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人新年相声

单人新年相声,第1张

  单人新年相声——《吹破天》

 各位新年好,新年好,祝您狗年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我先做个自我介绍,我姓吹,名破天,叫吹破天,您们听我的名字多么伟大,一般人谁敢叫这名字啊!(指着观众)那位说什么看我这个样儿吧!我现在老了,样儿不好看了,头顶白发,脸带折,黑不溜秋眼呆滞。我幼儿时那真是:眼如明月浓眉弯,白里透红大胖脸,鼻直口方如画般,肥头大耳真好看。司马光七岁砸刚,我三岁就能砸刚;曹直七步成诗,我那时就能五步成诗。说大人话叫人听了吃惊,说幼稚可笑的话,叫人听了可笑的把鼻子都喷出来,五岁时父母领我去听戏,我就能把整个戏中的唱腔、对白、动作、铜鼓等等全记下来。这么说吧,我脑子里就像一个录像机,把声像全录下来,然后我就能一点不差的全演唱出来,那时专家给我综合评估的评语是:前无先人,后无来者。古今中外,惟此一人。

 谁知好景不长,我七岁时由于社会运动,我家这地位在社会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一落千丈,从此我随母亲回到农村家乡。

 到了家乡我心中不悦就唱,什么歌曲戏曲,凡听过的我就唱,唱来唱去就唱到十八九、二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岁,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唱出了单门独派的唱腔叫吹腔,这个吹腔比任何一个剧种都好听。那真是软如棉,烈如钢,干是干,汤是汤,臭不臭,香不香,那个好听劲,在词海上也找不出能表达的名词。

 我这个吹腔,不用乐队,不像别的剧种,得有一大帮人的一个乐队,浪费多少人力物力呀。(低头小声说)我也不懂音乐,要乐队干啥。还得手舞足蹈的做动作。(小声说)我也不会动作。还得有布景戏台。(小声说)我一上台就吓瘫我了。要台子干啥。

 我这个吹腔随时随地都能唱,唱着戏什么活都能干。不但能干活,还增加工效三到五倍。

 现在在全国多数地方的男女老幼都能唱几段吹腔,听着好听,唱着方便又增加工效,凡是唱我的吹腔的地方都异口同声赞不绝口的说:吹腔很吃毛。大家都知道吃毛是“好”的意思。很吃毛就是很好。

 (面对观众)那位说啥叫我唱一段,那好,我唱前先说明以下,吹腔可利用各剧种的明演的唱腔、唱词来演唱,我现在用豫剧马金凤老师的“斩门外三声炮”唱一唱,凡跟马老师唱的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吹腔,可不是我不着调。“斩门外三声炮,如同雷……大家听着怎么样凡是听着好的观众都坐着不动,愿鼓掌就鼓掌,不愿鼓掌就不鼓掌,我不像别的演员非得要求掌声。凡是听着吹腔不好的观众都站起来,面朝后三分钟,来表示不赞成。谢谢大家一个面朝后的也没有,全赞成,全认为我的吹腔好。(拱手感谢)谢谢大家的赞成。

 吹腔还有特异功能。有一次我出远门没钱了,这怎办,我唱了段吹腔,所有的兜都鼓起来啦,全是百元大票。

 有一个人病的马上要死了,各大医院都看不好,唱了段吹腔,他起来吃了两碗饭就去干活去了。

 有个人死了三天,要去火化场了,叫我一唱,活了。

 天大旱,我一唱就能下雨。天涝我一唱就能晴天,找不到对象的我一唱就能找到对象,总的来说我只要一唱吹腔,天下无有不顺心的事,无有办不到的事。有一次发射卫星,火箭刚起飞五秒时,火箭歪斜,方向不正,我马上唱着吹腔跳上去,抓着火箭一搬,调正了方向,我一直随火箭上去,火箭于卫星离婚后,不不不,它们不叫离婚,是分离后,我又把卫星送到预定的轨道,我才松了口气,这时往天上一看,不好了,一个巨大的彗星要跟火星相撞,我们地球与火星的关系是唇失齿寒、肝胆相照,我得马上去救火星,我唱着吹腔一跳,跳到了彗星前面,打了个“停”的手势,彗星“嘎噔”一声停下了,给火星打了个“通过”的手势,火星“吱留”过去了,又给彗星打了个通过的手势,彗星才开始运行,免去了星球相撞的灾难,地球也能正常生存,这我才放心回家。

 回家后不久,接到上级的通知,叫我去联合国领奖,因我救火星有功。那位说什么赶快买飞机票去联合国你忘了,我会吹,不不,吹腔,我一吹就到了联合国,我一看那场面呀,是真够隆重的,从没见过,那可真是宋丹丹说的那样,人山人海,彩旗招展,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军乐队奏起了军乐,民乐队奏起了民乐,古代乐队、现代乐队、西方乐队、南北上下中,管笛、箫笙等等、等等,各大乐队一齐奏响,听着那好听,那个过瘾就不用提了。就好像大米、小米、高梁米、白面、黑面、玉米面、小豆、绿豆、大黄豆、地瓜、土豆、红萝卜、白菜、芹菜、大头菜、大葱、大蒜、大辣椒、鲤鱼、鲫鱼、黄花鱼、猪肉、牛肉、绵羊肉、花椒、胡椒、小茴香掺在一起搽粥,一喝是啥味都有,啥味也尝不出来。一个字有一人高的大红标语上写着:感谢吹破天救了火星。我一到场,这些人“啊”的一声把我给围上了,围的那是里三层,外三层,风雨不透,有人给我献花,我说OK,有人让我签名,我也说OK,大家一看我到了一齐高呼“欢迎吹破天的到来,这时响起了二十响迎宾炮。有人把我领进了会议室,会议室里坐满了人,我听到,有人说把火星奖给我,有人说把彗星奖给我,我都谢绝了,您想,要把星球奖给我,我院里也放不下,我不要,有人把我领到领奖台上,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一个金杯,迈着健壮的步子来到领奖台前,庄重的把金杯递给我,握着我的手亲切的说,你的能力大大的,好好干的,干活,要发扬的,光大的,后继有人的干活,我说:“一定一定的干活。这时东队奉起了中国国歌,升起了中国国旗,我肃立在领奖台上,心中激动,高兴愉快,那就不用提了,并叫我做一段简短发言。我也不能给中国人丢脸,在联合国这人山人海的各国人中,我得露一鼻子,那位说什么我会外语吗我现在五十多岁,哪能一点外语不会,我这么大岁数所学外语全用上了。普其逢卡卡马拉非开,欧开,欧开,咕嘟白。(手有力的一挥)八哥牙路,米西米西,死了死了的,(手又有力一挥)最后任命我为星球交通警察,从此我一天天的奔忙在各星球之间,以免星球相撞。

 现在我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为了发扬光大吹腔,使吹腔后继有人,我在各大城市办了培训班,那位说什么:工作忙没时间,这个不要紧,每周的周一到周五你们工作,周六周日休息,周八周九周十,这三天为新生日,我用新生日开课,每年的一到四季度您们工作,第五季度为新生季,这一季天天开课,怎么太累了,不要紧,第五季我利用新生时开课,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时,二十五时到三十二时这八个小时我开课,那位说什么没有新生日、季、时,哈哈,你难道忘了,我会吹,我一吹这些新生的东西就都出来了。

 学期一年,学费两万五,一年后能达到我这个程度。为了方便大家,我在门口设了个报名点,报名费二百五,什么不好听,那就二百六,您们为学吹腔也不差那十元八元的。咱为了吉利,您吃点亏,我贴点便宜都没啥,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人数有限,去晚了就没有名额了,赶快去。您看我光跟您们唠了,我还得赶快到天上去看看,各星球运行情况,以免相撞,身负重任,不可久留,告辞,告辞。

单人新年相声——《说笑话》

 我是说笑话的,我给您做大报告,行吗哪位也比我有学问,我要做报告您非退票不可。要说我的学问,是连一知半解也不够,九牛一毛都不是哇!说学问哪我没多大学问,我说我是文盲、这话亏点儿心,比文盲啊强不多,斗大的字认得两车,认得儿十字啊,马马虎虎。

 到如今认字的人多啦,差不离儿的都拿一张报纸看。原先认字的人太少,有个认字的,这就是“圣人”。好比马路旁边儿贴张告示,围着好些人看,看的人全认字吧不是。不认字他也看什么哪他那意思让别人念念,别人念念他好明白明白呀,这就是不认字的痛苦。赶巧啦有人念出来啦,这他算没白瞧;要是赴上这位认字的怕念错了叫人笑话心里明白不敢往外念,这位不认字的瞧着干出汗!

 说这人嘴里嘟嘟囔囔!您可别问他。因为什么别看他嘴里嘟囔,他未必认字。我怎么知道哪!在解放以前的前二年,在官银号那儿贴了张告示,有一位嘴里直嘟囔,可不认字,不认字怎么会嘟囔哪他买了个烧饼,一地吃烧饼啊,一边儿嘴里直嘟囔!他嚼烧饼,嚼烧饼得啦,他偏出声儿装像儿。这儿呀拿烧饼咬一口;

 “嗬,嗬,可以,不惜!”

 “不惜”呀是材料不少,里头麻酱啊搁得多!

 “了不得呀!’又咬了一口。“了不得”怎么回事,烧饼个儿小啦,“了不得”!

 旁边儿站着一位也不伙字,打听打听啊。跟别人打听也好,单跟吃烧饼的打听,怎么他嘴里嘟囔啊!

 “嗯,了不得呀,可以,哈哈……”

 “什么呀”这位紧着问。

 他不认字,怎么说呀!他把手伸出来啦!

 “写的是什么,您哪”

 “烧饼,你吃吗”

 “嗐!我说那上头的。”

 “上头是一层芝麻。”

 “我说那黑的。”

 “黑的是火大点儿,烙煳啦!”

 “我说那有红圈儿的那个!”

 “有红圈儿的你自己买去吧,那是豆沙馅的。”

 俩人哪抬了半天杠,驴唇不对马嘴!

 说还有这么种人,什么样儿人哪认字马虎。这个字他瞧着它像什么,他就念什么!街上常有这种事:糖炒“栗”子呀他念糖炒“票”子,北京“午”门他念“牛”门,医院念“酱”院……还是常见的事。

 我眼见过这么一件真事,什么事呀这话在七七事变以前啦,在官银号老铁桥一拐弯儿呀,那儿有一十霓虹灯——我一说,天津老住户都想得起来。霓虹灯是佛教会安的,晚上挺亮。那一行字是什么哪“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那天有一位先生走在那儿呀,正赶上我上园子打那儿路过,他站在那儿高声朗诵:“嗬,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赔产。”“菩萨”他念“赔产”,观世音赔谁的产哪 这是真事!

 还有一档子。在北京有个五牌楼,就是前门大街的五牌楼。在我十八岁的时候,五牌楼南边儿路东有个关闭的酒店,门上贴了个条儿,这条儿贴了好几年也没人来倒他这买卖,他写什么哪按说应该写:“此铺出倒。家具拍卖。”这“拍”字儿不是一个“提手儿”一个“白”字吧这位先生啊,写了个“竖心儿”一个“白”字:“此铺出倒。家具怕卖。”——怕卖就别卖啦!

 还有写信。这个字不会写,一问人,问得不清楚,出了错儿啦!这位老太太呀叫他儿子给她娘家兄弟写封信,合着接信的这个人是这位写信的舅舅。他舅舅出门儿到上海啦。他舅舅到秋天儿爱吃茄子,可是一吃茄子就发眼。姐姐关心兄弟,这天晚上让自己儿子给他舅舅写封信。这学生马马虎虎,归里包堆就几个字:“大舅,勿吃秋茄子,恐其发眼。”他写茄子这“茄”字儿忘了怎么写啦!他一问街坊,院里有一个二大爷,都睡下了。

 “二大爷!”

 把二大爷叫醒啦!

 “什么事呀就起来。”

 “您甭起来啦,我写信,这茄子的‘茄’字儿怎么写您告诉我。”

 “‘茄’字儿不会写‘草’字头儿一个‘加’字儿。”

 这个“加’是加减的加,他给写了一个住家的“家”。写到发眼的“眼”字又忘啦!

 “二大爷,眼字怎么写呀”

 “‘目’字旁,一个乾坎艮的‘艮’字。”

 目字旁是眼目的“目”啊,他写了金木水火土的“木”,这就不念眼啦!这封信他舅舅接着啦,一看不知是怎么回事:“大舅勿吃秋蒙子,恐其发根。”勿吃秋什么呢没这么个字儿呀!发什么根哪……莫名其妙。

 我们街坊还有一档子事,念祭文给人家念砸了。在旧社会,嗬!念祭文的人派头儿可不小,本家儿孝子孝妇——就是本家大爷大奶奶穿着孝服往地下一跪,亲友在四外这么一站,这位先生捧着祭文高声朗诵。我们这位街坊本来斗大字不认得二升,可他偏要充像儿。这祭文上写的是谁上祭哪就是这孝子孝妇哇夫妻俩。他一念:“孝子”,“孝子”俩字念得挺清楚。本家儿呀姓潘,名叫良显——潘良显。他把孝子念完啦,这仨字儿一个也没念对!“孝子,翻跟头!”

 他念完了,这本家儿子一听:“怎么啦,翻跟头这叫什么礼节呀怎么让我翻跟头”

 他没动弹。茶房过来啦,茶房听先生指挥,一拍本家儿子肩膀“大爷,您翻吧,这不是先生让您翻的吗,您翻!”

 这本家儿大爷跪着跟茶房嘀咕:

 “我没练过!”

 “没练过不要紧,先生让您翻的,我抱您腰,您翻。”

 这儿一抱腰,本家儿三十多岁,还真灵,本儿,翻了个跟头,完了跪那儿啦!他往下念:“孝妇”,孝妇是本家大奶奶呀!旧社会时候女人不写名字,娘家姓什么呀是什么“氏”,这位大奶奶娘家姓乜,就是之乎者也那“也’字儿没有那竖儿。

 他一念“孝子翻跟头”,翻完啦!

 “孝妇,也氏。”

 本家儿大奶奶跪在这儿一听:“也是我也翻跟头吗”

 茶房不能过来呀,老妈子过来啦:

 “大奶奶,您翻吧,这不,大爷都翻啦,您也翻!来,我抱您腰。”

 这位大奶奶为难啦,六个月身孕!你说翻跟头吧,又怕小产;不翻跟头吧,又怕失礼!没法子,翻吧!老妈子不敢使劲儿抱,这位太太跪在地下抬起一条腿来,跟先生商量:“先生,跟头我可翻不了,这么着吧,我拿蝎子爬得啦!”

单人新年相声——《白蛇传》

 《白蛇传》是一段儿描写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神话故事,内容非常动人。

 在杭州啊,有个书生叫许仙,有一天逛西湖去可巧下雨了。正这时候来俩大姑娘——就是白娘子和小青——找他借伞。哎,从这儿起就交上朋友了,一来二去,俩人有了感情啦,后来就结婚—成夫妻啦。您看多好。

 要不现在有的小伙子一到下雨天儿,就夹把雨伞在公园湖边儿上溜达呢。那是干什么呢那……那是憋着等白娘子哪!

 其实啊,白娘子和许仙的媒人并不是雨伞,是小青!怎么见得是小青给做的媒哪我有证据。您看现在市场上卖的酒当中有一种酒,叫“青梅酒”,哎,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怎么“青梅酒”嘛,青梅酒,青梅酒——小青为媒能长久!

 那位同志说了:要是“红娘”给做的媒呢那您就喝“红玫瑰”吧!为什么哪红玫瑰——红娘为媒才可贵哪!

 嘿!

 本来呀,许仙和白娘子夫妻俩感情挺好,生活得很幸福。可是这里边有人给破坏。谁呀法海!法海是金山寺的和尚,许仙去金山寺烧香的时候,让他给截住了,说许仙面带妖气,家中有妖精。许仙不信哪,他让许仙在五月初五过端阳节的时候,给女娘子喝点儿雄黄酒。结果白娘子现露原形,变成一条大白蟒,把许仙吓死啦。

 白娘子酒醒以后,一看:坏啦!赶紧去昆仑山盗来灵芝草,把许仙又给救活了。可是从打这儿起夫妻俩的感情就冷淡了,许仙老躲着白娘子,总疑心她是妖精。

 这怎么办呢后来呀,白娘子想了个主意。有一天,白娘子陪着许仙到后花园去游逛,来在一片草地,白娘子就说了:

 “许郎,五月端阳,你瞅见一条大白蟒,就疑惑为妻我是妖精,好,你来看。”

 说着话,由袖筒儿里掏出一条白手绢儿来,往草地上一扔,说了声:

 “变!”

 嗬!当时在草地上就盘起一条大白蟒,八丈多长,水桶粗细,眼如铜铃,血盆大口,三尺多长的芯子,突突乱窜!可把许仙吓坏了。白娘子笑了,说:

 “许郎,别怕!”

 用手一招,说:

 “走!”

 您再瞧,草地上这条大白蟒顿时踪影皆无。只见半空中飘落下一条手绢儿来,白娘子用手一接,塞到袖筒儿里了。

 “许郎,这回你清楚了吧,那天为妻是跟你逗着玩儿哪。”

 许仙看完以后,疑心病去掉了。当时说了一句话,把白娘子都给逗笑了。

 “嗯,这回我明白了,你不是妖精,你是变戏法儿的!”嗐!

单人新年相声——《中国文字》

 中国字很难学,有的字,一个字就有两个音。一个音,又有很多字。全读一个音。比如,数目之首的一,就有很多的字全念一,像衣服的衣,急病乱投医,大写的壹,作揖的揖,不依不饶的依,您说有多少一

 一个音就有一个字,写不出第二个来,这样的字有没有有,不多。像东西南北的北,只有一个。大小的大,只有一个。户口的口,只有一个。山水的水,只有一个,找不出第二个;不信您就找,找出来我请客。中国字,不但一个音有很多字,而且一个字还有双音。同是一个字,搁在这里一个音,放到那里又读一个音。您就拿这自行车的车字一说吧,自行车,手推车,马车,汽车,火车,三轮车,全读车。同是这个车字,换个地方,它又不念车。象棋比赛得读(ju)。当头炮、跳马、出车(ju)。不能说成当头炮,跳马,我出车(che)。出车(che)棋盘压碎了。

 中国人最聪明,识字不多,用字不错,该念车(ju)的念车(ju),该念车(che)的念车(che)。

 比如有个人要坐三轮车,到火车站去,赶火车,都这么说:“三轮车!”“哪儿去您哪”“我去火车站,赶火车。”“好好您上车吧。”“请您快点蹬可别误了车。”“您放心吧。”一会儿蹬到了。“您看不误事吧,到火车站了,您下车吧。”以上这些话,不能说车(ju),说车(ju)难听。要不你听:

 “三轮车(ju)!”

 “您到哪儿去”

 “我去火车(ju)站,赶火车(ju)。”

 “好,您上车(ju)。”

 “请您把车(ju)蹬快点儿,可别误车(ju)。”

 “您放心吧。”

 一会儿蹬到了。

 “先生,您看不误事吧,到火车(ju)站了,您下车(ju)。”这多难听。

 还有自行车的“行”字谁都认识,行走,旅行,行李,人走人行道,徒步而行,行不行……全说行(xing)。还是这个字,换个地方,又不念行,得念(hang)。人民银行,商行,行情,行约,行规,你真内行,三句话不离本行,全得念行(hang)。不能说行(xing),你真内行 (xing),三句话不离本行(xing)。这多难听。

 还有那个长(zhang)字,家长的长。学校校长,村长,乡长,小组长,县长,班长,排长,连长,师长,北京市长,全念长(zhang)。还是这个长字,换个地方,又不念长。念长(chang) ,万里长(chang)城,万里长(chang)江,时间很长(chang),日久天长(chang),这都念长(chang)。还有这么个说道:遇上活物得念长相声剧本(zhang),遇上死物就得念长(chang)。

 活物:比如栽棵小树苗儿,“哎呀!栽上树苗儿两年没见长(zhang)这么高啦,长得真快,用不了几年就长成材了。成材之后,把它砍下来,变成木头,死物就得说长(chang),这根木头可够长的,做房梁用不了这么长,锯下的废料,还可以用它做个桌子腿儿。桌子腿儿也用不了这么长。不能说:桌子腿儿用不了这么长(zhang),桌子腿能长吗

 还有开会的会字,大会,小会,会议室,开大会,大会发言,小会讨论,汇报会,这全读会(hui)。也是这个字,换个地方又不念会,念会(kuai):张会计,王会计,到会(kuai)计学校开大会(hui) 。不能说成张会(hui)计,王会(hui)计,到会(hui)计学校开大会 (huai)。

 我认为中国人最聪明,不认识这几个字,但在他说时也说不错,该说行(xing)说行,该说行(hang)说行,该说长(zhang)说长,该说长(chang)说长,不信我说您听:“张会(kuai)计,今天我参加大会,求你点儿事,把你的自行车借给我骑骑,我到人民银行(hang),找行(hang)长办点儿事,行不行”张会(huai)计说:“行,行,行。”

单人新年相声——《家》

 今天我站在台上,就说一个宏圣人。此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不卑不亢,不温不火。论年龄,五十开外,论身高,将就一米七零,论体重也就五十公斤稍多一点,论相貌,紫膛色的脸庞上刻满了执著与忠诚。是属于那种精华高度浓缩型的男人,据说,此人有个特异功能,能将全身的血液哗哗哗地动员起来,再唰唰唰地调度分配,使心脏与头脑的工作效率顷刻间迅速提高。你要不信,握握他的手就知道了,一年四季都是拔凉拔凉的,咋啦把钢用到刀刃上了呗!

 说了半天此人是谁呀就是宏圣科威矿用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辛广生,人称老辛。

 老辛从区区十五万元启动资金开步,十几年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到了2006年居然把科威公司的产值干到了二亿零捌百万元,人均产值一百六十万元。二亿零捌百万元是多少跟你这么说吧,如果请一个眼明手快的会计来数,一百元的大钞每秒钟数一张,一天连续不断地数八个小时,需要数整整八九七十二天。产值这么高,真的假的不是我跟你吹,嗬,如今的科威公司是产品有专利,营销有天地,职工有人气,早已跻身晋煤集团样板单位的行列,辛广生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宏圣公司、集团公司的标兵与劳模。

 老辛要强,说起来话长。且不说他东奔西颠、南下北上、顶风冒雪、忍饥挨饿地外出推销产品、闯荡市场,有一次大雾弥漫差几公分就连人带车滚进太行山大峡谷的万丈深渊;也不说他连明彻夜、马不停蹄、咬定青山、矢志不渝地下到工作面试验新研制的锚杆,不小心差一点被垮落的矸石煤顶没收了户口本;还不说他因为锐意改革、精简机关、整顿作风、提高效率而冒犯了某位老大不小的干部家属竟被其指着鼻子大骂“出门让汽车轧死你”;更不说他风餐露宿、有顿没顿、招待应酬、酒场饭局地对不起肠胃而落下久治不愈的老胃病;单说他老婆刘翠受不了他成天在外、不理家政、偶而回来、倒头就睡的作派而终于累得引发了风湿性心脏病与他大吵一架要闹离婚的一段插曲。

 “这日子没法过了。自打你当上这个破经理,牛不大,摆不小,连家都不回了,你有啥了不起”。

 老辛虽心中有愧这个家庭,但也受不了翠翠那弦外之音。

 “你有啥了不起”

 “好你个没良心的东西,我打黄花闺女嫁给你,累成我白头花发老太婆,我容易吗我”

 “你不容易,我容易吗”

 “你既为丈夫,就得般配这个职称,你不尽做丈夫的责任,我就跟你离婚,你给我走,永远不要再回来!”

 “离了你这盘黄花菜,我还就做不成八大碗了”

 老辛一怒而走,翠翠号啕大哭,弄得一家人张飞看老鼠,大眼瞪小眼,不知如何是好。

 不知谁把这事告给了汤总。汤总扔下工作,立马来到老辛家中。翠翠正哭得像拍岸的海潮,一浪高似一浪。

 “汤总呀,你可得给我作主哇,老辛不管我了呀,窗玻璃烂了一星期他都不给我安哪,冻得我心脏病又犯了哇,我要跟他离婚呀……”

 汤总一本正经地说:

 “大嫂,老辛太不像话了,连安玻璃这种事还让你来操心,他哪里配做丈夫跟他离了,我给你找个五十开外的男人做孩子们的后爹,后婚老婆后婚汉,摸摸脾气不就才三年半吗然后我再给老辛找个二十五六的媳妇,栓住他的心,免得他后悔了再来找你的麻烦。”

 汤总话中有话,明着是推,暗着是拉。

 “汤总,你偏心眼,为啥给我找个五十多的,给他找个二十多的”

 “大嫂,你不知道,老辛他人心眼好,大家可拥护他呢,锚杆厂这几年的变化多亏他了,男的女的都夸他,特别是那些年轻女的。”

 汤总故意卖着关子说。

 “俺老辛是心眼好,对我父母那没说的,对街坊邻居也没说的,别看他话不多,可实心哪!缺点就一个,就是不顾这个家。”

 “大嫂呀,当了领导哪个不是这样呀,我不也一年回不了几次家吗顾了大家就顾不了小家,大河里有水小河才满哪。以后你要再有什么事,就直接给我打电话,我的手机号码是――”

 “汤总,汤总,就不麻烦你了,我能自己克服,只是几天几天见不了老辛,也想让他回来给他拾掇拾掇,他这个人一忙开就不管自己了。”

 “老辛,进来吧,给大嫂赔个不是,赶快出发,客户在厂里还等着你签合同呢!”

 随着老辛一声道歉,翠翠的脸由冬天变成了春天,两口子终于言归于好,新的一天又开始了。这真是:

 两口子吵架不记仇,大河有水小河流。

 家庭和谐多幸福,企业兴旺有奔头。

我做摄像十几年了,大部分拍摄是婚礼,活动范围也大多是河北石家庄周边,石家庄藁城区藁南这一片 早上有叠被子,扫炕的风俗,叠被子有套词,烧炕有一套词,大多都是我们摄像教授,藁南还有闹公婆的,比方说当天的喜公公扮做猪八戒,背着喜婆婆迎接新媳妇,亲朋们把喜公公喜婆婆放在洗衣服的大铁盆里面转圈,藁北一代有一些恶俗把新郎用胶带绑到电线杆上,无极那边不但要把新郎缠到树上还得往新郎身上扔鸡蛋

藁城和无极有三个回民村,伊斯兰教的风俗习惯跟我们汉民也有所不同,回民结婚大多都是正月,正月初二,初三,初四,初六,当然现在汉民结婚都在用的气拱门,花拱门装饰也是必不可少的,早上回民在家里做接待的准备炸油条的,还有提前炖好的牛肉,还有牛肉丸子,当天热热,来上礼的乡亲们会被接待人员让到家里就坐,然后管事的会说“打碗菜”这个“菜”下面是牛肉丸子,上面是大块牛肉—这个味在外面的饭店是吃不到的,还有油条,茶水伺候着!

穆斯林结婚不贴喜字,不放鞭炮,只有一个方形的伊斯兰文字,俗称经字,新娘子娶回家,会去请清真寺的阿訇来家里举行伊斯兰教的婚礼仪式,俗称-打喜,每一年正月结婚最多的那一天大街上都会出现迎亲车队大堵车,打喜的阿訇在这家刚开始另外一家结婚的电话又催了!以前伊斯兰教的打喜仪式完了就剩下在家吃饭了,由于受当地汉民的风俗习惯影响,他们也开始在酒店请客,请婚庆公司,请司仪了,当然摄像师见证了这一时代变迁!

晋州结婚的风俗习惯比较多,有条件的人家会在婚礼前一天在家里有传统表演,俗称-响门,结婚当天新郎家人要煮熟一盘子鸡蛋,新郎每个鸡蛋都咬一口,早上军乐队提前到了,在出发前半小时开始奏乐,新郎在伴郎的陪同下在婚床上开始换装,从里到外,一套新,鞋底下要垫百元大钞

到了中午石家庄地区的婚礼现在基本都是有婚礼现场,有音响,司仪,西式婚礼仪式,午饭以后婚礼结束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外面嫁过来的新娘,山西新娘带来的山西花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藁城的大锅菜很美味!不过也不好找到了

那的风俗:

先相亲,再订亲,再到结婚生子

一、婚俗

清宣统元年(1909年)之前,怀远县民间婚礼已有承租花轿、雇用唢呐班子、举行仪式之俗。开埠后,少数富裕人家婚礼阔绰。国庆街南头花轿行备有各式官轿、花轿,并有轿夫;锣坊备有乐队和全套婚礼仪仗,包括“銮驾”使用的木制金瓜和钺斧等。举办婚礼人家根据富裕状况,承租全套称“满朝銮驾”,半套称“半朝銮驾”。一般贫民并无此铺张。男女尚在襁褓之中,多由父母定终身。婚龄小者十三四岁,大者不出二十岁,男大于女五岁之内为宜。女到男方,是为夫家添人进口、分担家务之计。女家则有的以礼钱作养家糊口之用。议婚、订婚、择期、迎娶、拜堂、回门等与皖北农村习俗大同小异。30年代后,稍有知识的人家或新式闺秀多废弃旧礼,实行文明婚礼。但富豪大户都要用小汽车或乘黄包车在城里兜圈摆阔,其花费不惜一掷千金。而更多的下层市民仍是因陋就简,按旧式婚礼。贫民家女儿出嫁一般只雇一乘蓝布小轿抬过去,或步行至婆家,再邀几个亲朋,备四大碗碟的喜酒庆贺了事。建国后,随着婚姻法的实施,以拜天地为主要仪式的封建婚礼被革除,现代婚礼中的婚宴、旅行结婚、集体婚礼等形式,与全国各城市趋同。

二、旧式婚俗

合八字 城郊人家不论贫富,均重视男女属相和生辰八字相合。富商豪绅及书香门第用红纸写上属相八字“过帖”,贫苦人家则托媒人以口喻方式互传双方。算命先生对“合八字”要价高于一般问卦者数倍。

四大红媒 城郊富裕人家,订婚有四个媒人,即男女双方各请两人,都分别为正媒和陪媒。双方亲戚和世交关系的好友多被请去充当媒人。

下水礼 喜庆前三天,男家给女家备下彩礼,蚌埠人称“水礼”,意为“长流水不断头”。礼品一般有双刀肉、两条大鲤鱼、一对鸡、24个顶头带红点的大馒头、24瓶酒(或两坛酒)。各种礼品忌单数;鱼的品种认鲤鱼,忌混子鱼或其它鱼,鸡忌毛白色;礼品上剪红纸双喜覆盖或贴红纸。地处西郊的席家沟曾是外埠来蚌贩猪的装卸码头,此地人家下水礼的习俗是把一头百十斤重的活猪赶到女家。礼品至女家,由女家对送礼人赏喜钱,并操办宴席招待。临走时要用一块肉和一只鸡回礼。此俗相沿至今。

八货挑子 寒门小户陪女嫁妆最为简单的有两个大凳子、两个小凳子、一张小桌子、一个盆架、一个带架子马桶,以及床上用品,称作“八货挑子”。童谣云“小妹妹累赘,长大要问哥哥要箱柜”,即指此种状况。

凑份子 此俗伴随滥发喜帖陋习而产生。男家喜期择定,借此喜事显示自己广为交际,地位显著,有的男家乘此收喜礼,欲捞上笔钱财。除发喜帖外,有的对亲友和熟人多的单位还送邀单,单上名列前首的人与主人交情深厚。被邀人碍于情面,要“凑份子”送贺礼。

送假礼 怀远早期街市上混世之徒专趁人家喜期,借所熟悉的商店四件喜礼,向喜主送贺,随礼言称自己虽家境窘迫,但贵府是积善人家,不能不来庆贺,现暂赊某店号喜礼四件,以表庆贺。喜庆人家虽明知他们是骗吃喝而无诚实之情,为求喜期平安无事,只得笑脸相迎,其实也不过添上一副碗筷,陪上一顿饭。而这些人吃得酒醉饭饱,叫声“打扰了”,把嘴一抹,便扬长而去。待喜期过后,主人只好把收来的喜礼原璧归还商店。市面上称这些送假礼的人为“痞子幺”。

迎娶 迎娶分“等婚”和“领婚”。“等婚”是由男方发轿接新娘上门成亲,一般人家都用此俗。发轿前新郎官要叩头拜轿,由跑郎官乘上被抬走,回时换新娘乘上。轿至女家,以吹喇叭等乐器“催妆”。新娘上轿前,以留恋父母兄弟姐妹而放声哭泣,为“哭嫁”,哭声响者受人赞扬,不哭者会被人笑骂为不知羞耻喜出嫁。此俗相沿至建国后仍然可见。“领婚”是新郎披红挂彩,乘花轿去女家领回新娘成亲。“领婚”须雇一乘花轿和一顶小轿,新郎去女家乘花轿,跑郎官乘小轿。回来时,新娘坐花轿,新郎官则跟轿走,专有人给他糕点吃,一路上不空着嘴。

三天回门 市区形成后,新娘满月后回娘家“住对月”习俗日渐废除。城里新娘多在三日回门,也有三天或六天由娘家来人探望新人,九天或十二天接回新娘到娘家。又因许多娘婆两家在市内相隔仅三五里,嫁后女儿随时可回家探望,无长住之必要。

附:旧时淮河船民婚俗

淮河船家遵守封建礼教甚严,又因居住船上,与陆地城乡人家相比,有较多相异之处。

结婚当日迎娶,媒人划子(船)在先,轿划子在中间,送亲划子在后。划子离娘家船距婆家一半水路时,送亲划子上的新娘兄弟或侄儿始喊声“姐姐(或妹妹、姑姑)请转镜”,新娘即把胸前的镜子背向前,镜面向里,意为福光先照婆家,后照娘家。这时送亲划子转头回去。男方迎亲划子早晨由媒人代表去迎亲,必须将划子划在女方轿划子的上水,到女方划子边时,贺喜的人用船把女方划子并在一起,媒人须拿红封散发“解缆礼”,两船方可划开。在鞭炮声中,新娘全身穿上婆家带来的衣服和鞋子,顶上盖头,才可由娘家妇女搀扶上男家的轿划子,嫁妆也随着搬上。

拜天地,船民以左舷为上,右舷为下。香案摆在上首,供先人牌位,父母和亲戚分序坐在上首。新夫妻同坐床上,以喝枣子汤为交杯酒,意为早生贵子。

闹房时兴捉老公公,公公须早躲开。若公公在闹房被抓住,要被人在脸上抹锅灰,并身背船板拉新儿媳满船跑。

新婚后三天,新娘由“全福人”陪下厨房,在事先传授刀法后,用三刀打八块豆腐,以示新娘心灵手巧。然后再由“全福人”撒一把筷子在案板上,让新娘右手一次抓筷子,以抓单数为生男孩,抓双数为生女孩,定头生子性别。

新郎结婚三天随新娘回家,受“十全”席招待,但在上第四道菜时,新郎必须起身先辞,否则会被人认为贪吃或不懂礼节。下午新娘临回婆家时,娘家亲属招待夫婿吃元宵,称为吃团圆饭。新娘在娘家临别时,必须带走一件自己穿过的贴身袄子,意为舍得娘老子,舍不得热袄子。

婚礼遇婆家有病人或男女八字稍微不合等,采用“小娶”形式,即由娘家主动将新娘送到男方船上与新郎成婚,待情形变化择好日子举行拜天地仪式,也较为简单。

新娘不得上亲邻船上。因船民多忌讳,认为新娘身上有“煞气”,上亲邻船上后会带来“晦气”。若犯此禁忌,婆家要给人家“开财门”。

四、现代婚俗

民国9年(1920年)后,怀远人行旧式婚礼者开始减少,新式婚礼出现。凡富裕人家婚礼,已雇用军乐队为之增添喜庆气氛,喜宴酬客一般是在酒馆设海参席。民国19年前后,受大都市影响,一些人婚礼程序趋简单,男女双方相爱,经家长同意,再找一位证婚人即可举办婚礼。富裕人家举行婚礼多租用大旅社,布置礼堂 、客厅、新房。迎娶时,凡在社会上有势力者都向机关或军队借用小汽车,在市内兜上一圈。新婚夫妻或者双方家长还出面在报上刊登启事。婚礼由证婚人主持,由媒人向来宾介绍新婚夫妻。新婚夫妻多合拍结婚照片,并与参加婚礼来宾同拍纪念照片。从简办理者,在报上常刊登“某先生某女士某日举行婚礼,礼仪从简,谢绝贺礼,望予鉴谅”之类启事。信仰天主教或基督教的青年,则在教堂举行婚礼,除由牧师或神父作证婚人,并颂圣经、唱赞诗、祈祷、祝福外,其余仪式亦很简单。建国前,实行现代婚礼的人很少。

建国后,按现代婚礼结婚的人渐普及,程序趋简化。50年代至60年代,部分干部和工人曾举行过更为简便的茶话会式婚礼。60年代后,为抵制婚礼中出现的大操大办的风气,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多倡导并举办集体婚礼,也有的新婚夫妻采取旅行结婚形式。

进入80年代,城区青年男女恋爱和订亲不拘形式,但受旧式婚俗的影响,结婚时,一般人家仍基本遵循下列习俗:

喜期凑双。男女双方对结婚日期选择以阴历、阳历、星期三者全双为佳,如凑不齐,则以阴历为准。同时,注意避开双方父母出生月份和生日。定后忌改,因旧时有以此定终生之说。

结婚当日清晨,男家向女方下礼,沿用旧时“水礼”习俗。礼品亦大致相似,其中有的以大面包、罐头取代旧时所送的馒头、猪肉等。也有的不下水礼,是因为女家在女儿回门时须款待亲友或在饭店设宴,商定让男方出钱。一般男方下礼至女家,便带回新娘嫁妆。往返时双方均用鞭炮迎送。

与下礼发嫁妆的同时,新娘早起,由家人或女友陪同,找人做发型,化妆美容。部分新娘化妆,是以在较豪华的国际美发厅为体面。化妆归来待男家迎娶。

男家在下礼带回新娘嫁妆后,即发车迎娶新娘。一般人家用轿车一至三辆不等,少数人家多达五辆以上轿车,甚至用摩托车开路。新娘在轿车里脚下有云片糕两条,意为“步步登高”,沿用旧婚礼中“新人不走旧路”的习俗。新娘坐上轿车不经过来时所过的道路。

迎娶过程共燃放五挂鞭炮示礼,即轿车出男家一挂,至女家一挂,催妆一挂,发车一挂,至男家一挂。

迎娶到男家时间,讲究不超过中午12点。因此,喜日上午男女双方家中均十分繁忙。如遇新娘在女家上轿车缓慢,以鞭炮催妆无效时,则以过中午进婆家不吉利劝说,较为灵验。

举行婚宴多在饭店,新郎新娘穿西式婚礼服在门前迎客、敬烟。餐席上酒过三巡,向客人一一敬双杯酒,然后散发喜糖。客人参加婚宴后,去新房进行礼节性看望。也有新郎新娘的青年朋友留下闹房的。

婚后,依旧俗第三天回门。

结婚旅游,新婚夫妻多在婚礼后利用婚假进行,也有的在婚前旅游,兼为结婚购物。

进入80年代,在郊区农村,有以下婚俗:

盖房说亲。凡家中有几个儿子的农户必早作准备,建砖墙瓦顶或平顶房三间以上。女方说婆家,也把有无新房作为首要条件之一。

见面礼。男女经介绍初次见面称“相亲”,女方由亲属陪同前往男家。男方对女方以钱作礼,要在百元以上。

订亲礼。男女双方确立婚约,男方要为女方做全身衣服,两家开始互相往来,借此也告知亲邻朋友不再另提亲。日后如女方提出退婚,应退礼给男家,但男家主动退婚,则不向女家索回礼品或礼金。

索要彩礼。女方对男家订亲时,常索要彩礼。按当时物价计算,一般男家彩礼花费均在千元以上。贫穷农户在喜中唉叹:“新媳妇要十块钱一斤”。女方所以在婚前索要彩礼,是因当时农家除维持正常生活外,无财力购买耐用物品,借婚前索要彩礼,既可以一次添置家产,又免婚后添加,造成妯娌与姑嫂之间的矛盾。

城乡通婚。县郊农业生产乡村的女子,愿嫁到近郊的蔬菜生产乡村;近郊乡村的女子,愿嫁城里一般人家。乡村姑娘嫁城市人,彩礼从轻,礼仪随城市也从简。近郊一些乡村农户生活富于城里一般人家,但由于受旧时“乡下五条牛,赶不上城里光蛋猴”的观念影响,仍多愿与城里人婚配。

以上等等说言如有不到之处恳请各位雅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1636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30
下一篇2023-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