何关系存在,没有一个缘起的话,修法的力量将大为失色。一般来说,悲心有很多种,譬如说,恒时的悲心。诸佛菩萨在法界之中恒常对一切众生慈悲,永远没有间断过。这是一种恒常存在的悲心。另外一种则是因缘聚集,突然涌现的悲心。好比一个受调伏的众生或弟子碰到一个特别的逆境,有这个特殊的因缘出现后,虔诚的向诸佛菩萨做祈请,而诸佛菩萨由于突然生起的悲心而做种种的化现加持他。为了调伏众生,诸佛菩萨可以以各种殊胜的化身示现,譬如,噶举慈悲仁波切和锡杜仁波切等。当弟子遇到恶缘现前,再三向这些诸佛菩萨的化身做祈求时,他们会突然现起大悲之心而给予加持。好比某人陷入痛苦之中,没有一点安乐可言,因得加持,而得安乐,或是本来持有邪见,由于上师的加持,而突然间充满信心,或是受到疾病、邪灵魔障的干扰,而突然间消失,或是对上师信心强烈的关系,死亡时,神识立即投生西方极乐净土等。这些情形都是因为过去生已与诸佛菩萨和上师结下深缘,过去生已有一些关系存在,因此,在这个一切因缘条件俱足的情况下,一刹那间就获得极大的改变。不过要将一切完全改变是不可能的事,只籍由一个加持,便希望能全然改变是很难的。◆那么这是否代表我们便没有希望了?当然刚才仁波切也说这个与他的因缘福德有关。在此情况下,我们是否仍可实际上为他做些什么,以便可以帮助他、度化他? 答:我们可以常向三宝祈请,为他做回向,或者是供护法和护法食子,将这个事业托付给护法,这会有一些帮助。当然要完全改变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主要是由于各人的因缘业力所造成的,所以完全要依于其个人自己的作为而定。好比他到今天的九点五分会死的话,就算他在这个时候接受长寿佛或药师佛的灌顶,或修金刚萨缍的除障法,也无法让他在九点五分免于一死,因为他的业力已经到那个地方,所以就不能改变。但修法当然可以得到广大的福报,或许他本来就跟佛法有缘,只是暂时被障蔽住。所以修一个法把障碍除去后,他自然而然就接触到佛法。在修法的过程中,不论修哪个法,只要请法者的动机和发心是纯净的,便都有效益产生,也都能帮助对方。 ◆除了修法外,我们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帮助他累积福德资粮?好比放生,或用他的名字做布施等? 答:在我们做放生和布施,然后把此善业功德回向对方趋入佛道时,倘若对方过去生已与佛法有缘,只是这阵子暂时受到遮障的话,那么这样做的法便会产生很大的效益。在业障消除后,他很快就会接触到佛法。但若前生没有种下这种因缘的种子时,我们的做法便无法让他做太大的改变。不过由于我们现在的发愿和回向,下辈子他也会有机会接触到佛法。 来自:德格�6�1宁玛嘉绒寺 三、亚青寺活佛阿松仁波切:倡导断恶行善,讲解断恶修善的好处而与信众结缘,不能一开口就说:“你不能杀生、你不能偷盗、你不能吸烟……”这样讲解别人无法接受。 · 无论对方是否信奉佛教,只要令他明白因果道理,他就会很高兴地奉行佛法。这样,佛法利益众生的目的也达到了。你们以后不论到哪里讲解佛法,都不能只宣讲“不准做、不能做……”,应该要详细讲解清楚恶业的过患,这样他们就会乐于接受,佛法也能利益众生。

今天晚上,我们首先要谈谈战士具有的“基本的善良本性”——佛性。我们生为人身,都具有人类所具有的最基本的善良的本性,佛教称这个为佛性。所有的佛教徒都被人教导了,相信了我们都有这个佛性,但是没有一个人能证实,在我身体的这边或那一边找到佛性。很多时候我们听到别人这样讲我们就这样接受,我们会这样讲:是佛这样讲的,我的教师这样说的。你这样讲也可以,但你说是你的老师这样说所以你接受了,实际上你所讲的,就是说实际上是你做出了最后的决定。我们被人教导在我们的内在有个非常非常美好的东西,这个东西叫做佛性,但是看看我们自己,几乎找不到,有任何现象能证实我们内在有一个好的东西,但你可以很轻易地找到成百上千的原因,来证实在我们的里面全是一些不好的东西。这么多年我们经常会嫉妒,然后我们会骄傲,会生气,所有这些负面的情绪我们都有,我宁愿相信在我们里面有一个非常罪恶的本性。假如我们内在有一个这么美好的本性,那它就应该表现出来对不对?可我们的表现并不是很好,譬如说我们有一些对老师的信心,但通常维持一天、一个月或一年,这个信心就没有了。或者有一天你突然走进一个装潢非常庄严的佛堂,里面有一个非常好的上师,他用优雅的语言、语句教导你一些东西,当然了,这个时候任何一个人会觉得他得到了一些启示。在这种情况下呢,你非常仓促地就想作他的学生。这种很快想要做上师弟子的心情,就像你非常努力地想要很快地和一个你马上就会跟他离婚的人结婚。谈究竟菩提心  弟子:在龙钦心髓四加行的发菩提心文之后,有一简短的经文说道:“仁波切:嗯,我会一辈子谈论这个问题。菩提心有两个面向,一是相对菩提心,另一个是究竟菩提心。相对菩提心也包含了“愿”(愿菩提心)与“行”(行菩提心)两个面向。究竟菩提心为空性的实修,也就是此处所说的“止与观的合一如果你是一位如王者般的菩萨,你心想:“我的修行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所有的众生。”如果你是位如牧者一般的菩萨,你完全不为自己着想,“我为了所有的众生而修行,至于我自己?我才不在乎自己是否能够证悟成佛呢!这完全不是我的目标。”你要有这种菩提心。

建议:山西五台山普寿寺(女众佛学院),此寺院也是最大的女众戒律道场。

流程如下:

1发大愿背起如来重担,去到寺院,请示师父,经过师父同意,在寺院当一名常住在家居士,在寺院工作生活起码一年以上,既给剃度恩师观察自己是否适合出家,也令自己清楚知道自己是否适合出家人的生活。

2经过师父同意,获得父母同意。相貌端正,身份证,高中以上学历,身体健康,六根具足,未婚(结婚过要拿离婚证明)。再由师父选择好日子就可以剃度,受持“式叉摩那尼戒”,成个当上一名沙弥尼。

3在剃度恩师身边,学持“式叉摩那尼戒”,三年以上,经过师父批准,就可以参加三坛大戒,受持完三坛大戒。

4受完三坛大戒后,在剃度恩师身边,学戒持戒十年以上。还要经过最少的三冬五夏的安居。才正式成为出家人。

出家是要挑起如来重担,是比在家修行更难行能行,若是想着逃离尘世生活啊、想找清净道场啊、逃避生活工作压力等等,那么就别想出家了,为何说出家才能了生死?因为出家后的工作生活更厉害,在世间混不了的,别指望能在寺院混,寺院的大门开向十方,什么人都有,什么人都能随意进出,少点智慧、少点耐性、少点承受一切、少点包容一切的心理,你都无法生存,你看那个出家师父不给人诽谤?陷害?不是寺院清净不清净,不是那个师父的行为正确不正确,不是身边的人好不好,一切都只是你的心所造,所以在寺院更能磨练你的心智,更能修行,容易成就,在寺院都能真正心不动、念不起,必能成就。不过别怕,只要坚定信念,按如来教导,以戒为师,必能成就。

PS:未受戒,严禁查看一切戒律问题,包括菩萨戒,别以为在家居士可以受持就能看。

祝吉祥,随喜出家功德,阿弥陀佛。

据台湾媒体报道,艺人阿雅从结婚至今,生了一个小孩,但从未公开另一半的脸蛋,13日内地某论坛提出3巧合,认为她老公是西藏第七世竹庆本乐仁波切,而她在消息传出后也证实另一半是转世仁波切,并透露私底下小俩口的家庭生活。

50岁的仁波切是新一代的藏传教大学者,曾出了一本书名为《叛逆的佛陀》,自认是叛逆者,且说“佛陀原本就是一个叛逆的典范”。他也因为喜欢用英文写诗、听摇滚乐,和一般仁波切气质不同,被封为“摇滚仁波切”。

仁波切1994年在纽约成立“正知国际”教育机构,利用电脑科技研究藏文,而他自己也随身携带3C产品,因此另外拥有“电脑仁波切”的称号。根据资料显示,他在2000年结婚,2013年分开,隔年便在美国和阿雅注册结婚。

另据网友爆料,阿雅老公RINPOCHE,DZOGCHEN PONLOP中文名竹庆本乐仁波切,用两人名字搜寻新闻,可以看到阿雅在内,王菲、梁朝伟等人都是他的信徒,而竹庆本乐仁波切在西雅图旅居,阿雅也是在西雅图生下女儿。小S曾在康熙说:阿雅老公是学佛的。据资料显示,阿雅老公1965年生,今年50岁,和之前阿雅在2014年透露的老公45岁有出入。

爱情是什么样的东西,有甜蜜、有苦涩,世人常为爱所困,苦苦追寻,又决然放手,如果说凡夫俗子还不能参透爱情的真谛,那在佛教思想中,得道高僧的爱情又是怎样的呢?会是一帆风顺,夺目绚丽;还是朴实无华,平淡柔情。佛教四大高僧,所经历的爱情皆是刻骨铭心,并用事实结果,告诉了世人爱情真实的模样。

一、弘一法师:爱是什么,爱就是慈悲!

弘一法师作为中国近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盛名远扬,而在遁入空门之前,弘一法师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书法、绘画、作诗、填词、篆刻、歌唱、演戏,可以说弘一法师在每一行皆有着不俗的成就。在日本留学之后,弘一法师与诚子相恋,结为夫妇,可当弘一法师毅然决然的走上出家之路时,世间再无多情才子李叔同,唯有一代高僧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与诚子最终的诀别只停留在一句“叔同,什么是爱情。”和“请叫我弘一,爱,就是慈悲。”此后的弘一法师就断然离别了诚子,没有才子的佳人只得是望着弘一法师渐渐远去的小船失声痛哭。就像张爱玲评价到的是:“我从不认为我是一个高傲的人——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原来在弘一法师的爱里,爱情只是一场慈悲的大爱。

二、宗萨仁波切:尽管投入爱河吧!

宗萨仁波切,一个风趣幽默的灵魂,在他20多岁的时候,遇到了令他倍感温柔的爱情,在伦敦求学时,那个性格自由奔放的荷兰女孩,以她迷人的外表给宗萨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只管去投入爱河吧,谈恋爱一定是一件很棒的事,宗萨仁波切视她为上师之一的爱情来的激烈又热切,这个如阳光一般的女孩用她的方式,让宗萨仁波切体会到了那苦涩爱情的滋味。“这个女孩是无时无刻不欢喜快活着的,她给予我珍贵的教导,我必须视她为使我觉醒的上师之一。”这是宗萨最真切的表达,原来爱情还可以这样浪漫。

三、大迦叶尊者:我若寻到心之归所,必来接你!

大迦叶尊者在遭到家人的逼婚后,被迫与素未谋面的妙贤结婚,可婚后两人都一心向佛修道,便并未发生夫妻之实,只是存有夫妻之名。大迦叶尊者欲离家修行,便许诺妙贤:“我若寻到,必来接你。”在大迦叶遇到佛陀之后,便毅然决然的将妙贤接来了身边,并如约照顾妙贤的生活。原来一心修道也能修成正果,原来爱情的承诺也能有始有终。

四、一行禅师:深爱而又不困于情!

我遇见她的时候,她只有二十岁,那个时候我二十四岁,我们在彻悟寺院里,我还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艺术家和诗人,她是漂亮的比丘尼,但只是当她静静地站在那儿时,我便深深的爱上了她,是一见钟情的感觉,是清风拂过面颊的感觉。一行禅师的爱情始于一段妙不可言的一见钟情,作为现代著名的佛教禅宗、诗人、学者,一行禅师的爱情坚定,又精美到没有一丝破坏,即使深爱,也能不扰心、不困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只要彼此安好。原来一见钟情也可以这样坚定,沉稳到逐渐成熟。

爱情是美好的,可以晶莹剔透,而太过痴迷的爱情又是痛苦的,是执着与痴迷的痛苦,过痛的爱情就没有原本美好的模样,四位高僧的爱情无不告诉世人,挚爱的种子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回光一瞥,了了常知,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泽绒堪布著这个话题很无聊,也很荒唐,其实我是最没资格探讨这一问题的人,但是很多人再三问我,为了避免修行的障碍和不必要的口业,我不得不回答这一问题。汉文中的“活佛”是失误的或者不确切的翻译,也许译成“转世灵童”会更恰当一点。其实我们每个众生都在转世,只是由于被无明妄念所控制,我们的转世是不能自主的,或者说是不自由的(随因果业报而流转于六道轮回之中),而佛菩萨的转世完全是可以自主或者说自由的。证悟到佛菩萨的境界,就有能力将万物的本质看得透彻和清楚,能顺其自然的对时间和空间把握的非常好,处于生死自由,五大自在的状态,能自如地运行于时空之中,所以可以预知来世,回忆前世。这是佛的智慧。西藏佛教有很多认证活佛的传统方法:第一、经典和论典中的预言授记为其证明他是活佛,即有记录的预言中阐述了何时、何地、何名字、以何身份度化众生等等详细情况;第二、有前世圆寂前留下的遗物、预言作为证据,证明他是活佛;第三、自己证明自己是活佛,比如让不到一岁的小孩,去从众多同类法器中认定其前世活佛的遗物,或者让他认证前世活佛的父母;第四、这个是比较笨的方法,就是让大家公认的高僧认定他是活佛,这个当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假的活佛,因为其中可能会有认错的时候,或者人为故意弄错的时候。因为大家都是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可能会难以抗拒金钱、名利等诱惑。举几个认证成功的例子:雍敦巴大师是被前世活佛预言出来的,包括他的出生年月、诞生地、身份、父母、房子的方向,这样的活佛我们不得不承认;夏杂巴大师为数百年前的经典和论典中预言授记的,是佛菩萨的化身;炉霍县嘉措活佛是在出生不到三个月的时候就认定自己前世的金刚铃和金刚杵作为证据的。我们都是充满五毒烦恼的凡人,凡人是难测圣人心性的,难测谁是活佛,谁不是活佛,只要知道自己是谁就可以了。所以必须按照传统的方法来认定活佛,才相对比较妥当和可靠。我们不能乱认师父,更要避免被假活佛所欺骗。不可能所有穿袈裟的都是活佛,也不可能穿袈裟的僧人中没有一个活佛。其实这个不是我们所能辨别的,也不是我们的工作范围。谁是谁的活佛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是谁,从何而来,把握好今生的方向,这才是学佛的目的。现在很多汉族居士很关注活佛的生活,也许是因为好奇或者觉得活佛有种神秘感吧,他们甚至会问“”这个问题问得很傻也很荒谬。我觉得生在人世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也都要遵守各自团体范围内的规矩。汉人有一句话:“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论是什么样的人,都离不开纪律,离不开律条,戒律是让人们相处得好的最善之法。佛教也有自己的戒律,戒律不仅仅是结婚或者不结婚那么简单的问题。广义上讲,戒律是人们生存和做人过程中不可违背的最基本准则。若无戒律,世道会乱;若无戒律,就没有道德底线可言,所以千万不要简单地理解“戒律”这两个字。活佛也有活佛的律条,他的主要责任是弘扬佛法,弘扬佛法的目的就是利益众生,如果所作所为超越了这两项工作,则违背了活佛的标准行为。活佛可以有很多种,但再多类的活佛都离不开佛,离不开觉悟,如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在干什么,那么这个活佛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呢?我们要知道,活佛应该是佛菩萨的化身,佛菩萨的职责是度化众生,如果他的结婚跟度化众生有关系的话,那么就没有什么可疑问的了。这就要懂得,何谓弘扬佛法,何谓利益众生;如果不懂什么叫利益众生,那么就不能妄加定论,以免造口业。要清楚我们已经是很缺乏福报的人,不能再做缺德和损失福报的事情了,背后说别人的坏话,是非常不道德的;说白了,我们没有资格讨论别人的私生活,天底下没有一个完人,也许他违背了道德底线,违背了良心,但这和我们的修行、解脱无关。请不要把心思主要用于观察别人,多观察自己的未来才是明智的,无论什么人,最后肯定要走到一起,最后的道是同一的。再看看我们的人生,是多么的无常、靠不住啊,也许明天就是我们的来生,也许当下就是,所以不要浪费时间去观察人家了,多观察自己吧。世间就是我们的学校,如果能把生活在世界上的每个人都看作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师父就无处不在,修行也就无处不在。但我相信,我们还没有达到那样的境界,因为我们有傲慢、妒忌、顾虑。现在很多汉地居士,对活佛、出家人充满好奇,但我不觉得这来源于真正的尊重和仰慕,也不是为了求法修行,而仅仅是好奇,不是真正的信仰。其实僧人就是三宝之一,也是我们的皈依处,不管他跟你有没有传过法,他都是三宝之一,作为一个皈依弟子,我们务必要对他毕恭毕敬。三宝弟子泽绒洛吾于公元二零一零年元月三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0085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6
下一篇2023-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