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离婚率和结婚率对比

中国离婚率和结婚率对比,第1张

总体来说,中国的离婚率明显高于结婚率。具体来说:

1 离婚率:中国的离婚率在近年来持续上升。以2022年的数据为例,中国的离婚率高达4353%,而结婚率仅为522%。这意味着每两对结婚的夫妻中,就有一对最终走向了离婚。

2 结婚率:中国的结婚率在近年来相对较低。根据数据,中国的结婚率从2000年的67‰上升到2013年的99‰,但随后逐年下降,到2020年,结婚率已降至58‰。

3 初婚人数:自2013年达到峰值后,中国的初婚人数逐年下降,到2020年已降至12286万人,相比2013年下降了485%。

综上所述,中国的离婚率明显高于结婚率,这可能反映出人们对婚姻质量的关注度在提高,但同时也需要关注过高的离婚率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

1、适龄的结婚人群变少了。结婚率的分母是全部人口,随着社会经济进步,老龄化人群越来越多,也会相应挤压适婚人群的占比。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都表明,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生育率走低、结婚率走低、老龄化走高都是正常的人口发展规律。

2、城市化。首先是城市化过程中,人们主动结婚的意愿降低了。随着受教育程度增长,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女性的权利意识普遍增长,部分适婚年龄人群开始更加追求实现自我价值,许多人追求“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主义”,宁可错过也不愿意将就。

其次,城市化也带来了被动挤压效应,许多人感觉到工作压力大、购房压力大、生育压力大,由此婚姻多了些家庭和经济的考量,这就会加大磨合协商时间,从而延长了年轻人的平均婚龄。

扩展资料:

综合来看,结婚率降低其实是一个正常现象,随着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加快,婚姻不再是唯一的选择,社会应该包容这种现象。不过,从提高生育率的角度看,还是要拿出办法来促进年轻人结婚、生育。

无论是前几年全面放开二孩,还是不久前在个税改革中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专项附加扣除,我们均能看到政策在这方面的努力。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提出充分保障非婚生子女的合法权益,在我看来也是一个不错的建议。现在年轻人普遍“晚婚晚育”,有些观念性的因素或难更改,但是主动消除一些政策性或经济性障碍,未尝不会没有效果。

人民网——南方日报:理性看待结婚率下降

近期,国家统计局官网公布了《中国统计年鉴2021》,报告披露了2020年的婚姻登记情况。

根据《2020 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全国结婚率为58‰,相比上年下降08个千分点,相比2013年则下降41个千分点,创下了1978年以来的新低。

上一轮历史高点分别是在1981年和2013年。

1981年,得益于新婚姻法的正式实施,婚姻进入自由登记时代,结婚率创下历史高点。

2013年结婚对数为13469万对,创下近20年来的历史新高,当年结婚率也触及99‰的历史高点,主要得益于处于生育高峰的80后群体进入婚姻年龄。

来源:国民经略

为什么年轻人突然不结婚了?

一是,年轻人口数量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80后(1980-1989年出生人口,以此类推)、90后、00后人口分别为223亿人、21亿和163亿,作为结婚主力的90后、00后整体人数在下滑。

二是,男女比例失衡,客观上加剧了婚姻紧张的格局。由于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出生性别比偏高,男多女少现象比较普遍,这也是导致近年来结婚登记人数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由于结婚成本升高、工作压力大、女性的教育水平和经济独立程度大幅提高等原因,当代年轻人结婚意愿普遍下降。

然而11月26日上午,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修改后的条例取消了限制生育的措施,明确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女方除国家规定的产假外,享受的延长生育假由三十天增加至六十天。同时,子女满三周岁前,夫妻每人每年可享受五个工作日的育儿假。

提高生育率变成了一件刻不容缓的事,因为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已跌至13,比“老龄少子化”的典型代表日本(134)还低,近30年来,日本的发展因“老龄化少子化”受到了严重影响,前车之鉴不可不防。

出生率下滑是大趋势,未来结婚率仍旧很难乐观。毕竟,连婚都不结了,遑论生娃?

除了生育压力,养老压力可能更严重

许多家庭将更多时间和金钱投入到生育、养育上,却容易忽略一个问题,或者说是无暇顾及这个问题——自己的养老。其实我国已经处于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双重危机之下,养老问题需要早做规划。

先来看看我国的养老压力有多大:七普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超26亿,占总人口比重187%。

按照当前的生育率水平和平均寿命的不断攀升,我国在2030年就会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2050年就会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养老压力迫在眉睫,80、90后的养老压力将翻倍。

人口结构金字塔网--中国2050年人口结构预测图

再来看看我们的社会保障压力:

我国社保养老金是近20年才不断推进完善的,采取“下代人交钱,上代人领钱”的制度。以前年轻人多,老年人少,交的多,用得少,够咱们用。

可随着年轻人口的占比下降,交钱的人少了,领钱的人却越来越多了,据社科院预测,到2035年养老金结余恐将耗尽。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已被列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规划之中,延迟退休已经板上钉钉。

对生育压力、医疗压力和养老压力,除了不断努力增加自己的收入外,我们可以把目光聚焦在保障和理财上,保障可以减少我们的大笔突发支出,而理财可以增加被动收入,让家庭财富越滚越多。

在追求被动收入的收益时,如果单纯注重高收益,忽略家庭支出,那么财富非但不会积累,反而可能会因外流过多而不保。因此,财富增长需要合理规划,如果不提前做好规划,你的养老极有可能成为一场弹尽粮绝的硬仗!

如何“突围”?

1、规划自己的养老存款。给自己制定储蓄目标,做好长期储蓄准备,一定要留现金流储蓄做日常开销,平时建议留足6个月以上的日常开销,保证我们的生活不受像疫情这样的突发状况而断流。

2020年9月,富达国际和支付宝理财平台联合发布了《后疫情时代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居民的养老意识已连续三年持续提高。

2、保障型保险作应急储备: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人均住院费用增加了7000元,平均每年增幅达12%,医疗花销在逐年上升,医疗压力也在逐年增加。

不管是家庭里的哪位成员罹患疾病,都需要医疗支出和其他成员的精心照顾,尤其是重大疾病,可能需要持续更久的时间,因此,家庭成员间的保障型保险必不可少。条件好的可以考虑终身保障;还在事业起步期的可以考虑消费型保险,合理配置健康险,生育压力、医疗压力不用愁。

3、将资金进行资产配置,实现资产稳定保值增值。比如保险、债券、股票或房地产等,其中保险是目前越来越受欢迎的方式。

首先保险的功能比较强大,既可以保障,也可以做投资理财。

以保障功能来说,老年人本身疾病的概率就高,提前配置好重疾、医疗、寿险,也能为将来的养老规避一部分风险。

从投资理财的角度来看,单靠储蓄不足以让你在晚年维持体面的养老。但多数人缺乏投资知识,也没有时间进行投资管理,所以,选择储蓄型保险,比如增额终身寿险、年金险,不失为长期资产配置的一个较好选择。毕竟收益稳定,还能抗通胀;规划灵活,兼顾养老和传承、活到老领到老等多种优势。

结语

婚姻需要经营,财富需要规划。

从家庭和个人层面,合理调动家庭可利用资源,不断提高家庭的避险能力,减少支出;不断提高家庭理财的稳定性,增加收入;分阶段合理拆解我们的财富目标,用合适的工具去实现,是每个家庭通往幸福的必修课。

你好,并不是现在的人结婚越来越少,是现在本来年轻人就少了,因为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再加上女孩子又特别少,所以你就会觉得现在结婚的人越来越少,再加上有很多人没有娶上老婆,也有一部分单身的剩女,所以你就会觉得现在结婚的人越来越少了。

2020年结婚率为17年来的最低,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结婚。大多数都考虑到现在的房子,车子,彩礼都给年轻人造成了种种困扰。而2020年也因为疫情的原因让许多人放弃了结婚,而选择等疫情过后稳定以后再结婚,即使自己晚一点结婚也都没有什么。毕竟两个人谈恋爱的时候也都有了很好的相处,结婚也只不过是走一个形式罢了。

年轻人不愿意结婚

说到现在年轻人不愿意结婚,大多数都是因为自己的朋友圈都比较小,现在接触的异性也都比较少。在谈恋爱的时候都没有合适的异性接触。自己太熟悉的人不好意思去下手。而作为陌生人来说,彼此之间也都不熟悉,不了解对方的底子,也都不愿意去过多的交谈。现在年轻人经常都会打游戏刷视频,现在的聊天工具放着也就像是摆设一样,都没有人去过多的交谈。

参加相亲节目

现在的女生在考虑认识异性的时候,都会选择去参加各种各样的相亲节目,在相亲节目当中认识更多的人。她们也会有着各种各样的要求,包括长得帅,家里要有钱,像这样的一些条件,许多人不见得能满足这样一些条件。可能也是因为彼此之间没有遇对合适的人,在遇见对的人后,条条框框的条件也都不会阻碍两个人在一起。

天价彩礼

现在由于家人们在考虑结婚的时候,都会盲目的攀比彼此之间的彩礼价格。让许多男方家庭都没有金钱去支付这样的彩礼钱,甚至丈母娘也都会认为,如果女婿没有钱就不要来娶自己家的女儿。在考虑到孩子之间的感情比较好的时候,父母也应该去祝福孩子,不要一味的去阻拦孩子的幸福。如果孩子错过了结婚的年龄,慢慢等到年龄大以后就不愿意结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8825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7
下一篇2023-11-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