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陕西出生成长到生活到老,八百里川道一周一次穿越,对地方上婚嫁都有什么也不清楚,我礼尚往来少。城市双方男方置房女方陪车,并且彩礼钱三万到六万不等,家里硬件男方的,什么电器,家具,厨具。床上用品和日用品是女方陪,女方有出阁宴也是几十桌招待举行婚礼!男方也举行婚礼收份子钱,零存整取,今天交朋友其实是拉入了随礼行列。几十年送出的钱儿女结婚收回,其实给酒店来了实惠,礼和酒席钱刚好相抵消,图个热闹。有的人结一婚举行很多次婚礼。宴先是上凉菜然后上热菜:发馒头开始夹菜装塑料袋带回去,今天人都很爱惜自己再好的饭菜也不狼吞虎咽了,所以说好了老人们伸出筷子就夹粉蒸肉,甜米饭(酿米用蜂蜜伴好加上多种颜色果哺上茏蒸的)。最后是臊子面吃个够,看醪糟鸡蛋汤上来就结束了。
题目中的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位于陕西省的中部地区,虽然早年间位置有些偏僻,经济发展不充分,人们的生活也受到了影响,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已经得到了极大地改善。我们知道,我国人民向来重视婚丧嫁娶,婚礼与葬礼向来都有很多的习俗与需要注意的习俗,而陕西省作为曾经的多朝古都,自然也拥有很多的讲究。有一句俗语也曾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即使是距离相差不远的两个地方的农村,也有很多的不同习俗。
问题中所提到的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的农村也不例外,也有其当地特殊的婚丧嫁娶的习俗,而具体的习俗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也不能太了解,所以我们只能来说说资料所能查到的,具体的细节方面还是需要大家来自行探讨。
首先我们知道,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的农村习俗将结婚仪式分为三天,第一天进起事,也就是张罗前事,比如搭棚,买菜,置办结婚所需要的物品,避免遗失重要事务,而第二天则进行婚礼的正式仪式,邀请双方的亲戚朋友来共同见证双方的爱情,为新人送上真诚的祝福。
而举行完仪式后就会来邀请亲戚朋友来吃饭,长武县的宴席与其他地方不同的就是讲究五菜三碗,三菜两汤,早上为五菜三碗,五菜是指五个菜,三碗是指三个汤菜,具体情况依主家而言,但是有一种长武特色美食是绝对不会改变的,就是猪血面。猪血面是长武县的一种十分著名的特色美食,顾名思义猪血面就是用猪血来做成的面条。长武人十分喜爱当地的这种特色美食,并且每逢重要事情都会制作这种特色食物,来表示对这件事情的重视。
陕南的代表是秦岭,这一道山脉,划出了南与北截然不同的风光,分开了长江与黄河,柞水溶洞的溶岩,以及秦岭南麓的数个动物自然保护区中自然和谐的景观,实在不能不让人心动,一个秦岭,生出如此的万般姿态。
陕南哭嫁俗闻
“哭嫁”,是陕南姑娘出嫁时的一种仪式和传统风俗。“哭嫁”,不是真悲,实是“喜嫁”,哭里带喜的“唱嫁”。所谓“哭”,并非真哭,只是用特有凄凉韵调来表达、抒发出嫁者的感情,所以叫“哭嫁歌”。
“哭”的内容,可分为三种,一是“哭胞亲”,这是在喜期的先一天晚上或迎亲的人未到之前进行。“哭”罢父母,再“哭”兄弟姐妹,通过“哭”,叙述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未报,倾诉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难以割舍;拜托兄嫂要孝敬年老的父母带好年少的弟妹等。
例如“哭兄嫂”:
哭一声哥也叫声嫂呀,难割难舍骨肉同胞哟;兄嫂待妹千般好,为妹费心又操劳;这大恩小妹还未报,又得拜托二年高,爹娘前代妹多行孝。
二是“哭”百客。姑娘出嫁前两天,亲戚、朋友就送物品来(如被、单、衣、鞋)等,群众叫“添箱”出嫁者便要逐人“哭”。
三是“哭迎亲”(又叫“哭冤家”)。这是在迎亲的来后进行,也是“哭嫁”的尾声。它是以“哭”、“笑”、“讽骂”的反意来唱的,例如“哭红叶和押礼”:
“迎亲的来得实在早哟,那树上鸦鹊还没回巢”。“押礼先生像条牛,走起路来慢悠悠,有心喂你一把草,怕你贪吃误时候。”
“红叶牵线吃两头,不是冤家不聚头”。
据说,这种“哭骂”是对迎亲者的欢迎和感谢。此种习俗在秦巴山区农村较为流行。
陕南“丈人节”
洋人有“圣诞节”,“情人节”,国人有“端午节”、“中秋节”,近年又设立了“母亲节”、“老年节”、“教师节”等等。那么有没有一个专为丈人设立的节日呢陕南就有。这个流传已久的“丈人节”在农历的六月初六,届时丹江流域的女婿们全都赶到丈人家为岳父母大人庆贺节日,共事翁婿天伦之乐。
农历的六月初六前后,紧张的“三夏”已告尾声。麦子已碾打入柜,秋庄稼巳锄过二遍草,稻田的秧苗已分蘖拔节,庄稼人在喘气歇息的当中,首先想到的是要给岳父母大人报告夏季的收成;出嫁的女儿长时间忙于劳作,急切要回娘家探望父母;小孩子也想早点见到慈祥的外公和外婆。于是这个相约成俗的“丈人节”便应运而生了。
这天,四乡八党的夫妻们领着孩子,带着用新收获的小麦精粉蒸制的桃样蒸馍和从果园里采摘的鲜桃、大杏及李梅,各自喜滋滋地奔向丈人家去。竹林关一带的群众则是再煮一锅棕子,作为拜望丈人的礼品。丈人们也是及早整治好招待女婿、女儿及外孙的酒莱,盼望女婿一家早些来临。在酒席上,给老人们敬过酒后,就可以划拳畅饮,翁婿间喊“两相好”也不算违规犯上。尤其是女儿多的家庭就更加热闹,通常是“老女婿灌新女婿”,“大女婿灌小女婿”,不灌醉放倒绝不罢休。这场酒喝得玉兔生光,小外孙才背上外公外婆特意烙制的花馍“囫囵”,陪着各自的父母返回自己的家。
哭 丧 歌
陕南一带老人去世后,一般要通过洗尸、停尸、入棺、闭棺和出殡几道程序。过去一般为三天,现在多为一天一夜。从守灵一开始,哭丧歌就是丧礼仪式中少不了的演唱形式。
在守灵期间,丧家为了悼念亡灵,慰藉人心,便会请歌手来唱孝敬,也有歌手不请自来的。歌手大多是业余性质的,他们会唱多种孝歌,有的还能即兴创作,针对死者的年龄、性别和家庭情况来唱,有一人唱的,有对唱的,也有一人领唱,众人续唱或合唱的。哭丧歌伴奏的乐器是鼓和锣,或边敲边唱,或唱一段再敲打一定的套数,如《三点水》,《麻雀闹阵》。
停尸的当天,室内灵堂巳安排就绪,室外庭院点燃香、烛和火纸,燃放鞭炮。歌手的开场锣鼓是叙述灵堂摆设和孝男孝女的“孝道”,守灵的子女不禁失声哭泣。
在守灵期间,孝男孝女要出门接待前来吊孝的亲友乡邻,陪祭的人一进灵堂,歌手便引唱孝歌。亲家有亲家的孝歌,朋友有朋友的孝歌,如有一段亲家的孝歌是:
“亲家犹如一只蚕,
一生勤奋又节俭,
为儿为女吃尽了苦,
才积得这份薄家产,
只说你长寿享清福,
谁知早早平离人间,
……
你有一双好儿女,
也能含笑在九泉。”
天晚了,灵堂内外灯火通明,丧家招待歌手和前来悼念的亲友。饭后不久,歌手继续唱哭丧歌,如《十二月想爹娘》《送亡灵归西》。亲友也有唱劝人孝敬老人的孝歌,如《二十四孝》《十二大贤》等。到了半夜,由领头人按顺时针方向绕灵柩一周,孝子捧香在后,名曰“转香”。在歌手间歇的时候,丧家以茶点招待歌手,并用糖水润喉。到了天亮,歌手慢慢走出灵堂,来到室外,改唱《还阳》歌。送灵时,歌手又唱进灵歌,孝子随后焚香叩头。
“尸不见天,棺不二掩”,封棺前,孝家和近亲要看一眼死者面容,即“辞容”,然后封棺。
第二天早上出殡。棺木用木杠抬,木杠前后刻有龙头龙尾,歌手一唱“启龙歌’,孝儿孝女牵着灵柩上系的白纤在前,众亲友在后送行。在送葬的路上,歌手鸣锣敲鼓开道,遇山唱山,遇树唱树,遇水唱水,并以祈祷歌给抬杠的人加油。
在锣鼓鞭炮声中,孝歌一直唱到坟地,下葬时先撒“五谷”,孝子接五福,植土,谢恩。
哭丧歌是陕南长期流行的一种仪式歌,曲词直婉事变,内容有乐施劝善的,也有封建迷信的。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提倡火葬,哭丧歌也有了新内容。
陕南把嫂叫姐趣谈
陕南农家,分明是媳妇,可家里年小的弟妹都叫她“姐姐”。不叫嫂子,为什么把嫂子叫姐姐哩
过去,陕南人只把谈婚期间的嫂子叫姐,表示对姑娘尊重和亲热,到过门后就改叫嫂子。随着生活的改替,人们的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婆媳之间不是冤家对头。许多婆婆心疼媳妇,把媳妇当女儿看待:而媳妇尊敬婆婆,胜过亲娘。所以弟妹们把嫂叫姐,认为这样更亲切。天长日久,大家觉到这样称呼有利于家庭和睦。互相学习,就渐渐形成了一种风格。
陕南食肉俗事
陕南杀猪很有讲究,首先要选择单日为吉日,其次杀猪时刀锋要向外,将猪杀倒后,还要用一张白纸糊上猪血贴在猪栏上,叫“贴血钱”,表示槽头兴旺。随后敢要招呼女婿亲朋故旧和杀猪人“吃泡汤”,厨师做菜时,要从猪头到猪尾割一块来做,意为一年喂猪,有头有尾,然后将猪肉腌熏起来。
陕南人走亲访友,猪肉是最好的馈赠礼品。在巴山一带,吃猪肉讲究更大。无论什么时候,小孩不许吃猪脚趾,据说吃了要和大人分权,不许吃猪尾巴,据说是吃了要经常追随大人外出。肘子一般留给女婿食用,特别是头一次上门的女婿,总是用肘子款待,表示对女婿的厚爱和对女儿婚事赞许,还有女婿有腿常上门的意思。
待女儿出嫁那天,女婿也要提两只或四只用红纸包着的肘子奉献给岳父母。出亲前,岳父母还要赠带两只肘子,表示有腿来有腿回,常来常往之意。以后每年杀猪时,还要准备几方上等的猪肉送给女婿。在山大林深的留坝县,新娘出嫁,由新郎提着肘子在前边引路,由新娘弟弟背上新娘,男家成婚,以示新娘高贵。
乡土美味——陕南腊肉
腊肉,又叫熏肉,是陕南秦巴山区一带的地方特产,是陕南人请客送礼的传统佳品,相传,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张鲁称汉王,兵败南下走陕南,途经汉中红庙塘时,汉中人用上等腊肉招待过他;又传,清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西安,陕南地方官吏曾进贡腊肉御用,慈禧食后,赞不绝口。
陕南秦巴山区人,加工制作腊肉的传统习惯不仅久远,而且普遍。每逢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乘鲜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七~十五天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进行加工制作。选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挂于烧柴火的灶头顶上,或吊于烧柴火的烤火炉上空,利用烟火慢慢熏干。秦巴山区林茂草丰,几乎家家都烧柴草做饭或取暖,是熏制腊肉的有利条件。即使城里人,虽不杀猪宰羊,但每到冬腊月,也要在那市场上挑那上好的白条肉,或肥或瘦,买上一些,回家如法腌制,熏上几块腊肉,品品腊味。如自家不烧柴火,便托乡下亲友熏上几块。
熏好的腊肉,表里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不仅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开胃、去寒、消食等功能。陕南腊肉保持了色、香、味、形俱佳的特点,素有“一家煮肉百家香”的赞语。
腊肉从鲜肉加工、制作到存放,肉质不变,长期保持香味,还有久放不坏的特点。此肉因系柏枝熏制,故夏季蚊蝇不爬,经三伏而不变质,成为别具一格的地方风味食品,传说西安有名的“樊记腊肉”,就是陕南人传给的技艺。
陕南宰杀的年猪年羊,均供自食,每年旺为淡贮,终年享用。佐餐、下酒、宴客、馈友、逢年过节,都离不开腊肉。因此,一般农家,均以此为家常必备之乡食,遂成乡土美味。特别是深山人家,以家藏腊肉的多寡,来衡量贫富的标志。《汉阴县志》记有:
“虽篷室柴门,食必兼肉。”这里说的肉,即指腊肉。
汉中结婚和你说的你们那的风俗差不多,首饰钻戒,改口费,一般有千里挑一(1001),万里挑一(10001),8888,6666,888,666等,聘礼钱,男方家出新娘的新衣服的钱。
我想这些风俗不过都是大家高兴讨个吉利,具体给多少钱应视家庭情况而定。若是男方家达不到你的要求,确实有困难拿不出,你有能怎么办呢谁叫你嫁他呢,日子今后还要你们两过的所以你应该跟他好好谈谈,说出你的想法而他也因该坦诚的面对你。
泾阳县结婚习俗
发媒 结婚前,先由男方“发媒”(请媒人),向女方索讨开单。男方按开单备置衣物、首饰、绸缎布料,择吉日送去,此后,男方按双方子女生辰阖婚,选择迎娶吉日。
吉日选定后,及时用红帖通知女方,供女方裁决。女方若不放心,可另请阴阳先生复阖。红帖比一般信封稍大,中间写“喜两姓文章”,两边写“良缘结成两姓好,选择配就百年欢”,内装“听用全书”,其内容为“乾(男方)命××为良,坤(女方)命××吉祥;择定×月×日,合卺佳配为双;先期×时开脸,坐向东北吉昌;平时上下车轿,车口宜向南方;妨忌马前三煞,龙鼠猴相躲藏;路逢井石树宇,宜盖红花纸张;六位门神拦门,五谷草豆撒扬;进门先拜天地,首拜南方为良;房中坐局西北,待到×时梳妆;谨防产妇孕寡,远避乃为吉祥;此日三星高照,他年贵子临房。末尾还要写“天地氤氲,威恒庆会,金玉满堂,长命富贵”。
铺房 完婚吉日择定后,女方开始筹备“铺房”,为女儿置办嫁妆。
铺房之日一大早,乡邻亲朋赶来祝贺,馈赠(又称“看饭”或“洗头”)脸盆、衣架、衣服、床单、被面、布料、梳妆台、镜子、枕头、门帘等,弥补嫁妆不足。待嫁女子“开脸”、“盘头”后,下午上祖坟化纸拜祭。
请知客 完婚日前,主人请本族各户及左邻右舍届时帮忙,称为“请知客”。在所请知客中,主人挑选知书达礼、见多识广者任“知客头”,总揽过事大权,负责安排,进行具体分工。
接着由主家、同族长辈和知客头一起研究安排迎女、请乐人、婚庆仪式、新房布置、接媳妇等事宜。一切安排妥善,主家设宴招待知客。
烘房 举行婚礼的先一天晚上,新郎的同萃人,如姐夫、表兄、表弟、朋友等,聚于洞房,划拳喝酒,戏闹一番,给新房中增添喜庆气氛。
迎娶 旧时分亲迎和不亲迎两类。亲迎时男方备轿两乘,男乘青,女乘红;不亲迎时只备一乘花轿迎娶新娘。无论是否亲迎,均由乐人一路吹打开路。清末民国时,改用轿车(畜力)。建国后,请乐人吹打风习消亡。50—60年代,改用席棚马车或牛车;70年代,改用自行车。80年代后,改用吉普车、面包车等各类汽车。
迎娶新娘,新郎多由同辈陪同,但南塬一带,陪同者为新郎长辈。去时,要携带凤冠、霞帔、化妆用品等。轿(车)离开男方家门,进女方村口、到女方家门口,均要燃放爆竹。
轿(车)到门前,新娘在伴娘照料下,净面擦粉,更衣换鞋,蒙上盖头,向祖先跪别,向父母兄嫂行礼辞行。
由伴娘(多是嫂子)搀扶,新娘走出家门,踏干草、过火堆后上轿。轿内须坐一小孩“挡轿门”,一般为新娘小弟或侄儿。进花轿时头朝轿外,背朝轿口。进轿后则面朝轿尾,放下轿帘。鞭炮声中起轿,新娘开始哭嫁。“哭嫁歌”内容各不相同,主要以新娘心境而定。新娘哭嫁,表示舍不得父母、兄嫂、弟妹,若上轿不哭,会被村人耻笑。
迎娶路上,若遇十字路口、大树、大石头、水井、庙宇,均要贴上喜贴,以示避邪。若与另一花轿队伍相遇,则被认为晦气,双方都必须停下,由新郎或迎女郎出面,作揖道喜,互换物件,以示大路通天,各走一边,互不干扰,各自平安。若遇出丧,则被认为大吉大利。花轿中途不许落地,轿夫只能换人而不许歇脚。
轿至村口,鸣炮缓行,以示知家人,迎亲平安归来。至家门前,主家鸣炮迎接,迎亲者进屋喝茶抽烟。挡轿门的小孩,立于轿门前等候新郎赠红包。赠送红包后,轿门打开,送女客搀扶新娘出轿,娶女客随后,一手提斗,内盛麸子、豌豆、谷草及红绿黄各色碎纸片,一手向新娘头上身上抛撒,边撒边唱:“一撒麸子,二撒料,三撒媳妇下了轿”,“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媳妇进了门”。随后,伴娘搀扶新娘,新郎紧随,慢慢步向花堂。傧相便宣读婚礼仪式开始。新郎面对祖先牌位磕头作揖、拈香祭酒,新娘起立,在傧相指导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最后夫妻互拜,礼毕入洞房。
新郎、新娘由娶女客带领,步向洞房。洞房新炕上放有花生、红枣、核桃等物。入洞房后,看热闹的人一拥而上,抢抓炕上的红枣、核桃、花生,娶女客便唱道:“七个核桃八个枣,生下娃娃满地跑”,“吃了核桃枣,两口子不准闹,白天闹,黑了好”。
随后进入新娘“吃冷馍生葱”、“梳头洗脸”、“揭碗”等耍闹程序。
入洞房毕,知客头便大声宣布开席。一般娘家客先坐,接着才是主家亲朋,最后招待乡邻知客。
婚宴名目繁多,好坏以其家庭状况而异。建国前,菜为“四碗四盘子”、“四桶一柱”、“八碗四盘子”。50—60年代,为“十三花”。80年代后,大多为“四到底”,讲究全鸡全鱼。
席间,新郎在看酒知客带领下,以亲疏远近、辈分高低,逐桌为宾客敬酒。
席罢,宾客回家,新郎在门口拱手相送,但新娘不出房门。
闹洞房 左邻右舍,不论尊卑长幼,连续三晚,每晚直至深夜。耍闹的手段多种多样,目的是让新娘新郎熟悉,促进夫妻感情。不论手段多么粗俗,新郎、新娘都不能生气使性子,否则就是失礼。闹的人越多,说明主家的人缘越好。
回门 完婚后的第二天,新郎携新娘去丈人家,称“回门”。回门时要带酒、肉、莲菜、糕点等礼品。旧时,来到女方家中,要向主堂行礼,向长辈、岳父母磕头。中午,岳父母设宴待新女婿,新女婿还要给新娘的弟妹赠礼。当天下午返回时,岳父母还要给女儿、女婿赠衣物。
建国后,旧的婚姻形式和礼仪逐步废弃。1950年4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行男女婚姻自由。青年男女结婚经人介绍或自由恋爱,双方经过一段时间了解后,如情投意合,到了法定婚龄,持村民委员会或单位介绍信到所在乡(镇)政府领取结婚证书。择日结婚,发喜糖、喜烟,宴请亲友。
近年来,提倡晚婚晚育,婚事新办,出现集体结婚、旅游结婚、夫妻同栽纪念树等新风尚。但结婚讲排场、彩礼升级的现象也同时存在。
西安结婚风俗是指的陕西西安地区的人们结婚的风俗习惯。西安可以说是拥有非常丰厚的历史底蕴的城市,在这所城市可以看到很多曾经的古老宅院,而且大部分的西安人都依然的保留着传统的习俗,其中最亮眼的要数西安地区的结婚风俗。
现代的中国人的生活是非常的幸福的,但人们依然的喜欢曾经的各个王朝,因为是这些王朝的不变的变迁才有了今天的新中国。中国的文化可以说是上下五千年的,各个王朝的规矩都是沿袭下来的,可以说也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那么西安结婚风俗的内容都有哪些呢?
一:定亲,西安人大多数都是自由恋爱的,也有少数人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的,那么两个人既然是要决定结婚就要先将婚事定下来,要双方的家长都同意。男女双方要邀请直系亲属一起吃一顿饭,将结婚的彩礼商定一下,男方家长送给女方一个见面礼,女方家长也要准备一个小礼物给男方。
二:过礼,西安人结婚房子是必须要有的,这女方家长肯定是会提出来的。婚房有了再来说过礼,过礼要根据女方家中提出来的条件过礼,礼金的话现在都是要五六万左右的,而且还要送三金以及一些烟酒糖茶莲藕生肉等等。当然,女方也是会有陪嫁的,陪嫁的内容包括一些家具或者是一辆车等。
三:结婚当天的礼俗,新郎在结婚出发前一定要与家中的父母兄弟姐妹以及闺中女友一起吃汤圆,表示离别,母亲要喂女儿吃汤圆,新娘都是会哭的。新郎新娘出门要有一个有福气的女性长辈来手持竹匾或者是黑伞护其走到礼车,竹匾可以放在礼车的后盖。新娘上礼车前还要有一名吉祥的小男孩手持一把扎有两个小红包的扇子。礼车启动新娘要将扇丢出窗外,寓意不将坏脾气带到婆家。还要一个非常特别的,礼车到男方家一个拿着两个桔子的小孩要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轻的摸一下桔子。
按照西安这边的婚嫁习俗,婚房是一定要有一套的,还需要三到五万的礼金。还有三金、两床新被子和烟酒茶点之类都是不能少的。嫁妆一般也是三到五万,从中扣去新娘买衣服还有招待客人之类的费用,就已经所剩无几了。
不少的男生被巨额的彩礼吓倒了,由于家里的经济条件不是特别的好,高价的彩礼对于一个贫困的家庭来说,确实是一个天文数字。如果两人真心想结婚,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来给彩礼。
有些家庭,没有给到足够的彩礼,就硬生生的把两个情侣拆开,不给结婚,造成男女双方伤害极大。结婚彩礼给多少,应该看男方心意,男的大方一点,可以给多一点,经济差一点,给少一点,意思意思就行了,有个形式就可以了。
送彩礼本来就是为了图个吉利和喜庆,所以彩礼的数额最好是避开3或4这样的数字。因为3谐音是“散”,给人一种不好的感觉。而4的谐音是“死”,在结婚这种大喜的日子这个字眼不太好哦!
不管彩礼给多少钱,最终是要看两个人生活幸不幸福,如果结婚的时候去借巨额来给彩礼,到时受罪的还是两个新人。
常言道:“一方水土,一方情。”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一部分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优良传统;另一小部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民间逐暂形成的一种约定成俗的习惯,被人们和当地政府所默认。一般的风俗习惯有婚、丧、嫁、取、生小孩、过大寿,还有扒房盖房等。 优良的传统风俗习惯被人们所敬仰,并代代相传,但被社会的不正之风所污染后,同样也被人们所推崇。借着机会炫耀自己的富有或借机敛财,简直是点劳迷伤财、得不偿失。他们认为一般的宴席招待来客显得太吝啬,于是人们开始琢磨怎样才能显示自己的“诚意”与“富有”,兴起很多“规矩”,宴席上要有四碟干果、六碟凉菜、八大汤菜、十盘炒菜(有的十六盘),而且花样多变,品种繁多。有的村里风气不好,全村的老少都去白吃白喝(除了帮忙的),主家不好意思说,也不敢去说。一般的宴席在四、五十桌,多的上百桌(每桌十人)。 人死如灯灭。人活着的时候,儿女不孝顺,等死后举行浓重的祭拜仪式(五七、周年、三年等),在人们面前哭天嚎地的施发“催泪弹”,来博得人们的同情与怜悯。另外大摆宴席来遮盖他们过去的“丑态”,洗脱他们的罪孽。农村比较贫穷,就怕得病,一旦得了大病就基本上宣告“死刑”。因为没有钱看病,小病能熬过去就扛着,得了重大疾病、疑难绝症能活几天算几天。痛快的死去还不受罪,如果三、五年死不了,躺在床上也动不了,那才叫受罪,简直生不如死。儿子媳妇开始还能伺候伺候,时间一长就没有耐心了,每天不让你饿肚子就算不错。衣服、被褥想洗给你洗洗,不想洗一个月都懒得给你换。临死得时候身体被屎尿腐蚀得霉烂不堪,长满了虱子和蛆。每当我看到这一面,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感叹人的良心何在、伦理道德何在,养儿育女有何用,何谓养儿防老,可怜天下父母心。 结婚是人生中一大喜事,但农民为了能给儿子取上媳妇,几乎倾家荡产,个别没钱还债被逼的上吊自杀。如果儿子多的话,更是遭罪。农村定亲比较早,年龄在十七、八就开始定亲,到了法定年龄在结婚,中间相隔四、五年时间。如果这个期间男方提出退亲,女方分文不退财礼钱,如果女方提出退亲财礼钱如数返还。这已成了不成文的“规矩”。 定亲的程序很多,说白了就是敛财。一般要经过见面、定亲、看家、订婚、过礼、结婚等过程,每个过程都的送现金,还的拿八样礼,她的较近的亲戚也要送同样的礼物。如果她家的亲戚多的话,费用可不小。逢年过节请女方到男方过节还的送一、二百,等到结婚时,一般的花费三、四万,不包括盖房、送礼、买家具。见面定金1000元、定亲2000元、看家2000至4000元,订婚4000至6000元、过礼10000至20000元,结婚2000元(女方父母辛苦费),盖房(平房)20000左右,平常礼钱4000左右。如此的高额费用,对没有收入老百姓来说可是一个千文数字。 农村随礼很随便,几面之缘的交情也的送,这事风俗习惯,一般随礼20元,关系近一点的随50至500元不等。如果一家过事,十里八村的人都来凑热闹。一个家庭一年随礼的花几千元,对没有收入的老百姓来说这可是一个天文数字。虽然国家减免了农民的负担,相反这种不正之风借机抬头,使农民苦不堪言。 其实人们并不富有,为了赶时髦打肿脸装胖子而已。农民除了种地,其他的收入很有限,如果你不这样去做,在别人面前无法抬头,会受到别人的鄙视和讥笑。人越穷越爱面子、越爱摆阔,生怕别人瞧不起他,真是虚荣心害死人。据了解,全国各地的农村不同程度的都有此类现象,有的还要严重的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