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春节的习俗 :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4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5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6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7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当代“新乡贤”李永祥的故事
他不仅桃李满天下,还以德高望重、和蔼可亲享誉“朋友圈”;他的家庭和谐安康,子贤孙孝,是远近闻名的模范家庭;他搜集近万条家乡无极方言土语,汇集成书,及时"抢救"了无极方言历史文化。他就是20xx年度石家庄市“新乡贤”李永祥。
李永祥,1950年出生于无极县东西侯村,1971年开始东西侯村小学任教,任教期间踏实勤恳,先后获得“优秀园丁”、石家庄地区“教育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在教育理念上,他提倡应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他的教学经验经常在全县进行推广学习。
不仅是对学生,对于儿女,李永祥一样严格要求。他的家庭是一个13口之家,生活中他经常对孩子们进行传统美德和爱国主义教育,告诫孩子们要诚实做人,爱岗敬业,吃亏让人,热心助人。每年八月十五和春节,他还主持召开“家庭会议”,对表现好的孩子给予表扬,对不足的地方及时提出改正。
生活中,他经常为身边的人调解矛盾、化解恩怨。由于性格直正,处事公道,从二十几岁他就开始在老家主管婚丧嫁娶之事,四十多年来,谁家有矛盾,有纠纷,办大事,都会去找李永祥,在群众中他有着很高的威望。
20xx年,李永祥在日常生活中不时在思考,发现无极本地方言土语被逐渐边缘化,走出无极县的年轻人,对家乡的方言土语、地方风俗文化已经慢慢淡忘,提起几句家乡方言,竟然不懂其意为了“抢救”无极历史文化,李永祥开始了一场十年的艰辛鏖战——搜集整理无极的方言土语,并整理成册。20xx年,李永祥当选为无极民俗协会副主席,还喜获无极县道德模范荣誉称号。集十年心血搜集整理材料编著而成的《无极方言土语》(第一版)一书更是喜获“河北省民俗文学著作奖”荣誉。
李永祥说,想一条或写出一条无极的方言土语可能只需要几秒钟,但是要用普通话注解,使外地人精确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需要考虑几分钟、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为了整理方言土语,已经年迈的他,学会了电脑打字,有时候在电脑前,一打就是七八个小时,长期的劳累让他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为了减少疼痛,他有时就躺着打,困了累了,就站在阳光下反复修改打好的方言土语,不让自己打盹。除了吃饭,有时一站就是一天。靠着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从20xx年到20xx年的12年时间里,李永祥搜集整理出无极方言土语6000多条,并成功出版。
成功路上没有尽头,李永祥先生也一直在蹡蹡而行。不久前,由北京团结出版社出版的李永祥著新版《无极方言土语》又正式和读者见面。
“可以说,新版的《无极方言土语》已经完全具备了语词类工具书的特点,堪称是咱无极人的方言大词典。”我县文化教育界专家任国强先生告诉笔者。
新版《无极方言土语》的前身正是以内部书号印刷成册的李永祥著20xx年旧版《无极方言土语》,当时收录语词6000余条。经过近3年来反复推敲考证和补充完善相关资料,新版书籍从版面设计到内容编著,都作了更加科学的修订。
全书共计427页,约198万字,包括编写说明、无极方言土语语言特点以及日常生活类、村名类、日用品类、植物类、动物类、时令类无极方言土语详解,并附无极婚嫁习俗、丧葬习俗等无极重要民俗活动综述和示例。与旧版相比,新增方言土语1900余条,全部语词达到8000余条,语词释义更加科学严谨、生动贴切,婚丧嫁娶等相关民俗知识也作了进一步完善。
原无极县政协主席杨成岱先生在为本书作序时曾说:“放下初稿,掩卷深思,我对他(李永祥)肃然起敬,因为非有大志、非有大爱不能为之!”的确如此,正是缘于对家乡无极风土人情的无限热爱,对家乡语言文化的痴迷钟情,对家乡本土民俗文化传承的拳拳之责,李永祥先生才能十几年如一日,克服身心之疲惫,病痛之折磨,长期坚持走访调查和方言土语的搜集整理工作,夜以继日、孜孜不倦、矢志不渝,最终完成此集无极方言土语大成之作,以飨读者。
看过李永祥先生的《无极方言土语》这本书的人,都说这就是一本地地道道的无极方言词典,身在北京、上海、无锡等全国各地的无极籍在外人士通过多种渠道得到这本书后也都是爱不释手,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李永祥先生说,他有一个想法,目前这本书收集了无极方言土语8000余条,他将继续收集整理,争取汇集无极方言土语10000条,更好地归纳和传承无极方言历史文化。
《晋书·天文志》又称:“勾陈六星皆在紫微宫中。……勾陈先刂中一星,曰天皇大帝,其神曰耀魄宝,主御群灵,执万神图。”
道教经典中,斗姆元君即是天皇大帝之母。
“斗姆”,又作“斗母元君”或“中天梵气斗母元君”。是现今宇宙开始时,宇宙中最宏大华贵祖母之气的精神。是现今宇宙时空与星辰灵性之祖母。“斗”在中华文明里,划分天域时分为三桓五斗众星。“姆”指祖母。道经云,斗姆“为众星之母”。《太上玄灵斗姆大圣元君本命延生心经》经曰:“斗母登于宝座之上,怡养神直,修炼精魄,冲然撮炁,炁入玄玄。运合灵风,紫虚蔚勃,果证玄灵,妙道放无极微妙光明,洞彻华池。化生金莲九苞,经入间七周夜,其华池中光明愈炽愈盛,其时一上腾九华无中,化成九所大宝楼阁。宝楼阁中,混凝九直,梵炁自然成章文。前有无罡光敷,应现九道体,一曰天皇,二日紫微,三曰贪狼,四曰巨门,五曰禄存,六曰文曲,七曰廉贞,八曰武曲,九曰破军。”
斗姆元君应现九道体,化生九子,其二长子是为天皇大帝、紫微大帝;二长帝君,居紫微垣太虚宫中勾陈之位,掌握符图纪纲元化,为众星之主领。是说见于道经《玉清无上灵宝自然北斗本生真经》中。
另宋张君房《云笈七羲》卷二十四称:“璇玑星君,字处行,勾陈六星主之,常陈天之虎责也。”并列勾陈上宫目天皇大帝名目,列为四御之一。
勾陈大帝的职能为: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南北两极和天、地、人三才,统御众星,并主持人间兵革之事。
勾陈天皇大帝,在中华文明的流传中,应现为伏羲天皇。
相传远古之时,四方土地到处一片混沌荒昧的景象,时间茫茫地流逝了。(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先民们慢慢地知道了日出日落,月圆月缺的变化,寒暑气候的变更,星辰散布排列的方向和位置。(日月盈昃,辰宿列张,云腾致雨,露结为霜,寒来暑往,) 自然在提供给人生存条件的同时,也在磨练人的意志,给予人重重压力。人只有不断克服这些压力,才能生存繁衍和继续发展。因此,在远古太初,认识自然,改造环境便成为人生存的第一要义,并成为终生使命。 改造环境的手段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创造了文化,并以文化观指导自己去认识和改造自然。 在此期间,人们住在黑暗的洞穴里。以石器、、木棒、兽骨为狩猎工具,以兽皮或树叶为衣。吃一些野果生瓜、鱼虾河蚌、连毛带血的生肉,有时连这些脏腥生冷的食物也没有,饥一顿,饱一顿地度日。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斗争的同时,人们的智力很大地开发了。为了更好的生存,人们逐渐组织成氏族公社。道教称为延康世纪。 在中华大地上的众多的氏族中,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氏族首领,他(她)们开创和推进了华夏文明。
此时中华大地上的先人智力开发,人们用木棒石块对付野兽,常常奔波一天毫无所获。狩猎的不稳定, 影响到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面对营养不足的艰难局面,在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蛇图腾氏族──华胥国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氏族首领“伏羲氏”。他道体即是大道中勾陈大帝,辅玉皇大帝执南北二极和天地人三才,统御众星。为实现元始天尊的意志,流传大道智慧,应现为“伏羲天皇”。
伏羲天皇教人们用绳索结网,用网来捕猎野兽鱼虾。使狩猎更快了,范围更大,所得也更多了。 《易经》系辞下传:“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可是到了冬天,野兽很少出来活动,大鱼沉于江底。人们的生活又艰苦了。伏羲天皇又教先民们在猎物多时把飞禽走兽喂养起来,驯服成家禽牧畜。大规模 的喂养从而开创了原始畜牧业。 太初之时,先人们头脑发育尚不完善,活在主观世界里,甚至不能把自己和自己以外的事物分别出来。肉食增进知识与感观欲望,人们有所自觉,自觉到人是独立于天地的,人们进入认识自然界的精神世界。面对五彩缤纷的自然,变化莫测的人事,显隐多端的心情,起先是茫无头绪,难以把握。慢慢地,人们试着用归纳的办法来整理,把相似和相近的归为类,序为数。这“类 ”和“数”,一经一纬,便成了初民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爻 伏羲氏在祖国各地传播畜牧业的经历中,为教化先民观看到自然万物运育成长,相辅相成。思想天地造化,万物成形的道理。作成太极八卦图,以演释天地变化由来的过程,无极就是虚空,太极就是地 球,地球在围绕太阳周转时也在自转,旋转运动产生了万有引力和离心力,天火地水相融形成混沌,刚柔相摩,鼓之与雷霆,奋之以风雨,混沌大气清浊浮降形成天地。阴阳凝聚震荡形成水体,水体在地表的压力使地壳皱褶,大山川泽定型。卦爻空间是天地经纬地势。先天八卦以天南地北,东升日,西江源,东南泽地,西北高原,东北地摺多震,西南热带雨林表现中华地形图。演化天干地枝显现在地球观看到的星宿排列和变化的位置,设甲子周期码译时间空间跨度。以分类四方的时间落差。并教授先祖们用这天地最深奥的物象符号,重叠来记载生活上发生的事情。并推算气候的变化。人民在伏羲天皇的教导下,感识从似乎杂乱无章的万事万物,经过分析梳理,已发现二(对立),领略三(和谐),进而知道它们的属性是一(一体)。由道生成。这也是道德经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先天八卦形成后,道教称为太极大纪。 因为伏羲天皇为民演释了自然的奥秘,开启了人民的智慧,为民排忧解难,促进新生,上古华夏各族人民拥护他为各族的皇,(道教中常有帝、皇的称谓,与封建和儒教解释不同。帝是缔造建立政权政府管理之义。皇是文明辉煌开端之义。)后世称他为太昊羲皇。伏羲天皇定都河南淮阳,(中华民族早期血脉来自于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族群,到秦汉之际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血脉。炎帝和黄帝是华夏族的代表,伏羲是各族共同尊奉的先祖。)在位时,在女娲皇的帮助下,制定了婚嫁之礼。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伏羲制定了人类的嫁娶制度,实行男女对偶制,用鹿皮为聘礼。并以所养动物为姓,或以植物、居所、官职为姓,以防止乱婚和近亲结婚,使中华姓氏自此起源,绵延至今。[5]
伏羲天皇又教化古中华大地各氏族以龙为图腾,从此华夏大地后裔皆称龙的传人。 龙---天地所有有灵生灵的维护者,源于大道,与宇宙同存,长寿不死。神通广大。能够乘云,游雾,能够鸣雷,吐冰,出火。可大可小,可上可下,可隐可现。能够透金石,镇邪妖,几乎无所不能。先人们顺着龙的脉出于历史的烟波,乘着龙的脉在大地上开创人文。(天道之用,莫神于龙。)
姓名:张香桐
生卒:1907年11月27日~2007年11月4日
描述:著名神经生理学家,新中国神经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国际上公认的树突生理功能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针刺麻醉机制研究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
籍贯:河北正定县小马村 现裕华区小马村
特殊贡献:根据视觉皮层诱发电位的分析提出视觉通路中三色传导学说,发现“光强化”现象,世界生理学界把这种现象命名为“张氏效应”。
[编辑本段]张香桐-个人简介
中国神经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07年11月27日生于河北正定县。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理系,1943~1946年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生理系研究生,获哲学博士学位。历任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讲师、助教授,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联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国际脑研究组织中央理事会理事,美国卫生研究院福格提常驻学者,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外国名誉院士等职。首先提出大脑皮层运动区是代表肌肉的论点;根据视觉皮层诱发电位的分析提出视觉通路中三色传导学说,发现“光强化”现象,世界生理学界把这种现象命名为“张氏效应”;首次发现树突电位;还从事针刺镇痛机制研究,认为针刺镇痛是两种感觉传入在中枢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1991年当选为世界镇痛研究协会名誉会员。发表有《猕猴大脑皮层运动区的肌代表性》、《中枢视觉通路的机能组织》、《大脑皮层与丘脑之间循环线路的重复放电》、《大脑皮层神经原的树突》、《针刺镇痛的神经生理学基础》等百余篇论著。
中国***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罗马尼亚医学会名誉会员,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外国名誉院士,国际脑研究组织中央理事会理事,世界卫生组织神经科学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巴拿马麻醉学会名誉会员,美国全国卫生研究院福格提常驻学者,国际神经网络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张香桐热爱科学事业,治学严谨,淡泊名利,学识渊博,远见卓识,维护科学尊严,反对不正之风,为中国国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编辑本段]张香桐-大事年表
907年11月27日,出生于河北省正定县城廿里铺乡小马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21年进入新式小学——廿里铺乡枕头镇小学。
1923年,用两年读完小学,考入设于正定县城的直隶省立第七中学,学制四年。
1927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学制两年。
1929年,升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学制四年。
1933年夏,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留校任助教。
1934年,调入国立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当助理研究院。同年秋,随心理研究所迁往上海,第二年又迁往南京。
1936年,首次发表论文,《刺猬之一种听觉反射》一文刊登于《中国生理学杂志》1936年10卷上。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胜爆发,8月,离开南京,为护送仪器设备辗转于长沙、桂林、阳朔、柳州北的丹洲、良丰等地,在颠沛流离中仍不忘记科研。论文《刺猬中脑下叠体之下行通路》发表于《中央研究院生理研究专刊》1937年第10号。
1941年,任安顺路军军医学校教官。
1942年年底,离开重庆,前往美国深造。
1943年3月24日,抵达设于美国纽黑文市的耶鲁大学。从此开始了师事著名神经生理学家、耶鲁大学医学院生理系主任富尔顿教授的三年进修生活。
1946年,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而后进入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医学院生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一年。
1947年,应聘回到耶鲁大学医学院航空医学研究室工作,先后担任教师和助理教授,至1952年。
1950年,发现“光强化效应”,1954年起被国际生理学界称为“张氏效应”。
1952年,任美国纽约的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联系研究院,至1956年。
1956年,毅然回国,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研究员,第二研究室主任。
1957年5月,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60年,赴罗马尼亚参加该国生理学会议。
1965年春,赴古巴首都哈瓦那参加国际学科讨论会,开始针刺麻醉机理的研究。
1977年,赴日本访问讲学。
1978年,附瑞典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应邀以中国客人身份参加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年会。
1979年,被美国卫生教育福利部全国卫生研究院授予该院“常驻国际学者”称号。
1980年,赴美国波士顿领奖——茨列休尔德奖(ThresholdAward)。11月,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成立,担任首届所长。
1981年,被巴拿马麻醉学会授予“名誉会员”称号。
1982年,被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授予该院“外国名誉院士”称号。
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名誉所长。
1987年,应邀赴美国华盛顿出席美国卫生教育福利部全国卫生研究院建院百年纪念活动。
1989年,美国出版的《神经科学百科全书》中,他被列为“公元前300年至公元1950年间对神经科学进展有贡献的人物”之一,该“人物简介”中,收入他的两项研究成果:一是“猴运动皮层内肌肉部位代表性”的工作;二是张香桐与著名神经生理学家DPCLloyd一起做的对猫后肢肌肉神经中穿入纤维组成的研究。
[编辑本段]张香桐-个人荣誉
1980年,茨列休尔德奖;
1992年,国际神经网络学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2000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陈嘉庚“生命科学奖”。
曾担任《神经生理学杂志》(美国出版)、《国际神经药理学杂志》及国际的《脑研究杂志》的顾问编委;被选为罗马尼亚医学会名誉会员,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外国名誉院士,国际脑研究组织中央理事会理事,世界卫生组织神经科学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巴拿马麻醉学会名誉会员及美国全国卫生研究院福格提常驻学者。
[编辑本段]张香桐-传奇人生
14岁的“小学生”
张香桐本是河北农家子弟,家境贫寒,一直没有上学。14岁那年,他深深爱着的母亲不幸故世,令他十分悲痛。就在那一年,在私塾老师的建议下和叔叔们的支持下,他终于进了桥头镇小学。仅仅用了两年时间,他就读完小学,拿到了小学文凭,成了小马村的头号新闻人物。瞒着父亲,他又报考了位于正定县城的直隶省立第七中学,考试那两天里,他没有钱住县城的客栈,就在街上找了个摆摊的棚棚睡下,靠自己家烙的玉米饼子和街旁小井的井水充饥解渴。考完以后,他照旧回到村里帮父亲干活,直到发榜那天。偷偷跑去看榜的张香桐见到自己榜上有名自然高兴,但他绝没有指望父亲会继续让自己升学。还是在叔叔们和小学班主任老师的劝说下,父亲四下设法凑足了钱,张香桐总算实现愿望,跨进了日夜向往的中学大门。
穷人的孩子能上学,对这样的机会自然倍加珍惜,在省立七中,张香桐的学习刻苦是出了名的,他的各门功课成绩在班内也自然是名列前茅。他的人缘也特别的好,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都喜欢他。
天有不测风云,张香桐万万没有想到,就在他读中学三年级那年,家里遭了火灾,全家赖以存身的几间屋子几乎全部被烧毁,闻讯赶回村里的张香桐,对着眼前凄凉的景象,对着愁眉不展的父亲和叔叔们,他心里隐隐感到,自己的读书梦已经做到尽头了。二话没说,他回到学校收拾行李,准备退学。
“香桐,先别忙着退学,我们大家帮你想想办法。”同学们挺热心,也挺义气。没过几天,同班同学小梁说到做到,跑来向张香桐报喜讯。
“有好办法了。我舅舅家正需要为几位表弟妹请家庭教师,我去跟舅舅说,你学问好,你就当这个家庭教师吧!”小梁的舅舅在保定府当官,家里财大气粗是不用说了。
张香桐望着热心的小梁,他打心眼里感谢这些好同学。想了想,他红着脸说:“当家庭教师对我来说再好不过,只是我想等中学毕业后再去,要是可以的话,能否先借200元大洋帮我渡过难关”
他实在是觉得把握不大。没想到,小梁去跟他舅舅商量后,居然答应了这个条件,送来了200元大洋。靠着这200元大洋中的一半,张香桐一直维持到自己中学毕业,另一半送到小马村,帮助父亲和叔叔们渡过饥荒。
中学毕业时,张香桐面临着一个难题,是继续升学念大学,还是履约去城防司令家当家庭教师他找到几位朋友商量,一番议论,大家想出了个绝妙的两全之策:家庭教师要当,这是为做人的人格;大学要考,这是为做人的前途。于是,张香桐报考了学费比较便宜的北京大学预科,并且顺利地通过考试,被北京大学录取了。
但是,他没有去北京大学预科读书,而是留在正定当家庭教师,又让同学代他去北京大学报了到。于是,他一面在正定当老师,一面又在积极自学大学预科的课程,等到学期考试临近,同学把考卷从北京寄去,他做完了,再寄回学校。这就是张香桐不误履约又不误读书的两全之策。个中苦甜酸辣,张香桐心中自知。
两年北京大学预科,张香桐当了一年半不上课的学生。直到最后半年,为怕此事被察觉,被学校取消升入本科的资格,他才央一位朋友帮忙代课,自己正式去了北京读书。
艰难时期坚持科研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抗战全面爆发。同年,上海“八一三”事变,不久,上海沦陷,南京告急。正在中央研究院心理学研究所神经解剖学实验室工作的张香桐和另一位年轻研究人员自告奋勇,负责将所内的图书仪器运送内地。一天傍晚,日军飞机空袭南京,就在那次空袭中,研究所的一角被炸弹击中,张香桐的整个身子被埋在炸坍的废墟瓦砾中,所幸毫发无伤,个人惟一的损失是一副眼镜让冲击波吸走,下落不明。
张香桐在带着中研院的图书仪器逃难期间,总算也有几次稍作喘息的时候。第一次是从南京到阳朔后,他们曾经停留了几个月;第二次是从桂林经柳州,到了广西的三江口——丹洲,在那里又有半年时间的停留;第三次是从丹洲到良丰以后。
柳江是广西境内一条美丽的河流,丹洲便是柳江上游的一个江心小岛。这是一个住了几十户人家的名副其实的小岛,当地民风淳朴,加以景致优美,如果不是战乱,实在是一个再好不过的读书治学的好去处。张香桐就在那个小岛上一座空无一人的破庙里住了下来,看守着那些比性命还要宝贵的图书仪器。
当他意识到自己将会在这个小岛、这个破庙里住上一段时间时,他想到了因战乱而中断的研究,幸好,显微镜和一些常用的实验动物的脑组织连续切片标本他都随带在身边,那是因为,他早就想到,战争不会是短期的,在逃难中如果有条件,可以抽时间做点观察研究,至少不会让知识和业务荒废掉。于是,就在破庙大殿的一个角落里,张香桐摆起了一张方桌,他把显微镜和脑切片在桌上一字排开,心无旁骛,有滋有味地做起他的研究工作来。
就在那半年的时间里,在那个小岛上,在那座破庙里,张香桐完成了关于刺猬脑干内细胞核团的组织学观察,绘制了40多幅与之相关的写真图,完成了一篇关于这一观察研究的专著。最重要的是,就在那段时间里,他以整段的时间对神经解剖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学习,对这门历来被人们视作枯燥乏味的学科,进行了集中攻克,从那以后,他已经能够做到,对每个神经结构及其周围组织的关系,熟悉到就像自己从小住惯的街区里弄一样,轻车熟路,了如指掌。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香桐在集市上买到了穿山甲,他就地取材,对这一神经系统十分特殊的贫齿类动物的脑结构展开了研究。就在对穿山甲的脑外部形态和组织切片的研究过程中,他有了新的发现:原来,穿山甲的锥体束交叉的水平高过其它的动物,而且显著地浮现在延髓的腹侧表面,用肉眼就能看到!这是任何动物身上没有的现象。这也是从未有人记述过的现象。
大器晚成:36岁赴美求学
1942年,张香桐正在贵阳安顺军医学校任教。一天,他在图书馆里读到一本约翰•弗尔顿写的《神经系统生理学》,觉得大有收益。在后来的一次聚会上,他表示了希望能在弗尔顿实验室进修的愿望,不想竟招来同事们的讥讽,有人笑他是"痴人说梦",更有人毫不掩饰地嘲弄他:“像你这样的穷光蛋,要是能够去美国留学,太阳一定会从西边儿升起来。”憋着一口气,张香桐鼓起勇气,给弗尔顿这位享誉遐迩的神经生理学大师写了一封毛遂自荐的信。其实,他本人对此并不抱太大的希望,信寄出后不久,他就把此事遗忘了。
3个月后,他突然收到了一封国外来的电报。一开始,他还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一个农家子弟出身的人,哪来的海外亲友他以为是邮递员搞错了,所以,他都没有拆封,当场就退还给了邮递员。“请你送给药物学系的张鹏冲教授吧,他有不少海外关系。”一个小时后,邮递员转了个弯,又回到了他那里。
“张鹏冲教授说,这份电报肯定是给你的。”
这下,他变得认真了,一边拆开电报,一边极力地在记忆库进行着搜索。
电报内容很简单,只有三个英文单词:“YesLetterFollows“(意即:可以,余言见函。)
这时,他终于记起来了,3个月以前,他曾在一气之下,给弗尔顿教授发去过一封信。看来,太阳真要从西边儿升起来了。
自收到那封电报以后,他开始真正重视起求学一事来。他日盼夜盼,期待着那个不再是痴人说梦的结果。
又过了一个月,他翘首以盼的回信终于来到。按照惯例,那封信函是由耶鲁大学医学院院长弗朗西斯•布雷克签署的。信函内容为,对张香桐的申请表示欢迎,并准许他以访问学者身份在学校生理系工作,并承诺为他申请一份奖学金,足以维持他在美工作期间的全部生活费用,路费则由他自理。
变卖了衣服、书籍,最后,连珍藏了多年的一部善本书“Schaff’sTextbookofPhysiology”也一并卖出去了,张香桐终于凑足了赴美的路费。而后,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到战时陪都重庆,敲开了无数个衙门,填写了无数份表格,靠着耶鲁大学医学院院长弗朗西斯•布雷克签署的电报和信函,总算在半年之内办妥了出国手续。
1943年元旦前夕,西方人最注重与家人团聚的日子,一架从重庆飞往印度加尔各答的军用运输机上,走进一个惟一的乘客,他就是前往美国耶鲁大学深造的张香桐。
1946年,四十岁的张香桐以优异成绩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此后,他对大脑皮层研究的贡献日益显著。神经细胞的纤维有轴突和树突两种,轴突的传导神经冲动之功能广为人知,树突之功能至五十年代仍是知之者甚少。张香桐用当时的先进技术记录大脑皮层单位电位,着手研究树突的功能,被认为是研究大脑皮层树突功能的先驱者多年以后,这位著名脑科学家又以其卓越的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推崇的“神经生理学界的领袖人物之一”,1992年国际神经网络学会授予他终身成就奖。他始终没有忘记弗尔顿教授对他一以贯之的关爱和教诲。
弗尔顿教授夫妇没有子女,他们把张香桐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和照料,张香桐在耶鲁大学学习和工作了十多年,几乎每年的圣诞节都是在弗尔顿教授家里度过的。
一代神经生理学家弗尔顿于1960年病逝。
1980年7月15日,张香桐赴美国波士顿参加1980年度的世界茨列休尔德基金会为包括他在内的4位国际科学家举行的颁奖典礼,通过基金会的精心安排,他得以与师母弗尔顿夫人在颁奖会场上重逢,一别20余年,弗尔顿夫人见到他的第一句话就是:
“非常高兴,我能看到你的帽子上又多插了一根鸡毛!”(印第安习俗:凡对本部落作出过重要贡献者,每立一次功劳,均由酋长亲自在其帽子上插一根鸡毛,以示表彰)
风雨归国路
张香桐的家就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大院里。红色外墙里,朴素中难掩书香气。餐厅的一角有一件宝贝——一只大木箱,边角裹着铁皮。看似不起眼,却是随张香桐一起从大洋彼岸历经坎坷才到中国的。这是张香桐的好朋友布克塔教授家装衣物用的,特地腾出来支援他装仪器的。在那充满风险的年月里,张香桐从美国辗转运回了六大箱仪器,自个儿的积蓄、衣物和藏书却一样都没带回来。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远在美国纽黑文的张香桐得知喜讯,频频给国内亲友写信,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在一封给友人的信中,他写道:“闻国内解放后的新气象,甚感兴奋,我恨不得一步跳回去,参加这个新建国运动……我急于想报效祖国呀!”
1950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美国政府对中国实行封锁政策,包括张香桐在内的许多中国科学家想要通过美国政府批准回国的计划成为泡影。张香桐一等就等了5年!
1955年7月,张香桐得到一个去北欧讲学的机会,一个计划在他的心中开始酝酿:取道北欧,返回祖国。他把这个打算告诉了他素所信赖的弗尔顿教授,弗尔顿凝视着眼前这个淳厚朴实的学生,十分诚挚地说:“香桐张,你应该回去,去为你的祖国服务!”
张香桐也把自己的这个打算告诉了房东休斯夫妇。这对善良的美国人显得恋恋不舍,他们一再地挽留与自己相处多年的中国房客:“这儿不是挺好的吗这儿研究条件好,生活也安定舒服,还是不要回去吧!”
他们说的全是实话,但还是留不住张香桐。张香桐一直记着那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说的话:“无论我在做什么,我一直在想,只要精力许可,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
1956年,张香桐到达比利时,他将在那里参加一个国际生理学会议。自然,他在此前,已经做好了回国的一切准备。离开美国前,为了避免引起美国政府的怀疑,张香桐启程赴比利时时,在美国所有的积蓄、家具和藏书都没有动,只带了一些换洗的衣服,一套做实验用的电子仪器。颇有点故布迷阵的意思。
比利时国际生理学会议后,张香桐又继续在北欧诸国讲学,寻求回国的途径。时至金秋,瓜熟蒂落。经过不懈的努力,在欧洲的一些朋友们的热心帮助下,张香桐终于经芬兰的赫尔辛基,转道东欧和莫斯科,顺利回到北京。
祖国和人民对冲破重重困难归来的游子表示了热忱的欢迎,张香桐刚刚回到北京,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就设下家宴招待他,而后,陈毅副总理代表周总理接见了他。党和政府的关怀,如阵阵春风拂面,温暖着这位久离故土的游子的心。
是啊,在自己的祖国,张香桐处处感受到的,是春天一样的温暖。春风得意马蹄疾,不久,张香桐在方方面面的支持下,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建立了中枢神经系统生理实验室,这也是新中国第一个脑研究室。6年后,也就是1962年,在张香桐的带领下,又建起了神经组织培养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里,已经能够成功培养成活人类大脑皮层单个神经元。
历史上抢儿子抢老婆的皇帝都是些什么人?
无论古今中外,都是标准的,也是世界上最被鄙视的**行为。但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有几个非常好色的皇帝,甚至敢违抗天下,哪怕是自己的儿子妻子们。
说到偷了自己儿子的皇帝说起杨贵妃,每个人都会马上想到唐玄宗,而杨贵妃原本就是他的儿子,寿王李茂的妃子。后来,尽管老教师白居易把它加工成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甚至把它比作我们希望在天上飞,两只鸟合二为一,在地球上共同成长,一棵树的两个枝杈。他仍然不能不要隐藏**的本质。
事实上,抢场子的妻子并不是唐玄宗扮演者郑伟的专利,而是一个先例。春秋时期,楚平王弃病抢子的妻子。年轻时弃病不顾礼仪。在他成为国王之前,他在楚国的下属国家蔡当医生。他在郭裁和一个女人约会,没有结婚就生了一个儿子。她弃病为楚王后,把这个还没有合法结婚的女人从蔡国带到楚国,立她的儿子为太子,也就是太子。建昌王子15岁时,楚平王聘请秦王的妹妹孟赢为妻,并派少师王子费无极去秦国迎接他。当费无极到达秦国时,他发现孟赢其实是一个美丽的女人。费无极一回到楚国,就把这个好消息报告给楚平王,并建议楚平王把孟赢收为己有。王平欣然接受了这个无耻的建议。于是,费无极告诉秦的护卫们,按照楚国的习俗,新娘要去宫里拜见公婆,才能正式举行婚礼。就这样,孟赢被送进了皇宫,成了楚平王的宝贝。后来,楚平王把一个嫁妆女孩嫁给了太子建,假扮成。一年后,孟获生下儿子,绯闻开始泄露。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楚平王并不是第一个偷吃儿子和妻子的皇帝。比他早200年的魏弓玄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年轻时,弓玄公爵性生活混乱。他和他父亲有婚外情。的小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名叫魏。由于魏是**的结果,他小时候不得不寄养在民间。当成为国王后,他与的暧昧关系被公之于众,魏被封为太子。箕子十六岁时,魏要他娶齐王的长女宣姜为妻。当派往齐国求亲的使者回来时,他说宣姜具有真正美丽的外表。魏公听了这话,脑子里顿时泛起涟漪,有了一个坏主意。他下令在淇河岸边建造一座豪华的宫殿,并将其命名为新泰。然后让魏去宋国。魏刚走,魏就派人来迎接齐,把宣姜直接迎到新台,封他为妾。魏从宋国回来后,魏在妾周让魏去见宣姜。爸爸已经把生米煮成了熟饭,而魏也只有认命了。
这些皇帝风靡全球,为所欲为。但是,在世人眼里,老子抢了儿子永远是个笑话的妻子。
1、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
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耍龙、游神、做年例,也有踩高跷、跑旱船。南方沿海一带岭南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
2、在韩国、朝鲜和越南,农历新年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在朝鲜半岛, 农历新年被称为“年节”或“旧正”,正月初一至初三是全民族的法定假日。越南农历新年假期从除夕至正月初三,加上周六日换休,共6天。
3、一些华人聚居的东南亚国家也将农历新年定为法定假日。在新加坡,正月初一至初三是公共假期。马来西亚华人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政府将正月初一和初二定为法定假日。华人众多的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2003年和2004年分别将农历新年定为全国公共节日,但菲律宾不放假。
4、日本曾按旧历(类似农历)过年。从1873年起改用新历后,虽然日本大部分地区不过旧历新年,但是冲绳县、鹿儿岛县的奄美群岛等地区还保留着完整的旧历年俗。
扩展资料
不同民族过春节
蒙古族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
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布依族
布依族在除夕前要准备粑粑、米酒等节日食品,除夕夜守岁至天明。雄鸡报晓,姑娘们争先恐后到河边担水,谁先担回第一担水,就说明她最勤劳、最幸福。
朝鲜族
朝鲜族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在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举行压跳板、拔河等比赛。
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乐曲翩翩起舞。
达斡尔族
达斡尔语称春节为"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洒扫庭院,在大门的正前方用杂物和家畜粪码成一个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轻烟缭绕,到处笼罩着节日的气氛。老人们将大块的肉、馍、饺子等食物抛进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谷丰登。
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进行各种辞旧迎新活动。人们在房屋西侧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缅怀祖先。除夕夜家家吃饺子,饺子里包有白线,意寓长命百岁。春节期间有曲棍球比赛、化装舞会、听书唱歌等游戏。
高山族
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参考资料:
白族的春节不以“腊八”节为起点,而是以立春为起点。“立春”,白族俗称“代处”[dain cvnl],意为“打春”,也是夏历岁时第一个节气。白族视立春为上年四时之终,下年四时之始。民间有“迎春”和“打春牛”之俗。
旧时立春这天,县官率僚属耆绅着礼服至郊野的社稷坛,以五辛盘(俗称春盘)和春酒迎祭春帝与芒神,称为“迎春”。祭祀毕,象征性地鞭打,俗称“打春”,衙役把泥塑春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块,放入处家田中,以祈庄稼避虫害,得丰收。“打春”完毕,白乡人回到家中焚香静守,不出远门,以永一年四季平安,春节就这样开始了。
腊月三十为一年的最后一个晚上,白语称“阳汪机”[yanp nga jix]或“斗己佳”[dop jit jia],即汉族的除夕节。白族人视这一天为春节的重大节日,为了过好这个节日,以讲清洁卫生著称的白族人于腊月二十四日起就要拆洗铺盖、衣物,并要把家中里里外外扫除干净,谓之“凑巩”[co gonp],即除尘,寓意把一年苦愁扫除干净。
就在这天,白家人还要进行“送灶”[sonx zop],用饴糖祭灶君老爷,寓意封嘴,从此忌讲脏话、气话和不吉利的话,也有封住灶君老爷的嘴、不让他上天到玉帝那儿说坏话的说法。年三十晚饭后必须洗脚,民间有“年三十洗脚,吃喝都赶着”的惬民谚,寓意年三十洗脚后,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比别人赶先。
除夕这一天,白族人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春联以自撰自写者为上,内容丰富,词藻高雅贴切,以显示门第、家风和情操。凡家中当年无逝者均贴红联,若家中有丧事未满三年,则张贴绿色或**春联,以示春节对死者的追思和哀悼。春节贴楹联在白乡非常普遍,水平很高,素有“家家楹联、户户种花”的说法,历来有“楹联之乡”的美誉,其书法造诣和楹联寓意被作家白桦、李准、彭荆风称赞为“全国第一”。
除夕这一天,白族人还有“植天神树”的习俗,居民一般都要在大年三十这天在天井植一棵幼松或柏树,也有种栗树的,以作“天神”之位;这一习俗后来慢慢失去了“天神之位”的作用,多数白家人把树苗村到房前屋后或别的什么地方,但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种树的做法却一直保存下来。
燃放鞭炮是除夕夜白族人的一项特别重要活动,以表示送旧迎新。同时,除夕夜还要进行年祭,年祭的牺礼主要有猪头(要割去猪舌头,以示不惹是生非)、猪尾巴、公鸡、生鱼,配以豆腐、僧饭、素酒、清茶,先祭天神,再祭家坛、祖宗、门神、井神、畜神。年祭毕,白族人还有封门、封井的习俗,封门以后,各家各户间当晚就不再串客。
祭年结束后,一家人就围在一起吃除夕年饭,除夕晚餐的菜肴不仅丰富,而且还有一定寓意,如猪头肉一定要配有猪尾巴,寓意“有头有尾”;蒜苗炒魔芋,寓意“顺顺利利”;烩茈菇,寓意“圆圆满满”;烩莲藕,寓意“通通泰泰”;烩鱼,寓意“吉庆有余(鱼)等等。
年饭吃了,晚辈要向祖宗及长辈磕头,称为辞年。然后在灯火下饮茶吃瓜果看电视守夜,称为守岁。至此,除夕节才算结束。
白族从大年初一到十五的春节活动主要有:开大门、烧头香、抢头水、初一素祭、出行、赏春联、上坟祭祖、拜年、打秋千、请春客、赶娃娃街、祭青姑娘、祭天神、闹龙灯、耍牛舞、过元宵节等。
大年初一凌晨,由男子燃放鞭炮,启开大门,边开门边高声唱颂“开门大吉,在吉大利,新年新岁,顺顺利利”,叫开大门。由白族家中主要当家人等携带鞭炮、香蜡及供品赶往城隍庙、本主庙等寺庙,争取第一家烧香,叫烧头香;能争得第一柱“头香”者,预示一年四季大发大旺。由青年男子带上纸香鞭炮,到溪潭边或山泉旁燃放,提汲清水回家饮用,叫抢头水;谁抢了头水,这寓意万事开头顺利。
就在这一天,白族人还以油煎糯米粉团、彩色米干片、干香椿嫩芽等素品及僧饭、素茶、素酒,对天神、灶神、家坛神、本门历代宗亲、井神、门神逐一进行祭祀,然后到本主庙、观音庙祭祀本主和观音,叫素祭。这一天,除家庭主妇外,大家外出出游;出门时要选择有利方向,贴上一张竖纸条,上写“出门大吉”四个字,以求一年平安。
从大年初二起,各家各户就可以上坟扫墓,祭祀祖宗;还可以打牙祭,敬财神,向财神供奉,以示“抓”财;还可以请春客,宴请新婚夫妇、至亲密友和各地新朋故旧吃宴席;还可以唱社戏、演吹吹腔、耍牛舞、赏春联等,进行各种竞技娱乐活动;最热闹的当然还是拜正月,即拜年。首先要进行家拜,即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尔后给五服之内近亲长辈拜年,最后给五服之外的姻亲长辈和亲朋好友长辈拜年。
拜年所带的礼物一般为饵块、红糖、烟、茶四色礼之类;新婚夫妇则必须带糍粑喜果。凡来拜年,除待以甜茶、苦茶、瓜果、爆米花、米花糖、八大碗筵席之外,长辈要给童辈“压岁钱”。其间,初一到初四早餐的吃食都有一定之规:初一吃糯米红糖薄煎饼,初二吃饵丝,初三吃圆宵,初四吃“牛打滚”(糯米饼在水中煮熟捞出,沾上炒燕麦面及红糖、层层相叠的一种特殊食品),初四以后可以随便吃。初一到初四的吃食,五服之内要乘热互送给本家户族,以示亲情。
在剑川白族过大年,最与众不同、最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是赶“娃娃街”、“青姑娘节”和“雪梨花会”
:
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创建了灿烂的经济文化。
白族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马三大支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参考资料:词条 白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