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屋顶正梁的仪式,叫做“上梁”。
主要是指安装建筑物屋顶最高一根中梁的过程。而这里所谓的「中梁」 除了建筑结构实用上的重要位置外,同时更有其无形的宗教层面的意义。因此,在上梁典礼中藉著梁的作用,来连接庙宇建构本身、天地、神灵与宗教人之间的关系,通书上说:「上梁有如人之加冠。」
修新屋上梁时,屋梁上都要挂上一匹红布,这就叫梁上挂红。讲起它的来历,还有一个有味的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个穷秀才进京赶考,一路上忍饥挨饿,吃尽了千辛万苦,一心只想求取功名。一天,他走着,走着,终于支持不住,昏倒在一蔸三尺三寸大、三丈三尺高的杉树底下。等他醒来时,只见面前站着一位老婆婆,满脸笑容,十分精神。秀才感到很奇怪,不晓得老婆婆为么得看着他。老婆婆见秀才醒来,对他说:“你这次上京赶考,我愿助你一臂之力,科场试题我全晓得,现在就告诉你。不过有一条切莫忘记:你考上后,千万要保护好你身边这蔸树,不能让人砍掉。”秀才忙说:“我若赴考中了,将永远不忘您老人家的大恩大德,谨记您的嘱咐。”老婆婆见秀才满口答应,就把考题告诉了他。秀才哪里晓得,这老婆婆就是树婆婆,是身旁这蔸树变的。
穷秀才赶到京城应试,考试题目果然和老婆婆讲的一样。结果他考中了状元。
一天,皇上召集文武百官,传下旨意,哪个能找到一棵三尺三寸大、三丈三尺高的杉树为新修的皇宫做梁木,官可做到一人之下,财可发到万人之上。其他文武官员不做声,只见新科状元走到皇帝面前说:“启禀万岁,卑职能找到这根主梁。”皇帝大喜,令他尽快砍来。
第二天,新科状元带着大队人马来到与老婆婆相遇的那蔸树下,叫手下动手砍树。说也奇怪,这树一砍倒,只见树上冒出一股鲜红鲜红的血。众人都感到惊奇,状元忙令手下拉往京城。
大树拉到京城,不几天就做成了主梁。到了上梁这一天,梁木总是上不起去,木头放在地上没得好重,一往上抬就千斤万两。一些人想了很多办法也奈何不了,弄得皇帝满面愁容。
就在这几天,皇帝身上长出了一个疔疮。一天晚上,皇帝刚刚睡下,忽然来了个老婆婆对他说:“要把梁木安上去并不难,明天你可召集文武百官,看哪个愿给你舔身上的疔疮,把愿舔人的心钉在梁木上,大梁会自己上去,你的疮也就好了。”第二天,皇帝真的照梦中老婆婆的话,召集文武百官,问哪个愿为他舔身上的疮,就可世世为官,代代相传。话刚落音,只见状元连忙走出来,说他愿意舔疮,皇上等他舔了疮,就叫武士把状元绑起,推出午门斩首,把他的心剜下钉在了梁上。这时,大梁木真的一下子就飞上去了。
从此,一些人修屋时为了上梁顺利,新屋顺意吉祥,都要在大梁上挂红,来代替人的心。
给新娘铺床该说什么祝福语?
铺床铺床,龙凤呈祥,夫妻恩爱,日子红亮。
铺床铺床,儿孙满堂,先生贵子,再生女郎。
铺床铺床,富贵堂皇,财源满地,米粮满仓。
铺床铺床,喜气洋洋,万事皆乐,幸福吉祥。
一铺金,二铺银,麒麟送子送上门。(继续铺)三铺床是桃李园,恩爱夫妻一百年,四铺铺上四季财,金银财宝滚滚来,五铺、六铺是致富,七铺八铺堆金库,九铺铺上大元宝,十铺铺的真是全,也生女来,也生男。生个女的当娘娘,生个男的是状元。
新毛毯、鸭绒被,小俩口子一头睡,明年一生生一对,一男一女齐鸣声,天生一对大学生。
铺床铺的这么好,一对小子跑不了,铺床铺的这么全,荣华富贵万万年
结婚铺床时放些枣,花生,五谷等,祝福浯是:小俩口生活和和美美,[枣]早得贵子,[花生]生儿育女,[五谷]幸福美满。
明天的日子真是强,公公婆婆来铺床,填上芝麻桔,生个儿来当大官(什么官,省委书记吧!)
铺秫秸,铺豆秸,儿女上学中秀才,(什么秀才,大学生吧)。铺上豆秸暖和和,放上栗子、枣一棵,铺得香,人才旺,金银财宝堆一炕。
明天的日子顶着天,铺上褥子和被单,被单上面有凤凰,单凤凰、双凤凰,明年生上一对状元郎,明天的日子真是好,金银财宝化不了。你赶会,我赶集,结婚以后生大儿,新娘、新郎住新房,结婚不忘爷和娘。新婚是新郎娶新娘,公公婆婆来铺床
新房新床接新娘,夫妻恩爱又久长!从此夫妻两相爱,明年生个龙凤胎!
新婚忌让寡妇或未生育过的妇女做被褥、铺床、搀扶新娘,这当然是不吉利的啦
结婚铺床的祝福语明天的日子真是强,公公婆婆来铺床,填上芝麻桔,生个儿来当大官(什么官,省委书记吧!)
铺秫秸,铺豆秸,儿女上学中秀才,(什么秀才,大学生吧)。铺上豆秸暖和和,放上栗子、枣一棵,铺得香,人才旺,金银财宝堆一炕。
铺上褥和被,一胎生俩是一对,左一把、右一把,一胎生俩不受罚。
明天的日子顶着天,铺上褥子和被单,被单上面有凤凰,单凤凰、双凤凰,明年生上一对状元郎,明天的日子真是好,金银财宝化不了。你赶会,我赶集,结婚以后生大儿,新娘、新郎住新房,结婚不忘爷和娘。新婚是新郎娶新娘,公公婆婆来铺床。
一铺金,二铺银,麒麟送子送上门。(继续铺)三铺床是桃李园,恩爱夫妻一百年,四铺铺上四季财,金银财宝滚滚来,五铺、六铺是致富,七铺八铺堆金库,九铺铺上大元宝,十铺铺的真是全,也生女来,也生男。生个女的当娘娘,生个男的是状元。新毛毯、鸭绒被,小俩口子一头睡,明年一生生一对,一男一女齐鸣声,天生一对大学生。铺床铺的这么好,一对小子跑不了,铺床铺的这么全,荣华富贵万万年。
新婚忌让寡妇或未生育过的妇女做被褥、铺床、搀扶新娘,不准往新娘订上坐。
这当然是不吉利的啦
婚娶在封建社会中并不意味着独立家庭的出现,它的意义只是生儿育女,繁衍后代。因此,求子乞嗣便成了婚俗的主要目的,如:在缝制新婚被褥时,要缝上大枣、花生、栗子,象征早生贵子。铺床(炕)时,也撒上大枣、花生、栗子,撒帐时,往新人身上撒的还是大枣、花生。栗子,都是为了早生多生。还有“麒麟送子”、”五子登科”、“早生贵子,儿女满堂”等等。这种早生早育、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的民俗和生育观
铺床又叫“扫床”、“撒床”或“撒帐”等。在河南许多地方,饮交杯酒后新郎家还要请一儿女双全的妇女给新人铺床。也有让公爹或大伯子哥铺床者。铺床前,新娘要把婚床上故意反铺的席翻正过来,翻席时新郎要问“翻过来没有”,新娘须答“翻过来了”,否则闹房人不依。铺床时,铺床者将一双竹筷装入枕中,再把红枣、花生、栗子、籽棉、核桃等抛撒在床上。铺床人边撒边唱“铺床歌”,歌词诙谐而灵活,多为赞祝新人夫妻恩爱,早生贵子之意。
成都方言有“霸床”和“铺床”的说法,也是一种风俗,专指结婚时的一种仪式。结婚当天晚上,要请双福双寿、子孙满堂的老年妇女为新人铺床,认为这样就能将铺床者的红运带给新婚夫妇。铺床的人手里拿什么,便说什么,大都是说些祝贺新婚夫妇的吉利话,如“霸床,霸床,对倒中梁,先引(生)儿子,后引姑娘”等。铺床时,新婚夫妇必须在场,亲朋好友也在一旁观看,说笑,铺床人往床上丢一样东西(如枕头、被子之类),新郎便要给她一个红包。
黔江民族风情
为新郎新娘的新婚铺床也很有讲究,必须是夫妻双双健在,有儿有女的人才能为新婚夫妇铺床,直到如今,这个风俗还保留了下来。贫穷人家的姑娘出嫁时,由于娘家没钱,送的被盖少,没有多余棉絮做垫絮的,夫家则要下盖去平坝地区提前找好稻谷草,晾干理净,捆扎成12个草把,在结婚时均匀地铺在新床上,盖上床单,就成了新郎新娘的婚床。
嫁女是隔夜出闺房。即在婚期前一天,迎亲队伍就来到女方家中,把花轿放在院坝内,然后新娘的哥哥或弟弟把新娘背出闺房,下雨天坐在阶檐下,晴天就坐在院坝里,由亲友和同寨的姑娘相陪,一起唱哭嫁歌,哭嫁歌有唱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唱对乡土故旧的难舍之情,按“寅卯发亲,辰巳不动”的习俗,到寅卯之时歌歇,姑娘上轿,由迎亲队伍接到婆家。>>
铺床祝福语怎么说结婚铺床时放些枣,花生,五谷等,祝福浯是:小俩口生活和和美美,[枣]早得贵子,[花生]生儿育女,[五谷]幸福美满
结婚前滚床铺床贺词多生,快生,花生。
四川结婚铺床祝福语明天的日子真是强,公公婆婆来铺床,填上芝麻桔,生个儿来当大官(什么官,省委书记吧!)
铺秫秸,铺豆秸,儿女上学中秀才,(什么秀才,大学生吧)。铺上豆秸暖和和,放上栗子、枣一棵,铺得香,人才旺,金银财宝堆一炕。
铺上褥和被,一胎生俩是一对,左一把、右一把,一胎生俩不受罚。
明天的日子顶着天,铺上褥子和被单,被单上面有凤凰,单凤凰、双凤凰,明年生上一对状元郎,明天的日子真是好,金银财宝化不了。你赶会,我赶集,结婚以后生大儿,新娘、新郎住新房,结婚不忘爷和娘。新婚是新郎娶新娘,公公婆婆来铺床。
一铺金,二铺银,麒麟送子送上门。(继续铺)三铺床是桃李园,恩爱夫妻一百年,四铺铺上四季财,金银财宝滚滚来,五铺、六铺是致富,七铺八铺堆金库,九铺铺上大元宝,十铺铺的真是全,也生女来,也生男。生个女的当娘娘,生个男的是状元。新毛毯、鸭绒被,小俩口子一头睡,明年一生生一对,一男一女齐鸣声,天生一对大学生。铺床铺的这么好,一对小子跑不了,铺床铺的这么全,荣华富贵万万年。
新婚忌让寡妇或未生育过的妇女做被褥、铺床、搀扶新娘,不准往新娘订上坐。
这当然是不吉利的啦
婚娶在封建社会中并不意味着独立家庭的出现,它的意义只是生儿育女,繁衍后代。因此,求子乞嗣便成了婚俗的主要目的,如:在缝制新婚被褥时,要缝上大枣、花生、栗子,象征早生贵子。铺床(炕)时,也撒上大枣、花生、栗子,撒帐时,往新人身上撒的还是大枣、花生。栗子,都是为了早生多生。还有“麒麟送子”、”五子登科”、“早生贵子,儿女满堂”等等。这种早生早育、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的民俗和生育观
铺床又叫“扫床”、“撒床”或“撒帐”等。在河南许多地方,饮交杯酒后新郎家还要请一儿女双全的妇女给新人铺床。也有让公爹或大伯子哥铺床者。铺床前,新娘要把婚床上故意反铺的席翻正过来,翻席时新郎要问“翻过来没有”,新娘须答“翻过来了”,否则闹房人不依。铺床时,铺床者将一双竹筷装入枕中,再把红枣、花生、栗子、籽棉、核桃等抛撒在床上。铺床人边撒边唱“铺床歌”,歌词诙谐而灵活,多为赞祝新人夫妻恩爱,早生贵子之意。
成都方言有“霸床”和“铺床”的说法,也是一种风俗,专指结婚时的一种仪式。结婚当天晚上,要请双福双寿、子孙满堂的老年妇女为新人铺床,认为这样就能将铺床者的红运带给新婚夫妇。铺床的人手里拿什么,便说什么,大都是说些祝贺新婚夫妇的吉利话,如“霸床,霸床,对倒中梁,先引(生)儿子,后引姑娘”等。铺床时,新婚夫妇必须在场,亲朋好友也在一旁观看,说笑,铺床人往床上丢一样东西(如枕头、被子之类),新郎便要给她一个红包。
黔江民族风情
为新郎新娘的新婚铺床也很有讲究,必须是夫妻双双健在,有儿有女的人才能为新婚夫妇铺床,直到如今,这个风俗还保留了下来。贫穷人家的姑娘出嫁时,由于娘家没钱,送的被盖少,没有多余棉絮做垫絮的,夫家则要下盖去平坝地区提前找好稻谷草,晾干理净,捆扎成12个草把,在结婚时均匀地铺在新床上,盖上床单,就成了新郎新娘的婚床。
嫁女是隔夜出闺房。即在婚期前一天,迎亲队伍就来到女方家中,把花轿放在院坝内,然后新娘的哥哥或弟弟把新娘背出闺房,下雨天坐在阶檐下,晴天就坐在院坝里,由亲友和同寨的姑娘相陪,一起唱哭嫁歌,哭嫁歌有唱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唱对乡土故旧的难舍之情,按“寅卯发亲,辰巳不动”的习俗,到寅卯之时歌歇,姑娘上轿,由迎亲队伍接到婆家。>>
给新郎新娘铺床应说什么祝福语呢?祝你们早生贵子 不是贵女哦
家里有2个儿女,一男一女祝福语怎么说新婚铺床吉祥语 今天是 年农历 月 日,按当地风俗习惯,明日结婚,今日铺床。 现在铺床开始,明天的日子真是强,公公婆婆来铺床,填上芝麻桔,生个儿来当大官(什么官,省委书记吧!) 铺秫秸,铺豆秸,儿女上学中秀才,(什么秀才,大学生吧)。铺上豆秸暖和和,放上栗子、枣一棵,铺得香,人才旺,金银财宝堆一炕。 铺上褥和被,一胎生俩是一对,左一把、右一把,一胎生俩不受罚。 明天的日子顶着天,铺上褥子和被单,被单上面有,单、双,明年生上一对状元郎,明天的日子真是好,金银财宝化不了。你赶会,我赶集,结婚以后生大儿,新娘、新郎住新,结婚不忘爷和娘。新婚是新郎娶新娘,公公婆婆来铺床。 一铺金,二铺银,麒麟送子送上门。(继续铺)三铺床是桃李园,恩爱夫妻一百年,四铺铺上四季财,金银财宝滚滚来,五铺、六铺是致富,七铺八铺堆金库,九铺铺上大元宝,十铺铺的真是全,也生女来,也生男。生个女的当娘娘,生个男的是状元。新毛毯、鸭绒被,小俩口子一头睡,明年一生生一对,一男一女齐鸣声,天生一对大学生。铺床铺的这么好,一对小子跑不了,铺床铺的这么全,荣华富贵万万年。 新婚忌让寡妇或未生育过的妇女做被褥、铺床、搀扶新娘,不准往新娘订上坐。 这当然是不吉利的啦 婚娶在封建社会中并不意味着家庭的出现,它的意义只是生儿育女,繁衍后代。因此,求子乞嗣便成了婚俗的主要目的,如:在缝制新婚被褥时,要缝上大枣、花生、栗子,象征早生贵子。铺床(炕)时,也撒上大枣、花生、栗子,撒帐时,往新人身上撒的还是大枣、花生。栗子,都是为了早生多生。还有“麒麟送子”、”五子登科”、“早生贵子,儿女满堂”等等。这种早生早育、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的民俗和生育观 铺床又叫“扫床”、“撒床”或“撒帐”等。在河南许多地方,饮交杯酒后新郎家还要请一儿女双全的妇女给新人铺床。也有让公爹或大伯子哥铺床者。铺床前,新娘要把婚床上故意反铺的席翻正过来,翻席时新郎要问“翻过来没有”,新娘须答“翻过来了”,否则闹人不依。铺床时,铺床者将一双竹筷装入枕中,再把红枣、花生、栗子、籽棉、核桃等抛撒在床上。铺床人边撒边唱“铺床”,词诙谐而灵活,多为赞祝新人夫妻恩爱,早生贵子之意。 成都方言有“霸床”和“铺床”的说法,也是一种风俗,专指结婚时的一种仪式。结婚当天晚上,要请双福双寿、子孙满堂的老年妇女为新人铺床,认为这样就能将铺床者的红运带给新婚夫妇。铺床的人手里拿什么,便说什么,大都是说些祝贺新婚夫妇的吉利话,如“霸床,霸床,对倒中梁,先引(生)儿子,后引姑娘”等。铺床时,新婚夫妇必须在场,亲朋好友也在一旁观看,说笑,铺床人往床上丢一样东西(如枕头、被子之类),新郎便要给她一个红包。 黔江民族风情 为新郎新娘的新婚铺床也很有讲究,必须是夫妻双双健在,有儿有女的人才能为新婚夫妇铺床,直到如今,这个风俗还保留了下来。贫家的姑娘出嫁时,由于娘家没钱,送的被盖少,没有多余棉絮做垫絮的,夫家则要下盖去平坝地区提前找好稻谷草,晾干理净,捆扎成12个草把,在结婚时均匀地铺在新床上,盖上床单,就成了新郎新娘的婚床。 嫁女是隔夜出闺。即在婚期前一天,迎亲队伍就来到女方家中,把花轿放在院坝内,然后新娘的哥哥或弟弟把新娘背出闺,下雨天坐在阶檐下,晴天就坐在院坝里,由亲友和同寨的姑娘相陪,一起唱哭嫁,哭嫁有唱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唱对乡土故旧的难舍之情,按“寅卯发亲,辰巳不动”的习俗,到寅卯之时歇,姑娘上轿,由迎亲队伍接到婆家。
标签:作文经典 上一篇:坐飞机旅游的祝福语 坐飞机旅游祝福语大全 下一篇:有关自强名人名言 自强名人名言
1 古诗词中描写婚嫁的场面或礼仪
古诗词中描写婚嫁的场面或礼仪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是一首中国古代著名的从恋爱到结婚的诗作,其中“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即描写了隆重的结婚场面。
桃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夭》是自古流传的贺新婚诗。
唐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镜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2 古代结婚场面的描写他抽出先前藏在靴靴中的红纸裹着的筷子。
他踌躇了一下,他的手微微地抖着。他仰起头看。
他有点胆怯,但是也只得鼓起勇气把新娘头上那张盖头帕一挑,居然挑起了那张帕子,把它搭在床檐上。一阵粉香往他的鼻端扑来。
他抬起眼睛偷偷地看了新娘一眼,他的心怦怦地跳动。但是他什么都没有看清楚,他的眼前只有一些摇晃的珠串和一张粉脸,可是他却不知道是一张什么样的脸。
他听见旁边有人低声说:“新娘子高得多"。 (巴金:《秋》第239页) 她端端正正的坐在三马拉的胶皮轱辘车当中,身上穿着红棉袄,下边是青缎子棉裤,脚上穿着新的红缎子绣花鞋子,头上戴朵红绒花,后头跟着一辆车,坐着两个吹鼓手,四个老爷子和两个媒人。
马的笼头上 和车老板的大鞭上,都挂着红布条子。 车子进到郭全海的新家的时候,天色渐渐暗下来,日头卡山了。
新 娘的车停在大门外。小嘎们都围拢去,妇女们和男子也跟着上来,他们 瞅着头戴红花,身穿红棉袄的刘桂兰,好象从来不认识似的。
刘桂兰低 着头,脸庞红了。这红棉袄是分的果实,原来太肥,刘桂兰花一夜工夫, 改得十分合身,妇女们议论着她的容貌和打扮…… (周立波:《暴风骤 雨》第460页) 不一会儿,曼古看见远处有许多火把,时常有手的黑影,从漆黑的 罐子里取油,然后移向火把。
在娶亲行列的前头,走着全区最著名的乐 队。两面鼓上飘着长长的绸条,挂着用珠子和贝壳做的装饰;两支笛子 的铜管在火把的晃动的亮光下闪出一道一道的金光;维那琴十分别致 地装饰着深**的穗子。
乐队后面是一群骑马的人,他们包头上的漂 亮羽饰真象孔雀开屏一样美丽。骑马人的小胡子修得整整齐齐,胡子 尖傲慢地向上竖着。
落在后面的人,狠狠地用脚后跟磕打他们那半死 不活的瘦马的肋骨,企图叫马跳舞,或至少扬起那总是耷拉着、对什么 都表示不满的脑袋。有几个骑马的人,刺踢自己的鞍辔齐全、打扮漂亮 的马,马一跳动,险些儿摔下鞍子,他们大喊几声,企图博得周围的人同 情。
紧跟着马队后面,庄重地走着四只大象,大象的头、脖子、胸和四肢 上拴着一串一串的小铃铛,发出悦耳的声响。在象背上搭起的轿子上, 坐着一群美丽的乡村姑娘,她们羞羞答答,彼此紧紧地靠着。
姑娘们的 双颊绯红,耷拉在耳下的坠子闪出彩虹般的各种颜色。阵阵的急风吹 散了她们的披肩和头巾,她们迎风而行,真象在人间会过情郎后而 地飞返天宫的仙女。
……在娶亲行列的末尾,是一些徒步的士兵。他 们的衣服沙沙作响,散发出迷人的香味——在这个区里,当兵的所能赠 给姑娘们、并取得她们好感的最好的礼物,就是香水。
([巴基斯坦] 卡斯米:《窃盗》 《艾纳,卡斯来短篇小说集》第?0—71页) 于是到了彼得困难的大日子了。彼得坐在屋子前面的角落里,明知他的眉头紧皱着,感到这不大好,使新娘瞧着不愉快,但是不能将眉 毛放松一下,象被一根硬线缝住了。
他蹙额望着客人们,摇着头发,蛇 麻草撒到桌上,撒到娜泰里亚的面纱上。她也低着头,疲乏地微闭眼 睛,面色惨白,害怕得象小孩,由于害臊全身抖索着。
“酒苦呀1”——一些通红的,多毛的嘴脸,张着凸挺出的牙齿,轰 吼起来,已经是第二十次了。 彼得转身过去,象一只狼,不弯下脖颈,抬起面纱,用干燥的嘴唇, 鼻子,向面颊上撞去,感出她的皮肤上一种象摸到缎子似的凉意,肩头 近于恐惧的颤索。
他很怜惜娜泰里亚,也觉得羞惭,但是挤坐成圈的酒 客们又喊起来: “新郎官不会呀1” “往嘴唇上去!” “叫我吻起来才好呢……” 酒醉的女人声音尖响着:“我来吻你1” “酒苦呀!”——巴尔司基喊了。 彼得咬紧牙齿,把嘴按到新娘的湿润的唇上,唇抖索着,她全身白 白的,似要融化的样子,好象太阳下的云儿。
他们两人都饿了,从昨天 起没有给东西吃。彼得由于心神的惊惶,蛇麻草浓烈的气味,又喝了两 杯起沫的秦木良司基酒,感到自己醉了,又怕新娘觉察了出来。
周围的 一切都动摇了。一群难看的嘴脸形成红色的泡沫,一会儿凝为色调斑 驳的一堆,一会儿飘散到各处。
儿子带着哀求和生气的神情看着父亲。 ([苏]高尔基:《家宰》第22—23页) 为了迎娶新娘子,套了四辆双套大车。
许多人都象过年过节一样 打捞得漂漂亮亮,聚集在麦列霍夫家院子里的轿车旁边。 彼得罗坐在葛利高里的旁边。
妲丽亚坐在他们对面,挥舞着一条绣 花手绢。每当车子走到低洼地方或者高冈地方的时候,正唱着的歌声就 中断了。
哥萨克制帽的红帽箍,蓝色的和青色的制服和西服上身,结着白手绢的袖子,女人的绣花头巾织成的彩虹,花裙子,尘土象轻纱的拖 裙一样,在每一辆车后面飘扬。这就是迎亲的行列。
几辆车轰隆轰隆地滚进了院子。彼得罗领葛利高里走上台阶,一 同来的参加迎亲仪式的人也跟在他们后面走上来了。
门开开了,女媒是娜塔莉亚的干娘——一个漂亮的寡妇,她一面鞠 躬,一面在微紫的脸上露着笑容迎接彼得罗o “请喝一杯吧,傧相,为了您的健康。” 她递过来一杯浑浊的、还没有发酵的克瓦斯。
彼得罗把胡子向两 旁分了分,喝了下去,在一片抑制的笑声中哼哼着。 在傧相和媒婆斗嘴的时候,按照规矩,向。
3 描写古代婚礼的场面为了想早早的看到那迎婚送亲的喜轿,翠翠还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过不久,那一伙人来了,两个吹唢呐的,四个强壮乡下汉子,一顶空花轿,一个穿新衣的团总儿子的模样的青年;另外还有两只羊,一个牵羊的孩子,一坛酒,一盒糍粑,一个担礼物的人。一伙人上了渡船后,翠翠同祖父也上了渡船,祖父拉船,翠翠却傍花轿站定,去欣赏每一个人的脸色与花轿上的流苏。拢岸后,团总儿子模样的人,从扣花抱肚里掏出了一个小红纸包封,递给老船夫。这是当地的规矩,祖父再不能说不接收了,问那个人,新娘是什么地方的人;明白了,又问姓什么;明白了,又问多大年纪;一起弄明白了。吹唢呐的一上岸后,又把唢呐呜呜喇喇吹起来,一行人便翻山走了。
选自沈从文的《边城》
不好意思,没见过。没法回答您的问题了。
4 有没有描写古代婚嫁场景豪华的诗句A 迎亲:《小雅·车舝》是一首传神的迎亲曲 间关车之舝兮⑴,思娈季女逝兮⑵。
匪饥匪渴⑶,德音来括⑷。虽无好友?式燕且喜⑸。
依彼平林⑹,有集维鷮⑺。辰彼硕女⑻,令德来教。
式燕且誉⑼,好尔无射⑽。 虽无旨酒?式饮庶几⑾。
虽无嘉肴?式食庶几。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 陟彼高冈,析其柞薪。
析其柞薪,其叶湑兮⑿。鲜我觏尔⒀,我心写兮⒁。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⒂。四牡騑騑⒃,六辔如琴。
觏尔新婚,以慰我心。[1]注释 ⑴间关:车行时发出的声响。
舝(xiá):同“辖”,车轴头的铁键。 ⑵娈:妩媚可爱。
季女:少女。逝:往,指出嫁。
⑶饥、渴:《诗经》多以饥渴隐喻男女性事。 ⑷括:犹“佸”,会合。
⑸式:发语词。燕:通“宴”,宴饮。
⑹依:茂盛的样子。 ⑺鷮(jiāo):长尾野鸡。
⑻辰:通“珍”,美好。或训为善,亦通。
⑼誉:通“豫”,安乐。 ⑽无射(yì):不厌。
亦可作“无斁”。 ⑾庶几:此犹言“一些”。
⑿湑(xǔ):茂盛。 ⒀鲜:犹“斯”,此时。
觏(gòu):遇合。 ⒁写:通“泻”,宣泄,指欢悦、舒畅。
⒂景行:大路。 ⒃騑(fēi)騑:马行不止貌。
B 婚礼(仪仗):《卫风·硕人》婚嫁女子显赫的地位,华贵的气质,绝伦的美貌,豪华的仪仗;硕1人其颀2,衣锦褧3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
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4。手如柔荑5,肤如凝脂,领如蝤蛴6,齿如瓠7犀8。
螓9首蛾眉,巧笑倩10兮,美目盼11兮。 硕人敖敖12,说13于农郊。
四牡14有骄,朱幩15镳镳16,翟17茀18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19濊濊20,鱣21鲔22发发23,葭24菼25揭揭26。
庶27姜28孽孽29,庶士有朅30。注释1硕:《诗·邶风·简兮》:“硕人俣俣,公庭万舞。”
《诗·卫风·考盘》:“考盘在涧,硕人之宽。”《诗·秦风·驷驖》:“奉时辰牡,辰牡孔硕。”
《诗·唐风·椒聊》:“彼其之子,硕大无朋。”《诗·豳风·狼跋》:“公孙硕肤,赤舄几几。”
《诗·小雅·车舝》:“辰彼硕女,令德来教。”《诗·小雅·大田》:“播厥百谷,既庭且硕。”
这里用为高大之意。 2颀:(qí奇)徐锴《说文系传》:“颀,头佳貌。”
这里用为头俊美之意。 3褧:(jiong炯)《诗·郑风·丰》:“衣锦褧衣,裳锦褧裳。”
古代用细麻布做的套在外面的罩衣。 4私:《诗·卫风·硕人》孔颖达疏引孙炎曰:“私,无正亲之言。”
中国古时女子称姊妹之夫为私。 5荑:(ti题)通“稊”。
草名。一种像稗子的草。
《诗·邶风·静女》:“自牧归荑。”《孟子·告子上》:“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
《晋书·元帝纪》:“生繁华于枯荑。”《后汉书·方术传》:“炳复次禁枯树,树即生荑。”
这里用为草名之意。 6蝤蛴:(qiú求qí其)天牛的幼虫。
天牛科。黄白色,身长足短,呈圆筒形。
蛀食树木枝干,是森林、桑树和果树的主要害虫。此处借以比喻妇女脖颈洁白丰润之美。
7瓠:(hù互)瓠瓜。一年生草本植物,爬蔓,夏开白花,果实长圆形,嫩时可吃。
如:瓠齿:整齐、洁白的牙齿。《诗·小雅·南有嘉鱼》:“南有樛木,甘瓠累之。”
《诗·小雅·瓠叶》:“幡幡瓠叶,采之亨之。” 8犀:《汉书·冯奉世传》:“器不犀利。”
《后汉书》:“虽有犀舟劲楫,…,有须者也。”这里用为锋利、坚固之意。
9螓:(qín秦)虫名。古书上指像蝉的一种昆虫。
蝉的一种。体小,方头,广额而有文彩。
如:螓首(妇人的额头,方广如螓);螓首蛾眉(额广而眉弯。用以形容妇人容貌的美丽)。
10倩:(qiàn欠)《广韵·霰韵》:“倩,巧笑貌。”《字汇·人部》:“倩,美笑貌。”
这里用为形容美人含笑的样子之意。 11盼:《说文》:“盼,目黑白分也。”
《字林》:“盼,美目也。”这里比喻为美目流转之意。
12敖:《诗·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小雅·桑扈》:“彼交匪敖,万福来求。”
《荀子·富国》:“天下敖然。”《礼记·曲礼》:“敖不可长。”
《商君书·垦令》:“民不敖,则业不败。”《说文》:“敖,出游也。”
《汉书·食货志》:“邑亡敖民。”《汉书·丙吉传》:“不得令晨夜去皇孙敖荡。”
本意为闲游、漫游之意,这里用为散漫之意。 13说:(yue悦)《诗·召南·草虫》:“我心则说。”
《诗·北风·静女》:“说怿女美。”《诗·鄘风·定之方中》:“星言夙驾,说于桑田。”
《诗·小雅·頍弁》:“未见君子,忧心奕奕。既见君子,庶几说怿。”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雍也》:“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礼记·中庸》:“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孟子·梁惠王上》:“王说曰。”这里用为喜悦之意。
14牡:《诗·邶风·匏有苦叶》:“雉鸣求其牡。”《诗·小雅·北山》:“四牡彭彭,王事傍傍。”
《诗·鲁颂·駉》:“駉駉牡马。”《老子·五十五章》:“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论语·尧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仪礼·丧服传》:“牡麻者,枲麻也。”
《大戴礼记·易本命》:“丘陵为牡。”《汉书。
5 描写婚礼场景的诗1、《桃夭》
年代: 先秦 作者: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2、《酬朱庆余》
年代: 唐 作者: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3、《述婚诗》
年代: 汉 作者: 秦嘉
羣祥既集。
二族交欢。
敬兹新姻。
六礼不愆。
羔鴈总备。
玉帛戋戋。
君子将事。
威仪孔闲。
猗兮容兮。
穆矣其言。
4、《议婚》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天下无正声,悦耳即为娱。
人间无正色,悦目即为姝。
颜色非相远,贫富则有殊。
贫为时所弃,富为时所趋。
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
见人不敛手,娇痴二八初。
母兄未开口,已嫁不须臾。
绿窗贫家女,寂寞二十馀。
荆钗不直钱,衣上无真珠
几回人欲聘,临日又踟蹰。
主人会良媒,置酒满玉壶。
四座且勿饮,听我歌两途。
富家女易嫁,嫁早轻其夫。
贫家女难嫁,嫁晚孝于姑。
闻君欲娶妇,娶妇意何如。
5、《除夜次大光韵大光是夕婚》
年代: 宋 作者: 陈与义
一杯节酒莫留残,坐看新年上鬓端。
只恐梅花明日老,夜瓶相对不知寒。
6 描写古代接亲场景的句子(不要诗)为了迎娶新娘子,套了四辆双套大车。
许多人都象过年过节一样 打捞得漂漂亮亮,聚集在麦列霍夫家院子里的轿车旁边。 彼得罗坐在葛利高里的旁边。
妲丽亚坐在他们对面,挥舞着一条绣 花手绢。每当车子走到低洼地方或者高冈地方的时候,正唱着的歌声就 中断了。
哥萨克制帽的红帽箍,蓝色的和青色的制服和西服上身,结着白手绢的袖子,女人的绣花头巾织成的彩虹,花裙子,尘土象轻纱的拖 裙一样,在每一辆车后面飘扬。这就是迎亲的行列。
几辆车轰隆轰隆地滚进了院子。彼得罗领葛利高里走上台阶,一 同来的参加迎亲仪式的人也跟在他们后面走上来了。
门开开了,女媒是娜塔莉亚的干娘——一个漂亮的寡妇,她一面鞠 躬,一面在微紫的脸上露着笑容迎接彼得罗o “请喝一杯吧,傧相,为了您的健康。” 她递过来一杯浑浊的、还没有发酵的克瓦斯。
彼得罗把胡子向两 旁分了分,喝了下去,在一片抑制的笑声中哼哼着。 在傧相和媒婆斗嘴的时候,按照规矩,向新7a64e4b893e5b19e31333339666132郎的家族敬·了三杯伏特 力口。
娜塔莉亚已经穿好结婚礼服和戴上了面纱,许多人在桌子旁边围 住了她。玛丽希珈手里握着一根擀面杖伸出去,格莉普珈神气地摇晃 着一只播种用的筛子。
围坐在桌旁的新娘的亲戚和家族都站起来了,让着地方。 彼得罗把手绢的一头塞到葛利高里手里,跳到长凳子上去,绕着桌 子把他领到正坐在圣像下头的新娘面前。
娜塔莉亚心跳得手都出了 汗,她握住手绢的另一头。 等到大家都离开桌子的时候,有一个人俯下身去,往葛利高里的靴 筒里撒了一把小米:这是为了使新郎不要闹出什么蠢事来。
导读:在我国,凡是举办重大事件都会择吉进行,而且还有很多仪式和讲究,这样做为的是图一个吉利,图一个好开始。而新房子上梁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也是要选黄道吉日的,若是选择在2022年10月上梁,那么2022年10月上梁大吉的日子有哪些呢?2022年10月上梁吉日怎么查询呢?想知道就来瞧瞧我的介绍吧。
2022年10月上梁大吉的日子
2022年10月上梁吉日有4天,分别是2022年10月1日,2022年10月4日,2022年10月5日,2022年10月27日。
2022年10月上梁吉日查询
日期2022年10月1日(九月初六)星期六
宜装修 动土 订婚 上梁 破土 修造 祈福 祭祀 订盟 纳采
忌结婚 领证 作灶 嫁娶
冲煞冲蛇(辛巳)煞西
日期2022年10月4日(九月初九)星期二
宜结婚 领证 出行 上梁 旅游 祈福 祭祀 纳畜 嫁娶 求医 治病
忌开业 开工 安葬 开张 开市
冲煞冲猴(甲申)煞北
日期2022年10月5日(九月初十)星期三
宜开业 开工 安葬 上梁 开张 解除 开市 启钻 开光 立券 安机械
忌结婚 领证 祈福 嫁娶
冲煞冲鸡(乙酉)煞西
日期2022年10月27日(十月初三)星期四
宜安床 出行 订婚 上梁 旅游 求嗣 祈福 祭祀 拆卸 订盟 沐浴 启钻 裁衣 成服 除服 纳采 起基 竖柱 斋醮 挂匾 入殓 移柩 合帐 造畜稠
忌搬家 结婚 入宅 领证 嫁娶 移徙 开仓
冲煞冲羊(丁未)煞东
农村建房上梁都用什么东西
上梁前祭梁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人们将贴上红纸或红绸的正梁抬进新屋堂前,在供桌上摆上猪、鱼、鸡、鹅、蛋、豆腐、香烛等祭品,由泥瓦匠、木匠等边说好话边敬酒。
上梁大吉的日子
祭梁结束后,便由匠人把正梁抬上屋顶,或用绳子将正梁拉上去。抬梁或拉梁的时候,鞭炮齐鸣,上梁师傅要唱上梁歌,高喊“上啊!大吉大利!”在上梁的过程中,有的地方要求在正梁放平稳后,主人要将亲朋好友送来的“五谷彩袋”搬到屋顶,放在梁的正中,并将红布披在梁上,寓意五谷丰登。有的地方在红布的底端缝上一双布鞋垫,寓意给新房主人铺垫家底。有的地方在正梁中间挂上装有红枣、花生、米、麦、万年青等的红布袋,寓意“福、禄、寿、喜,万古长青。”此后,匠人将果品、食品等用红布包好,边说好话边将布包抛入由主人双手捧起的箩筐中,这个程序称为“接包”,寓意接住财宝。
上梁仪式最热闹的程序是“抛梁”。当主人“接包”后,匠人便将糖果、花生、馒头、铜钱、“金元宝”等从梁上抛向四周,让前来看热闹的男女老幼争抢,人越多主人越高兴,此举称为“抛梁”,意为“财源滚滚来”。在“抛梁”时,匠人还要说吉利话,他们常说:“抛梁抛到东,东方日出满堂红;抛梁抛到西,麒麟送子挂双喜;抛梁抛到南,子孙代代做状元;抛梁抛到北,囤囤白米年年满。”抛梁结束后,众人退出新屋,让太阳晒一下屋梁,这叫做“晒梁”。最后,主人设宴款待匠人、帮工和亲朋好友,并分发红包,整个上梁仪式结束。
婚姻习俗
(一)汉族正统婚俗
汉人婚嫁风俗,在遵化民间不同地区基本上大同小异。旧社会,正统与非正统婚俗不同,婚嫁仪式各异。
在旧社会,男女长大到十四五岁的时候,就要订婚或结婚。男女婚事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年貌相当,命不相克,以媒为证。多数男女双方并不认识,第一次见面只能在洞房。这种父母包办的婚姻制度,当时被视为金科玉律,不可违抗。除此以外,在遵化民间还有很多畸形古怪的婚姻,如买卖婚姻、指腹为婚、童养婚、换婚、招赘婚、转房婚、典妻婚、冲喜婚、荒婚、望门婚、鬼婚和限制寡妇改嫁等。
民国初期,在县城有的比较开明的家庭开始实行文明结婚,实行结婚典礼,双方以鞠躬代替拜天地,迎婚以车代替花轿,自由婚姻代替包办婚姻,婚嫁仪式也有所改变。
旧社会遵化民间的富裕家庭和普通家庭婚嫁仪式不一,产生了非常繁杂的风俗习惯,青年男女成婚大约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 说亲。旧社会男女定婚较早,儿女们到十五六岁,父母就托媒人说亲。家趁人值的户也有媒人找上门来的。说亲全凭“媒妁之言”,媒婆到男方就说姑娘长得如何美;到女方家就说小伙子长得如何俊,并将双方家庭情况作一介绍,以便男女两家互相了解。双方认为门当户对,有意结亲时,媒人就给双方规定一个“相亲”的日期。
2 相亲。在封建社会,男女的婚事,全由父母做主,做儿女的没有自主权,媒婆两头说好,青年男女往往受骗上当,媒婆从中渔利,因此,在历史上造成很多悲剧。自从1919年“五四”运动提倡男女婚姻自主,才打破了长期套在妇女头上的封建枷锁,男女的婚事才逐渐解放,才产生“相亲”一说。但相亲也多为父母包办,父母说好便好,做儿女的却无权问津。所谓“相亲”,也不是像现在这样,男女经人介绍之后,可以在一起互相谈谈心,了解一下对方志向、性格、品德,倾吐心情,而是由媒人约定到一个适当的地点,作为串亲偶然相遇,从人的长像、外表方面偷看一眼,就算相亲了,互相不作任何介绍,然后由媒人再争取双方意见。双方都认为可以时,再进行下一步——“相家”。
3 相家。“相家”,也叫“相门户”,主要是女方到男方相家,由媒人带领女方的亲族看看男方的房院,室内室外以及家庭成员情况,看看遂意不遂意。相家时,男方要准备酒席,如果女方看完后同意,就留下来吃饭,一般说这门亲事便有八九成了。席间,男方要向女方亲属“拜席”,饭后,由男方的亲朋向女方赠送钱或物作为礼品。如果女方不同意吃饭,甚至扭头便走,说明这门亲事十有八九告吹。
4 换帖子。通过相家,双方有意结亲之后,媒婆先将男方的生辰八字(旧时用天干地支表示人出生的年月日合起来是八个字)写在一张红纸上,交给女方,女方也将姑娘的生辰八字交给男方,名曰“换帖”。双方都要请算命先生掐算一下,按照生辰八字属相有无相克。按迷信说法属羊的和属鼠的不能结婚,名曰:“羊鼠一旦休”;属鸡的和属猴的不能结婚,名曰:“鸡猴不到头”;属蛇的和属虎的不能结婚,名曰:“蛇虎如刀锉”;属牛的和属马的不能结婚,名曰:“白马犯青牛”,如此等等即所谓八字相克。经过掐算,八字相合,才能订亲。
5 定亲。定亲前,还有要“彩礼”一说,女方根据男方家庭情况,如男方哥弟兄多,女方为了过门后不受家庭贫困之累,就多要一些彩礼,或者男方人长得不如意,但广有家财,因而彩礼要得更多。也有女方家庭十分贫困多要钱物的。所要彩礼,男方同意后,即可履行定亲手续。“定亲”,也叫“过彩礼”,又叫“下订礼”。双方定好日期,男方的父母和媒人带有部分礼物,如糕点、酒、肉、米、面、衣料、首饰、现金等物到女方家去定亲,并由女方招待一番。席间,姑娘要向男方亲属“拜席”,男方要给拜钱,饭后,女方亲属也要向男方赠送一些礼品,从此,男女家长即可互称为“亲家”。男方把女方所要彩礼备齐后,就要选择良辰吉日娶亲。娶亲前男方要将全部彩礼和“离娘肉”等礼物送到女方家,即所谓“过大礼”,然后才能娶亲。
6 娶亲。娶亲,其规模、形式,根据男方家贫富身份不同,出入很大。富豪和官绅之家,有大娶的,讲豪华、阔气,举行婚礼十分隆重、热闹。如要高搭彩棚,请戏班唱堂戏或坐腔戏,一时请不到戏班,也要唱一台驴皮影戏。迎娶新娘时,新郎要簪花披红,乘马随彩轿先到女家拜认岳父、岳母,然后乘马先归,谓之大娶。小户人家其娶亲形式极为简单。有的女方因贫穷连饭也吃不上,就将闺女送至婆家,甚至有十来岁就童养到男方家的。下面所要介绍的是旧社会一般规模的娶亲形式。
(1)响门亮轿。解放前全县各地都有“轿子房”,是私人经营的,以租赁花轿、棺罩为生。哪家有了红白喜事,可通过“轿子房”聘请吹奏人员。“响门”,就是事主在娶亲的头天,将吹奏人员请到家里吹奏鼓乐。吹拉弹唱、鼓乐喧天,有的还请几位名艺人唱做腔戏(即清唱),一直闹到深夜。此举一般都在大门外放上桌椅板凳,公开演唱,因此,谓之“响门”。“亮轿”,在响门的同时,将娶亲用的花轿在门口亮一亮。娶亲用的花轿一般是四人肩抬,高5尺,宽3尺多,立体见方的木框,四面围着彩罩,上有轿顶,夏秋是夹层绣花围子。冬季是棉围子,轿门左右各有一根轿杆,前后各两人抬着,走起路来四个人要走一个步伐,花轿上下颤动,甚为可观,过去大姑娘结婚没坐着花轿就称为一辈子的憾事。用花轿抬来的,才算是明媒正娶。
(2)迎娶。过去娶亲都要起得很早,甚至有的半夜就启程。据说娶亲人在半路和另一家娶亲者相撞不吉利。娶亲者不管路途多远,也要大清早太阳不出来就要到女家,因为举行结婚仪式是有时间规定的,在规定时间之内必须把新娘抬回来,去娶亲时,轿内要坐一名十四五岁的小孩压轿,轿前有个“荷包”,是用红布做的约有四五寸长的红布袋,上面拴一条红绳,一头拴在二尺长的木棍上,荷包下面有一撮黄穗子,形似红灯。据说是古时抢亲留下来的例,因抢亲都在夜间行动,必须灯笼火把开道,后来人们认为娶亲时有红灯开路,可以驱逐煞神避邪。娶亲要有“娶门客”(读qiě),大都由新郎的婶辈充当,去女方家迎接新娘。娶门客有坐轿车子的(轿车子不是现代的卧车,而是木制的轱辘,比马车轱辘大,上有布棚围子,里有铺垫,前边用马或驴子拉着,马脖子上套一圈铜铃铛),解放后,轿车子逐渐消失,就在胶轮马车上面搭上席棚,前后敞着,代替轿车子。轿车或轿临到女家,鞭炮齐鸣,以示喜庆。娶亲人到女方家后,女方家要摆上果席,果席分16个盘,即8个果盘(4盘干果,4盘鲜果)和8个糕点盘,沏上茶水。娶亲客吃一点儿糕点,喝杯茶水,就给被聘的姑娘穿轿衣、轿鞋,坐在木桶上由送门客给其梳上两个抓髻,头上蒙红布,由兄或弟背上花轿。姑娘上轿必须哭泣。实际上妇女结婚是人生一个转折点,由姑娘到媳妇,从此离开爹娘,应该是很难过的,作闺女的舍不得离开爹娘,哭是人之常情。由于有这个老礼,如果遇有不哭的,做娘的就在闺女身上用手拧一把,或用笤帚柄将闺女打哭了,有的背轿人,在过屋门时故意将姑娘的头往上门坎碰,把姑娘弄哭,总之,必须哭着走,否则被人耻笑。
(3)送嫁妆。“送嫁妆”也叫“送什盒”。聘闺女根据家庭经济状况,都要陪送闺女一些东西,名曰“嫁妆”。可陪送的东西,大都是女人经常用的化妆品及室内摆设之类的装饰品。如梳妆匣子、瓷瓶、掸罐、盆景、对美人、座钟、挂表、箱子、板柜、衣服、被褥等等(少数地主豪富之家,对闺女养得娇,儿女少,也有陪送闺女房、地产的)。所有陪送的东西,为了显示娘家的体面,都在姑娘上轿前准备好“抬子”,俗称“饰盒”。每抬什盒不论东西大、小、轻、重,都要由两个人抬着,随花轿送到新郎家里。多者有送六十四抬什盒的,最少也要有个梳妆台、罩子灯、洗脸盆之类的东西,凑合两架什盒。
(4)聘送。姑娘出嫁,家中要有“送门客”,“送门客”和“娶门客”是相对称的,如果“娶门客”是婶娘辈,“送门客”也必须是姑娘的婶娘辈。其中也有一些礼节,“娶门客”到新娘家,如果“送门客”接出门外,“送门客”到新郎家,“娶门客”也必须接到门外。在娶亲的路上,她们各坐各的轿车子或棚车。姑娘出嫁了,姑姑、姨娘、舅舅以及亲门近支要随礼,和“送门客”一同要到新郎家统称“新亲”。新亲要另坐一席,由懂礼貌的本族长者相陪。坐席时,“新亲”要按父子不同席的风俗,以同一辈份入座,否则便不能入席。
(5)拜天地。旧社会每家正房前房山处都有个天地窑,正面形似贴壁小庙,背面、两侧全在墙内,成竖长方形的窑洞,是供奉天地神之处。“拜天地”是天知地知向天盟誓的意思,就是说从今日起一男一女成了百年之好,永不变心。“拜天地”是旧社会结婚一种礼仪形式。富有之家娶亲,花轿抬到门前,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轿门要对准大门口,由两个搀新人的正轿贵人(均是未婚的姑娘充任),首先打开轿帘,将娘家做来的子孙饽饽(饺子)由轿内端出来,然后将一个锡壶递到新娘手里(锡壶称“宝瓶壶”,内装五谷杂粮,栗子、枣之类的东西,瓶口用红布蒙上,用五色线扎紧。瓶内的粮食要在结婚三日内熬粥全家食用,意味全家团圆)。新人下轿时在大门槛上放个马鞍子,要一步迈过去。意味着平平安安。门前要有人高举火把,即将大门两旁早已扎好的干草把点燃,据说这是古代人实行抢亲制时门前高举火炬留下来的旧例。后来,人们理解为将新娘身上的邪气赶跑。然后,红毡铺地,因为新娘下轿两脚不能沾地,然而在农村哪有那么长的红毡,就用两块长条毡子往前倒着走,没有毡子,就用两条口袋代替。将新娘搀到天地桌前和新郎行“周公之礼”。所谓周公之礼,就是焚烧香烛纸马,新郎新娘拜天地时,有司仪人员在旁边高喊:“新郎新娘跪!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礼成!”然后,新郎作拉弓射箭姿势,对准新娘,倒退入新房,新娘面对新郎跟着前进,仍盖着蒙头布由搀新媳妇的人搀着步入新房。据说这种礼节是“桃花女破周公”留下来的例。将新娘搀入新房,炕沿下早已准备下两个粮食口袋,一高一低,登着上炕。粮食口袋内一般装的是红高粮,寓意是步步登高。炕上准备一个木制水桶,里面放有栗子、大枣和一块豆腐,水桶上放一个蒸馍馍用的平底儿,上面铺上新娘的褥子,新娘坐在上面,背着炕沿,面向炕里不说话,静坐,谓之“坐福”。这时新郎才能用红箭头挑开新娘的蒙头布,男女双方才算是第一次见面,是丑是俊,这才知晓,但木已成舟,即使丑陋,也没有反悔的余地了。午饭结束,由嫂嫂辈领着新娘拜祖、认亲。拜祖,就是在祖宗牌位前行跪拜礼;认亲,就是对新郎全家人以及姑姑、姨娘、舅父母等远、近亲属一一拜见。对长辈要行“万福”礼,长辈要赏拜钱。
(6)会亲家。父亲将闺女送到婆家,也是新“亲家”相互认识的时候。新“亲家”首次到女儿家要摆半桌酒席,并在酒席宴上,向亲家和亲家母表示闺女在家教养不够,不懂礼貌,请亲家母平时多指教等等客气话,作一番嘱托。
(7)入洞房。结婚那天晚上,新郎新娘要吃子孙饽饽、长寿面。所谓子孙饽饽,就是捏的饺子。子孙饽饽是有数的,在姑娘年岁的基础上加一倍,如果姑娘17岁,娘家就捏34个饺子随轿带到新姑爷家,晚上吃用。吃子孙饽饽长寿面,象征着子孙满堂,长命百岁,白头到老。洞房里的被褥,大都由儿女双全的嫂子们给铺好,被子里放上不少核桃、枣、花生、栗子,借核桃、枣、栗子的谐音,取“和美”、“早(枣)生立子(栗子)”之意。
(8)回门。娶亲的第三天,新娘带着新郎回娘家,叫“回门”。新郎首次到岳父母家,首先要拜岳父母,然后拜祖、认亲族。招待新姑爷,午饭一般是很丰盛的,由亲门长辈相陪。回门有住两天的,或三四天的不等,但一般都是住一夜或当日即返回。姑娘首次回家,做父母的要了解闺女的心事,看看是否遂心、满意。
(9)送头油。新婚后第五天,新娘的母亲要给女儿送头油。这是新亲家母相互见面的时机。婚后第二十九天,要接闺女住家,但住娘家也不准超过一个月,到时就要将闺女送回或新郎接回。除此之外,每到大的节日,娘家都要接闺女吃“餐饺”。例如,端阳节、中秋节,特别是第一个端阳节,娘家一定要将闺女接回家,据说这是为了躲避瘟疫。
(二)新式婚俗
1952年国家颁布了新婚姻法,父母包办,买卖婚姻为非法。男女双方恋爱自由,婚姻自由,逐步取消了旧式婚俗,革除了迷信色彩,向文明、简朴、热闹方向发展。
婚姻程序也日趋简化。一般是男女双方相恋或经人介绍相识后,即可订婚。男家准备一顿饭,介绍人带女方家长、姑娘到男方家,男女双方议定亲事。男方家长要给女方一些钱物,作为“见面礼”。订婚后男方在逢年过节时接女方来家住几天,以便互相了解和增进感情。双方商量后,男女双方即可到医院进行体检(2003年婚姻法修改后,是否体检,由男女自订,政府不予干涉),到政府民政部门登记。政府民政部门登记时,看是否合乎婚姻法,如年龄、疾病、是否未出“五服”(即五代)的婚姻、血亲等。符合婚姻法的,发给结婚证书。男女双方各持一份,视为合法,择日即可举行结婚典礼。喜日这天,一般是由新郎骑自行车或用汽车去接女方。结婚典礼仪式,男女双方不再拜天地,而是向父母来宾等行鞠躬礼,新郎新娘互相鞠躬,引入洞房。婚宴上,新郎新娘要向亲友敬酒致谢。闹洞房、听声的已很少。有的工、青、妇组织操办本系统的青年男女利用节假日举行集体婚礼,这种形式省事、省钱,比较简单节约,深受欢迎。近年来,遵化有关部门每年都组织集体婚礼。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男方不送彩礼,女方不要嫁妆,风正俗清。70年代开始,婚俗有所变化。在农村,女方索要财物逐步升级,除衣物、家具、房屋外,一般还要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大三件”。进入八九十年代,婚俗奢华风日趋严重,所要物品越来越高档化。“三大件”已由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改为彩电、冰箱、收录机。现在还有个别的要楼房、汽车等高档贵重物品。
1 新式婚礼形式。新式婚礼主要有三种:
(1)新旧结合。迎亲由骑马、坐轿改为用自行车、拖拉机、汽车(面包、双排座、小轿车)接亲。新郎新娘穿新婚礼服。家族亲友贺喜送钱送物(上喜礼)。男方家以酒宴招待。
(2)集体婚礼。一般由男女方所在单位的工、青、妇组织操办,男女双方报名参加。主要程序:新婚夫妇介绍恋爱经过,宾客代表致贺词,领导提希望,主办单位赠纪念礼品,晚上演**、戏剧以示祝贺。这种形式,省钱、省事、省力,深受人们欢迎。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了举行集体婚礼后,又回到家中设宴款待宾客的风习。
(3)旅行结婚。新婚男女领取结婚证后,不举行婚礼就去外地观光旅游,回家后,就算完婚。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的旅行结婚后仍置办酒席,招待亲友。
2 新式婚礼程序。新式婚礼大体有如下17个程序:
(1)放鞭炮
(2)奏婚礼进行曲
(3)新郎、新娘就位
(4)证婚人就位
(5)家长就位
(6)向新郎、新娘献花
(7)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
(8)新郎、新娘向证婚人致敬
(9)新郎、新娘向家长致敬
(10)新郎、新娘向来宾致敬
(11)新郎、新娘互相致敬
(12)新郎、新娘互赠礼物
(13)证婚人讲话
(14)新郎、新娘讲恋爱经过
(15)家长讲话致谢
(16)送新人入洞房
(17)放鞭炮
(四)唱(同剳zha)喜歌
唱喜歌,是遵化一种广为流传的民间风俗,因为是由说、唱、音乐综合一体形式、且词汇丰富,内涵深刻,用语动人心弦,故群众喜闻乐见。唱喜歌者,多是些孤寡人、乞丐或社会上一些无家少业及游手好闲者,闻有哪家办喜事,便到哪家唱喜歌。唱喜歌时,未进大门,先放少许鞭炮,然后敲敲打打说唱起来,边说边唱,说唱与喜事有关的内容,边唱边说走到大门里,与主人或者执宾人说几句喜性话,道个喜,有的还给东家递上薄礼红包。这些行动,都为的是向东家启发给礼钱。东家高高兴兴地加倍还礼。如在正午到,东家还得专门安排吃喝;如不吃饭(叫赶串饭),东家还需给上办喜事的烟、酒、吃食等。办喜事家,多盼望来唱喜歌的,为的是显得喜事办得圆满热闹。
唱喜歌者,多与当地看喜日子的风水先生有联系,通过看喜日先生知道哪家何时办喜事。有的自己也会算计出办喜事的日期来;还有的是经常走村串庄者,遇到办喜事家,便道喜。唱喜歌者绝大多数受欢迎,但个别户也有的不领情。遵化农村流传着两个故事。
从前有户人家,给儿子娶媳妇,可说是张灯结彩,宾客满棚,热闹非常。正值午时,来了个唱喜歌的,面对大门高声歌道:“一进大门红彤彤,看着官气往上升,今天快把喜事办,明年还有官运到府中,佳女美貌多贤惠,佳男才高更有名,佳郎正遇科考年,进京直考榜题名……”恰好新郎是书生,第二年是科考年,真的就考中了,唱喜歌的喜歌意思应验了。这一下唱喜歌的便提高了地位。又有一户人家,可为当地富户,正直盖房上梁时,东家、泥木两工、帮工的忙忙碌碌,此时来个唱喜歌者,敲敲打打,说说唱唱一阵子,可院内竟无一人出来搭理,还有的说风凉话的。唱喜歌的想,东家抠,给你道喜不理茬儿,好!给你说点倒霉话。往院里迈了一步,便有声有色地高唱:“嘿!打竹板劈了杈,一进大门好害怕,大梁上好正开垒,呀!四梁八柱全爬下,大人看着哭,小人吓得直叫妈……”唱罢快步扬长而去。结果,这家盖房真的出现倒塌伤人事故。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消息很快传出,再加上传言中的添油加醋,越传越玄。因此,出现一般人家对唱喜歌者,赶快搭对他高兴走,也别惹出坏事来。
(五)赶串儿
提起赶串儿,现在好多人都不知道是咋回事儿。可是在遵化的南部和东南部,如党峪、娘娘庄和铁厂、东旧寨乃至丰润县城一带,仍流行着“赶串儿”的民俗。
这个民俗习惯,不知从哪朝哪代流传下来的。传说过去有个富户人家办喜事娶媳妇,门外来个穿的破鞋拉褂的人到这讨要饭菜吃,这家给他盛了一碗,要他在院子外吃。此人填饱肚后心里很高兴,随即说了几句喜庆的顺口溜,哼了一个小曲,大家觉得这是喜事唱喜歌,皆大欢喜呀。
解放后赶串儿的民俗随着时代的前进,从形式、内容、人员有了新的变化。也有一些赶串儿的很像民间艺人。娘娘庄乡有一尹姓的七旬老人,年轻时由于家庭生活困难,为了填饱肚子,经常“赶串儿”,大家叫他“赶串儿大王”。他人长得其貌不扬,但头脑灵活,反应很快,张嘴就唱,出口成章,不论哪家有红白喜事,他都能见景生情,唱喜歌,说顺情话,专讨东道主的喜欢。有很多顺口溜、数来宝都是现编现唱,唱的东道主心满意足。不光给他饭吃,还要给些烟酒和喜钱。
有赶串习俗的这一带,谁家都把应候赶串儿作为一件大事,特别是办喜事,男方响门的那天晚上,一般都是准备三四大盆的菜,有白菜,豆腐,油炸丸子,粉条,肉片等多种混在一起熬或炖,然后盛在大锅或大盆里,摆在家门口,等到天黑来赶串儿的人,执宾组织赶串儿的人在门口排好队,按顺序盛,一般都给盛满,然后端回家。大家说说笑笑,打打闹闹,敲盆子敲碗儿,叮叮当当好不热闹。大人们看热闹也是里三层外三层,显得特红火。给东道主增加了无限喜庆的气氛。
如今,党的政策好了,农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家家丰衣足食,人人吃穿不愁。但是,“赶串儿”的习俗还是流传下来,只不过现在“赶串儿”的人大都是孩子了。也有个别的大人怀里抱着小孩儿赶串儿。过去是为了解馋、填饱肚子,现在赶串儿是为了凑热闹,图吉利,图喜庆,乡里乡亲和和气气,体现了浓浓的乡情。
五谷杂粮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食材了,因五谷杂粮具有很好的保健养生功能,所以一直也被追捧,但是仍有一些朋友还不清楚五谷杂粮有哪些。
《黄帝内经》中五谷被称之为:“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而在《孟子滕文公》中称五谷为“稻、黍、稷、麦、菽”,在佛教祭祀时又称五谷为“大麦、小麦、稻、小豆、胡麻”。
而现代我们通常说的五谷是指稻谷、麦子、大豆、玉米、薯类,同时也习惯地将米和面粉以外的粮食称作杂粮,而五谷杂粮也泛指粮食作物,所以五谷杂粮也是粮食作物的统称。
那我们常见的五谷杂粮是什么有哪些功能作用
1、大米
大米又名粳米,是补充营养素的基础食物,除了富含碳水化合物外,还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11种矿物质,大米中的蛋白质主要是米精蛋白,氨基酸的组成比较完全,易于人体消化吸收。
能为人体提供较全面的营养,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的功能,被誉为“五谷之首”。
2、玉米
玉米又名为包谷、棒子、玉蜀黎,营养价值与医疗保健价值较高。
含有脂肪、卵磷脂、谷物醇、维生素E、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多种营养保健物质,并且其所含有的脂肪中50%以上是亚油酸。
是粗粮中的保健品,具有健脾利湿、开胃益智、宁心活血的作用,被誉为“黄金谷物”。
而且玉米中的维生素含量非常高,是稻米、小麦的5-10倍。
玉米中含有的核黄素等高营养物质,对人体十分有益。
3、小麦
小麦是我国北方人民的主食,营养价值很高,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面筋)和B族维生素,小麦的所含碳水化合物约占75%、蛋白质约占10%,是补充热量和植物蛋白的重要来源,有健脾益肾、养心安神的功能。
4、小米
小米又名粟米,古称粟谷,又叫梁,是中国古代的“五谷”之一,也是北方中国人最喜爱的主要粮食之一。
小米含有有丰富的脂肪,且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含有大量的维生素E,膳食纤维含量高,含高钾低钠。
有健脾和胃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热、反胃呕吐、及产后病后体虚者食用。
小米熬粥时上面浮起一层细腻的粘稠物,俗称为“米油”。
中医认为,米油的营养极为丰富,滋补力最强,有“米油可代参汤”的说法。
5、红薯
红薯又名番薯、甘薯、地瓜等,富含淀粉、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A、B、C、E以及钾、铁、铜、硒、钙等10余种微量元素和亚油酸等,被誉为最均衡的保健食品。
具有减肥、健美、防止亚健康、通便排毒、促进消化、刺激消化液分泌及肠胃蠕动,从而起到通便作用,尤其对老年性便秘有较好的疗效。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客家风俗-生产风俗来宾良江的客家人,每年正月十五人们走访亲友后,都要举行隆重的家宴,合家老少及分灶了的兄弟团聚,由年纪较老、生产经验丰富的家庭成员,根据历年和来年的情况进行分析、估计,作出一年的生产安排,较年轻的家庭成员则在旁补充。然后集中力量翻地、耙地、种玉米,完成这些工作后,迎来了繁忙的春耕。“二月灶”(农历二月二日)那天,天乍蒙白,人们(主要是妇女)争先恐后担着蜡烛、香、荤菜、糯饭去祭拜“灶王”,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生产丰收。嗣后,种下甘蔗,撒播水稻种子。待秧苗长均,抓紧时间进行春耕工作。由于春耕工作较繁重、紧张,人们多是互相帮助完成插田。管理工作则是各人的事了。作物即将成熟的时候,一般由老人决定什么时候收割,小孩不得多言。夏收时,各种家畜、家禽业已长大,塘里也可以捕捞,客家人欢欢喜喜摆上一桌最丰盛的饭菜,又得“洗一次眼睛(意大嚼大吃)”。中元过后,人们又忙乎秋种秋收,其后,集中力量把种植的作物部分出售,饲养的猪、鸭、鹅、鱼上市。 [编辑本段]客家风俗-生活风俗 广西的客家人在生活风俗上保持了勤俭节约、聚族而居的特点。来宾的客家人仍两稀一干,早上、中午吃粥,晚上吃饭。主食大米饭、大米粥,由妇女在早上煮好,凉冷,放进橱柜,粥白天吃,饭晚上吃。饭是倒出米汤后干焖而成。他们不喜欢吃烂饭,故用此法煮饭。吃粥时,喜欢熟盐拌粥。其副食是猪肉及各类蔬菜,不定时吃牛肉及其他肉类。一般猪肉是切片,水煮熟,炒干,放入佐料即成。蔬菜是用油炒热后,放入配料即盛入碗。客家人的佐料不外乎姜、蒜、葱、酱、五香粉、味精。他们的传统名菜是扣肉、白斩鸡、醋排骨、醋大肠以及炒醋酱鸭。风味食品是冬米糖、酸刀豆、辣椒,晒到半干程度,放入酸坛,鲜黄即可打开食用。逢正月初二、十五、端午节,客家人都要包粽子,有肉粽、绿豆粉粽等,作粽用的馅都事先用八角粉、胡椒粉、酱、盐制好。裹粽用粽叶。农历二月初二、清明,都煮糯米饭,放入糖,再用树叶染成不同颜色,香甜可口。冬至。都要吃糯米粉、肉馅制成的水煮馍。他们没有喝开水的习惯,口渴了,多以粥水、米汤代替,喝茶很少,喝酒多是自家酿的米酒。
来宾客家人的房屋都是大瓦房,传统的房屋为平房,厅堂分为上厅、下厅,中间为天井,上厅后面是储藏室,上厅正宗摆八仙桌、挂镜屏,镜屏上面是祖宗牌位。吃饭在下厅,冬天烤火也在下厅。上厅两侧是大寝室,为老人和已婚夫妇使用,下厅一侧为小寝室,是未婚青年使用,另一侧为厨房,猪牛圈则在房屋的左右两侧。照传统俗规,旧房多留给长子住用。 [编辑本段]客家风俗-家庭风俗 由于客家人多聚族而居,因此有事按宗房活动,往往一个姓有若干宗房。整个姓氏,传统有不成文的族规。凡是出现有损姓氏声誉的大事,由全姓氏出人商量解决。如果出现与外姓斗殴的事情,则每户出人前往解决,目的是防止吃亏。一般客家人不擅自动手,有理则据理相争,无理则和气解决,如果谁敢冒犯族规,势必被族人孤立。每逢宰猪,客家人都要设宴招待族人,小村的是每户请一人,大村的则是请有威望的老人和宗房兄弟。一旦家里有人考上中专、大学,或参军、出外工作,客家人都要设宴款待前来祝贺的宗房兄弟。为了维持宗房的团结,女方过房后,一般是三世、四世同堂,如果南方以下还有弟妹。新娘、新郎必须随老人居住合灶一段时间才能分灶。即使不和老人同灶,也必须承担赡养老人、抚养弟妹的义务。否则被视为逆子。分灶以后,每逢有好酒好菜,都要喊老人同吃或挟一份菜给老人。
由于重家族,所以老人极受尊重。来宾客家人俗规,吃饭时,老人座位面向大门,以示尊重,成年人次之,坐在两旁,小孩只能坐在对着老人的那一面的坐位。如果家里人太多,男的坐一桌,女的坐一桌。吃饭时,小孩要主动帮老人挟菜,小孩帮老人添饭时,接碗、递碗必须是双手伺候。老人讲话,小孩不能随便插嘴,或在旁喧嚣。吃完饭,小孩得讲一声“慢吃”。
在家庭风俗中,小孩的出生极受重视。来宾客家人孩子出生三朝,外婆和近房嫂子、弟婶(弟媳)和已婚妇女用竹萝装鸡蛋,来到新产妇家做“三朝”。半月后,外婆邀更多的妇女,担甜酒、鸡蛋、米、母鸡、背带给外甥做“半月”,俗称“吃姜酒”,这次酒席最热闹。小孩满月后,外婆又邀妇女给外甥做“满月”。客家人一般不做周岁。
伏波庙、大人庙、女庙,是客家人每年都要参拜的,即使“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三令五申严禁搞迷信活动,客家人还是暗中参拜。伏波庙,即为纪念汉朝将军马援南征而建的庙,庙会时间是正月初六。大人庙是纪念清朝丞相(大学士)陈洪谋为广西民众请命免交钱粮而建的,庙会时间是正月十九。女庙是纪念刘三姐建的庙,庙址是在一个山洞里,正月二十九日举行庙会。
客家人祭祖是一件大事。三月清明时,整个姓氏都热闹起来,联合到祖坟去搞祭祖活动,良江乡内的客家姓氏,每年清明都要集中到宾阳进行祭祖,一般每家派一人到场参加。每逢节气或岁终,客家人都是先用荤菜祭祖后,方才进餐。正月的时候,供品必须摆到十五那一天才能撤去。正月的供品多是粽子、猪头肉(整块)、米花糖之类。
客家人过去每逢春耕前、夏收后以及秋收后集中于祠堂,一来听文化程度较高的人解释家谱,续写家谱;二来商量姓氏内需要解决的大事,例如同外姓的纠纷、建筑、生产等。
补充回答: 客家风俗-客家婚嫁风俗 惠州民间传统的婚嫁礼俗,以封建礼教诸俗为基础,大多显得繁文缛节,劳民伤财,可说是颇多陋俗。儒家经典《礼记昏仪》说:“夫权,始于冠,本于昏(婚),重于丧祭,专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昏(婚)礼者,礼之本也。”可见儒家十分推重婚姻礼俗。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儒家思想,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五彩缤纷、礼制颇多的婚俗文化。惠州的传统婚俗,大抵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个地方的具体表现。
封建社会的几种婚姻形式,如“包办婚姻”、“买卖婚姻”、“聘请婚姻”、“指腹婚姻”、“童养媳婚姻”、“荒婚”、“望门婚”、“幂婚”等等,惠州均有之。其中聘娶婚姻尤其盛行,聘礼、聘金不可或缺,在今日惠州依然可见其遗风。
聘娶婚姻在惠州有悠久的历史。光绪《惠州府志》记曰:“婚姻,俗用槟榔为聘,以多为贵……其聘仪妆奁则称家之丰约为之”。“俗用槟榔为聘”中的槟榔,旧时中药铺有售,在聘礼中,它多具象征意义,而真正的聘礼传统都是以银钱、食用之物为主的。“府志”说聘礼“称家之丰约为之”,实际上,即始“约”者,聘礼的数量也是相可观的。
惠州传统的聘娶婚姻的礼仪十分繁锁复杂,从开始的媒人提亲,到最后的三朝回门之俗,其间经历卜吉、过礼落定、报日、过大礼等婚前诸礼及铺房、亲迎、拜堂、滞新娘等盛大的联姻仪式。
惠州民间的繁杂婚俗,是由封建婚嫁礼仪的“六礼”演变而来的。“六礼”起源于周朝。《礼记》记述当时应循的婚姻程序为“纳采”(媒人提亲)、“问名”、“纳吉”(男方卜吉,女方正式认婚)、“纳证”(下礼落订)、“请期”(婚期的商定)、“亲迎”(迎亲接新娘)。这6个环节就是所谓的“六礼”,是封建礼教中最早的婚姻礼仪。其后两千余年,六礼虽有变异,但万变不离其宗,今日各地的婚仪中都依然可见其影子。
惠州传统的婚嫁礼俗,大抵按如下几种程式进行。
(一)提亲
惠州传统聘娶婚姻之始,首为提亲。一般是男家请媒人到女家说合。提亲为六礼中“纳采”的一种变化形式。《仪礼士昏礼》中记曰:“昏(婚)礼下达,纳采用雁。”就是说,秦汉以前的提亲一般是以提活雁作为礼物的。这是取其顺乎阴阳往来之义。到了秦汉以后,送礼又采用糕羊、合欢、嘉禾、胶漆等物,到了后来竟发展到了30余种,这些礼品一般都象征着夫妇牢固和睦。惠州传统婚仪中的提亲携礼多是活鸡或花布妆奁类用物。这种鸡,民间称“带路鸡”,寓意吉祥。
在提亲中,媒人受男家之托,凭三寸不烂之舌通女家。因惠州以前作媒人的多为女性,故惠州习惯称之为媒人婆。
媒人在中国古已有之,《诗经》中就有“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的诗句。惠州传统婚仪中的媒人婆一般分职业的和非职业的两种,职业媒人婆以做媒为生,唯利是图,所以不惜摇唇鼓舌,讲假话,讲瞎话,夸大对方家庭对个人的优越条件,隐瞒对方及其家庭的欠缺方面,往往撮合出一些畸型的婚姻。正因为如此,在人们的心目中,媒人婆往往给人一 种“哄神骗鬼、谋人钱财”的丑恶形象。
(二)过大礼
婚前诸礼最为隆重和至为重要的莫过于亲迎前夕的“过大礼”了。在传统聘娶婚姻中,两家相互商定的聘金、聘礼、嫁妆在这一天要履行。此日男家将预先备好的各种聘礼装满食格、盒箩,贴红插柏,或挑或抬,由男家的姑嫂姐妹浩浩荡荡地送往女家。男方在“过大礼”中送全猪全羊是常有的事,故民谣里有“行猪过大礼”的唱词。饼食也是必备之物,惠州的定俗是备“大饼”,大饼的种类达十几种,依各家的条件和讲究铺张的程度备一种至数种大饼不等,不过,十数种饼全部备齐的并不鲜见。除此外,必备的还有烧猪肉、鸡、鹅、鸭、鱼、发糕等。
女家在收到男家礼品时,立即将原先预定的嫁妆送往男家。惠州传统婚俗中常备的嫁妆,主要为生活用品,比较普遍的是衣服、被、枕、席、帐之类,还有诸如衣柜、梳妆台、皮箱、八仙台等家具。现在嫁妆中除主要的床上用品不可缺少外,常常还见有缝纫机、电冰箱、电视机、电饭煲等。
“过大礼”一般在迎亲的前一日,喜庆的气氛十分浓厚,那些送礼品的姑嫂姐妹们,一般都着盛装,上下簇新,施粉抹油,招摇过市。惠州风俗,送礼的队伍专挑人多的道路行走,以沿途相告喜事。
“过大礼”之俗,近于传统“六礼”中的“纳征”。《仪礼》说:“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也就是说,下了彩礼,送了嫁妆,才可以把女子娶过来。古代的纳征也是至为重要的一环,所用的彩礼各代不尽相同,秦以前多采用名贵的玄熏、束帛、俪皮;汉代多用金银。其后,风俗日盛,礼物日重,历代有识之士多视为时弊而欲杜绝,但此风却历代盛而不衰。“六礼”中,“纳征”是在“请期”“报日”之前,而惠俗却是在报日之后,两者在时间上有些差异。“大礼”过后,即时婚娶,尤显得热闹,这大概是此俗至今在惠州民间依然盛行的一个原因。
(三)接新娘
接新娘是传统“六礼”中的“亲迎”。亲迎为“六礼”之尾,是“六礼”的归结。现代人所说的婚礼或古人所说的婚礼大典就是以接新娘仪式为标志。
古时候所说的婚礼大典,一般包括铺房或暖房、亲迎、回门三个环节,时间持续三天。第一天铺房或暖房,第二天亲迎,第三天回门。惠州的习惯不尽相同,所说的婚礼基本上是指亲迎和滞新娘两个环节,至于迎亲(也就是接新娘),则主要包括了铺房、花轿迎亲、撒盐米、跨火、踏凹栏等主要的几项风俗。
1铺房:铺房是一种旧风俗,一直延续至今。铺房是女家送嫁妆到男家后,女家的姑嫂姐妹帮忙摆设新房的一种风俗。按惠州习惯,铺房讲究两点,一是摆设的床、柜、梳妆台等要注意方位、风水,至为讲究的是衣柜镜不能向床。惠州习俗中,镜与照妖同义,而照妖镜向床,显然是不吉利的。二是铺房之人要“命好”,民间认为命好的标准主要是“多子多福”。所以,寡妇、无生育能力或生育少的妇女是不能参加铺房的,而多子多福者,自然是铺房的主要参与者了。
2上花夜: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族中的姑嫂姐妹(必选所谓命好之人)要专门为新娘梳妆打扮穿衣,这就是民间所说的“插花”,这一夜,民间风俗又称为“上花夜”,是新娘嫁前的一项很为庄重的仪式。行此礼时,新娘往往伴以哭唱,其时新娘面临人生的重大转折关头,一般都十分动情,而旧俗中规定新娘插花后要在阁中静坐哭唱至天明,谓“五更守夜”。上花之夜,新娘悲悲啼啼,彻夜不眠,更显出一种传统婚嫁“喜亦悲”的氛围。
3花轿迎新:惠州传统用花轿迎亲,五十年代尚有专门出租花轿的花轿店。多是二抬、四抬或八抬大轿,绣“凤鸾牡丹” ,“福禄鸳鸯”,饰“四彩花灯”,披“大红花绸”,故谓“花轿”。接新娘之时,由媒人领路,新娘领花轿,一路鼓乐。至女家后,女家姐妹拒之于门外,新郎赶忙派“利是”,过众姐妹一关后,便可将新娘接出。新娘哭赖不走,男家众人软硬兼施,哄出闺房,又哄其(硬推)上轿,新郎还要给轿夫封“利是”,方才起轿。几翻“拼搏”后,新郎往往已是精疲力尽。
4、撒盐米:接新娘时,旧时惠州有些地方有撒盐米的习惯,预先用器皿盛好一些盐、米、黑芝麻等物,即在接新娘的途中沿路撒放,谓祭桥神;而沿路撒的,是为祭祀路神,这就是惠州传统婚姻礼俗的撒盐米之俗。撒盐米之俗其实为我国传统婚姻礼俗中“撒谷豆”之习的一个变种。“撒谷豆”出现在西汉,两宋时北方盛行,其传统的说法是为了“禳三煞”,亦即驱鬼避邪,这和惠州民间“撒盐米”差别不大。只是“撒谷豆”多为北方遗俗,南方并不普遍,而惠州有之,可见惠州习俗的渊源是甚为久远的。
5、遮头、踩凹栏与跨旺火:新娘接到家中,鼓乐声中众亲扶新娘下轿,此是新郎手持扇子相扇,若男家的大姑**八字相克,她们必须用盖(竹编的盛器)、筛等物遮挡不与新娘直接见面。民间认为,新娘红运当头,杀气甚大,新郎用扇扇之,谓“弱其杀气”,人避开不见,谓“避其杀气”。有的地方,新娘下轿时,新郎用凹栏(主编的一种盛器)挡住新娘后脑地方。这一风俗,惠州流传的哭嫁歌中亦有反映:“我(新娘)脚踏轿门郎晾遮,郎晾遮头遮女死,我比(给)什么功劳来谢爷。”看来,新娘是颇怕这一“遮”的。按民间的说法,凡出嫁女要孝道,即使上轿到了男家,也要一步三回头,而新郎的那个凹栏,就是要遮住新娘不断回头的视线,很名显,这一做法就是要使新娘专心嫁到男家,不要老想着娘家除遮头这个风俗外,同时还有踩栏之习,新娘一下轿,男家的人便急忙在新娘的脚前铺就一个凹栏,让新娘脚踩而过,民间谓“脚踏凹栏随窝(凹)转”,很名显,这是要让新娘过门之后,能专心致志地在男家这个“窝”里做牛做马。踩过凹栏准备入屋时,惠俗中习惯要让新娘跨火而过。即便是不置专门的火盆,一些老人也要抓一把草燃烧在门口,让新娘跨过。此俗北方称“跨旺火”。也有的地方是跨碳火,是一种比较悠久的民间习俗。他有两个用意。一个是取“旺”字,新娘跨过旺火把之后,来日就给夫家带来“旺火”。另一个是取“避”字,主要是避去邪崇。民间人为有两个“邪”源,一个是婚嫁之时,观者如云,其中难免夹杂一些家中有丧、病之事的人,民间认为他们身上带有邪崇,惠州则称这些人身上带有“煨(讳)”;另一个邪源是出自新娘本身,女人身子带有“脏”,这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旧观念。因此,惠州的跨火之俗,虽取“旺火”之义,但主要是为了避邪,火盆所燃的旺草、丝毛草、挑卡等物,均是中国传统的避邪之物。尤其是“旺草”,惠州民间称其为“抹药”,是惠州穿统“去煨(讳)的专用药,在出生婚嫁礼仪以及“拜山”祭祀中,它都是人们用以避邪的护身药。
6、捧蜡烛:“捧蜡烛”为惠州传统婚嫁迎亲中的必行之俗。在接新娘归后,新娘子入洞房之前,就先由童男捧蜡烛至洞房安放。此俗惠州最为讲究,民谣亦唱云:“捧蜡烛,捧到新娘房间笃(尽头的意思,或最里面之意)。”按习惯的做法,要首选童男一人(一般为族中亲戚中兄弟多者),随迎亲队伍接新娘(此时已捧好蜡烛),接归或直接将蜡烛捧至洞房内安放。此为奉子,俗不可耐,以兄弟多的童男作为引子,为新娘佳人点燃香火,便引来子孙满堂。
7、迎亲鼓乐:惠州旧俗中“接新娘”的整个过程一般都鼓乐不停,光绪《惠州府志》所记的“鼓乐迎亲”即是。苏东坡寓惠时曾称:惠州“钟鼓不分哀乐事”,看来惠州传统的迎亲在宋代以前就已有了。惠州婚事的鼓乐称“锣鼓柜”,以锣鼓、镲、钹为主,配以唢呐。鼓乐队随迎亲队伍来回吹奏,渲染了喜庆气氛。光绪《惠州府志》说惠州的民间婚礼“鼓乐竟日”,亦即民间所称的“一日鼓”,但一些有钱人家婚事鼓乐,实际上是“二日鼓”、“三日鼓”。旧时,惠州有专门的鼓乐店,有职业鼓乐手,男家婚娶,只需花银钱便可雇专门的鼓乐班子,因而旧时婚礼请鼓乐班子捧场是普遍的。
(四)滞新娘
新娘到家后,先拜堂,拜天地祖公,拜父母高堂,并依次向男家长辈敬茶,此谓“饮新娘茶”;而诸长辈要回封“利是”包,以祝愿新婚新人大吉大利。礼毕,就是大开宴席“和新娘酒”了。惠州旧俗婚宴时新娘并不露面,一般要饿着肚子独坐闺房,不能抬头,不能言笑,不能轻易走动,独听正厅中传出的嘻闹狂欢之声。此时新娘内心一般都忧虑不安,因为她知道,那些狂汉醉鬼们,一会儿宴毕之后,便要冲入新房中“闹”她了。这就是惠州婚礼中一个最为狂欢的场面——滞新娘。
滞新娘即习惯说的闹新房,“滞”是惠州方言,即戏弄之意,滞新娘即戏弄新娘。其实还在拜堂之时,滞新娘便已开始,如果新娘下跪的动作稍慢,有些人便在新娘的后脚弯上猛蹬一脚,使新娘跌跪在地;或一阵起哄,人叠人地把新娘压在下面。此前,女家同来的姑嫂姐妹等人总是事先作些准备,如在堂前铺一块草席,使新娘倒下时不致于弄得满身灰尘。但是,男家客人总是想办法把新娘弄得狼狈一些。
婚后宴毕,人们迫不及待地涌入新房。先是要“食新娘茶,吸新娘烟”。按规矩新娘要逐一给每位倒茶点烟,这时,人们往往让滚烫的茶水倒得满满的,故意让新娘烫着;又故意将新娘点烟的火种吹熄,让新娘无所适从;尔后,又让新娘在几寸宽的长条木凳上走过,谓“过天桥”。板凳两头易翘,中间仅一个巴掌宽,人走在上面摇晃不定,而一些好生事者,还故意把凳脚事先弄坏,好让新娘从凳子上摔下来。至于要新郎新娘咬糖果,对新娘讲猥亵的话之类,则是平常的事了。越往下,秩序越乱。有的偷偷拿松毛针之类带刺的东西刺新娘的颈背,或向新娘的脸上喷撒胡椒粉,并左推右搡。女家同来的姑嫂姐妹尽力劝护扶持,也无济于事。新娘也强颜作笑,但脸上流趟着汗和泪。这种捉弄新娘的行为,往往要延至深夜。此俗对一个刚出嫁的新娘来说,是近乎残忍的。
闹新房古以有之,汉代已十分流行。因闹新房是以戏谑新娘为主,因而此习也称作“谑亲”、“戏妇”。时人所著的《昌言》指出:“今嫁娶之会,捶杖以督之戏谑,酒礼以趣之情欲。宣*佚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族亲之间。污风诡俗,生*长奸,莫此之甚。”说明当时闹新房十分放纵,而且人们行为有违“礼教”,污秽视听,故此作者以“污风诡俗,生*长奸,莫此之甚”加以斥之。《汉书》亦云:“新婚之夕,于窗前窃听新妇言语及其动止,以为笑乐。”此为传统的“听房”之习,也属闹新房。惠州以上两者皆有,而且颇具“污风诡俗,生*长奸”的特征。但人们并不认为这是伤风败俗,世代相袭,以至今日的惠州,都依稀可见这种婚俗的遗风。
(五)三朝回门
娶亲的次日,新娘早起服侍家人,日间迎接串门探访的亲朋邻里,到了第三天,一早便要打点礼物同新郎一齐回娘家看望父母,这就是惠州习惯所称的“三朝回门”。它是惠州传统婚嫁礼俗之中甚为讲究的一项礼仪。如果说提亲、卜吉、落定、报日、过大礼为婚前礼,迎亲、滞新娘为婚时礼的话,那么,三朝回门便是婚后礼了。
三朝回门和古时候的“打婿”风俗有着密切关系。《西阳杂俎》一书在记述南北朝“打婿”风俗时说:“婿拜阁(女子住的屋)日,妇家亲宾妇女毕集,各以杖‘打婿’为乐,至大委顿者。”
广东近现代文献中亦有“戏郎婿”的记述。按广东的旧俗:郎婿回门之时,岳家以盛馔,谓之“待新女婿”,但席坐使时,岳家的姐妹群起而戏之,或出难题使新郎难堪,或迫新郎跪拜家中诸物。
惠州的三朝回门,又称“滞新郎”,从形式到内容都和“打婿”、“戏婿”之习有相似之处。按惠州的习惯,新人到岳家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拜见岳父母大人,而后逐一拜见族中诸亲。在拜见族中的姐妹时,往往就已开始“滞新郎”了。按照传统的风俗习惯,新郎到岳家祖宗和岳家宅屋的四方神,这时姐妹便于一旁起哄,或让新郎多拜几次,不让其起身;或让新朗频频下跪,不让其间歇;有些好事之人,还会拉新郎到鸡窝或猪圈旁,明说是要新郎拜鸡笼神或猪舍神,实际上是戏弄新郎。如新郎不从,众姐妹就回强行“执法”,使新郎不得不从。
拜毕,岳家宴请郎婿。席间,岳丈及族中老者要出些对子和难题让新郎解答,说是测试新郎的才能,实际上是为难新郎;而那些好事的姐妹,这时便照搬“滞新娘”的做法去戏弄新郎,使新郎狼狈不堪。
“滞新郎”尽管在程度上不如“滞新娘”,但岳家姐妹的矛头始终都是直指新郎,大致是对新娘在男家受到戏弄的一种“回敬”。新婚三朝回门是惠州传统婚嫁的一个定俗,故礼仪颇为讲究。回门时备的礼物,首要为鸡,民间谓“带路鸡”,这是必备的吉祥之物。其余的礼物,如鱼、肉、鹅、海味、山珍、饼食等各听其便。这些礼物,男家一般都多备一份,如肉、备两块,女家接礼后,按俗要回男家一块。其余如大桔亦不可缺少,如无大桔,即须以柑橙代替;大桔寓意“大吉”,女家接礼后。还要回给男家大桔(吉)。
除远道联姻者外,市内及近郊联姻,三朝回门一般是岳家请郎婿、新娘及婿家姐妹姑嫂吃一餐,然后打点回礼,当日返归。
回礼宾司使中,有岳母所蒸的大红发糕和红敛糕,“带路鸡”不可或缺。惠州还有新婚一月回门的习俗,回礼时岳母蒸大笼糕(一中糯米甜糕),娘家娘婶蒸敛糕。 [编辑本段]客家风俗-客家丧葬礼俗 比起其他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客家人对于此,做得十分周到,甚至过于繁文缛节。葬务从厚,礼务从奢,丰其筵席,醉饱灵侧,鼓乐奠别等等。一些地方至今旧俗犹存。
病人临终之际,便将事先做好的"寿衣"给病人穿上,称"着寿衣"。过去有“上六下四”之说,即上身穿六重衣服,下身穿四重裤子。
客家风俗重视送终。出门在外的千方百计赶回家,以求在临终前见最后一面,显得孝顺。人断气后,马上烧轿,焚纸,眷属、儿女悲哭成叫。是为“送终”。
报丧:病人断气后即刻报丧。孝子往外祖母舅家及亲伯叔家报丧,在门前或附近路口还出讣告。
摆孝堂:在遗体前挂白布,摆香桌,放灵位牌或遗像。早晚哭灵,登记亲友送来的礼物或“代烛”,帐布按序挂在孝堂两旁。
落枕:移动遗体,在厅堂地上铺一白布,将遗体放在上面,头新瓦,瓦上垫以布制三角枕,日夜派人守候;择日定时将遗体入棺叫“入材”。每天清晨和傍晚以及亲友来吊唁时,丧家女眷在帐内棺旁举哀。晚上亲友参加孝堂守灵,俗称“陪夜”。
发丧要择时,常在早晨。旧时在头一天要“闹丧”,通宵达旦,鼓乐喧天。发丧先举行祭奠,再起柩出殡。讲究排场,以显示儿女孝顺。
安葬:将灵柩放入墓地。墓地选择讲究“风水”。坟墓外观很似客家人的围龙屋,是客家人崇拜祖先的一种表现。埋葬后第三天,亲属穿孝衣到坟上哭拜祭奠,烧纸钱,谓“醮三朝”。
做七:人死后,每逢“七”日,要举行祭奠,俗称“做七”。一般只做“五七”。最后举行祭奠,焚化灵屋(纸屋),叫“完七”,以示丧事的结束。以后,周年举行祭礼,叫开小孝;三年举行祭礼,叫开大孝。开大孝时,门前、厅堂换上红联,一切恢复正常。
客家之俗,安葬若干年后(常为十年),挖开墓穴,将遗骸用炭火烘烤,按人体结构屈肢装入特制的陶瓮内,谓“检金”,然后重新安葬,这才是永久、真正的坟墓。
对于非正常死亡的人,有一些特别的丧葬礼俗,如比较注重请僧道打醮念经,超度亡魂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