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的婚俗礼仪

布依族的婚俗礼仪,第1张

布依共有2545万多人,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95%以上居住在贵州省的黔南、黔西南两个自治州,镇宁、关岭和紫云等自治县,毕节、遵义、黔东南3个地区(州)。在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也有少量布依族居住,但都是历史上由贵州迁徙去的。布依族的婚礼是怎么的呢下面我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布依族的婚俗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布依族的婚俗礼仪

布依族居住的山区,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自然资源丰富,名胜古迹很多。贵阳市南郊17公里的“花溪”,是贵州高原的一颗明珠。那里环境清新,水质清甜,空气洁净,沿途山花烂漫,风景如画,是有名的旅游区。布依族的湖潮寨坐落在花溪上游,旁边有一个金银潭,潭水深遂,清泉涌出一半浅绿,一半金黄, 传说 那是因为仙人的金钟坠入深潭

布依族的 文化 艺术绚丽多彩。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布依族以农业为主,主要 种植 水稻。由农家自己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近年来,专门生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

布依族--历 史

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如今布依族人还保留着一些古代越人的风俗习惯,如居住干栏式房屋、敲击铜鼓等。也有人认为,西汉时的夜郎国,与今布依族有渊源关系。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越”,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曼”,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共同自称,统一用“布依”作为民族名称。布依族地区多河谷和平坝,山清水秀,闻名世界、景色壮观的黄果树瀑布就在布依族人聚居的地区。在布依族地区出土的文物表明,布依族是一个古老的种植水稻的农业民族。布依族人心灵手巧,他们制作的蜡染布历史悠久、图案美观,是享誉国内外的工艺品和 收藏 品。

布依族--礼 仪

布依族人好客、热情、大方、真诚,凡来到山寨的,亲朋故旧、素不相识的,一律会以酒相待。布依人很讲礼,不欢迎满嘴脏话、举止粗鲁的客人。

布依族--节 庆

布依族传统节日除 春节 、 端午节 、 中秋节 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跳花会: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二十一口举行布依族的跳花会。每逢节日,小女娃们都穿着艳丽的花边衣服,锁着极好看的盘花纽扣,小伙子们穿着对襟衫,系着留须的腰带,吹着木叶、一个个满面春风。热心的阿妹们为小伙子们牵着马,从五村八寨,从那看不见的半山腰,赶到跳花会地点,那是一个平坦的大草地,旁边有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北面是满含花苞的桐树林。那里到处是人喊马嘶,笑语喧哗,少说也有几千人。牛皮大鼓迅雷般地响震空谷,时快时慢,时抑时扬,加上锵锵的饶钹声,令人陶醉!场上,男女青年这时一群,那里一堆,翩翩起舞,唱着古老的歌,歌声美妙,舞步轻盈,坐在河岸边吹“嘞友”、弹月琴,吹木叶,谈情说爱的青年们,一双双河水般明亮深情的眼睛,向对方表示着热烈的爱情,倒影摇摇,又是一番风味。紧靠着桐林边,搭着一个台子。那里在表演精彩的布依戏,内丰富多彩,整个草坪上充满着欢快、愉悦的气氛。他们唱呀跳呀,不知不觉太阳就落到坡背了,晚霞撒在桐林的花苞上,人们依依不舍地骑上马,陆陆续续地离开了草坪。

跳花会又是年轻小伙子和姑娘们的搭桥会,他们在草坝上播种了爱情,到了节日的最后一天即二十一日(叫“结合”),宣布一年一度的跳花会结束了。二十二日是“牵羊”日,意思是订婚约,青年人把“羊”牵回家去(把姑娘带回去相亲),看看男方的家境,以决定自己的终身大事。这一天,许多小伙子都去草坝把未来的妻子带到寨上去。可是,害羞的姑娘们哪里肯跨进对象家的门坎只不过在寨子后面山头上,丛林里,偷偷地看一看对象家坐落何方,二十二日过后,就要做活了,春耕开始了,人们投入繁忙的春耕生产,为夺取来年粮、棉、糖的丰收,为建设山区,进行新的战斗!

“六月六”:“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佳节,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过节的日期也不统一,有的地区六月初六过节,称为六月六;有的地区六月十六日或农历六月二十六日过年,称为六月街或六月桥。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视这个节日,有过“小年”之称。节日来临,各村寨都要杀鸡宰猪,用白纸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鸡血或猪血,插在庄稼地里,传说这样做,“天马”(蝗虫)就不会来吃庄稼。节日的早晨,由本村寨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领青壮年举行传统的祭盆古、扫寨赶“鬼”的活动。除参加祭祀的人外,其余男女老少,按布依族的习惯,都要穿上民族服装,带着糯米饭、鸡鸭鱼肉和水酒,到寨外山坡上“躲山”(当地汉族人民称为赶六月场)。祭祀后,由主祭人带领大家到各家扫寨驱“鬼”、而“躲山”群众则在寨外说古唱今,并有各种娱乐活动。

夕阳西斜时。“躲山”的群众一家一户席地而坐,揭开饭箩,取出香喷喷美酒和饭菜,互相邀请作客。一直等到祭山神处响起“分肉了!分肉了!”的喊声,人们才选出身强力壮的人,分成四组,到祭山神处抬回四只牛腿,其余的人,相携回到家中,随后各家派人到寨里领取祭山神的牛肉。节日娱乐活动,以丢花包最为有趣。花包是用各种彩色花布做成形似枕头,内装米糠、小豆或棉花籽。花包的边沿缀有花边和“耍须”。丢花包时,男女青年各站一边,相距数米,互相投掷。其 方法 有右侧掷、左侧掷和过顶掷,但不准横掷。要求甩得远,掷得快,接得牢。花包在空中飞来飞去,煞是好看。如果小伙子将花包向自己心爱的人投掷,没有过肩,包就落地,姑娘由向对方送一件礼物,如项圈、戒指、手镯等物,所送之物,被视为爱情的信物,小伙子将长期保存。

“六月六”节已有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各地传说不同,其中有一个说法是,在远古的洪荒年代,布依族的先人“盘古”,在劳动中积累了栽培水稻的 经验 ,年年丰收,后来他与龙王的女儿结婚,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新横。一次儿子冒犯了母亲,龙女一气之下,返回龙宫,再不回来。“盘古”没有办法,只好再娶,一年的六月六日盘古死去,新横从此遭到继母虐待,几乎被害。他忍无可忍,便上天控告继母,并发誓要毁掉她栽培的水稻秧苗,继母知道后,万分后悔,终于与新横和好,并于每年六月六日,盘古逝世这天,杀猪宰鸭,做粑粑、供祭盘古,布依族人民因此每年六月六日都举行祭盘古,供祖先的活动,以示子孙延续、五谷丰收,年复一年,就形成了这个民族节日。

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相传有一家三个亲姊妹同嫁在一个寨子里,日子过得都很好。有一天,外公想去看看外孙,三家的外孙们听说后都争着要外公先到自己家去。外公说,在三月初三那天,你们把自己做的最好的糯食带到寨子路口,看谁家的味道好我就先到谁家去。这天,大女儿家炸了油团,二女儿家打了糍粑,三女儿家做了五色糯米饭,外公来到寨口,把三家的东西打开一看,五色糯米的色泽鲜艳,味道清香,他最喜欢,于是就先去了三女儿家。从这以后,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布依族家家户户都要做花糯米饭来招待亲戚朋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节。

布依族--婚 俗

布依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宗或同姓严禁通婚。也保有“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制习俗。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欢借助年庆节俗、赶集和集体聚会的时机,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组合的方式,通过谈天说笑和 唱歌 对调,倾诉或表达彼此的感情。当一个男子看上某一个姑娘时,按照传统,必须找第三者做伴,有的则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绍。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单独相约到幽静处进一步对唱山歌,表达情,直到双方互赠信物,就表明他俩已盟誓终身了。

订婚时,由男方父母托媒去女家,并送一定的酒、肉、耙耙一类的礼品。如对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则要将男女双方的“八字”互为“效验”,只要“八字”相符,则可择定结婚日期。这一带地区送彩礼的数额,特别讲究“六”或“双”数,据说是取“六”即禄的谐音,以表示婚后双双有禄必有福之意。结婚时,新郎不迎亲,只请几个相好的男女青年代为相迎。新娘一般都是撑伞步行至男家,个别也有骑马、坐花轿的。结婚当天新婚夫妇不同房,次日即返娘家。聚居区一带的布依族仍保有“不落夫家”或称为“坐家”的习俗。有的要两三年甚至五六年后才长住夫家。杂居区的布依族已大部分革除这一风俗。

布依族--服 饰

布依族多居住在平坝或靠近河谷的村寨里,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服装。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包头巾,长裤。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右衽大襟衣,着长裤或褶子裙,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有的喜欢在衣服上绣花,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

布依族姑娘从小就有制作蜡染的灵气,她们所穿的服装大都是亲手缝制,合身得体,古朴典雅。

布依族--饮 食

主食多以大米为主。民间喜欢用一种专门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米饭。布依族普遍喜食糯米,并常当成改善生活或调剂口味的主食。冷菜、“青苔冻肉”、“拌豌豆凉粉”等,是布依人喜欢的食品。酸菜和酸汤几乎每餐必备,尤以妇女最喜食用。还有血豆腐、香肠及用干、鲜笋和各种昆虫加工制作的风味菜肴。

大部分布依族都善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驰名中外。荤菜中,狗肉、狗灌肠和牛肉汤锅为上肴。在宰猪时布依族习惯在血盆中先放一些盐,然后与猪血一起搅动,凝固后把葱花、佐料,加肉末下水烧汤,与猪血一起煮,称为“活血”,作为待客的最好菜肴。贵州的布依族若遇婚丧嫁娶,喜用黄牛做菜。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

布依族传统小吃很多,特别是居住在云南的布依族,善作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

布依族豪爽好客,特点是在每年“二月三”(或三月十三)的枫叶节,很多布依族都用枫香叶等各种植物色素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

布依族--建 筑

布依族喜欢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一般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上百户至几百户的。布依族的居房与傣族竹楼相近,但是用木头作主结构,干栏式3间3层竹木结构。底层不砌墙,用木料作栏栅,关牲畜,中层用凤尾竹编扎四周,用以住人;上层堆放杂物。屋侧用毛竹搭一阳台,直通楼面,可乘凉、晒物。称之为"吊脚楼"。

布依族建造房屋有很多讲究。首先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不仅要背靠青山,而且要面朝碧峰。起房造屋要选吉日,吉日前一个月请木匠破料做房架。竖房架的吉日要供祭鲁班师傅。房架竖好,岳父家送来大梁,大梁上拴有红绸扎的大花朵,并有乐队和舞狮队鸣鞭炮伴送。上梁时又要举行歌舞祭礼和宴饮。最后是接祖宗牌位和灶神(炭火)到新居。建新房的整个过程,在布依族村寨里都充满喜庆与互助的气氛。

布依族--禁 忌

到布依族人家做客,不得触动神龛和供桌,火塘边的三脚架忌讳踩踏。布依族习惯以酒敬客,客人或多或少都应喝一点。布依族村寨的山神树和大罗汉树,禁止任何人触摸和砍伐。布依族送礼必须送双数。孩子体弱多病,父母就要给他寻找保护人干爹、干妈。寻找干爹、干妈有两种方法:一是择日在家等候,3天内第一个登门的人,即为孩子的保护人;二是择吉日由父母领着孩子,在路上等候第一个过往的行人,即为保护人。

布依族--宗 教

布依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和祖先,也有少数信仰____。每年有许多祭日,要祭山神,树神等等。每家堂屋中都供有祖先的牌位,逢年过节都节祭祀。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因此不同的地区和民族在结婚习俗方面都有着特色。

以下是一些贵州省内有趣的结婚习俗:

走婚:黔东南、黔南和黔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如侗族、布依族、苗族等,在结婚时会选择“走婚”。走婚是指男女之间不结婚,而是男方每年到女方家中与女方过夜,直到生育子女为止。这种习俗源于当地土著信仰中的“鬼婆婆”的传说,被视为是传统上对妇女地位的一种尊重。

抢媳妇:黔西南的布依族、苗族等民族,在结婚时会进行一种叫做“抢媳妇”的仪式。当男方来向女方求婚时,女方会提出一些条件,如男方必须能在山路上抢到女方的面巾等。男方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条件,否则就不能和女方结婚。

送嫁桥:黔东南一带的侗族,在结婚时会进行送嫁桥的仪式。男方需要在桥底下拱起一座木桥,让女方走过,象征着两人携手共度人生的情景。同时,女方还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诗歌考验,以展示她的才华和文化素养。

烤猪:贵州省内的许多地区,在结婚时都会准备一只猪来表达对新人的祝福。猪需要在火堆上烤制数个小时,直到外皮变得金黄酥脆,内部熟透鲜美。在烤猪的过程中,亲友们会唱歌跳舞,欢庆新人结婚的喜悦。

以上是一些贵州省内有趣的结婚习俗,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文化传统,也为新人和亲友之间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幸福。

原因有二:

一、同姓不婚——防止近亲结婚

虽然近亲结婚的弊端在近代有了生物学上的研究时,人们才从根本上确定了弊端来源于哪里,但是人们自古根据经验总结而成的规律也同样发现了近亲结婚十分不利于种族的延续。而在古代,又特别时少数民族。首先人们结婚的距离不会太远,毕竟交通工具不太发达,所以导致了在一个不大的圈子里,人们都在互相的连亲。这就导致十分有可能会近亲结婚,于是为了防止这种情况,族群的上层决策人就立下了“同姓不婚”的规矩。

这一规矩其实并不难理解,任何一个现代,甚至古代的人都可以轻而易举的理解。毕竟在少数民族中,不像那些遍布全国的大姓,例如“张王李赵”等姓氏,同姓的人,基本上都是从同一个家族里出来的。

二、外族不婚——

“外族不婚”这一禁忌,其实从明清时代基本上就已经破除了,“外族不婚”其实是一种十分古老的规矩,到了现代依然是行不通了。不过当时之所以有这种禁忌,其实是和当时的社会情况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那就是为了维护族群的团结!

没错,为了维护族群的团结而禁止和外族人进行结婚。很多人可能很难理解这一点,其实是不理解在古代落后时期那时候他们的生活环境。在古代落后时期,那时候布依族的生活环境是十分落后的,甚至可以说是处于勉强生存的阶段。而处在这一阶段就必然面临着困难的外界环境,例如土地荒芜、周围争端不断。

周围争端不断,就意味着周围肯定有一些和布依族是属于竞争关系的其他民族,这也就导致了人类之间的斗争。所以为了保护自己的族人,也为了保证族群的团结,布依族就不得不禁止族内人员与外族进行通婚,不过这一禁忌在晚清时代随着和外界的接触,到如今已经破除了。

苗族婚姻

罗甸苗族婚姻,历来是一夫一妻制。也有个别婚后多年无子而纳妾的。解放前,以父母包办婚姻为主,有同姓不婚及不与外族通婚的婚俗。解放后,由于长期和布依族、汉族相处,婚俗也发生了变化,自主婚姻日渐增多,打破了长期以来不与外族通婚的旧习俗。

苗族婚姻缔结,主要有以下程序:请媒、说亲、讨八字、讲彩礼、结婚、婚奁、婚筵。

苗族自古以来有玩坡的习俗,它给苗族男女青年提供自由恋爱的场所,择偶机遇。随着时代的发展,通过玩坡认识了解,而建立深厚的感情,男女婚姻无须媒人撮合,这种婚姻自由历史悠久,相传至今。

县境内的白家坡、董王、平岩苗族,玩坡的时间除了在农闲的春节,十、冬、腊月,冬年节,牛王节外,布依族过的三月十三、七月半,汉族过的端午节、重阳节,由于苗族同胞和当地的布依族、汉族人民同过以上节日,故也成为玩坡的好时机。过去,苗族男女青年玩坡是相约到一个山坡去相会,有的在小河边、公路上、田野里谈情说爱。男青年以歌来寻觅自己心中爱慕的姑娘,如情投意合者,姑娘就与男方对歌,促膝谈心,并主动打开带去的糯米饭、鸡蛋等招待心中的情人,经过多次交往,感情很深,互相了解,两人对大树或大山、岩崖盟誓确定终身大事。

从苗族彩礼中,可窥视到白家坡、纳坪、罗苏、罗暮等地区的苗族在婚俗中仍保留着母权制时代的遗风,同时并存着舅父与女方父亲权制相抗衡。最突出的一点是“还娘头”,必须给舅父年长者一份大礼,同时也要给女方大伯一份厚礼,姑娘要许配;必须得到舅父的同意,方能答应这门亲事。

大门口,空地上,钉上两根大木桩。纱锭套在木桩上,牵好纱, 穿好篦,连夜放到机床上,左手丢梭右脚踩,右手丢梭左脚踏,叽哩叽哩不停织,布如流水般淌出来,放进染缸染颜色,青布青,送给父亲和母亲····· 这样一段内容清晰地再现了一幅罗甸布依族姑娘织布的生活画面。罗甸布依族人民都具有自己种植棉花、自己进行纺纱、自己织布、自己染布的手工技艺。她们用知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智慧制作出驰名省内外的土布花床单。

织布舞

织布舞就是在当地布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及劳作中创造出来的,织布的这种技艺发展为织布舞蹈之后,舞蹈则以轻快灵巧而活泼的舞姿体态展现布依族劳动人民的生产过程,真切地描绘了布依姑娘们从自己开荒、播种、收棉、采制、纺线、整理等,到把布放到染缸里染上色彩的全过程。

织布舞又是一种没有使用道具的舞蹈,表演者一般为2人,并且彼此面对着对方,手中握着两根棍棒,一人拿着两根棍棒高低起伏地晃动,表现出纺线时的交叉动作,另一人则为织布人,她在看到高低起伏着的棍棒时,随即将自己的两腿进行伸缩,并曲腰弓背,将自己手中的棍棒左右梭动,一边以协调的动作舞动着,嘴里一边还唱着布依歌曲。

织布舞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在整个舞蹈的全过程中,都自始至终以垫步为主,其主要目的是展示布依族姑娘们的精美的头饰、服饰以及她们独特的绣花鞋。俗语云,高山的苗子水众家。在整支织布舞个过程中,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河流与山川的美,看着织布舞,犹如炎热的夏天在山村的小河中,正在享受着水传递到自己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时所带来的凉意,听到山间林里传递出的鸟语花香,沐浴着阳光所带来的闲情逸致,觉得自己好似置身世外桃源。看着织布舞蹈优雅的动作,听着悦耳的歌声,仿佛自己又似在阳光下的海滩上,躺在休闲椅上观舞赏乐,体味着都市的休闲文化。

如今,罗甸的织布舞除了已经走上舞台之外,在布依族村寨里人们常在节日、喜庆及山村里农闲季节时举行。每当天空有一丝明月时,村庄里的姑娘们还会自发起来聚在月光下的晒坝里、寨子上的空地上进行这种自娱自乐的民间传统舞蹈表演,使得村寨里更具愉悦的气息。

罗甸的织布舞在建国之前就已经流行,当时布依族人民把它当成城乡文化发展与交流而推上了舞台,在50年代,这里的织布舞还曾参加与了黔南州民族民间文艺汇演,1982年省歌舞团将此舞蹈作了进一步整理,整理后的布依族花苞舞在舞台上更具民族特色的韵味。

罗甸布依族地区是民间歌谣的海洋,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类别齐全,形式活泼。有古歌、劳动歌、时政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等,有一定体例。一般 5 至 7 字句,每首句数下限,字数不等,多者达数十句。为重词意,开头往往重叠,句句押韵(内韵、外韵)。布依族用汉语唱的民族、七字或五字句较多。韵在一、二、四句末字(外韵)。根据内容需要,也有三句或五、六句一首的,每句字数不限。组成形式:一首单独存在叫《散花调》;两首合成的称《双调》或《排排歌》,两首以上合成的称《长排歌》。罗甸布依族舞蹈不多,且是集体舞。有:《刷把舞》、《饶钹舞》、《花包舞》、《板凳舞》、《毽释》和《织布舞》。

丢花包

乃罗甸境内布依族传统体育活动之一,也是布依族男女青年选择终身伴侣的一种娱乐方式。从大年初一开始,一直到正月底止。花包田各种不同颜色的布制成,约有一尺见方,里面装上谷糠或棉花籽。丢花包时,分成男女两方。各排成队,对面相掷,这一习俗是前人兴,古人制,代代相传,又热闹,又可以选择对象。相传古时,有一布依人家姑娘,长得如花似玉,而且聪明伶俐,村内村外许多小伙子都来求婚,怎么办呢?于是姑娘就在年三十晚上,把布染成各种颜色,做成不同颜色的花包,其中有个红颜色的花包,这个花包扔给谁,谁就是她心中所爱的人。第二天,大年初一,远近村寨凡是接到她父母通知的小伙子,都穿着新衣服,打扮得漂漂亮壳,集中到女孩家来,女孩就从楼上下来到堂屋中间,叫小伙子们走到门外站成一排,然后将花包一个一个地扔给他们,小伙子们就相争接花包,姑娘相中一个心地善良又很勤劳,人也长得英梭,但家境贫寒的小伙子,把那个红颜色的花包对准小伙子扔去,之后,姑娘和小伙子成家立业了。这样,布依族的后代就用丢花包这种娱乐方式,给青年男女选择终身伴侣,深受人们的欢迎。布依族丢花包的习俗,就这样传了下来进而演变为《花包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1525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30
下一篇2023-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