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湖屯镇定亲、结婚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这位知友,肥城当地订婚和结婚基本上和山东地区是一样的。结婚前要准备一箱子箱子里面要放二床背面放一万零一,还要放所谓的三金,给媳妇买的衣服毛衣,鞋子和袜子棉袄里和表还有就是你的条件了但男方去女方家里,箱子里必须放烟和糖
女方给男方买一身好西服,鞋,领带和袜子
男方还需要找个年龄在40岁以上能说会道的女性充当媒人(不能是离异,丧偶),当天也是要去的,与女方父母同坐上席。其次就是,订婚当天除了婆婆公公给钱以后,女孩子改口要喊爸妈,其他男方的亲戚例如舅妈,姑姑也是要给红包的。女孩子一样喊舅妈,姑姑这个不是白喊的,姑舅也是要花钱的。
肥城这个风俗每个区镇也是有很大区别的。一定问好了,最好是让女方回家问自己的长辈有没有什么忌讳以及特别要注意的
沈阳的一户姓陈的人家,家里没有男性长辈。
只有一对上了年纪的姐妹和她们的子女一起生活。
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她们就得起床为了生活奔波。
孩子们称呼姐妹中的妹妹,李敏(化名)为妈妈,叫年纪大一点的陈路豫为姑姑。
李敏很崇拜这个姐姐,她每天都会悉心照顾姐姐的衣食起居。每当这个时候,她的心里都充满着幸福。
李敏想永远跟陈路豫在一起。
每当有人问她,世界上谁是最好的人的时候,李敏就会一脸骄傲地说:“姐姐。”
李敏对姐姐的这种崇拜跟依赖很明显超出了一般的姐妹,她对待陈路豫的态度特别像是一个妻子对丈夫那样。
事实上,陈路豫曾经就是李敏的合法丈夫,与她们一起生活的那几个孩子,就是他们的亲生子女。
陈路豫既然是个李敏的丈夫?为何现在是个女人?相爱多年的丈夫,竟然想做女人
陈路豫原本不叫这个名字,她原本是个堂堂正正的男人,他的名字叫陈菲菲(化名),家住沈阳大民屯村。
与别的村民不同,陈菲菲读过高中,会咬文嚼字,文化水平其实超过了大多数的村民。
除此之外,陈菲菲还有着不错的形象。
他非常爱干净。
村子里土路多,人们的鞋子跟裤脚上往往都会沾上泥土,但陈菲菲不会。
他的裤腿永远是笔直的,一点泥都没有。
有文化,又永远保持着干净整洁的仪容仪表,到了适婚年纪的陈菲菲吸引了一众爱慕者。
李敏就是这些爱慕者中的一个。
在经人介绍后,李敏和陈菲菲就领证结婚了。
婚后,两人过了一段甜蜜幸福的日子。李敏为人勤快体贴,陈菲菲文质彬彬,对妻子也很温柔。他们的生活虽说不太富裕,但也算得上是琴瑟和谐。
李敏觉得,这样的生活就够了。她有丈夫,有子女,他们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别无他求了。
但是,一切都在他们第二个孩子出生后开始改变了。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陈菲菲外出打工,回来后突然发生了一些变化。李敏发现,丈夫陈菲菲比原来变得更精致了。
他好像更在意自己的外貌了。照镜子的频率很明显增多了,眉眼更精致了,好像是带了妆。
这些变化李敏还能理解,毕竟,自己的丈夫本来就比其他村民活得精致。
李敏也就没有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不过,她发现丈夫开始不愿意碰自己了,总是找借口推脱。
李敏以为这只是他累了,也没有多问。
等她看到陈菲菲的鞋子的时候,才惊觉可能出了一些问题。
丈夫陈菲菲居然在穿小鞋!是真的小鞋,陈菲菲原本的鞋码应该是42码,现在穿的鞋子居然是38码的。
李敏想问丈夫,他穿着小鞋,脚难道不会难受吗?
但等她看到丈夫的脚的时候惊呆了,陈菲菲的脚居然很明显地变小了!
李敏此刻只觉得五雷轰顶。
她不明白丈夫的身体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更糟糕的是,陈菲菲的胸部居然开始一天天地肿胀起来,就像是女人一样!
见妻子发现了自己的异样,看向自己的眼神也越来越惊异。
陈菲菲只好向妻子坦白,他说自己不知道为何会突然变成这个样子。但他已经很明显地在厌恶自己的身体了。
他不想进男厕所,不想承认自己是个男人。
他就只想做一个女人!听到丈夫的解释,李敏一时间不知该如何自处。她没有读过多少书,接受到的就是传统的那种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式的教育。在嫁给陈菲菲后,她就把生活重心完全放在了他的身上。
她靠着丈夫养家,她为丈夫操持家务,生儿育女。
但现在丈夫却说他想做个女人,这让她无法接受。难道这么多年的婚姻就只是个笑话吗?
李敏疑问,困惑,悲伤,愤怒……
各种情绪都在李敏的脑海中浮现出来。
他们生活的小村庄不大,整日蹲在村口以嘲笑别人为乐的人一抓一大把。
丈夫的变化肯定逃不脱他人的眼睛,到时候,村里人一人一口唾沫能把他们家给淹了。
他们肯定会带着戏谑的眼光看向自己的家人,他们一家以后该如何自处?
生活在村庄的李敏深知人言可畏。陈菲菲知道李敏的担心,但他无法控制住自己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
他每日都活在痛苦中。无法忍受的男性身体,无处可躲的流言蜚语,以及无法预料的未来都像一个个嗜血的鬼魅一样缠绕着他。
陈菲菲被这些东西折磨得面目全非。他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一了百了。
就这样结束吧!这痛苦的一生。好在,他自杀的行为被妻子李敏发现。她拼尽全力将陈菲菲从鬼门关里拉回来。但陈菲菲并没有就此绝了自杀的念头。
他还是会趁着李敏不注意,想方设法地自杀。看到丈夫痛苦的样子,李敏感到一阵阵心疼。在她的心中, 陈菲菲是她的家人,他温柔,有学识,对家人负责认真。
现在,他被折磨地不成人样。李敏在心中下定决心,她要始终和陈菲菲站在一起。
比起失去一个男人,她更害怕的是失去陈菲菲这个人。她可以没有男人,但不能没有陈菲菲!做好决定后的李敏,就默默陪着陈菲菲在家中做女人。
他描眉画眼,穿女装,李敏都不觉得有什么,甚至还觉得对方比自己还漂亮,在心中默默赞许。
他们的子女们也对父亲的变化表示了理解。
在他们的心中,父亲给了他们足够的爱与照顾,是他们的好爸爸。然而,陈菲菲的身体越来越女性化了。
他自己也控制住这种变化。陈菲菲通过查阅资料,认为自己应该是得了一种叫做:“易性症”的疾病,这种疾病会让人对自己原本的性别产生变化。
陈菲菲越来越不满足于之在自己的家中做女人了,现在他有了家人的支持,他想要走出去,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女人!
要做一个真正的女人,陈菲菲就必须接受变性手术。
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家人。
很快就得到了家人的理解。
在广西钦州市钦南区黄屋屯镇关塘村李屋也有这种风俗习惯啊,临近接新娘的前一天才和礼金一起挑去女方家的,但要看女方那边有多少长辈及小孩要“等手”的,如果长辈及小孩多的话就会送去多一点,女方那边人少的话就送少一点,要是只有十户长辈需要送的而已,每人送十个或者八个大饼就行了,总共大概送180个在饼中间染红的大圆饼。关塘村那边的风俗买两百个饼干送大概180个饼干给女方而已,留两袋出来男方家自己人吃的,风俗习惯买什么东西都要留一点点出来给男方家,不能全部都给女方家的。有些穷人给身价钱(彩礼金)女方也是,事先说好一次性给2万整的,最后给女方家的结果是分两次给完,结果两次加起来总共给19998元而已。广西钦州市黄屋屯镇的结婚礼饼一般都是中等大小一个的,饼表面微**,口感软脆,形状扁圆扁圆的,很薄,在饼的表面中间点一点红,以示喜庆。拿在手上很轻的,估计一个饼大概半两或一两重这样。男方家(准新郎家)订婚时挑一次过来,订婚的时候也可以不用这种饼,可以买一些散装的饼干,结婚之前也跳一次过来,结婚一般挑过来的都选大一点的饼干。每次都是差不多一个箩筐的礼饼(十个装一袋,一百个以上,但男方家拿两个出来了。),还有一个箩筐的“圆蹄”(切成四斤左右的一块正方形新鲜生猪肉,女方家有多少个长辈男方就拿几个“圆蹄”送过来),结婚的前一天要送女方十份左右“圆蹄”和两个连着30斤左右的重大猪脚肉挑过来。
麻薯饼(白薯籺/白糍粑)也可以作为订婚、结婚聘饼的。曾经见我堂妹订婚的时候,准妹夫和准亲家公从钦州市浦北县挑来一大箩筐的白色糍粑(白色麻薯饼)作为订婚礼饼给我堂妹。下图是我堂姐在结婚的前一天,男家担郎挑来的礼饼及圆蹄(猪肉),是拿来发给家族里面的长辈老人的,一户老人发十个大饼、一块36至6斤重的猪肉、两瓶白酒,如果之前举办订婚宴(谈婚落定酒席)的话,订婚的时候也要发一次的。
在以前北方农村“拉帮套”这种事很多,大家多多少少都应该听说过一点。“拉帮套”其实是一种畸形的婚恋现象,三方各取所需,貌似非常“和谐”,然而时间一长,“后遗症”就会显现出来,轻则三方不欢而散,重则引发血案。
我先来解释下“拉帮套”,这种现象一般是一个家庭的男主人突发变故,失去了劳动能力。比方说突然瘫痪、上工时从高处掉下来摔坏了腿这种类似的情形。普通家庭没了劳动力,根本生活不下去,这时候只能被迫无奈找个“拉帮套”的壮年男人(一般都是找不到老婆的光棍),白天干活做工,晚上和女主睡在一起。名义上男主女主还是夫妻,只是晚上不睡在一起。
“拉帮套”现在似乎无法理解,但这种现象是当时 社会 的特有产物,男主人和女主人为了活下去又不想解散家庭只能找个拉帮套的,而拉帮套的人虽然白天要累死累活的干活来养活这一家人,到晚上却可以和女主人睡在一起。
“拉帮套”在前期一般都非常“和谐”,毕竟三方都是心甘情愿的。但是时间长了很容易出现问题。有的是男主人受不了别人的闲话心生屈辱,有的是女主和拉帮套的人日久生情,最后基本都以悲剧告终。
所谓的“拉帮套”不是民俗,而是一种婚姻家庭的特殊情况。现在的90后、00后,甚至80后对“拉帮套”这个词都不是太理解,今天就来说道说道。“拉帮套”原意是,比如3匹马拉1台车很吃力,就再拴上1匹马来拉这台车,就很轻松了。在民间则是隐指在一个正常家庭里,增加一个外来的男人,多以男人的朋友身份加入的,并与男主人“兄弟”相称,一般称女主人为“嫂子”,并且在这个家庭中承担主要劳动力角色,至于和女主人存不存在暧昧关系,只有当事人才晓得,不过在在村中人们的街头巷议里,就很难说得清了。
记得在七、八岁的时候,村里有刘姓人家,男主人40多岁,腿脚不好,不能干重活,有一天村里来个也是40左右单身男人,说是刘某的一个远房亲戚,没地方落脚,就在刘某家安顿了下来,这一住就是十几年,期间发生什么故事就不得而知了。后来大家议论,说根本不是什么亲戚,是一个“拉帮套”的,当时又不懂什么意思,问大人“拉帮套”啥意思?大人说,小孩子别啥都问!
其实,现在回想起来,那种情况应该是一个特定时期的产物,一个家庭人口多,生产队挣工分赚钱少,如果就一个劳动力干活,生活会很困难,如果男主人身体再不好,生活就会更加难以维持,需要一个经济上的支持。同时,有些40、50岁的老光棍娶不上媳妇,成家无望,还需要家的温暖,在这种各取所需的情况下,这种“拉帮套”现象就出现了。
那么现在存不存在“拉帮套”这种现象了呢?由于目前农村的经济状况也变得非常好了,60、70年代“拉帮套”现象已经不存在了,看不到哪个家庭里多个毫不相干的“外人”。但是,也有女人带着病夫嫁人的现象出现,还有就是不排除存在变相的“拉帮套”问题,这么说吧,谁如果想资助谁点钱的话,微信、支付宝可以秒到,大家说是不是?
这种“拉帮套"现象,目前在农村还有存在。虽然不符合《婚姻法》规定,但却有它存在的根源和滋生的土壤。对这种现象,老百姓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好说什么,默认它的存在。举一个身边的例子。村里有一个青年,结婚几年后突然患病,农活干不了,钱也不能挣,两个孩子都还小,家庭一下子陷入困境。妻子经受不住这沉痛打击,寻死觅活,眼看就要妻离子散,家庭破裂。后来,在丈夫的默许下,找了村里一个光棍汉来"拉帮套"。从而,两个幼小的孩子没有掉在地下,家庭也没有破裂。试想一下,谁有家庭和自己的子女不抚养,愿意把别人的子女去养大呢这也是光棍汉们没有办法的办法。
在我们东北,小的时候经常听一些妇女骂那些没有男人气魄的男人。
″你就是一个拉帮套的,到最后你什么也没有。"反正这以后我就知道拉帮套这个词是一种贬义词,也不是一种什么好的说法,后来长大了才知道,所谓的拉帮套就是指牛马拉车的意思。你想一想牛马拉车付出了辛苦让别人享受。自己得到了什么,还不是自己亦有思想上的懈怠,就会挨几鞭子,一点也不考虑默默无闻的为这家做的什么,这就是无情的回报。
这种说法多半是指那些过去在农村或是城里。一家子丈夫身体垮掉了,是瘫痪或者是没有了工作能力,一时间家庭顶梁柱倒了,没有了生活的来源,所以说,生活也陷入了一片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的是那些说不起媳妇儿,年龄又很大的人。就会成为这户人家幕后的主人。也就是给这家人起到男主人的作用,比如说出劳动力种庄稼什么的。以此来养活这户男主人家的孩子和老婆。到头来帮忙的这个男人什么也没得到。
因为孩子不是他的老婆还是人家的,所以说这种人的结局是很不好的。所以说,现实中人们把它比喻做拉帮套的牛,也就是说你也只有吃草喝水的份,至于别的什么,你就别再奢望了。所以说这种拉帮套的人结局都是很惨的。替人家养大了孩子替人家养她的前夫。最后自己什么也没有得到是悲哀的。不过现在的 社会 也好了,如果说是这种现象也少见了。
北方农村拉邦套的民俗现象,确切的说应是东北农村,特别是吉林黑龙江省解放前后一段时间所特有的一种家庭形式!因为这种形式不被官方承认,只是在民间存在。拉邦套这种现象不是普遍存在,在一个村屯,有个三四家就不少了。本人在六O年代初在黑龙江一农村见过这么一家。男主人长年有病,单干时家中有几垧地无法耕种,三个子女又小,所以就找了一个拉邦套的。拉邦套的男人都是体格好的单身汉,东北人叫跑腿子,由于家境贫寒,弟兄多说不起媳妇,因而给人拉邦套,入住此家成了此家的人,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回家睡觉。招拉邦套的女人也跟邦套睡,这就成了一妇二男。这种家庭形式到六十年代中期就不存在了。应该说拉邦套这一农村特有现象是 历史 上遗留下来的,是不得已而为之。现在早已绝迹!
马车拉货物拉不动时,在车的一侧再弄出一个绳套,加一匹马帮着拉车,这叫拉帮套。而民俗中有种不受法律保护的婚姻也叫拉帮套。过去有的家穷,男子娶不起媳妇,身强力壮单身,为传宗接代,晚年有人养老,不得以去给人家拉帮套。而找拉帮套的家庭,多数是男的失去劳动能力,多病在身或者卧床不起,没有能力,扶养老婆孩子,当这个家一大群孩子眼看没法生存下去时,在丈夫的同意之下,找个拉帮套的扛起这个家继续生活。他们会向一家人一样,在一起吃饭,忙乎过日子的事,一切事由男主人当家,这个帮夫单独和女主人同居,这期间不能和丈夫住在一起的,主人家的孩子称呼帮夫为叔,在这期间帮夫生的孩子随帮丈姓,孩子对男主人称大爷(伯父)住多久没有时间时间限止,男主人病好了,不须帮助时就可辞退,(大约也有口头协议)有的没见男孩子就再多住几年,我见到的这个男人,他和女主人生的是男孩,这个孩子六岁他带着孩子离开了被帮的家庭,回到自己家独自把孩子养大。为他养老送终。现在以没有这种情况了。
在以前70年代东北会有这种情况,就是一个女主人男子因为生病啊火锅等也不能养家,然后再找一个男的过来帮着养家带孩子。他这种情况呢,一般这个刚来这个男的跟这个男主人一样,想有什么性生活呀,还有孩子的教育啊,收入啊,材质的支配权。也是大家认可的一种生活方式。那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这种事情已经慢慢的没有了。在现在看来有点荒唐,但是在以前生活条件不好的情况下,这也是一种互帮互助的方式,所以说叫拉帮套。
这种现象是特定 历史 时期造成的,当年大量闯关东的逃荒人到了东北后,有些已经家败人亡,有些人与亲人失散,为了生活,为了获得家庭温暖,有些男女才走到了一起。有些人永远失去了亲人,却在关外又拥有家庭,也是不幸中的万幸,可有些人,在再次成家后,却又被失散亲人找到,这时就发生了一种现象,原配夫妻又成为一家,而后来者又无处可去,便留下"拉帮套"。
其实,这是 历史 造成的悲剧!
后来,又一种情况出现:某个家庭的男人失去了劳动能力,为了生活,便默许了经常帮助他们的某个人与妻子有暧昧的关系,这是另种“拉帮套"。
其实这也不是东北特有的情况,这种事情,哪朝哪代,哪个地方没有呢?只不过叫法不同罢了!
小时候曾经听过骂人的话,农村妇女会骂人你是个“拉帮套”的,很多其他地方的人可能难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拉帮套不能算是民俗,应该算是特定时期的一种陋习,民俗一般是多年传承下来的一些习惯,一般是偏正向,而拉帮套确实不值得提倡的事情。
农村种过地养过马的都应该知道,马在拉车的时候,可以分为辕马和串套马,辕马是主拉车的马,而串套马是辅助拉车的马,在两匹马都无法拉动的时候,会使用三匹马同时拉车。第三匹马就叫帮马,这种现象就叫“拉帮套”。
以前的时候,北方地区人烟稀少,后来各地区的人都闯关东,进入北方地区,而这些闯关东的人大多以男性居多,所以就造成了北方地区的男女比例不平衡,很多男人都无法娶到老婆。所以在一些山区和偏僻的地方,当地的家庭中,男人因身体重病无法负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的时候,妻子会在丈夫的同意下,再寻找一个年轻力状的男人帮助养家糊口,负担起全部的家庭责任。三人共同生活,人们把这种陋习称之为“拉帮套”。而等丈夫因病亡故以后,负责拉帮套的男人会和女人一起结婚,继续生活下去。
建国以后,婚姻法施行,所以这种“拉帮套”的陋习就逐渐消失了,拉帮套的陋习是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和家庭极度困难没有出路的情况下才采取的一种婚姻方式,所以现在根本就没有了。所以说不能把它归类为是一种民俗。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叫拉帮套的,其本意是过去马拉木轮或胶轮大车由于车载较重,一挂大车要套上四匹马。中间一匹马架辕,前边一匹拉主套,左右各有一匹马拉帮套。引伸意思是一个家庭男人病重或残疾卧炕(床)无法养活妻儿老小,经过族人和村长认可招进一个认为比较勤快的光棍汉进来养活全家老小。这个人可以和这家人睡在一铺炕上和女人过夫妻生活,生儿育女。这个人叫拉帮套的。在世俗眼光里多少有些歧视的意思。这个习俗是特定 历史 阶段的产物,建国以后某个时期还存在过,记得还拍过**返映这段 历史 。拉帮套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给人拉一辈子帮套,万一病重男人死了,拉帮套的可以和女人结成永久夫妻过一辈子,如果病重的男人病愈了可以养活一家老小了,拉帮套的男人可以走人。但可以把和女人一起生的孩子带走,这叫Pi犊子。如今这种现象近乎绝迹了,既使有也在地下进行,一般称相好的,基本上是临时工。
村里是不是有些不怎么正常的人?哪里有红白喜事他都知道?
我想这个提问可以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因为事情还真是这样。
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因为一件事情,觉得好奇怪。我们镇上有一个男的,是一位李姓大哥,不管镇上哪家有事他都知道。我们这个镇辖五个村,每个村有六七千个人口。所以算是个人口很少,面积也小的镇。虽是如此,我们这边办酒席的排场却是很大的。一家办喜事,同镇的其他村也有很多来的。所以有时候其他村里有喜事时,也许大家不一定知道,但李姓大哥在吃饭前都会准时出现。
不管是红白喜事,在正酒的前一天一个队里的人就开始帮忙杀猪,做一些杂事,为第二天的酒席做准备,所以这一天我们当地人叫做“帮忙”。大家忙过一天后,晚上主人家会办一次正席感谢招待大家。如果在帮忙的当天晚上,李姓大哥就到场的话,那就证明附近村没有其他人家办喜事,否则的话,他都是正酒的那一天才到场的。
听到有很多人说起过同一件事,他们在去赶集或者出门去做事的时候看见李姓大哥,一问才知道别人在办喜事。无意中得到这个消息的人都说幸好遇到他,要不然这次的礼都还不上人家,以后碰到别人还真不好意思。所以大家达成共识,只要看到他在路上走就知道他是赶往办酒席的人家。有时候一看见他,突然就会一愣:今天哪家办酒?
全镇不管是哪个村,只要是一有办白喜事的,只要李姓大哥到场,“望山钱”都会归他扛。如果他不在,那就是肯定另外的村里也有人家在办白事。当然主人家也不会让她白扛,会适当给一点钱给他。所以李姓大哥是唯一一个在白喜事上不赶礼,主人还给他钱的人。
李姓大哥其实是一个比一般的人还聪明的人。他自己母亲过世得早,父亲给他兄妹几人找了一个继母。其实继母对那几兄妹是很好的,但唯有他不听教。继母不管是教她们做什么事情,他都认为继母是为了让他们学会帮她干活,继母是想从他们身上得到便宜。所以很小的时候他干脆从家里出来。父母找也不回去,宁愿在外面游荡。就是这样,养成了好吃懒做的性格。
他虽不聋不傻不残,但却邋里邋遢的。头发留长了披到肩上,打结成一坨一坨的,衣服也穿得油光发亮起硬壳。好心的老人见到会拿一两件衣服给他,或者是帮他理一下头发。但他从来不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如果别人经常帮他,她会知道他的好。但如果有一次没有帮他,他就会心里起恨心,将他视做仇人,每天晚上捡酒瓶砸碎在别人门外,或者是在别人门前拉屎拉尿,以示报负!为此,还被别人狠狠地打过几次。
后来大家都不再帮他,随他自生自灭。他也照常在镇上的街上游逛。实在是没钱过不下去了,他还是偶尔会去帮人打两天杂。但钱一拿到手,就去大吃大喝找**。几天钱又没有了,坐在街边别人的门市前等着别人给点吃的给他。
这位李姓大哥现在也是快60的人了,他年轻时继母还专门去找过他很多次,让他和她回家。但每次他都说继母是为了他回去给她当挣狗,所以用最恶毒的语言骂继母。前几年,他继母已过世,在过世前也一直记挂着他,但他甚至都不回去看继母最后一眼。而他自己现在也是快60的人了,但那个家是他想回去却再也回不去的家。
所以说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从小就怕自己吃亏的人,结果输掉了自己的一生!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水不可斗量。你别看他不怎么滴,方圆七八里哪里有红白喜亊他最先知道。你以为他有特异功能呀,有神机妙算术呀,
不,是他的“专业”,干一行爱一行,修炼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某村就有那么一个人,男,六十岁左右,没读过书,自已的名字也认不得,但他有一双“顺风耳”,昨晚哪家死了人,哪个重症病人将断气,他最先知道,最先得到主人家的“重托”,最先通知八个抬大杠的做好准备,因为他争得了做抬大杠的“领头羊”。
“领头羊”有什么好处?告诉你,好处多多:开坟第一锄、封穴、进棺、封棺打钉……等等,主家都要另赐红包,林林总总算起来,要比别人多好几百块钱。
赐他有双“顺风耳”,其实高抬他了,他是任劳任逸锲而不舍花了苦功夫的:
第一、他是特留心的
方圆七八里,基本还是一个村子,是熟人 社会 。作为抬棺埋尸的专业人,他全部心机都放在观察、了解、洽谈“业务”上,就知道每家每户的基本情况。
第二、他有妙计重点“关怀”
谁得了重症或不治之症,他会列入重点“关怀”对象,凭记忆、凭别人说的,搜肠刮肚追根溯源往上查祖宗八代有没有粘亲带故。如有,他会提前拿点小礼品去探视,小礼品就是“敲门砖”,尔后,又隔三差五去看望一下。如此密集地掌控,一旦死了,主人出于情面,抬棺淹埋之事就“委托”他去操劳了。
有位范氏人就是这样,他查到他的爷爷的奶奶就是他府上人,他以表兄弟名义特别“关怀”他,病人与癌症搏斗三四个月,终于走了,他第一个得到消息,其抬棺丧事他包了。
第三、守株待兔
往上查没粘亲带放的,怎办?他不泄气,
笨人有笨法,守株待兔。
去年何氏家有位老奶奶快不行了,但不粘亲带故,提着礼品去探视总不合适吧,好在离病人不到二十米处,有位人家开了个小商店。于是那几天他哪也不去、什么活也不干,专心致志天天泡在这小商店里。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等到了。
说实话,一村有二三个竞争者也怪难为他的,要不,他也没那么辛苦。
辛苦算什么,消息有偏差才会很尴尬。
一次,最下游的一个自然村,也有一位危病人,但他不好插手,因为那里附近也有一个干这一行的,他总不能“直捣龙王庙”吧?不过,他们不会内斗,有合作才能利益最大化,甲接的“货”会叫乙来帮忙;乙接的“货”也会叫甲来帮忙,只要没弄到不愉快的情况下。
这次让他紧张了一阵子,那个“干这一行的”骑着摩托车从他房前急驶而过,明明看见他就在房前,连招呼也不打。
他断定那危病人肯定死了,他去上村肯定是叫人帮忙了,他寻思:我哪儿得罪他了?不叫我呀?
越想越不对劲,待那人折回走了后,他赶紧上来一探究竟。首先见到的是笔者,开门见山说:“xx死了,他叫人了”?
我说:“不会吧?他没叫你”?
“没有”。
我说:“没有就没死”!
这哪跟哪呀,人家是来问有没有要草鱼苗养的,他一个亲戚有草鱼苗出售,会送货上门!
嗨!他干这一行也太辛苦了。
我们村就有这样的兄弟两,现如今五十多了还是光棍一人,他们兄弟俩先天性的呆傻,个也不怎么高一米三四左右的样子,你说他们呆傻但他们对全村人所有家庭所有成员的的名字了如指掌。甚至谁家娶了新媳妇连名字都叫得上来,在我们村谁家有红白喜事他们肯定必不可少,端茶倒水忙前忙后,甚至对前来的亲戚他们也显的格外亲热。久而久之凡我们村的在外村的不少亲戚对他们也是耳熟能详。在我们村只要有红白喜事他们肯定是第一时间到场,而且经常从头忙到尾。通过观察我发现他们一般跟村里几乎所有的人见面都要打照乎,而且跟前跟后非要刨根问底不可,直到问到他们满意为止。再加上他们没什么正当职业整天在村里东游西当。信息来源自然比我们整天忙于生计的这些人多了。
这种人一般无正当职业,可是平时又爱凑热闹,特别喜欢喝酒抽烟等等。而红白喜事人多,又免费吃饭,又免费供烟酒,是这种人最好的去处了。
不过这种人也不是讨厌的人,也很受当地村民喜欢的。因为现在的农村红白喜事,那些宴请嘉宾,大多是上百桌,需要很多人帮厨的。虽然农村也有一条龙服务,但大多都是收费太高,很不合算,干脆把这多余的费用请人工自己做饭烧菜了,还能大伙聚餐在一起,增添人气。
所以,单伙房人员就要达到60一80个人,甚至需要100个人以上。这样,各村各屯大多数青年人都打工去了,要找一百个人帮厨得跑几个村叫的,所以,这种人正好派上用场了。
于是,在农村的红白喜事中,都见到这种人。而且这种人习惯了,做工肯出力,说话有分寸,还是很受欢迎的。但是这种人不是很多,一个村只有一两个呗了,他们活得也自在。
所以,在农村也有几种人的,特别是那种专门从事搜索别人家丒事的人最讨厌,而这种逢红白喜事都在场的人倒是受人欢迎。
在有的乡下地方见过,但也不是所有乡下地方都这样,这一种人是人弱势群体人,你叫他去干其它争钱活,一来有的确实干不来,有的是能干一点点,但确实竟争不过人家,你只要仔细深入地观察 社会 ,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群体,不论高层次还是低层次都充满着竞争,人要生存,过好一点点,他们就去这些红白喜事地方,主人家大多心生善念,不会为加一双筷说什么,再有的过去还帮干点烧火砍柴事,特别是白事,有的事不愿干,而他们就伎使这些人干点,这些人也不怕脏,不怕鬼,过后还多少给点钱。总之就是干什思什,再若有这些事也会有人主动告知他们。
这样的问题也有,不怎么正常的人是一天到晚又不用做事,这里跑到那里,那个村都去,所以这样的人就跟信号塔一样满信号,那里有一点事都知道
不得不说,题主对生活观察入微,还真是这样。我二姑家有一个小叔子就是这样,在村周边的红白宴席上准能看见他。这么多年过来了,不管是办酒席的主家,还是吃席的客人,都已经习惯了有他出现。为啥平时看他们呆呆傻傻的,却对村里的红白喜事这么清楚呢?
一、整天也没别的事,也就惦记着红白事过把嘴瘾我们都知道,这类人整天闲着,因为现在形式好,吃饭穿衣都不愁。他们也就吃饱喝足睡够,剩下的时间也就是到处瞎溜达了。每天到处走,哪家要办酒席自然了如指掌,可能提前几天就开始盘算着要吃酒喝肉了呢。
二、有些村民为了热闹,专门告诉他们说实话,有他们在有时候还真能给酒席增加不少乐趣。所以有些村民在临去吃酒席前碰到他们往往会大声告诉他们。反正也不是自家办酒席,看热闹不嫌事大,单纯图一个乐子。
三、主家邀请这在我们闽西非常普遍。虽说这类人家庭条件一般比较差,但主家请他们去赴宴也不是为了礼金,而是为了礼数。毕竟他们也是村里的一份子,远的不说,村里同宗同族的人家办酒席,是一定要邀请他们的。有时候因为他们的辈分大,甚至还要邀请他们坐上席位呢。
还有一点,特别是办白事的时候,需要他们当帮手。在我们闽西农村,在出殡前是要把灵前周边打扫干净,并把垃圾提前倒掉的。这种事很多人不愿意干,往往会安排给他们,他们也很乐意效劳。
虽说他们看起来挺寒酸的,但他们天性善良,如果周边有这类人,请善待他们。见过一个,那时我在汛桥西山寺雕卧佛时,有一个呆子,知道什么时候寺院要做佛事,就来寺院里,吃白食。在这一方面,比正常人还机灵!我们也感到奇怪!!!
这种人我们叫他(守村人)也叫(护村神)
这样的人思维和我们不一祥,胆子比较大。想法很少有人猜的透,而这样的人村里很少人讨厌他,虽然很懒,因为不干活,可是他不会做伤天害理的事,天天在村里,也不出远门,村里有啥事,不管你大事小事他都是第一个到达战场,所以我们叫他守村人。
还有很多村里出了这样的人,就不会出第二个了,科学家都无法解释,说他神经,他也不神经,说他好吃懒做吧,给点小钱,化粪池都给你挖了。村里要是谁被别村的欺负了,他绝对是一个鲁班一样的存在,第一个到达战场。天不怕地不怕。所以我们叫他护村神,神一样的存在。
这样的人平时没事做,到处溜达,人际关系是村里最好的,因为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溜达,关系能不好才怪。哪里办啥事,都会记住。假如谁家办事了,这样的人也是第一个到达战场的,没事就帮帮忙啊,主事家也会给他个位置大吃一顿,哪怕角落里蹲着!碗里绝对是大鱼大肉!
根据我本地实情,这些人确实是不正常的人,具体如:游手好闲穷且无能也不顾脸面的人。红白喜事,图个吉庆,来的都是客,供吃供喝,这些人正好混吃混喝,所以,他特别关心这类事情。再如游手好闲但不痴不傻趁机捞好处甚至敲竹杠的人。死人了,他能买刀纸来烧,遇到有偷偷土埋什么的,弄条烟、得个百十元封口费不揭发;结婚、寿诞他也能来贺喜帮忙要喜钱。他自然关心了。又如少数精神不正常的人,整天正事做不来,闲也闲不住,东跑西逛赶热闹,红白喜事自然也是他们关心的对象。当然,这些人极少,有的村多则一两个,有的村没有。
还有一种是从事与红白喜事有关的本地生意人,如做乐队,卖祭品、供品,搞家庭宴席等等的,也会调查、关注这些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