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医生,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救死扶伤,受人尊敬,其中更不乏医之大者,将病人视为自己的亲人般对待。她叫林巧稚,被尊称为“万婴之母”、“中国医学圣母”、“生命天使”,一生亲自接生50000多名婴儿,其中不乏袁隆平这样的名人,她还是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院士,是中国妇产科学的奠基人,她就是不折不扣的医之大者。
1901年12月23日,林巧稚在福建省思明县鼓浪屿一教员家庭呱呱坠地,新生儿的降临本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是,但林巧稚的母亲却并不开心,因为她有着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所以对这个女儿的到来并不满意。
所幸林巧稚有一位好父亲,林父年轻时留过洋,接受了新思想的熏陶,并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并非常重视对孩子人格的培养,故而林巧稚幸福快乐地成长着,父亲不但教她英语,还带她去打篮球、踢足球,对于女儿的选择,父亲总会全力支持。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5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走前经历了万般折磨,而深爱母亲的父亲,也在母亲走后日渐虚弱,最终病倒,这给林巧稚留下了很深的阴影,若是当时国内的医学水平能更高一些,是不是就没有这些悲剧了?于是林巧稚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好医生,改变现状,让更多家庭能幸福下去。
进入学校以后,林巧稚便发奋读书,门门功课都力求做到最好,故而一直保持了优异的成绩。20岁那年,林巧稚义无反顾地报了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今协和医学院),当年的名额很少,只有25个,竞争相当激烈,但林巧稚凭借着过硬的基础,过五关斩六将,通过层层考验,眼看着就要获得入学资格了。
突然意外发生,和她一起考试的女生忽然晕倒,林巧稚二话不说,直接放下考卷,冲上去照顾她,多亏了林巧稚的救治,女生脱离危险醒了过来,但林巧稚却因此错过了考试。所幸主考官是一个灵活变通的人,他认为林巧稚之举,是医者仁心,这样的人,怎能不录?于是林巧稚被协和医科大学破格录取。
学医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8年制),但林巧稚从未退缩从未懈怠,这8年里,她一直保持班上第一名的成绩,并连续获得多年奖学金,最终,她拿下了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学士学位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就在所有人期待着她会选择内科还是外科的时候,林巧稚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妇产科,因为她想帮助更多的女性和家庭。但在当时协和医院其实有一项不太人性化的规定,那就是:女性在聘任期间,不可结婚和怀孕,若有怀孕生育者,自动解聘。(后来被废除)
但林巧稚却并未被这项规定吓退,还开玩笑道:“那我就永远不嫁好了。”没想到这一句玩笑话,最后却成了真。
自从成为一名妇产科医生后,林巧稚便投入了十二分精神,她24小时待命,对待病人事无巨细,亲如家人,有一次产妇太疼,手拼命想抓住什么东西,护士便引导她抓旁边的铁床栏杆,林巧稚事后立马开了小会,告诉大家,若下次还有产妇想抓东西,你就把自己的手递给她,给她温暖和力量,而不是冰冷的铁栏杆。如此仁心,令人感动。
后来抗战爆发,医院被日本人占领,林巧稚等医护人员全被赶走了,但她没有放弃救人,1942年,林巧稚在北京东堂子胡同开起了私人诊所,经常自掏腰包,免费给穷人治病,同时在中和医院(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当妇产科主任。
在林巧稚的不懈努力下,一个又一个可爱的宝宝平安来到人世,林巧稚竟累计接生超过50000名婴儿,其中包括林徽因和冰心的5个孩子,以及袁隆平先生,孩子们的母亲对林医生无比感激,故而很多孩子都被取名为“敬林”或“念林”,以纪念这位了不起的医生母亲。
后来战争结束,林巧稚终于能回到协和医院妇产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她继续努力工作,奋斗在一线,直到去世。这位伟大的医生,为了工作,一生未婚未育,但她认为,自己没有遗憾,因为她接生的每一个婴儿,都是她的宝贝,有他们也就够了!
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医生病逝,享年82岁,走之前,她把毕生攒的3万元,全部捐给了医院托儿所。医之大者,便是林医生这样的人。
、祖籍为江西省德安县的袁隆平,1930年农历7月初9出生在北平一个旧职员的家庭,父亲袁兴烈,母亲华静,都是知书达理的知识分子。袁隆平的童年是在动荡迁徙的生活中度过的。袁隆平有五个兄弟,他排行老二。袁隆平1953年从重庆西南农学院毕业后,服从组织分配,来到了偏远荒凉的湘西南一隅的黔阳安江农校当老师。
到校的第一个学期,因缺少俄语教师,组织上安排袁隆平教俄语,他二话没说,愉快地接了任务。此后,袁隆平还教过植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等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他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为后来的科研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光荫荏苒,袁隆平大学毕业一晃就几年了,已到了大龄青年的他仍然是孑然一身。同事朋友们纷纷热心给袁隆平张罗对象。但是,总是介绍一个吹一个,姑娘们都对袁隆平敬而远之。有一次,一位男同事陪袁隆平去“相亲”,袁隆平与女方见面后,女方没有相中袁隆平,反而相中了介绍人,让人啼笑皆非。为什么呢?因为年轻时候的袁隆平生活太随便,他不仅衣着朴素,而且不修边幅。
2、正当袁隆平为婚姻而苦恼的时候,爱神却悄无声息地向他走来,1956年,袁隆平被派到邻近一中学去代课,一位慧眼识珠的年轻女教师为袁隆平的才华和抱负所倾倒,他们很快就双双坠入爱河。在长达三年的热恋中,他们都把爱情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对方。袁隆平沉浸在温柔的爱河里深深地陶醉了。
同事和朋友们都为袁隆平感到高兴,他们催袁隆平趁热打铁,快点结婚。不料,一场意想不到的政治运动却搅黄了他的好梦,在反右斗争中,袁隆平由于平时不太关心“政治”,又说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话,安江农校出现了批判袁隆平的大字报,他险些被划为“中右”。
消息传开,学校领导找那位女教师谈话了,“要爱情还是要进步?”在强大的政治压力面前,这位慧眼识珠的姑娘也终于退却了。30岁的袁隆平倾刻陷进了失恋的痛苦之中而不知所措。
1960年7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块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便萌生了要搞杂交水稻研究的大胆设想。杂交水稻研究属于世界性难题。因为传统理论认为,水稻为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交优势。袁隆平立志要攻克这道世界难题。
一心扑在教学和科研事业上的袁隆平,终于感动了一位贤淑的姑娘,这就是后来成为他妻子的邓哲。
邓哲本来就是袁隆平的学生,经老师和同学牵线,本来就对袁隆平满怀敬意的邓哲满口答应了。他们没有过多的花前月下,也没有置办任何结婚物品,两个相知恨晚的大龄青年,利用邓哲来安江农校参加运动会的机会(邓哲是业余篮球运动员),仅用50元钱的喜糖举行了一个非常俭朴的婚礼。结婚时,袁隆平33岁,邓哲25岁。
2021年5月22日下午13点07分,袁老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袁老去世的消息传开,举国哀悼。这位91岁的老人花了一生的时间试图让全世界的人都有饭吃。
有朋友说,袁老去世了。晚辈终于感受到了从当时父辈的长街被送进总理府的感觉。
小时候课本上的,电视上长大的,互联网上工作后的,袁老永远是那个乐观自信的爷爷,说起话来笑容惊人,但今天的笑容已经永远消失了。
番茄君怀着悲痛的心情,挖掘了央视为袁老制作的最后一部纪录片《为时代而唱歌》,缅怀他敬爱的爷爷袁隆平。
2015年,时年85岁的袁隆平接受了中国中央电视台和挪威电视台的联合采访。
袁隆平的衬衫没有口袋,记者找了很久才找到放话筒的地方。
当记者脱口而出“这件衣服没有口袋”时,幽默版的袁隆平立刻上线了。
85岁的袁隆平步履艰难地走在实验场上,被提问时眼睛发亮。
袁老自豪地用英语回答。因为产量很高、超高。
袁隆平看到了他对超级杂交稻的信心。我种了杂交水稻。说到杂交水稻,袁隆平兴奋得像个孩子。
站在田边,指着大米向外国记者炫耀这是“核武器”。
袁总是有自信的资本。2020年11月,两季杂交水稻最高产量达到千米。
得知这个数据的袁老说:“3000斤意味着接近河下清凉梦。”。
亩产3000斤是什么生产概念?明白新中国初期,水稻最高亩产在200公斤以下。
将来我们交配的水稻可能亩产更高,但袁老看不到。
1930年9月7日,袁兴烈一家在北京协和医院迎来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袁兴烈夫妇只在孩子出生证明的姓名一栏写了“袁子”。
袁隆平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是小学英语老师。她从小就给袁隆平提供英语启蒙。
父亲袁兴烈毕业于中南大学文学系。我在铁路上当秘书。
父母都希望袁隆平继续走官路,孝敬祖先。
1936年,不满6岁的袁隆平被送到汉口最高小学接受教育。
然而,这一决定与他们的期望相反。
一年级学生去郊游了。袁隆平在园艺场看到了桃子和葡萄的丰收。所以我喜欢农业。
繁荣期不长。抗日战争于1937年爆发。这个已经很富有的家庭开始投靠他的父亲。七岁的袁隆平和他的父亲走遍了全国。曾在汉口、湖南、重庆等地小学就读。
土地的沦陷,战争,饥饿,贫穷,让袁隆平在童年时明白了一个道理:不想被别人欺负,只能靠自己强大。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19岁的袁隆平也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选择。
袁隆平不顾父母反对,坚持自己儿时的梦想,报考了重庆北碚下坝祥辉学院农学系。
毕业后,袁隆平服从国家统一分配,在湖南省怀化市安江农业学校任教。同年,他被分配到湘西雪峰山脚下的安江农业学校任教。
这所农业学校位于湖南雪峰山深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铁路。
袁隆平花了四天才到达他工作的地方。
也是这一年,土改政策在全国推行,耕者有其田。但当时全国粮食总产量只有16683万吨,人均每日口粮只有15公斤。
但在当时,袁隆平的个人命运并没有和国家命运交织在一起。
他先教俄语,然后被安排学红薯。学校没有重视红薯。
虽然他的梦想逐渐消失,但袁的爱情在这个时候到来了。他爱上了对面学校的一个女老师。
恋爱三年,袁先生对爱人倾注了全部感情,每周写两封情书。
这让袁隆平在偏远山区的孤独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但1960年结婚前夕,袁隆平恋爱了。先生嫁了别人,因为袁隆平自由,出身不好,不求上进。
这对袁隆平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因为他是一个痴迷的男孩。
结婚后,王先生后悔了,说要离婚。袁隆平等了她三年,后来她生了孩子。袁隆平再也看不到在一起的希望了,决定放下。
当袁老经历了爱情的痛苦,中国也经历了近代以来的痛苦。
三年的自然灾害导致了全国的食物短缺和饥荒。这让袁隆平想起了战后童年的梦想。
从失恋的恋情中走出来后,袁隆平觉得要吃饱饭,就要关注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于是把全部热情投入到水稻的研究中。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像往常一样观察稻田。他发现了一种特别的大米,从人群中脱颖而出。
袁隆平喜出望外,在水稻种植的第二年种下了1000株水稻,希望能得到成龙。结果令人失望。用老袁的话来说,没有一种植物能像它的老子一样优秀。
袁隆平很失望,但这个品种让他看到了水稻的杂种优势。一个人工培育杂交水稻的想法现在已经在袁隆平的脑海中形成。
因为水稻是雌雄同体,自花授粉,遗传学认为没有杂种优势。当时先进的美国和日本研究杂交水稻,但都失败了。
/p>
在别人看来,一位中专教师提出的杂交水稻理念,无异于对经典学术理论的背叛和颠覆,甚至被视为对基础遗传学的无知。
这让袁隆平纠缠不清,但在1964年,有一件事改变了他的想法。
这一年,在同事的介绍下,袁隆平和他的妻子邓哲在没有恋爱基础的情况下结婚了。
结婚后,妻子明确支持袁隆平研究混合水稻,并说:不长大的我们回家当农民。
就在这一年,袁隆平正式开始了对杂种水稻的研究。
要推广杂种稻子,一定要培育很多种子,但是要想使杂种稻子成功,走路的路很难。
袁隆平为研究自己的杂种水稻设想了三个步骤。
首先,我发现了基因异常的稻子。这些稻子的雌蕊异常,但是雄蕊没有花粉。
第二,找到另一种稻子,可以给雄蕊提供没有花粉的稻子授粉。
第三,只有找到其他水稻和这些水稻的组合,才能生产出混合水稻的种子。这些稻子的雌蕊能正常恢复,保持稻子的良好特性。
理论上很简单,但是操作起来很难。1967年,袁隆平迈出了第一步。
这一年,袁隆平股手工检查了每股14万株稻穗。只有6株稻子的雄性没有花粉。
迈出重要一步后,袁隆平在中国科学院的杂志上发表了论文。这意味着袁老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混合大米的实验在那之后越来越大,组成了研究小组。
1968年春天,一代人培育,这6株雄性不孕株增加到700株以上。
春天,700株稻子被袁隆平移植到大田,正式开始了大田实验。
某个雨夜之后,田里的稻子全部被拔了。
也许有人会嫉妒。可能也有人怀有恶意。这次试验田的水稻毁损是专业的。
破坏者将稻谷连根拔起破坏,相当于摧毁了长年的希望。
这给袁老带来了很大的打击,实验也因此延期了三年。
恶意动摇了袁隆平的信念。他写道:“能受到妖魔的真正的好汉,不会被人嫉妒是庸碌的。”。事件四天后,袁隆平在实验田旁的废墟中找到了五株剩下的稻子,才使实验继续进行。
之后,使用最初的6根稻子,进行了袁隆平和近1000根稻子组合3000多组交配的实验,结果都不理想。
随着实验失败,外界对袁老的指责越来越强烈,有人攻击他骗取了国家科研经费,有人说他是真正的科技骗子。
这没能打败袁隆平。他想扩大水稻的结缘关系。我可能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去了云南省元江县,去寻找新品种。
由于地震,袁隆平和工作组不得不在外面盖三个月的棚,劳而无功。他们在云南募集了大量的野生水稻资源。这让袁老很高兴。
但是,这些野生水稻难以维持性状,袁隆平不得不再次面临失败的局面。
但是,袁隆平坚决不动摇自己的判断,为了拉开大类的差距,袁隆平把寻找野生水稻的目光投向了海南岛。
袁老的两位助手正在找。我发现了雄性不孕株“野败”,养了2年。这种性状终于可以100%遗传。
1972年,国家把杂种水稻作为全国重点研究项目,开始了大规模的难关。几万次的实验加速了混合大米的产生过程。
新稻秸增产了70%。稻子反而减产了3%。
杂种米又开始吹牛了。
六年来,占据了国家大量人力物力资源,这种情况使袁隆平困惑,但他仍然有信心。
关于优势是在稻草上还是在稻上,可以进行技术调整。
功夫不抱人心,两年后,1974年秋,从湖南到广西喜讯频传,普通水稻亩产仅200公斤,但袁隆平杂交水稻亩产几乎都超过500公斤某试验田每亩生产再超过650公斤。
从混合水稻试验成功到现在,全国的大米产量为混合大米增加了4倍以上。
杂种大米的增产量可以使中国每年多扶养7000万人口。
同时,袁老的大风光明节在国家的普及下,在印度、越南、菲律宾、孟加拉国以及美国也实现了交配水稻的商业化生产。
1981年6月6日,袁老荣获中国首个特等发明奖。
第一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奖、第十四届世界杰出华人奖、马哈蒂尔科学奖、法国最高农业成就勋章、中国著名科学家奖、2007年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十大经济年度特别荣誉奖、世界粮食奖、泰国国王金镰奖、乌尔夫奖等。
2019年9月29日,袁隆平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勋章”。
在老一辈科学家中,袁隆平总是最温柔,最受人敬爱的那一个。
他的魅力不亚于任何人,演讲能吸引万名学生。
他有幽默感,说了很多有趣的话。不仅有很多表情丰富的作品,也有短片的动画,很受欢迎。
今天去世了。很多民众自发地在袁老灵柩车道旁来送行。
很多人流着泪喊:“袁老师,别去了。”。
车子被水也不漏的包围着,灵车走了很长时间才从人群里出来。
网上知道的人关于袁老的最后一次对话正在展开。
一个实验田的稻子怎么样?第二个是大家辛苦了,自己不行。
他在水田里摔倒了。这片大地的精灵又回到了母亲那里。
虽然不能防止死亡,但是我们可以永远留在记忆里。
希望我们能一直记得,珍惜粮食,大吃大喝,杜绝浪费,艰苦奋斗。
娱乐圈是个复杂的场所,整天上演着精彩纷呈的“大戏”,明星与明星之间、明星夫妻之间都会经常上演撕逼大战。尤其是夫妻之间,真应了那句: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临各自飞。可是娱乐圈中的很多夫妻,还没等大难来临、正在享受幸福生活的时候就开始相互撕开了,这未免让我们这些吃瓜群众看得是目瞪口呆,比如说前几年的王宝强事件。本来是幸福的一对,可偏偏有人却耐不住寂寞,最终两人只能相忘于江湖,反目成仇了。
尽管这些让人瞠目结舌的大戏不断上演,好在这并非主流元素。那些相敬如宾的情侣也不乏其人。比如说蔡少芬和张晋,就是很好的典范,作为好男人的张晋,在半夜起来给孩子喂奶的温馨画面,引来无数粉丝的点赞。除了这些恩爱幸福的夫妻外,还有一些很遗憾的场面,一方已经不幸去世,而另一方依旧在独守、无心再娶,这类男人更值得敬佩。今天跟大家说的,就是这种好男人,他叫果靖霖。
很多年轻朋友对果靖霖还比较陌生,这也难怪,现在年轻人关注的都是小鲜肉。对于大叔级的演员,又有几人会在意呢?果靖霖的实力还是不容小觑的,作为一位实力派的中年艺术家,出道以来演过多部影视作品。
2009年,果靖霖有幸出演了《袁隆平》,凭借着个人的实力,他将袁老刻画得更入木三分、更富有传奇色彩。他也凭借着这部戏,获得了华表优秀男演员的奖项。
在果靖霖的人生路上,有一个与他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好妻子佟欣。他与佟欣相恋于大学期间,两人结婚后相敬如宾,非常的恩爱,婚后也从未传出过绯闻。可惜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妻子佟欣被确诊为乳腺癌,虽然果靖霖积极带妻子进行治疗,但依旧没得到上天的眷顾,患病一年后,佟欣在他的怀中去世,这让果靖霖痛苦不堪。时至今日,妻子已经去世多年,但他依旧无法忘记患难与共的结发之妻,他坚持单身一人没有再娶。
这样一位对爱情忠贞不二的大男人,为了亡妻单身一人无心再娶,对此,您是怎样看的呢?您觉得他这样做值得吗?
1、祖籍为江西省德安县的袁隆平,1930年农历7月初9出生在北平一个旧职员的家庭,父亲袁兴烈,母亲华静,都是知书达理的知识分子。袁隆平的童年是在动荡迁徙的生活中度过的。袁隆平有五个兄弟,他排行老二。袁隆平1953年从重庆西南农学院毕业后,服从组织分配,来到了偏远荒凉的湘西南一隅的黔阳安江农校当老师。
到校的第一个学期,因缺少俄语教师,组织上安排袁隆平教俄语,他二话没说,愉快地接了任务。此后,袁隆平还教过植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等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他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为后来的科研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光荫荏苒,袁隆平大学毕业一晃就几年了,已到了大龄青年的他仍然是孑然一身。同事朋友们纷纷热心给袁隆平张罗对象。但是,总是介绍一个吹一个,姑娘们都对袁隆平敬而远之。有一次,一位男同事陪袁隆平去“相亲”,袁隆平与女方见面后,女方没有相中袁隆平,反而相中了介绍人,让人啼笑皆非。为什么呢?因为年轻时候的袁隆平生活太随便,他不仅衣着朴素,而且不修边幅。
2、正当袁隆平为婚姻而苦恼的时候,爱神却悄无声息地向他走来,1956年,袁隆平被派到邻近一中学去代课,一位慧眼识珠的年轻女教师为袁隆平的才华和抱负所倾倒,他们很快就双双坠入爱河。在长达三年的热恋中,他们都把爱情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对方。袁隆平沉浸在温柔的爱河里深深地陶醉了。
同事和朋友们都为袁隆平感到高兴,他们催袁隆平趁热打铁,快点结婚。不料,一场意想不到的政治运动却搅黄了他的好梦,在反右斗争中,袁隆平由于平时不太关心“政治”,又说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话,安江农校出现了批判袁隆平的大字报,他险些被划为“中右”。
消息传开,学校领导找那位女教师谈话了,“要爱情还是要进步?”在强大的政治压力面前,这位慧眼识珠的姑娘也终于退却了。30岁的袁隆平倾刻陷进了失恋的痛苦之中而不知所措。
1960年7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块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便萌生了要搞杂交水稻研究的大胆设想。杂交水稻研究属于世界性难题。因为传统理论认为,水稻为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交优势。袁隆平立志要攻克这道世界难题。
一心扑在教学和科研事业上的袁隆平,终于感动了一位贤淑的姑娘,这就是后来成为他妻子的邓哲。
邓哲本来就是袁隆平的学生,经老师和同学牵线,本来就对袁隆平满怀敬意的邓哲满口答应了。他们没有过多的花前月下,也没有置办任何结婚物品,两个相知恨晚的大龄青年,利用邓哲来安江农校参加运动会的机会(邓哲是业余篮球运动员),仅用50元钱的喜糖举行了一个非常俭朴的婚礼。结婚时,袁隆平33岁,邓哲25岁。
3、要研究杂交水稻,首先必须在自然界中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雄性不育株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当时不仅没有实物可利用,而且连中外的科研资料上也没有记载。袁隆平认为,既然自然界存在有天然杂交稻,肯定就有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决定在茫茫的大自然中去寻找。新婚妻子邓哲全力支持丈夫的科研事业,她跟随丈夫一道踏上漫漫的寻找之路。
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必须在水稻吐穗扬花的时候,深入到稻田的海洋中逐株逐株去寻觅。盛夏的稻田里骄阳似火,田间地头的气温通常高达40摄氏度。
夫妻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忍受着密密匝匝稻叶的切肌之痛与昆虫的叮咬,每天都一头扎进一眼望不到头的稻田里大海捞针。中暑了,吃几粒仁丹丸吞几片消凉片,累了就靠在田埂上歇一歇。从1964年6月开始至1965年7月,袁隆平带着妻子邓哲踏遍了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所有稻田,终于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经过两个春秋的艰苦试验,袁隆平把两年来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写出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4期上,引起了国家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
4、然而,杂交水稻研究刚刚起步,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
意想不到的是,已列入“黑名单”的袁隆平碰到了救星,他们在翻查袁隆平的档案,准备新帐旧帐一起算时,发现了国家科委九局致安江农校的一封便函救了他。袁隆平因此被列入保护对象而免遭了一场劫难。
5、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上级为了让袁隆平把杂交水稻研究搞下去,决定调袁隆平到省农科院工作,而妻子邓哲未能随调,只好带着孩子留在了黔阳。袁隆平这一走,夫妻双方就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异地分居生活。理解支持丈夫的邓哲毫无怨言,独自用弱肩承担起了家庭的全部责任。
邓哲为袁隆平共生养3个儿子,一个自己有工作的女人拖着3个年龄都只差两岁的男孩子,其艰难困苦之情可想而知。后来奶奶和外婆家的情况发生了变化,两个70—80岁的高龄老人生活无着,邓哲又把两个老人接到身边一起生活。此后近10年的时间里,邓哲一个人带着3个半大的孩子,外加两个生活需要照顾的老人。赡老抚幼,耗尽了心血。
6、在妻子的全力支持下,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到上世纪70年代初期就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成功了,在国内国际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人民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坎坷人生
中国也有科学家不顾个人生活问题为科学事业奋斗的人。这里我要说的是中国现代妇产科的奠基人为祖国医学事业贡献一生的人一一林巧稚。她终生未嫁,一生接生五万的婴儿。被称之为万婴之母。大名鼎鼎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就是她接生的。五十年代周总理要接见她,被她拒绝。她说我的时间都是用来看病的。周总理听说后,亲自到医院去看望她。最难得的是她在文革中毅力不倒。被树立为医学界为人民服务的一面旗帜。一生无私的为广大人民群众看病。
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英国的大科学家伊萨克•牛顿,就是终身不婚的人。他从事物理学研究的时间并不长。离开物理之後,长期担任伦敦造币厂的厂长。生活优渥但不婚。献身科学而不婚的人,并不稀奇。中世纪的许多欧洲科学家都是这样。他们对科学的痴迷远超对宗教的信仰。不过,现在来看,这没有多大的意义。选择婚姻,且对科学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是很多很多的。中国也这样的人,著名的物理学家,叶企逊教授就是一例。
科学研究的本质,只在于搞清为什么 并没有功利性和目的性,更谈不上意义 如果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功利性和目的性,恐怖没有多少人会选择这个艰苦、慢长、复杂,充满巨大风险而又不确定的事业 他(她)们没有结婚,也是因为,他们的兴趣也全在对未知事物的观察研究上,而对别的事情没兴趣或不看重,也并未特别意义
只是当每一项研究、或发现、或发明,给人类带来好处和利益、并被推广和大众接受时,它才具有" 社会 意义"和"价值"作用
人类早中期的科学研究都是:没有功利性和目的性的只是到了现在,民族、集团和国家才把科学研究有意识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才附于了"功利性和目的性"致于不结婚也纯属个人行为,更与所谓意义无关
我相信没有人为了科学不娶老婆或不嫁老公。只是没碰到合适的人罢了。另一方面,科学家的交际圈也不大,找到合适的人的机会就更少了。
首先,为了事业终身未娶未嫁的,不只是科学家,甚至科学家在这种现象中也不是最突出的。我们只不过是读了更多的科学家的故事,好像觉得很多科学家未娶未嫁一样。我没有见过任何统计学的研究,表明科学家群体在这个现象中有突出的表现。
我个人觉得(当然也没统计数据),宗教人士的未娶未嫁比例可能更高。这并不表明宗教人士有比科学家更高级的意义,更不表明“科学的重点是神学”之类的结论。
如果看某个职业(人群)的单身比例,科学家一定不再top 3 比如,某些贫困地区的农民,终身单身的比例肯定不低。当然,你可以说,他们不是自己选择未婚,是找不到另一半啊。
科学家,尤其是女性科学家,也可能是找不到另一半,而不是为了啥意义不结婚。女性科学家,一定是极为聪明、成功的女性,很难遇到一个欣赏她,愿意娶她的男性,因为优秀的男性有可能更愿意找一个比他弱的女性作为妻子。这样,优秀的女性科学家的选择就很少,最后不得不终身不嫁。这种情况下,不是她为了啥意义选择不嫁,是没有选择。
当然,我上面的回答也只是猜测,没有具体的数据作为支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