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字的组词解说

对字的组词解说,第1张

1、对虾:中国明对虾又称东方对虾,旧称中国对虾,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对虾科,对虾属。过去常因成对出售,故称对虾。

2、对面,汉语词语,读音为duìmiàn,指对门;当面;正前方。

3、对子:对对子也叫对联是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是语言艺术,书法艺术和装饰艺术的完美结合。

4、对齐,汉语词汇,释义为使两个以上事物配合或接触得整齐。将两个或更多的机器部件,尤指应互相平行或成行的部件排到正确的位置或方向。

说文解字名词解释一是“说文”,一是“解字”,“文”与“字”不是同一概念。

资料拓展: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种书”。

《说文解字》原书作于汉和帝永元年间,成书于汉安帝建光元年。北宋雍熙三年(986年)进行校勘并雕版流布,后代研究《说文》多以此版为蓝本。

内容上共十五卷,前十四卷为文字解说,第十五卷为叙目;结构上按部首编排,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

《说文解字》作为中国最早的字典,为汉字建立了理论体系,开创了部首检字法的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是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历代对于《说文解字》都有许多学者研究,清朝时研究最为兴盛。段玉裁、朱骏声、桂馥、王筠的注解尤备推崇,四人也获尊称为“说文四大家”。

《说文解字》首创汉字部首,顺应了统一规范汉字的时代要求,根据“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牵条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的原则,以字形为纲,因形立训,将汉字中相同的形旁作为分类的基准。

分540个部首排列,从“一”部开始到“亥”部结束,同部字的第一个字就是部首,并用“凡某之属皆从某”标明。凡同从一个偏旁的字都列在一起,讨原以纳流,执要以说详,措意于揭示词语的内在规律和词义系统。

经典常谈《说文解字》大概内容如下:

《说文解字》共十五卷,其中前十四卷为文字解说,字头以小篆书写。此书编著时首次对六书做出了具体的解释,逐字解释字体来源;第十五卷为叙目,记录汉字的产生、发展、功用、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以及作者创作的目的,《说文解字》是最早的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

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其中包括序目1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

《说文解字》的释义方式

《说文解字》的释义方式,或者用词释词,或者用短语释词。用词释词,在训诂学上称作单字相训,又称直训。以上直训可分四种类型。

1、第一种是甲词释为乙词,而乙词不采用直训方式进行解释。

2、第二种类型是甲词释为乙词,而乙词又释为甲词,这在训诂学上称作互训。

3、第三种类型是甲词、乙词、丙词同释为丁词,这在训诂学上释作同训。

4、第四种类型是甲词释为乙词、乙词释为丁词,丁词又释为甲词,这在训诂学上称作递训。

-说文解字

关于介绍汉字一的解说词分享如下:范文:“字”从遇见你(仅供参考)(标题运用“谐音”,体现汉字博物馆这一特定情境,有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中国汉字博物馆,与汉字相遇。(选用了导游现场解说词的形式,回应标题,落实情境要求)。

汉字作为世界上流传至今的唯一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时至今日,依然彰显出其强大的生命活力,那是因为它简单的字形中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而“一”作为汉字中重要的一员,恰好用最简单的笔画勾勒出了中华文化的繁复与深刻,博大与精深。(回应材料,由汉字“简单字形中包含深刻的文化内涵”这一特点,导入对“一”的解读)。

首先,我们来看,从古至今,“一”的字形都是简单的一划。而在时间的标尺上,这简单的一划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始。它不仅逐步演变成了抽象的计数符号,更是成为汉字构成的基石。(强调“一”看似简单,但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以及中国汉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在大家身处的的这个展厅中,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一个汉字的构架中都有“一”的影子。(巧妙地进一步落实“汉字博物馆”这一情境,从“一”与“汉字”关系的角度阐释“一”的重要价值) 因为“一”才有了“二”与“三”以致万物,才有了“天”的至高至大,才有了“元”的万物之始。

从数字到繁复的文字,从文字到广博精深的中华文明,“一”充分见证了中国人在文明道路上的探求历程。而对“一”的肯定与尊崇体现着我们认识世界的哲学观:一是万数之始,万物之祖,万事之源。

“合抱之木,始于毫末”,宏大的汉字世界、文明世界,离不开最简单最质朴的初始。大家看,一个简单的“一”居然包含了如此丰富的意蕴。这是“一”的魅力,也是汉字的魅力。(收束段落,始终将“一”与“汉字”结合起来)。

可能现场有朋友会问,汉字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只是因为我们刚刚所说丰富的意蕴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继续落实情境,体现对话意识,凸显作者特定身份)作为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汉字之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脱颖而出,更重要的是它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承上启下)。

我们再来看这个最简单的“一”。缤纷的世界源于质朴的开始,“一”可以是创造,于是丝绸之路上第一步、深海探险的第一步、太空行走的第一步,都变成了我们探索世界开端;

万众一心、一呼百应,“一”可以是团结,于是面对疫情,十几亿人口听从指挥,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变得安静、沉默;“虽千万人吾往矣”,“一”可以是力量,于是在国家发展的各个战场,那一个个一往无前的身影都记录着历史的进步。

“一个方块字,一方天地人。”中国人对“一”的钟情,与其说是一种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不如说是一种生命的自觉和文化的传承。

而当这种文化基因通过一个个汉字真正融入到我们骨子里的时候,就变成了家国一体一元的深层文化心灵密码。正如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经说过:“中华民族是一个圆,周长可大可小,圆心无处不在,而半径就是中文,汉字就是中华民族的向心力。”(结合现实生活,进一步挖掘“一”以及汉字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

如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我们的双手更喜欢敲击键盘智能输入法带来的便捷,更喜欢搞怪字体带来的视觉冲击,而忘记了汉字的形意之美。

今天来到这里,再次遇见这么多美丽的汉字,我们有责任去理解去继承去发扬。希望大家能够借助“一”这个独特的汉字去重新认识这些美丽的符号,相信它们会带给我们更多深刻的思考、浪漫的遐想。(从“一”过渡到“汉字”,再次回应“汉字博物馆”这一情境,强化文章的观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7521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4
下一篇2023-1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