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后宫妃嫔等级

明朝的后宫妃嫔等级,第1张

明朝后宫妃嫔等级分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婕妤、美人、才人、贵人、选侍和淑女等,等级制度相对简化,但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皇后地位至高无上,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贵妃、妃、嫔等等级则根据皇帝的宠爱和家世等因素而定。后宫妃嫔的等级和地位并非一成不变,受到皇帝宠爱、家族背景等因素影响,具体地位可能会有所浮动。

明朝后宫妃嫔的等级制度相较于其他朝代较为简化,但其等级划分仍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从高到低,明朝后宫妃嫔的等级依次为:

1 皇后:

作为皇帝的正妻,皇后在后宫中地位至高无上。皇后通常由皇帝在即位后通过册封礼正式确立。例如,明太祖朱元璋在即位后,便册封了马皇后。

2 皇贵妃:

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通常为皇帝最宠爱的妃子。明宪宗时,万贵妃被封为皇贵妃,以后逐渐成为定制。皇贵妃在后宫中的地位十分尊崇,有权协助皇后处理宫中事务。

3 贵妃:

贵妃地位次于皇贵妃,较为尊贵的妃子。贵妃的册封通常由皇帝亲自指定。例如,明成祖朱棣曾封孙贵妃为贵妃。贵妃在后宫中负责管理妃嫔、宫女等事务。

4 妃:

包括贤妃、淑妃、庄妃、敬妃、惠妃、顺妃、康妃、宁妃等。妃的册封通常由皇帝根据妃嫔的家世、品貌等因素决定。妃在后宫中的地位低于贵妃,主要负责陪伴皇帝、侍寝以及生儿育女等事务。

5 嫔:

德嫔、贤嫔、庄嫔、丽嫔、惠嫔、安嫔、和嫔、僖嫔、康嫔等。嫔的地位低于妃,主要担任宫中的杂役和侍奉皇帝等事务。

6 婕妤:

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等。婕妤是后宫中的女官,正二品。她们主要负责宫中的礼仪、宴请等事务,同时也担任皇帝的侍寝任务。

7 美人:

正四品。美人主要负责侍奉皇帝,提供娱乐和陪伴。

8 才人:

正五品。才人通常是皇帝根据个人喜好挑选的宫女,她们主要负责侍奉皇帝,也有机会晋升为更高地位的妃嫔。

9 贵人:

贵人通常为皇帝宠爱的宫女,地位高于才人。她们在后宫中的地位较低,主要负责侍奉皇帝和宫女管理等事务。

10 选侍:

选侍是供皇帝挑选侍寝的宫女,地位较低。她们通常是由宫女选拔而来,负责满足皇帝的侍寝需求。

11 淑女:

淑女是后宫中的最低地位者,主要从事杂役和侍奉皇帝等事务。

需要注意的是,明朝后宫妃嫔的等级并非一成不变,实际上会受到皇帝的宠爱、家族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具体地位可能会有所浮动。另外,明朝初期后宫的妃嫔编制继承元代制度,仅后妃嫔三等,但到了后期,大体上并无严密的等级分别,对于后宫嫔妃的等级有着很大的弹性。

时代不同,“官”不同

仅仅以先秦和明为代表

一、先秦时期的封爵

1、上古的“爵”

《通典职官封爵》上载有:

黄帝:方制万里,为万国,各百里。

唐虞夏:建国凡五等:公、侯、伯、子、男。

殷:公、侯、伯三等,公百里,侯七十里,伯五十里。

周: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公居摄改制,大其封,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孟子万章篇》说:

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但以上这种“爵”只是一种名号,与后世的封爵有很大的区别。除天子之外,公侯伯子男的地位和权力是相等的,仅仅是在礼节上的待遇有一定程度的差别。这个最近有不少著作论述,专门讨论这一问题。

2、春秋战国时的封爵

战国以前,各诸侯国内部的爵实际上有卿、大夫、士三级,每级又分上中下三等。各国按国大小待遇不同,如《左传》中载“次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同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大,下当其下大夫。”有不同的食封标准,如《国语》中载“大国之卿,一旅之田,上大夫,一卒之田。”《左传》中也载赵简子曾有“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之语。

战国时,各国的爵大致有卿、大夫等。如各国都曾有“上卿”、“亚卿”、“客卿”等,均为将相所得的高爵。大夫一级如有上大夫、中大夫、国大夫、五大夫等。战国各大国出现了侯爵,如秦有彻侯、关内侯,楚有通侯,其他各国均有侯。除侯外还有封君,侯、君封地或以县计,或以户计,但仅能食其封地的租税,无军政司法独立权,不世袭。除此以外,各国还有一些特别的爵称,如楚国的封爵还有执珪、执帛。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定二十等军功爵: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以上相当于“士”),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以上相当于“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以上相当于“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以上相当于“诸侯”)。 彻侯得食县(设令、长),关内侯食租税于关内,余大庶长以下十八等,则如吏职。凡斩获敌首级一颗,即赐爵一级,还要有赐田宅和服役人员一名的优待。有爵级则可为官,斩敌甲首一颗,赐爵一级,愿做官的,可以作“五十石之官”,即斗食小吏。

二、后期的官

明史志 职官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

明官制,沿汉、唐之旧而损益之。自洪武十三年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其纠劾则责之都察院,章奏则达之通政司,平反则参之大理寺,是亦汉九卿之遗意也。

分大都督府为五,而徵调隶於兵部。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谷,其考核则听

於府部。是时吏、户、兵三部之权为重。迨仁、宣朝,大学士以太子经师恩,累加至三

孤,望益尊。而宣宗内柄无大小,悉下大学士杨士奇等参可否。虽吏部蹇义、户部夏原

吉时召见,得预各部事,然希阔不敌士奇等亲。自是内阁权日重,即有一二吏、兵之长

与执持是非,辄以败。至世宗中叶,夏言、严嵩迭用事,遂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矣。

然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於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於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

夫之进退,悉颠倒於其手。伴食者承意指之不暇,间有贤辅,卒蒿目而不能救。初,领

五都督府者,皆元勋宿将,军制肃然。永乐间,设内监监其事,犹不敢纵。沿习数代,

勋戚纨胯司军纪,日以惰毁。既而内监添置益多,边塞皆有巡视,四方大征伐皆有监军,

而疆事遂致大坏,明祚不可支矣。迹其兴亡治乱之由,岂不在用人之得失哉!至於设官

分职,体统相维,品式具备,详列后简。览者可考而知也。

宗人府三公三孤太子三师三少内阁吏部户部附总督仓场礼部

兵部附协理京营戎政刑部工部附提督易州山厂

宗人府。宗人令一人,左、右宗正各一人,左、右宗人各一人,并正一品掌皇九族

之属籍,以时修其玉牒,书宗室子女适庶、名封、嗣袭、生卒、婚嫁、谥葬之事。凡宗

室陈请,为闻於上,达材能,录罪过。初,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二十二年改为宗人府,

并以亲王领之。秦王樉为令,晋王□、燕王棣为左、右宗正,周王隶、楚王桢为左、右

宗人。其后以勋戚大臣摄府事,不备官,而所领亦尽移之礼部。其属,经历司,经历一

人,正五品典出纳文移。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掌佐天子,理

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无定员,无专授。洪武三年,授李善长太师,徐达太傅。

先是,常遇春已赠太保。三孤无兼领者。建文、永乐间罢公、孤官,仁宗复设。永乐二

十二年八月,复置三公、三少。宣德三年,敕太师、英国公张辅,少师、吏部尚书蹇义,

少傅、兵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少保兼太子少傅、户部尚书夏原吉,各辍所领,

侍左右,咨访政事。公孤之官,几於专授。逮义、原吉卒,士奇还领阁务。自此以后,

公、孤但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而文臣无生加三公者,惟赠乃得之。嘉靖

二年加杨廷和太傅,辞不受。其后文臣得加三公惟张居正,万历九年加太傅,十年加太

师。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从一品掌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之。太子

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并正二品掌奉太子以观三公之道德而教谕焉。太子宾客,

正三品掌侍太子赞相礼仪,规诲过失。皆东宫大臣,无定员,无专授。洪武元年,太祖

有事亲征,虑太子监国,别设宫僚或生嫌隙,乃以朝臣兼宫职: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徐

达兼太子少傅,常遇春兼太子少保,治书侍御史文原吉、范显祖兼太子宾客。三年,礼

部尚书陶凯请选人专任东宫官,罢兼领,庶於辅导有所责成。帝谕以江充之事可为明鉴,

立法兼领,非无谓也。由是东宫师傅止为兼官、加官及赠官。惟永乐间,成祖幸北京,

以姚广孝专为太子少师,留辅太子。自是以后,终明世皆为虚衔,於太子辅导之职无与

也。

中极殿大学士,旧名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旧名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

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并正五品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

答,以平允庶政。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曰制,曰册文,曰谕,曰书,曰符,曰令,

曰檄,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曰表,曰讲章,曰书状,曰

文册,曰揭帖,曰制对,曰露布,曰译,皆审署申覆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凡车驾郊

祀、巡幸则扈从。御经筵,则知经筵或同知经筵事。东宫出阁讲读,则领其事,叙其官,

而授之职业。冠婚,则充宾赞及纳征等使。修实录、史志诸书,则充总裁官。春秋上丁

释奠先师,则摄行祭事。会试充考试官,殿试充读卷官。进士题名,则大学士一人撰文,

立石於太学。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

否,斟酌入告。颁诏则捧授礼部。会敕则稽其由状以请。宗室请名、请封,诸臣请谥,

并拟上。以其授餐大内,常侍天子殿阁之下,避宰相之名,又名内阁。

先是,太祖承前制,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正一品。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

国,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命百官礼仪俱尚左,改右相国为左相国,

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从一品左、右丞,正二品参知

政事,从二品以统领众职。置属官,左、右司,郎中,正五品员外郎正六品都事、检校,

正七品照磨、管勾,从七品参议府参议,正三品参军、断事官,从三品断事、经历,正

七品知事,正八品都镇抚司都镇抚,正五品考功所,考功郎,正七品。甲辰十月以都镇

抚司隶大都督府。吴元年革参议府。洪武元年革考功所。二年革照磨、检校所、断事官。

七年设直省舍人十人,寻改中书舍人。

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

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九月,置四辅官,以儒士王本等为之。置四辅官,告太庙,以

王本、杜佑、袭学为春官,杜学、赵民望、吴源为夏官,兼太子宾客。秋、冬官缺,以

本等摄之。一月内分司上中下三旬。位列公、侯、都督之次。寻亦罢。十五年,仿宋制,

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礼部尚书邵质为华盖,检讨吴伯宗为武英,

翰林学士宋讷为文渊,典籍吴沉为东阁。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征耆儒鲍恂、余诠、张长

年等为之,以辅导太子。秩皆正五品。二十八年敕谕群臣:「国家罢丞相,设府、部、

院、寺以分理庶务,立法至为详善。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

论以极刑。」当是时,以翰林、春坊详看诸司奏启,兼司平驳。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

问而已。建文中,改大学士为学士。悉罢诸大学士,各设学士一人。又改谨身殿为正心

殿,设正心殿学士。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

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

奏事,亦不得相关白。

仁宗以杨士奇、杨荣东宫旧臣,升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荣为太常卿兼

谨身殿大学士,谨身殿大学士,仁宗始置,阁职渐崇。其后士奇、荣等皆迁尚书职,虽

居内阁,官必以尚书为尊。景泰中,王文始以左都御史进吏部尚书,入内阁。自后,诰

敕房、制敕房俱设中书舍人,六部承奉意旨,靡所不领,而阁权益重。世宗时,三殿成,

改华盖为中极,谨身为建极,阁衔因之。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吏部。尚书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其属,司务厅,司务二人,从

九品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事

一人,正六品。洪武三十一年增设文选司主事一人。正统十一年增设考功司主事一人。

尚书,掌天下官吏选授、封勋、考课之政令,以甄别人才,赞天子治。盖古冢宰之

职,视五部为特重。侍郎为之贰。

司务,掌催督、稽缓、勾销、簿书。明初,设主事、司务各四人,为首领官,有主

事印。洪武二十九年改主事为司官,裁司务二人。各部并同。

文选,掌官吏班秩迁升、改调之事,以赞尚书。凡文官之品九,品有正从,为级一

十八。不及九品曰未入流。凡选,每岁有大选,有急选,有远方选,有岁贡就教选,间

有拣选,有举人乞恩选。选人或登资簿,厘其流品,平其铨注,而序迁之。凡升必考满,

若员缺当补,不待考满,曰推升。类推上一人,单推上二人。三品以上,九卿及歛都御

史、祭酒,廷推上二人或三人。内阁,吏、兵二部尚书,廷推上二人。凡王官不外调,

王姻不内除,大臣之族不得任科道,僚属同族则以下避上。外官才地不相宜,则酌其繁

简互换之。有传升、乞升者,并得执奏。以署职、试职、实授奠年资,以开设、裁并、

兼摄适繁简,以荐举、起废、征召振幽滞,以带俸、添注寄恩冗,以降调、除名驭罪过,

以官程督吏治,以宁假悉人情。

验封,掌封爵、袭廕、褒赠、吏算之事,以赞尚书。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

非特旨不得与。或世或不世,皆给诰券。衍圣公及戚里恩泽封,不给券。凡券,左右各

一,左藏内府,右给功臣之家。袭封则征其诰券,稽其功过,核其宗支,以第其世流降

除之等。土官则勘其应袭与否,移文选司注拟。宣慰、宣抚、安抚、长官诸司领士兵者,

则隶兵部。凡廕叙,明初,自一品至七品,皆得廕一子以世其禄。洪武十六年,定职官

子孙廕叙。正一品子,正五品用。从一品子,从五品用。正二品子,正六品用。从二品

子,从六品用。正三品子,正七品用。从三品子,从七品用。正四品子,正八品用。从

四品子,从八品用。正五品子,正九品用。从五品子,从九品用。正六品子,於未入流

上等职内叙用。从六品子,於未入流中等职内叙用。正从七品子,於未入流下等职内叙

用。后乃渐为限制,京官三品以上,考满著绩,始廕一子曰官生,其出自特恩者曰恩生。

凡封赠,公、侯、伯之追封,皆递进一等。三品以上政绩显异及死谏、死节、阵亡者,

皆得赠官。其见任则初授散阶,京官满一考,及外官满一考而以最闻者,皆给本身诰敕。

七品以上皆得推恩其先。五品以上授诰命,六品以下授敕命。一品,三代四轴。二品、

三品,二代三轴。四品、五品、六品、七品,一代二轴。八品以下流内官,本身一轴。

一品轴以玉,二品轴以犀,三品、四品轴以鋈金,五品以下轴以角。曾祖、祖、父皆如

其子孙官。公、侯、伯视一品。外内命妇视夫若子之品。生曰封,死曰赠。若先有罪谴

则停给。文之散阶四十有二,以历考为差。正一品,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

大夫。从一品,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正二品,初授资善大夫,升授资政大夫,

加授资德大夫。从二品,初授中奉大夫,升授通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正三品,初授

嘉议大夫,升授通议大夫,加授正议大夫。从三品,初授亚中大夫,升授中大夫,加授

大中大夫。正四品,初授中顺大夫,升授中宪大夫,加授中议大夫。从四品,初授朝列

大夫,升授朝议大夫,加授朝请大夫。正五品,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从五品,

初授奉训大夫,升授奉直大夫。正六品,初授承直郎,升授承德郎。从六品,初授承务

郎,升授儒林郎,吏材干出身授宣德郎。正七品,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吏材干授

宣议郎。从七品,初授从仕郎,升授征仕郎。正八品,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职郎。从八

品,初授迪功佐郎,升授修职佐郎。正九品,初授将仕郎,升授登仕郎。从九品,初授

将仕佐郎,升授登仕佐郎。外命妇之号九。公曰某国夫人。侯曰某侯夫人。伯曰某伯夫

人。一品曰夫人,后称一品夫人。二品曰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

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因其子孙封者,加太字,夫在则否。凡封赠之次,七品至六

品一次,五品一次,初制有四品一次,后省。三品、二品、一品各一次。三母不并封,

两封从优品。父职高於子,则进一阶。父应停给及子为人后者,皆得移封。嫡在不封生

母,生母未封不先封其妻。妻之封,止於一嫡一继。其封赠后而以墨败者,则追夺。

稽勋,掌勋级、名籍、丧养之事,以赞尚书。凡文勋十。正一品,左、右柱国。从

一品,柱国。正二品,正治上卿。从二品,正治卿。正三品,资治尹。从三品,资治少

尹。正四品,赞治尹。从四品,赞治少尹。正五品,修正庶尹。从五品,协正庶尹。自

五品以上,历再考,乃授勋。凡百官迁除、降调皆开写年甲、乡贯、出身。每岁十二月

贴黄,春秋清黄,皆赴内府。有故,揭而去之。凡父母年七十,无兄弟,得归养。凡三

年丧,解职守制,纠擿其夺丧、匿丧、短丧者。惟钦天监官奔丧三月复任。

考功,掌官吏考课、黜陟之事,以赞尚书。凡内外官给由,三年初考,六年再考,

并引请,九年通考,奏请综其称职、平常、不称职而陟黜之。陟无过二等,降无过三等,

其甚者黜之、罪之。京官六年一察,察以巳、亥年。五品下考察其不职者,降罚有差;

四品上自陈,去留取旨。外官三年一朝,朝以辰、戌、丑、未年。前期移抚、按官,各

综其属三年内功过状注考,汇送覆核以定黜陟。仓场库官一年考,巡检三年考,教官九

年考。府州县官之考,以地之繁简为差。吏之考,三、六年满,移验封司拨用。九年满,

又试授官。惟王官及钦天、御用等监官不考。凡内外官弹章,稽其功过,拟去留以请上

裁。荐举、保留,则核其政绩旌异焉。

明初,设四部於中书省,分掌钱谷礼仪、刑名、营造之务。洪武元年始置吏、户、

礼、兵、刑 、工六部,设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尚书正三品,侍郎正四

品,郎中正五品,员外郎正六品,主事正七品。仍隶中书省。六年,部设尚书二人,侍

郎二人。吏部设总部、司勋、考功三属部,部设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各二人。十

三年,罢中书省,仿《周官》六卿之制,升六部秩,各设尚书、侍郎一人。惟户部侍郎

二人。每部分四属部,吏部属部加司封。每属部设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寻增侍

郎一人。二十二年,改总部为选部。二十九年,定为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司并五

部属,皆称清吏司。建文中,改六部尚书为正一品,设左、右侍中,正二品位侍郎上,

除去诸司清吏字。成祖初,悉复旧制。

永乐元年,以北平为北京,置北京行部尚书二人,侍郎四人,其属置六曹清吏司。

吏、户、礼、兵、工五曹,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刑曹,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

主事四人,照磨、检校各一人,司狱一人。寻户曹亦增设主事三人。后又分置六部,各

称行在某部。十八年定都北京,罢行部及六曹,以六部官属移之北,不称行在。其留南

京者,加「南京」字。洪熙元年,复置各部官属於南京,去「南京」字,而以在北京者

加「行在」字,仍置行部。宣德三年复罢行部。正统六年,於北京去「行在」字,於南

京仍加「南京」字,遂为定制。景泰中,吏部尝设二尚书。天顺初,复罢其一。

按吏部尚书,表率百僚,进退庶官,铨衡重地,其礼数殊异,无与并者。永乐初,

选翰林官入直内阁。其后大学士杨士奇等加至三孤,兼尚书衔,然品叙列尚书蹇义、夏

原吉下。景泰中,左都御史王文升吏部尚书,兼学士,入内阁,其班位犹以原衔为序次。

自弘治六年二月,内宴,大学士丘浚遂以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居太子太保、吏部尚书

王恕之上。其后由侍郎、詹事入阁者,班皆列六部上矣。

户部。尚书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其属,司务厅,司务二人,从

九品浙江、江西、湖广、陕西、广东、山东、福建、河南、山西、四川、广西、贵州、

云南十三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宣德以后增设山西司郎中三人,陕西、贵州、

云南三司郎中各二人,山东司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从五品。宣德七年增设四川、云

南二司员外郎各一人,后仍革。主事二人,正六品宣德以后增设云南司主事七人,浙江、

江西、湖广、陕西、福建、河南、山西七司主事各二人,山东、四川、贵州三司主事各

一人。照磨所,照磨一人,正八品检校一人,正九品。所辖,宝钞提举司,提举一人,

正八品,副提举一人。正九品典史一人,后副提举、典史俱革。钞纸局,大使、副使各

一人,后革副使。印钞局,大使、副使各一人,后俱革。宝钞广惠库,大使一人,正九

品,副使二人,从九品,嘉靖中革。广积库,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一人,从九品,

典史一人,嘉靖中,副使、典史俱革。赃罚库,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二人,从九品,

嘉靖中革。甲字、乙字、丙字、丁字、戊字库,大使五人,正九品,副使六人,从九品,

丁字库二人,嘉靖中革一人,并革乙字、戊字二库副使。广盈库,大使一人,从九品副

使二人。嘉靖中革。外承运库,大使二人,正九品副使二人,从九品。后大使、副使俱

革。承运库,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一人。从九品。嘉靖中革。行用库,大使、副使各

一人,后俱革。太仓银库,大使、副使各一人。嘉靖中,革副使。御马仓,大使一人,

从九品副使一人。军储仓,大使一人,从九品副使一人,后大使、副使俱革。长安、东

安、西安、北安门仓,各副使一人,东安门仓旧二人,万历八年革一人。张家湾盐仓检

校批验所,大使、副使各一人。隆庆六年并革。

尚书,掌天下户口、田赋之政令。侍郎贰之。稽版籍、岁会、赋役实征之数,以下

所司。十年攒黄册,差其户上下畸零之等,以周知其登耗。凡田土之侵占、投献、诡寄、

影射有禁,人户之隐漏、逃亡、朋充、花分有禁,继嗣、婚姻不如令有禁。皆综核而纠

正之。天子耕藉,则尚书进耒耜。以垦荒业贫民,以占籍附流民,以限田裁异端之民,

以图帐抑兼并之民,以树艺课农官,以刍地给马牧,以召佃尽地利,以销豁清赔累,以

拨给广恩泽,以给除差优复,以钞锭节赏赉,以读法训吏民,以权量和市籴,以时估平

物价,以积贮之政恤民困,以山泽、陂池、关市、坑冶之政佐邦国,赡军输,以支兑、

改兑之规利漕运,以蠲减、振贷、均籴、捕蝗之令悯灾荒,以输转、屯种、籴买、召纳

之法实边储,以禄廪之制驭贵贱。洪武二十五年,重定内外文武官岁给禄俸之制。正一

品,一千四十四石。从一品,八百八十八石。正二品,七百三十二石。从二品,五百七

十六石。正三品,四百二十石。从三品,三百一十二石。正四品,二百八十八石。从四

品,二百五十二石。正五品,一百九十二石。从五品,一百六十八石。正六品,一百二

十石。从六品,九十六石。正七品 ,九十石。从七品,八十四石。正八品,七十八石。

从八品,七十二石。正九品,六十六石。从九品,六十石。未入流,三十六石。俱米钞

本折兼支。

十三司,各掌其分省之事,兼领所分两京、直隶贡赋,及诸司、卫所禄俸,边镇粮

饷,并各仓场盐课、钞关。浙江司带管在京羽林右、留守左、龙虎、应天、龙骧、义勇

右、康陵七卫,神机营。江西司带管在京旗手、金吾前、金吾后、金吾左、济阳五卫。

湖广司带管国子监、教坊司,在京羽林前、通州、和阳、豹韬、永陵、昭陵六卫,及

兴都留守司。福建司带管顺天府,在京燕山左、武骧左、武骧右、骁骑右、虎贲右、

留守后、武成中、茂陵八卫,五军、巡捕、勇士、四卫各营,及北直隶永平、保定、河

间、真定、顺德、广平、大名七府,延庆、保安二州,大宁都司、万全都司,并北直隶

所辖各卫所,山口、永盈、通济各仓。山东司带管在京锦衣、大宁中、大宁前三卫及

辽东都司,两淮、两浙、长芦、河东、山东、福建各盐运司,四川、广东、海北、云南

黑盐井、白盐井、安宁、五井各盐课提举司,陕西灵州盐课司,江西南赣盐税。山西

司带管在京燕山前、镇南、兴武、永清左、永清右五卫,及宣府、大同、山西各镇。

河南司带管在京府军前、燕山右、大兴左、裕陵四卫,牧马千户所及直隶潼关卫、蒲州

千户所。陕西司带管宗人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詹事府、

翰林院、太仆寺、鸿胪寺、尚宝司、六科、中书舍人、行人司、钦天监、太医院、五城

兵马司、京卫武学、文思院、皮作局,在京留守右、长陵、献陵、景陵四卫,神枢、随

侍二营,及延绥、宁夏、甘肃、固原各镇。四川司带管在京府军后、金吾右、腾骧左、

腾骧右、武德、神策、忠义后、武功中、武功左、武功右、彭城十一卫及应天府、南京

四十九卫,南直隶安庆、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

凤阳、淮安、扬州十三府,徐、滁、和、广德四州,中都留守司并南直隶所辖各卫所。

广东司带管在京羽林左、留守中、鹰扬、神武左、义勇前、义勇后六卫,蕃牧、奠靖

二千户所。广西司带管太常寺、光禄寺、神乐观、牺牲所、司牲司、太仓银库、内府

十库,在京沈阳左、沈阳右、留守前、宽河、蔚州左五卫,及二十三马房仓,各象房、

牛房仓,京府各草场。云南司带管在京府军、府军左、府军右、虎贲左、忠义右、忠

义前、泰陵七卫,及大军仓、皇城四门仓、并在外临清、德州、徐州、淮安、天津各仓。

贵州司带管上林苑监,宝钞提举司,都税司,正阳门、张家湾各宣课司,德胜门、安定

门各税课司,崇文门分司,在京济州、会州、富峪三卫,及蓟州、永平、密云、昌平、

易州各镇,临清、许墅、九江、淮安、北新、扬州、河西务各钞关。

条为四科:曰民科,主所属省府州县地理、人物、图志、古今沿革、山川险易、土

地肥瘠宽狭、户口物产多寡登耗之数;曰度支,主会计夏税、秋粮、存留、起运及赏赉、

禄秩之经费;曰金科,主市舶、鱼盐、茶钞税课,及赃罚之收折;曰仓科,主漕运、军

储出纳料粮。凡差三等,由吏部选授曰注差,疏名上请曰题差,答刀委曰部差。或三年,

或一年,或三月而代。

初,洪武元年置户部。六年,设尚书二人,侍郎二人。分为五科:一科,二科,三

科,四科,总科。每科设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四人。惟总科郎中、员外郎各二人,

主事五人。八年,中书省奏户、刑、工三部事繁,户部五科,每科设尚书、侍郎各一人,

郎中、员外郎各二人,主事五人,内会总科主事六人,外牵照科主事二人,司计四人,

照磨二人,管勾一人。又置在京行用库,隶户部。设大使一人,副使二人,典史一人,

都监二人。十三年,升部秩,定设尚书一人,侍郎二人。分四属部:总部,度支部,金

部,仓部。每部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总部主事四人,度支部、金部主事各三人,仓部

主事二人。寻罢在京行用库。二十二年,改总部为民部。二十三年,又分四部为河南、

北平、山东、山西、陕西、浙江、江西、湖广、广东、广西、四川、福建十二部。四川

部兼领云南。部设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二人,各领一布政司户口、钱粮等事,量

其繁简,带管京畿。每一部内仍分四科管理。又置照磨、检校各一人,稽文书出入之数

而程督之。十九年,复置宝钞提举司。洪武七年,初置宝钞提举司,提举一人,正七品;

副提举一人,从七品;吏目一人,省注。所属钞纸、印钞二局,各大使一人,

汉书新注卷十八 外戚恩泽侯表第六

说明本卷表述西汉外戚、恩泽侯者的情况。这个表是新创,以侯者为经,以世系为纬,专记外戚、恩泽之封侯,以明封爵日滥,反映出西汉外戚日益权重、丞相谄媚受封的时代特点。表序指出立表旨趣和主要内容,所论“爵以功为先后,官用能为次序”,“孝景将侯王氏,条侯犯色”,似是讽刺对外戚、宠臣封侯之事,不是因功劳才能,遵故事旧例,而是凭君主好恶,靠裙带关系。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必兴灭继绝(1),修废举逸(2),然后天下归仁,四方之政行焉。传称武王克殷,追存贤圣,至乎不及下车(3)。世代虽殊,其揆一也(4)。高帝拨乱诛暴,庶事草创,日不暇给,然犹修祀六国(5),求聘四皓(6),过魏则宠无忌之墓(7),适赵则封乐毅之后(8)。及其行赏而授位也。爵以功为先后,官用能为次序。后嗣共(恭)已遵业,旧臣继踵居位。至乎孝武,元功宿将略尽。会上亦兴文学,进拔幽隐,公孙弘自海濒而登宰相,于是宠以列侯之爵。又畴咨前代(9),询问耆老,初得周后,复加爵邑(10)。自是之后,宰相毕侯矣。元、成之间,晚得殷世,以备宾位(11)。

(1)兴灭继绝:兴灭国,继绝世。(2)废:指原先的典章制度。逸:逸民。(3)传称武王克殷等句:师古曰:“《礼记》‘武王克殷,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此其事也。”(4)揆(kuí):尺度,准则。(5)六国:指战国时齐、楚、燕、赵、韩、魏六国。(6)四皓:汉初四隐士,名东园公、绮里奇、夏黄公、角里先生。(7)无忌:人名。即魏公子信陵君。(8)封乐毅之后:封乐毅之孙乐叔,号华成君。见《高纪》。(9)畴咨:访问、记求之意。(10)《武帝记》载,元鼎四年,封周后姬嘉为周子南君。(11)《成帝纪》载,绥和元年,封殷后孔吉为殷绍嘉侯。世:嗣。

汉兴,外戚与定天下(1),侯者二人(2)。故誓曰:“非刘氏不王,若有亡(无)功非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是以高后欲王诸吕,王陵廷争;孝景将侯王氏(3),厘侯犯色(4)。卒用废黜(5)。最后薄昭、窦婴、上官、卫、霍之侯,以功受爵。其余后父据《春秋》褒纪之义(6),帝舅缘《大雅》申伯之意(7),浸广博矣。是以别而叙之(8)。

(1)与:参与。(2)侯者二人:指吕后兄周吕侯吕泽、建成侯吕释之。(3)王氏:指景帝王皇后兄王信。(4)厘侯:即条侯周亚夫。犯色:意谓违背君意。(5)卒用废黜:谓景帝默然而沮(杨树达说)。(6)《春秋》褒纪之义:应劭曰:“《春秋》,天子将纳后于纪,纪本子爵也,故先褒为侯,言王者不娶于小国。”(7)《大雅》申伯之意:应劭曰:‘申伯,周宣王元舅也,为邑于谢。后世欲光宠外亲者,缘申伯之恩,援此义以为谕也。”(8)别而叙之:所封不符侯功臣之约,不可附于功臣侯表,故别叙之。

功臣侯,是指因有功于国而受封的臣子

外戚侯,是指因皇后、皇帝纳妃的关系而受封的皇后、妃子的亲属

恩泽侯,是指皇恩浩荡所封的人士

归义侯,是指在统一过程中主动投入朝廷的割据势力,或者主动归附于朝廷的少数民族势力

洪武三年四月,明太祖朱元璋刚刚完成分封九子为亲王,从孙为靖江郡王的大事,仪式办得隆重而宏大。紧接着又在十月于奉天殿举行大封功臣爵位的典礼。

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洪武皇帝朱元璋升座奉天殿,太子朱标侍立于御座之左,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侍立于御座之右。

中书省左丞相宣国公李善长与中书省右丞相信国公徐达率 功臣从奉天门左右门排列进入,到达奉天殿前丹阶之上侍立。

洪武帝朱元璋下旨宣诏授封,共封开国六公(韩魏鄂曹卫宋),二十八侯。

文臣封号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

武臣封号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

作为开国功臣,这样的封号是十分珍贵的。“ 二十六年定、凡功臣封号、如开国辅运守正文臣之类、非特奉圣旨不与”。 开国封号不再轻易被授予。

十一月乙卯又封:

中书右丞汪广洋为忠勤伯,御史中丞兼弘文馆学士(来去是梦)刘基为诚意伯,共计伯爵十一人。

如下: 诚意伯刘基,东莞伯何真,徽先伯桑敬,忠勤伯汪广洋,天水郡伯赵天麟,陇西郡伯牛海龙,安定郡伯程国胜,太原郡伯王咬住,缙云郡伯胡深(追封),康安郡伯孙虎(落马河战殁。谯郡伯戴德(追封),以上全是郡伯。

朱元璋制定文武勋号各十等,爵位五等(公侯伯子男,子男后革),开 国功臣皆授武勋。其功臣的品级对应其授封的勋位与爵位。

太祖定功封的公侯伯如同宗室,同样皆世袭罔替,有嫡立嫡,无嫡立庶,追赠三代。

除了爵位五等的高低,勋号,俸禄不同外,内府的称呼也不同,“公侯伯子男者、公侯夫人、各从其爵。伯子男夫人、止封夫人、不许用爵”,也就是公侯的夫人可以称某国公、某侯夫人,而伯子男的老婆不能带爵,只能称夫人。国外倒(成败皆空)是听到过什么什么男爵夫人。不同的还有功臣的官职,散职,秩职,武职,东宫职等。

比如,宣国公李善长: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封号)特进光禄大夫(散官职)左柱国(勋号)太师中书左丞相(官职)进封 “韩国公(爵位)参军国事食禄四千石(秩职)征虏大将军(军职)银青荣禄大夫(授银青勋章荣禄大夫散官职)上柱国(功臣皆武勋)录军国重事中书右丞相(官职)兼太子少傅(东宫职)”。

比如,冯胜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封号)特进荣禄大夫(散职)右柱国(勋号)封宋国公(爵位)同参军国事食禄三千石(秩职)荣禄大夫御史大夫(官职)兼太子谕德(东宫职)。

另外, 御史中丞刘基(刘伯温)授封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护军、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这里不论朱元璋与刘伯温的恩怨瓜葛,但以刘伯温的官至御史中丞(正二品,位于邓愈,汤和的御史大夫之下)来说,本应是上护军侯爵的刘基被授封为郡伯,应该是有点屈封了。

比如两人同为三品县伯爵位,一位是武勋是“上轻车都尉”的某某(县名)伯爵,一位是武勋“轻车都尉”的某某(县名)伯爵,那就说明前者是正三品县伯,后者从三品县伯。

虽然从二品和从三品同辈称为伯,但郡伯武勋是“护军”,县伯的武勋“轻车都尉”。伯爵用郡名或褒奖名为伯爵号,如诚意伯刘基,东莞伯何真等。县伯用县名为爵号,这样伯爵的等级和品级区分一目了然。

明洪武三年授爵中伯爵有十一位,全部是郡伯,他们是: 诚意伯刘基,东莞伯何真,徽先伯桑敬,忠勤伯汪广洋,天水郡伯赵天麟,陇西郡伯牛海龙,安定郡伯程国胜,太原郡伯王咬住,缙云郡伯胡深(追封),康安郡伯孙虎,谯郡伯戴德(追封),无超品级封伯者。

品级低于制定爵位或者说爵位高于功臣的品级,称为超品封爵。

明洪武三年授爵中的侯爵有二十八位:

汤和中山侯,唐胜宗延安侯,陆仲亨吉安侯, 周德兴江夏侯,华云龙淮安侯 , 顾时济宁侯 , 耿炳文长兴侯 , 陈德临江侯 , 郭子兴巩昌侯 , 王志六安侯 , 郑遇春荥阳侯 , 费聚平凉侯 , 吴良江阴侯 , 吴桢靖海侯 , 赵庸南雄侯 ,廖永忠德庆侯,俞通源安南侯,华高广德侯,杨璟营阳侯, 康铎蕲春侯 ,朱亮祖永嘉侯, 傅友德颍川侯 ,胡美豫章侯,韩政东平侯, 黄彬宜春侯 ,曹良臣宣宁侯, 梅思祖汝南侯 , 陆聚河南侯 。

大家注意在这二十八侯里,十一位是正二品封侯( 红字 ),三位是从二品封侯( 黄字 )有一位是正三品封侯( 绿字 ),居然还有一位正四品被封侯的( 蓝字 ),还有一位是袭封( 紫字 )

超品封侯的还有一位是内中书 右丞薛显,他被封为永城侯。

正二品超封侯者

例如:

江夏侯周德兴和永城侯薛显时任内中书省左、右丞是正二品。

巩昌侯郭子兴时任都督佥事(洪武十三年为正二品官职),济宁侯顾时任都督副使。

长兴侯耿炳文,淮安侯华云龙,靖海侯吴桢分别为秦,燕,吴三府左相(正二品)。

从二品超封侯者

例如

颍川侯傅友德时任江淮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

宜春侯黄彬任江西等处中书省(来去是梦)参知政事

授封前他们的品级正二品,按照明朝建国伊始的品级对照的爵位应该是郡伯。

正三品超封侯者

六安侯王志时任平阳卫指挥使官

正四品超封侯者

荥阳侯郑遇春时任朔州卫指挥副使

授封时他们的品级是正三品和正四品,按照品级对应的爵位应该是县伯和县子爵位。

虽然他们二十八人同属侯爵,但品级俸禄不同,分为一千五百担和九百担两个档次。以后这些人中晋封了多位公爵,去世后更有追封民王者。

但自从洪武四年后,明初朱元璋制定的品爵相对的制度就被他自己打破了,超品级封爵成为常态。

仅以都督佥事(二品,本应是郡伯爵位)被封为侯爵的就有:

安庆侯仇成,永昌侯蓝玉,永平侯谢成,鳯翔侯张龙,安陆侯吴复,宣德侯金朝兴,怀远侯曹兴,靖宁侯叶升,景川侯曹震,会宁侯张温,雄武侯周武,定远侯王弼,普定侯陈桓,东川侯胡海,武定侯郭英,鹤庆侯张翼,崇山侯李新,航海侯张赫,舳舻侯朱寿,全宁侯孙恪,越隽侯俞通渊,永宁侯张铨。

以都督同知(明初从二品,后改从一品)封侯的仅沐英一人,沐英为朱元璋养子,战功赫赫,是朱元璋的心腹之臣,洪武十年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西平侯,年禄二千五百石,沐府永镇云南,授世袭凭证。

这些人如悍将蓝玉,郭英等人战功赫赫,家族与朱元璋联姻,成为外戚,陆续被加封国公,并且引发洪武大案,这些和本文所讲超封无关,这里就不赘述了。

“高帝最重公封,下於王一等”。——《皇明异典述》

如前文所述,洪武三年的大封六位国公(韩魏鄂曹卫宋)皆是品爵相对。曹国公李文忠(李贞,李文忠,李景隆三代)虽是朱元璋外甥,是外戚,但他战功赫赫,授封前官至浙江行省平章事,品阶对应这也没问题。

可是到了洪武二十二年,官居都督佥事(正二品)的胡显被加封为梁国公,朱元璋开了外戚不凭军功封公的先河,胡显也成为明朝第一个也是洪武朝唯一一个品级(二品)超封的公爵。

“其时独李曹公贞以尚主由恩亲侯进封,然与其子文忠同爵,不甚异也。至二十三年都督佥事胡显以皇充妃从子侍楚王(外甥)征蛮洞,功甚微,进封梁国,甚异矣”。——《皇明异典述》

李贞与李文忠父子同为公爵,李贞是朱元璋仅存的大姐夫。始封恩亲侯,李文忠因功戚封爵追三代,其父李贞的公爵是由恩赠封的,而胡显的梁国公算是裙带关系的外戚公了。

洪武二十二年,封胡充妃(生皇六子楚王桢)侄胡显为梁国公,食禄二千石,世袭显由都督佥事超拜上公,戚里如此恩泽,近古所无”

对于明太祖朱元璋开了没有累积战功的外戚而能超品封公的先河,还能世袭罔替, 历史 上N多的学者表示惊讶和不能理解。

但诸如外戚公胡显和开国功臣的爵位还是区别的, 功臣为功封,外戚和民公(如衍圣公)为恩封。“国初因前代之制、列爵五等。非有社稷军功者不封。子男後革。所封公侯伯、皆给诰券。或世、或不世、各以功次为差。又有衍圣公世封、驸马都尉、外戚恩泽之封。其封同、皆不给券”——《明会典》

明朝洪武之后超品封公还有为燕王朱棣“靖难”立下大功的 燕山中护卫千户丘福 ,燕山 中护卫副千户朱能 ,两人夺取北平九门,率军南下,所向披靡,连续击败耿炳文,盛庸,李景隆。燕王朱棣攻入南京,继位为帝。

靖难之役时, 丘福升任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靖难成功后,授封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淇国公,获赐铁券,子孙世袭。

靖难之役时,朱能因功升任都指挥佥事(正二品),朱棣称帝后,朱能被授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国公,获赐铁券,食禄二千二百石。他位列功臣第二,仅次于淇国公丘福,朱能逝世后追封东平王(民王)。

自丘福,朱能超封两公之后,成祖朱棣将伯爵定为公侯,驸马都尉之下,一品之上。公侯伯爵位超品,在此情况下,直接超品封爵(直接超品)的有: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朱棣不承认建文年号)因靖难之功超封的功臣

都督佥事官职:

张武成阳侯,陈珪泰宁侯,郑亨武安侯,孟善保定侯,火真同安侯,王忠靖安侯,徐忠永康侯,张信隆平侯,李远安平侯,郭亮成安侯,李彬丰城侯,房宽思恩侯,徐理武康伯,陈旭云阳伯,刘才广恩伯,陈瑄平江伯。

都指挥使官职:

王聪武成伯,徐祥兴安伯,赵彛忻城伯,陈贤荣昌伯。

都指挥同知官职:

李浚襄城伯,张辅信安伯,王友清远伯,张兴安乡伯,陈志遂安伯。

都指挥佥事官职:

孙岩应城伯,房胜富昌伯。

永乐六年,征战安南功封都督佥事:栁升安远伯。

“时伯阶勲始定在侯之下一品之上故也自后无超封者矣”——《弇山堂别集》

洪武二十六年定, “生封公逝追封为王。生封侯逝追封为公。生封伯逝追封为侯。合封三代者、照依追赠封爵、一体追封。其袭爵子孙、非建立奇功异能、生死只依本爵”

明初有定制。“ 非有社稷军功者不封。子男後革。所封公侯伯、皆给诰券。或世、或不世、各以功次为差。又有衍圣公世封、驸马都尉、外戚恩泽之封。其封同、皆不给券”

但朱元璋封胡充妃的侄子胡显打开了外戚无功(微功)封爵的口子。自此之后,公侯伯不仅是功臣爵位,而且成为外戚爵位。

到后来,明朝宗室爵位(含驸马,仪宾,宗婿)加上功臣外戚爵位多如牛毛。宗室镇国将军驸马都尉,功臣外戚公侯伯又都是超品,而且大部分(成败皆空)都世袭罔替,导致明朝廷严重的财务负担,明政府要拿出财政的大部分来供养这些寄生宗室外戚。

所以为了防止外戚爵位阶层不断壮大, “嘉靖八年议准、外戚封爵、除开国佐命、靖难元勋、及由军功者、照旧袭封。其馀戚里恩封、子孙俱不许承袭”。除了开国、靖难的功臣子孙可以世袭爵位外,外戚家族公侯伯爵位不再世袭”(衍圣公除外)

到了隆庆元年“ 题准、外戚曾蒙特恩、准袭封一辈者、姑与终身。其子孙、照例量授锦衣卫指挥等职、不许陈乞再袭”。就是皇帝下旨恩封的外戚也只能袭一世,不许再乞封

不过,这样的政策好像不太好使,比如上篇提到的万历皇帝的外祖父(孝定皇后李氏的生父)武清伯(县伯)李伟,他的子孙世袭武清伯(详见上篇),赠封武清侯直到明末。

以上就是明朝初年的功臣外戚的超品封爵。

来去是梦 成本皆空

资料来源

《弇山堂别集》

感谢您的阅读

镇国中尉连跃五级晋封亲王——明代爵位超封(上),宗室亲王超封

当然,对于后人读史而言,肯定会感兴趣,究竟是“真假宦者”的告发导致了秦王的爆发,还是“假父”的自夸触怒了秦王?

从文本的角度来分析,秦始皇的“保密工作”作得是真好,比如太史公写秦朝历史是以秦国官方史书《秦纪》做底本的,所以《秦始皇本纪》中只字未提帝太后与嫪毐的关系,当然,宣太后和义渠王的关系《秦本纪》也没提,有鼻子有眼的记载,实际上出自《后汉书》。

由于“秦俗多忌讳之禁”,《睡虎地秦墓竹简·编年记》这一郡县小吏的记事本中,秦王政九年,干脆是空白,连嫪毐叛乱的事儿都没有影子。

可见,在咸阳城里斩首“数百”的大乱,在帝国的末梢,连个响都没听到。

那么,《吕不韦列传》中的“真假宦者”,《说苑》中的“皇帝假父”,实际上就是两个在司马迁生活的时代,坊间广泛传播的两个说法。

而司马迁最终在《秦始皇本纪》中截取了茅焦劝谏秦王政的一部分言语,而在《吕不韦列传》中详细记录了“真假宦者”的说法。

为什么?

因为他比较倾向于“真假宦者”的解释,所以,在《史记·春申君列传》中,莫名其妙地插入了:

是岁也,秦始皇帝立九年矣。嫪毐亦为乱於秦,觉,夷其三族,而吕不韦废。

在司马迁看来,春申君献怀孕女给楚王的故事,与吕不韦献姬给秦庄襄王的故事,存在某种联系,而春申君引用李园,吕不韦进献嫪毐,一样具有某种冥冥中的相似,直到最后,李园杀春申君,嫪毐坑死吕不韦,自然也就有了这样一种联系。

在今天看来, 这叫故事传播的戏剧性改编,而在西汉时代的人看来,这就叫冥冥中自有定数……而这种定数,又与人事相关。

所以,在《史记·吕不韦列传》的最后,司马迁评价说:

孔子之所谓“闻”者,其吕子乎?

直接指斥吕不韦是典型的伪君子,但是,在《吕不韦列传》中其实就有自相矛盾的信息:

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赵欲杀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

前者说子楚夫人为“邯郸诸姬”,且怀孕十二月生秦王政,后者生物学上有点难,前者则实质为姬妾,送给了子楚,竟然就立为了夫人,也就是正妻。

而后者又说,子楚夫人是赵豪家女,所以被藏匿起来幸存,既然是豪家女,怎么就沦落成了歌舞诸姬了?反过来说,豪家女被落魄公子立为正妻,似乎才合理,否则,回国后子楚夫人立后的身份难道不会受到指摘?

这种矛盾,其实在嫪毐的身份上也存在,既然是“假宦者”,常从太后左右是可以了,“事无大小决于毐”就难了。

按照《二年律令·秩律》里的记载:

御史大夫,廷尉,内史,典客,中尉,车骑尉,大仆(即太仆),长信詹事,少府令,备塞都尉,郡守、尉, (卫)将军, (卫)尉,汉中大夫令,汉郎中、奉常,秩各二千石。

这个级别的,只有“长信詹事”是吕太后所居的长信宫的主官,但是,汉初仍以士人担任,至于其他职位,更是都由士人担任,而非宦者。

汉初皇帝的命令运行,其实可见《汉书·丙吉魏相传》:

高皇帝所述书《天子所服第八》曰:大谒者臣章受诏长乐宫,曰:“令群臣议天子所服,以安治天下。”相国臣何、御史大夫臣昌谨与将军臣陵,太子太傅臣通等议:“春夏秋冬天子所服,当法天地之数,中得人和。故自天子王侯有土之君,下及兆民,能法天地,顺四时,以治国家,身亡(无)祸殃,年寿永究,是奉宗庙安天下之大礼也。臣请法之。中谒者赵尧举春,李舜举夏,儿汤举秋,贡禹举冬,四人各职一时。”大谒者襄章奏,制曰“可。”

这是汉高帝十年的一道诏书,体现了当时皇帝意志的执行程序,即皇帝在长乐宫中招来大谒者(宦官)襄章受诏,提出要群臣议论的议题。然后,大谒者把这个诏书或是口谕传达给相国,由相国召集御史大夫、将军、太子太傅等重臣合议,再将议论完毕的结论成文,交大谒者襄章奏请皇帝,皇帝再批准“可”。

整个诏书要记录全部流程,如果多次议论,则会变成层层叠加的“夹心饼干”,才是正式的诏书文字。

这里的大谒者,或许即为谒者仆射,也就是中谒者(或为宦者)、谒者(士人)的主官,中谒者往往可以出入省中(皇帝居住地),士人担任的谒者,则应该是受诏于未央宫前殿(皇帝办公地)门外。

到了吕后称制的时代,由于女主的特性,远比高帝时代确认,中谒者为宦者担任,所以有非常知名的阉人谒者,《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

封中大谒者张释为建陵侯。

《汉书·外戚恩泽侯表》记载:

建陵侯张释,寺人,以大谒者劝王诸吕侯。

也就是说,这位阉人宦者张释,以劝说立诸吕为王的功劳封列侯……

《后汉书·宦者列传》的记载是:

及高后称制,乃以张卿为大谒者,出入卧内,受宣诏命。

能够出入卧内,受宣诏命,还被封列侯,算是位高权重了,可他算不上“决事”的人,见《史记·吕太后本纪》:

以辟阳侯审食其为左丞相。左丞相不治事,令监宫中,如郎中令。食其故得幸太后,常用事,公卿皆因而决事。

决事的是审食其,也就是说,不一定要当“宦者”才能“监宫中”,郎中令也可以,左丞相也可以,要“用事”,士人的身份也没什么不可以,如果再向前一步猜测的话,嫪毐很可能是以“郎”的身份,升任郎中令,也是二千石的高官,还能“监宫中”与帝太后接触,再封列侯“尚符玺”,自然也就能够“事无大小皆决与嫪毐”。

而这些,现在都无从证实,只能说是历史真相的一种可能性,并被更有戏剧性的故事所掩盖,只能等待新的考古证据发现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8850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7
下一篇2023-11-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