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蒙古人的发式 — 辫发
辫发的历史颇为古老,从历史记载和遗物遗迹等可知,历史上曾辫发的民族有戎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等。历史上记载北方民族的发式有椎发、索发、被发、披发、编发、辫发。称谓虽多,但除椎发外,其余都是辫发的不同称谓。后来由于出土文物的证实,匈奴的椎发,也是辫发。椎发并不像有些壁画那样在头顶中央留一撮发,系成朝天的椎形。椎发也是辫发。《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所说“尉他魋结箕倨见陆生”;《史记·朝鲜列传》“卫满魋结蛮夷服而东走出塞”;《史记·西南夷列传》:“此皆魋髻,有邑聚”,这里的“魋结”或“魋髻”,想必亦是辫发一类。
元时蒙古族发式,自宋元时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有相类似之处,皆被发。官则“或辫,或打纱练椎,庶民则椎髻”。所说的“椎髻”,即剃去其顶成三搭头,前头为马鬃式,左右缯辫,为之练垂式,或曰练椎或椎髻,蒙语为“失必勒格尔”。也有独拖一辫者。在元代剃匠书《净发须知》引《大元新话》中,记载当时的蒙古人发式有大开门、一字门额、花钵焦、大圆额、小圆额等多种名目。孟珙《蒙鞑备录》云:“上至成吉思汗下及国人,皆剃婆焦如中国小儿留三搭头。在囱门者稍长则剪之;在两下者总小角,垂于肩上。”郑所南著《心史·大义略叙》云:“鞑主剃三搭,辫发。三搭者,环剃去顶上一弯头发,留当前发,剪短散垂;却析两旁发,垂绾两髻,悬加左右肩衣袄上,曰不浪儿。言左右垂髻,碍于回视,不能狼顾。或合辫为一,直拖垂衣背。”郑麟趾著《高丽史》记载:“蒙古之俗,剃顶至额,方其形,留发其中,谓之怯仇儿。”怯仇儿,蒙古语发辫也。约翰·普兰诺·加宾尼所见之蒙古人发辫是:“在头顶上把头发剃光,剃出一块光秃的圆顶,从一个耳朵到另一个耳朵把头发剃去三指宽,在前额上面,也同样把头发剃去二指宽。在这剃去二指宽的地方和光秃圆顶之间的头发允许它生长,长到眉毛那里;由于从前额两边剪去的头发较多,在前额中央剪去的头发较少,就使得中央的头发较长;其余的头发允许它生长,把它编成两条辫子,每个耳朵后面各一条。”鲁不鲁乞在他的《东游记》里,也描述了他所见的发辫:“在头顶上把头剃光一方块,并从这个地方前面的左右两角继续往下剃,经过头部两侧,直至鬓角,把两侧鬓角和颈后的头发剃光,把前额直至前额骨顶部的头发剃光,在前额骨那里,留一簇头发,下垂直至眉毛。头部两侧和后面留着头发,把这些头发在头的周围编成辫子,下垂至耳。”
蒙古族的人通常穿蒙古族的传统服饰——蒙古袍。
在内蒙古、新疆等地牧区,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女袍则比较紧身,以显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条和健美。其式样和颜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异。一般蒙古袍的特点是宽大袖长、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端不开衩。袍子的边沿、袖口、领口多以绸缎花边、"盘肠"、"云卷"图案或虎、豹、水獭、貂鼠等皮毛装饰。既美观大方,又具有良好的实用功能。冬天防寒护膝,夏天防蚊虫叮咬、遮暴晒。行可当衣,卧可作被。
在草原上,男女老幼四季都喜欢穿长袍,这就是蒙古族特有的蒙古袍。袍身宽大,束有腰带,因性别不同,样式和颜色也不同。一般女子所穿的蒙古袍比男子的窄些,多以红、粉、绿、天蓝等为主色,逢节庆之时,还要配戴用玛瑙、珍珠、珊瑚、宝石、金银玉器等编织的头饰;男子则多喜欢穿棕色和蓝色的蒙古袍。
蒙古袍:
1、祝寿习俗
祝寿是蒙古族人民为老人举行的一个礼仪庆典。蒙古民族的祝寿礼和过本历年都是在年纪大时才举行的。一般在六十、七十、八十、九十时才祝寿。
2、婚宴礼节
举行婚礼的前一天,男方要举行“祝福新房仪式”,而女方要举行“姑娘宴”。男方在婚礼前一天举行的宴席,主要是设宴招待聘来的迎亲这代表和前来参加婚礼的客人,并举行祝福新房仪式。
3、葬礼习俗
喇嘛教传入蒙古族地区后出现的一种葬式。为王公贵族、大喇嘛、官吏等人所采用。普通人死后,多数不实行火葬,只有患传染病或产妇死后,才进行火葬。火葬法是:人死后,脱去旧衣,换上新装,或用白绸缎裹其身,将尸体盘坐装入3尺方形木制小轿里,封好轿盖。
扩展资料:
蒙古族的文化活动:
1、蒙古族一向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河套地区流传有这样一句话:“河套的民歌牛毛多,唱了三年,唱了一支牛耳朵。”反映了内蒙古民歌之多。蒙古民歌可分为长短调两种体裁,蒙古民歌充分反映出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听了使人有置身蒙古草原之感。
2、马头琴是蒙古人民最喜爱的民族乐器,因琴杆上端雕一个精致的马头而得名。最早的马头琴称为“奚琴”或“胡琴”,起源于东胡的“奚”(即库莫奚),清末称作“潮尔”。演奏形式多半是独奏,或是自拉自唱。马头琴拉出来的声音辽阔低沉,悠扬动听,仿佛把人们带进茫茫无边的草原。
3、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舞蹈有马刀舞﹑筷子﹑安代﹑驯马手、小青马等。通过草原马上生活提炼而成的马舞,造型挺拔豪迈,步伐洒脱轻盈,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腾跳之间,都使人感到骏马的纵越和蒙古人民剽悍﹑勇敢的性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蒙古习俗
蒙古包只是一种移动的家,在草原上面是游牧民族的生活居住地,毕竟放牧这种生活是不断游动的,并不会一直固定在一个地方,所以随着牧草被吃完,牧民就会跟着羊群迁移到其他牧草丰盛的地方落脚,一直这样反反复复循环下去,所以牧民放牧就是属于游牧的一种。
虽然说现在比以前好了,游牧的生活也少了,牧民已经都有了自己固定的居住地,放牧都是在自己的草场里面进行,草场是固定的,不过草场非常大,放牧的时候还是会带着蒙古包进行生活,而蒙古包就成为临时的家,不过现在内蒙古的草原上的蒙古包,绝大多数都是用来接待旅游者用的。
很多人疑问了,蒙古包一家人居住了,夫妻的生活怎么解决,毕竟一个蒙古包里面的面积就那么大,一家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过夫妻生活不会尴尬嘛,这个其实大可不必担心,游牧民族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成年后就谈对象结婚,成家了就会拥有自己的蒙古包生活,也就是说一个蒙古包只是给一对夫妻跟孩子居住的。
如果孩子结婚了就会得到自己的一个新的蒙古包,也就像我们说的新房子,这个跟平常说谈婚论嫁要有新房买新房是一样的道理,蒙古包也是游牧民族的房子,结婚了就会获得,所以正常情况下就是一个大家庭有好几个蒙古包组成,而很少说大家庭单独一个蒙古包放牧,会有好几个在一起。
而游牧民族结婚,小夫妻就能拥有自己的新家,也就是拥有自己的蒙古包,里面密封好冬暖夏凉的,唯一的大问题就是味道有点大,不过这些在旧的蒙古包上面存在,现在的新蒙古包的做工跟材料跟以前的不一样,现在的蒙古包已经没有了以前的那种气味,毕竟当做旅店接待游客的,所以必定做到好一点。
蒙古包里面通常都是生活的区域吃饭时间的地方,但是洗澡的地方不会在里面,而是有专门洗澡的地方,当然虽然大草原上地广人稀,同样会注意到个人隐私,洗澡的地方由于气候的原因,所以也不可能说是露天,特别是除了夏天以外的季节,那是非常苦寒的,虽然说平常他们很少洗澡,这个在过去是这样,现在好很多了,条件允许了。
蒙古游牧民族接待朋友的方式是,一般客人来了会安排酒菜招待,晚上会把客人留下来,来的是年轻人的时候,就会安排跟年轻人住在一起,是老人就会安排跟老人住一起,当然一个蒙古包一家人居住,客人也是住在一起,当然他们会在客人跟户主之间挂红线,这种是一种形式上面的考验,但是事实上一般户主夫妻小孩住在一起,客人来了睡在一起也是会安排在靠着男主人旁边而很少会安排睡在女主人旁边,所以红绳变成象征性的做法而已。
剪毛头——蒙古族儿童的成人礼
蒙古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主要生活在北方的民族。他们长期以放牧为生,辽阔的草原培养了他们豪放的性格。那达慕、马头琴、长调等文艺形式都是蒙古族人民对草原生活的体味。
在青海省海西州的高原草甸上,生活着蒙古族的一支,他们因为征战来到高原,在这里定居生活了下来。青海广袤的大地,一望无际的草原,给了他们生存需要的一切。一个蒙古包、一群羊、一群牛构成了他们生活的本质。分散的游牧生活,使蒙古族人民具有热情好客的品质。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利用一切机会聚会放歌豪饮。而为孩子剪毛头仪式就是他们为自己安排的一次聚会时机。
剪毛头仪式是青海蒙古族独特的民俗,每到这一天亲朋好友都会来祝贺,大家聚在一起饮酒唱歌,非常热闹。生活在海西的蒙古族都要为三岁的孩子举行剪毛头仪式,表示孩子已经进入健康成长时期,并在社会上开始拥有财富和地位。
剪毛头仪式是与结婚同样隆重的仪式,因此他们非常重视。在仪式中,所有来宾无论大小都要剪一下孩子的毛发,并送上一份礼物,祝福孩子健康成长,而这些礼物也将成为孩子的第一笔财产,一直伴随到孩子结婚成家。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也是青海蒙古族孩子的一个成人礼,只不过孩子的年龄稍小而已。
剪毛头仪式大约要用一天的时间,期间用四道酒来区分,第一道酒宴席开始,第二道酒剪毛头开始,而第三道酒后来宾就要享用主人特别准备的全羊席了。全羊席是孩子父母为仪式特别精选绵羊作成的,用来招待所有的客人。大家围坐在帐房里一边品尝着冒着热气的手抓肉,一边开怀畅饮、互相祝福。到了第四道酒时,仪式也就进入了尾声,客人们也就乘着酒兴一一离去。
蒙古民族穿的是蒙古袍。
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色,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蒙古族服饰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蒙古族服饰继承和发扬了蒙古族传统服饰的风格和风格,大多采用了元代皇宫的色彩,服饰的领口和翻领不锈,衣领、领座、翻领、垂布和开襟均采用丝绸镶边,体现了华丽多彩的宫廷魅力。
蒙古族习俗简介
1、献哈达
蒙古族特有的风俗习惯之一是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
2、祭敖包
祭敖包是蒙古族最隆重的祭祀活动,通常在农历五至七月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季节进行。敖包是蒙古族最隆重的祭祀活动,插上树枝上挂满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写经文,再绕敖包转三圈,祈求神灵降福于人们。
3、递鼻烟壶
递鼻烟壶是蒙古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递鼻烟壶装着鼻烟,通过传递鼻烟壶来表达对客人的尊重和好客之道。
4、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集会,每年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大会包括摔跤、赛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以及田径、球类比赛、文艺演出、展览、放映**、交流生产经验等。
-蒙古族服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