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您参考结婚登记相关事项:
一、登记条件
1、男女双方必须自愿结婚(自主把握)。
2、结婚年龄:男年满22周岁.女年满20周岁。
3、双方均无配偶(未婚、离婚、丧偶)。
4、双方没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自主提示)。
二、结婚登记提交的证件
1、本人常住户口簿、居民身份证(一代二代均可)。
2、本人无配偶。
3、当事人提交3张2寸近期半身免冠彩色合影照片(可当场拍照)。
三、结婚登记的程序
1、要求结婚登记的男女双方持所需证件共同到一方常住户口的区、县级市民政局(或镇人民政府)的婚姻登记机关提出申请。
2、双方当事人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提出申请,各填写一份《申请结婚登记声明书》。
3、双方当事人必须在婚姻登记员面前亲自在《申请结婚登记声明书》中“声明人”一栏签名或按指印。
4、婚姻登记机关对双方提交的证件、声明进行审查,符合结婚登记条件的,准予登记。
四、结婚登记的时限、收费标准
1、登记时限:证件材料齐全,当场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
2、收费标准:国内结婚登记每对9元加及其他相关费用。
海阳风土人情
民风
海阳民风,自古敦厚豪爽。《海阳县志》(清乾隆版)载:"民多朴野,性皆犷直,犹有古风。凡有施为,质多而文少"。这一特点,至今突出。
海阳人民,一向勤劳俭朴。在生产中,起早贪晚,吃苦耐劳。山区农民,终年披星戴月,攀山爬岭,种田、砍柴、垒堰、垦荒,故有"北山小孩不认爹"之说。沿海渔民,不怕狂风恶浪,世代捕捞为生,养成豪爽无畏的性格。在生活上,多省吃俭用,精打细算,以"宁省囤子尖,不省囤子底"、"一天省一把,十年置匹马"为持家之道。
海阳人民素有急公好义的美德。自古以来,凡有义举,一呼百应。战争年代,积极支前,踊跃参军,英勇善战,涌现出许多英雄模范和功臣。上级凡有号召,无不热烈响应。海阳人民还有路遇不平、拔刀相助及重义轻财、扶弱济贫等传统。现今,更有公而忘私、舍己救人、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美德。
“憨厚老实”,是海阳人民的突出特点。《旧大嵩卫学记》载:"民俗淳朴。"至今仍保持谦虚诚实、讲求信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
海阳地虽不广,但因历史及地理关系,东、西、南、北风俗人情略有差异。旧时有"南文"、"北质"、"东雅"、"西悍"之说,至今仍有余绪。
民间祭祀有祭神、祀祖之分,其庙堂、供品、祭期亦各有别。
“祭神” 玉皇大帝,在迎正屋之墙砌一神龛,或于院中搭临时席棚,内供"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神牌;灶王,在正间东灶墙壁贴灶王神像或神牌,旁书"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对联。玉皇、灶王,皆于旧历年关祭奠,供品均为10个插枣饽饽、两方粘糕及果品、糕点。火德真君,正月十八日祭祀;土地,二月初二日祭祀;帝,六月二十四日祭祀。供品都是10个插枣饽饽。
“祀祖” 每逢除夕,一般人家,在堂屋正北挂新席,或悬"祝子"于席上,或摆神主在席前;大户人家则供于客舍。各族尚设小宗祠堂、合族祠堂,显官贵爵称为家庙。供品大致有三:供奉羹、饭、茶、酒、水饺、果品、糕点、饽饽、粘糕,四盘、十碗,谓之肴点供;外加生猪头、生公鸡、生当腰猪肉,谓之三牲供;不供三牲而供整猪、整羊,谓之猪羊祭。祭祀费用,(一)出于祭田;(二)由族长统一安排,依照支系义务供奉;(三)根据供品种类、形式,量力自献。
解放后,祭祀之风渐被摒弃。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烧香纸、摆供品祭祀祖先的风气复兴。
渔民习俗
沿海居民世代捕捞,自然形成独有的海规、海忌。
海规
“祭海” 除夕之夜发纸时及正月十三日,渔民到海滨摆供品、鸣鞭炮、焚香纸,虔诚叩拜。
“记风” 渔民凭经验牢记牢记刮大风、降暴雨的时间,以此预测百日后的风情。
“祈风” 正月二十五日为龙风日,渔民多以此日的风向,卜测海上收成,并烧纸、焚香、叩头,祈祷"顺风行舟"。
“送船” 新船下坞后,船主择"黄道吉日",在船头设供品、点蜡烛、焚高香、烧黄表,敲锣鼓、鸣鞭炮、行大礼。船主执朱砂为新船点晴、开光,船头披彩,桅悬红旗,抬船人喊着"百事大吉、波静风顺"号子,送船入海。
“上网” 每年初出海时,先把一 冬修整的网具分盘在海岸,在锣鼓鞭炮交响声中。渔民抬着网具,喊着号子,徐徐登舟,将网一节一节地盘入船舱,行礼祝福。
“出海” 出海之前,宰猪一头,带皮烫剥,把整猪供奉于船头,在锣鼓、鞭炮中,升起彩旗。祭祀毕,将猪开膛、剔骨,切为大块,炖成"丰盛肉",渔民饱餐畅饮。外人遇上船员会餐,不须谦让,自斟自食。
“祭龙王” 渔民首次出海验网,捕到之鱼,熬熟盛于盘中,奠酒浆、焚香纸,祈祷龙王保佑海上平安。
“海忌” 禁说"漏"、"翻"、"扣",要说"明"、"转"、"划"或"划过来";出海不说"远"、"近",要说"高"、"低";卸完鱼、虾,不说"卸完"、"没有",要说"满了";帆要叫"蓬";饺子煮碎了要说"挣了";"打官司(灌死)"要换言"告状";绳子断了要说"升了";"初十"(触石)以"俩五"代替;东西碎了禁说"碎",要说"笑了";碰到鲨、鲸等老鱼,不能直呼其名,要称"老人家";行船时,严禁吹口哨、说笑话。勺子、饭碗不许扣覆,筷子禁止担在碗上,吃完饭要将筷子向前猛趋,以示行舟快而无阻;严禁妇女跨船头,不准在船头上大小便。
风味小吃
[甜面酱]系清咸丰六年(1865年),城里(今凤城)人王惜阴精制。将新小麦淘净泥沙,煮熟、冷透,放于不通风处,覆黄蒿发酵,晒干、捣碎、磨成细粉,于中秋节前后,用"四眼井"(县城西北隅)新挑之水调成稠糊,昼曝夜露。一个月后,在酱糊冷透时,以"鸡汤五香水"拌为稀糊,再经日晒、露润成酱。味极甘美,生食尤佳,为清代贡品。
[海珍蛎子]本市沿海所产牡蛎,为海产珍品。《记海错》载:"食其肉……清味绝异,远近珍之"。清初著名诗人宋琬,曾赋诗赞蛎肉之美:"悬崖簇簇缀蜂房,醒酒偏宜子母汤。何物与君堪娣姒,江瑶风味略相当。"并在诗的序言中写道:"……投釜中一滚即熟,益以姜桂,味甘而不腻。邢(行)村一带所产甚多。"本县用牡蛎制的佳肴,色味兼优,素负盛名,尤以"清汆蛎子"、"黄金蛎子"、"烤蛎黄"著称。
[清汆蛎子]是一种以清、鲜取胜的菜肴。《记海错》载:"凿破其房,以器承取其浆,肉可食,其浆调汤尤美也。"烹制时,将蛎肉去渣洗净,蛎汤澄清倒入勺内烧沸,放进蛎肉一滚嫩熟,再加调料即可食用。汤似人乳,前人誉为"太真乳"。
黄金蛎子 "蛎子"与"利子"谐音,人们取其吉利,故为喜庆筵席上的美肴。制作时,用粉团、鸡蛋、佐料调成薄糊,加入蛎肉拌匀。油涮锅后,放进蛎糊摊成小饼,两面煎成金**,九成熟投勺油烹,适可入盘。此肴外焦里嫩,食之清鲜,曾有"金屋藏娇"之赞。
[烤蛎黄]是一历史悠久的名菜。远在一千五百年前,齐鲁滨海居民即采用此法制作蛎肴。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载:"似炙蚶,汁出,去半壳,三肉共奠,如蚶。别奠酢随之。"此法经海阳人民不断改进,成为独具特色的海珍佳肴。
[海米炒油菜]将油菜心切成条,烹锅后,投放海米、油菜,翻炒适度,使上调料。黄绿相间,软嫩鲜美。
[肉炒海蜇]将海蜇切成片,用八成开热油一烫;瘦猪肉片挂蛋清、粉团糊,以油滑熟。烹锅后,投放海蜇略炒,速放入肉片,用淀粉浓溜,拌入少许胡椒粉、香油。鲜脆可口,下酒味美。
[硬干儿]把红薯煮熟切片,放在太阳下面曝晒一个月左右,软活透明,入口即化。
[丝丝一世情]白菜切丝,拌上海蛰丝,加入醋适量,姜末儿,是逢年过节最好的凉菜,尤其是吃完大鱼大肉,再吃这道菜,保你回味无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