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农村的二婚越来越多了,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现在农村的二婚越来越多了,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第1张

在很多农村地区,二婚成为一种常态,对于很多的农村人来说,他们已经接受了二婚这种观念,产生二婚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穷人娶不上媳妇儿。

在农村很普遍,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因为家里较穷,或者是家里有残疾,或者是男方或女方有一人残疾,他们不得不选择一个二婚。因为相对来说,二婚的条件儿比较低。他们选择二婚,组建一个家庭也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在农村有个媳妇儿总比没有强。

第二,现代社会风气的冲击

现代社会对传统婚姻有很强的冲击,由于网络的兴起,很多人都不再满足于一般的婚姻状况。这网络上很流行聊天儿,现在也很流行外出打工,而这会让他们见到更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因而他们也产生了一种其他的情感,往往抵不住现实社会的诱惑。他们选择出轨或者重新组建家庭,这也是导致二婚出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第三,家庭包办婚姻

现在仍然像之前一样,存在着家长之包办婚姻的情况,而家长包办婚姻,导致很多年轻人婚后过得并不幸福。于是他们想通过离婚来摆脱之前婚姻不幸福的情况,而他们离婚之后,也不得不经历二婚。于是也不得不找一个条件比较差,或者是同样是二婚的。

但是二婚也有很多问题,比如说孩子后爸后妈的问题,孩子的抚养和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则会给孩子的成长留下阴影,那么这对父母的的罪孽就就有些深重了,毕竟两个人结婚虽然可能是有些草率,但是这种不良后果不应该由孩子来承担,孩子本身也是很无辜的。

这个问题在目前来说无解。

前几天的50多岁老汉娶智障女的新闻想必大家都还记忆犹新吧,这其实也算是现在农村大龄男青年无奈婚姻现状的一个缩影。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中国大陆人口是13397249万人,其中:男性人口为6868526万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3万人,占4873%。男性比女性多将近3400万人,再加上新生儿男女比例一直高于1,所以到2021年男女人口差距肯定更大。

而持续拉大的男女人口差距必然使农村大龄男青年打光棍的概率进一步增大,所以这个问题不仅无法解决,而且还会越来越严重。

更别提现代女性思想解放,有很多中国城市女性并不打算步入婚姻殿堂,农村女孩也都涌入城市,更是造成农村男青年找对象难度系数直线上升。

无从解决人员比例在那维一能解决的就是性生活在酒店、宾馆、多的是、加之站亍女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性事从而对 社会 有一定的促稳作用至此而以

这两年农村大龄男青年越来越多,周边那个村孑都有三五拾个娶不上媳妇的,什原因呢?不是孩子不出色,也不是家里太穷,县城楼房也有了,车也有啦,就是没媳妇,一句话,归根结底,姑娘太缺,比例严重失调,而且农村女孩上学出去的,打工在外的,基本不会嫁回农村,这就更是雪上加霜,显得农村女孩尤其稀缺。

难怪彩礼象房价一样老是蹭蹭上涨。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

由政府牵线搭桥,或鼓励民间组织,男性输出,女性输入,组织跨国婚姻,比如,越南,缅甸,俄罗斯,乌克兰,这些都是目标国。

先期组织报名培训,让男青年外出打工,创造机会,或直接两国婚介对接。

这才是应急办法,能解燃目之急。如不然,中国四千万光棍的婚姻危机,必将酿出 社会 问题。

这次两会已有代表呼吁解决这个大问题。毕竟男女比例失调,也有政策因素所在,政府应担起这个重任,为天下光棍谋幸福。

一放低结婚年龄,二大量进口三对生女孩家庭政策倾斜扶持

周边国家,尤其是比中国穷的国家,很愿意来中国。用手机翻译软件 就可以沟通,很多人成功。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印度,尼泊尔,前苏联国家;非洲国家女人更容易来中国!

可以从日本、朝鲜、及其他国家引进一个亿的美女进来,这样就可以解决了。

继续适应计划生育,并且再提高房价,让一部分人绝了结婚生子的心!

这个问题不是不能解决而是看有没有重要人物介入支持。下面我题几个方法。

当前大龄青年结婚难的根本原因是

目前我国人口性别比例不合理,男多女少。其他房价彩礼都是由这个问题产生的,所以说解决办法必须从这点入手。下面我提几个切实办法。

第一,生女孩奖励政策。我国计划生育搞了许多年虽然当时少生了一些人口但是也人为地造成了人口比例不合理现象,必须加以纠正。必须彻底改变当前生育人口性别错位现象,杜绝将来人口问题。国家成立人口管理委员会,通过立法加强管理。生一个女孩国家奖励两到三万元这样可以迅速扭转局面。

第二,加强涉外婚姻管理。原则上控制女性婚出,女性婚出视家庭财产状况罚到倾家荡产以上千万罚金为底线。对于外籍女嫁入国家给予政策支持,简化入籍手续,给予同等国民待遇。鼓励地方性组织为本国男性婚姻牵线搭桥。

劳动力出口,看看外国的女人太多了,在中国没有女孩怎么觉决。

中国的粮食还能从外国进口,国家应该想办法从女子多的国家通过自愿进口一批外国女子不就解决了吗。

主要原因是男女比例失调,同龄人男多女少,造成男性找不到女朋友。其次是现如今的社会风气造成的,男性想找个女朋友,首先得有十几万的彩礼,还得有车有房,房子在农村还不行,就是市里没房子,最起码也得在县城有房子,少说又是百八十万的,别的条件不算,就这些就够一个农村家庭奋斗半辈子的。最后还有,就是男孩是否有稳定的工作,学历高低,工资多少都是找女朋友面临的问题。

农村越来越多大龄男青年娶妻无望,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经济问题,其次是精力问题,有的人根本无暇顾及,自己都难以搞定,再去组建家庭,真的是难以想象,而且现在的婚姻主力军都是90后,而90后也是最难的一代人,这代人男多女少,特别是能力出众且独立自主性较强的女性朋友,根本无需依靠婚姻,心里想着如果遇不到合适的伴侣,不如一直单身下去,因为快乐的单身总比不幸福的婚姻更加美好,另外,女方对婚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挑剔,所以,难免会造成更加难结婚。

当然,有的人很想得开,就算被迫结不了婚,也没关系,以后老了,社会保障体系肯定也跟得上,大部分人会考虑入住新社会的养老院,到时约上几个好友集体养老,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光是没钱不能结婚,有钱的也不想结婚,就说明不单单是经济的原因,理念、想法变了是以后一个很大的原因,目前最主要的还是经济影响。这些人娶不到媳妇,意味着年纪大了没有人照顾,如果这种情况越来越多,只能由相关部门出方案,在多少人规模的村镇建设养老院,统筹规划,这样这些人也好有个依靠。

彩礼重、男多女少、生活流动 农村大龄男青年结婚难

春节期间部分农村地区出现“相亲热”,找个媳妇为啥这么难?

农村男青年结婚难背后存在诸多原因:

——一些地方彩礼重。在山东、安徽等地农村,仍盛行“一动不动”“万紫千红一片绿”的彩礼。所谓“一动”是10万元以上的小轿车一辆,“不动”是在市区有一套房子;所谓“紫”“红”“绿”则是指人民币的颜色,1万张5元、1000张100元和若干张50元,算下来超过15万元。

“现在村里姑娘选对象,彩礼起步价一般都得上10万元,有的还要求家里有车、城里有房,普通农民家庭很难负担。”湖北省恩施市新塘乡茆山村村民马彪说。

破除彩礼过重陋习,关注人口流动带来的新课题

为破除一些农村地区铺张结婚,彩礼过重等问题,一些地方开始对彩礼划“红线”。比如四川金阳、山东巨野、河南清丰等多地都划定了“彩礼指导标准”,限制“高价彩礼”,减轻农村彩礼负担重的问题。

有专家提出,破解当前部分地区农村男性结婚难题,应发挥妇联、共青团等社会团体作用,掌握大龄未婚青年信息,通过婚姻介绍所、网络信息平台等载体,在镇乡、村组间举办交友联谊,增加大龄青年彼此交流机会。

今年2月初,由共青团湖南湘西州委联合花垣县委宣传部等单位共同举办的相亲会活动,在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村内开启。近百名单身男女嘉宾来到现场,积极参加“比武招亲”“集体相亲”等系列活动。

此外,专家表示,当前随着人口流动速度加快,传统宗族熟人社会被打破后,城市对农村适龄女性的“虹吸”效果越来越突出。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贺雪峰教授在大别山区、渝北山区等地调查发现,传统通婚圈被打破后,大量进入婚恋年龄的女性外出求学、务工,居住环境与生活质量大幅提升。外出打工形成跨省婚姻极不稳定的情况日益普遍。

贺雪峰等专家表示,农村青年婚恋问题的背后还是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高农民收入,协调地区发展的均衡至关重要。此外,在城镇化过程中,逐步改善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公共服务,为其在城镇建立婚姻家庭创造条件。

1930-1990:华北农村婚姻家庭变动研究

王跃生

摘要: 本文是对1930-1990年华北农村婚姻家庭变动所作的研究,集中探讨社会变革背景下冀南农民的婚姻家庭行为及其特征。 作者依据1999年秋天在河北省磁县的两个乡、6个村所作的婚姻家庭抽样调查资料和2000年秋天在磁县档案馆所收集的具有平原、丘陵和山区地理特征的5个村庄人口档案资料。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所有制下婚姻家庭变动状况进行了系统考察,寻求社会变革与婚姻家庭变动的关系。 本文重点研究过去60年中婚姻家庭对宏观政治和经济变动所作出的反应。在论述中,作者将这一历史过程分成四个阶段。第一,完全私有制下的婚姻家庭,主要指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土改前)。第二,从土地改革到高级社成立之前过渡时期的婚姻家庭。第三,集体所有制下的婚姻家庭。从1956年高级社成立直至至1980年、1981年上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之时。第四,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的婚姻家庭。从1981年至今,土地所有权仍属集体,但土地的使用权或经营权由原来的生产队组织下放给农民,每个家庭又成为相对独立的的生产单位。虽然在50年内中国社会制度发生了上述四个时期的变化,但基本的变化只有两种,即解放前的私有制经济和解放后逐渐实行的集体经济。 那么在这一社会变革广泛而又深入的历史时期,婚姻家庭呈现出那些变化呢 一、婚姻变动 1.土改前的传统社会,父母被赋予为子女主婚的权利。除对婚姻年龄作出不具约束力的规定外,官方并不直接介入民众的婚姻缔结过程。初婚行为表现为女性普遍早婚,男性早婚和晚婚行为并存。建立在财产基础上的门当户对婚姻观念充分体现出来。由于婚姻目的在于结两姓之好,为免使家族内部关系受到削弱,冀南地区的村外婚成为普遍做法。2.土改之后,家长主婚权被废除,政府通过建立婚姻登记制度直接介入婚姻缔结过程。极端早婚现象和畸形婚姻得以消除。由于政府可以借助集体经济组织对民众实施全面管理,因而初婚年龄规定(包括晚婚年龄政策)表现出很强的约束力。建立在财产基础上的阶级内婚被以成分为标识的阶级内婚所取代,出身地富等高成分家庭男性婚姻出现困难。传统家族组织解体,宗族观念对族人约束减弱,男女婚姻自主能力增强。但集体经济时期的华北农村,父母对子女婚姻仍有相当的决定权。当然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包办婚姻已有不同。村内婚在集体经济时代得到发展机会。3.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法定婚龄成为结婚的唯一准绳,政府指导、且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晚婚规定被取消。低于法定婚龄的早婚行为有所增加。为了发展村内关系,村内婚成为一种重要方式,它同时迎合了婚龄男女的愿望,婚姻圈因此呈萎缩之势。 二、家庭行为变动 1.分家行为。在华北农村,无论私有经济时期,还是集体经济阶段,分家都是不可避免的。传统私有制时代,子女分家受到父家长一定程度的抑制,但这种抑制主要表现在拥有一定数量财产、相对富裕的家庭中。中等以下家庭难以长时间维持大家庭局面,往往有较高的分家频率。而大家庭中—当父家长去世,分家将不可避免。集体经济时代,分家渐趋普遍化。其表现形式是子女婚后与父母同居时间缩短,逐渐演变为结婚即分家的新的民俗。 2.家庭结构变动。从1930-1990年,冀南农村家庭结构有两个变动特征,一是复合家庭由土改前占有一定比例到土改后逐步减小。60年代中期以后,复合家庭进入尾声。另一个特征是,核心家庭比重稳步增长。虽然土改之前,核心家庭在调查村庄均是比重最多的类型,但它还只是一个简单的多数。并且,核心家庭相当部分是家长束缚减轻或消失后大家庭分家所致。土改后,核心家庭逐渐成为多数已婚家庭子女的追求。多子家庭不仅儿子婚后希望及时与父母分家单过,而且父母为减轻负担也愿与已婚儿子分爨另炊。复合家庭,甚至直系家庭解体后均融入 核心家庭之中。集体经济后期家庭核心化局面逐渐形成。以往研究者夸大了以复合家庭为标志 的传统大家庭存在水平。本文研究表明,整体上看,传统时代,大家庭虽占一定比例,但并非 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家庭形式。从冀南看,复合家庭约占 15%左右,并且主要集中在中农以上家 庭。 3.家庭规模变动。土改前冀南农村的家庭规模基本上保持在5口水平。家庭规模大小与家 庭人均土地数量有很大关系。中农以上家庭人口规模超过平均水平,而贫农以下家庭人口规模 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土改以后,特别是高级社以后,土地与家庭财富水平脱离了关系,进而不 再对家庭规模产生影响。家庭规模大小取决于家庭生育水平高低,还与分家频度有密切关系。 整体上看,46口的中等家庭比重上升,7口以上大家庭减少。 在中国历史上,家庭平均规模保持在5口上下的记载最多,各种个案调查结果也显示了家庭 规模构成的这一特征。根据本文研究,传统社会4-6口家庭占有相对大的比例,形成5口规模家 庭的存在基础。更重要的是,3口以下的小家庭和7口以上的大家庭均占有一定比例,其平均水 平基本上在5口或趋近5口的规模,从而使5口的家庭规模具有一定普遍性。土改之后,7口以上 大家庭比例缩小,3口以下的小家庭比例也降低了。大小两类家庭平均人口规模下降,进而带

关键词:1930-1990年代 华北农村 婚姻家庭 社会变革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C9131

目录:

第一章 绪论11-33 一、 研究对象的基本说明11-13 二、 1930-1990年间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的认识13-21 三、 社会变革与婚姻家庭变动研究述评21-25 四、 冀南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25-30 五、 资料说明30-33 第二章 婚姻年龄变动33-56 一、 初婚年龄33-45 二、 夫妻婚龄差距45-49 三、 初婚与初育间隔49-56 第三章 婚姻范围变动56-74 一、 通婚距离56-68 二、 通婚的社会范围68-72 三、 通婚范围与家庭人口增长72-74 第四章 生育行为变动74-100 一、 土改前生育状况的间接分析—家庭成年子女数量考察74-79 二、 土改后不同时期妇女生育子女数量79-87 三、 不同时期结婚妇女生育延续时间87-91 四、 村落家庭子女的构成91-94 五、 讨论94-100 第五章 家庭结构变动100-123 一、 家庭结构研究概述100-103 二、 土改前的家庭结构103-111 三、 土改后各时期的家庭结构111-116 四、 讨论116-123 第六章 家庭规模变动123-147 一、 土改前的家庭规模123-128 二、 土改后各个时期家庭规模128-132 三、 由家庭结构看家庭规模132-134 四、 单人户构成特征134-135 五、 不同类型家庭的人口规模135-143 六、 不同规模家庭人口在村庄人口中的构成143-147 第七章 分家行为变动147-187 一、 私有土地制度下的分家方式147-164 二、 社会变革对分家的推动164-171 三、 集体所有制下的分家形式和特征171-184 四、 讨论184-187 第八章 家庭同居代际变动187-197 一、 不同时期的家庭代际构成187-189 二、 家庭代际与家庭结构189-193 三、 家庭传承的中断193-194 四、 代际传承与老年照料194-197 第九章 家庭人口生存条件变动197-228 一、 土改前家庭人口生存状况197-210 二、 土改后集体化之前生存条件的变化210-213 三、 集体经济时代农民家庭人口的生存方式213-225 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民的生活方式225-228 第十章 简单的结论228-237 一、 不同时期农民家庭环境的综合考察228-229 二、 社会变革对农民婚姻家庭的影响229-232 三、 社会变革环境下的婚姻家庭与人口232-234 四、 婚姻家庭行为的“不变”234-236 五、 几点认识236-237 参考文献237-241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80201-2002124197htm

第一个原因:“经济上不独立,难以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当前农村单身青年主要以90后为主,他们大多在父母精心呵护下成长,没有经过什么磨难,文化程度也不高,大多初中学历,加上没什么技术,所以只能打着零工或者进工厂做厂工,但是即便打工往往难以静下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所以也没有学到技术,这就导致了经济上难以独立,十足的啃老一族。

第二个原因:个性上的缺陷,很多单身青年沉迷于游戏,刷视频,玩得不亦乐乎,但是在现实中却是与人沟通有障碍,总是在乎自己的主观感受,忽略了对方的兴趣或意愿。有个性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你的个性能够让别人感觉舒服,自然是可以吸引异性,假若个性伤害别人了,恋爱不告吹才怪。

一个从事婚介的朋友告诉我:“一些大龄男青年仍然是过去大男子主义派头,自以为是,说话不礼貌,没有共情心,更不会站在女方的角度交流沟通,每次相亲都是以失败结束。”

“有的小伙子,你帮他指出问题所在,他们不仅不感激你,反而憎恨你,像这样怎么能找到女朋友呢?”朋友感慨道。

第三个原因:他们的父母观点也是比较落后,认为村里盖了房子,稍微花点彩礼办个酒席就万事大吉。其实改革开放有40多年了,女性的思想包括其父母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村里有个房子给点彩礼已经满足不了女方的要求了。

第四个原因:当下农村女性经济上的独立以及择偶观念的变化,过去,传统农村女性是足不出户,相夫教子,过的是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而现在呢?女性可以外出打工,自己可以挣钱,完全不用依赖男方,一旦经济上独立了,所以她们的择偶要求更高了,不论是物质上,精神上她们都希望找到合适的伴侣。

其次,农村女性文化程度比过去有了大幅度提高,绝大多数接受了9年义务制,有的上高中上技校上大学,这和2000年以前的农村女孩完全不一样,经济上可以独立,文化程度的提升,让农村女孩脱胎换骨,今非昔比,已经看不出来来自农村了。因此,在择偶方面,她们希望男方在各个方面都能展现优秀的一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8945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7
下一篇2023-11-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