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出嫁那天的新娘会哭?

为什么出嫁那天的新娘会哭?,第1张

哭嫁是土家传统婚俗习惯中较具代表性的一项内容,是新娘临出嫁前通过对自己成长经历的回顾,用边哭边唱的方式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倾诉与亲人和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的一种婚俗形式。

按习俗,哭嫁的全过程分为三次,即过礼哭、娶亲(到来时)哭和发亲哭,谓之“新娘三哭”。 所谓过礼哭,就是在结婚的前一天,男方请媒人和掌礼先生(俗称路总管)领着新郎以及帮忙的人带上早已准备好的礼物,包括给新娘的衣物、首饰,给女方家的全猪全羊或一方一肘(即一块条肉、一个长猪蹄)以及其他物资到女方家过礼。当过礼的队伍即将到达女方家,在听到鞭炮、唢呐齐鸣时,新娘及陪哭的姐妹们便开始第一次哭嫁。这时哭的内容多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对亲人们难舍难分之情谊的哭诉。诸如“我的爹呀我的娘,辛辛苦苦养一场,刚刚长到十七八,就要离娘到婆家,爹娘恩情怎报答。”“我的姐呀我的妹,姐妹从小同床睡,明日就要两分离,几时又才到一起”。 娶亲哭是指迎亲的队伍和花轿等到来时,新娘及陪哭的人一起哭。这时除了哭父母的恩德、教诲及亲情外,也有哭嫁妆、骂媒人、怨亲人的。如“我的老子我的爹,家里家外劳累些,女儿就要出嫁走,嫁妆多少由您给,给的多了把不起,给的少了别人说,难为爹妈受搓磨。”体现了一个懂事的姑娘对父母的体谅和关爱。“女儿离家把嫁出,今日出嫁心不服,一恨媒人心刮毒,贪财贪杯吃鱼肉;二怨爹妈心太粗,专听媒人说好处,女儿爱的(你)偏不嫁,不看儿郎看家屋;三怨哥哥不做主,不念妹妹亲骨肉,好花不栽向阳地,专栽砂岩背阴土。”这是对旧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制度的控诉。其言词之尖刻、比喻之形象,充分表现了土家姑娘的聪明才智和一个弱女子对不合理制度的不满却无奈的心情。 发亲哭是指娶亲的人在新娘家吃毕酒宴,经双方总管协商一致,准备迎新娘上轿,正式发亲(即迎娶新娘出嫁)前的那一场哭,也是三哭中最隆重、最壮观的哭嫁。骨肉之情、别离之痛,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言表,亲人们便以内容丰富的哭嫁歌来表达。这时哭的人员除新娘外,有母亲、伯母、婶娘、姑妈、舅娘、姐、妹、嫂子等一齐哭,前来贺喜的满堂客人无不为之动情。哭嫁歌“十月怀胎”是哭诉母亲怀胎之苦、养育之艰辛的,其感情之真挚,听了令人潸然泪下;“新娘十哭”更是一首历数父、母、兄、嫂、弟、妹、叔、伯、舅娘等情谊的好歌。“一哭我的妈,把我来养大,女大就要到婆家;二哭我的爹,当家劳累些,嫁妆多少由你给;三哭我的哥,兄妹也不多,正头七月要接我;四哭我的嫂,待妹实在好,上敬老来下敬小;五哭我的妹,从小一头睡,不知几时能相会……九哭天快亮,声声哭爹娘,哭干眼泪痛断肠。十哭天以明,含泪别亲人,吹吹打打轿出门。”此外,还有“十劝姐、”“五更寒”等内容。

发亲哭在众人的劝导下,适可而止。而后,在总管“发亲”的一声令下,伴着长号、大锣和唢呐的鸣奏(不兴击鼓、放鞭炮),在众亲友的簇拥下由兄长背着新娘送上花轿,哭嫁便告圆满结束。亲友们目送着抬有新娘的花轿和浩浩荡荡的娶亲队伍渐渐远去。 至于其它民族新娘会哭,是不舍父母的恩爱和眷恋之情。

    都说结婚是一个人“大喜的日子”,婚礼上总是喜气洋洋,可是,有些地方的新娘结婚时反而要掩面而泣,甚至放声大哭,哭声越大越好,这是为什么?

    其实,这种风俗由来已久,旧时在汉族和土家族、藏族、彝族、壮族等少数民族中很常见,人们称为“哭嫁”。“哭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女子舍不得与父母分离而哭。

    在民间,哭嫁往往从婚礼的前几天就开始了。只要亲戚朋友前来探望送礼,新娘就哭泣,作为一种道谢的礼节。婚礼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达到了高潮,这段时间里,新娘的哭嫁很有讲究,不能随便哭,要按礼节进行,更不能不哭,谁要是不哭,就会被认为是没有教养的人,受到别人的嘲笑甚至歧视。

    新娘的哭嫁,不止是单纯的哭泣,长久以来,民间形成了独特的哭嫁文化,一般要边唱边哭,就内容而言,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媒人、哭祖宗、哭上轿,等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表达的是对嫁入夫家、骨肉分离的依依不舍之情,俗话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出嫁后就意味着不能再长住娘家与父母姐妹团聚,因此新娘要为之一哭,哭得越厉害,表明新娘越孝顺。哭媒人、哭上轿则是对从此以后受到婚姻的束缚而感到痛苦与恐惧。旧时婚姻要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些女方家长听信了媒人的一面之词就将女儿嫁过去,新人自己并没有自主权,这种包办婚姻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许多姑娘一生的悲剧,因此新娘的哭嫁,既是对自己命运的悲哀,也是对旧制度的一种不满。

    哭嫁是土家族人婚礼的序曲,他们认为“不哭不热闹,不哭不好看”。哭得动听感人的姑娘才会是聪明伶俐的好媳妇。亲朋好友前来送别时,哭是一种友好,更是一种礼貌。

    不仅如此,对娘家的眷恋,对婆家的恐惧,这些纠结的情绪不时煎熬着新娘的内心,面对新的生活,新的身份,新娘的放声大哭既是一种宣泄压力的方式,更是对自己告别过去、走入新生活的一种宣告。

    哭嫁并不是只有新娘一个人哭,一般而言,家里的女亲眷,特别是祖母、母亲、姐妹等都要陪着新娘一起边说边哭。时间久了,这种哭诉的内容逐渐带上了固定的格式和韵律,形成了哭嫁歌,民间现今还有各种哭嫁的唱词流传。

    在各地的哭嫁风俗中,土家族的哭嫁礼仪最具有代表性,土家新娘的哭嫁持续时间一般较长,有的甚至在结婚前能哭一个多月,就算哭得嗓子嘶哑也要不停地哭。并且土家族的姑娘从十二三岁就要学习哭嫁,哭嫁也成了一种传统技艺,人们还把待嫁新娘能否会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志。土家族哭嫁的形式也比较多样,主要分为一人哭唱、二人哭唱、哭团圆三种形式。一人哭唱是待嫁新娘一个人哭诉自己的命运、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及对家人的不舍之情等。二人哭唱又称为“姊妹哭”,是待嫁姑娘先哭唱,陪哭人在一边劝慰哭唱,二人一应一和,相对哭唱。而哭团圆又称为“陪十姊妹”,新娘在出嫁的前一晚,新娘父母邀请九个未婚的姑娘和新娘一起通宵哭唱。土家族的哭唱词内容极为丰富,语言也朗朗上口、易于传唱,并且形成了固定的曲牌,是比较独特的民俗现象。

   如今,在我国其他地方虽也有哭嫁的习俗,不过哭嫁的礼仪远没有土家族这么讲究。但相同的一点是,待嫁新娘的伤心落泪都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过往生活与家庭的不舍之情。

每个女孩子几乎都会有出嫁这个时刻,这个时刻是高兴的,同时对于女孩子来讲也是有点伤心难过的,那么出嫁当天到底要不要哭呢?出嫁当天哭好不好呢?如果不哭的话会怎么样吗?下面就一起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出嫁当天哭好不好

关于出嫁当天哭不哭,首先还是建议大家先了解下自己当地的一些习俗,如果你们当地有要求哭,那么就必须要哭,就像土家族、苗族这些他们都会要求新娘在出嫁前15天必须要哭,如果不哭的话,以后的孩子可能就不会说话,也就是哑巴。

如果你是汉族,那么关于出嫁当天哭不哭是没有要求的,哭也好,不哭也行,是没有强制要求。新娘在当天就要离开父母了,可能对父母有点不舍,那么想哭的话就哭吧,不需要强忍着,当然不止女生会哭,婚礼上男方哭的也不少。因为他们感觉自己在这刻算是长大成人了,以后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了,所以激动的哭了。

出嫁为什么要哭

1、当地习俗要求新娘出嫁必须要哭,一些地方认为新娘如果不哭的话,以后生的孩子会是哑巴等等。

2、新娘马上就是男方的人了,以后可能一年就只能跟父母见几次面,对于父母依依不舍,所以哭了。

3、新娘嫁给了自己心爱的男人,这个时候他感觉非常的幸福,所以流下了幸福的眼泪。

……

在婚礼上哭的新娘是什么心态

1有些人哭,是因为觉得一路走来实在不容易,终于名正言顺了,终于得到大家的认可了。流出幸福和满意的泪水。

2有些人哭,是因为实在是太幸福了,人这一辈子怎么可以遇到这么好的人,这么好的家庭,得到大家的祝福很高兴。流出幸福的泪水。

3有些人哭或许是觉得,怎么就嫁了,自己不是很想嫁的,迫于无奈结婚了,流出不甘的泪水。

另外如果大家当地没有什么特别的习俗,那么大家哭不出来也没事的,当然最好还是哭一下,哪怕是装装样子,也要挤点眼泪,哭上几声,让娘家人觉得自己很舍不得离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0934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8
下一篇2023-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