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白衣战士
——追记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
陆金国 邢远翔 陆铁琳 李天舒
科室里似乎仍回荡着她那爽朗的笑声,病人似乎仍记得她那永远穿梭忙碌的身影和那春风般的关切与抚慰。然而,在万物复苏的阳春三月,47岁的叶欣——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却永远地走了。她倒在了与非典型肺炎昼夜拼搏的战场上。
担任公司老总的爱人不相信,总是泰然处之、波澜不惊,危险和死亡似乎从来没有真正地走进明亮双眸的妻子,会永远离开了他和还在上大学的儿子。以前连家中水电费多少都不知的他,如今要父子相依为命,从烧菜、洗衣开始照料自己。他强忍悲痛从叶欣工作的科室取来了她心爱的工作服和燕尾帽,让她与人们作最后的诀别。因为,“她喜欢工作服,哪怕再旧再破她也喜欢”。眼含热泪,他对前去采访的记者说:“其实,叶欣是知道这次抗击‘非典’危险的。她病倒前两周,我们连周末去老人那的聚餐都取消了。当病魔袭来时,叶欣是迎着上去的。她没有当逃兵,我们为她骄傲!”
“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今年春节前后,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2月上旬刚过,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就开始收治确诊或疑为“非典”的病人,最多时一天5人。面对增加了两倍的工作量,叶欣周密筹划、冷静部署,重新调班时,安排了加强班。无形的病魔,看不见、摸不着,即便你全副武装,有时也防不胜防。超负荷、紧张的工作,使人们常常无暇顾及没戴紧的口罩;体力的严重透支,使病魔乘虚而入。有的护士病倒了,叶欣心急如焚。每天上班,她第一件事就是亲自打来开水拿来预防药,亲眼看着大家吃下去。她苦口婆心地提醒大家落实各项隔离措施,从医生到护工,一个也不能落下。其检查的严谨和认真几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
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广东省中医院当机立断,紧急抽调二沙分院急诊科部分护士增援位于市中心的院本部。二沙急诊科护士力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忙的时候,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的来电。
这是一场艰难的阻击战。
在对非典型肺炎患者的救治中,叶护士长注意到,很多病情危重的患者往往同时患有其他严重的疾病。原本虚弱的身体明显不敌新疾,多脏器衰竭随时可能发生。此时此刻,挽救生命不仅需要高度的责任心,更要有精湛的技术和医护的通力协作。原有冠心病,且处于心脏搭桥术后的患者梁先生因发热咳嗽前来急诊,短期内病情急剧恶化,呼吸困难,烦躁不安,面色紫绀,出现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叶欣护士长迅速赶来,娴熟地将病床摇高使患者呈半坐卧位,同时给予面罩吸氧,接上床边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仪,静脉注射强心药、血管活性药、呼吸兴奋药,监测心率、血压、呼吸……两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叶护士长顾不上休息,拖着疲惫的身躯又投入到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因为还有上了呼吸机的危重病人7床冼伯和9床高伯的护理工作等着她去检查……就这样,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一直伴随着叶欣。她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可谁能想到,此刻的叶欣,是强忍着自身病痛的折磨完成着一次次的抢救和护理。
为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必须将堵塞其间的大量浓血痰排除出来,而这又是最具传染性的。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面对肆虐的非典型肺炎,危险和死亡那么真切地走向医务人员。“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叶欣和二沙急诊科主任张忠德默默地作出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尽量包揽对急危重“非典”病人的检查、抢救、治疗、护理工作,有时甚至把同事关在门外,声色俱厉,毫无协商的可能。他们深知,也许有一天自己可能倒下,但能够不让或少让自己的同事受感染,他们心甘情愿!
“不要靠近我,会传染”
2月24日,对于叶欣来说是一个紧张而又寻常的日子。前天晚上值夜班时只觉得周身酸痛,疲倦得很。自从急诊科出现“非典”患者以来,她已经没有节日或周末的概念了。近一段时期以来,她明显地感到精力不济,尤其是颈椎病、腰椎病和膝关节病似乎凑热闹般一齐袭来,可急诊科有太多的事需要她,她放不下。她更不敢将自己的病痛告诉同事和领导,否则她又要被强迫休息了。上午,一位怀疑肠梗阻的急腹症患者前来急诊,需要紧急手术,同时患者的某些症状引起了医务人员的高度注意。随着检查结果的反馈,怀疑终于被证实:是非典型肺炎!紧接着患者的病情急转直下,一切严重的症状都出现了,这是一位“毒”性极大的重症患者!叶护士长与专家组的成员迅速展开了抢救工作: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患者终于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可“非典”病毒就在这个时候闯进了已经在一线连续奋战了好多天的叶欣身体。
3月4日清晨,叶欣仍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科室:巡视病房,了解危重病人病情,布置隔离病房……虽然上班前她就感觉到身体疲倦不适,但还是坚持在科室里忙碌着,密切注意着每一个患者的病情。劳累了一上午,水没喝一口,饭没吃一口,只觉得周身困痛,不得不费力地爬到床上休息。中午刚过,极度疲倦的叶护士长开始出现发热症状,不得不到病房隔离留观。体温在升,补液在滴,但叶护士长记挂的还是科室里的几个危重病人。通过呼叫仪,急诊科的同事们又听到她那微弱但亲切的声音:“9床上呼吸机后,血氧饱和度上去没有?下午每隔两小时的吸痰量多不多?”“7床每两小时尿量有多少?危重病人可要按时翻身并做好皮肤、口腔护理哦!”
病魔终于没有放过她。经确诊,叶欣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她不得不住进了她为之工作了27年的省中医院总部。在她刚进呼吸科的那几天,每当医护人员前来检查和治疗,她总是再三叮嘱他们多穿一套隔离衣,多戴几层口罩。她甚至提出自己护理自己:“我是老护士长了,什么不行?”院领导前来探望,她首先讲的不是自己的疾患,而是检讨自己的不足,责怪自己不慎染病,给医院和领导添了麻烦。她甚至询问自己科室的覃医生看看还有没有自己可以力所能及干的工作让她在病床上完成。
为了救治叶欣,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治疗小组,抽调一名主任负责全程治疗方案的实施。吕玉波院长要求医疗小组用最好的治疗方法、手段和药物为叶欣治疗。治疗小组还特别邀请了中山大学医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医学院的专家参与了整个治疗方案的制订,同时积极向全国寻求支援。一次专家会诊时,吕玉波院长听说天津有位医学专家对治疗多脏器衰竭有独到心得,当晚即打电话给这位远在天津的专家,专家被吕院长的急切和真情所感动,第二天上午即乘第一班机赶来广州。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叶护士长的病情始终没有好转。
不知有多少人在挂念着叶护士长,不知有多少人一上班就关切地询问“叶护士长怎么样了,好转了吗?”叶欣的病情几乎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蔡东士秘书长慰问她和家属;雷于蓝副省长也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亲自到医院了解治疗情况。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领导也为抢救叶欣提供了技术、物质、器械的支持。在叶欣转入ICU病房不久,由于戴上了面罩,她已经不方便讲话了。一天,面对前来治疗的医生,她忽然急切地示意护士递给她纸和笔,颤颤巍巍地写道:“不要靠近我,会传染。”护士含泪把纸递给了同事,但大家仍不怕危险,积极抢救。院长吕玉波回忆:“叶欣刚入院时,我去看她,为怕我靠近,隔着老远她就说,‘我39摄氏度,能顶住!’”现在已痊愈的张忠德主任哽咽着说:“当时我和叶欣都被传染了,同住在ICU病房,我们常写纸条,相互鼓励。”
多少人的努力和呼唤,都没能挽留住叶欣匆匆离去的脚步!就在她最后所抢救的、也是传染给她“非典”的那位患者健康出院后不到一个星期,3月25日凌晨1:30,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3月29日下午,广州殡仪馆青松厅,省中医院全体员工在这里为她做最后的送别。花圈如海,泪水如雨。遗像中,留给人们的是永恒的微笑。
“叶欣是一本书,每一页都燃烧着生命的激情”
一位熟悉叶欣的医学专家说:“叶欣是一本书,每一页都燃烧着生命的激情和热烈的追求。”
叶欣1956年出生于广东徐闻一个医学世家。1974年被招进广东省中医院卫训队。很快,年轻的叶欣从同期护理班学员中脱颖而出,1976年毕业时她的护理能力测试成绩名列前茅。叶欣留院工作了。光阴荏苒,1983年叶欣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被提升为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是该院护士长中最年轻的。急诊科是省中医院最大的护理单位,下设120、补液室、抽血室、注射室、留观室、治疗室六个部门。“快速、及时、有效”的工作性质、复杂多变的病情、触目惊心的状况,需要护士长不仅需要超一流的护理专长,更要有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的领导能力和冷静快捷的思维能力。生死一瞬间,在以痛苦、哀号、无助为氛围的工作环境里,每位医护人员都必须具备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女性而言,这何尝不是对身心的超级挑战。而叶欣在急诊科一干就是二十年。同伴们忘不了,每当急诊科有传染性疾病患者前来急诊时,叶欣总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尽量不让年轻的小护士们沾边。每次她总是说:你们还小,这病危险!对待这类病人,她护理得格外耐心、细致,没有一丝的嫌弃。对于家境贫寒的病人,她甚至主动出钱为病人买这买那。她常常对护士们说:“病人得了传染病已经够不幸了,但社会的歧视给他们心理造成的伤害也许比病痛更难受!作为护士,我们一方面要解决他们身体的痛苦,更要给他们爱的力量,生活的力量。”
2001年,一位来自福建某山区的重症患者到急诊科治疗,病情刚稳定就急着要求回家。叶欣苦心规劝,但病人就是不听,于是科室决定用救护车送病人回家。叶欣又主动申请沿途护理。22小时的颠簸和护理,病人安全到家了,可她却累得直不起腰来。为了尽快赶回上班,第二天一上午,叶欣自己出钱乘飞机回到了广州。
在叶欣的护理生涯中,她的温情护理不知感动了多少绝望的患者。救死扶伤已经化成了她人性的一部分,护理工作对叶欣而言几乎就是一种本能的奉献!院长吕玉波忘不了,叶欣是知青返城后和他同时进入省中医院卫训队的。在他做院长后,叶欣只在电话里找他两次约谈。一次是二沙分院刚建立,她主动提出到二沙急诊科担任护士长,负责繁重的护理组建工作;另一次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护士为病人服务时引发了病人的不满,叶欣主动到患者家登门道歉,然后打电话给他作自我批评。
伴随着急诊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急诊救治设备的快速更新,叶欣从没有放弃对新知识的钻研。她总是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技术,连那些自视甚高的小护士都觉得汗颜。1995年,叶欣关于《甲黄膜液对褥疮治疗护理的应用研究》,获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实现了该院护理课题在科技创新中零的突破。直到去世前,她前后共有13篇论文发表。
在叶欣担任护士长期间,她始终把培养护理人才作为本科室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她常利用午休给护士们上业务课,让刚进急诊科的姑娘们在她身上练习扎针。院领导戏言:急诊科是医院培养和输送人才的窗口。叶欣是一个性格恬淡的人,她不求闻达,只讲奉献。作为领导,她的宽容、平和、正直,她的忍让、内秀和公正,无不深深折服着她的同事和朋友。科室里的小护士曾诗意地说:叶护士长简直就是阳光和微笑的化身,那么透明,又是那么明媚。加班、顶班,对她可谓司空见惯,尤其是节假日,她会主动给自己排上班。叶欣去世后,她爱人动容地说:“我和叶欣结婚22年了,但只有结婚那年我们一起在家过了春节,其余她全是在医院度过的。”
在叶欣的办公桌上,留下了一本本厚厚的工作记录,那是用废弃的化验单背面写的工作记录。点点滴滴,记载着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拼搏的足迹,凝聚着她一生对护士职业永恒的热爱与追求。
你男朋友一定特别喜欢这种制服诱惑。特别喜欢角色扮演。变态到不至于。只能算是一个特殊的小嗜好。如果自己实在忍受不了就只能分手了。
“比较厚的羽绒服相当于9℃,厚羊绒衫是4℃……”一条名为“穿衣法则”的微博在网络上被频繁转发,吸引了许多爱美白领的注意,衣服被量化的保暖性似乎能让穿衣变成一件简单又时髦的事。衣服有温度,可以量化保暖性,这就是“穿衣法则”。不过专家回应称,这种说法不严谨。
一条“穿衣法则”在微博上被人高频率转发“比较厚的羽绒服相当于9℃,薄款羽绒服相当于6℃,稍厚的弹力絮棉衣是5℃,厚羊毛衫是4℃,棉背心4℃,抓绒衣服、薄外套是3℃,厚的棉毛衫2℃,薄的棉毛衫是1℃等,若温度为22℃,那么穿一件短袖加一件薄外套就可以:22+1+3=26,控制在26℃就可以。”
这条“穿衣法则”在各网站几乎都有过万的转发量,很多人看到的第一个反应是“有意思”“实用”。有网友追捧说:“我有选择恐惧证,很适合这种规范化计算方式。”网友董特特说:“可以参考下,对于经常南北跑的同志们很有帮助,收拾行李可以用计算温度法。”
不过也有不少网友对此表示质疑。有网友算了笔账:“怪不得0℃的时候总那么冷,厚羽绒服+羊毛衫+薄棉毛衫=9+4+1=14℃。要穿厚羽绒服+两件羊毛衫+抓绒卫衣+三件厚棉毛衫=26℃。”还有网友直接炮轰说:“新的和旧的差别很大,暖不暖和主要看蓬松度,而不是材质。学过热力学的人都知道。”
在这个一个人过中秋佳节的夜晚里,看着万家灯火,突然想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嗨,你此去欲何”
“沉舟侧畔驾千帆而过,直济沧海。”
“若千帆再沉……”
“便再挂千帆。”
513号我睡着了,这一睡就是七天,待我醒过来的时候,鼻息间都是消毒水的味道,旁边是白色的护士服和刺耳的“滴滴”的仪器声。我知道这是医院,但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躺在这里。
明明刚才我还在做梦的,梦到我和我妈吵了一架,梦到我去给我爸爸买生日蛋糕。医生进来询问了我很多事情,但是我好像都不记得了,等我被拖出去的时候,我看到了我爸妈站在那,当时我的想法就是不能让他们担心啊,然后笑的很开心,自己从这个床到了那个床上,还把护士吓了一跳。
我一直以为我无伤大雅,直到我的眼睛疼到需要吃止痛药,直到我的头疼到需要打甘露醇,直到我看了我的CT检测报告。我才知道,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我真的很幸运,可能有一丝的偏差现在的我都已经与这个世界告别了。
我终于学会了向自己的病痛低头,认真的听从医生的建议,认真的修养自己,我从来都不知道原来自己真的能坚持住一天只玩一个小时的手机,原来自己一个人发呆也可以呆一天。
住院的四十多天里,看到了太多的悲欢离合,有快乐的小学生因为摔到被父母背进来,有年轻的初中生突然脑压过大而昏厥,有健壮的中年人被折磨的瘦骨嶙峋,有年迈的老大爷被子女隐瞒着病痛而每天开心的笑着,真的是此事古难全。所有人穿上那一身病号服的时候好像都一样了,在每天数着自己有多少瓶药要打,数着自己什么时候做磁共振、CT,数着一切能够把那件衣服脱下来的时间。
人生在世生死之外皆是小事,每一个人的泪水我好像都承受不起,就算与我无关,但是看着那些歇斯底里和无能为力还是扛不住,总是默默的找个地方躲藏起来,或者带着耳机把自己从那些里面屏蔽起来。医院里好多的希望,好多的绝望,四十天里,我周围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第十五天开始,我每天都会去护士站那边看那个写着病历年龄和姓名的挂牌,有的人换了是因为康复了,而有的人却病友之间的闲聊和病友亲属之间的相互慰问让我们在那里的人都熟悉了起来,每天都会因为看到有人有好转了而开心的不行。
从前的车马很慢
一封信我才能听到你的心里话
跨越万千距离的思念
一生也只够爱一个人
之前看过一个小故事,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大学生问自己的奶奶,
“奶奶,为什么你们那个年代的爱情可以维持60年。”
“因为我们那个年代什么东西坏了只想着去修 而你们却总想着换。”
可能从大学刚开始的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那么多人要去相亲呢,就像是明码标价的走流程一样的,只是为了找一个人结婚吗?那么从小告诉我们的爱情故事又是为了什么呢?只是让我们去自己去做一场梦,然后被所谓的长大惊喜,梦醒了,该看清这个世界吗?这算是我的一种困惑,一直没有搞懂的困惑,为了这个我曾经和我爸妈争论了很久。
这半年的经历我感觉都能追的上我四年的时间了,从慌然失措患得患失,一步一步的走到最近的这段时间。现在我忽然明白了,随着时间的增长,我自己就感觉我不想再去费尽心机的了解一个人了,也不想再去绞尽脑汁的去考虑一个人的一颦一笑,好像那种相亲为了结婚而结婚的状态挺好的,都在说感情是可以培养的,合适即可。但是爱情里的一起一定是合适的,合适却不一定有爱情啊。
最近和一个朋友聊天,她说她在等一个人,再等三年,如果走不到一起,就真的准备去相亲然后组成一个家庭就好了。突然想到,我一直在戏谑,现在是00后的天下了,90后开始逐渐的退出那种嚣张且自在的舞台了。五年的时间有多长呢,好像被偷走了一样。
我真的有那么安于自己所给铸就的自己的感情观吗?就是安稳的度过这几年,然后到了结婚的年纪,到了催婚的年纪,会不经意间,刚刚好遇到合适的那个人,许自己一个安适的清晨和傍晚,许她亦是。我问了自己好多次这个事情,也给了自己最大的困乏。最后我就发现,我可能现在还做不到我所想的那个地步,可能是我还年轻,也可能是我现在不想将就,所以还是想简单的生活,然后找到那个可爱的人,可以爱一辈子的人。
从前的车马很慢,真的很慢,所以让每一次沟通都是期待了许久的念想,就把所有的柔情和思念都融化在一封信里。但是车马慢真的不是只爱一个人的原因,就像处在大数据时代的我们,分分合合的理由不应该怪罪于信息爆炸这个时代啊。
那么,好久好久没写过这些的我到底是想把车马慢写给谁呢。
一杯敬朝阳,一杯敬月光
一杯敬故乡,一杯敬远方
一杯敬明天,一杯敬过往
一杯敬自由,一杯敬死亡
不悔不愧 ,生死无畏
昨天晚上和我妈妈争论了许久,虽然我是处于一个被骂的姿势上的,虽然我很不服我妈妈的某些看法,但是有些事情不用她说我自己也确实知道。自从高考完了之后到现在五年有余了,我实在是太懒散了。以前还有大山一样的哥哥姐姐们压在我身上,仔细数数,山大,上交,这些大佬们一直在我妈妈心里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自己也算是摸爬滚打的走到现在这一步吧,从之前的踌躇满志到垂头丧气的三个月,我都感觉我变成了我自己最讨厌的那个人了。戾气与不安充斥着我自己的内心,一点都不想去做任何看起来很酷做起来却无比艰难的事,好像丧着挺好的,我享受着那一种我自诩的小确丧。
但是,昨天躺在那和我妈一本正经的打嘴仗让我感觉我好像确实有点过分了,二十一天能养成一个好习惯吗?我想试试。
因为,我喜欢的东西都很贵,我想去的地方都很远,我爱的人超完美。
其实有很多事情大可不必去抗拒,在这个年龄里,顺其自然的事发生最好,哪怕是一次乐而忘忧的演出,一次全力以赴的考试,或者是一场怦然心动的爱情。饥饿是最好的调味料,人生亦然。苦过,才明白幸福来之不易。哭过痛过,事物才更刻骨铭心。傻过……才会成长。有的事物,总要在最好的年龄时去体会,人生会有意义得多吧。
喝着非常满意的酸梅汤,嗯,一杯敬明天,一杯敬过往,若千帆沉,那便再挂千帆就是。
ls
2018924(农历2018年八月十五,中秋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