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男人生日文言文

30岁男人生日文言文,第1张

1 男子年龄用文言文怎么说

0-1岁:孩提、襁褓

2-3岁:孩提

8岁:童龀

9岁:九龄

13-15岁: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15:束发、成童、志学

20岁:弱冠、七尺、弱冠、始冠、及冠、冠岁、加冠、冠年

30岁:而立、立年、始立、始室、壮室

40岁: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及艾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

51岁:开六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61岁:开七、华甲

64岁:破瓜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71岁:开八

77岁:喜寿

80岁:望八、杖朝之年

88岁:米寿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望九、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人瑞

2 古文中每个年龄段的称呼 及背景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20岁(男)——弱冠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

《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读者文摘》1983年第一期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 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初度:指小儿周岁。 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

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龆龀:指儿童。

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 教数之年:指儿童九岁。

外傅之年:指儿童十岁。 舞勺之年:指儿童十三岁。

以上皆出自《记》。 破瓜之年:指十六岁女子。

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

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破瓜之年”亦谓六十四岁。《通俗编》又云:“若吕岩赠张泊诗:‘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

有室之年,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语出《礼/曲礼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岁。 杖乡之年:指六十岁。

杖国之年:指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以上称谓,皆出于《王制》。 下寿:六十岁。

中寿:八十岁。 上寿:一百岁。

以上称谓,出于《庄子》。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此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

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广韵》:“龙钟,竹也,老者如竹枝摇曳,不治禁持。

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颠倒阻滞,如人之遭际,故云。”。

3 古文中每个年龄段的称呼 及背景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及缘由背景 1、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小孩子一生下来是红色的,所以叫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婴儿”。 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意思是当时成王还是个在襁褓中的婴儿,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

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

意思是二三岁的小孩子,还在襁褓里可以逗他笑,可以提抱。 4、龆龀: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意思是男孩子八个月长牙齿,八岁换牙,女孩子七个月长牙齿,七岁换牙。

所以用龆龀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6、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意思是开始可以入学了。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二三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意思是收起头发打结,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出自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十三四岁婀娜多姿的少女,二月初的豆蔻,豆蔻也比喻十三四岁少女。 9、及笄:女子15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

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10、束发:男子15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11、破瓜:16岁女子。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20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30岁;不惑:40岁;知命:50岁;耳顺:60岁。

来源于《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此用而立指30岁;不惑指40岁;知命指50岁;耳顺指60岁。

(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14、古稀:70岁。

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是酒随时都可以喝,但是70岁的人很少,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5、耋:70-80岁。 毛传:“耋,老也。

八十曰耋。”意思是古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16、耄:80-90岁。 《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后世又有“七十曰耄”的说法,故现在讲即是大约七十至九十岁年龄的古称,形容年老,引申为昏乱之义。 17、期颐:100岁。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期是期待,颐是供养,意谓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别人供养或照顾。

期颐,一般指一百岁老人 扩展资料 年龄称谓的命名特点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

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

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 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

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

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

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

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1 各年龄段时古文说法

襁褓:婴幼儿时期孩提:小孩会笑要人提抱的年龄阶段,后指2-3岁儿童龆龀:小孩换乳牙,后指7-8岁的孩子垂髫:儿童头发不加收束,自然下垂。

后指儿童。又称髫岁,髫年,髫龄,髫发。

总角:儿童把头发收束起来扎在头顶两旁的发髻。代指幼年。

9岁九龄:为9岁。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十三:为13岁。

15岁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二八:为16岁。20岁加冠:指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

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30岁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50岁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54岁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

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61岁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如:耄[mào]耋[dié。

2 文言文中各个年龄阶段如何称呼

1总角 古时幼儿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

《诗经·齐风·甫田》:“总角卯兮。”角,小髻;卯,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

后人用“总角”代指童年。 2垂髫 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

后因以“垂髫”指童年。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 豆蔻 十三四岁的少女。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4 及笄 女子15岁。笄是古代妇女盘头发用的簪子。

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 5破瓜 女子16岁。

古代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因称16岁的女子为“破瓜之年”。谢词:“破瓜年纪小腰身”。

6弱冠 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礼记·典礼上》:二十曰弱冠。晋左思《咏史》诗:“弱冠弄柔翰,卓荤观群书。”

7而立 三十岁。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8不惑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言人到了40岁,社会经验较多,能辨是非。另外,强仕也指40岁。

《礼记·典礼上》。谓男子40 岁,智虑气力皆强盛,可以出仕。

9天命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10艾 50岁。《礼记·典礼上》:“五十曰艾。”

孔颖达疏:“苍白如艾也。”意谓老年头发苍白如艾的颜色。

11花甲 60岁。以天干地支顺序组合为60个错综参互的名号而得名。

12耳顺 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

故称60岁为耳顺之年。 13耆 60岁。

14古稀 70岁。杜甫诗《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15耄耋 老年。后来80、90岁为耄耋之年。

16期颐指一百岁。《礼记·典礼上》:“百年曰期颐。”

期,需要;颐,调养、照顾。意为百岁老人需要后代养。

宋代17 华诞 生日。华,光辉,光彩。

华诞即对人生日的美称。18 悬弧之辰 男子生日。

古代诞生礼俗,生了男孩便在门的左侧挂一张弓——弧。后因称生男为悬弧,男子生日即称为悬弧之辰。

19弄璋 男孩诞生。璋,一种玉器,为古代王侯所佩用。

《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司,载寝之裳,载弄之璋。”意谓希望所生的男子将来也能佩带玉饰,成为王侯。

后因称生男为:“弄璋”。 20弄瓦 女孩诞生。

瓦,一种纺锤,妇女纺织的工具。《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衣之褐,载弄之瓦。”

意谓希望所生的女子将来能胜任女红。后因称生女为“弄瓦”。

3 古文中每个年龄段的称呼 及背景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20岁(男)——弱冠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

《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读者文摘》1983年第一期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 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初度:指小儿周岁。 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

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龆龀:指儿童。

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 教数之年:指儿童九岁。

外傅之年:指儿童十岁。 舞勺之年:指儿童十三岁。

以上皆出自《记》。 破瓜之年:指十六岁女子。

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

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破瓜之年”亦谓六十四岁。《通俗编》又云:“若吕岩赠张泊诗:‘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

有室之年,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语出《礼/曲礼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岁。 杖乡之年:指六十岁。

杖国之年:指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以上称谓,皆出于《王制》。 下寿:六十岁。

中寿:八十岁。 上寿:一百岁。

以上称谓,出于《庄子》。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此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

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广韵》:“龙钟,竹也,老者如竹枝摇曳,不治禁持。

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颠倒阻滞,如人之遭际,故云。”。

4 求五十大寿祝寿语

五十岁: 庭帏长驻三春景 海屋平分百岁筹 元龙早日推湖海 安石中年有竹丝 半百光阴人未老 一世风霜志更坚 年齐大衍经纶富 学到知非德器纯 五十华诞开北海 三千朱履庆南山 海屋筹添春半百 琼池桃熟岁三千 读书砥行堪知命 安富尊茶且慕亲 大衍宏开光禹范 知非伊始学蘧年 花甲正圆十年再造 林壬入颂百岁半临 学到知非宏开寿域 年齐大衍共晋霞觞 人方中午五十日艾 天予上寿八千为春 五岳同尊唯嵩峻极 百年上寿如日方中 吾辈当惜分阴万八千日莫虚掷 劝君更尽杯酒四十九年应知非 数百岁之桑弧过去五十再来五十 问大年于海屋春华八千秋实八千 不福星真福星即此一言可为君寿 已五十再五十请至百岁再征余文。

古代成婚的年龄,各朝代并不相同。春秋时期,男子20加冠,女子16及笄,即可结婚;又谓“男30而娶,女20而嫁”,是为不失时。《汉书·惠帝纪》中就明文记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罚她缴纳五倍的赋税。其实,中国古代早婚的现象也很严重,宋代曾有“凡男年15,女年13,并听婚嫁”的规定。《后汉书·班昭传》中就记载:班昭“年十有四,执箕帚于曹氏”。《汉书·上官皇后传》中甚至有“月余遂立为皇后,年甫六岁”的记载。但一般都是在20岁前后。

其实关于婚龄古代是呈现一种转变的趋势,但是大致都回归到了20岁左右,而关于成婚年龄的利弊古书上有一段讲述得很好,引用如下

“人之男女不可于幼小之时便议婚姻。大抵女欲得托,男欲得偶,若论目前,悔必在后。盖富贵盛衰,更迭不常,男女之贤否须年长乃可见。若早议婚姻,事

无变易固为甚善。或昔富而今贫,或昔贵而今贱,或所议之婿荡浪不肖,或所议之女狼戾不检。从其前约则难保家,背其前约则为薄义。而争讼由之而兴,可不戒哉?”

中国古代的年龄称谓 年龄称谓趣谈 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也谈古代年岁的别称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 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初度:指小儿周岁。 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龆龀:指儿童。 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 教数之年:指儿童九岁。 外傅之年:指儿童十岁。 舞勺之年:指儿童十三岁。 以上皆出自《记》。 破瓜之年:指十六岁女子。 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通俗编·妇女》:“宋谢幼 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破瓜之年”亦谓六十四岁。《通俗编》又云:“若吕岩赠张泊诗:‘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有室之年,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语出《礼·曲礼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岁。 杖乡之年:指六十岁。 杖国之年:指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以上称谓,皆出于《王制》。 下寿:六十岁。 中寿:八十岁。 上寿:一百岁。 以上称谓,出于《庄子》。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此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广韵》:“龙钟,竹也,老者如竹枝摇曳,不治禁持。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颠倒阻滞,如人之遭际 ,故云。”

1 古文年龄怎么说啊

一、婴幼儿时期

1、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两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本词中“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提携”等为其衍生词。

二、少年时期

1、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2、垂髫:髫,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3、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4、教数:9岁。

5、外傅:10岁,出外就学。

三、青年时期

1、金钗之年:女子12岁;

2、舞勺:13岁。豆蔻年华:女子13岁。

3、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成童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4、笄:指女子15岁。“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及笄:女子15岁;

5、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6、二八:女子16岁;

7、弱冠:指男子20岁。弱,弱小。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8、花信年华:女子24岁。

四、中年时期

1、而立:指30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2、不惑:指40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3、艾:指5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五、老年时期

1、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2、黄发:指长寿老人。

3、花甲(耳顺):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4、古稀:指70岁。

5、喜寿:77岁;

6、耄耋:指80岁。

7、米寿:88岁;

8、鲐背:tái,90岁,指长寿老人。

9、白寿:99岁;

10、期颐:指百岁。

11、茶寿:108岁;

12、上寿:120岁

13、双稀:140岁

-年龄称谓

2 文言文如何说年龄

一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 20岁(男)——弱冠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二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亦作“古希”。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

《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三《读者文摘》1983年第一期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初度:指小儿周岁。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

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龆龀:指儿童。

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 教数之年:指儿童九岁。

外傅之年:指儿童十岁。舞勺之年:指儿童十三岁。

以上皆出自《记》。破瓜之年:指十六岁女子。

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

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破瓜之年”亦谓六十四岁。《通俗编》又云:“若吕岩赠张泊诗:‘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

有室之年,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语出《礼/曲礼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岁。杖乡之年:指六十岁。

杖国之年:指七十岁。杖朝之年:八十岁。

以上称谓,皆出于《王制》。下寿:六十岁。

中寿:八十岁。上寿:一百岁。

以上称谓,出于《庄子》。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此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

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广韵》:“龙钟,竹也,老者如竹枝摇曳,不治禁持。

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颠倒阻滞,如人之遭际,故云。”。

3 文言文中各个年龄阶段如何称呼

文言文中各个年龄阶段称呼

1总角

古时幼儿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诗经·齐风·甫田》:“总角卯兮”角,小髻;卯,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后人用“总角”代指童年

2垂髫

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后因以“垂髫”指童年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豆蔻

十三四岁的少女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4及笄

女子15岁笄是古代妇女盘头发用的簪子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

5破瓜

女子16岁古代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因称16岁的女子为“破瓜之年”谢词:“破瓜年纪小腰身”

6弱冠

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礼记·典礼上》:二十曰弱冠晋左思《咏史》诗:“弱冠弄柔翰,卓荤观群书”

7而立

三十岁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8不惑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言人到了40岁,社会经验较多,能辨是非另外,强仕也指40岁《礼记·典礼上》谓男子40 岁,智虑气力皆强盛,可以出仕

9天命

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10艾

50岁《礼记·典礼上》:“五十曰艾”孔颖达疏:“苍白如艾也”意谓老年头发苍白如艾的颜色

11花甲

60岁以天干地支顺序组合为60个错综参互的名号而得名

12耳顺

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故称60岁为耳顺之年

13耆

60岁

14古稀

70岁杜甫诗《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15耄耋

老年后来80、90岁为耄耋之年

16期颐

指一百岁《礼记·典礼上》:“百年曰期颐”期,需要;颐,调养、照顾意为百岁老人需要后代养

4 男子年龄用文言文怎么说

0-1岁:孩提、襁褓

2-3岁:孩提

8岁:童龀

9岁:九龄

13-15岁: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15:束发、成童、志学

20岁:弱冠、七尺、弱冠、始冠、及冠、冠岁、加冠、冠年

30岁:而立、立年、始立、始室、壮室

40岁: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及艾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

51岁:开六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61岁:开七、华甲

64岁:破瓜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71岁:开八

77岁:喜寿

80岁:望八、杖朝之年

88岁:米寿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望九、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人瑞

5 人的年龄用古文怎么说

1、按问讯,根据对方年纪和性别,有“齿龄”、“芳龄”、“椿龄”的用词,分别对应青少年、女性、老年人。

2、按不同年岁的人,用词区分很细:襁褓[qiǎng bǎo]:不满周岁。 孩提[hái tí] :两至三岁。

髫年[tiáo nián] :女孩七岁。 始龀[shǐ chèn] 、龆[tiáo] 年:男孩八岁。

(注: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常用“黄口小儿”语)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

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6 文言文中的说人年龄的词语

总角:借指幼年。

古代未成年者把头发扎成髻[tiao(二声)],叫总角。垂髻、髻年:借指幼年。

髻,儿童头发上扎起来下垂的短发。束发、成童:十五岁以上。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及笄[ji (一声)]:女子十五岁左右。

古笄: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十五岁就把头发簪起。

弱冠:男子二十岁左右。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戴上成人帽子。

因不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三十岁。

《论语》:“三十而立”。立,指“有所成就”。

不惑:四十岁。《论语》:“四十而不惑。”

惑:迷惑。知天命:五十岁。

《论语》:“五十而知天命”。花甲:六十岁。

古代六十年为一甲子。古稀:七十岁。

杜甫《曲江》诗:“人生七十古来稀。耄耋[mao die (四声,二声)]:八九十岁。

泛指老年。《礼记》:“八十九十曰耄”。

《诗》毛传:“八十曰耋”。期颐:一百岁。

《礼记》:“百年为期颐。

1·中国的传统中没有结婚多少年纪念日,什么“金婚”、“银婚”、“钻石婚”是西方泊来品。

2·中国传统中对年龄的称呼:

出生-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7岁(女)——髫年;

8岁(男)——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出嫁—— 梅之年;

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之年。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年 始龀---指刚到换齿的年龄,约七、八岁左右 幼年总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勺”是古代的一种舞蹈 15-20岁-舞象之年 “舞象”是一种武术。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jī)之年 16岁(女)-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30岁(女)-半老徐娘 50岁-年逾半百、知天命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致改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耄耋(音mào dié) 90岁-鲐(tái)背之年 100岁-期(jī)颐

扩展

女人40岁被称为暮春之年,男人40岁被称为不惑之年。30-40岁的女人经过岁月的沉淀,可以说是风韵犹存,是最成熟的时候,30岁的女人称为半老徐娘,40岁的女人被称为暮春之年,因为这是旧时的说法,古时候的女人结婚很早,40岁已经是很大的年纪了。

女孩七岁称给髻年,十二岁称金钗之年,十三岁称豆蔻年华,十五岁称及笄之年,十六岁称碧玉年华,二十岁称桃李年华,二十四岁称花信,至出嫁称梅之年。

男孩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朿发,七岁称韶年,八岁称龆年,二十岁称弱冠,三十岁称而立之年,四十岁称不惑之年,五十岁称知命之年,六十岁称花甲之年,七十岁称古稀之年,八十岁称杖朝之年,九十岁称鲐背之年,八十至九十岁

一、古人对年长者的称谓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二、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等。

1、令,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

2、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三、示例。

1、君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梦微之》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释义:

夜里做梦与你携手共同游玩,早晨醒来泪水流满巾也不擦拭。在漳浦我三次生病,长安城草生草长已经八个年头。想你逝去九泉尸骨已经化成泥沙,我还暂时寄住人间白发满头。阿卫韩郎已经先后去世,黄泉渺茫昏暗能够知晓吗?

2、公

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

《沁园春·题潮阳张许二公庙》宋代:文天祥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

骂贼睢阳,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

人生翕歘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流芳。

古庙幽沉,仪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

释义:

做儿子的能死节于孝,做臣子的能死节于忠,那就是死得其所。安史乱起,正气崩解,不见尽忠报国之士,反多无耻降敌之徒,士风不振,大义不存。张巡骂贼寇直到双眼出血,许远温文尔雅爱君能守死节,他们都留下万古芳名。后来的人已经没有他们那样的操守,那种如百炼精钢似的精诚。

人生短促,转眼生离死别。更应该轰轰烈烈做一番为国为民的事业。如果他们当时甘心投降卖国,则必受人唾骂,以至遗臭万年,又怎么能够流芳百世呢?双庙幽邃深沉,二公塑像庄严典雅。夕阳下寒鸦枯木示万物易衰,而古庙不改。邮亭下,如有奸雄经过,面对先烈,则当仔细思量、反躬自省。

3、足下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唐代:柳宗元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释义:

得到杨八的信,知道您遭遇火灾,家里没有一点积蓄了。我开始听到很吃惊,接着感到怀疑,最后才非常高兴,本来我准备慰问您,现在却改变了,要向您道喜。

由于相隔很远,信里的话又很简单,我不能彻底了解您家的情形,如果真是像大水冲过一样,干干净净的,完全没有了,我就更要因此向您道喜。

4、夫子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杨氏之子》南北朝:刘义庆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释义:

在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5、大人

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

《井底引银瓶·止*奔也》唐代:白居易

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

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姿。

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笑随戏伴后园中,此时与君未相识。

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知君断肠共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

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

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

潜来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归不得。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释义:

从井底用丝绳向上拉起银瓶,银瓶快上来了丝绳却断掉了。在石头上磨玉做的簪子,玉簪快要磨成却从中间折断。银瓶沉入井底玉簪折断又能如何呢?就像如今我和君的离别。回想起往日在家还是闺秀之时,人们都说(我)举动之间都有美丽的影姿。

头发梳成美丽的发髻如同秋蝉之翼,将双眉化成如同远山一般缠绵婉转。笑着和(侍婢)嬉戏大笑相伴在后花园,这个时候我还没有和君相识呢。我玩弄靠着矮墙青梅树的枝桠,君骑着白马立在垂杨边上。我在墙头你在马上遥相对望,一看见君就知道已经有断肠的相思。

知道君断肠的相思想要和君倾诉,君将手指向了南山的松柏树。感受到君心就如松柏化成,暗想着要结起双鬟想要随君离去。随着君到家里五六,君的父母常常有话告诉我。经过正式行聘的才是正妻,私奔的是妾室,没有资格参与家族祭祀。

终于知道君的家是不能够住下去的,可是奈何离开家门却没有去处。难道我没有父母高堂?我的家乡也都是亲人。因为和君私奔所以很久不与家乡通消息,如今悲愤羞愧无法归乡。对君而言不过一天的姻缘,却耽误了我一生的幸福。以我的经历告诉那些小人家痴情的女儿,千万要慎重不要将终生轻易许人。

——敬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5838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9
下一篇2023-11-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