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什么奇怪的结婚习俗吗?

中国有什么奇怪的结婚习俗吗?,第1张

  大喜之日

  结婚前夕

  祭拜:男方在婚礼前一天要祭拜天地祖先,告知有婚事要举行。

  安庆礼:依八字、房屋座向……拜母床。

  结婚当天

  祭祖:男方出门迎娶前,应先祭祖。

  迎亲: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六的倍数最佳。

  燃炮:迎亲礼车应於途中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祝。

  食姐妹桌:新娘出发前要与家人一起吃饭,表示别离,大家要说吉祥话。

  请新郎:礼车至女家时,一男童持茶盘恭候新郎,新郎下车后予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家。

  讨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问好之后,应持捧花给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姐妹或好友应刻意阻扰,经新郎哀求后以九九九元红包礼成交,喻长长久久。

  盖头纱:新郎予捧花后,将新娘头纱放下并挽出大厅。

  拜别:新郎与新娘上香祭祖,新娘叩拜父母道别,新郎行鞠躬礼即可。

  出门:新娘由一福份高之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走,进入礼车。

  礼车:应悬挂一棵由根至叶的竹子,根上挂著萝卜,意有头有尾。礼车后方则有朱墨画的八卦竹饰。

  敬扇:新娘上礼车前,由一生肖吉祥之男童持扇置于茶盘给新娘回赠红包礼。

  不说再见:当所有人要离开女方家时,绝不可向女方家人说再见。

  泼水:新娘上礼车后,女方家长将一碗清水、稻谷及白米撒向新娘,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掷扇:礼车启动后,新娘将扇子掷至窗外,谓弃坏性子;掷扇后应哭几声,且在礼车后盖竹筛象征繁荣。

  迎娶队伍以竹筛为先,青竹连根带叶,竹端系猪肉一片,防邪神白虎。

  燃炮:一路燃放礼炮,车抵男方家门时,家人应燃炮竹。

  摸橘子:由拿著两个橘子的小孩迎接新人,新娘轻摸橘子,并赠红包答礼。

  牵新娘:新娘下礼车时,由男方一福气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持新娘入厅。

  忌踩门槛:门槛代表门面,故新人应横跨门槛过去。

  新娘入厅后要跨过火盆踩碎瓦片。

  敬茶:将新娘介绍给家中长辈认识。

  拜天地: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相拜,送入洞房。

  进洞房:以竹筛覆床,桌上置铜镜压惊,新人共同坐在预先垫有新郎长裤的长椅上,谓两人同心,并求日后生男。然后新郎掀开新娘面纱,合饮交杯酒、吃甜汤,象征早生贵子。

  忌坐新床:婚礼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

  观礼喜宴: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

  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於门口端喜糖送客。

  吃茶:由男方已婚亲友喝新娘的甜茶说吉祥话并赠红包。

  闹洞房。

  清朝晚期: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从故纸堆中读出文化味,这具体到阿强收藏的500多张结婚证最贴切不过了。

  阿强收藏最早的“结婚证”是清朝宣统元年的 “童养婚帖”。该“婚帖”是一张红色的,字迹由毛笔书写。整个婚帖没有任何图案修饰。

  在该“婚帖”的右侧有四句话“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前世姻缘,上苍注定”。

  中间注有乾造与坤造,即男女的生辰八字,该“婚帖”上还写有“聘礼白银两百二十两”。

  最后用农历落款日期:宣统元年(1909年)六月初三,在左侧写有“和合百年”作祝福话语。从收集地来看,这张结婚证应该是当时佛山地区的。

  是否相配全凭

  媒人一张利嘴

  据了解,童养媳在民间多出身于贫寒之家,女方为了免除抚养负担,便把女儿送往男方,有的男方家长为免去儿子成年后花聘金,也找童养媳。

  年龄上,童养媳一般要比其“丈夫”要大。人们往往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概括传统婚姻。所有婚事都是由媒人往来传言,再由父母决定,当事人没有选择的权力。

  在古人认为,聘则为妻,奔则为妾,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礼,就能得到社会的承认。

  竟成一时之风

  “姐弟恋”

  竟成一时之风

  阿强的前辈曾经告诉他,古人很讲究生辰八字,八字相匹配则天地结合,阴阳相配。

  男方出白银两百二十两的高额聘礼说明男方在当时是相对比较富有的。从该“婚帖”的日期可以看出,童养媳当时只有12岁,其“丈夫”应该在12岁以下。

  买来的童养媳主要是照看“丈夫”,陪“丈夫”玩耍、读书等,作用相当于现在的小保姆。等其“丈夫”长到15岁左右,两人才正式完婚。

  这种风俗当时在佛山也普遍存在。

  本世纪初:

  旧习消逝 文明结婚时兴

  一张建国前的结婚证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呢?

  在阿强的收藏中,几张建国前的结婚证就反映出当时的结婚方式,其中一张是日期为1930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的。

  记者发现,这对广东新人结婚证书字体开始使用“变体”,书写顺序也由从右至左变成从上到下。该证书的图案和花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结婚证的上方左、右各有一个面带微笑的小天使,手里牵着一条红色的丝带,带有明显的西洋色彩;而在结婚证的底边有两个重合的心,由丝带串在一起,寓意天赐良缘、永结同心。

  但令记者感到奇怪的是,该婚书上依然注明了男女传统的生辰八字。收藏这个结婚证的阿强告诉记者,这时的“文明结婚”已经不是婚礼的形式了,而是带有自由恋爱和自愿结婚的意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经不重要了。但由于“大媒做见证人”的习俗依然根深蒂固,所以这时的婚礼虽然具备了西方的婚俗,但在形式上却摆脱不了传统的旧俗,是一个过渡时期。

  据悉,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建国前中国结婚方式发生一些转变,青年男女开始了一种新的结婚方式,即男女双方经人介绍或自己相识,经过一段时间交往、恋爱,经双方家长同意而结婚组成家庭,一些青年男女甚至选择在教堂结婚。这种结婚方式比传统的婚姻相对简单,称之为 “文明结婚”。

  辛亥革命前,“文明婚礼”已经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少数人中出现。辛亥革命后,对婚姻方面有过某些改革。而自由恋爱者多实行新潮的“文明结婚”。

  结婚证开始

  加盖政府公章

  “文明结婚”把旧式的从“请庚”到“收奁”的礼节,往往简略为订婚、行聘礼,或者这两项也没有。“结婚之日,当由男方父母各给以金戒指一枚,礼服一袭”。婚礼有主婚人、介绍人、证婚人参加,他们和新婚夫妇都要在结婚证书上盖印。

  阿强介绍,能够接受新式婚姻主要有两种人,其一是相对比较富有的人,并接受过西方教育,第二种是基督教徒。而他收藏的这张则属于当时佛山“名门望族”的结婚证书,此时的 “结婚证书”已将过去的“媒人”称为“介绍人”,称谓进步了许多。证婚人主要请的是社会上比较有威望和地位的老人或政府官员。

  该“结婚证书”上还出现了政府的公章。阿强说,建国前,法律规定男女双方结婚必须先订婚,然后才能结婚。出现公章也说明男女结婚不再是自己的私事,而是纳入了统一管理。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7959724html

  壮族婚礼结婚习俗简介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曲靖地区,广西、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壮族有语言,通用汉语。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支。

  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壮族人民创造了壮戏。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

  壮族以农业为主,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甘蔗产量居全国首位。

  壮族的村寨一般由若干姓氏成员所组成,没有氏族组织,具有明显的村社特征。壮族婚姻的基本形态是一夫一妻制。各支系都普遍实行氏族外婚,但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土人”家族在四代以外即认为没有宗亲关系,可以通婚。舅表姨表可婚,姑表不婚“依人”氏族外婚多行单线姑舅表婚,姑母之子与舅父之女可婚,但严禁舅父之子与姑母之女通婚。历史上,壮族曾普遍实行早婚,根据有关地方志书记载:“依人,多早婚”,婚姻形式基本实行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双轨制。男女青年婚前有社交自由,但双方即便情投意合,也需征得父母同意后才能结婚。自由婚姻的主要方式是男女青年通过唱山歌择偶。此种方式当地谓之“唱流”或“赶风流”。长期以来,在壮族婚姻生活中已成为一种制度,直至解放前后,广南一带壮区仍然十分盛行。在壮族社会中,男女通常在十二三岁起就须学会唱几首山歌,到十七八岁时,必须能学会即情歌。唱山歌地点有着严格规定,无论在僻静的山村,或于街日闹市,都必须是大家所公认或任何人都能看见的地方。时间则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季节而定。各地每年举行次数不一。“沙人”每年多在正月第一个大街日和二、三月举行。“依人”于每年栽秧前收割后举行。届期,未婚男女和已婚但未“坐家”女子各携带米花糖、花糯米饭以及小手巾、小镜子等物品,在固定场地对唱山歌。倘若某一小伙子爱上某一姑娘,集体对唱阶段便可竭力向她投送秋波,若姑娘也有爱慕之意,双方即以山歌一问一答自成一对。对唱完毕,可坐下互相宴请,互赠随身携带的小件物品以示信物,以后逢街日或节日并可邀约订期相会。通过唱山歌结交的情友,日后即便情投意合,男方也要聘请媒人作形式上的求。

  媒人说婚通常要进行若干次,第一二次去女家,若女方父母亦有意,则以便饭招待。如此往返三五次,即可议定亲事,并以“合八字”订婚。订婚礼银很重,一般须送与女子全套银制饰物。父母包办婚姻,在壮族中亦占有一定地位,男女通常在十三四岁、有的早在七八岁就被双方父母“合八字”定了终身。壮族社会普遍保留着结婚后、生育前“不落夫家”的婚姻习俗。女子婚后第三日即回娘家长佐,待怀孕后才正式到夫家生活,此时即称“坐家”或“落夫家”。其实,此乃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一种风俗遗留。已婚女子在“不坐家”期间,社会观念仍认为是姑娘,有权与青年男子对唱山歌和进行其他自由社交。但若与其他男子发生性关系以至怀孕,如被发现,须由“寨老”调处,对通奸男子进行处罚,处罚方法通常是以五尺红布挂于门上,表示为原夫“接红”;同时赔偿原夫部分礼银,以示歉意。此种情况,多不离婚,甚而原夫父母竞为其子解嘲,劝子无须介意。如通奸男子将女子拐去,原夫有权邀亲友追究,拐骗者必须向原夫退赔全部札金。已婚女子“不落夫家”时间一般以是否怀孕生子为限,若三五年仍不孕,而且弟妹已长大结婚,这时即便不孕也得“落夫家”,反之则行改嫁。壮族有招赘习俗,招赘女家通常要派媒人到男家说媒,从妻居男子改与女家姓。夫死妻子可以改嫁,也可以转房。但转房仅限于兄死弟无妻而嫂转为弟妻。

  http://tiebabaiducom/fkz=154166761

  土家族结婚风俗

  无论是少小相爱,青梅竹马,自由恋爱结合的婚姻,还是所谓“明媒正娶”的联姻,土家族在婚俗上逐步形成了一种不成条文的惯例,即要请媒人说亲�求婚 、打节�送聘礼 、讨庚�问女方生期 、定亲�求女方放话允婚 、迎亲、回门等繁多的程序。在婚礼方面别具一格的情节有哭嫁、过礼、开脸、戴花酒、背新娘、迎亲、拜堂、坐床、闹房、回门等,其典型环节是哭嫁、坐床、回门。保留和展示了土家族婚礼与其它民族的差异性。

  婚前一月或半月,姑娘就要哭嫁。“歌丧哭嫁”是土家族独特的民族风俗。“哭嫁”开始是隔夜哭,后来是连夜哭,全寨相好的姐妹姑嫂长辈都要轮番陪哭,边哭边唱“哭嫁歌”,如泣如诉,若悲若喜,悲喜交融,内容丰富,感情强烈。哭嫁歌中有“哭父母”、“哭歌嫂”、“哭姐妹”、“哭戴花”、“哭上轿”、“哭媒人”、“哭辞祖宗”等。经过一代代妇女口头创作,不断丰富加工,有的内容逐渐定型,形成长诗结构的抒情悲歌,意境悲切凄苦,语言简明朴实,充满浓郁的风土味,常巧妙地运用比兴、双关、拟人、反复、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具有很强的人民性和文学性。

  婚期到来,男方派人给新娘送去衣裳,首饰、布匹以及给岳父母家酒、肉乃至盐、茶、米、豆等,叫“过礼”。过礼要在女方家神龛神位前隆重举行,要献上给女方祖宗三代的冥封,点燃香烛,并慎重其事地将其礼物摆放在神龛前桌上,把礼物清单递交给女方长者。

  出嫁前一天是女方的“花圆酒”,取“花好月圆”之意,祝女子婚姻幸福美满。这一天,女方家将全部嫁妆都摆出来,擦干净,梆扎打点。亲友们都来祝贺,送上贺礼,同时对新娘进行打扮,“开脸”、“上头”、“戴花”。“开脸”要请姑母、姨娘或嫂子进行操作,用灰线包绞尽额上汗毛,绞现发际,并把眉毛绞如一弯新月,头发辫子挽成“粑粑髻”,绕上红头绳,插上银别簪,带上银首饰,头包青丝帕,手戴银镯子,银戒子,与少女相比判若两人。哭嫁歌中“哭戴花”唱词是:

  金花银花不见藤,只见金花不见人。

  金花银花头上戴,头上响铃闹沉沉。

  八宝耳环金圈子,牙签插到胸当门……

  经以上唱词描述,一位装饰艳丽,花枝招展的土家族新娘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新娘“开脸”、“上头”后,当晚哭嫁达到高潮。

  凌晨,新娘上路前,要由歌嫂或兄弟慢步背出闺房,没有歌嫂兄弟,则由叔叔,姑姑替之。父母是不能背的。穿过堂屋时,再让新娘站在事先安放在堂屋的一个方斗上,踩上一双脚印,名曰:“踩斗”。然后再背出大门,给新娘穿上一双由婆家带来的绣花鞋,这时新娘就可以双脚着地了。新娘“踩斗”意味着把富贵也留给娘家,祝福娘家年年五谷丰登。接着娘家的管事点燃葵花杆或柏香树皮制成的火把,向新娘前后抛去,洒下满屋火花,预示新娘未来前程灿烂。新娘则将预先准备好的两把筷子,向身前身后撒去,祝福兄弟姊妹与自己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哭上轿”对此进行了概括叙述:

  脚踩金斗四角方,手拿金筷十六双。

  前头八双跟我去,后头八双给兄弟。

  前头八双跟我去,我自拿来我自吃。

  后头八双给兄弟,多多进些钱和米。

  新娘上路,无论是天晴还是下雨,都要由新郎准备一把油纸花伞,叫“露水伞”,送给新娘打着。此时新娘上穿右开胸,大袖大摆的“露水衣”,下穿八幅罗裙,叫“露水裙”,头包青丝帕,朱花银饰,琅佩叮当,由人扶着在堂屋哭拜一番,辞别祖先,告别父母,然后坐轿或步行起程,此刻,唢呐、锣鼓、鞭炮齐鸣,大旗大伞前行,迎亲队伍抬着嫁妆抢道走在新人前面,否则会被嬉笑为“送亲客”;送亲队伍在后簇拥着新娘或花轿,一路吹吹打打,充满喜庆气氛。

  哥哥背上轿,嫂嫂送到八角庙。

  吹唢呐,放大炮。哩哩啦啦好热闹。

  这首土家族童谣,正是土家人迎亲场面的生动写照。

  新娘跨进婆家大门前,要用脚踏一下大门槛,以示自己来到婆家。在新郎家祖宗神龛前举行拜堂仪式。新人在拜天地,祖先、父母、夫妻对拜之后,新郎新娘双方立即抢先奔入洞房,争坐到床上,叫做“坐床”。据说谁先坐到床上,意味着将来谁当家。“坐床”的规矩是男左女右,以正中为界。有心计的姑娘往往坐在界线上,但新郎也不甘示弱,尽力把新娘挤到界线外去,双方各不相让,挨挨挤挤,若假若真。倘若新郎猛然揭开新娘的盖头巾,新娘不由嫣然一笑,坐床便随之告终,十分风趣。结婚当天,男方家杀猪宰羊,摆酒设宴,招待亲友。当晚洞房内外灯火辉煌,摆满糖食瓜果,男男女女入座,说四言八句,摆龙门阵,开新郎新娘玩笑,强要新人喝交杯酒等。名曰“闹洞房”。土家人有“三天不分大小”的说法,即从结婚那天起不分老幼尊卑,可以大闹三天。

  拜堂第二天举行“庙见礼”,又叫“出拜”,新娘一一拜见族戚长辈,长辈们说一些祝福吉利的话,并打发一些银钱。婚后三天,新娘偕同夫婿回娘家省亲,叫做“回门”。“回门”是新娘回省父母,新郎拜见岳父母的礼节。因此新郎要向岳父母家送上丰盛的礼物,如糖、酒、面食类,其中二十几斤重的一只猪腿是必不可少的。“回门”时新娘走前面,新郎走后面;返家时相反,则是新郎走在前面,新娘走在后面,并不能回头张望。

  到“回门”归来,作为土家族心目中所崇尚的人生大典——婚嫁礼仪才到此结束,从此夫妻开始新的生活。

  客家结婚风俗

  客家结婚风俗结婚是人生大事,客家人婚嫁的风俗既多又杂,而且是十里不同俗。有时遇到双方都固执的老人,不知要谈多少次才能取一个折衷的风俗。他们要研究什么时辰“上轿”什么时辰“过门”,属相上与谁有无不合等等很复杂的问题。婚礼之行,新郎要按时辰去接新娘,带一个小男孩子去叫“压轿”,即使是自由恋爱的也须找个媒人同行。这时候的新郎,身上不能带钥匙、指甲剪等“铁器”。婚嫁的风俗对新郎要求不多,对新娘的要求就多了:在出嫁的当日,新娘不能吃娘家的饭,表示不吃两家饭(从一而终);走出家门到上轿,是绝对不能回头看的,这时候能哭出来,也是对父母的一种安慰;上轿之前,新娘的兄弟姐妹还要进行“抽姊妹带”的仪式;新娘的衣服上别上缝衣针(利器),表示“利是”;做母亲的会让女儿反穿内衣,据说这是表示忠诚于爱情绝不“反骨”;新娘下了轿,必须由有品德、多子的妇女扶着新娘进洞房,叫做“牵新娘”,经过大门时,新娘还必须跨过燃烧的秆火避邪;如果这时新娘已经怀孕,还要叫人扛着一架梯子跟随,这也有一个叫法“时来运来,娶个老婆带梯来”,客家话中“梯”、“胎”同音,意为上梯步步高;若是新娘轿车的座位上垫有红纸的话,嘿嘿!对不起!!新郎你今晚无事可干了囗囗囗(此处省去九百九十九字)。迎回新娘的时候,公公婆婆要回避,等星星亮了或第二天才可以相见;喜宴上,新娘最大,因此宴席上的鸡头是不能吃的,因为那是“凤头”;如果宾客不小心打破了碗,主家会很小心地把碎片一一拾起,用红纸包好放到厨房里去,主家的老人不责备宾客,就算宽容了。补充一点:新娘的嫁妆里,一定会有两条甘蔗,表示双双对对、甜甜蜜蜜、从头到尾 新娘在上轿前,要坐在一个土话叫“母栏”的很大的竹盆里面(见右上图。它平时是用来晒米粉、黄豆等的生产工具),由一个“打扮新娘的”妇女主持进行梳妆打扮。据俺夫人说跨进竹盆时,知道自己从此离开生已养已的家,成为另一家的人,一刹那心情的滋味,至今无法表达。“打扮新娘的”一边打扮一边还要说吉祥的话,当年大漠看自己的新娘坐着打扮的时候,太高兴了,那词却顾不上记。只知道她念一梳梳到尾,夫妻什么什么有头有尾的认真模样很好玩。打扮完毕,大家一涌而上包“上轿钱”给新娘(哗!想发财吗?赶快做个客家新娘哦)。。上轿的时候,由“打扮新娘的”执一个米筛,象伞似的开在新娘头上,里边放着新娘袋,袋子装满了青青的“长命草”,其中意义,不言而喻。

  还有其他民族的

  http://bbs1sxcmnet/viewthreadphptid=48415

在两三千年以前,中国的婚礼更多是在黄昏举行,整个仪式庄重典雅,现代的婚礼形式更多,场面也更加热闹。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多,婚礼的习俗也多。现在在民间婚礼大多要贴喜字、摆宴席。婚礼的那天是新娘最漂亮的一天,新娘要穿上专门订制的几套衣服,从东方的旗袍到西式的婚纱,新郎与新娘还互戴上象征誓言的戒指,在亲朋的祝福下完成一生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结婚风俗就是结婚的礼节。中国古代有“六礼”之说,现今部分地区也有这个习俗,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流程我国古代有“六礼”之说,现今部分地区也有这个习俗,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实际上各地区民间约定成俗的婚礼习俗并不完全为这六礼所限,它将相亲、订婚阶段的过程简化,比如,将请期(商定迎娶日期)并于纳吉(送礼订婚)中。而亲迎之后的合卺(新郎新娘喝交杯酒)、闹洞房和婚后的“回门”等仪礼过程受到更加的重视。在古代,男方下帖,下帖的基本步骤是:男家经媒人之手取得女方的生辰八字后,放在家中一个具有占卜意味的场所,比如压在香炉下或放在神像前等等,放三日,如果在这三天中家中的人都平安,就代表这姻缘取得了神的同意,占卜成功。如果这三日中发生意外,即便是打碎了一只碗,就要把生辰八字退给女方,这婚姻不成。有的地方是拿到女方八字后,请卜卦者排比,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则议婚告成。现代人多用第二种,特别是父母为子女相亲时。八字这一关过了,男方才下帖。帖子用红纸把男女双方的姓名、生辰八字并排写好,送往女家。女家接下帖子,就表示答应这门婚事。取八字、下帖子目的在于“询察天意”,这一婚俗行为表示“婚姻天定”的观念。在迎娶阶段,女方准备的嫁妆多是成双成套的被褥、衣服、橱柜等。新郎新娘在结婚当天,婚礼举行前的清晨,在各自的家中都要“上头”,即挑选有福气的老者为之梳头,同时说一些吉利的话。新娘还要开脸即整眉光面。在惠安一带,新郎上头时,给他梳头的老者要拉着一个下男孩的手,用梳子、虱篦分别在新郎头上梳三下,口中念道:“三下木梳三下虱篦,生子孙一大阵”。新房里的便桶在婚礼那天要让一男童溺尿。在新床上撒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等吉祥果品,代表“早生贵子”的美好祝愿。当新郎领着花轿来到男方家门时,一些地方的习俗要婆婆拉着媳妇走过场院中麻袋铺着的路,身后的麻袋要人不断传到前面待踩,这叫传种(宗)接代。(待)。有的为了避邪气,要跨火盆。当夫妻拜堂时,主持人口中高声念诵祝词,有的地方要穿插吃子孙饽饽、喝和合汤等。结婚信物龙凤呈祥在中式婚礼上,还经常看到龙和凤凰的图案,这是因为在中国,龙和凤凰都是吉祥的象征,代表高贵、华丽、祥瑞,以及夫妻和谐美满的关系。这个传统来自古代中国神话传说,据说虞舜时天下大治,乐官夔谱成了《九招》之曲呈献,虞舜演奏过程中金龙彩凤同时现身。《诗经·文王之什》中也有龙氏族王季娶凤氏族鸷仲氏的记载,认为这是龙凤呈祥,“天作之合”。鞭炮中国人喜欢在节庆日放鞭炮来增加喜庆气氛。在重大节日,如春节,元宵节,都会放鞭炮和烟花,用来表达人们的喜悦心情,同时也因为中国人认为放鞭炮可以驱邪。在传统的中式婚礼上,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项目,鞭炮放的越多,越响就越能带来好运气。但是由于放鞭炮也会产生很多不良后果(如污染环境,炸伤人等)中国已经禁止人们放鞭炮了,所以在现代婚礼中,一些人发明了新的庆祝方式,用踩气球来代替放鞭炮,也同样为婚礼增添了不少喜庆气氛。鞭炮红双喜中国人的婚礼上,到处可见大红的双喜字。双喜字由两个“喜”字组成,代表喜事成双,不同一般的高兴和喜庆,也表示给新人带来好运气和幸福生活。红双喜中式婚礼服装传统的中国婚礼上,新娘子要穿非常漂亮的汉服,汉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服装,具有历史意义和严肃的婚姻寓意。中式婚礼服结婚习俗婚前新娘新郎是不见面的。第二天早上,新娘等在娘家。我们东北新婚要在早上,中午以后结婚请喜酒的都是二婚-即再婚。新娘-ME坐在床上脚不沾地做鹌鹑装,靠着妈妈做的嫁妆:两床被褥,分别是刺绣的红色的百子千孙被子和龙凤呈祥被子,床上撒满新的一元五角硬币,傍边放着俺的喜盆。这个盆是有讲究的,红色印着喜字,里面有一些化妆品(意思新娘子漂亮),钱(意思将来得生活会金银满盆)以及一对小的狗狗(意思小狗小狗越过越有),并且用一块有喜字的大红布包好,等我端着盆递给婆婆的时候,婆婆是要给红包的。然后,等我男人进来的时候要跪下,送手捧花,起立,掀开头(就是包红盆那个)。亲吻做幸福装,后把我扶起。这个时候我老妈--就是岳母要送进面条涡鸡蛋,新郎新娘互喂,然后新郎给岳父岳母带花。理论上是应该新娘脚不沾地,让新郎背到车里,等到了酒店再穿鞋。后来考虑到如果我男人背了我下6楼就很有可能瘫痪以至不能行礼的情况,姐姐我就自己走下去了。(小插曲:有阿姨说要在新娘的鞋里各放100RMB意思有钱,但是我老爸坚决认为把毛主席踩在脚底下是大不敬地~这个就没有整。)新郎新娘以及伴郎伴娘坐头车,二车是岳父岳母,三车是女方地爷爷奶奶。新郎地父母已经等在酒店门口,等我下车,递红盆,给公公婆婆带花。然后候在酒店门口做迎宾,然后开始演戏~改口,女婿分别要给岳父岳母10001R人民币,万里挑一才找到的好媳妇。岳父岳母给999,意思天长地久。花朵与西方人的观念恰恰相反的是,白色是死亡的象征,一般只用在丧事上,因此结婚时不能使用白花作为装饰。传统的中国婚礼上喜欢用牡丹、兰花、荷花和水仙来作为装饰。因为牡丹代表富贵,水仙代表春天和新生活,兰花芬芳美丽,荷花代表爱情。而荷花在中国佛教中是圣洁的象征。红枣、桂圆、花生、莲子中国传统结婚信物红枣、桂圆、花生、莲子都象征子孙延续,年生贵子、团团圆圆、富贵吉祥。合髻“合髻”也称“结发”,是中国传统结婚信物。“合髻”其象征意义就是夫妻和睦,永结同心。“结发”的具体操作方式历代不同。先秦、秦汉时的“结发”,就是新郎亲手解去新娘在娘家时所结的许婚之缨,即系头发的彩带,重新梳理头发后再为之系上。隋唐以后的“结发”,是男女双方各剪下少许头发,挽成“合髻”,一般都是马上交给新娘保存起来。唐代女诗人晁采的《子夜歌》云:“依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问无人处,绾作同心结。”正是这一做法的描述。世人常用“结发”、“合髻”作为夫妻结合的代称,甚至特指为“原配”(亦称“元配”)夫妇,表示夫妻间互敬互爱的意义重大。合髻形式传统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看亲”。雅称“相亲”。相亲的日子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的,因此,双方都要作好准备。男方要根据妇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妇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作为当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能有风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古时看亲时,男子只能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现代不同了,男女双方可以直接见面、谈话。双方都有机会对对方有一个初步了解。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看亲的结果往往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用各种暗示来表现。很多地方都是在男方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热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辞回家,有的父母甚至还托媒人将男方带来的见面礼带走。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察人家”其实也是看亲,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妇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媒人带领,回方男家。祁阳一带则称为“看当”。看当时,男方父母应先奉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妇方父母交谈。妇方父母通过察看男家并与男方父母交谈,如果对婚事认可,就将香茶喝尽,男方父母立即以“亲家”相称,并盛情款待客人。否则,女方父母应起身告辞,男方不要勉强留客。过礼篇“看亲”、“看当’、之后,要履行订婚手续,俗称“过礼”。“过礼”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好在现代人多半不相信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换红帖,往往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有的甚至连换帖的形式都免了。“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要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过礼”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动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 酒一对,鸡鸭各一,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包封里封多少钱(地方称为“零花钱”)、给姑娘一些什订婚礼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给多少算多少。当然,男方或女方父母也应该尽量替对方着想,力求节俭一些,少收聘礼。“过礼”之后,男女双方即可商定日期,到当地政府办理结婚证,正式确定婚姻关系。现代规定男女双方领结婚证之前要到医院做婚前检查;还有些地区(主要是城市)规定要办婚前学习班。这些都是确保优生优育、保障人口素质的有效措施,应该遵照执行。择吉篇结婚证办好后,男女双方在法律上已经建立了合法的夫妻关系。然而在中国,这仅仅是结婚活动的第一步。按照传统的做法,嫁娶的主动者一方,其父母应选择迎娶的良辰吉日,并由媒人通知对方,准备迎娶。称为“择吉”和“送日子”。择吉一般请教星象学者或算命选择办理,也可以自己看《通书》(雅称“历书”、俗称“家家历”,传统称之为“皇历”)择日子。文化程度高的则可以自己推算。一般认为,只要“六合”相应,就是好日子。如“丙寅日”等。择日完毕,双方确定了结婚日期,就应该发出婚宴请柬,请亲朋好友来参加婚礼了。请柬一般由嫁娶者或其父母亲自送达亲友手中。亲友们接到赴喜宴的请柬后,除特殊情况可以只送礼不参加以外,一般都应登门道贺。道贺前,先要准备好礼物。礼物的多少视各人与主方关系的亲蔬、交谊的深浅、本人的经济条件而定。送给女方的礼物多是实物,但也有用红包替代的,称之为“助嫁”。家物多是箱、柜、床、被、餐具、衣料之类。送女方的礼物往往是亲友们闻讯即主动送去,并不等请贴来了再送。因为女方父母要以送礼人的多少为据去决定“出嫁酒”的规模。迎娶篇佳期在即,男女两家都要杀猪宰鸡,准备喜宴,还要请好厨师、傧相、伴娘、花车队、账房、师爷及其他帮同办事的勤杂人员。这些人应聘后,应在迎娶的前一天即到主家开始工作,作好迎亲摆宴的准备工作。传统婚礼一般是女家早晨“出嫁酒”、男家中午摆喜筵;如果是纳婿(招郎——男到女家)则反之。一切准备就序后,男家鸣炮奏乐,发轿迎亲。媒人先导,接着是新郎、伴娘、花车、乐队、礼盒队。女家在花车到来之前,要准备好喜筵。姑娘要由母亲或姐姐梳好头,用丝线绞去脸上的绒毛,化好妆,谓之“开脸”,然后饰上凤冠霞帔,蒙上红布盖头,等待迎亲的花车。花车一到,女家动乐鸣炮相迎。凶亲队伍进入女家堂屋后,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并呈上以其父名义写好的大红迎亲简贴。接着是女家动乐开筵。席间,媒人和新郎要小心谨慎一些,因为中国民间有不少不成文的习俗,在新婚的三天里,亲朋戚友中的平辈和晚辈青少年可以别出心裁地在媒人和新郎身上编演几出小小的喜剧,称之为“洗媒”和“挂红”(乡下俗称“贺新客”)。新娘的嫂子说不定会在盛给新郎的饭碗下层埋伏半碗辣椒面(小Y,你就认命吧!当做正宗川菜楞怂吃吧);新娘的妹妹会在斟酒时特别给姐夫抹一把锅底灰 对这些能增加欢乐气氛的小闹剧,媒人和新郎应该容让——虽不妨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小小地报复一下,但却绝不能生气、发火,甚至同主客吵闹、扭打。早宴之后,新郎新娘在媒人的引导下向新娘的祖宗牌位和长辈行过礼之后,伴娘就可搀着新娘上花车了。上车时,新娘不妨哭几声,以示对父母家人的依恋。新娘上车后,即奏乐鸣炮,启轿发亲。新娘在发车时,往往要塞个红包给司机(轿夫),目的是让轿夫开的稳一点。接亲的队伍将要到达新郎家门口时,男家要鸣炮动乐相迎。花车停在新郎家的门前,男家请的伴娘(一般是年轻貌美的女子)要上前打开车门,将新娘搀下车来,傧相上前赞礼,宾客向新郎、新娘身上散花(彩带、喷雪什么的有多少多少),将婚礼推向高潮。迎娶拜堂篇拜堂是婚礼的高潮阶段。迎娶之日,男家发车之后,傧相就要在男家堂屋布置好拜堂的场所。当花车停在门前,男方请的伴娘下车的一刹那,仪式即已开始。香案上,香烟缭绕,红烛高烧,亲朋戚友、职司人员各就各位。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份出现,开始赞礼。新郎新娘按引赞和通赞的赞礼开始拜堂。拜堂仪式程序如下:引赞:新郎莅位通赞:新人起。引赞:新郎搭躬(拱手延请新娘)引赞:新郎新娘就位(至香案前)奏乐鸣炮通赞:新郎新娘(向神位和祖宗牌位)进香烛引赞:跪,献香烛。明烛,燃香,上香,俯伏,兴,平身复位。通赞: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然后,是传统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双亲,夫妻相拜”最后才“引进洞房”。拜堂仪式到此结束。喜宴篇在传统婚礼进行的前一天,男家已经张灯结彩,其布置大略如下:堂屋:1 、门前对联一副,加横批。2 、堂屋中间高悬一方形彩灯,彩灯四面分别绘上“鸾凤和鸣”、“观音送子”、“状元及第”、“合家欢”图案。3 、香案上一对硕大红烛。4 、两边“对座”墙上贴“陪对”一幅。5 、后“金墙”上帖“天地君亲师位”六个大字,自上而下直写。这六个字的写法有讲究:天要平,即“天”字的两横要写平,不能弯曲;地要宽,即“地”字写宽一些,不要过窄;君不开口,即“君”字要全封闭,不能留空隙;亲不闭目,即写繁体“ 亲 ” 字,右边的“ 见 ”字不能把上面的“目”字最后一横全部封住;师无别意:繁体的“ 师”字要少写一撇,写作“ 师” 。新房:1 、门框两边贴对联一副,加横批(横批一般写“鸾凤和鸣”四字);2 、门上贴大红双喜字;3 、新房正中悬彩灯;4 、窗户上贴剪纸的大红双喜字,四角贴剪纸的蝴蝶图案;5 、窗户两边贴对联;6 、墙壁四周挂字画。厨房:正门对联一副,加横批,门上贴红“喜”字。其他:所有房间门上均贴“喜”字一个。拜堂之后,新娘便在新房落座,不再出来。新郎要走出新房接待贺客。如在宾馆、酒家宴宾,则夫妻双方都得出去会见宾客并向宾客敬酒。喜筵要按来客的尊卑长幼排定座位,称之为“请客”,或者“清客”。排座位的原则是上尊下卑,右尊左卑,客人按其长幼和身份、地位从高到低排列座次。主席要摆在堂屋上方正中,请“大亲”坐上首右边席位,新郎的父亲或舅父坐上首左边席位作陪,其余按尊卑长幼对号入座。除堂屋的正席外,次尊贵的一席摆在新房中,请新娘的母亲坐首位,由新郎的母亲或舅母作陪。其他各席的座位一般也要按尊卑次序排定。座位排定后,傧相宣布动乐鸣炮开宴,新郎要先到首席斟酒敬酒,说几句表示感谢的话祝酒,然后,厨房开上第一道菜来,把婚宴推向高潮。各席的酒菜应该一个样,唯“男大亲”和“女大亲”所在的席次,通例必须有清蒸的猪肘子一个。而且,新郎要时刻守候在桌边,为“上亲”斟酒、送热毛巾等,以示尊敬。喜筵结束前,媒人早已溜走,谓之“逃席”。倘若不走,“洗媒”的人会把他的脸抹成锅底。喜筵结束后,“上亲”先到退堂屋休息一会,吃些点心,由男方尊长陪着说些客套话,待勤杂人员把席面撤去,扫了地,大亲就该起身告辞了。临起时,男家要“打发”衣料、鞋袜之类,讲究的还有红包。“送大亲”是又一个热闹场面,男家所有体面的人都要送到门口,还要鸣炮动乐,以示敬重。乡下的新郎及其父母应送客至村口。闹房篇中国有闹洞房的风俗。在过去,由于很多新人们婚前都不太熟悉甚至不相识,新婚之夜要他们生活在同一空间,心理上可能会感不自在。闹洞房,无疑可以通过公众游戏让新人消除隔阂,捅破羞怯的“窗户纸”。而在现代,闹洞房主要是向新人们表示祝福之意。游戏之一、取筷子将一双筷子置于酒瓶中,只露出很短一截,让新郎新娘全力用嘴唇把筷子取出,实际就是请两人表演亲吻。游戏之二、吃香蕉用皮筋捆住香蕉吊于新郎跃起能够到的高度,新郎用嘴拉下香蕉。新郎新娘用嘴剥皮,然后共同把它吃完。为了不让绳子缩回,一个做动作,另一个必须咬住香蕉,这就要看两人的配合了。游戏之三、点火柴将火柴插于红枣上,在盛水的盆里漂浮。一根红线中间扎一支点燃的香烟,两头分别由新人咬住,两人你进我退,合力用烟点燃盆中的火柴。要屏住呼吸,用扎实的“牙功”与眼光才能获得成功。游戏之四、夹弹子准备一盘玻璃弹子,让新郎新娘各执一支筷子,两人一齐将弹子夹出。不妨请在场的几对情侣和新人进行比赛,落后者表演节目。游戏之五、对诗比赛若新郎新娘是喜爱文学的,那么请他们来一次对诗擂台赛。先由新郎吟诗一句,然后新娘接吟,要求接吟的句中至少有一个字与上一句相同,如此反复,接不下来者判负,负者表演节目。游戏之六、夫妻识字这个“识字”是让新郎着一个“字”(或一个短语),然后请新郎做各种动作(不准说话,不准用手描笔划)给新娘看,要使新娘能“识”这个字。选“字”的时候,挑那些与新婚气氛相吻合的内容,例如:“爱”、“恋”、“夫妻”等等。游戏之七、说昵称新郎新娘分别想十个昵称去称呼对方,什么心肝啊,宝贝啊,狗狗啊,肉肉啊,越肉麻越好。如果来宾不满意,则可要求再说。游戏之八、亲亲甜心新郎仰面躺在床上,然后把切得薄薄的香蕉片贴在他的脸上和脖子上,让蒙着眼睛的新娘用嘴去找那些香蕉片。游戏之九、接吻直接要求新郎新娘接一个长吻,三分钟或是五分钟都可以。游戏之十、撒喜床撒喜床是在闹洞房时,由新郎的嫂嫂表演的一种边歌边舞的游戏,嫂嫂手托盘子,盘内铺红纸,红纸上放栗子、枣、花生、桂元等物。新娘坐在床上,嫂嫂抓干果往床上撒,边撒边唱。闹洞房的众人听了嫂嫂的歌唱,也随声附和,洞房中欢声笑语彻夜不断,嬉笑打闹声一浪高过一浪。撒喜床的游戏是一种群体民间游戏,所有闹房的人都是演员,而嫂嫂是主角,其他人都是配角。因为主角要担负起活跃洞房气氛的任务,责任重大。所以,这个主角是要经过娶亲人家精心挑选的。其重视程度,与选择婚礼司仪一样慎重。在娶亲之前,新郎的全家人在同宗同族、街坊邻居的嫂嫂辈中逐个挑选。有些地方选一个,有些地方选两个。选出的这个撒喜床的主角,首先要儿女双全的“吉祥人”;还要能唱曲,会编词;再者,要口齿伶俐,头脑灵活,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另外,因为,撒床时间长,歌词篇幅也长,况且有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临场发挥,故而撒床人记忆力要强,能正确运用歌词把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和场景描绘出来,受这些条件的约束,筛选出的嫂嫂自然是技高一筹了。作为嫂辈们,能受到娶亲人家的器重,也感到非常自豪。她们会尽自己的能力,帮助新郎家调节好洞房的气氛。回门篇按照我国婚俗习惯,结婚三天,新娘便要偕同新郎一起回娘家,也称“回门”。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新娘家老人心里非常重视三天回门,因此新郎事先天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在礼品上都要有所准备,争取给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礼品事先备齐,买新娘家老人喜欢的礼品,礼品一般有四件。回门一般在上午九、十点钟动身。新郎新娘应参加婚礼那样认真修饰、打扮,保持婚礼上那漂亮、俊美的形象。回到娘家,新郎、新娘首先要问候老人。这时,新郎就应改口,跟新娘一样称岳父母为爸、妈,要叫得自然、亲切,对待亲友和邻居也应表现出亲切热忱,彬彬有礼,见人先打招呼,以礼相待。就餐时,新娘要陪着新郎,一一向父母、亲友和邻里敬酒,感谢大家对自己新婚的祝福。饭后,不要急于回家,应再陪父母聊一会儿,听听他们的教诲,然后再告辞回家。并应主动邀请二位老人和兄弟姐妹到自己家里做客,也可邀请亲友、邻里。呼呼,终于完了。但是要记得年后,新人还要去亲戚家下认亲,这样,也就圆满了。中国婚礼变革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婚礼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婚礼的元素日渐消失。19世纪末20世纪初,婚礼从形式到内容明显的接受了西式风俗。一般采取了中西合璧的婚礼形式。新娘一般身穿旗袍或长裙。新郎服有西服、有便服、有满清马褂。民国初期,因为国内没有制作婚纱的厂家,有些政府大吏或大商人、大资本家为了赶时髦,托人重金从国外购得婚纱备其子女婚礼。这种风潮源于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基督教婚礼,蒋介石着黑燕尾服,白色衬衣,条纹西裤,银色领带,雪白手套;宋美龄穿白色婚纱,拖着银线绣花的白色长沙,令国内无数青年女子仰慕不已。此后,婚纱便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起来了。而此前,只有思想进步且有雄 厚经济实力的家庭行西式婚礼时才着婚纱[1]。1935年后,民国政府倡导新生活运动,集团婚礼成为时尚,又让婚纱进一步深入人心。1935年上海社会局策划组织的集团婚礼中新郎穿黑马褂和蓝袍,胸前戴花。新娘穿粉色软缎旗袍,头披白色婚纱。后来的集团婚礼进一步西化,新郎西装革履,新娘白裙白纱。民国元年通过的民国服饰制度也是以西服为大礼服和常礼服,中式礼服则为满清马褂。[2]现代中国的婚礼结合了中国传统以及受西方影响的元素。公民结婚仪式实际上只是到地方政府进行结婚登记,并没有太多的程序,然而喜酒就会举办得非常盛大。现代中国婚礼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会拍摄婚纱照。[2]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颁行,废除旧婚俗,男女青年婚姻自主,嫁妆、婚礼从简,新娘过门以步代轿。60年代,需一二百元聘礼,盛行用手表、缝纫机陪嫁。70年代,青年干部、职工结婚,许多机关单位举办集体婚礼。80年代,有的旅行结婚。男方须送女家一定数量的聘金,迎娶以车代轿。盘担、婚宴日益丰厚。90年代,城区流行新郎到女家亲迎,女家以彩电、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自行车、金项链、戒指、高档布料等陪嫁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每朝每代都有各式各样的礼数习俗,那是个个奇葩,千奇百怪,不一而足,很多时候都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最高权力的工具和武器。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创立了惨无人道的“生殉”陪葬制度,就是要活埋侍寝的宫女嫔妃,到了明成祖朱棣更是有过这而无不及,甚至到了变态的地步,朱棣晚年一次诛杀2800多宫女,这还不算,他竟要自己亲自动手,用刑具折磨无辜的宫女嫔妃,残忍异常,令人发指。

还有宋朝时候折磨女性的缠足制度也很有代表性,缠足也叫裹小脚,一开始只是小范围的流行于上流社会,目的是让女性的脚变得纤细好看,慢慢的这个习俗就变味了,民间开始效仿,很多地方都以不缠足为耻,兴盛时期的明朝更是认为不裹小脚就无法嫁出去,不过也有特例,那就是明太祖的大脚马皇后时期,进宫的嫔妃是可以不裹小脚的。

这些奇葩的甚至残忍的制度习俗,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可是今天要说的下面这个制度,虽然奇葩,却叫当时社会上的男女双方都满意。大家都知道,古时候男女结婚得都很早,深宫六院也是如此,清朝宫廷子弟被要求早到十三岁,最晚不不会超过十八岁就必须结婚。对于皇亲国室更是要求在十五岁必须完婚,公主格格们就这样早早就要考虑婚事了。皇家管理者为了保护自家的姑娘能够有好归宿,能够延续子嗣,一生性福,想尽各种办法,终于想到一个,那就是奇葩的试婚。

看到这,是不是很鸡动,承想要穿越去清朝走一波,先别急,且听驴叔慢慢道来。公主格格们在出嫁之前,宗人府会准驸马带到乾清宫殿前,驸马需要先交彩礼,行礼作揖,流程走完。然后内务府会派人回礼,也就是公主的嫁妆,除了大量的金银首饰,布匹妆饰,还随带一名女子,名曰试婚格格。皇后指派,没得挑,试婚格格主要是帮公主提前与准驸马同床试婚,看看准驸马爷是不是合格,身体是否有隐藏的没有说出来的疾病或者缺陷。一段时间后,假如没啥问题,公主才可以正式出嫁,而后,这名试婚格格也就自然成了驸马内室的二把手。

虽然驸马爷看着风光,荣华富贵享用不尽,事实上却各有各的痛,清王朝之前,很多人都不肯去做驸马的,不仅是没得选,身在皇家低人一等,更是有很多难言的痛,尤其是唐朝的驸马,过得还不如平民老百姓,其中惨烈可想而知。

各国奇葩婚礼习俗每个国家之所以可以发展这么多年,和他们自己文化底蕴脱不开关系,也正是这些多姿多彩的文化碰撞才形成了现在这个美好的世界,文化可以展现在许多方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那些听起来很不可思议的婚礼。一苏格兰:Blackening在苏格兰传统的婚礼仪式上,有个看起来就很脏的习俗。就是每位新人夫妇需要被亲友们投掷饭菜残羹。比如,臭鸡蛋、鱼、烂菜叶等,就像泼水节的说法一样,在婚礼上被扔的越脏越好。二吉尔吉斯斯坦:绑架新娘吉尔吉斯斯坦有句古老的格言:婚礼上的眼泪将铸造婚后的幸福生活。所以他们就想尽办法要把新娘整哭。一起来看看他们想的办法。直到1991年政府规定婚礼中的绑架违法之前,很多新郎父母赞同在婚礼上绑架新娘,女孩哭得越厉害越好。当然我想女方父母应该是不太同意的吧,不过这种方式想象也够野蛮,绑架个女孩儿回家当老婆三印度:嫁人先嫁树在印度的某些地方,流传着一种说法:女孩子诞生在星宿被诅咒期间,这样就会造成丈夫的过早离世。解除诅咒的唯一方法就是女孩子先嫁给一棵树,然后再把树砍到就行了。这也不失为一种方法,但也让人听了觉得很神奇的习俗。四法国:喝马桶水以浪漫著称的法国,古代结婚,新郎新娘竟然要喝下从马桶里盛出来的残液。现在这个习俗已经用从厕所端出来的香槟和巧克力代替了马桶水。法国人相信这样做可以在新婚之夜给予新郎新娘力量。五德国:能摔的全摔碎德国人给人的感觉是严谨、认真,但是德国婚礼却是热烈而疯狂的。在新娘新郎进入婚礼现场后,来宾就开始了摔碗砸盘大赛。摔东西持续的时间越长,摔坏东西越多越吉利,代表新人婚后生活越幸福。这个说法类似中国的碎碎平安!六毛里塔尼亚:以胖为美在西非国家毛里塔尼亚,新娘婚前将会被送往“增肥农场”进行训练,每天摄入大量食物,专心睡觉养肉。作为一个相对贫穷落后的国家,他们依然以胖为美,认为肥胖的女人是财富的象征。如果哪家的小伙将要迎娶一个非常丰满的女子,那么这场婚礼就会受到家人、亲戚、街坊的高度重视!七保加利亚:新娘涂白颜料出嫁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210公里外的Ribnovo村以独特的婚礼庆典而闻名,这座村庄虽然曾遭到数十年的迫害,但是Ribnovo村的村民还是保留了传统的结婚典礼习俗。婚礼的亮点就是画在新娘脸上的妆容,出嫁的新娘面部涂抹着厚厚的白漆,并用彩色亮片点缀,乍看上去十分的吓人,再加上冬天白雪茫茫,更突显出婚礼的诡异气氛。此刻新郎的内心肯定是崩溃的!八柬埔寨:蔽日期不能见任何男性柬埔寨流行早婚,传统婚俗对女子的约束也甚为严格。女孩子到了结婚年龄,父母就要把她关在房间里,请僧侣来诵经祝福,到了规定日期才能出门,这期间被称为“蔽日期”。如吃饭、睡觉、洗澡都只能在自己的房间里,不能见任何男子,即使是父亲和亲兄弟也不能例外。“蔽日期”的长短按照家庭的贫富程度不同而不同,可以是3个月、6个月或者一年。“蔽日期”结束前父母不会允许女儿找对象结婚,而女儿也不能吃鱼和肉,否则就将遭遇不幸。九坦桑尼亚:婚前捉迷藏婚礼举行前夕,新娘娘家人把新娘送到新郎所在的村庄,在村中找个隐蔽的地方把新娘藏起来。而后去新郎家报信,请新郎前去寻找。运气好的新郎,可能一下子就找到了,就可以把新娘迎娶进门;有些新郎可能要找几个月才能找到新娘。尽管如此,当地人依然对藏新娘乐此不疲!十阿拉伯人婚俗:新郎要守空房多数阿拉伯人认为,登记还不是真正结婚,只有举行仪式,热热闹闹的,才算正式结婚。阿拉伯人的结婚仪式一般先在女方家举行,然后移到新郎家继续进行。婚礼上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歌舞不断。仪式持续的时间根据财力而定,但没有少于3天的。阿拉伯人也有闹洞房的习俗。在阿联酋等海湾国家,新郎先要独守空房,直到凌晨时分,新娘才在母亲的陪同下进入洞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2438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1
下一篇2023-11-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