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曲阜的葬礼习俗

谁知道曲阜的葬礼习俗,第1张

曲阜的葬礼习俗归纳起来,主要程序有以下方面:

初丧濒临咽气时,一般要为其沐浴更衣,咽气后,用白布、蓝布、黑布或特制的绣着文饰的“衾”、“轻被子”等盖住尸身,称为“小敛”。小敛前,有的地方要求给死者的口中放入一定的物品,如制钱、硬币、红布、五色线等,称为“噙口”、“压口”。移至堂屋的灵床上,儿女、亲戚在旁守护。死者的儿子或侄子要手持香火秸秆为其“指路”,意为告诉亡灵该向何处去;指路后是“送浆水”,浆水用生水、生面和小米等搅拌而成,或只为清水,早、中、晚三次,意味着给亡者送食物。亡后三天,要发盘缠,给亡者烧纸马、纸钱等纸扎;现代更有纸扎汽车、电脑、楼房等等。死者入棺,谓之“大敛”、“入殓”,要“净面”、“撒垫背钱”、“罩头”、“镇钉”等。现在,由于火化制度的推行,入殓的程序逐渐消失,或象征性地将骨灰或骨灰盒装入另一个盒子。

  吊丧吊丧环节中有三项内容:报丧、开吊、守灵。报丧,一方面是告知亲友,另一方面是告知周围的街坊邻居。按传统仪式,报丧者要给报丧对象磕头,然后报告关于死者的情况。现在,除了至亲好友需要报丧者上门报丧外,还可以通过发布或递送“讣告”、“讣闻”等方式告示。在山东有些地方还有用特定标示来公告报丧的。临清地区,死者家要在街门上贴一条白纸,起到“出丧牌”的作用,名为“封门”。开吊,是指布置灵堂、接受吊丧者哭拜等一系列活动。死者的近亲参加吊丧的仪式比较隆重,要携带挽联、祭品、黄表纸、纸元宝等一宗祭礼前来。从大殓之后到出殡,儿女等人要日夜守护在灵柩旁,称为守灵,其间男不剃头、女不梳发,晨烧“鸡鸣纸”,晚焚“夜辰香”。有人来吊丧,要磕头谢孝。

出殡出殡是丧礼中最隆重的仪式。由于出殡仪式极其繁乱,需要较多人手,所以很多朋友、乡邻会到亡者家中帮忙。出殡这天早上,鼓乐班子就来到主家,开始吹奏,名为“闹丧”。出殡仪式从“点主”开始,即孝子将灵牌交给当地德高望重的文官或家族内有威望的老人,在“主”字的点上用朱砂笔点一下;孝子将灵牌捧回,就可以出殡了。“斩碗”,就是在灵前把倒扣在灵柩前的黑碗用刀砍碎。待众人“启灵”、“抬棺”后,孝子要“摔盆”;摔得越碎,被认为子孙越兴旺。梁山一带,称摔盆仪式为“路祭”,其他一些地方的“路祭”则指在出殡路上进行的祭祀活动。

安葬掘墓,俗称“挖坟坑”、“开圹”、“打圹”等。在临朐等地,要在下葬之前举行“祭坟地”、“祭阴宅”等仪式,奏乐、摆供、焚香、奠酒、放鞭炮,将长明灯、五谷仓、水罐、粮食、纸扎的童男童女等陪葬品放入墓穴。棺木入穴时,鞭炮、鼓乐大作,孝子等人痛哭。在曲阜、龙口等地,棺材入穴后,死者的子女每人抓三把土撒在棺盖上。有些地方子女拿起铁锹,领着大家铲土盖棺。安葬后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孝子和亲属要来圆坟,即为新坟添土、祈福。

  葬后祭礼山东各地有为逝去的家人“烧七”和过周年的惯习。每隔七天,死者的儿女亲戚应到坟前祭祀。俗话说,“五七三周年,不烧不周全”,到“五七”和三周年祭祀时要特别隆重。除了烧七,还要烧百日、烧周年。

家中老人去世,子孙、亲属要按制易服,民间统称“戴孝”。这里所说的“制”,是指我国传统的“五服制”,是指祖父、父亲、本人、儿子、孙子的五代人,在死者五服之内的男女,都应该戴孝。孝子要身穿孝服,头戴孝帽,脚穿孝鞋,腰扎孝绳,手持孝棒。旧时的孝子要戴麻冠,现在一般都是用白布大致缝个简单的“孝帽”,也有干脆用白布大体在头上一缠;腰里扎的孝绳,大都是两股麻搓成的一根绳;孝棒按照传统,必须用鲜柳树棒,不剥皮,用白纸缠绕,贴上白纸花、纸穗。等仪式完毕之后,将这根柳枝插在坟头上或坟旁,希望它能生根发芽,保佑子孙兴旺。

旧式丧礼除了对亡者的追忆与祭奠之外,更多地藏纳了迷信思想和仪式,产生了铺张浪费现象。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倡导破除迷信和实行殡葬改革,礼仪逐渐简化。60年代中期,不少人家以砖砌墓,开追悼会,送花圈,形式隆重而节约。70年代以来,一般火化,儿女臂带黑纱,同时通知亲友吊唁的日期,开追悼会,举行吊唁仪式。礼毕,儿女捧骨灰盒,由亲友护送至田间深埋,或葬于公墓。

河南的民俗风情

河南省位于祖国中东部的中原腹地,位于我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处在东经

110°21′~116°39′,北纬31°23′~36°22′之间,与冀、晋、陕、鄂、皖、鲁6省毗邻,东西长约580公里,南北跨约550公里。全省土地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居第17位。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简称"豫",又有"中原"、"中州"之称。河南省的民俗风情较多,下面先介绍几个供大家浏览。

1 葛记焖饼

葛记焖饼馆的创业人葛明惠先生,是清朝满族镶黄旗人,生于1882年,他10岁进北京珂王府做事,曾给王爷赶车,颇得王爷欣赏。他勤快好学,闲时常到王府膳食房帮厨,熟谙烹调技艺。当时,王府中有一种主食千层饼,还有一种菜肴名称坛子肉。有一天,王爷回到府中,感到腹中饥饿,葛明惠便越俎代庖,用坛子肉为王爷焖了一盘饼,又用榨菜、芜荽沏了一碗汤,饼软肉香,清汤爽口,王爷大加赞赏。民国初年,战乱纷纷,葛明惠携两子来河南谋生。危难中想起被王爷赞赏的坛子肉焖饼,于是,经朋友帮忙在郑州火车站附近开了“坛子肉焖饼馆”,葛明惠亲自站灶,两个儿子打下手。解放后,葛明惠和他的次子先后去世,长子葛云祥继续经营,他继承发扬父亲的烹调技术,使烹制的坛子肉一开坛便香气溢,达二里之遥,经其多年苦心经营,遂使葛记焖饼成为闻名遐尔的风味小吃。

葛记坛子肉焖饼是用饼和特制的坛子肉加青菜焖制而成。其饼是用软面烙成千层饼,放凉后切成帘子棍形备用;坛子肉选用带皮五花猪肉。切成2厘米见方的方块,先放入锅内添水煮开,撇去浮沫杂质,捞出肉装入坛内,下足八大料,外加香腐乳,倒入肉汤封口,大火烧开后,改用文火慢炖,炖到烂熟。开坛时浓香四溢,过往行人闻香止步,素有“开坛香”之美誉。焖饼时,锅内用青菜铺底,放上饼条和坛子肉,加高汤稍焖即成。其肉香味醇厚,肥而不腻, 其饼柔软适口,老少皆宜。焖饼时配菜除用绿豆芽外,更多是用四季鲜菜,如蒜苔、小白菜、四季梅、茭白等。焖饼用的汤。除猪肉汤外,还用鸡汤、鸭骨汤。因此焖出的饼软香不腻,鲜美可口。

2 旱船

旱船,顾名思义就是在陆地上玩的游戏,它是汉族民间舞蹈的一种形式。开封的旱船,大多用竹、木、秫秸扎制而成,外边用彩布蒙住,船内装一双假脚。玩时将船套系在化了装的表演者腰间,表演者两手提着船的两边,走着碎步,晃晃悠悠,尤如坐在船上,另一人或两人,扮作船公,手拿划浆,在船后或船两边,边走边划,如同行船于水上。玩旱船,一般由几只旱船编为一队,配上锣鼓和小曲,跑舞起来热闹有趣。50年代前,扮演者多是男子,在船里坐的小媳妇、大姑娘也由男子扮演。后来,女子也加入了划旱船的行列。每逢节庆日子,往往是旱船、高跷、大头人,锣鼓等混编成队,同时演出。

3 开封二月二

开封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为中和节,民间传说二月二龙从沉睡中苏醒,抬头升空,行云降雨,故民间又称“龙抬头”。开封一带历来春季多旱,水贵如油。旧时,开封城乡都建有龙王庙,祈求龙王降雨,以保夏季农粮丰收。因此,二月二敬龙的习俗在开封相沿不衰。每到二月初二,家家吃饭时都要吃“炒凉粉”,其意为干旱寒冷的冬季即将结束,温暖多雨季节即将来临。二月二开封当地还有食烙馍的食俗,吃时当中卷入鸡蛋、肉丝、大葱、甜酱等,认为食油煎、火烙的食物可防止各种毒虫的侵害。

4 豫剧

豫剧郑州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积淀当数被列为中国十大戏剧剧种之一的豫剧。《花木兰>、《穆桂英挂帅>、《七品芝麻官>、《朝阳沟>等剧目风靡全国,家喻户晓。在不同的时期,豫剧都有一些水平较高的代表作,如50年代前期有《小二黑结婚>、《罗汉钱>、《新条件>、《刘胡兰>、《赶脚>等;50年代后期有《朝阳沟>、《掩护>、《冬去春来>等。60年代更是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现代戏剧目。80年代虽然戏曲陷入困境,但河南的现代戏却是出现了《金鸡引凤>、《倒霉大叔的婚事>等一批较有影响的剧目。喜爱现代戏的观众也越来越多,在不少地方,现代戏观众人数超过了古代戏观众的人数。同时,豫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培养了常香玉、阎立品、马金凤、牛得草、王善朴、魏云、马琳、高洁等一大批艺术造诣很深的表演艺术家,他们都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精湛的表演艺术为人们所称道。

5 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

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每年9月1日至9月5日,郑州都会举办以“弘扬中华武术,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为宗旨的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武术节期间,除了举行规模宏大的迎宾仪式外,还会举行大型文体表演、少林武术精英擂台赛、文艺演出、旅游观光等活动。

1 古代文化常识风俗礼仪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风俗礼仪教案 1古代文化习俗

古代礼仪制度

古代所谓礼仪,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诸如政治体制、朝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灾害祈禳、学校科举、军队征战、行政区域划分、房舍陵墓营造,乃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举止,无不与礼仪有关。真正比较完备、系统的是西周的礼制“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主要内容有:(1)祀天神: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师。(2)祭地祗: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3)祭人鬼:祭先王、先祖;杜祭先王、先祖;春祠、秋尝、享祭先王、先祖。

嘉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嘉礼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之礼;贺庆之礼。

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

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凶礼的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飨燕礼:飨礼规模宏大,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礼有一定的礼仪规范,但重点是吃喝。明代宴会分大宴、中宴、常宴、小宴。大祀天地后之次日、正旦、冬至及万寿节为大宴。大宴行酒九爵,中宴七爵,常宴三、五爵。

冠礼: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

笄礼: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女子在15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也要取“字”。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笄礼始加冠笄,笄礼在宫中殿庭举行,皇帝亲临。祝辞及取字之辞也都套用男子冠礼。礼毕,公主拜见君父,聆听训辞。

出师祭祀:军队出征,有天子亲征与命将出征之不同,军队出征前有许多祭祀活动,主要是祭天、祭地、告庙和祭军神。出征前祭天叫类祭;出征前祭地叫宜社。

誓师:祭祀礼毕,出征的军队有誓师典礼,一般是将出征的目的与意义告知将士,揭露敌人的罪恶,强调纪律与作风。

凯旋:军队获胜而归,谓之“凯旋”,皇帝会亲率百官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慰劳;有时则派遣大臣出城迎接,这称为“郊劳”。军队凯旋后要在太庙、太社告奠天地祖先,并有献捷献俘之礼,即报告胜利,献上卤获的战利品。

射礼有四种。一是大射,是天子、诸侯祭祀前选择参加祭祀人而举行的射祀;二是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三是燕射,是平时燕息之日举行的射礼;四是乡射,是地方官为荐贤举士而举行的射礼;射礼前后,常有燕饮,乡射礼也常与乡饮酒礼同时举行。

乡饮酒礼是敬贤尊老之礼。乡饮酒礼的意义有四项:一是选拔贤能;二是敬老尊长;三是乡射,即州长习射饮酒;四是卿大夫款待国中贤者。

2中国古代的风俗礼仪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

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

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古代政治礼仪 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

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

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

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

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

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

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军礼。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古代生活礼仪 ①诞生礼。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

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

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

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

“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

“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②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

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

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③飨燕饮食礼仪。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

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

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

宴席上。

3古代文化常识的礼俗

三从四德,三纲五常

封建社会强迫妇女遵守的道德标准为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纲五常是我国封建时代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封典、封禅

封典,封建时代帝王以爵位名号赐予臣下及其家属的荣典。封禅是古代祭天地的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报天子之功,称封;在泰山脚下的梁父山辟场祭地,报地之功,称禅。

避讳

指凡遇到君王、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为避免直接说出,则改用同音字或缺笔的办法来回避。帝王、孔子之名,众人共讳,称作公讳。避家人父祖称家讳。

北面、南面、东向

古代朝堂,君主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拜,故君王称南面,臣子称北面。如“室坐则东向为尊,南向次之,北向为卑,西向最下”。

坐、跪、跽、箕

两膝着地,臀部贴在脚跟上为坐;直身为跪,是有急事或表示谢罪、表示尊敬;跪起,准备起身,但双膝尚未离地,是为跽,又叫长跪,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臀部着地,两腿伸直,形似畚箕,叫箕踞,表示傲慢的态度。

婚礼

女子出嫁叫“归”,回家省亲叫归宁,而被夫家抛弃回归母亲家叫遣归。古代婚姻要经过六道手续叫“六礼”。举行婚礼时,夫妇在青布帐篷里交拜,这帐篷叫青庐。

丧葬、祭礼

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古人丧葬有棺有椁(外面的套棺)。装尸之棺叫“柩”,死人入棺待葬叫“殓”,停棺叫“殡”,埋棺如穴叫"葬"在丧礼中,根据亲疏关系穿一定规制的丧服,有“斩衰”“齐哀”等五服之说 ,丧服又统称“缞绖”。古代天子供奉七代祖先,祭品用三个太牢;诸侯五庙,用一个太牢;大夫三庙,用少牢。为人饯行要祭路神,叫“祖”;要洒酒于地,称“酹”。

古人把拜分为九种。最重要的是“稽首”:跪于地,头扣地多时,是臣事君之礼。顿首,以头叩地,同时要面色失常、言语失声,只在有急事求人时才用。“肃拜”最轻,拱手而已,类似现在的作揖。“再拜”是拜两次,表示礼节隆重,有时用作敬辞。

歃血、衅钟

古人定盟,双方口含牲血或以血涂口旁,表示信誓,叫歃血。重要的器物如钟、鼓制成,杀牲或杀人以祭,将其血涂在器物上表示诚敬,称为“衅”。

4关于古代文化常识

3、谦辞和敬辞

窃: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请:请允许我、请让我。

枉驾:有劳大驾。

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科举职官

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拜:授给官职。

除:免去旧职任新职。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升官。

革:革除官职。

罢:罢免、停职。

免:免除官职。

黜:废黜、贬退。

谪:降职远调。

削:革职罢官。

废:罢免或废黜。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斥:屏弃不用。

去:去职,被调离。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

擢:提拔、选拔。

授:封给官职。

何谓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级。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上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具体一点来说,太常掌管宗庙祭祀与礼仪;光禄勋掌管宫廷的守卫和护从;卫尉负责宫门警卫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等;大鸿胪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负责外交及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务;大司农又名治粟内史或大农令,掌管谷货、租税、赋役、财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养皇帝。到北魏时期,在正卿之下还设少卿,历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废止。

三公之说也起始很早,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5古代文明礼仪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1稽首: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郑玄注释《周礼》:“稽首,拜头至地也。”

贾公彦疏:“稽首,头至地多时,……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2顿首:“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3空首:“九拜”之一,古代上答下的礼节形式,也称为“拜手”。郑玄注《周礼》:“空首,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

贾公彦疏:“空首者,先以两手拱至地,乃头至手,是为空首也。以其头不至地,故名空首。”

即身体呈跪姿,两手拱到地,然后俯下头至手而不接触地面。所谓“空”就是两手拱合,俯头至手和心持平,头在空中而不叩头到地面,是尊长者对“稽首”的答礼。

上古时代在行“稽首”、“顿首”礼时也先行“空首”礼,如《尚书益稷》记载:“皋陶拜手稽首。”自隋唐凳椅普及后“空首”演变为躬身示礼的形式。

以上三种礼节均属“吉事之拜”。以下“振动”、“吉拜”、“凶拜”为“凶事之拜”。

4振动:振动是丧礼相见中最隆重的跪拜礼节。郑玄注《周礼》:“动,读为董,书亦或为董。

振董,以两手相击也。……振动,战栗变动之拜。”

这种礼节的形式不仅要“顿首”,还要双手相击,哭天喊地,浑身战栗不已,表示对丧者悲痛哀悼。5吉拜:古代有守丧三年的礼俗,三年期后和丧家相见行“吉拜”礼。

郑玄注:“吉拜,拜而后稽颡。”就是说先“空首”拜,然后“顿首”拜。

6凶拜:凶拜是居丧期间答拜宾客的礼节。郑玄注:“凶拜,稽颡而后拜,谓三年服者。”

《礼记·檀弓上》:“孔子曰:‘拜而后稽颡,颓乎其顺也。稽颡而后拜,颀乎其至也。

三年之丧,吾从其至者。’” 这一礼节形式是先“顿首”拜,然后“空首”拜。

丧家在三年居丧期内以此礼答拜宾客,以表示悲痛和感谢之意。7奇拜:奇为单数,“奇拜”即拜一次。

8褒拜:郑玄注《周礼》记载的这一礼节说:“褒读为报,报拜,再拜是也。”褒拜即拜两次或两次以上。

奇拜和褒拜都是指拜的次数,不是独立的跪拜形式,体现跪拜的隆重或严肃程度。9肃拜:肃拜是表示恭敬的见面礼节。

《左传成公十六年》:“敢肃使者。”西晋时的杜预注:“肃,手至地,若再举几个古代礼仪: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

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朝觐:古代宾礼之一。

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

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6小班书写习惯礼仪教案怎么写

幼儿园教案:称呼歌 教师:屈老师 活动目标: 1、熟记长辈的称呼并理解这些长辈和自己的关系。

2、和同伴分享自己关于称呼的经验。 3、懂得见到长辈要礼貌称呼并问好。

活动准备:教学挂图60-6 活动过程: 一、生活经验谈话,初步了解称呼的含义。 1、小朋友的家里都有谁?他们怎么称呼? 2、初步了解对长辈的不同称呼,教师请个别幼儿与大家交流,分享自己对称呼的经验; 小结:小朋友说的都是对家里长辈的称呼,称呼是人们对他人的一种有礼貌的称谓 二、学习儿歌《称呼歌》 1、幼儿倾听儿歌。

教师: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儿歌里说了哪些称呼? 2、幼儿交流自己对儿歌中称呼的理解 教师:这些称呼你们都听过吗?知道是什么意思,称呼谁的? 3、幼儿讨论对称呼的理解,知道这些称呼与自己的关系。 4、学念儿歌 前两遍幼儿可以看教师画面提示 ,后两遍幼儿尝试独立朗诵。

三、幼儿游戏:看谁说的对 1、教师与幼儿游戏,巩固对称呼的认识。 2、幼儿与同伴两两结伴,相互游戏 四、拓展幼儿有关称呼的经验。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称呼?是称呼谁的? 更多优秀教案尽在:屈老师教案网。

7古代风俗礼仪有哪些

古代风俗礼仪常识

1春节: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另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2元宵节: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3寒食: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4清明: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5端午:又称端阳、重午、重五。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6乞巧:又称少女节或七夕。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天上的织女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7中秋:又称团圆节。有赏月与祭月之俗。

8重阳: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9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谓之“守岁”。零点时,在庭前拢火燃烧,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10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11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

12生辰八字: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

13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14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15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16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17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称:涅槃、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孔子故里过年讲究多——曲阜过年习俗

  守岁

  腊月三十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的夜晚,俗称“岁尾”,这天晚上,人们照例要“守岁”(点上蜡烛,一夜不睡觉)。这时,过年的一切用品早已准备就绪,庭院室内卫生也焕然一新,人们开始把新春联和门神张贴在门上。曲阜的门神分武门神和文门神两种,武门神是贴在外大门上的,中国传统的门是两扇,武门神也是两位,叫“神荼”“郁垒”,传说是古代降妖伏魔的煞神,后来又演绎为唐朝的两位武将秦琼和尉迟敬德的形象。文门神贴在堂屋和厢房的门上,一般是“招财进宝”、“五子登科”之类的彩画。曲阜当地以左为上,右为下,两位门神谁在左谁在右,位置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更动,如果贴错了,叫反贴门神,会招致一年中诸事不遂顺,左右为难,因此曲阜有句俗话,叫做“反贴门神左右难”。

  儒家文化特色的春联

  曲阜的春联极为讲究,许多联句代代相传,比如“真人品五伦做起,大文章六经得来”,“天地间诗书最贵,家庭内孝悌当先”,“家居鲁国多君子,地接尼山近圣人”,“至乐无声惟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等等,儒家文化意味很浓。对联多用黄丹纸或大红洒金纸写成,这种色纸大多有白边,俗称“白头”,并不裁去,而是故意留在对联的下端,取“白头到老”之意。

  除了门上的春联和门神,在大门外正对着大门的墙或者树上要贴“出门见喜”,在影壁、二门、堂屋门的两侧贴“福”字(这个“福”字贴的时候要头朝下,取“福到了”的谐音),还要在磨、缸、盆等用具上贴一种类似“酉”字的符号,象征着除旧布新。

  祭祀

  祭祀是春节整个庆典活动的核心,因此,除夕这天最重要的事情是为祭祀作准备。祭祀天地是在堂屋门外东侧的香台上,台上用新秫秸(高粱杆的上端)围成一个方形的棚子,叫做”天地棚”,里面摆放着天地牌,上写:“天地三届万灵十方真宰之神位”。牌位前置有两尊蜡烛台和一座香炉。

  祭祀祖先是在堂屋(正中的主房)里,堂屋正中靠墙的位置摆放八仙桌和条几,条几正中是写着“外本音门中三代宗亲之神位”的总牌位,两侧和后侧是写着已故父祖及内外亲戚长辈、三代以上至五代已故本族及内外已故亲族名讳的神位,均一左一右按照昭穆排列。八仙桌上摆放两尊蜡烛台,烛台中间是一座香炉。

  有的人家还在堂屋东间里供奉“保家上仙”的牌位。祭祀灶君还是在厨房里。

  摆放好这些牌位后,就开始准备火纸,火纸是一种做工比较粗糙、松软易燃、颜色发黄的纸。人们相信,火纸焚烧后,会到达已故亲人的手里,成为能在另一世界使用的冥币。因此,人们准备火纸时非常精心。准备火纸的第一道工序,是在火纸上一排排打满过去曾使用过的方孔制钱的印痕。第二道工序,是把打好印痕的火纸一张张地折叠成元宝或金砖的形状,并在里面装上几根香头,火纸就算准备好了。

  

  除夕傍晚,是迎祖先神灵回家过年的时间,各家的男人在家长率领下,打着灯笼、端着托盘(穷人无托盘用簸箕),里面放上“三代宗亲”牌位、三根香、四个纸元宝,去迎祖先的神灵回家过年,叫“迎老的”。这项仪式很重要,往往是到通衢大街的路口上进行,将牌位放在通向祖林方向的路上,周围划个圈儿,将香、元宝一起在牌位前点着焚烧,家长要向牌位磕四个头。待香纸焚化后,再将牌位放回托盘,嘴里念叨着:“各位老爷奶奶回家过年喽!”然后郑重地由长子或长孙端着托盘中的牌位,迎回家中,将牌位再放到大桌子上的众牌位行列正中,接着在香炉内插上点着的香,烧元宝。自此之后,直到过完年送“老的”为止,炉内香烟必须日夜接续,不能中断。

  

  

  迎“老的”神灵回家之后,大门口内的地上要横放一根木棍,叫做“栏门棍”。据说是为了防止无家可归的游魂野鬼闯进家门。岁尾除夕的晚饭没有特别讲究,大多以饺子为主食,贫寒人家可以随便用餐。不论什么饭食,必须先供飨天地、祖先,然后家里人才可以吃饭。因为这顿饭是一年中最后一顿饭,也叫“辞旧饭”。祭祀活动是在夜里五更进行,晚饭后,就开始“攒供菜”(准备供菜),就是先把上供的菜,分别装盛碗内,放在厨房大锅的蒸笼或篦子上,以备午夜“馏供”(用蒸笼加热)后祭祀之用。供菜主要供奉在四个地方:一为天地棚,二为祖宗灵,三为保家仙,四为灶君爷。每处供菜数量不同,但都是单数,天地神灵前一般是五样五碗,祖宗和保家仙神灵前是三样三碗,灶君只一碗。三样的供菜是熟肉块一大方,酥肉一碗,丸子一碗;五样的供菜在三样的基础上,再加一样蒸熟的整公鸡、一样油炸整鲤鱼,取年年“吉(鸡)庆有余(鱼)”的意思;一碗的供菜是三样菜攒成一碗的杂花全供。攒供菜时,每碗供菜下都附有烫熟的白菜帮,叫“菜底”,菜底越多越好,寓为家底厚实。上面的方肉、酥肉、丸子要摆的少而且匀,要盖严菜底,意思为不能“露底”,可以免祸。清寒人家,置办不起整鸡、整鱼,便只置办三样供菜,这叫做“称家之有无”。攒供菜时,所有百姓都可用鲤鱼,独有孔姓人家不能用,原因是孔氏二世祖名孔鲤,不仅不能用鲤祭祖,连鲤鱼的名字也因避祖讳而改称“红鱼”,曲阜人也都因此称鲤鱼作“红鱼”了。

山东的种种保育习俗反映了人们要生儿育女、要儿女健 健康 康长大成人的良好愿望,带有浓厚的信仰色彩和不同程度的男尊女卑观念。 历史 的变迁,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观念的更新,使得不少传统生育礼俗在很大程度上消失或出现变异,与此同时,新的风俗也在出现,人们依然重视新生命的诞生和成长。

本文将分为多期予以发布,为便于连贯阅读欣赏,敬请关注收藏。

一、祈孕求子

生育对于 社会 、家族、家庭和个人的重要性,使得生儿育女成为人们的普遍渴望。传统山东人认为“早生孩子早得济”。山东俗语说“当年媳妇当年孩儿,当年没有等三年儿”。所以三年没有生育孩子的人家,往往会采取一些约定俗成的方法来祈求怀孕。从总体上来看,祈子习俗要远远多于祈女习俗。

(一)婚前祈孕求子

在传统 社会 ,择偶开始之时就往往包含了祈子的内容。男方会找算命先生算出女方是什么命,若两人命相不和,不利于后代繁衍,这门婚事也就以失败而告终。菏泽市巨野县高坊村,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订婚仪式中,男方会给女方一些小孩的衣服,以盼早日生儿育女。

通过准备结婚用品体现祈孕求子心理。 通行山东全境的新娘陪送嫁妆中,往往要放一定数量的红枣、栗子、莲子、桂圆、染红的花生等物,其寓意就是早(枣)立子(栗子)、连(莲子)生(花生)子,还要儿女双全,花着生。青岛市黄岛区法家园村,是在被子里缝上枣、栗子。在放这些东西时,老人们会唱一些歌谣,如“一把栗子两把枣,闺女小子往家跑”等。枣和栗子代表“早早立子”。淄博桓台地区,男家缝制的被子多在四角放少许棉籽,取“辈辈有子”之意;女家亦请儿女双全的妇女帮助缝“棉被子”,多在四角放些红枣、花生、制钱、栗子等物,取意“早生贵子”。潍坊昌邑一带,也是将枣、栗子、花生等东西缝进被子里。日照五莲一带,女方娘家则在陪嫁被褥的四角钉上成串的枣、栗子和染成红色的花生。临沂沂水一带,男家在婚前几个月缝一定数量的被褥,也是在四个角上缀栗子和染红的带壳花生。

济南一带,娘家在闺女出嫁陪送的箱子里押上枣、栗子、花生、一对芝麻秸、一对豆秸,枣、栗子、花生寓意为早立子,男孩、女孩花着生;芝麻秸、豆秸意为“押上一对芝麻(豆)秸儿,生个孩子好做官儿”。而嫁妆中的绣花被、绣花枕头上,除了绣上鸳鸯戏水,还要绣上莲花荷叶,象征连年多子;绣上石榴,表示多子多孙。

临沂一带,婚礼用品中少不了筷子一扎,筷子谐音“快子”,也是早生孩子的意思。

结婚前的铺房习俗体现祈孕求子心理。 沂蒙山区,铺床的人须是上有父母、中有妻室、下有儿女的大伯或叔公,铺床时,床上先铺高粱秸,根要向东,然后再铺豆秸、黄草或者麦穰。泰安地区,铺床的多是儿女双全的婶子和嫂子。滨州市无棣县小泊头镇前菜园村,铺床时除了铺上高粱秸秆、豆秸秆外,还要放上大葱和蒿等,俗信铺高粱秸,生子长得高;“铺豆荚,生秀才”;铺大葱,生子聪明;铺蒿,生子好等等。在东明县马头镇柳元村,铺床时要在床下压一把豆秸和一根火棍,俗信火棍头朝南,结婚后头胎就生男孩。在泰安地区,铺床时多在床四角放上枣、花生和栗子。

淄博淄川一带,由新郎的一个哥哥铺床,所谓“大伯哥铺床,儿女一大帮”。床上要铺高粱茬子、芝麻秸、豆秸等,歌谣说“放上高粱茬子,生个带把子”“放上芝麻秸儿,辈辈出大官儿”“放上豆秸,辈辈出秀才”。届时,新郎、新娘还要共同填枕头(两个),长辈们会教他们说“一填金,二填银,三填儿女一大群”等诸如此类的吉祥话。

在冠县东古城镇陈井村,结婚前一天的晚上,婆家嫂子要用新扫帚扫新床,边扫嘴里边念歌谣:“东头扫,西头扫,扫的孩子满地跑;东头偎,西头偎,偎的孩子一大堆。”

在日照虎山镇,由近亲属小辈男孩滚床,有“左滚滚,右滚滚,来年有个小儿郎”之歌谣。临沂一带,也有让小男孩滚床的习惯。滚完床之后,还要把栗子、枣、花生撒在上面,叫作“撒床”,也叫“撒帐”,山东各地均风行此俗。

德州禹城一带,讲究新床先由公爹(无公爹者由大伯哥代替)住一宿,有所谓“公爹压新房,儿女一大帮”的说法。东营市广饶县城郊一带,要找同辈中的哥哥在床上睡一晚,叫作“压床”,俗话说:“大伯哥压床,儿女成行。”在东明县马头镇柳元村,是由新郎的弟弟或侄子压床,即先让其睡几晚,如果他们尿到新床上,那么婚后头胎就会生男孩。德州一带,结婚前一天晚上,要选一个祖父母、父母俱全的全福童男子陪新郎官睡在新床上“压床”,为的是早生贵子。第二天早上醒来,压床的童男要讨枣子汤喝。枣子汤端来后,要用筷子而不能用勺子,图的是“早子”(“枣子”谐音“早子”)和“快子”(“筷子”谐音“快子”)。

另外在洞房的布置上,也多透露着生儿育女尤其是生男孩的愿望 ,如婚娶之家多贴“红梅多结子,绿竹又生孙”之类的喜联;窗户要糊红纸,并贴上“榴开百子”等窗花,屋内墙上还贴有“百子图”“吉庆有余”等字画。

(二)婚礼仪式中的祈孕求子

在婚礼仪式习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祈孕祈子习俗。济南一带,去迎娶新娘的人要选择“全福人”,即父母双全、儿女双全、家庭美满的妇女,为的是将福气和生育能力从全福人之手传递到新人身上。新人出门上轿之前,先用蜡烛“照轿”,一方面有驱除邪气之意,另一方面也有将火种带到婆家去接种之意。烟台一带,新郎到新娘家迎亲时,会有人端上两碗汤、两碗未完全煮熟的饺子。汤里有枣、桂圆、莲子,意为“早生贵子”。吃饺子时,会有人问新娘生不生,新娘回答“生”。栖霞市蛇窝泊镇文石村,女子从娘家带着枣、花生、芋头等物品到婆婆家,闹洞房之后分给众人吃。在鲁南、鲁西南地区,嫁女要陪送一只老母鸡,除喻吉(鸡)利、大吉大利外,还希望这只母鸡当天就下蛋。嘉祥县金屯镇红屯村,要在新娘坐的轿子里放上一个铜火炉,里面装一点炭火,表示新娘是带着火种到婆家去传种的。淄博市临淄区,迎亲者要偷偷地把女方家的一双筷子带回来,其意为“快子”。潍坊地区也有类似的习俗,男方到女方家迎亲时,新郎临走也要带走筷子。

沾化一带,新娘下轿时,脚不许沾地,众人须以麻袋(或是布袋、席、蒲团之类)铺在地上。一对新人前男后女地走在麻袋上,众人要传递着麻袋,一个袋一个袋地接着铺。铺袋的人都喊着:“传代,传代。”此俗意为传宗接代。潍坊一带,新郎新娘手执红绿牵巾往洞房而去的路上也要铺上几只麻袋。

济宁、滨州、淄博、泰安等地,新娘进门前,都要在门上红砖下压一双筷子,寓意“快子”。新娘向院内走的过程中,一路有人向其身上撒栗子、红枣,花生等,寓意“早立子”。

日照、栖霞等地,在新娘进入洞房之前,由管家、轿夫或木匠在门上钉钉挂门帘,边挂边唱喜歌:“上八仙,下八仙,请下八仙挂门帘。上挂门帘生贵子,下挂门帘出状元。两手一齐挂,一个状元一个探花。”新娘进洞房跨过屋前的滴水檐时,要一步迈过去,否则“踩了滴水檐,还待十二年”,十二年后才能生孩子。青岛市黄岛区法家园村,新人入洞房时,老人们会唱起歌谣:“三把金,二把银,家有聚宝盆。坐着墩,好抱孙……”

另外,山东各地较为普遍的“填枕头”习俗,也多带有祈孕求子的含义。如东营市广饶县城郊一带,在款待宾客之后“填枕头”,即给空枕头套头塞上麦秆之类,并说祝贺语“这头填,那头填,养活孩子做状元”等。潍坊昌乐一带,新娘用新麦秸填两个枕头并捆在一起,让新郎背着,新娘边拍边说:“噢,乖,不哭,不哭。”然后由爷爷、奶奶一人抱一个,在新床上滚来滚去,称为“滚孙子”。

栖霞市蛇窝泊镇文石村,需请儿孙俱全的老人喂新人吃面,这也暗示了一对新人将来会儿孙满堂的意思。日照五莲一带,通常会让新郎吃荷包鸡蛋,新娘吃饺子,代表生男孩。临沂一带,有的地方新人要喝莲子汤,取“连生贵子”之意。苍山县贾庄乡,新娘子要在新房吃一枚煮鸡蛋,第一口咬得越深越好,“一口咬到白,明年抱小侄;一口咬到黄,一年一个状元郎”。桓台、青州、济宁市任城区等地,新娘要吃未全煮熟的面条、饺子(青州一带称“子孙饺子”),在被问“生不生”时,回答“生”,讨口彩,寄托早生孩子的愿望。威海一带,新郎、新娘喝过交杯酒后,要吃一碗海蛎子和一碗老板鱼,意思是“立子”和“相伴到老”。

在日照虎山镇,新婚之夜小姑子要给嫂子端尿盆,要说“俺给嫂端尿盆儿,来年抱个侄儿”。青州、沂水一带,则是由小叔子端尿盆,边走边说:“夫妇永好,来年抱个大小子。”临沂一带,小姑子则是给嫂子送新盆,叫作“姑送盆儿,早抱侄儿”。此外,新娘的婆婆把一截树墩子放到新房床底下,意思是“奶奶送墩子,早早抱孙子”。在沂蒙山区,新娘的婆婆会将两个葱白绑在一起放在枕头下,还须放上一根荆条,以预示将来会生一对白白胖胖的娃且很听话。

此外,在开脸、烧床公床母等婚仪中,也充满着祈子的喜庆气氛。栖霞市蛇窝泊镇文石村,结婚仪式中有开脸的习俗,当地叫“绞脸”,是利用两股线缠绞的方式对额部鬓角进行修饰。绞脸时唱绞脸歌:“红鸡蛋,满脸转,今年吃你的喜馍馍,明年吃你的红鸡蛋。”枣庄山亭区红山峪村、日照市东港区陈疃镇上蔡庄村、巨野县高坊村,也有此俗。青岛市黄岛区法家园村,有烧床公床母的婚仪。在结婚的当天晚上,老人们会多烧上两把火,使炕头热乎乎的,祈求早早抱到孙子。

(三)婚后祈孕求子

产生于婚嫁中的祈子习俗,多带有一定的庆贺、祝愿成分,而婚后、久婚不育或只育女孩未生男孩的祈子,便带有强烈的求嗣欲望。山东一带,祈孕求子的方法很多,其中拴娃娃、押子等相对普遍,此外还有舍饭、求槐、讨喜蛋、供张仙等形式。

1拴娃娃

拴娃娃,又称“拴喜”“拴孩”“抱孩子”“叩儿”等,新中国成立前山东各地十分流行,至今在一些地方仍然不乏信奉者。拴娃娃一般都去泰山的碧霞元君祠、斗母宫、王母池和各地的白衣庵、子孙堂、张仙庙、奶奶庙、土地庙等地。参求的通常是送子观音、送子奶奶、张仙和送生娘娘等神祇。

泰山上的碧霞元君是人们普遍信奉的送生娘娘,每年去祈子、还愿的人络绎不绝。通常由庙中的道士主持祈孕求子仪式。先在神案上取一个泥娃娃交给道士,道士祈祷一番后,用红线系着铜钱拴在娃娃的脖子上。此后,再拿着娃娃用铜钱去敲神前的铜磬,为孩子起名。祈子者将娃娃带回家后,要藏在卧室的某个地方,据说这样不久就能怀孕了。

更多的人是在当地的庙中拴娃娃。过去定陶一带,农历三月初三或三月二十六日,不育妇女手拿一系有铜钱的红绳到送子奶奶庙或当地的仿山庙会拜送子奶奶,口里念叨:“梳头洗脸到庙堂,双膝跪在地当央,烧香磕头祈神灵,赐给俺家一儿郎。”然后给婴儿起一乳名,将手中拿的红绳系在送子奶奶身上众多泥娃娃中的一个上面,转身就回,边走边念:“儿啦儿啦跟娘走,咱家可比这里强,堂屋住的你奶奶,西屋便是咱的房;等到我儿出世后,奶奶照看娘喂养;舅舅给你买玩意儿,爹娘给你买衣裳。”进家门后,就将红绳系在桌子腿上,俗称为“久居立业”。菏泽一带,则在拴了娃娃后,还要抠泥娃娃身上的一点干土,回家时也要念叨:“儿啦儿啦跟娘走,饿了给你买碗饭,渴了给你买碗粥,别向别处去,跟娘回家走。”到家后,要将泥娃娃土和水吞服掉。临清一带城区多是在农历正月十六,农村则多在农历四月初八去庙中拴娃娃。当天,祈子者到奶奶庙中跪乞,而后用红线拴住泥娃娃的脖子,嘴里念道:“有福的小子跟娘来,没福的小子坐庙台。姑家姥家都不去,跟着亲娘回家来。”祷念完后,用红包袱将泥娃娃包好抱回家,还要一天三次供饭。德州一带,人们在娘娘庙求子时,须将自带的玩具小男孩供奉于灵位前。烧香祈祷后趁人不备,裹起就跑,回家后就能得孕。但如果被人看见,那送子娘娘送来的小孩就会被吓跑,人们的愿望也就不能实现了。求得的瓷娃娃要锁在一个隐蔽的箱子里,直到产下的孩子结婚后才能拿出。胶州一带,多是在农历正月十五拴娃娃,第二天由庙里的和尚将其送回家中,安放在床头墙上的洞里,也要一天三顿供应水饭。如果生了孩子,就把泥娃娃砌到墙里。滕州一带则是到尼姑庵中施舍一定的钱财,并与尼姑结为干亲,由尼姑用红带拴一泥娃娃,或者拴一块石头,并取个名字,然后祈子者将其揣在怀中,一路喊着刚取的名字回家。广饶县城郊一带常去云门山(青州界内)求子,把一条红绳挂在树上,买一个泥娃娃,用红包袱包着抱回来。博兴县陈户镇东寨村,要将拴回的娃娃放在床上的褥子下面,一百天内不能扫床。

聊城一带,庙里供奉的送生娘娘神龛旁边有木刻楹联,上写“我本一片婆心送这个孩儿给你,尔必百般善事要留些阴骘与他”。娘娘属下还有一个“送生哥哥”,他肩背一个布褡子,里面装满了泥娃娃,俗传他是听娘娘的命令,负责送孩子的。神像的供桌上摆有很多带着红兜兜、光屁股的泥娃娃。来拴娃娃的女人,到庙里交上喜钱,烧香磕头,祷祝一番,就可以从众多的泥娃娃中挑选一个,就算是把娃娃拴来了。

2押子

押子,又称“压子”,谐音“压枝”,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祈子仪式。求子者来到有庙会的山林中,在柏树或松树的树枝杈上放一块石头以祈求生子。泰山前后的斗母宫、碧霞祠或者济南的灵岩寺周围的一些松树或柏树,几乎棵棵上面都夹有石头,由此可见押子习俗的 历史 久远。

3舍饭

通常在每年的腊八日进行。求子者把平日积累的米做成粥饭施舍给贫困的人。滕州、台儿庄一带在做粥时念叨:“为儿省下一把米,为儿省下一把面,留到腊八去舍饭。”饭做好后,就抬到街上施舍。除了舍饭外,那些无子的夫妇或者吃斋念佛,或者做其他一些善事,比如铺路修桥、扶老济贫、热天施舍茶水、寒冬施舍衣服等等。总之,是要积累“阴功”,以求早生贵子。

4其他祈孕求子习俗

除了拴娃娃、押子和舍饭外,山东各地还有一些其他的祈孕求子习俗。济南、宁阳一带,没有生育的人家抱养别人家的孩子,认为这样可以令自己怀孕生子,分别称为“借子”“带孩”。

滨州市无棣县小泊头镇前菜园村,求子者在大年三十晚上手持一把麦秸秆燃着,边往家里走边说:“黑小子,白小子,都上俺家吃饺子。”博兴县陈户镇王店村,求子者家中的两个老人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拿竹耙子到村头的大路边,边耧边说:“白闺女,黑小子,都来俺家吃饺子。来了没有?”另外一个人便说:“来了。”如此连说三遍。最后在竹耙子耧过的地方摸一块石头,或是砖头,或是土块都行。如果摸到的是石头或者是砖头,那便预示着会生一个男孩;如果摸一块土块,便预示着会生一个女孩。来去都不能回头,遇上人也不能说话。回到家,要把摸回来的石头、砖块或土块放在儿媳的被窝里。大年初一早晨,儿媳妇在被窝里吃完了饭,才能起床。曲阜一带,除夕夜由婆婆到屋外摸一块石头藏在儿媳妇铺下,或者元宵节悄悄地端邻居家的面灯给儿媳妇煮了吃,认为都能令不孕的妇女怀孕。邹城一带,正月十五让未孕的媳妇偷吃面灯时,很多人喜欢吃姓刘和姓戴人家门前的灯,谐音“留”“带”,有“留住孩子”“带上孩子”的意思,所谓:“偷了刘家的灯,当年吃了当年生。有了闺女叫灯哥,有了小子叫灯成。”另外,邹城一带的妇女常在“子孙石”前烧香还愿。微山一带的不孕妇女过年时在村口呼唤“黑毛妮,黄毛小,都往俺家跑”,以此祈孕。胶东一带有三月三给新媳妇送面燕的习俗,目的也是祈子。

鸡蛋是生育的象征,山东有些地方盛行鸡蛋祈孕的习俗。滕州一带,老人听闻谁家生子,会去为儿媳妇讨一枚红鸡蛋。在除夕夜煮一个溏心蛋给儿媳妇吃。枣庄台儿庄区,大年初一早晨,婆婆会煮三个鸡蛋给不育的媳妇吃,鸡蛋一定不要煮熟。龙口一带,长期不孕的妇女每到大年初一早上,都要躲在屋门后偷偷地吃一个煮鸡蛋。

沂源一带有摸佛牙的习俗。当地有的寺里供有佛牙,祈孕妇女交上钱并虔诚跪拜后,会被寺内主持引入密室,去摸一摸或者看一看佛牙,据说这样可以受孕生育。

有的祈孕求子家庭还在家中供奉送子观音,求她早赐麟儿,甚至有的请风水先生看宅基,看风水,不惜改宅、迁坟、挪门(改变自家大门的方向)以求得一男半女。栖霞市蛇窝泊镇文石村,就有挪门祈子的习俗。

山东地区渴望有男孩的人家,还常常采取一些约定俗成的做法来祈求生男。比如只生育女孩,通常会给女孩起名“望弟”“来弟”“带弟”“换弟”“招弟”“领弟”(希望带来男孩),或者“婷婷”(停住生女孩)等。菏泽一带有让孕妇吃特制鸡蛋的做法。待孕妇怀孕四十天时,取鸡蛋一枚,磕开小口后放入一个鸡腰(肾),用水和面,将鸡蛋整个包起来,用木炭火烧熟,悄悄令孕妇在没人处吃下,以祈求生男孩。(选自山东省民俗志,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2014-1-1717:03:00中国食品科技网

山东曲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很多地方过年习俗发生变迁,在儒家文化的源头曲阜,传统习俗保存得如何?记者近日在曲阜作了一番探访。

敬天祭祖:除夕夜的“重头戏”

敬天祭祖是曲阜百姓除夕夜的头等大事。在孔庙中做摄影生意的岳衍慧对记者说,除夕晚上要摆上祖先的牌位,一般供上三代的祖先。牌位前有肉、鱼、鸡等供品,点燃香及蜡烛。子时前后,饺子出锅,头几碗要用来祭拜。先敬天地,再拜祖先,也从年长者开始。吃完饺子,晚辈就要给长辈磕头,长辈则要给没有成年的孩子分发压岁钱。完了以后出门给家族中长辈及近支的叔叔伯伯拜年。

孔繁礼是一名三轮车师傅,他是孔子旁系74代孙。他说,以前在孔府,过年要“蒸壮”,“蒸壮”就是为过年蒸各种馒头、饺子、糕饼。府内到处燃灯、燃檀香末、铺地毯,院子里搭彩棚、拉彩带。午后去报本堂行礼,晚饭后去祖庙辞岁。孔子嫡系子孙离开孔府后,孔府内部的一些礼俗也不再流传。现在曲阜的孔姓人家和异姓人家过年的习俗已没有什么分别。

曲阜年夜饭重两菜一是火锅二是鱼

除夕,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在曲阜,年夜饭要在当天做出来,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年三十晚上包出来,届时家家的砧板都“噔、噔、噔”响,人们忙着剁肉、切菜。

吃年夜饭,是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既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

曲阜市旅游局副局长李绪冰介绍说,曲阜百姓的年夜饭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日子红红火火;“鱼”“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预示“年年有余”。

饺子:年夜饭的主角

在曲阜,年夜饭菜无论多丰盛,也一定要有饺子。过年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有的家庭包饺子时,还把几枚硬币包进去,谁先吃着了,预示着来年好运。

据曲阜当地文化部门的人士介绍,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在曲阜,有很多习俗沿袭至今,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它初始的含意,但是当地百姓出于一种文化惯性,依然继承下来。

如曲阜百姓在除夕夜用大锅蒸一个大馒头,全家人每人吃一口。对于这一习俗的寓意,没有人能说清楚,有的说取团圆之意,也有的说吃了来年不牙疼。再如除夕晚上院子里摆满柏枝,大门口也要插柏枝。孔祥银对记者说:“过年插柏枝,与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一样,成了既定习俗,但为什么插柏枝,就不知道了。”

宁阳的风俗现在受汶上,曲阜,兖州一带影响,彩礼这一块越来越重了。但是事在人为的,也不是胡乱来的,根据男方的情况,只要两个人愿意,父母看中男方,事情可以找媒人说一下的,事在人为ima!那边还是比较开明的!但是也不能太苛刻了,毕竟养个闺女不容易1呵呵!一般就是定亲,照相,看日子,结婚!定亲现在一般最低6600元,大部分改为10001!万里挑一!照相和定亲一块,照相钱就看你们选什么样的了,钱就不好确定了1看日子那彩礼几千都行了,一般6000的多,彩礼都是双八色!两箱酒,四条鱼,一批肉,四斤茶叶,点心,四斤糖,(山药,粉丝各一份)带囍的含义!老讲究了!大体就这些!和媒人说说问一下就行1现在娶媳妇厉害着呢!呵呵,记得采纳啊!

一、山东农村里独特的酒文化。

山东人民的酒文化更是发挥到极致。一句话描述就是:“没有什么事是喝酒解决不了的。”

从人的出生,满月,百岁,升学,结婚,去世,房屋上梁,各种节日,还有就是闹矛盾打了仗,也就一顿酒就搞定了。

山东农村人的酒量普遍都很大,酒桌上也是非常有讲究的。

二、山东农村里很重视礼仪。

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文化传承相当的好。热情好客,尊老爱幼等等这种习俗是很让人敬佩的。

从结婚,祭奠等等这些仪式上,接人待客等等一些过程都能看得出这些山东农村文化传承的相当的好。

三、山东大煎饼。

山东农村集市上,除了琳琅满目的日用品,最显眼的位置莫过于,卖山东大煎饼的老大娘,小媳妇,他们麻溜的把一张张大煎饼折叠成方块,装在塑料袋里,远看就像一袋袋“豆腐块”。山东人走到哪里,都要带着大煎饼。

扩展资料

山东特色文化有:山东方言、山东宗教等。

1、山东方言

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的汉语方言分区资料,山东一百多个县市的方言均属于官话大区(也叫北方方言)。参考古代清声母入声字和次浊声母入声字在今天各地的分化规律,山东各地方言又分别划归三个不同的官话小区:冀鲁官话、中原官话、胶辽官话。

(1)冀鲁官话:指通行于河北省、天津市以及山东省济南、聊城、德州、滨州、淄博、泰安等40余县市在内的方言。

(2)中原官话:指分布在河南省、陕西省、安徽北部、江苏西北部及山东临沂、菏泽、枣庄、济宁、曲阜等30个县市在内的方言。

(3)胶辽官话:分布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其中山东青岛、烟台、威海,大致相当于人们常说的“胶东方言”的范围。

2、山东宗教

山东省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五种宗教。

佛教和道教在山东有千年以上历史,伊斯兰教主要自13世纪随回族穆斯林徙居山东后发展的。天主教和基督教主要是在鸦片战争后迅速传播起来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2342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1
下一篇2023-11-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