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家了,买了个MP3送给长辈,长辈爱听戏曲,想下点经典名嘴的戏曲给长辈听。各位兄弟姐妹,请把你们知

过年回家了,买了个MP3送给长辈,长辈爱听戏曲,想下点经典名嘴的戏曲给长辈听。各位兄弟姐妹,请把你们知,第1张

01 戏歌《沁园春·雪》[4’53]

02 戏歌《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5'23]

03 豫剧《朝阳沟》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3'47]

04 豫剧《朝阳沟》人也留来地也留[9'43]

05 豫剧《朝阳沟》新一代要继壮志汗洒高山[5’05]

06 豫剧《朝阳沟》为改变穷山沟咱各显本领[1'57]

07 豫剧《朝阳沟》都盼你在农村大有作为[4’23]

08 豫剧《朝阳沟》俺外甥在部队给我来信[2'59]

09 豫剧《朝阳沟》我代表娘们家来欢迎[0'54]

10 豫剧《朝阳沟》墙上画马不能骑[1'35]

01-B盘

01 豫剧《朝阳沟》我坚决在农村干他一百年[2'36]

02 豫剧《朝阳沟》前腿弓后腿蹬[1'00]

03 豫剧《朝阳沟》高兴的我心里没法说[4'37]

04 豫剧《朝阳沟》谁知道你的心比那冰棍还凉[2'20]

05 豫剧《朝阳沟》有什么心里话你明说直讲[2'59]

06 豫剧《朝阳沟》全村人并没有错待你我[4’38]

07 豫剧《朝阳沟》咱们说说心里话[2'47]

08 豫剧《朝阳沟》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5’07]

09 豫剧《刘胡兰》一道道的水来一道道的山[3'44]

10 豫剧《小二黑结婚》绣挎包[2'53]

01-C盘

01 豫剧《红灯记》都有一颗红亮的心[1'23]

02 豫剧《红灯记》做人要做这样的人[4'19]

03 豫剧《红灯记》打不尽豺狼绝不下战场[3'22]

04 豫剧《红灯记》无产者一生奋战求解放[3'37]

05 豫剧《红灯记》仇恨入心要发芽[3'21]

06 豫剧《红灯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16]

07 豫剧《红灯记》天下事难不倒***员[2’16]

08 豫剧《红灯记》浑身是胆雄赳赳[2'43]

09 豫剧《红灯记》雄心壮志冲云天[8'16]

10 豫剧《红灯记》党教儿做一个刚强铁汉[2’48]

01-D盘

01 曲剧《卷席筒》小苍娃我离了登封小县[5'01]

02 曲剧《卷席筒》一肚子苦水倒个完[8'27]

03 曲剧《卷席筒》扎跪大堂泪纷纷[5'24]

04 曲剧《卷席筒》小小竹笔重如山[2’53]

05 曲剧《卷席筒续集》老伯你待我情义重[2'12]

06 曲剧《三子争父》你今日口口声声把爹来喊[4'02]

07 曲剧《三子争父》想起来前几年爹爹在世[7'18]

08 曲剧《三子争父》我先把大火来生着[2'08]

09 曲剧《三子争父》我哭天叫地无人理[8'27]

10 曲剧《三子争父》我老汉家住在河北岸[4'58]

第二盒(版号ISRC CN-F42-08-307-00/V·J8)

02-A盘

01 豫剧《红灯记》学你爹心红胆壮志如钢[3'34]

02 豫剧《红色娘子军》同心踏碎旧世界[4'00]

03 豫剧《红灯记》血债还要血来偿[1'59]

04 豫剧《嵩山长霞》替警察向您老说声对不起[4'06]

05 豫剧《嵩山长霞》见亲儿我的心悲怆[3'50]

06 豫剧《当代孝子》盼望你成大器是妈的心愿[6'32]

07 豫剧《龙江颂》为人类求解放奋斗终身[6'58]

08 豫剧《斗笠县令》林涛声如呜咽悸悸惨惨[4'20]

09 豫剧《斗笠县令》我也曾盼君高升宏图展[2’23]

10 豫剧《程咬金照镜子》七奶奶一路上我笑呵呵[4'37]

02-B盘

01 豫剧《情断状元楼》寄我归宿[5'28]

02 豫剧《情断状元楼》京城大比落了考[3’18]

03 豫剧《情断状元楼》月圆家圆心也圆[1'21]

04 豫剧《情断状元楼》心贴心肺贴肺[5'22]

05 豫剧《情断状元楼》送王郎赴春闱寸步难走[8'19]

06 豫剧《情断状元楼》旧情难忘[4'24]

07 豫剧《情断状元楼》秋风起黄叶落夜深人静[5'11]

08 豫剧《情断状元楼》精神恍惚为怎的[1'42]

09 豫剧《红楼梦》一锄净土掩风流[12'05]

10 豫剧《红楼梦》销骨毁神葬花魂[5'30]

02-C盘

01 豫剧《风流才子》虎丘山上好风光[4'01]

02 豫剧《风流才子》听他言我差点笑出声[4'13]

03 豫剧《风流才子》谁人与我慰寂寥[5'19]

04 豫剧《风流才子》听说来了唐才子[8'47]

05 豫剧《风流才子》向表妹深深做个揖[4'11]

06 豫剧《风流才子》骤然间天地放异彩[4'10]

07 豫剧《风流才子》久旱巧逢甘露雨[6'34]

08 豫剧《风流才子》你不叫越界我遵命[4'12]

09 豫剧《风流才子》我画蓝江水悠悠[5'36]

10 豫剧《风流才子》未曾落笔暗谋划[1'54]

11 豫剧《风流才子》祝老兄到东庭雪中送炭[2'28]

02-D盘

01 曲剧《三子争父》清晨起老父捡柴离庄村[6'28]

02 曲剧《三子争父》大老爷你坐公堂听俺答辩[6'19]

03 曲剧《三子争父》清晨起他父子前去瓜园[3'11]

04 曲剧《三子争父》老天哪你为啥不睁睁眼[5'40]

05 曲剧《白蛇传》哭啼啼对官人不堪回首[8'01]

06 曲剧《王宝钏》老爹爹且息怒容儿细讲[3'04]

07 曲剧《孟姜女哭长城》今昔把亡夫来祭奠[8'52]

08 曲剧《八件衣》八件嫁衣丝绸缎[2'41]

09 曲剧《三娘教子》王春娥坐机房自思自叹[6'42]

10 曲剧《卷席筒续集》抱娇儿止不住悲声大放[7'48]

第三盒(版号ISRC CN-F42-08-308-00/V·J8)

03-A盘

01 豫剧《三上轿》崔氏女一阵阵泪如梭[10'06]

02 豫剧《桃花庵》陈妙善在庵中悲悲哀哀[9'56]

03 豫剧《柳绿云》怎奈我是女子难配鸳鸯[4'27]

04 豫剧《梵王宫》忽听得谯楼上更鼓三点[2'23]

05 豫剧《梵王宫》我这里上前去尊声嫂嫂平平气[2'11]

06 豫剧《梵王宫》未曾开言心痛酸[4'17]

07 豫剧《梵王宫》终日里闷悠悠如痴如醉[5'17]

08 豫剧《梵王宫》随嫂嫂去到那梵王宫烧香还愿[3'09]

09 豫剧《清明雨》天不该使你碑前冒青烟[6'09]

10 豫剧《柳绿云》隔罗帏望一望奴的新郎[5'51]

03-B盘

01 豫剧《姐妹告状》一听那大老爷问家园[4'42]

02 豫剧《姐妹告状》谯楼上打罢了更鼓点[5'34]

03 豫剧《对绣鞋》三班衙皂高声呐喊[3'07]

04 豫剧《投衙》扎跪在二堂内泪流满面[10'36]

05 豫剧《对绣鞋》谯楼上打罢了更鼓点[12'44]

06 豫剧《藏舟》满江中波浪静月光惨淡[9'13]

07 豫剧《秦雪梅》小丫环上楼来对我言讲[3'20]

08 豫剧《秦雪梅》进花园顿觉得心怡神爽飒[8’52]

09 豫剧《秦雪梅》秦雪梅在花园[4'29]

10 豫剧《秦雪梅》秦雪梅观诗文心花怒放[1'51]

03-C盘

01 豫剧《秦雪梅》听我把知心话细对你云[7'00]

02 豫剧《秦雪梅》听孩儿把书馆之事细说原因[3'16]

03 豫剧《秦雪梅》秦雪梅见夫灵悲声大放[7'44]

04 豫剧《秦雪梅》扶灵柩我心如刀绞珠泪簌簌[11'39]

05 豫剧《秦雪梅》好妹妹你莫非一时把我忘[3'45]

06 豫剧《秦雪梅》秦妹妹提起来功名事[2'28]

07 豫剧《秦雪梅》状元郎在我的手中握[4'34]

08 豫剧《花枪缘》老身家住南阳地[14'51]

09 豫剧《花枪缘》手拉着我的儿小罗成[5'02]

10 豫剧《花枪缘》众位英雄跪在地[9'12]

03-D盘

01 曲剧《刘全进瓜》你断了十八年的恩爱情[5'31]

02 曲剧《刘全进瓜》刘全一阵阵泪如雨[13'03]

03 曲剧《寇准背靴》柴郡主哭灵[8'11]

04 曲剧《寇准背靴》下朝来一边走一边长叹[7'30]

05 曲剧《寇准背靴》劝郡马展愁颜莫把眉皱[1'49]

06 曲剧《寇准背靴》杨元帅死不死还不一定[6'56]

07 曲剧《寇准背靴》手提竹篮把饭送[6'47]

08 曲剧《白蛇传》小青妹且慢举龙泉宝剑[6'51]

09 曲剧《泪洒相思地》连连恳求亲生父[3'34]

10 曲剧《秦香莲》说什么一步走错祸临身[4’59]

第四盒(版号ISRC CN-F42-08-309-00/V·J8)

04-A盘

01 豫剧《花木兰》但愿得二爹娘长寿百年[3'23]

02 豫剧《花木兰》适方才那地保来把帖送[5'22]

03 豫剧《花木兰》劝爹娘莫难过村头站稳[2'20]

04 豫剧《花木兰》老母亲再莫要悲伤难忍[1’03]

05 豫剧《花木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2'03]

06 豫剧《花木兰》用巧计哄元帅出帐去了[4'35]

07 豫剧《花木兰》花木兰羞答答施礼拜上[4'18]

08 豫剧《花木兰》自那日巧改扮乔装男子[2'00]

09 豫剧《拷红》一路上把心事盘算已定[3'57]

10 豫剧《拷红》尊姑娘稳坐在绣楼以上[7'36]

04-B盘

01 豫剧《拷红》我**既然你来承当[1'46]

02 豫剧《拷红》奴今早探罢病我绣楼回禀[5'35]

03 豫剧《拷红》从今后再莫说你治家有方[1'48]

04 豫剧《拷红》耳旁边忽听得金鸡三唱[1'29]

05 豫剧《拷红》那一日你言道张生有恙[2'59]

06 豫剧《拷红》想当初孙飞虎围困寺院[3'18]

07 豫剧《常香玉》你随我南北义演[7’08]

08 豫剧《破洪州》久离边庭战马狂[3'57]

09 豫剧《破洪州》站立在大军帐传将令[4'06]

10 豫剧《断桥》谁的是谁的非那天在上头[8'39]

04-C盘

01 豫剧《人欢马叫》提起来今日事叫人生气[4'00]

02 豫剧《人欢马叫》俺海宽服兵役在福建前线[2'07]

03 豫剧《人欢马叫》五月夏至闷热的天[3'06]

04 豫剧《大祭桩》恼恨爹爹心不正[11'51]

05 豫剧《大祭桩》大雨倾盆银河翻[10'21]

06 豫剧《大祭桩》婆母娘且息怒站在路口[7’47]

07 豫剧《大祭桩》黄桂英我好嗟叹[7'20]

08 豫剧《穆桂英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6'51]

09 豫剧《穆桂英挂帅》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5'35]

10 豫剧《穆桂英挂帅》打一杆帅字旗飘飘荡荡竖在了空[5'56]

04-D盘

01 曲剧《李豁子结婚》孙氏女未曾开言珠泪滚[5'12]

02 曲剧《李豁子结婚》李豁子一番话魂飞胆丧[8'27]

03 曲剧《李豁子结婚》洞房门外暗思忖[2'08]

04 曲剧《李豁子结婚》新婚夜红灯亮鼓乐齐鸣[5'04]

05 曲剧《李豁子离婚》李豁子闻听气得我都跺跺脚[7'29]

06 曲剧《李豁子再婚》黑窝窝可不胜那白面馍[1'49]

07 曲剧《屠夫状元》杀猪杀到月出山[3'08]

08 曲剧《屠夫状元》杀猪的今日做高官[2'47]

09 曲剧《草人媒》都怪我当初吸大烟[3'37]

10 曲剧《清风亭》想当初清风亭上抱你归[4'28

是抬花轿。我在有500G戏曲资料免费下载的学知网帮您查到的:

豫剧_曲剧_越调_坠子/豫剧/梨园豫曲/(豫剧全场)抬花轿/抬花轿Amp3 [0] 24MB

豫剧_曲剧_越调_坠子/豫剧/梨园豫曲/(豫剧全场)抬花轿/抬花轿Bmp3 [0] 5576KB

豫剧_曲剧_越调_坠子/豫剧/视频/豫剧全场/王清芬《抬花轿》/抬花轿01rmvb [0] 873MB

豫剧_曲剧_越调_坠子/豫剧/视频/豫剧全场/王清芬《抬花轿》/抬花轿02rmvb [0] 855MB

豫剧_曲剧_越调_坠子/豫剧/视频/豫剧全场/朱巧云《香囊记》/抬花轿01rm [0] 1069MB

豫剧_曲剧_越调_坠子/豫剧/视频/豫剧全场/朱巧云《香囊记》/抬花轿02rm [0] 1031MB

豫剧_曲剧_越调_坠子/豫剧/音频/唱段/[王清芬]/王清芬 抬花轿(府门外三声炮花轿起动)mp3 [0] 9653KB

豫剧_曲剧_越调_坠子/最新资料/视频/王红丽/王红丽《抬花轿》rm [0] 68MB

豫剧_曲剧_越调_坠子/最新资料/视频/郑惠娟《抬花轿 赠香囊》rm [0] 89MB

豫剧_曲剧_越调_坠子/最新资料/抬花轿片断rm [0] 192MB

豫剧_曲剧_越调_坠子/最新资料/戏曲卡拉OK/豫剧《抬花轿》选段:府门外三声炮花轿启动rm [0]

其他免费下载的豫剧还有:

朝阳沟(全)

花木兰(常香玉)

花枪缘(马金凤)

拷红(常香玉)

马金凤 穆桂英挂帅

秦雪梅(阎立品)

桃花庵(崔兰田)

宇宙锋(陈素真)

豫剧 打金枝 刘忠河 黄爱菊

豫剧 刘墉回北京 谢庆军

豫剧_七品芝麻官_牛得草

dircache[0] 19KB

豫剧·断桥rm[0] 792MB

《梨园锦绣》豫剧流派大型演唱会

常香玉《断桥》

常香玉《断桥》(中艺版)

常香玉《花木兰》

常香玉《拷红》

常香玉《柳河湾》

常香玉《人欢马叫》

陈素真《梵王宫》

陈素真《宇宙锋》

崔兰田《对花枪》

杜启太《倔公公偏遇犟媳妇》

范 静《骨肉冤家》

谷秀荣《五世请缨》

关灵凤《三上轿》

郭志成《南阳关》

洪先礼 刘纯正《刘庸下山东》

洪先礼《大登殿》

虎美玲《白蛇传》

虎美玲《宝莲灯》

虎美玲《武则天》(粉黛冤家)

贾廷聚 范静《大明惊雷》

贾文龙《村官李天成》

金不换《唐知县斩诰命》

开封市豫剧团《窦娥冤》

兰力《下陈州》

李 英 王 凯《三请樊梨花》

李 云《忠诚卫士》

李金枝《泪撒相思地》

李良魁《包公误》

李树建《鞭打芦花》

李树建《程婴救孤》

李树建《清风亭》

李斯忠《包龙图坐监》

李斯忠《下陈州》

李斯忠《忠烈千秋》

林秀兰《佘太君辞朝》

刘晓燕《长孙皇后》

刘忠河 黄爱菊《打金枝》

刘忠河《三打金枝》

刘忠河《十五贯》

刘忠河《血溅乌纱》

刘忠河《辕门斩子》

柳兰芳《小二黑结婚》

洛阳豫剧二团《孙成打酒》

马金凤《花打朝》

马金凤《花枪缘》

马金凤《穆桂英挂帅》

马金凤《穆桂英挂帅》(**版)

马金凤《七奶奶》(金马香港**版)

马金凤《杨八姐游春》

苗文华《五女拜寿》

牛得草《卷席筒》

牛得草《七品芝麻官》

牛得草《三愿意》

牛派《丑角小段》

牛淑贤 袁秀荣《梳妆拣柴》

牛淑贤《宇宙锋》

任宏恩 高秀敏《我爱我孙》

任宏恩《糊涂盆砸锅》

任宏恩《皂角坪往事》

任洪恩《倒霉大叔的婚事》

任洪恩《我爱我爹》

索文化 段红玉《困南唐》

索文化 毛松奇《困河东》

索文化 毛松奇《下河东》

索文化《王莽赶刘秀》

探阴山(吴心平)

汤玉英《状元与乞丐》

唐喜成 吴碧波《血溅乌纱》

唐喜成 吴碧波《辕门斩子》

唐喜成《南阳关》

唐喜成《三哭殿》

汪荃珍《香魂女》

王红丽《风雨行宫》

王红丽《泪血姑苏》

王红丽《三更生死缘》

王红丽《司文郎》

王红丽《五凤岭》

王清芬《大祭桩》

王清芬《抬花轿》

王素君 王秀兰《王金豆借粮》

王素君《陈妙常》

王素君《桃李梅》

王素君《小二姐做梦》

王希玲《风流才子》

王希玲《陆逊拜帅》

王希玲《鸳鸯戏水》

魏 云《朝阳沟》

谢庆军 陈首凯《黄鹤楼》

谢庆军 刘新民《反徐州》

谢庆军 索文化《呼家将》

谢庆军 张枝茂《三碟装红脸唱腔精选》

谢庆军《崇祯吊死眉山》

谢庆军《刘庸回北京》

谢庆军《王祥卧冰》

鄢陵县豫剧团《孟姜女哭长城》

阎立品《藏舟》

阎立品《盘夫索夫》

阎立品《秦雪梅》(中艺版)

宇宙锋(黄河版)

豫东红脸戏《刘公案》

袁国营《岳阳楼》

曾广兰《洛阳桥》

张宝英 崔少奎《徐九精升官记》

张宝英 吴心平《包青天》(金马**版)

张宝英《卖苗郎》

张宝英《秦香莲后传》

张宝英《桃花庵》

张宝英《寻儿记》(河南音像)

张海龙 马刚良《老子·儿子·弦子 》

张枝茂 张钰东 刘新民《司马茅告状》

张枝茂《火烧纪信》

张枝茂《刘墉二下南京》

张枝茂《严海斗》

张枝茂《诸葛亮吊孝》

张自立 张书轩《反杨河》

赵吟秋《麻风女传奇》

朱坤芳 毛松奇 索文化《赵匡胤哭头》

朱坤芳 索文化《杨家将》

朱坤芳 索文化《赵匡胤登基》

朱坤芳 杨胜利《赵匡胤借头》

朱坤芳《司马懿扒墓》

朱坤芳《司马懿探山》

朱巧云《花轿错》

朱巧云《穆杨会》

朱巧云《香囊记》

学知网有免费下载的。就是需要协助推广网站才能免费下载。

wwwdownknowcom

学知网免费下载的豫剧还有:

梨园春唱段

梨园豫曲

(曲剧全场)刘云打母

(曲剧全场)包公告状

(曲剧全场)宋士杰告状

(曲剧全场)郭举埋儿

(曲剧选段)洛阳令

(视频文件)唐派唱段

(豫剧全场)三打金枝

(豫剧全场)包龙图坐监

(豫剧全场)反杨河

(豫剧全场)抬花轿

(豫剧全场)花打朝

(豫剧全场)讨饭国舅

(豫剧全场)韩信拜帅

视频

全剧

宇宙锋(陈素真)

拷红(常香玉)

朝阳沟(全)

桃花庵(崔兰田)

秦雪梅(阎立品)

花木兰(常香玉)

花枪缘(马金凤)

豫剧 打金枝 刘忠河 黄爱菊

豫剧 刘墉回北京 谢庆军

豫剧_七品芝麻官_牛得草

马金凤 穆桂英挂帅

唱段

[谢庆军]

[郭志成]

豫剧全场

《梨园锦绣》豫剧流派大型演唱会

任宏恩 高秀敏《我爱我孙》

任宏恩《皂角坪往事》

任宏恩《糊涂盆砸锅》

任洪恩《倒霉大叔的婚事》

任洪恩《我爱我爹》

兰力《下陈州》

关灵凤《三上轿》

刘忠河 黄爱菊《打金枝》

刘忠河《三打金枝》

刘忠河《十五贯》

刘忠河《血溅乌纱》

刘忠河《辕门斩子》

刘晓燕《长孙皇后》

唐喜成 吴碧波《血溅乌纱》

唐喜成 吴碧波《辕门斩子》

唐喜成《三哭殿》

唐喜成《南阳关》

宇宙锋(黄河版)

崔兰田《对花枪》

常香玉《人欢马叫》

常香玉《拷红》

常香玉《断桥》

常香玉《断桥》(中艺版)

常香玉《柳河湾》

常香玉《花木兰》

开封市豫剧团《窦娥冤》

张宝英 吴心平《包青天》(金马**版)

张宝英 崔少奎《徐九精升官记》

张宝英《卖苗郎》

张宝英《寻儿记》(河南音像)

张宝英《桃花庵》

张宝英《秦香莲后传》

张枝茂 张钰东 刘新民《司马茅告状》

张枝茂《严海斗》

张枝茂《刘墉二下南京》

张枝茂《火烧纪信》

张枝茂《诸葛亮吊孝》

张海龙 马刚良《老子·儿子·弦子 》

张自立 张书轩《反杨河》

探阴山(吴心平)

曾广兰《洛阳桥》

朱坤芳 杨胜利《赵匡胤借头》

朱坤芳 毛松奇 索文化《赵匡胤哭头》

朱坤芳 索文化《杨家将》

朱坤芳 索文化《赵匡胤登基》

朱坤芳《司马懿扒墓》

朱坤芳《司马懿探山》

朱巧云《穆杨会》

朱巧云《花轿错》

朱巧云《香囊记》

李 云《忠诚卫士》

李 英 王 凯《三请樊梨花》

李斯忠《下陈州》

李斯忠《包龙图坐监》

李斯忠《忠烈千秋》

李树建《清风亭》

李树建《程婴救孤》

李树建《鞭打芦花》

李良魁《包公误》

李金枝《泪撒相思地》

杜启太《倔公公偏遇犟媳妇》

林秀兰《佘太君辞朝》

柳兰芳《小二黑结婚》

汤玉英《状元与乞丐》

汪荃珍《香魂女》

洛阳豫剧二团《孙成打酒》

洪先礼 刘纯正《刘庸下山东》

洪先礼《大登殿》

牛得草《七品芝麻官》

牛得草《三愿意》

牛得草《卷席筒》

牛派《丑角小段》

牛淑贤 袁秀荣《梳妆拣柴》

牛淑贤《宇宙锋》

王希玲《陆逊拜帅》

王希玲《风流才子》

王希玲《鸳鸯戏水》

王清芬《大祭桩》

王清芬《抬花轿》

王素君 王秀兰《王金豆借粮》

王素君《小二姐做梦》

王素君《桃李梅》

王素君《陈妙常》

王红丽《三更生死缘》

王红丽《五凤岭》

王红丽《司文郎》

王红丽《泪血姑苏》

王红丽《风雨行宫》

索文化 段红玉《困南唐》

索文化 毛松奇《下河东》

索文化 毛松奇《困河东》

索文化《王莽赶刘秀》

苗文华《五女拜寿》

范 静《骨肉冤家》

虎美玲《宝莲灯》

虎美玲《武则天》(粉黛冤家)

虎美玲《白蛇传》

袁国营《岳阳楼》

谢庆军 刘新民《反徐州》

谢庆军 张枝茂《三碟装红脸唱腔精选》

谢庆军 索文化《呼家将》

谢庆军 陈首凯《黄鹤楼》

谢庆军《刘庸回北京》

谢庆军《崇祯吊死眉山》

谢庆军《王祥卧冰》

谷秀荣《五世请缨》

豫东红脸戏《刘公案》

贾廷聚 范静《大明惊雷》

贾文龙《村官李天成》

赵吟秋《麻风女传奇》

郭志成《南阳关》

鄢陵县豫剧团《孟姜女哭长城》

金不换《唐知县斩诰命》

阎立品《盘夫索夫》

阎立品《秦雪梅》(中艺版)

阎立品《藏舟》

陈素真《宇宙锋》

陈素真《梵王宫》

马金凤《七奶奶》(金马香港**版)

马金凤《杨八姐游春》

马金凤《穆桂英挂帅》

马金凤《穆桂英挂帅》(**版)

马金凤《花打朝》

马金凤《花枪缘》

魏 云《朝阳沟》

音频

全剧

西厢记(豫剧)

豫剧《三不愿意》

豫剧崔兰田

唱段

[于波]

[刘忠河]

[吴心平]

[唐喜成]

[唐玉成]

[崔兰田]

[常香玉]

[张宝英]

[张桂梅]

[李丽娜]

[李斯忠]

[桑振君]

[段冬梅]

[牛得草]

[王二顺]

[王清芬]

[阎立品]

[陈素真]

[马兰]

[马金凤]

[高玉秋]

[黄爱菊]

1 音乐基本常识

音乐的基本常识有很多,为你介绍一部分什么叫噪音?什么叫乐音?声带、琴弦、木头板、马达等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波,声波通过空气传播进入我们的耳朵,就使我们听到了声音。

声音有噪音和乐音之分:振动无规律的声音,如木头板声、马达声等,叫噪音;振动有规律,如人声带发出的歌声,由琴弦发出的琴音等,叫乐音。音乐中所用的音主要是乐音。

什么叫音高? 乐音听起来有的高,有的低,这就叫音高。音高是由发音物体振动频率的高低决定的,频率高声音就高,频率低声音就低。

比如女人唱歌时声带振动频率高,男人唱歌时声带振动频率低,所以男声比女声低。音乐中所用的乐音范围有多大? 音乐中所用乐音的范围从每秒种振动16次的最低音到每秒钟振动4186次的最高音,大约97个。

现代最大的钢琴可以奏出其中的88个音,是乐音范围最大的乐器。人唱歌时因受生理限制,所能唱出的乐音仅是乐音范围中的一小部份。

什么叫音名?什么叫唱名?不同音高的乐音,是用C D E F G A G 来表示的,这七个拉丁字母就是乐音的音名,它们一般依次唱成DO RE MI FA SOL LA SI,即唱成简谱的1 2 3 4 5 6 7 ,相当于汉字“多来米发梭拉西”的读音。DO、RE、MI ……是唱曲时乐音的发音,所以叫唱名。

什么叫音列?把上面所说的90几个高低不同的乐音按顺序排列起来,构成一个序列,这个序列就叫音列。音列如何分组?音名只有七个,而音列中的音却大大超过这个数量,如何把音名相同而音高不同的音区别开来呢?方法就是分组。

人们把音列中的音划分成几个组。把音列中处在中央位置的一组(即钢琴、电子琴等键盘乐器中由中央C开始,向上的七个音)叫小字一组,把比小字一组高一倍、高两倍、高三倍的音分别叫小字二组、小字三组、小字四组。

乐音中当然有比小字一组低的音,它们的分组是:比小字一组低一倍的叫小字组,低两倍的叫大字组,低三倍的叫大字一组,低四倍的叫大字二组。这样一来,音列中的分组由低到高的顺序是:大字二组 大字一组 大字组 小字组 小字一组 小字二组 小字三组 小字四组乐音的范围音乐术语叫做音域。

人声的音域大约是:女声由小字组的f到小字二组的a,男声由大字组的F到小组一组的a。那么,你的音域有多宽呢?有机会时无妨在钢琴上试一试。

从你能唱出来的最低的那个音起,到最高的那个音止,这个范围就是你的音域。哪一个音是标准音?国际上规定小字一组的a音每秒振动440次,这个音就是标准音。

由于音列的各音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例如比某一音高一倍的音(又叫高一个八度),其频率一定比某音高一倍,比它低一倍的音(又叫低一个八度),其频率一定比某音低一倍,所以规定了标准音的音高,也就等于规定了其它各音的音高。有了这个标准,人们在制造乐器时,在奏乐、唱歌时,定音就有了根据。

什么叫全音?什么叫半音?把C D E F G A B 这一组音的距离分成十二个等分,每一个等分叫一个“半音”。两个音之间的距离有两个“半音”的,就叫“全音”。

在钢琴、电子琴等键盘乐器上,C-D,D-E,F-G,G-A,A-B,两音之间隔着一个黑键,它们之间的距离就是全音;E-F,B-C,两音之间没有黑键相隔,它们之间的距离是半音。什么叫自然音?什么叫变化音?通俗地说,我们唱歌的时候,那些唱成1 2 3 4 5 6 7 的音,叫自然音;那些在它们的左上角加上#号(如#4、#1)或者b号(如b7、b3)的,叫变化音。

#叫升记号,表示把音在原来的基础上升高半音;b叫降记号,表示把音在原来的基础上降低半音。什么叫音阶?把C、D、E、F、G、A、B等各音中的某一个音作为中心,由它开始由低至高(或由高到低)按顺序排列起来,这个音的序列由于象梯子一样,逐级向上或向下,所以叫音阶。

下面的两个序列都是音阶,前者是大音阶,后者是自然小音阶:什么叫记谱法?一曲子一般都包含高低、长短、强弱等要素。把这些要素用各种记号、符号记录在纸面上的方法叫记谱法。

古今中外使用过和正在使用中的记谱法是有很多的。拿我国来说,古今使用过的记谱法就有多种。

据说早在战国时代,卫灵公手下的音乐师叫师涓的,就能用某种记谱方法记谱了。据文字记载,我国隋唐时期就产生了工尺谱、减字谱(古琴用),宋代又又产生了俗字谱。

工尺谱几经沿变,至今仍有民间艺人使用。不过近、现代在我国使用比较普遍的是简谱和五线谱,尤其以使用简谱的人最多。

从世界范围来看,使用最普遍的是五线谱。什么是简谱? 简谱是用 数字1、2、3、4、5、6、7来记录音高的一种记谱法,读过书的中国人几乎都认识它。

这种记谱法的是法国的修道士苏埃蒂1665年提出来的。后来,将它加以改进和积极推广的竟然是法国着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卢梭。

由于这种记谱法不方便于记录多声部的、复杂的音乐,在欧洲几乎从未普及过。1882年前后,美国人梅森到日本讲学时把它传入日本,19世纪曾有一度在日本学校通用过,不过后来他们也不用了。

清朝末年,简谱通过留日学生传入我国。1904年,沈心工先生编写的“学校唱歌法”一书出版,曾风行一时,从此简谱便在我国普及开来。

我们认为,简谱作为。

2 乐理知识帮我复制下

乐理 一、乐理的基本概念 音乐基本理论也称基本乐理,是学习音乐的入门课程。

它要解决的问题是有关声音的性质、律制、怎样记谱(也就是怎样读谱)、音乐的基本要素、音与音之间结合的基本规律等等,而记谱(和读谱)的方法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记录音乐的方法有很多种,在中国古代曾经使用过的就有文字谱、工尺谱等几大类别,用于不同的乐器时又有琴谱、琵琶谱之分。

同文字类似,乐谱就是人们规定的一套符号体系,不管使用什么样的记谱法,其目的都是准确地将音乐记录下来,以便根据这个记录来传播和再现(表演)。 目前五线谱是国际通用的记谱方法,我们当然将它作为主要的介绍对象,本书在讲基本理论的部分亦用五线谱来表达;然后再简单地谈一下简谱知识。

在掌握了五线谱之后,学习简谱将会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基本乐理概念100条 1:音(Tone) 是一种物理现象。

物体振动时产生音波,通过空气传到耳膜,经过大脑的反射被感知为声音。人所能听到的声音在每秒振动数为16-20000次左右,而使用到音乐中的音(不含音),一般只限于每秒振动27-4100次的范围内。

音的高低、强弱、长短、音色取决于物体的振动。 2:音色(Tone-color) 指音的感觉特性。

发音体的振动是由多种谐音组成的,包括基音和泛音,音色是由泛音的多少及泛音之间的相对强度决定的。人们区分音色的能力是天生的,音乐的颜色分为人声音色和器乐音色。

人声音色分高、中、低音,并有男女之分;器乐音色中主要分弦乐器和管乐器,各种打击乐器的音色是不同的。 3:共鸣(Resonance) 共鸣指的是一种振动。

当一个发音体振动时,引起了其它物体的振动,并发出了声音,产生了共鸣。 4:基音(Fundamental tone) 物体振动时所发出的频率最低的音是基音,其余的为泛音。

基音决定音高。 5:泛音(Harmonic overtone) 除了发音体整体振动产生的最低的音是基音,以基音为标准,其余1/2、1/3、1/4等各部分也是同时振动,是泛音。

泛音的组合决定了特定的音色,并能使人明确地感到基音的响度。乐器和自然界里所有的音都有泛音。

6:音高(Pitch) 音高是用一秒钟的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的。频率多则音高,频率少则音低。

目前国际通用的标准音"a",是每秒振动440次的声音。 7:音名(Pitch name) 音名指西洋乐制中代表固定音高的名称。

这些名称没有统一,在各个国家是不同的。被广泛采用的是:C D E F G A B。

8:唱名(Syllable names) 唱名是指音阶上各音的名称。通常使用1do、2re、3mi、4fa、5sol、6la、7si。

大调的主音用1do,小调的主音用6la。 9:音域(pass) 人声或乐器所能达到的最低音和最高音之间的范围就叫音域。

音域可分为总的音域和个别音域、人声和乐器音域。 10:调性(Tonality) 调性指调式类别与主音高度。

在乐曲中,主音是旋律、和声的核心,其它音与之发生从属关系最后中止在主音上。这样的乐曲就是有调性的乐曲。

11:音阶(Scale) 指调式中的各音,从以某个音高为起点即从主音开始,按照音高次序将音符由低至高来排列,这样的音列称为音阶。音阶由低到高叫做上行,由高到低叫做下行。

我们今天所说的音阶,就是以最普遍的大音阶(大调)与小音阶(小调)为主。 12:五声音阶(Pentatonic scale) 由五个音构成的音阶。

多用于民族音乐的调式。如:do、re、mi、sol、la、(do)。

13:大调(Major mode) 调式的一种。七声音阶,其相邻二音的间距分全音与半音两种。

其音阶除第三、四两音间与第七、八两音间为半音外,其余均为全音。大调的色彩较为明朗。

14:小调(Minor mode) 调式的一种,七声音阶有"自然小调"、"和声小调"、"旋律小调" 、"现代小音阶"四形式。小调的色彩一般较大调黯淡,常用来表达悲哀、忧郁的情绪。

自然小调(小音阶)的二三两音间与五六两音间为半音。 15:纯律(Just intonation) 与十二平均律不同。

音阶中各音与主音的关系均为纯音程。由于这样形成的半音无法分平均,所以不能随便转调,现已被历史所淘汰。

16:主音(Key-note) 调式音阶里的第一音。十二平均律(Temperament)音律的一种。

把一个八度音均分为十二个半音,半音的音程都是相等的。钢琴、竖琴等乐器均按此律定弦。

17:半音、全音(Semi tone、Whole tone) 将一个八度音分成十二等份,每一份为半音,两个半音相当于全音。半音相当于小二度,全音相当于大二度。

18: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Consonant,Dissonance) 根据协和的程度可分为完全协和音程(纯1、4、5、8度)和不完全协和音程(大、小3、6度)。除此之外都是不协和音程 19:音程(Interval) 指两音之间的距离。

计算音程的单位称"度",两个音之间包括几个音节就称几度。度数相同的音程又因为其所含半音和全音的数目不同而有纯、大、小、增、减等区别。

20:十二音体系 (tweleve-tone system, tweleve-note system) 现代派作曲手法之一。由奥地利作曲家勋柏格于1921年创立。

作曲家放弃传统的调式、调性与和声体制,将半音音阶中的十二个音任意排成一年音列,然后以倒置、逆行等技法加以。

3 音乐基本常识

这里是初识五线谱,最基础的东西。

等你记熟了,学习了调式,调性,你就能区分大小调,和是什么调了。

简单说下

调性(Tonality)简单的讲就是24个大小调。然而这是如何产生的呢?首先我们应该对音阶要有所认识。基本上西洋音乐是以七声音阶为基础,大家从五线谱上就可以了解,音符照着线与间的顺序排列,所得到的便只有C,D,E,F,G,A,B七个不同的音名。然而之前曾提到一般所使用的共有十二个不同的音,那是因为以上七个音,其音与音之间的音程距离并非都是半音。以C大调为例,C,D,E,F,G,A,B,C的排列除E,F与B,C之间是半音音程外,其馀各音之间的音程都是全音。

大家要知道古典音乐从巴洛克时期一直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的创作是以调性音乐为主。现代音乐中虽然有非调性(atonal)音乐的产生,但基本上大家还是习惯接受调性音乐。而流行音乐更是仍无法跳脱调性音乐的规范。为什么会这样呢?举例来说,一个人从家中出去,不论去多远的地方、或是要离开多久,最后总应该再回到家里。调性音乐中每个调子里最重要的便是主音(tonic),乐曲通常由主音或主 开始,结束时又将回到主音或主 。此种模式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使音乐进行具有强烈的方向感。

这种方向感的来源就在于音阶的排列上。我们称二音符间的距离为音程,如果一个音阶里各音符间的音程相同,也就可以说它们之间的距离是一样,没有亲疏之分。如此便缺乏一种趋势,自然也没有进行的方向可言。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大小调中那二组半音音程位置的重要性。以下将音阶中各音名称顺序列出:主音(tonic)、上主音(supertonic)、中音(mediant)、下属音(subdominant)、属音(dominant)、下中音(submediant)、导??leading tone)、八度音(octave)。

由此可知十二个音各自能成为一个调的主音,如此将得到十二个大调与十二个小调,总共便是所称的二十四个大小调。

这里是调式。

4 音乐常识是什么

音乐常识一般有以下内容:

1、什么是音乐?

2、什么是乐音和噪音?

3、什么叫音高?

4、音乐中所用的乐音有多大范围?

5、什么叫音名和唱名?

6、什么叫音列?音列是如何分组的?

7、哪一个音叫标准音?

8、什么叫全音?什么叫半音?

9、什么叫自然音?什么叫变化音?

10、什么叫音阶?

11、什么叫记谱法?

12、什么是简谱?

13、什么是五线谱?

14、什么是小夜曲?

15、什么叫波尔卡?

16、什么叫玛祖卡 ?

17、什么叫小步舞曲?

18、什么叫圆舞曲?

19、什么叫学堂乐歌?

20、andante allegro。什么意思?

21、什么叫哈巴涅拉舞曲?

22、什么是声乐套曲?

等等,涉及到音乐方面的各种常识性理论其实就是音乐常识

当然也有关于音乐风格种类划分,以及乐器等等多方面的知识

你所给出的这个问题太笼统而且范围太大

5 音乐常识是什么

音乐常识一般有以下内容: 1、什么是音乐? 2、什么是乐音和噪音? 3、什么叫音zhidao高? 4、音乐中所用的乐音有多大范围? 5、什内么叫音名和唱名? 6、什么叫音列?音列是如何分组的? 7、哪一个音叫标准音? 8、什么叫全音?什么叫半音? 9、什么叫自然音?什么叫变化音? 10、什么叫音阶? 11、什么叫记谱法? 12、什么是简谱? 13、什么是五线谱? 14、什么是小夜曲? 15、什么叫波尔卡? 16、什么叫玛祖卡 ? 17、什么叫小步舞曲? 18、什么叫圆舞曲? 19、什么叫学堂乐歌? 20、andante allegro。

什么意思? 21、什么叫哈容巴涅拉舞曲? 22、什么是声乐套曲? 等等,涉及到音乐方面的各种常识性理论其实就是音乐常识当然也有关于音乐风格种类划分,以及乐器等等多方面的知识你所给出的这个问题太笼统而且范围太大。。

6 音乐基本常识

高音谱号 (G谱号) 画这个谱号是从第二间开始的。

从第二线开始向上紧靠着第三线顺时针往下画半个园,再紧贴着第一线画一个大于起口的圆形,然后,躲开这个圆形的开始的缺口,向上、向右、冲出第五线再向左,逆时针画一个小圆,回来,在第四线上定义。然后,从中间下来,穿过第三线、第二线,再穿过第一线,伸出尾巴来后,再左转,顺时针画半个小小的圆,结束时涂上一个小黑点点。

这样,一个高音谱号就可以大功告成了。看起来复杂,实际画起来你会发现并不是很困难的。

低音谱号 (F谱号) 低音谱号就要容易得多了,您画这个谱号时要记住;要从第四线上画起。先画一个小小的圆点,然后紧贴第五线,顺时针画半个圆,穿过第四线向左一撇,直到第二线止住。

再在第三间和第四间里各点一个小小的圆点。 C谱号 C谱号基本上是由上下两个英文字母“C”反过来,再加上两个竖线,(一根粗、一根细)组成。

这个谱号的特点是:两个反过来的字母“C”最中间对准哪条线,哪条线就是“C”音(DO)。也叫做那条线的谱号,比如对四线,就叫“第四线C谱号”(也有人叫它次中音谱号),对准第三线就叫“第三线C谱号”(也有人叫它“中音谱号”)。

休止符 在乐谱上表示乐音休止的符号叫做“休止符”。 休止符是音符的克星,只要看到休止符的所到之处,音符都要不同程度的消失,乐音保持静默的状态,这就是休止符的作用。

但是有一点一定要说明:在音乐进行当中的休止符通常是有着特殊意境的,音乐并没有中断。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切切不可把标有休止符的地方当作完事大吉,休止符也是音乐的一部分,只不过是用休止符来表示一种情绪而已。 各种音符都有相应的休止符号,它们与相对应的音符的音值是一样长短的。

还有一种休止符是表示整小节的休止。(完全小节休止)它们适用于各种拍子 注:完全小节谱号后标的是几拍,在小节内就存在几拍(包括休止符在内)这叫完全小节。

不完全小节在谱号后标拍子,而小节内不够那么多拍,这种小节叫不完全小节,而不完全小节一般是用做起拍。

7 小学1

说过的我就不说了2/4拍指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两拍(以此推立)6/8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6拍常用速度记号(意大利文):Grave 庄板(名称) 40(每分钟节拍数)Largo 广板 46Lento 慢板 52Adagio 柔板 56Larghetto 小广板 60Andante 行板 66Andantino 小行板 69Moderato 中板 88Allegro 小快板 108Allegro 快板 132Presto 急板 184 Prestissimo 最急板 208常用力度记号(最前面是记号,中间是意大利文,最后是力度):pp pianissimo 很弱p piano 弱mp mezzo-piano 中弱mf mezzo-forte 中强f forto 强ff fortissimo 很强sf sforzando 特强fp sorto-piano 强后即弱3/4拍的强弱规律是:强 弱 弱2/4:强 弱4/4:强 弱 次强 弱3/8:强 弱 弱6/8:强 弱 弱 次强 弱 弱音的长短跟震动的持续时间有关音的高低跟振动的频率有关音的强弱跟振动的幅度有关音的音色跟物体的形状材料振动方式有关钢琴有88个键,52个白键,36个黑键声音分成乐音和噪音,乐音有固定的音高,又和谐又好听音乐世界主要是有乐音组成的为了称呼音乐中所使用的乐音,人们采用七个英文字母分别是CDEFGAB(这就是音名)我们所唱的do,re,mi,fa,sol,la,si是唱音音程,就是两个音之间在音高上的距离,这两个音可能是一先一后发出声音的,这叫做旋律音程,也可能是同时发出身影的,这就叫做和声音程名称 包含全音的数目纯一度 0小二度 1/2 大二度 1小三度 1 1/2大三度 2纯四度 2 1/2增四度 3减五度 3纯五度 3 1/2(两个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四个音,一个是五个音)小六度 4大六度 4 1/2小七度 5大七度 5 1/2 纯八度 6因为是打字,我不想再打多点了,很辛苦想知道更多的话,上网会更好,比如他们推荐的网站,要么就买本乐理书。

8 音乐常识

一、教案设计 应侧重的几个方面: 1、教材分析。

2、教学目标。 3、教学中的重、难点。

4、教学过程与方法。 二、填空题(每个空05分,60个空共30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为 。1949年中国人民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定为 。

作品完成于1935年,作者是 。 年12月4日第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上被正式定为国歌。

2、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一生的作品有近 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歌曲有: 、、等。

合唱曲有: 、、等。交响乐作品有: 、等。

3、《春节序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 的交响乐曲,《春节组曲》中的第一乐章。 4、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者是 、,作品完成于1959年。

5、中国第一部新歌剧是 。 6、豫剧《花木兰》的故事取材于南北朝的 。

剧情是女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为国保家的故事。后改编为豫剧,又称 。

7、越剧《红楼梦》,是根据清代小说家 、的同名文学作品中主要情节加以改编的。 8、歌剧《小二黑结婚》,歌颂了民兵队长二黑与村姑小芹争取自由婚姻的故事。

剧情中描写的是 省的某根据地。 9、我国的国粹艺术京剧,它的形成基本为三个阶段, 年徽班进京为第一阶段; 年汉调进京为第二阶段;此后,二者在相互结合的基础上再揉进昆曲,最终于 年左右形成京剧。

10、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一生创作了 部交响曲作品,由于作品内涵深刻、技艺精湛,因此被世人誉为乐圣。其中最为著名的有: NO3 、NO5 、NO6 、NO9 。

11、约翰、施特劳斯(小),是 著名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 、、等一百二十余首圆舞曲,因此被誉为 。 12、被世人誉为交响乐之父的奥地利作曲家 ,毕生创作了 首交响乐曲。

13、舒伯特是 著名作曲家,一生中创作了多部交响曲。尤为令人称道的是,他毕生还创作了六百余首艺术歌曲。

其代表作有: 、、、等。 14、著名歌剧《弄臣》、《阿依达》等,均出自在歌剧创作领域成就卓著的意大利作曲家 。

15、著名的歌剧《卡门》是法国作曲家 的经典之作。 16、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一生不但创作了许多著名的交响乐曲,而且还创作了三部经典舞剧。

它们分别是: 、、。 17、波兰著名作曲家肖邦,在他短暂的一生里,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钢琴作品。

其中包括: 、、、等各种体裁的作品,为世界人民所喜爱,并被誉为 。 18、“Allegro Molto”在乐曲进行中表示 。

19、“Lento”在乐曲进行中表示 。 20、“Pianissimo”在乐曲进行中表示 。

21、“Fortissimo”在乐曲进行中表示 。 22、常用的单拍子有 种,其中之一是 。

23、常用的复拍子有 种,其中之一是 。 三、选择题(每题1分,30题共30分)。

1、音乐术语中“Adagio”表示 。 A、慢 B、很慢 C、较慢 2、音乐术语中“Largo”表示 。

A、很慢 B、较慢 C、慢 3、音乐术语中“Allegro”表示 。 A、较快 B、快 C、很快 4、音乐术语中“Mezzoforte”表示 。

A、较强 B、很强 C、中强 5、音乐术语中“a Tempo”表示 。 A、较原来速度慢些 B、按原来速度进行 C、恢复原来的速度 6、音乐术语中“Vivace”表示 。

A、急速 B、活泼 C、欢快 7、越剧源于 省得嵊县一带。 A、福建 B、广东 C、浙江 8、歌剧《洪湖赤卫队》,描写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只活跃在地方的赤卫队,在党的领导下同反动派进行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故事。

故事发生地在 省。 A、江西 B、四川 C、湖北 9、评剧源于 省冀东地区。

A、甘肃 B、辽宁 C、河北 10乐音体系中的半音是指 。 A、两音之间的距离 B、两音之间的关系 C、相邻两音的距离 11、乐音体系中的变化音既是指 。

A、没有固定名称的音级 B、带有变音记号的音级 C、带有升降记号的音级 12、乐音体系中的主音是指 。 A、音阶中主要的音 B、音乐中主要的音 C、音阶中的第一个音 13、中国民歌中的小调是指 。

A、小调式结构 B、作品短小 C、地方小曲 14、流行于陕北等地的“信天游”属于民歌中的 类。 A、小调 B、号子 C、山歌 15、两个音先后发出为 。

A、分解 B、分解音 C、旋律音程 16、运用固定唱名法,G大调音阶的第七级音是升F,这是 所致。 A、调式结构 B、曲式结构 C、作品的需要 17、《音乐之声》是根据同名音乐剧改编,剧情讲述了:能歌善舞的家庭女教师与退役军官及其儿女之间的故事。

这是一部 的音乐故事片。 A、英国 奥地利 C、美国 18、现代对“协奏曲”的理解是 。

A、一组乐器与乐队演奏 B、两组乐器相互演奏 C、一件乐器与乐队演奏 19、根据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三幕歌剧《茶花女》是十九世纪意大利著名作曲家 的作品。 A、罗西尼 B、威尔蒂 C、普契尼 20著名的《第九交响曲》又名《自新大陆》,是作曲家 的不朽之作。

A、斯美塔那 B、德沃夏克 C、柴科夫斯基 21、《苏尔维格之歌》,是著名诗剧《培尔金特》中女主人公在茅屋前纺纱时演唱的一首歌。作者是 。

A、格里格 B、拉威尔 C、舒伯特 22、我国现代歌剧《伤逝》,是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的,1982年首演于北京,其作品是我国著名音乐家 创作的。 A、徐沛东 B、谷建芬 C、施光南 23、著名管弦乐组曲《图画展览会》,是俄罗斯“强力集团”成员之一 的作品。

9 一些音乐常识

1B

2巴赫-德国 , 海顿-奥地利 , 肖邦-波兰

3肖邦一分钟圆舞曲 贝多芬- 月光奏鸣曲, 柏辽兹-幻想交响曲

4:《嘎达梅林》- 内蒙古 《太阳出来喜洋洋》-四川 《阿拉木汗》-新疆

5南阳 -宛梆 安阳 -大弦戏 、焦作 - 怀梆

6百鸟朝凤-唢呐、渔舟唱晚古筝、十面埋伏琵琶

二1《义勇军进行曲》,田汉作词,聂耳作曲

2豫剧、越调、河南曲剧

3宫 商 角 徵 羽

4G大调,d小调

5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 , 文化遗产正在我身边

三1A

2朝鲜人郑律成

3何占豪,陈钢

4华彦钧(瞎子阿炳)

5上甘岭

  豫剧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等“豫剧六大名旦”,代表六大风格旦角流派,旦角流派还有台湾“豫剧皇后”张岫云创立的张派,宋桂玲的宋派,王秀兰的王派,安金凤的安派等旦角流派,小生赵义庭、王素君、王希玲,代表三大风格小生流派,须生唐玉成、唐喜成、刘忠河和刘新民、李树建,代表五大风格须生流派,黑脸李斯忠,李派,丑角牛得草,牛派也很有特色。建国后的现代戏创作又涌现出高洁、马琳、魏云、王善朴、柳兰芳等“豫剧五大主演”。活跃在当今国内豫剧舞台上的“豫剧十大名旦”:张宝英(河南)、王清芬( 河南)、虎美玲(河南)、牛淑贤(河北)、李喜华(湖北)、菅爱梅(河南)、朱巧云(河南)、李金枝(河南)、陈淑敏(河南)、马 莉(河南)、胡小凤(河北)、章兰(山东)等。汤玉英、王清芬、牛淑贤、虎美玲、胡小凤、李金枝、李喜华、谷秀荣、陈淑敏、小香玉、李树建、章兰(二度梅) 、朱巧云、周桦、王红丽(二度梅)、张春玲、朱桂芹、颜永江、金不换、苗文华 、汪荃珍、贾文龙、李新花、杨红霞、王惠、刘晓燕、田敏、陈新琴、徐俊霞、郭英丽(等豫剧表演艺术家先后摘取中国戏剧“梅花奖”。 

传统剧目  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演义。如封神戏、三国戏、瓦岗戏、包公戏、杨家将戏和岳家将戏,还有很大一部分描写婚姻、爱情、伦理道德的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使豫剧事业又有了新发展。如《朝阳沟》、《小二黑结婚》、《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试夫》、《苹果,红了》。 据1956年统计,传统剧目有647个。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枪》、《三上轿》、《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等。 1949年以来,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等;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许多剧目。等。其中《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唐知县审诰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莲》(《包青天》)、《朝阳沟》、《人欢马叫》等均摄制成影片。豫剧流派大全行当代表剧目常香玉常派青衣、花旦《红娘》、《白蛇传》、《花木兰》等陈素真陈派青衣、花旦《洛阳桥》、《女贞花》、《春秋配》等崔兰田崔派青衣、花旦《桃花庵》、《三上轿》、《秦香莲》等马金凤马派帅旦、老旦《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阎立品阎派闺门旦、刀马旦《秦雪梅》、《游龟山》、《西厢记》等桑振君桑派青衣、花旦《白莲花》、《桃花庵》、《对绣鞋》等张岫云张派花旦、老旦《杨金花夺印》《平辽东》、《阴阳河》等宋桂玲宋派花旦《抬花轿》、《八件衣》、《蝴蝶杯》等王秀兰王派花旦、青衣《王金豆借粮》、《风雪配》安金凤安派青衣《白莲花》、《铡美案》、《斩岳云》等唐玉成唐派红脸《反徐州》、《杨河堂》、《闯幽州》等唐喜成唐派红脸《洛阳令》、《三哭殿》、《辕门斩子》等李斯忠李派黑脸《下陈州》、《司马矛告状》等吴心平吴派黑脸《岳飞》、《包青天》、《屈原》等牛得草牛派官丑《十八扯》、《七品芝麻官》、《卷席筒》高兴旺高派文丑《卷席筒》、《推磨》、《喝面叶》等王素君王派小生《必正与妙常》、《小二姐做梦》等王敬先王派刀马旦《梁红玉》、《涤耻血》、《三拂袖》等赵义庭赵派小生《南阳关》、《八郎探母》、《贩马记》等刘法印刘派武生《黄鹤楼》、《提寇》、《八大锤》等王希玲王派小生《风流才子》、《情断状元楼》等刘忠河刘派红脸《打金枝》、《三打金枝》、《血溅乌纱》

一、中国传统的八大剧种是: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秦腔、昆曲和粤剧。

二、简介:

1、京剧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又称“京戏”、“国剧”、“皮黄”,为中国戏曲剧种之首。如果从四大徽班进京算起,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演变成为京剧。

2、评剧

评剧是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曾经被称为第二大剧种,鼎盛时期除个别省份外几 乎都有评剧院团(京津冀东三省河南广西新疆青海内蒙云南贵州重庆武汉江西山西山东陕西安徽等)。评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俗称蹦蹦戏、平腔梆子,落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1935年改称今名。1910年前后形成于唐山。

3、豫剧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 其流行区域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目前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山东、江苏、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有“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之称。

4、越剧

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形式,又称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陕西、湖北等地,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据初步统计,约有280多个,业余剧团更有成千上万,不胜统计。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为流传最广之地方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

5、黄梅戏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黄梅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6、秦腔

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是相当古老的剧种。

7、昆曲

昆曲是我国的古老剧种,又称昆山腔,流行于江苏昆山一带。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吸取海盐腔、戈阳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创造闻名的“水磨腔”,使昆曲音乐获得很大的发展。昆曲有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声腔系统,曲调清新婉转,表演优美动人。昆剧的音乐曲牌、表演舞蹈对其他剧种影响很大。

8、粤剧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广东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于岭南地区等粤人聚居地。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

三、来源:http://wwwpeoplecomcn/GB/123605/135055/145044/9949201html

豫剧 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豫剧的流行地区分布甚广,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新疆、西藏都有豫剧演出。

豫剧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据清李绿园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成书的《岐路灯》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县志》记载,当时本地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合班演出,称为“梆罗卷”。

豫剧音乐分有四个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符调”;以商邱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称“沙河调”,又称本地梆。

艺人相传,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都曾办过科班。后在开封一带的,形成祥符调;传至商丘一带的,形成 豫东调;流入洛阳的一支,发展为豫西调;流入漯河的一支,被称为沙河调。

豫剧历史上有名的演员,据邹少和先生回忆:“宣统间,小旦李剑云者,阳武人,天赋佳喉,清脆圆润,高下疾徐,婉转曲折,玑珠走盘,无不如意,又复善制新腔。自李氏出,剧风为之一变,优伶界中感叹为空前绝后之才”。比较著名的须生有张小乾、张同庆、澎海豹、许树云。名小生有黄儒秀(黄娃、黄马褂)、王金玉(筱火鞭)。红脸王唐玉成,武曹彦章等。

1927年后,豫剧界出现了女演员王润枝、马双枝、陈素真、常香玉等,她们先后在开封等城市演出中,吸收了坠子、大鼓、京剧的一些唱腔、剧目和表演;又有樊粹庭、王镇南等为陈素真、常香玉等编写了一批新戏,使豫剧的舞台艺术发生了显著变化。1938年,常香玉在豫西调的基础上,吸收豫东调的一些唱腔,突破界限,形成新的流派,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也各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卓然成家。小生赵义庭、须生唐喜成、黑脸李斯忠也成为各具特色的名演员。

1949年以后,河南豫剧院三团,以演现代戏为主,创作了许多新戏新腔,并培养出一批以演现代戏见长的演员,如高洁、魏云、柳兰芳、马琳、王善朴等。

如今,豫剧除遍及本省外,又传播到邻近各省,并在各地组成了不少专业剧团。

豫剧一向以唱功见长,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为听众听清,表演风格朴实、乡土气息浓厚,深受观众欢迎。

豫剧音乐丰富多采,曲调流畅,节奏鲜明,文场柔和舒畅,武场炽烈劲切,艺术风格豪迈激越。唱腔结构为板式变化体。唱词通俗易懂,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独特的板式结构和比较完整的音乐程式。可分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飞板四大板类。豫剧的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称之为老三手或仨弦手。后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场常用的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小锣(又名堂锣或手锣)、手镲、梆子、手板等。

豫剧的脚色行当分:四生;四旦;四花脸。俗称:“四生四旦四花脸,八个场面(即一鼓二锣仨弦手,梆子手镲共八口)俩箱倌”。四生是大红脸(又叫红净、戏生)、二红脸(又叫马上红脸)、小生、边生(又叫二补红脸);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闺门旦)、老旦、帅旦;四花脸是黑头(副净)、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正因为是男八女四的行当,把四生四花脸叫做外八角,以男角为主的戏叫做“外八角戏”。

据1956年统计,传统剧目有647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枪》、《三上轿》、《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等。 1949年以来,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等;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许多剧目。等。其中《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唐知县审诰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莲》(《包青天》)、《朝阳沟》、《人欢马叫》等均摄制成影片。

崔兰田的代表作有三上轿,卖苗郎,秦香莲,桃花庵。阎立品的代表作有秦雪梅,钓金龟,碧玉簪,盘夫索夫 马金凤的代表作有花打朝,对花枪,穆桂英挂率陈素珍的代表作有桃花庵常香玉的有花木兰,红娘,断桥。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由于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以前,河南梆子在豫西山区演出时常常靠着山堆个土台子,所以人们也称它为"靠山吼"。"豫剧"之称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用的。豫剧流行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北、宁夏、青海、新疆等十几个省区,是中国最有影响的戏曲之一。

豫剧产生于明末清初,初时以清唱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因而发展非常迅速。豫剧起源已经很难考证,说法不一。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

豫剧在形成之后,出现了不同的流派,大致有四支:开封一带的祥符调,商丘一带的豫东调(又称东路调),洛阳一带的豫西调(又称西府调或靠山簧)以及漯河一带的沙河调(又称本地梆)。。唱腔主要分慢板、二八板、流水、飞板等板路。主要流派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豫东调的男声高亢激越,女声活泼跳荡,擅长表现喜剧风格的剧目。豫西调的男声苍凉、悲壮,女声低回婉转,擅长表现悲剧风格的剧目。

豫剧主要伴奏乐器有板胡、二胡、三弦、琵琶、笛、笙、唢呐等。以梆子按拍,节奏明快、欢畅。

豫剧一向以唱见长,在剧情的节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往往唱得酣畅淋漓,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豫剧的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1927年以前的河南梆子没有女演员。出现了女演员后,逐步形成了常香玉、陈素贞、马金凤、闫立品、崔兰田五大名旦表演流派,常派激昂奔放,陈派明快清新,马派刚健明亮,崔派深沉含蓄,闫派细腻委腕。目前,五大流派桃李天下。

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才于历史小说和演义。如封神戏、三国戏、瓦岗戏、包公戏、杨家将戏和岳家将戏,还有很大一部分描写婚姻、爱情、伦理道德的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使豫剧事业又有了新发展。如《朝阳沟》、《小二黑结婚》、《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试夫》、《红果,红了》。

河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河南全省以及陕西、甘肃、山西、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区。因其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又曾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调"、"靠山吼"等,建国后才统一改为今称。

历史沿革

关于豫剧的起源。一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戏。据当时的碑文资料记载内容,明皇宫是"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于道光年间(1821-1850)河工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早已存在。这些记述与艺人间的传说相符。据一些老艺人追忆,他们在1912年前后学艺时,曾听师傅说起河南的"内十处",即祥符(今开封)、杞县、陈留(今并入开封)、尉氏、中牟、通许、仪封、封(今并入兰考)、封丘、阳武(今并入原阳)和"外八处即淮阳、西华、商水、项城、沈丘、太康、扶沟、鹿邑,明清区代即流行"河南讴"。河南梆子在流传过程中,在不同形成祥符调(开封一带)、豫东调(商丘一带)、豫西调(阳一带)、沙河调(漯河一带)等不同风格。

辛亥革命以后,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当开封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庆茶社、澄怀茶社、庆茶社、东火神庙茶社、同乐茶社等,均争相邀聘河南子班社,义成班、天兴班、公议班、公兴班等因而活跃一时。此后,郑州、洛阳、信阳、商丘等城市相继出现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戏园。在农村,则每逢迎神赛会必演双在一些地区,所演多属河南梆子。

20年代末到30年代,河南梆子的发展进入一个的阶段。这一时期,开封相国寺先后建立了永安、永乐、永民、同乐四个河南梆子剧场,许多著名艺人如陈素真、王润枝、马双枝、司凤英、李瑞云、常香玉、赵义庭、彭海豹等,云集于开封。1935年初,以樊粹庭为首成立了豫声戏剧学社,改永乐舞台为豫声剧院,陈素真所在的杞县戏班和赵义庭所在的山东曹县戏班均参加了该学社。豫声戏剧学社革除了旧戏班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对表演和舞台美术等进行革新,并演出由樊粹庭创作的《义烈风》、《霄壤恨》、《涂血》等剧目。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采"醒狮怒"之意,改学社为狮吼剧团。

常香玉在1936年随周海水班社到开封,演出于醒豫舞台。1937年成立中州戏曲研究社,演出由王镇南编写的《六部西厢》、《哭长城》等古装戏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现代戏《打土地》。《打土地》是豫剧编演现代戏的开始。与此同时,永安舞台的王润枝、马双枝、鼓海豹、杨金玉等也演出了不少传统剧目。名角云集,促进了豫东调、豫西调的合流,促进了河南梆子的发展和提高。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开封后,狮吼剧团、周海水的泰乙班,以及常香玉等团体和演员先后到西安,并以西安为中心,在西北城乡演出,扩大了豫剧的影响和流行地区。

豫剧的班社最早始于何时何地,今无可考。据老艺人传说,过去的豫剧演员大多出于乾隆年间的蒋门和徐门两家的科班,而开封的"老三班":义成班、公议班和公兴班,传说都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

义成班,据1916年2月15日《河声日报》载:"省内义成班,原为开封县署民壮总役于建清所组建,历年以来一般梨园子弟在各处演唱,颇享盛名。"义成班于1926年,在开封相国寺的火神庙内建立了永安舞台。舞台的组织管理分前、后台、前台,主要负责管理剧院内的各种杂务,如售票,接待观众,供应茶水;后台,主要负责演出方面的事务,如确定演出剧目,分配角色以及衣箱、道具等方面的工作。

天兴班原是封丘办的科班,历史比较悠久,不少豫剧名演员出自该班。清末民初曾不断到开封演出。知名演员有李剑云(小名壮丑,工旦)、阎彩云(工旦,1982年去世),其他主要演员有时登科、张治林、聂二妮、孔宪玉、李玉仙、张廷华、李法魁等。

杞县的"六班"、"捕班"(县衙办的)以及马、武、郑、郝、刘、常六姓联办的"六姓家班"等,均为辛亥革命后的著名班社,演员水成、一阵会、田苟、何运、金成等,均为当时名角。

30年代,在开封除了义成班组成的永安舞台外,还有两个重要的豫剧团体,豫声戏剧学社和中州戏曲研究社。豫声戏剧学社在豫声剧院演出。

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建国前,西安也出现了不少豫剧团体,如樊粹庭领导的狮吼剧团,常香玉为首的香玉剧社,毛兰花为首的凤麟剧团,崔兰田为首的兰光剧社。还有孙老七创办的河南灾童戏剧学社(原西藏豫剧团前身)等。

建国后,于1956年成立了河南豫剧院。豫剧拥有一批专业和业余的编剧人才,其中成就突出的有杨兰春等。杨兰春(1921年生,河北省武安人),先后改编和创作(有的是与他人合作)了《小二黑结婚》、《人往高处走》、《刘胡兰》、《朝阳沟》、《冬去春来》、《朝阳沟内传》等。同时他还导演了不少现代戏和传统戏。如《血泪仇》、《赤叶河》、《志愿军的未婚妻》、《秦香莲》、《唐知县审诰命》等河南及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普遍建立豫剧演出团体。1962年举行了豫剧名老艺人座谈会演,1980年举行了"豫剧流派汇报演出",这一剧种已成为我国流布较广的戏曲剧种之一。

艺术特点

早期豫剧表演的舞台装置极为简单,往往只用芦席、箔子一挡,台上一桌二椅,即可开演。打小锣、敲梆子的人员兼"检场"。进入城市后,有较固定的剧场,舞台装置才有所改进。豫声剧院已采用一些布幕、布景,旦角服饰讲究"老旦清,正旦俊,花旦风流"。此后又受京剧服饰的影响,已基本与京剧服饰相同。

豫剧传统程具有浓厚的河南地方特色,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革新,创作由粗到细,粗中有细;由俗到雅,雅俗共赏,表演艺术日臻完美。同时,各行当也涌现了一大批艺术上有成就的演员。

豫剧的音乐属于梆子声腔系统,是板腔体式。据清朝李绿园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成书的《歧路灯》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县志》所记载,当时本地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合班演出,又被称为"梆罗卷"。根据艺人们相传,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也都曾办过科班。豫剧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等因素的影响,在音乐上形成了带有区域性的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即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又称"西府调");形成于豫南沙河一带的"沙河调"。其中"祥府调"、"沙河调",从唱腔的板式结构、调式、旋律、节奏、句法组成和语音等方面看,都和"豫东调"比较近似,故统称"豫东调"。因此今豫剧唱腔韵,一般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因此今豫剧唱腔音乐,一般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各自具有显著特色流派。"豫东调"唱腔主音为"5",以中州音韵和商丘、开封的语音为基础,在传统演唱中多用假嗓(二本腔),声音高细,花腔较多,具有激昂、豪放、明朗、花俏的特点,"豫西调"唱腔主音为"1",以中州音韵和洛阳语音为基础,在传统演唱中多用真嗓(大本腔),声大腔圆,寒韵(哭腔)较多,具粗犷、浑厚、悲壮、深沉的特点。这两大腔系在豫剧早期发展过程中,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30年代开始有了交流。建国后,清除"门户之见",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融会贯通。以上是过去按其流布的不同地区,有豫东调、享福调、沙河调、豫西调的传统分类;另外也有按其唱腔音乐在演唱音区的不同,而将前面三类统归豫东调,俗称"上五音"。与这些相对应的是演唱的音区较低的豫西调,俗称"下五音"。豫剧的唱腔音乐结构属板式变化体,其板类有四种,即慢板、二八版、流水板、散板:

二八板在豫剧的四大板类中表现力最强,变化最丰富。除二八板这个基本板式外,还可分为慢二八板、中二八板、二八连板、快二八板、紧二八板、紧打慢唱等板式。因过去是由两个八板(八小节)组成的一个乐段循环反复使用而得名。随着表现内容的不断丰富,这种固定呆板程式已被突破。今二八板结合了豫东调、豫西调两大流派的唱法而构成,一板一眼2/4拍,可构成上百句的大唱段,主要用于叙事。又可据剧情和人物感情变化的需要有不同变化,既能表现明快、爽朗、喜悦,也能表现急切、紧张和激愤、悲痛的情景。此外二八板还可派生出呱哒嘴、狗撕咬、乱弹、垛板、搬板凳等。

慢板类有[慢板]、[金钩挂]、[反金钩挂]、 [迎风板]等板式。一般为4/4拍的三眼板,其上下句唱腔起于中眼而落于板上。上句落音较自由,下句落音豫东调和豫西调不同。[慢板]是豫剧唱腔中常用的板式之一。它的前奏过门有多种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有"六梆"、"四梆"、"导四梆"和"迎风一梆"等。[慢板]的起腔形式又分整板和散板两种。整板起的称为"头句腔",散板起的是将第一句(上句)唱"栽板"或"大板起",从第二句(下句)进入[慢板]。[慢板]中普通上下句的基本结构是将一句唱腔分为两个分句,中间有个小过门;全句唱腔之后,随句尾落音有一个"八梆"跟腔过门(也可以减少为四梆或完全省略)。[慢板]的行腔除上述最基本的结构形式外,还有通过局部的变化而产生出来的多种花腔。上句有"头句腔"、"三句腔",下句有"单过板"、"双过板"等。{慢板}的收腔又称"锁板",基本结构与普通的下句相同,只是收腔时速度大多渐慢,并随着收腔尾音有一个简短的过门。[慢板]的速度伸缩性较大,可以随其内容情绪的不同而用快、中、慢的速度。

流水板亦为豫剧常用的板类之一,可分为流水板、慢流水板、快流水板、流水连板等。唱腔一般都是眼起板落的一板一眼的形式。可根据需要作不同速度的变化。曲调比较自由灵活,旋律流畅,节奏跳荡,既适用于表现欢快活泼的情景,也适用于表现压抑、忧伤的情感。它还派生出垛板、两锣钻子等。它的主要特征是旋律中跨小节的切分节奏特别多,无论是唱腔的起落,还是唱腔旋律中的起伏、转折,大多出现在眼位上。[流水板]的上句落音较自由,下句落"5"或"1"音,在普通的上下句结构中,随着唱腔尾句的落音,一般都有跟腔过门。其前奏过门与[二八板]基本相同,知识起板簧头不同。[流水板]的起腔和收腔形式繁多。流水板类重点附属性板式主要有[流水连板]和[两锣赞子]等。

飞板也作"非板",无板无眼,节奏自由,是一种朗育式的唱腔,属于散板类。此外,还有滚白、栽板、叫板等。又有"哭韵"、"行韵"、"绝韵"三种格式。"哭韵"表现悲痛、哀怨的情感;"行韵"多用于吐诉叙述,"绝韵"适用于表现果断、激昂的情感。一般用飞板的唱段都较短,四、六、八句即转入其他板式。

以上四大板类的唱词一般都是用"三、三、四"格律的十字句,或"二、二、三"格律的七字句。有时也用一些字数不等的长短句,如二八板中的呱嗒嘴即以五字句为基础,飞板中的滚白即为有唱有白的散文体句式。

豫剧一向以唱功见长,它的唱腔流畅,节奏鲜明,近几年来,演员多以真声演唱,所以一般都能做到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于为观众听清。加之表演细腻,真切感人,文辞通俗易解,故一跃而成为梆子腔系中最吸引观众的剧种。如今,豫剧除遍及本省外,又传播到邻近各省及甘肃、青海、天津、吉林、江苏、新疆、西藏等省、市、自治区,并在各地组成了不少专业剧团。

豫剧的伴奏乐队,过去曾有"一鼓二锣三弦手,梆子手钹共八口"的说法。早期的豫剧在乐器上还使用四大扇(大铙、大钹)和尖子号(管长1米左右),以此来制造雄壮热烈的气氛。建国后,武场一般是由鼓板(班鼓、手板)、大锣、铙钹(即手钹)、二锣、梆子、小钹(即铜板)、风锣、大阴鼓、木鱼、碰铃等打击乐器组成,其中最常用者为前六种。早期的文场乐器有三弦皮嗡、月琴等,后又增加瓢(即板胡)、二胡、琵琶、横笛、唢呐、笙等。而板胡则成了豫剧的主弦。建国后,还增加了一些西洋乐器,如大小提琴、铜管、木管等。

豫剧乐队的文场主奏乐器,早期为大弦(八角月琴,演奏员兼吹唢呐)、二弦(竹或木质琴筒蒙桐木面的高音小板胡)和三弦(拨弹乐器)。20世纪30年代以后,大弦、二弦逐渐弃置,改用中音板胡(俗称"瓢")为主弦。50年代以后,一般的文场中逐渐增添了二胡、琵琶、竹笛、笙、闷子、大提琴等。有的还增加了坠胡、古筝等。亦有增加小提琴、中提琴及西洋铜管、木管乐器的,组成中西混合乐队。豫剧文场中的传统伴奏曲牌有300多个,其中唢呐曲牌130多个,横笛曲牌20多个,丝弦曲牌170多个。

唢呐曲牌中常用的有:[春来到]、[大汉东山]、[小汉东山]、[大桃红]、[小桃红]、[大开门]、[小开门]、[大风入松]、[小风入松]、[文二凡]、[武二凡]、[水龙吟]、[新水令]、[折桂枝]、[晏驾令]、[山坡羊]、[红绣鞋]、[唢呐皮]、[娃娃]等。

横笛曲牌常用的有:[朝天子]、[五六五]、[哭皇天]、[云霄歌]、[石榴花]、[花朝元歌]、[百鸟朝凤]、[鸡爬坡]、[小开门]等。

丝弦曲牌中常用的有:[小花园]、[九连环]、[花错字]、[小红鞋]、[苦中乐]、[浪淘沙]、[油葫芦]、[呓怔]、[算盘子]、[娶嫁]等。

豫剧乐队武场的主要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手镲、小锣和梆子等。豫剧武场的锣鼓点共有三大类:一、开台锣鼓点,主要由[混加官]、[毛边]、[鲍老催]等。二、配合表演动作及烘托舞台气氛的锣鼓点。大多与京剧相同,但有的叫法不同。常用的有各种形式的[一锣]、[两锣]、[三锣]以及[收头]、[四击头]、[紧急风]、[战场]等。三、唱腔中的锣鼓点,剧种特色较突出。较常用的有[]、[]、[迎风]、[到脱靴]、[拐头钉]等。流水板类中有各种[流水头]以及[一滴油]等。散板类中有各种[非板头]、[滚白]等。二八板类锣鼓点最为丰富,又分为单鼓条和双鼓条两类。除两者都有的[串锤]、[长锣]等外,单鼓条类中常用的有[里撇]、[外撇]等,双鼓条中常用的有[五钉锤]、[梆子穗]、[风搅雪]等。加上其他附属板式唱腔中的各种锣鼓点,总共不下百种。

豫剧的主要演奏特色乐器有如下几种:

一、板胡、琴筒为半个椰壳,以薄桐木板蒙面。20世纪60年代以后普遍将原皮弦(里弦)、丝质粗老弦(外弦)改为金属弦。演奏时戴铜指帽。

二、小三弦,弹拨乐器。三根金属弦,音箱以薄桐木板蒙面,用硬拨子拨奏。左手戴指帽。音色明亮,尤其以揉滑弦奏法颇具特色。

三、方笙,一般为14管。

四、闷子、双簧吹奏乐器,八孔,发音深沉浑厚,多用来伴奏悲壮凄苦的唱段或场景。

豫剧唱腔中,豫东调和豫西调用同样的调高,唱腔的某些局部常有向上方五度旋宫,即"以徵为宫"的现象;豫西调多落"1"音,唱腔的某些局部常有向下方五度旋宫,即"以清角为宫"的现象。豫剧的传统唱法中,男女声部基本上是同腔同调。豫东调演唱多用假嗓,豫西调则用真嗓较多,净角多用"炸音"。过去,豫东调和豫西调均有一种翻八度以假声行腔的方法,叫做"赝腔"或"讴"。

河南梆子戏的特征,主要重在唱词与动态,纯全合于河南的风俗习惯,而起为观众所爱好者,则在表现风俗习惯中鄙俚粗俗之人与事物的关系,与观众的生活行动打成一片。虽然不免有些俗气,但俗有俗的风格,俗的趣味。豫剧的剧词不能专重文言,以合本剧之声调节奏为第一。其叙事言情,喜怒哀乐,委婉曲折,入情入理,感化力之甚伟,间杂以方言,尽人皆解。豫剧具备历久不衰,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点:(一)娱乐性强 豫剧锣鼓声响,丝弦音高,唱工多,白口少,男角是大蹦大跳,女角是满台走扭。劳动大众在多日工作之余,逢年过会,许多人挤在一起,听听看看,就感到无限的轻松愉快。(二)接近群众 形式简单,表演真实,舞台形象比较接近农民的实际生活,合乎劳动大众的脾味。(三)易懂易学 调子简单,词句通俗,容易听懂、学会。(四)富于地方性 腔调高亢硬直,表情慷爽率直,是表现河南人民的地方戏。

角色行当

豫剧的角色行当,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戏班组织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两箱官,外加四个杂役"。"四生"即老生、大红脸(红生)、二红脸(武生)、小生。"四旦"即大净(黑头)、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丑)。也有五生、五旦、五花脸的说法。演员一般都有自己专工行当,也有一些演员则一专多能,工一行外,兼演他行。

据说,早期豫剧以"外八角"(四生四花脸)戏为主,生行戏占重要地位。生行的大红脸和二红脸的界限很,大红脸专演关羽;二红脸专演赵匡胤、秦琼、康茂才等类角色,主要是武功戏。小生行一般有文武之分 ,也有的演员文武兼备,武功戏较出色。旦行(见 图豫剧-7)在以"外八角"为主时代,只占次要地位,但随女演员的登台与逐渐增多,在豫剧中取得了主导地位。大净主要以唱工取胜,三花脸除表演诙谐风趣外,武功戏也有"盘绳"、"吊水桶"、"空中还原"、"探海"、"元宝顶"、"大翻身"等不少绝招。各行当都有自己的表演要诀,如手势要诀是"花脸过项,红脸齐眉,小生齐唇,小旦齐胸",武打戏的短打要诀是"身如蛇形眼似电,拳如流星,腿似钻;稳如重舟急似箭,猛、勇、急、快、坐、站稳如山",在枪路上,有"走丝"、"连九枪"、"十三枪"、"九个鼻"、"八杆"、"单倒"等路数。青衣中闺门旦的表演要诀是"上场伸手似撵鹅,回手水袖搭手脖;飘飘下拜如抱子,跪下不能露脚脖","说话不看人,走路不踢裙,男女不挽手,坐下看衣襟"。彩旦的表演要诀是"斜眼偷看人,说话咬嘴唇;一扭浑身动,走路摔汗巾"。小旦的出场式是"出门按鬓角,双手掖领窝,弯腰提绣鞋,再整衣裳角"。小生的表演要诀是"清、净、冲"。"清"是清秀,唱词吐字清,神态秀气;"净"是动作干净利落,恰到好处;"冲"是武打勇猛,精神振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2939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2
下一篇2023-11-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